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排放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污水排放工程管理制度

污水排放工程管理制度

污水排放工程管理制度一、目的与适用范围污水排放工程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污水排放工程的运营管理,保障环境与公共卫生的安全,适用于所有涉及污水排放的工程项目。

二、管理责任1. 项目负责人应对污水排放工程的管理工作负最终责任,并确保所在单位全体员工遵守管理制度。

2. 管理人员应根据本制度的要求,对污水排放工程进行全面监督管理,并落实相关责任。

三、污水排放工程管理要求1. 设计与建设- 污水排放工程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环保法规及相关标准,严格规定污水排放标准和设备选型。

- 工程建设应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确保工程质量。

2. 运营与维护- 配备专业的运营与维护人员,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 对运营维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技能和水平。

3. 废水排放监测- 实施定期监测,对废水排放进行监测与评估。

- 监测数据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保存相关记录。

4. 废水处理与处置- 废水应按照环保法规的要求进行处理与处置。

- 使用符合标准的废水处理设备,确保废水得到有效处理。

5. 废水排放检查- 定期组织对废水排放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记录与整改。

- 对排放异常的废水进行处置,防止污染扩散。

6. 废水事故应急处理- 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应对可能发生的废水事故。

- 在废水事故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以减少损害,并向相关部门上报。

四、技术措施1. 废水处理设施:根据工程的规模与污染物产生特征,选择适当的废水处理设施。

2. 废水监测设施:安装废水监测设施,实时监测废水的排放情况,确保达标。

3. 废水处理技术:采用符合环保标准的废水处理技术,提高废水排放的水质。

4. 废水管网管理:确保废水管网的通畅与运行稳定,减少废水泄漏与外泄风险。

五、管理制度的执行与监督1. 领导班子与管理人员应通过内部审核,确认管理制度的贯彻情况,并定期进行评估。

2. 管理人员应逐级落实责任,确保制度执行。

3.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污水排放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污水处理厂排放管理制度

污水处理厂排放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污水处理厂的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水质符合国家及地方环保标准,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厂所有污水处理设施、设备、工艺及管理人员,以及与本厂污水处理排放相关的所有活动。

三、排放标准1. 污水处理厂排放水质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环保标准,具体标准如下:(1)化学需氧量(COD)≤ 100mg/L;(2)生化需氧量(BOD5)≤ 30mg/L;(3)悬浮物(SS)≤ 50mg/L;(4)氨氮(NH3-N)≤ 25mg/L;(5)总磷(TP)≤ 0.5mg/L;(6)总氮(TN)≤ 15mg/L;2. 在特殊情况下,如遇自然灾害、突发环境事件等,排放标准可按当地环保部门要求进行调整。

四、排放管理措施1. 设备管理(1)污水处理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2)设备更换或改造时,应优先选用环保型设备,降低污染物排放;(3)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排放水质符合标准。

2. 工艺管理(1)优化污水处理工艺,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2)加强污水处理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污染物去除效果;(3)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进行妥善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3. 水质监测(1)污水处理厂应设置水质监测站,对排放水质进行实时监测;(2)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保排放水质稳定达标;(3)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排放水质符合标准。

4. 环保设施管理(1)污水处理厂应配备环保设施,如沉淀池、曝气池、消毒池等;(2)定期对环保设施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3)对环保设施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5. 管理制度(1)污水处理厂应建立健全环保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环保职责;(2)加强员工环保意识教育,提高环保工作水平;(3)对违反环保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废水排放控制管理制度简洁通用版

废水排放控制管理制度简洁通用版

废水排放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加强公司废(污)水排放控制管理,减少对地域环境及人员健康的不利影响,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废(污)水排放控制管理。

