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壮药精编版

合集下载

壮医壮药功效药性歌诀大全(推荐收藏)

壮医壮药功效药性歌诀大全(推荐收藏)

壮医壮药功效药性歌诀大全(推荐收藏)南疆气候温,遍地草木丛,天然壮药库,性味各不同,有毛能止血,浆液可拔脓,中空能利水,方茎发散功,毛刺多消肿,蔓藤关节通,对枝又对叶,跌打风湿痛。

叶梗都有毛,止血烧伤用,诸花能发散,凡子沉降宏,方梗开白花,寒性皆相同,红花又圆梗,性味多辛温,寒凉能解热,辛温可驱风,苦味多寒品,辛散能润容。

苦解热攻下,甘滋补和中,酸固涩收敛,麻治痈蛇虫,淡利水祛湿,咸软坚消痞,多液补养阴,辛热多升浮,辛味行气血,芳香多止痛,气味应结合,配伍贵变通,采药时节选,根薯宜在冬,茎叶宜夏天,花采寒露中,果实应初熟,种子老熟用,壮药谱歌诀,方便临床用,拜壮医为师,实践能精通,学习壮医药,要到群众中。

八味药性歌诀:辛酸苦麻涩咸甘淡,八味药性各专一。

辛行气血能解表,跌打风湿亦散寒。

酸立固涩能收敛,止泻固精疗虚汗。

苦寒祛湿能攻下,治疗实热排便通。

麻能镇痛散痈疖,并疗蛇伤与顽痰。

涩立收敛能抗菌,止血烧伤又消炎。

咸味化痞散鼠疮,通便泻下可软坚。

甘味和中亦滋补,调和百药能矫味。

淡味祛湿亦利水,镇静除烦且安眠。

见病用药歌诀:园山边鱼腥草,肺热痰稠咳嗽好。

茅根田边旱莲草,凉血止血功效高。

仙鹤草和风尾草,腹泻菌痢能治疗。

患了感冒全身痛,山芝麻叶配贯众。

患了传染性肝炎,栀子金钱阴阳莲。

树下生长不出林,肺痨煎服可太平。

家里常备有硫磺,全把疥虫消灭光。

家中常种榄核莲,炎症痧麻用水煎。

红眼病难见青天,请君急用穿心莲。

人们阴部生了疮,快找兽类胆汁放。

五指毛桃真是好,强筋壮骨功效高。

山沟生长土砂仁,理气止痛健胃平。

洗手果树叶有用,皮炎疮疖外洗用。

宽筋藤舒筋活络,关节僵硬用得着。

生姜辛温户户种,风寒感冒必需用。

村边生长益母草,妇科诸证少不了。

性味微温七叶莲,风湿跌打痛用先。

山坡生长叶上花,骨折风湿可用它。

茵陈又配木黄连,清热解毒治肝炎。

人们扭伤和跌打,离不开用四块瓦。

家中常备葫芦茶,外感诸热要用它。

靖西种有山楂果,消食健胃用处多。

壮医外科

壮医外科

一. 跌打损伤治疗方法:1. 局部按摩。

2. 受伤初期用冷敷,最好用冰水、冰块,防止出血。

3. 擦跌打药酒或扭伤灵。

4. 外敷草药,大接骨草、水泽兰、冬青、柚子叶、柑果叶适量捣烂外敷。

5. 抬高患肢。

处方一:大罗伞15克,小罗伞15克,七叶莲20克,两面针10克,九里香20克,田七须15克,寮刁竹20克,泡米三花酒1000ml,既可外擦,又可少量内服。

处方二:鹅不食草、马鞭草、泽兰、八角枫、九节风、苏木叶、刘寄奴、韭菜根、田七叶、大风艾、香辣蓼。

捣烂如泥,外敷或浸酒外擦。

处方三:外伤瘀血,苏木叶500克,五月艾叶500克,捣烂醋炒热装袋外敷。

二. 烧伤治疗方法:1. 虎杖2500克,煎成浓汁外涂,可加适量冰片。

2. 将蚯蚓洗净,待水干后,拿白糖少许,将蚯蚓和白糖放入一只杯子内,待白糖溶解后用羽毛蘸药,涂患处。

