中国艺术电影现状
21世纪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与时代特点──兼谈面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教育

21世纪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与时代特点──兼谈面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教育一、现状分析尽管电影与电视的相争已是龙虎斗的事实,但把影视作为艺术的一个整体来观照,依然还是一个相同的整体。
中国影视艺术的剧烈动荡还是在90年代,此前随着电视及其它媒介的改革发展,跃进的气势已经逼使电影开始改弦更张,娱乐大潮山雨欲来,但随着90年代大众文化的兴盛,娱乐高潮的迭起,电影和电视的一高扬一低迷的的世纪现象已无可阻挡。
于是,一方面,在世纪之交益发临近的时候,感慨中国电影危机的声音愈发响亮,日渐增多的警醒呼告和忧虑之心拳拳可见,特别是人们对中国电影进入WTO后的状况作了“死而后生”的悲壮预言,令人惊心动魄;另一方面,对电视由兴盛而转入危机的预言也不时可见,对网络热潮给电视冲击的忧虑明显出现。
我们都似乎默认了这样的事实:电影遇到了转折的关节口,电视的好日子也未必长远,于是拯救影视和原本批评影视的议论就混杂在一起。
不过,无论批评还是期望,都是本质上对中国影视的期待热望。
然而,关涉的复杂问题太多,三言两语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
尤其是对目前的状况,人们的反思和分析常常浅尝辄止,从哀叹者、忿忿者、极言者中考察,对待中国影视的态度似乎有明显的两类人:一是把自己划为局外人,评头品足,事不关己,毫无切肤之痛,甚至指桑骂槐,少了热切感;一是囿于行业利益,似乎热心十足,但不是商业味浓郁,把电影完全当机械的利润工具,就是不顾电影的生存条件,侈谈艺术或只重教化目的,弄得创作无所适从。
我们谈论21世纪中国影视,首先应当明确是在分析和促进我们自己需要的艺术创造,它有强大的发展前景,是人民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无论生存境地和形态怎样变化,它必然将生存发展下去。
同时,我们又必须既正视商业利益又面对大众文化弥漫的现实,把影视的发展和问题做综合认真的分析,为它在新世纪的旅程提供新的助力。
也由此,才可以看清面向21世纪的影视艺术发展趋势与时代特点,才可能把面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教育作为一个事业来真正有针对性地作好。
中国艺术电影的跨国流动_历史、文本和思潮(1979-2010)

中国艺术电影的跨国流动:历史、文本和思潮(1979-2010)中国艺术电影的跨国流动:历史、文本和思潮(1979-2010)引言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电影逐渐进入了跨国流动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工作者积极借鉴国际影视制作的经验和技术,同时也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文本和思潮等方面分析中国艺术电影在此期间的跨国流动。
一、历史背景1979年标志着中国电影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纪元。
经济改革为中国电影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也加速了电影技术的更新换代。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为中国艺术电影的跨国流动创造了机遇。
二、跨国流动的文本深化在这一时期,中国艺术电影的文本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一方面,中国电影工作者开始参与国际合拍,合作的影片在题材、故事情节、表现方式等方面与国外影片融合,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工作者尝试引进国外文学作品改编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创新,并在文本中融入西方的影视表现手法。
三、思潮的传播与融合在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的先锋思潮开始渗透进中国艺术电影中。
中国电影工作者积极参与国际电影节并与国际影人进行交流,拓宽了思潮的传播渠道。
毛泽东时代的封闭和意识形态束缚逐渐放松,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其他各种思潮开始在中国艺术电影中产生影响。
这些思潮的传播与融合不仅激发了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创作激情,也丰富了中国艺术电影的题材和形式。
四、市场因素的影响市场需求是中国艺术电影跨国流动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电影工作者开始关注海外市场,更多地考虑观众需求并适应国际市场对中国电影的接受程度。
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西方影视语言相结合,创造了一系列既有中国特色又能走向世界的影片。
同时,国际电影在中国的引入也影响了国内市场,中国电影工作者积极借鉴国际技术和风格,提升了中国电影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结论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里,中国艺术电影经历了跨国流动的时代。
中国电影艺术

中国电影艺术中国电影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自早期的默片时代到现在的数字化时代,中国电影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革,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电影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当时的电影产业主要以好莱坞式的商业电影为主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影逐渐发展起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在上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了一段黄金时代,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导演和演员,如赵丹、陈河生等人。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以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和批判社会现象为主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196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中国社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