3、职责
3.1有排放污水的部门负责人应按环保要求,使污染物排放最小化。

3.2如出现不符合(超标排放)应及时查清原因,进行改正,并做好记录,报部门主管。

3.3部门主管应分析不符合原因确定提出进一步改善目标,如有必要报知管理者代表,并填写《纠正/预防措施单》报管理者代表。

4、污水排放管理
4.1具体管理措施
4.1.1污水管道与雨水管道严格分开,禁止将污水排入雨水管道。

4.1.2废机油、废化学品等对环境会造成较大危害的物品禁止倒入下水道,应妥善存放在专门容器中,由指定协作单位回收。

4.1.3垃圾必须到指定地点,不得露天摆放,以防雨天污水流入雨水管道。

4.1.4禁止在公司内冲洗汽车,以免将油污冲入雨水或污水管道。

4.1.5滴在地上的油及化学品要用抹布擦拭干净再放入指定的地方,禁止用冲洗流入下水道。

注:本公司主要为生活污水。

学校污水排放管理制度范本

学校污水排放管理制度范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学校污水排放管理,保护环境,保障师生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校所有师生员工及校园内所有污水排放行为。

第三条学校污水排放管理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谁产生、谁负责;(三)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第二章污水排放分类及处理第四条学校污水排放分为以下几类:(一)生活污水:包括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食堂、卫生间等产生的污水;(二)雨水:校园内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三)工业污水:实验室、车间等产生的污水。

第五条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应经过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雨水可直接排放或进入雨水收集系统。

第六条学校应配备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包括:(一)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采用生物处理、物理处理等方法;(二)工业污水处理设施: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和处理要求,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三)雨水收集系统:采用蓄水池、渗透池等设施。

第三章污水排放管理职责第七条学校成立污水排放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污水排放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

第八条学校后勤管理部门负责污水排放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

第九条学校环保部门负责对污水排放进行监测,确保排放达标。

第十条各部门、各班级应加强污水排放管理,落实以下职责:(一)生活污水: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食堂等区域应配备污水收集设施,并确保污水不外溢;(二)工业污水:实验室、车间等区域应设置废水预处理设施,确保污染物浓度降低后再进入污水处理设施;(三)雨水:校园内雨水收集系统应定期清理,确保排水畅通。

第四章监督检查与奖惩第十一条学校定期对污水排放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二条对违反本制度,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将依法予以查处。

第十三条对在污水排放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章附则第十四条本制度由学校后勤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废水、废气、固废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废水、废气、固废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废水、废气、固废管理制度范本1目的为了科学有效规范废水、废气、固废污染物的管理,防治环境污染,改善工作环境,减少三废的产生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保障员工及广大群众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厂厂内所有产生废水、废气、固废的排污单位。

3职责3.1安环部负责环保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安全环保部是废水、废气、固废污染防治控制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____编制本制度,并分解、下达各部门,负责环保指标的考核。

负责查找厂内环保隐患,并____相关单位提出技术改进方案,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3.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固废的分类、收集等工作。

3.3环保部是废水、废气、固废污染防治控制管理的主要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对全厂各车间外排污水口的监测;负责厂内各污染源的日常监查、监测与管理;负责日常监测数据的统计、汇总、上报;负责监督检查各环保治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3.4环保部负责生产运行过程中的环保管理工作及环保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3.5设备部负责环保治理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6污水处理站负责厂内废水的处理、排放,污水治理设施稳定、有效运行及日常的维护、管理。

3.7生产车间及其它相关单位负责本部门的废水、废气、固废污染源的防治、控制生产废水是指厂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其中包括生产工艺排放废水、冷却排水、设备和场地清洗水、实验废水、化验分析废水和装置区内收集的其它污水。