如烧伤不太严重,可用此方。

多涂几次,伤口即愈合。

3. 将绿豆粉放铁锅内炒至橙黄色,然后与酒渗和,使液体不要稠,也不要太稀,用鸡毛蘸汁涂患处,一日三次。

三.毒蛇咬伤总的治疗原则:清热解毒,通关开窍,祛风活络等。

不管哪种毒蛇咬伤均可根据“毒不进,蛇毒内结,二便不通,蛇毒内攻”、“实则泻之”的蛇毒伤治则,以清热解毒为原则,采用通便利尿之法,使吸收到体内的蛇毒迅速被“解”和“排”。

1. 慈菇叶(三叶半夏),从汉朝一直沿用至今,是治蛇咬伤的良药。

2. 七叶一枝花:民谣“有了七叶一枝花,不怕深山大毒蛇”。

3. 半边莲草,既能外搽又能内服,是治毒蛇咬伤的特效药。

4. 凡毒蛇咬伤者最好即时饮醋一碗,使蛇毒不致扩散。

根据毒蛇咬伤情况,选以上药品1-3种进行处理,配合其它措施同时应用。

四.创伤身体受到外来暴力或刺激,皮、肉、内脏受到破坏,并有全身或局部反应者称为创伤。

包括软组织挫伤、关节扭伤等。

治疗方法:1. 早期可用冰块或冷水进行冷敷,防止出血。

2. 如有血肿,可用三棱针刺加拔罐放血。

3. 局部按摩。

4. 外用水泽兰、大小驳骨、五色花、大风艾适量捣烂外敷。

壮医学的疗效观察与验证

壮医学的疗效观察与验证

壮医学的疗效观察与验证2015-11-04 19:11:08 来源:中国好中医网千百年来,尤其是在汉医、西医还未传人壮族地区的年代,壮族医药为壮族民众的健康、繁衍作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诸多壮医药临床工作者对发掘出来的壮医单方、验方、秘方进行临床验证及疗效观察,并做了报道。

如:龙锦良用壮医验方“四生汁”(生血见愁2份,生旱莲草、生车前草、生荷叶各1份,挤取其汁10毫升),加冰糖1克冲服,治疗药物性外感风痧饮”(狗仔花、闹羊花、两面针、点称木、山芝麻),为高热不退者加南蛇勒、葫芦茶;为咳嗽者加鱼腥草、石上柏;为欲吐者加假黄皮、通城虎粉;为腹痛泄泻者加地桃花、凤尾草,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用,治疗痧症253例,1~3天治愈225例,3~7天治愈28例。

唐奇标自拟“牛角三胎散”(平地木、坤草、水牛角粉、人胎盘、猪胎盘、断肠草、败酱草、土茯苓、泽兰、狼毒),为急性乙肝者加田基黄、虎杖、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鸡骨草,治疗乙肝65例,近期治愈率为53.8%,总有效率为85%。

杨永俊采用流传于广西壮族民间治疗消渴病的验方“肾蕨功劳汤”(肾蕨50克,十大功劳30克等),治疗糖尿病32例,总有效率达93.7%,并提示该方有降血粘的作用。

关于流传于民间的一些治疗方法的大宗病例报道也不断出现。

如:邓秋妹用“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各型痹症334例,黄振兴用本法治疗各型痹症、漏肩风等疾患引起的痛症595例,崔丽萍治疗慢性咳嗽103例,邓秋妹治疗呃逆37例,陈焕海治疗乳腺小叶增生142例,黄杜宁治疗斑秃45例,李忠贵治疗急性腰扭伤42例。

