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专题之一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文言文:常见文化常识

1.殿中侍御史三国时期官名。
三国魏派御史二人居殿中,察非法,后乃以之为官名。
宋沿设殿中侍御史,掌纠弹百官朝会失仪事。
元亦设此官,初沿宋制为正七品,后提高至四品。
明初尚置,洪武九年(1376)废。
2.谏议大夫官名。
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
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有数十人之多。
汉初不置。
北宋前期,为寄禄官。
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升从四品,复专掌讽喻规谏。
南宋兼领登闻检院,登闻鼓院。
明初曾置,旋废。
3.汉称七制唐羡三宗汉朝有七位皇帝受人赞颂,他们分别是西汉的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宣帝刘询,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
唐朝的二十一位国君中,历史学家认为其中三位最为杰出,他们是唐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开元时期)、宪宗李纯。
太宗除隋之乱,使百姓安居乐业,有“贞观之治”;玄宗早年励精图治,使国家兴盛,有“开元盛世”之称;宪宗刚毅果断,平定藩镇之乱,收服强藩,使唐重振声威,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赞颂。
4.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
“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5.斋戒斋戒有多种来源。
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
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
“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
戒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
后以此指称相似的宗教礼仪。
6.安置宋贬谪官,指定地区居住,轻于编管而重于居住。
7.巡按御史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御史的一种,隋朝设置。
为制衡行政机构主官的非常派的朝廷或地方官员。
不仅可对违法官吏进行弹劾,也可由皇帝赋予直接审判行政官员之权力,并对府州县道等衙门进行实质监督,也可在监察过程中对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
防范公家官吏侵害人民权益、或者是成为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
语文文言文文学文化常识整理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 书。
1.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 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 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 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 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 有了庙号。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 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 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 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 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 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在我国封 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鲐背:tái bèi,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 行 苇》“黄耇 gǒu台背”,“台”与 “鲐”通用。
《尔雅• 释》:“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qī yí,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是指学生熟悉文言文中的语法、词汇、修辞手法以及文言文的文化背景知识。
1. 语法:学习文言文的语法,对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古代汉语的变化规律,掌握文言文的句式,如倒装句、复合句、递进句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 词汇:文言文词汇丰富而复杂,使用的词汇特别多,古汉语里有很多曾经流行一时的词汇,而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因此,学习文言文,要做到千字文词汇熟记,掌握其中的精华,扩大词汇量。
3. 修辞手法: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很多,比如排比、比喻、拟人、推理等,学习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4. 文化背景: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它反映了古代文化思想、信仰、习俗等,因此,学习文言文,也要深入了解它背后所代表的文化。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最新详细总结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最新详细总结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八、音乐文娱九、古代服饰代称十、古代刑罚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尊敬。
例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
【称号】名、字与号的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例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例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例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再例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称孟襄阳;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兼称】《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1.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2.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3.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4. 唐诗宋词-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5.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6. 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价值观-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被广泛传播和阅读三、结语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文化等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一、文言文的定义和特点文言文是指古代汉民族使用的书面语言,主要流行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圈。
它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沉淀,形成了独特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的特点包括句法复杂、词汇丰富、注重修辞和典故引用等。
二、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文言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代文字,当时的文字主要用于祭祀、纪事和记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一种通用的书面语言,即文言文。
在秦汉时期,文言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成为了古代中国的正式书面语言。
三、文言文的地位和影响文言文在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广泛用于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著作中,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文言文的影响也超越了中国的国界,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习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包括句法结构、词类和词序等。
其次,要积累大量的文言文词汇和常用表达方式,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和课文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文言文的辅导班或者请教老师来加强学习。
五、文言文的现代应用尽管现代汉语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通用语言,但文言文仍然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应用。
例如,在文学创作中,一些作家会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古典气息。
此外,文言文也常常出现在古代文化的研究和教育中,以及一些重要的场合和仪式上。
六、文言文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文言文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学术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通过设立文言文研究机构、举办文言文比赛和培训班等方式来提高文言文的研究和教育水平。
同时,也鼓励学生和广大民众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和传承中,以保持文言文的活力和影响力。
七、文言文的价值和意义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是了解古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吏任免
1.拜、除、授:任命,授予官职或名位。如 “于是辞 相印不拜”。 2.征、辟:征聘,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拔: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 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 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 复。 5.荐、举、引:推荐,任以官职。起:起用
科举制度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
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 科举。《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 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 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 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 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 《四书集注》为准。
文化常识
古代 文化常识
人的称谓 官吏任免 科举制度 古地理
一、称谓
(一)自称 称名,如孔子自称“丘”。 “寡人”“孤”(王侯); “朕”(皇帝); “臣”(表卑谦的通称,后用于大臣); “仆”“不才”“不谷”“不佞”“愚” (一般人); “妾”(女子)。
古代文化常识
一、人的称谓 ❖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 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 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李白号青莲居士。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 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而称奸臣 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 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 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 传》:“连辟公府,不就。”
•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
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 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 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 父别居。”
官吏任免
6.贬、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 守巴陵郡”。
7.黜、罢、免、夺、废: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 申生而立奚齐。”
8.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 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9.放:驱逐、流放;出:离开京城,外调 10.知、守、尹:主管、主持,后多跟地点,如知某州,守某郡,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 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 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 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 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 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 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一、人的称谓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 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 人称孟襄阳;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 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 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 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尹京(做京城的长官) 11.主、秉、典:主管,后多带管理的职责。 12.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科举制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 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 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 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 文学、茂才等。《陈情表》:“前太守臣逵, 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敬称】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 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 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 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 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 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 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 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 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 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
• 【敬称】(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 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 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 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 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 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 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 圣驾等。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 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 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 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 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 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 , “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 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优”,亦称优伶、伶人,以乐舞戏谑为职业
【敬称】(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 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以后,丈、丈 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 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 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 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 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 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 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 称祖母为大(太)母。
【敬称】(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 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 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令阃(kǔn) (对方妻子)、令兄、令郎、令爱。尊,用来称 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 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 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贤, 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 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 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 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 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 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 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 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 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 官发财。
•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 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 《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 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
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 (tiáo) 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 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 五六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 二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 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 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 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科举制度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 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 进士是个了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 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 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 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 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 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 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 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 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促织》“邑有成名 者,操童子业。
❖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 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 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 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 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科举制度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 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 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 “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 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 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 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 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
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
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
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
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 国之君)、寡(少德之人)。(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 官、末官、小吏等。
❖【谦称】((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 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 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 “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 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如 寒舍、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谦词有: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 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 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 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 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 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