电影产业受到剧烈的冲击,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才被迫离开电影界。
然而,这个时期也孕育出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优秀电影作品,如《红色娘子军》和《林则徐》等。
这些作品以英勇的革命斗士和追求自由的个人为主角,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独立和自由的追求。
70年代和8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复兴时期,中国影视制片厂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起步。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以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为题材,以揭露社会问题和探索人性为核心。
代表作品包括张艺谋的《红高粱》和陈凯歌的《黄土地》。
这段时期的中国电影作品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电影开始面向国际市场,与国外制片公司合作拍摄大片,如《大话西游》和《英雄》等。
同时,中国电影也开始关注个人和家庭的情感关系,如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和冯小刚的《手机》。
这些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细腻描绘和对人性的独到洞察,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电影进一步走向了国际舞台。
中国导演冯小刚凭借《一九四二》等作品获得了国际奖项的认可,中国演员成龙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也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创造了许多票房纪录。
近现代中国的电影艺术与文化传承

近现代中国的电影艺术与文化传承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电影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在近现代的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片中所展示的主题和角色到电影制作的技术和手法,近现代中国的电影艺术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特征并反映了中国在文化领域的进步和成熟。
本文将探讨近现代中国电影艺术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以及电影如何在传承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 近现代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历程20世纪初期,中国电影艺术开始诞生。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于1905年出现,但是当时电影的技术和制作水平都较为落后,而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重要性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
直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和新派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电影艺术开始逐渐发展壮大。
1930年代至1940年代是中国电影艺术的黄金时期,中国电影开始走向成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如《大路》、《歌女红牡丹》等都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和社会动荡的持续,中国电影艺术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一些才华横溢的电影制作团队被迫流离失所,电影艺术的进程也被迫放缓。
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电影开始重新发展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艺术逐渐被发掘和重视,以电影为载体的文艺形式也迅速得到推广。
《歌乐山》、《铁道员》等电影作品代表了这一时期新中国电影艺术的水平,并成为了中国电影艺术传承的里程碑。
二. 近现代中国电影传承的文化内涵电影艺术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擅长传递和传承特定时期的文化内涵。
近现代中国电影艺术也是如此,它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独特特征并传递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通过电影艺术形式的表达,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具体影片中,不乏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电影作品。
例如:《大闹天宫》这部影片中展现的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把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与科技密切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科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和推广。
对当前中国三大电影理论的述评与反思

对当前中国三大电影理论的述评与反思对当前中国三大电影理论的述评与反思导言:电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影像的方式向观众传递思想和情感,并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电影理论作为对电影创作与观赏的系统性思考与总结,对于电影行业的发展和电影创作的引领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电影理论中,有三大流派理论备受关注与讨论,分别是“红色电影”理论、“五十年代电影”理论和“第三影响”理论。
本文将对当前中国三大电影理论进行述评与反思,探讨其现实意义与不足之处。
一、红色电影理论红色电影理论起源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强调电影要服务于政治、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许多电影作品表达了对革命的热情赞美和社会主义的理念,展示了无数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的形象。