另外还有治疗麦粒肿、小儿哮喘、小儿腱鞘积液、坐骨神经痛、较为明显的疗效。

黄振兴用“针挑疗法”治疗顽固性头痛30例,结果治愈18例。

覃必志用“针挑疗法”治疗痔疮39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4.8%。

莫乃金报道用“针挑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46例,结果全部治愈。

王柏灿用壮医“罗氏针挑术加药棉烧灼灸”治疗面瘫25例,结果治愈10例,好转14例,1例无效。

[推荐]广西壮医病外治十八法[僚人家园]——壮族、布依族、岱侬族共同论坛

[推荐]广西壮医病外治十八法[僚人家园]——壮族、布依族、岱侬族共同论坛

[推荐]广西壮医病外治十八法[僚人家园]——壮族、布依族、岱侬族共同论坛[推荐]广西壮医病外治十八法1.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广西壮族地区出产的壮药泡制成的药线,点燃后直接灼灸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

该疗法挖掘于民间,经研究整理提高,至今仍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治疗机理:壮医认为:“疾病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

”通过药线点灸的刺激,疏通龙路火路气机,起到通痹、止痛、止痒、祛风、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作用。

主要功效:①消炎退热。

②祛风止痒。

③通路止痛。

④消肿散结。

⑤健脾消食。

⑥健脾止泻。

⑦温经通脾。

⑧活血止血。

适用范围:临床各科100多种疾病,属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瘙痒者,效果较好。

常用穴位①中医针灸穴位。

②壮医经验穴位:有梅花穴、莲花穴、葵花穴、结项穴、长子穴、脐周穴、下关元穴、关常穴、下迎香穴、启闭穴、鼻通穴、牙痛穴、素髎穴、耳尖穴、止呕穴、膀胱穴等。

③龙路火路浅表反应点,即阿是穴。

取穴规律:寒手热背肿在梅,痿肌痛沿麻络央,惟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灸不离乡。

即:畏寒发冷取手部穴,发热取背部穴,肿块或皮损类疾病取梅花穴,肌肉萎缩者,在萎缩的肌肉上取穴,疼痛或麻木不仁者,选该部位边沿或中央点为主要穴位。

皮疹类疾病,选最先出现或最大的疹子为主要穴位。

操作:①持线:以右手拇指、食指夹持药线的一端,露出线头1~2厘米。

②点火:将露出的线头点燃,只需线头有火星即可。

③施灸:将线端火星对准穴位施灸。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特点:所需设备简单,一盏灯、一根线即可,点灸时仅有蚁咬样感觉,无痛苦,灸后无疤痕,无后遗症,无副作用,安全可靠,药线点灸无烟雾,无环境污染,疗效确切,费用低廉,易于学习与推广。

2.灯花灸疗法又称灯草灸疗法,用灯心草点燃灸灼于人体一定穴位或部位上以治疗疾病。

适应症及取穴:壮族民间用灯草灸治疗的疾病50多种,主要的有:消化不良:取长强、天枢、关元、足三里。

壮医包药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壮医包药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壮医包药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壮医包药疗法技术操作规范的主要功效、适用范围、禁忌症、操作流程、疗程、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处理和健康指导等方面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壮医包药疗法的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982-20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壮医包药疗法 medical bag of Zhuang medicine使用壮药鲜品捣烂、或饮片研粉后用调制剂(一般可用特制药酒、白酒、清水、姜汁、白醋等)调和,装纱袋包于患处,以达到治疗疾病作用的一种特色疗法。