生活污水主要指洗手间、浴室和食堂排放的废水。

进入厂内明沟和污水处理站的初期雨水。

a、各车间产生的生产废水、冲地废水,必须经收集沉降后用泵输送到污水站进行隔油、浮选、中和处理。

b、各车间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富余酸液,必须用专用的收集桶进行收集,经化验所含影响电池质量的微量元素不超标的情况下,需输送到废酸处理站处理后回用。

c、各生产及辅助车间排放的含污染物较高的生产废水,需经预处理达到排放要求后,方可排入污水处处理站。

单位污水排放管理制度

单位污水排放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单位污水排放管理,保障水环境质量,预防和控制水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的污水排放活动,包括生产、生活污水排放。

第三条本制度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污染者付费;(三)谁主管、谁负责;(四)信息公开、公众参与。

第二章组织与管理第四条成立单位污水排放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本制度的实施。

第五条单位污水排放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本制度,包括以下工作:(一)制定污水排放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二)监督污水排放设施的运行和维护;(三)组织开展污水排放检测和评估;(四)制定污水排放整改措施;(五)定期向单位领导汇报污水排放管理情况。

第六条各部门应积极配合污水排放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工作,确保污水排放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第三章污水排放设施第七条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设、改造和升级污水排放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八条污水排放设施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第九条单位应定期对污水排放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第十条单位应建立污水排放设施运行记录,记录设施运行情况、维护保养情况、检测数据等。

第四章污水排放检测第十一条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对污水排放进行检测,确保排放水质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第十二条污水排放检测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

第十三条检测结果应及时报送污水排放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作为污水排放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污水排放整改第十四条发现污水排放超标或不符合国家排放标准时,单位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第十五条整改措施应包括:(一)调整生产工艺,减少污水产生;(二)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三)增加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处理效率;(四)加强污水排放设施的运行和维护。

第十六条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应定期向污水排放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汇报。

废渣废水排放管理制度范本

废渣废水排放管理制度范本

废渣废水排放管理制度范本第一条总则为了加强废渣、废水排放管理,防止环境污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管理原则废渣、废水排放管理应遵循下列原则:(一)谁产生、谁治理;(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三)总量控制、达标排放;(四)社会参与、公众监督。

第三条管理职责各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废渣、废水排放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废渣、废水排放管理的相关工作:(一)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二)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负责指导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渣、废水产生;(三)城乡规划部门负责规划建设项目时,确保废渣、废水排放设施符合环保要求;(四)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五)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指导农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六)水利部门负责水资源保护和水利工程管理,提高水环境容量。

第四条废渣、废水排放要求(一)产生废渣、废水的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废渣、废水的产生量,并对废渣、废水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二)产生废渣、废水的单位应安装废渣、废水处理设施,确保废渣、废水处理后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三)产生废渣、废水的单位应定期对废渣、废水处理设施进行维护和检查,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四)产生废渣、废水的单位应建立废渣、废水排放台帐,记录废渣、废水排放量和处理情况,并保存相关资料不少于三年;(五)产生废渣、废水的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废渣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堆放、倾倒、填埋;(六)产生废渣、废水的单位应依法缴纳排污费,并接受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五条废水排放管理(一)废水排放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废水进行处理,确保达到排放标准;(二)废水排放单位应安装废水排放计量装置,准确记录废水排放量;(三)废水排放单位应建立废水排放台帐,记录废水排放量和处理情况,并保存相关资料不少于三年;(四)废水排放单位应接受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建立污水排放管理制度范文

建立污水排放管理制度范文

建立污水排放管理制度范文建立污水排放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管理,保护水环境,维护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污水排放单位,包括工业企业、农村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厂等。

第三条污水排放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考虑污水减量和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

第四条污水排放单位应当加强自我管理,定期开展自主监测,建立完善的污水治理设施和技术手段,并配备专业人员负责运行和维护。

第五条污水排放单位应建立健全污水排放的档案记录和监测报告,向环保部门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并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

第六条环保部门应当加强对污水排放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对违反污水排放管理制度的单位及人员依法进行处罚,确保污水排放达标。

第二章污水排放标准第七条根据污水排放单位的性质、规模和影响因素,省、市、县(市、区)环保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污水排放标准。