红色电影不仅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也在电影艺术表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对于红色电影理论的评价应兼而有之。
首先,红色电影理论过于强调政治导向,将电影作为一种宣传工具,片面追求宏伟叙事和英雄主义,忽视了电影本身的艺术特性和价值。
其次,红色电影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框架式的约束,局限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再次,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人们对红色电影理论中某些观点和艺术手法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逐渐降低,导致红色电影逐渐失去市场和观众的支持。
二、五十年代电影理论五十年代电影理论是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的总结与反思,也是对红色电影理论的一种修正和借鉴。
五十年代电影理论主张电影要贴近生活、表现现实,强调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这一理论所推崇的现实主义风格,使得五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探索了电影艺术的新路径。
然而,五十年代电影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过分追求现实主义风格,有时导致电影作品过于沉重、呈现太过直观,缺乏审美的张力和情感的张扬。
其次,五十年代电影理论在实践中较为保守,对电影创作的规范和格式过度束缚,缺乏对多样性的包容和创新尝试。
简析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困境

简析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困境摘要:本文通过中国电影商业化现状浅析,以及对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商业化和艺术化电影不同追求的对比,并结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对第六代导演电影创作之间的类比,说明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困境的突破口是商业化电影。
关键词:中国电影第五代第六代商业化困境一.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进程以及其发展阶段产生的过度商业化问题(一)中国电影商业化的概念及进程中国电影的“商业化”指的是1979年以来中国电影在整个社会现代化背景上的一种转型趋向:在电影体制方面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在电影观念和电影创作方面逐步为商业电影的成规所渗透,娱乐片逐渐成为电影生产的主体。
关于中国电影商业化的发展过程,有很多说法,综合各家之言,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唯商业阶段(电影诞生到20世纪30年代之前),过分迎合受众趣味导致负面形象;非商业阶段(计划经济阶段),大锅饭式的电影生产模式;准商业阶段(改革开放之后进入市场经济阶段),即不完全商业化。
电影人在对商业电影道路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二)中国电影对娱乐化的表现和电影人对利益过度追求的倾向市场经济下,从电影人需要自给自足开始,电影的创作发展趋势就不再是电影人为了更好的艺术发展焦头烂额,赚得足够的银子变得刻不容缓。
但是当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越来越占据人们的生活心态时,怎么样轻松的赚得银子越发成为了更多电影人的新目标。
电影艺术,在电影与获利画上直等号的时候,就会衍生出很多负面因素。
电影商业化发展的始端,大众文化时代成为其出现的诱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电影的票房如何成为了决定自己是否选择观看这部电影的绝对因素,以影评做决定的人变成了少数。
这个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出于观众自身对于人际交流中信息互换的需求:人们在茶余饭后相谈的内容的消遣倾向,使得观影心得是好是坏都可以成为谈资,这样的选择是出于自愿;而另一方面,人们对于观影的带来娱乐功能的追求则源自社会现实的原因:当代工业化社会面临着一大堆的问题趋势人们选择娱乐逃避。
当下中国电影的艺术缺失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票房不应该成为唯一的标准。《人再囧途之泰囧》创造了高票房,但是,它有多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却值得考量。这部电影只是一份难得的快餐,它在这个娱乐至上、大众文化空前高涨的时代作出了一些探索。王家卫的《一代宗师》算是一个例外。这部电影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票房,相反,它受到了冷落。老实说,这部影片在细节处理上也有不当之处,如结尾加的赵本山和小沈阳的戏份有些生硬和做作。然而,它在艺术上的探索并不为大众所关心,这好像只是艺术家和电影评论家的"小事"。事实上,艺术家应该有自己执着的艺术追求,不应该被利益打倒,真正的评论家也应该激赏艺术的探索。
电影与文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当代"最昂贵的艺术"。但它归根结底仍然是艺术。虽然它因为投资巨大,因此需要高回报,但并不是说它就只是工业;虽然它需要3D等新技术,使人们一饱感官上的享受,但它也不仅仅是技术。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技术运用,为的都是完成一件艺术作品。
然而,从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的情形来看,电影过分地强调了技术。有人认为,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技术。我们没有过硬的3D技术,我们没有完成大场面的制作能力,我们没有……不错,电影需要技术,就像一个作家需要一支笔或一台电脑一样。但是,有了它们,我们会如何?最近,电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等一些电影在3D技术和情节的设置上都与国际上一些大片"接轨"了,可以看出,在这些方面,我们不难达到"国际水准",但是,在看过这些影片后,只有一种感受:炫技!除此之外,便是"糟透了"。
●有的电影在艺术上的探索并不为大众所关心,这好像只是艺术家和电影评论家的"小事"。事实上,艺术家应该有自己执着的艺术追求,不应该被利益打倒,真正的评论家也应该激赏艺术的探索
《2024年华语文艺电影的现状与未来》范文