4 主要功效祛风毒、湿毒、寒毒、热毒、痰毒、瘀毒等;疏通三道两路;清热消肿,散寒祛瘀。

5 适用范围可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常见病、多发病及某些疑难杂症。

常见适应症主要有林得叮相(跌打肿痛)、发旺(风湿骨痛)、隆芡(痛风)、呗农(痈疮肿痛)、额哈(虫蛇咬伤)、麻抹(麻木不仁)、喯佛(包块肿块)、旁巴尹(肩周炎)、活邀尹(颈椎病)、夺核拖(腰椎间盘突出症)、产后腊胴尹(产后腹痛)、X尹(痛经)、兵嘿细勒(疝气)、北嘻(乳腺炎)、航靠谋(腮腺炎)等。

6 禁忌症局部皮肤破溃者。

高度水肿者。

开放性骨折及外伤出血者。

孕妇。

7 操作前准备环境要求治疗室环境宜保持清洁、安静、明亮,室温宜保持在26℃~28℃内。

应按GB 15982-2012的要求,每日对操作环境和工作服消毒。

用物准备药袋(规格15cm×18cm)、药粉(200目)、调制剂(药酒或小青柠汁)。

绷带或胶布、防水小铺巾、剪刀;复合碘皮肤消毒液、生理盐水、消毒棉签;一次性无菌XX针(单头或双头皮肤针)、消毒真空抽气罐、气枪。

操作前护理说明治疗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同意,进行精神安慰与鼓励,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使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操作。

壮医药物竹罐治疗规范

壮医药物竹罐治疗规范

壮医药物竹罐治疗一、概念壮医药物竹罐治疗是用煮沸之壮药水加热特制之竹罐,再将竹罐趁热吸拔于治疗部位上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具有祛风毒、除湿毒、化瘀毒,散寒毒或清热毒,消肿痛,通调龙路、火路气机等功效。

二、适应症本疗法的适应症较广泛,各科疾病均可应用,主要用于寒毒、瘀毒所致之病症。

主要用于发旺(风湿病)、痧病、各种原因引起的核嘎尹(腰腿痛)、颈椎病、肩背酸痛、麻抹(麻木)、肢体麻木、“甭裆呷”(半身不遂)、肌肤麻木不仁、肌肤痹冷疼痛不适、骨折愈后瘀积、“林得叮相”(跌打损伤)、“巧尹”(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

三、禁忌症(一)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不易止血者,如血友病、白血病、紫癜。

(二)有脑血管、心血管、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三)体质虚弱、极度消瘦,皮肤没有弹性者。

(四)精神病患者或精神高度紧张、狂躁不安、抽搐不能合作者。

(五)孕妇。

(六)以下部位不宜拔罐:拔罐部位皮肤破损溃烂,或有静脉曲张、癌肿者;口唇、眼、耳、鼻、乳头、疤痕、前后阴、心前区等部位;显浅动脉分布处,如腹股沟动脉搏动处、足背动脉搏动处、前上端两侧的颈动脉搏动处等部位;孕妇腰骶部、小腹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位。

四、操作步骤与要求(一)施术前准备1.竹罐、电磁炉、不锈钢锅或其他锅具,消毒毛巾,长镊子、一次性注射针头、一次性医用外科手套、复合碘皮肤消毒液、医用棉签、无菌纱布、棉球。

2.药物: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壮药。

3.药液准备:将药物装入布袋,加水浸药至少30分钟,然后加热煮沸20~30分钟,滤出药液备用,用于浸煮竹罐。

(二)环境要求治疗室内清洁、安静,光线明亮,温度适宜,避免吹风受凉。

(三)术前护理备齐用物,说明治疗的意义和注意事项,进行精神安慰与鼓励,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使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操作。