污水排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排放,不得超出限值。

第八条超出规定排放标准的污水排放单位应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并按照规定进行整改。

同时,应对超标排放的部分进行相应处罚。

第九条对新建的污水排放单位,应在项目审批过程中进行污水排放标准的审查,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

第三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第十条污水排放单位应根据污水性质和排放量,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

设施设计、选型、建设过程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并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一条污水处理设施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设施故障应及时修复,以免对环境造成进一步影响。

第十二条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管理应有专门负责的人员,对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记录,并定期向环保部门提供相关数据。

第四章污水排放监测和报告第十三条污水排放单位应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对排放的污水进行自主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污水的COD、BOD、总氮、总磷等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
建立废水排放的程序和方法,以保证公司废水排放满足环境法律法规、目标和指标的要求。

2、范围
公司的废水排放。

3、职责
行政部执行此程序。

4、程序
4.1废水排放管理原则
4.1.1废水排放应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4中一级排放标准。

4.2废水的来源
a)生活污水:包括卫生间、淋浴废水和办公场所产生的污水;
b)清洁污水:包括清洁废水和雨水;
c)工业污水:生产过程中不存在工业污水;
d) 施工期的施工废水:不存在;
4.3 废水排放控制
4.3.1公司内产生的生活废水经三级化粪池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处理后,外排。

4.3.2公司要求食堂必须使用无磷洗涤剂,要求员工使用无磷洗衣粉,以减少生活废水对水源的污染。

4.3.3行政部要将水龙头等生活用水源,设立责任者对生活用水进行管理,以减少生活废水的排放。

4.3.4食堂污水排放口需设置过滤网,滤出的垃圾按生活废弃物处理。

4.3.5公司生产作业区内的污水必须作到清污分流,不能将工业污水混在清洁污水一起排放,必须保持雨水沟的畅通。

4.3.6生活废水处理设施采用三级化粪池处理设施。

4.3.7生活废水的蓄水池中的废水经沉淀池后,捞出沉淀物、漂浮物后,用吸粪车运到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沉淀池须能防止废水渗漏,不得让沉淀池的废水满溢到雨水沟或随处乱排。

4.3.8沉淀池根据固体沉积情况及时清理,沉积产生的固体废物,由行政部负责联系环卫部门运走处理。

4.3.9生产、维修产生的废油、残液、废化学物品等危险废弃液体不得倒入下水道,应妥善存放在专门容器,做好标识、妥善管理,集中送交到固废管理员,后由指定的专门单位回收处理。

4.3.10 对生产过程处理后的有毒有害废水,在废水处理站进行储存,循环使用。

必须按相应的环境作业指导书进行处理。

4.3.11生产部人员应严格按照生产操作规程操作,减少过程的溅洒,保持车间地面的清洁,减少冲洗废水的使用,各部门应确保清污分流渠道畅通。

4.3.12禁止将废渣(如泥土、固体废弃物、垃圾等)冲入排水管道。

4.3.13生产部对各生产区域排水管道定期清理,行政部负责对生活区排水管道、水处理池的管理,要定期清理,保证沉淀池和水循环池正常运行,不得无故停堵。

的清理,以免堵塞。

4.4污水的水质监测
行政部定期联系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对公司的污水进行水质监测,具体按相关程序执行。

4.5施工期内的废水排放控制措施
(1)各类施工材料设置有防雨遮雨设施,工程废料及时运走;
(2)合理安排施工程序和施工机械,安排好施工进度,计量避免在雨季及雨
天施工。

4.6应急处理
当监测发现超标,要及时并按相关程序执行。

由行政部再安排环境监测,并做好监测结果的记录,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予以确认。

4.7 生产部因工艺改变或新增设施、设备可能增加水体污染时应及时向行政部报告。

行政部协调生产部制定相应措施,防止产生污染。

5、相关文件:

6、记录:
污水监测报告(外部监测机构出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