《华语文艺电影的现状与未来》篇一一、引言华语文艺电影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深邃的内涵和精良的制作水准,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喜爱。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华语文艺电影的生存环境、创作理念、市场前景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华语文艺电影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二、华语文艺电影的现状1. 生存环境华语文艺电影的生存环境日趋复杂。
一方面,随着国家对电影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政策环境日趋优化,为华语文艺电影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华语文艺电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商业大片、网络电影等多元文化产品的涌现,使得文艺电影在市场上的份额受到挤压。
2. 创作理念华语文艺电影的创作理念以人文关怀、社会反思、情感表达为主。
创作者们关注社会现象,挖掘人性深处的情感,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觉冲击力,呈现给观众一部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同时,华语文艺电影也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叙事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 作品特点华语文艺电影的作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叙事方式独特,往往以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打破时空界限,呈现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二是视觉冲击力强,画面精美、摄影技巧高超,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三是情感表达深刻,往往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和呈现,让观众产生共鸣。
三、华语文艺电影的未来1. 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华语文艺电影的发展方向将更加多元化。
一方面,将继续关注社会现象,挖掘人性深处的情感,呈现给观众更多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另一方面,将更加注重创新,尝试新的叙事方式、视觉冲击力和技术手段,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2. 技术革新技术革新将为华语文艺电影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发展,华语文艺电影将能够为观众带来更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和发展趋
势
作者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在当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艺术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对文化的发展、电影的多元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时代和历史潮流的不断变化,艺术电影的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
本文通过对中国艺术电影的现状的探讨、审美特征的分析并进一步展望了它的发展趋势。
使对目前艺术电影有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电影相关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多元化发展趋势
一、中国艺术电影的现状
1、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中国艺术电影在国际上的状况是让人充满希望的。
在各大电影节上中国的电影制作者手持奖杯证明了中国艺术电影的魅力,反映了中国艺术不断进
步的历史进程。
仅从2004到2005年上半年,中国艺术电影的创作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继顾长卫《孔雀》在第55届柏林电影节上开屏,降伏“银熊”后,
王小帅的解禁新作《青红》扬眉第58届戛纳电影节,喜获评委会奖。
《孔雀》、
《青红》赢得了西方影人的肯定在一次证明中国艺术电影的国际认可度是毋
庸置疑的。
.
2、在国内市场的劣势地位
相对于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在国内艺术电影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
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观众的认知度不高以及无法根除的盗版问
题,政府不完善的制度限制,使得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多是国内外商业巨作长
期全面占据院线,受着广大观众的宠爱,而艺术电影却很少被人们所认可接
受,面临票房收入不足甚至无法维持制作成本,出现生存危机等严重的问题。
这种艺术电影与商业化难以融合的局面让艺术电影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影响
了它所具备的社会价值的发挥。
3、艺术电影新的发展阶段
纵观三十年来艺术电影的发展,经历了艺术的苏醒、视觉造型美学:诗意与纪实时期、崛起与分化时期、边缘的求索:纪实与实验阶段发展到今天以多元的流向为主要特征阶段。
经历了以下几代导演不同时期不同侧重点的过程:第三四代导演以艺术追求与新时期文化理想、艺术精神高度契合一致,是新时期艺术创新潮流中的有机一元。
第五代导演则致力于对银幕视觉造型和象征写意功能的强化,以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进一步强化了影像美学的崛起。
这一代影人受外界市场因素的影响,更注重叙事,糅合了更多世俗的因素,到“第六代”导演以集中呈现小众化、非主流、独立制片等特征的时代。
就目前这批导演为我们提供的作品看,他们的创作旨趣只是“对于新奇的无休止的迷恋”,不要说高远的人文视野,即使对于生活本身的感悟与体验也还停留在极浅显的个人化层次上。
现阶段发展的复杂化、多样化特点为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艺术的张力与合力。
它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电影趣味需求,还能够挖掘和培养新兴导演,既补充了电影人才,又丰富了电影文化。
体现了艺术电影三十年发展的最终成果,其艺术探索化入了各种类型的影片,为商业电影、主流电影以及自身的发展都提供了坚实的“艺术的保证”