(四)部位选择根据病症选取适当治疗部位或穴位。

(五)体位选择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体位,以坐位或卧位为宜。

(六)消毒术者消毒:术者采用七步洗手法常规清洗双手,戴一次性医用外科手套。

壮医药线点灸及壮药外洗治疗带状疱疹150例

壮医药线点灸及壮药外洗治疗带状疱疹150例

医 院住 院治 疗 1月 余 , 0 9年 6月 来 我 科 就 诊 。就 20
诊 时症 见 : 面 颊 浮 肿 , 额 前 疱 疹 结 痂 , 脓 性 分 左 左 无
泌 物 , 破 溃 、 痛 、 按 。按 上 方 治 疗 1个 疗 程 后 , 无 刺 拒 左 面颊 浮 肿 消 失 , 痛 减 轻 。3个 疗 程 后 疼 痛 基 本 疼 消失而痊愈 。
自诉左乳 房 、 腋 下 、 背 部 出现 水 泡 状 丘 疹 , 部 灼 左 左 局
热、 刺痛 , 经心 电 图等检查 未发 现冠 心病 征象 。现 症见 :
左胸 前 有 一 粘 连 疤 痕 , c ×8m, 腋 下 有 一 疤 痕 约 5m c 左 3 m×1 c 刺痛 、 按 , 乳房 上三 处 水 泡 样 丘 疹 , c 2m, 拒 左 左
背部 两处水 泡样 丘疹 , 溃破 , 脓 性 分 泌 物 , 痛 , 未 无 刺 丘 疹 周 围皮肤 红肿 。经 治疗 1 个疗 程 , 发 带状疱 疹 已结 新 痂 脱落 , 刺痛 症 状 ; 无 4个 疗 程 后 疤 痕 处 陈 旧性 后 遗 神
治 疗 结 果
蛇毒 、 毒 、 毒等 。对 于蛇 串疮 的治疗 , 医壮 药具有 虫 蛊 壮 独特 的效果 。
现 代 医学认 为 , 病 由水 痘 一带 状疱 疹 病 毒 引起 , 本 其 发病 与机 体免 疫 功能 有 关 , 在 老 年人 局 部 创 伤 后 、 故
亚急性 红斑 狼疮 、 瘤 以及 较 长 期 接 受激 素 、 肿 免疫 抑 制
剂 及放 射性 治疗 、 化疗 、 滋病 发 病 过 程 中出现 带 状 疱 艾 疹 的几 率高 。 壮 医药 线 治 疗 机 理 : 医 认 为 , 法 能 温 经 通 中 灸

壮医药防治风湿病特色外治疗法概述

壮医药防治风湿病特色外治疗法概述

壮医药防治风湿病特色外治疗法概述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我国岭南地区,该地区炎热潮湿的气候使得在此生活劳作的人们风湿病发病率较高,在与风湿病斗争的过程中,壮族人民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外治疗法。

标签:壮医药;风湿病;外治疗法;综述壮医是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民族医学,壮医药理论主要包括有“阴阳为本,三气同步”学说、“三道、二路”学说和“毒论”学说[1]。

“阴阳为本,三气同步”学说指出万物皆由阴阳化生,“阴阳为本”,“三气同步”认为人与天地,人体内部之间同步运行,相互协调为常道,这是壮医的天人观。

“三道”即谷道、气道、水道,“二路”即龙路、火路,“三道二路”生理上以“通”为度来维系着天地人之间的同步运行,一旦其中任一环节运行不畅,都将导致疾病甚至死亡,因此壮医在防治疾病上以“调气、疏通”为原则,此即“三道、二路”学说,它阐释了壮族医药理论的生理病理等。

壮族医药最具特色的是“毒论”学说[2],由于壮族先民居住地瘴、痧、蛊等“毒气”较多,同时虫毒猛兽等经常出没而产生各种毒的认识和概念。

壮医的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指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狭义的毒是指一些有害有毒之物,由此产生了独特的壮医病因病机论为毒虚致百病,独特的治疗方法为补虚调气解毒。

诊法上注重“三气同步,思外揣内”[3],尤其推崇目诊,壮医认为眼睛(壮医称为“勒答”)是天、地、人三气精华所聚[4],眼睛能包含、洞察一切和反胦百病,通过目诊可诊断疾病、推测预后、确定死亡。

治疗上以“补虚调气解毒”为原则,重视内治更善外治。

1 壮医药诊治风湿病壮医将风湿病称之为“发旺”[5],源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摄生不当导致人体正气亏虚,以风毒、湿毒、寒毒、痧毒、热毒等为代表的邪毒乘虚入侵机体,痹阻于筋脉肌骨,使龙、火二路阻滞不通而发病,临床以关节疼痛、肿胀为特征,可伴见肢节酸软、重着、麻木、僵硬、甚则关节变形、功能丧失等。

“发旺”相当于西医学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该类疾病迁延难愈,致残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近年来研究成功的“舒洁药物 文胸”、“产妇春浴液”、“神女乐”洗浴液、“童热 清”口服液、“胎黄消”口服液等药械,大都是在壮医 验方秘方的发掘整理基础上提出来。
结束语
• 通过以上壮医与各民族医药在理论基础、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则治法等方面的异 同比较可以得知,各民族医药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俗,都是各族人民长 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他们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各族人民经过千百年的艰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逐渐产生了保健意识,认识了人与自然、疾病的相互关 系,了解疾病发生的原理,并根据所站立的不同角度,各总结出一套用来解释人体生 理病理的说理工具,从而形成本民族医药的理论基础。再通过"神农尝百草"的实践活动 及总结生活经验,逐渐了解各种动植矿物的药用价值,产生理性认识,总结归纳,提 高升华为一定的理法药方,构成一整套完整或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临床实践, 为本民族的健康繁衍发挥巨大作用。
历史悠久的壮医药,不但在历史上为本民族及兄弟民族的 健康繁衍做出过巨大贡献,而且现在乃至将来仍然是壮乡人 民赖以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之一,相信它今后将会为56个民 族的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的健康繁衍做出更大的贡献!
1983-1987年统计,仅壮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 中草药品种就达4623种之多(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 药509种,矿物药50种)在全国名列第二。其中壮医常用 药达709种。
中医学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 用、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等几个方面,从矛盾双方的对立斗争、依 存互根、消长转化,来说明疾病的变化与发展。中医学认为,阴阳 失调、偏胜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因此调整阴阳、、,补偏 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便成为中医治疗的基本 原则。
• 中医的治疗原则为:1.治病 求本。①正治(寒者热之、热
调气、解毒、补虚。 治疗方法分为两大法:
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 之)、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 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外治法和内治法。外
②治标与治本(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治法包括针法、灸法、 拔罐、熏蒸等30多种
2.调整脏腑功能。3.调整阴 阳(补其偏衰、损其偏盛)。 4.扶正祛邪(扶正,祛邪,先
疠疫、饮食(包括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劳 逸、外伤、痰饮、淤血。
"两路"阻滞,影响三气同
步,使三气不能同步而致

诊断
• 壮医诊断重视目诊, 多种诊法合参,包括 问诊、闻诊、脉诊、 甲诊、指诊、腹诊等。
• 中医诊法包括望、闻、 问、切四大法,注重" 四诊合参"。
治疗原则
• 壮医的治疗原则为:
人三气)同步为理沦基 础,以"三道(谷道、气 道、水道)"、"两路(龙
木、火、土、金、水)学说 为理论基础(用阴阳学说阐 明人体的结构、生理、病
理及指导临床诊断、治疗
路、火路)"学说为理论 和预防;用五行学说来阐
核心,强调"毒气"学说。 明人体脏腑组织问的相勺:
关系及生克乘侮规律),以
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
壮医壮药与中医中药的不相同点
壮医壮药特点
中医中药特点