二、艺术电影的审美特征
艺术电影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审美方面有有和其他艺术形式共同的审美特征,但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主要有强调意境与神韵、在结构和表达方式上的简洁。
1、强调意境与神韵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用以品评文艺作品的一种较高的美学境界。
它的源头甚至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
在电影中导演通过营造一种氛围和环境并留出一定的空白让人去想象体味那种意境进而融入到电影之中,让所要表达的感情通过这种意境产生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共鸣。
这是电影在审美上多具有的鲜明特色。
而在韵味的运用上艺术电影也做得很到位,他不是通过简单的语言、借助过多外部声音来表达,而是通过对电影中人物神态表情的勾勒,一个眼神,一个面部动作很形象生动的表达出任务的内心世界,思想观念,从而达到一种无法言说的韵味。
给人更深刻的体会,通过这种手法是艺术电影具有独特的魅力。
2、朴实简介的结构、笔法与美感
相对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艺术电影在表达手段上有简介的特征。
例如在电影《心香》《安居》和《我的父亲母亲》,都不追求复杂的情节、人物。
而是以朴素的散文与诗化的镜头语言,用片断或者细节化的艺术手段,来表
现创作者对平凡生活与平凡人物的情感与思索。
作者积聚的情感,以一种高度节制的方式,缓慢而颇有韵味地贯注于全片之中。
其次,是朴素而简洁的笔法。
像《我的父亲母亲》中的“发卡”等都以朴素而简洁的笔法,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
如同绘画中的简笔画简单的勾勒出事物的形象,表达出感情。
其三,是朴素而简洁的美感。
结构、人物、情节背景的简洁与片断化,带来一种特殊的简单、清纯、典雅,优美动人的美感。
总之艺术电影就是通过对生活的浓缩、简单的片段表现出情绪,体现出简单美。
三、我国艺术电影发展的趋势分析
1、商业化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间交流的加深,商业模式影片传入中国并已经在数量与票房上成为主流倾向,在这种利益动机的促使下,艺术电影向商业化方向靠近。
张艺谋、陈凯歌的《风月》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是在他们达到创作顶峰后的影片,明显体现了向商业化趋势转变的影子。
这不仅是利益的趋势作用,也是目前艺术电影在我国认可程度地,难以维持生计,政府给予过少资金支持下的必然产物。
他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成为拉动经济的一个重要力量,就像美国的好莱坞、韩国的电影对GDP有重要的贡献,伴随着这种优势作用,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由于过于追求票房收入,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艺术点又在某些方面缺失了之前追求纯粹的文化,更多地出现了肤浅的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与文化的宗旨相背离。
这是商业化趋势中不可避免的缺陷。
2、向传统的回归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电影界大规模引进西方各种哲学、思想、文化,这对思想的解放与社会的转型,发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再思考与再发现,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形成了一股向传统文化回归的潮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比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就在于他坚守的反思精神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思考并完
美的融合到电影里面,通过电影去传递民族的文化,正是这种回归趋势的出现才能够使文化通过艺术电影的形式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大众化趋势
伴随着商业化趋势,市场经济中通过向大众提供满意的服务来获得利益,促使艺术电影去迎合大众的需求,使得艺术电影由原来的表达个人状态、思维方式,晦涩难懂,高于思想层次的特点,转向更流畅、接近生活、通过叙事的手段去贴近生活贴近大众。
同时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在文化产业方面
政策方针中的文化要做到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
也促使艺术电影向着大众化方向前进。
4、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战略的制定
在新的政策的指导下,文化产业被定位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要求文化事业繁荣,产业发展,放宽了产业经济的自主性,因此作为文化一部分的艺术电影在政策的范围内也有了相对与之前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开始走向世界,进入到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模式之中。
为解决其之前票房数低难以维持生计的局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措施。
中国现代艺术电影的发展现状以及具备的审美特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相关性,有有利的一方面也有存在的问题,因为要对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合理的解决出现问题的措施使得我国电影向好的方向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芳,《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发展状况及其反思》,商业文化·科教纵横, 2007 年 8 月
[2] 吴涤非,《关于九十年代中共艺术电影的思考》,《理论探讨》
[3] 朱丹,《解析中国艺术电影市场——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救赎》兵败中国谈起》,《电影评介》
[4] 柳迪善,《论当下中国艺术电影的边缘化》,《当代电影》,2007年第四期
[5] 陈晓云,《电影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6] 刘小磊,《对符号化叙事说再见——浅谈近年国产艺术电影的转变》,《当代电影》,2007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