壮医认为"毒虚致百病":" 毒"指各种毒物,如毒草、 毒树、毒虫、毒蛇、毒水、 毒矿、毒箭等;"虚"指人

中医认为病因多种多样, 主要有六淫(风、寒、暑、 湿、燥、火)、七情(喜、
体正气不足(主要指对毒的 怒、忧、思、悲、恐、惊)、
抵抗力下降及自身解毒功 能较弱,也包括体内运化 能力和防卫能力相应减弱)。 当正虚毒侵时,则"三道"、
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
论核心,以辨证沦治为诊
疗特点。
~~~~~~~~~~~~~~~~~~~~~~~~ 壮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我国传统医 学做出贡献。在病因方面,对"毒"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 治毒的经验更丰富;在诊法方面,壮医的目诊、甲诊、指诊 等都有丰富而系统的内容;药物方面,许多壮族地区出产的 常用药物如肉桂、田七、蛤蚧等,早已成为中药宝库中的一 员,还有不少新药正在研究开发,如金花茶等,有的则等待 我们去挖掘;在治疗方面,壮医的外治法,如药线点灸疗法、 药罐疗法等,大大地丰富了祖国传统医学的内容。
措。让我们为振兴中医、振兴民族医药而共同努力!
谢谢观赏!
壮医壮药
PK
中医中药
壮医壮药与中医中药的相同点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理论,是古人探索宇宙本源、 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壮医认为,万物皆可分阴阳, 万变皆有阴阳起,此即阴阳为本。
壯医与中医对“阴阳”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的。壯医同样认为 大自然的各种变化,都是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变 化的反应结果。但在装医学中更有一种“阴盛阳盛”的新概念。这 在中医学阴阳理论中是从未提及的。其形成与取类比像的认识方法 有。
• 壮医与汉医及其他民族医药一样,对医药的认识都是以古朴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为主导, 即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且是运动、变化的,但他们之间又有诸多的区别,如壮医没有 汉医的经络学说理论,但其"三道"、"两路"理论却独具特色;虽然壮医亦以阴阳的相互 对立、相互消长、相互平衡、相互转化来解释大自然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变化,但 在具体说明和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时则用壮医特有的"三气同步"及"三道"、"两路"理 论,独具特色;壮医的病因、治则较之汉医单一,但诊法和治法却十分丰富多彩;壮 医虽然不像中医那样具有完整的方剂学,但其用药注重"毒药"、"解毒药"、"鲜药"及"食 补",疗效甚佳。由此可知,各医药有各自的长处与不足,应该互相参照渗透,取长补 短,共同提高。在振兴中医的同时,挖掘整理、发展研究壮医及其他民族民间医药是 十分必要的,对丰富祖国医学的内容,完善各民族医药的理论,对各族人民的健康是 大有益处的。鉴于壮医及其他民族医药存在的诸多不足及许多民间医疗经验的失传, 使我们意识到挖掘整理工作迫在眉睫,搞好这项工作是为人类、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举
毒药和解毒药的广泛应用,是壮医的重要诊疗特色 和突出贡献。
主产或特产于壮族地区的壮药资源,具有广阔的开 发前景。如罗汉果、肉桂、八角、金银花、蛤蚧、蚺蛇、 葛根、花粉、广豆根、广西血竭、广金钱草、扶芳藤、 大黑山蚂蚁、灵香草、木棉花朵等等。特别是田七的开 发和综合利用,已受到专家的高度重视。
广西已经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中成药,如正骨水、 云香精、中华跌打丸、金鸡冲服剂、鸡骨草丸、炎见宁、 三金片、百年乐、大力神等,多是在壮医验方秘方或其 他民间单方秘方的基础上,研制提高而成。这些具有地 方和民族特色的中成药,功效显著,且不易仿制。
各具色的治疗方法。
祛邪后扶正,先扶正后祛邪)。 5.调理气血关系。6.因时、
临床上以辨病治疗为 主,结合辨证和辨症。
因地、因人制宜。治疗方法主 要有:内服法、外治法、针灸 疗法、火罐疗法、气功疗法、
按摩推拿疗法、导引疗法、心
理疗法、刮痧疗法等。
理论基础
• 壮医以三气(大、地、 • 中医以阴阳五行(五行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