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中国历史精神》有感

读《中国历史精神》有感

读《中国历史精神》有感读《中国历史精神》有感读完一本著作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一直以为历史即过去了的事,读钱穆才知道,过去是成为历史,但是历史并非过去了,过去和过去了,一字之别,的确不同,借钱穆的话来说即为:生命一定会从过去透过现在直达到未来。

(P7)那意味着,历史所载,绝非是过去了的事,不过只是过去,其精神必将贯穿古今,是一个连续的,事件是过去的,精神是活的,若是用线做比较,是一直线,而非线段,凝然常在或许即此了,若是线段,就随处止,而无法常在,华夏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依靠这样凝然常在的信念而活着,直到他那时,接连到今天,在那时中国人在沉睡,到今天,虽提文化自信,但终究是因为文化不自信,其实这是何等遗憾的事,泱泱古国,数千年的精神文明,数不胜数,却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力量,彰显他那富有生机的生命力,这不就是等于抱着金饭碗乞讨吗?政治、经济部分不想多言,过去发生的改革,都会有其正反的部分,一个制度发挥到极致,就是其衰败的原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呗,比如汉代的察举制为世卿世禄制的进步,然而到魏晋南北朝,形成世家大族,战争无需理由,只看家族,这不就是察举制的弊端所现,隋唐完善科举,明朝八股取士,到如今,仕途的选择,只有留待后人评论,但一个时期一定有其意义,故,政治制度所谓的优劣,难以评论,需要思考的或许是在这样的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精神,这个精神或许才是先生所看重的,那便是一种和平一统的追求,在这个之中便是形成了这个特殊的阶层士。

钱穆说:教育救国,这是五十年前中国最流行的一句话。

(P90)在今天,我们仍然在呼唤,然而这个教育是怎么做呢?教育或者现在的升学,都是唯升学率是论,这个状态下先生是说:于是一般青年,不是颓唐消极,便是过激破坏、种种不满意。

(P97)延续到今天,我们似乎并未听从先生的教诲或者劝导,因为先生所言一般青年,已经不只是颓唐了,更是有着茧居、自残甚至自杀。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914104210111 姚玉婷钱穆先生在序言中谈到了梁启超的《中国不亡论》,他说这篇文章让他在黑暗中见到了一丝光明,但即使是这样,他依旧不敢完全相信梁先生的话,因此他去研究历史,之后才发现“中国不亡”这四个字不是纯情感,而是经过了长期理智的讨论。

全书分为七个部分(附录除外):1.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3.中国历史上的经济4.中国历史上的国防5.中国历史上的教育6.中国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7.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钱穆先生写历史,语言不生涩,没有太多的引古籍,即便是引用,也善解人意地将它翻译成白话文,语法也接近现在的习惯,而且多是“我讲”“说到”“我们来看一看”这样的词汇,就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所以我读下来并不觉得吃力。

但钱穆先生写历史讲究证据和逻辑,而逻辑这个东西又很绕,读着读着总要翻到前面,总觉得前后有矛盾的地方,或许是我层次不够的原因。

譬如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一章,他讲到主权,讲西方的主权是唯物功利的,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却已虚化成道德或文化了,但是他同时承认说国家是一个机构,但是机构却还是一个物质的概念。

又如他反对“主权在人民”的说法,提出“若成立世界政府,是否主权在人类”的观点来驳斥,接着谈到中国人的“道”的观念,出发点在个人,要求发扬人类文化,发扬道德精神,达到人类所应有的最高可能的理想生活,他说:“终极点在天下。

家庭和国家,只是此过程的两个歇脚点。

”如此,目标不还是世界政府?我没有弄得懂这些问题,所以第二、三、四章都是略过的。

不求甚解嘛,这是陶老先生教给我的优秀品质。

在教育一章,他分析西方的教育。

从古希腊讲起,提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主张硬性地把人分成硬性的几种,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人从一生下来就应交给国家,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测验,来决定以后该做什么。

就跟走程序似的,把人弄得跟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怪不得叫“理想国”。

钱穆先生又讲到普法战争时期德国的军事教育,也即“国家教育”,教育是为了配合国家,他认为这种教育相似于柏拉图的理想,包括之后的希特勒,乃至于苏维埃,都是在贯彻这种教育方针。

中国历史读后感

中国历史读后感

中国历史读后感中国历史读后感(精选28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历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历史读后感篇1“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记得刚接触中国历史时,我就背诵过这样的顺口溜。

短短几十个字,就概括了我们华夏五千年历史的变迁。

就算背诵得滚瓜烂熟,也只能知道朝代的顺序。

要真正了解历史的兴衰,感受它的“气息”,还得从一本历史书中感受。

然而,许多历史书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枯燥乏味的,但《全景图书中国历史》却不一样,书中提到的史料非常丰富,并且里面还引用了《诗经》《楚辞》《论语》的一些词句,读来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色古香的历史场景中,也变成了古人中的一员了。

一些重要的战争,因为有了图片的解说,也让我们仿佛参与了进去,变成了一位见证成王败寇的人。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过,那是一位位历史记录者用无畏的精神来记录的。

从司马迁到班固,从《史记》到《资治通鉴》,没有哪个国家能这样撰写自己的历史,让历史从往昔传承到今朝,从来没有间断过。

我喜欢读历史,每当读到一本历史书,我都感觉会有一种厚重的香味扑面而来,在历史的迷雾中,我仿佛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场景。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才有未来和希望。

所以说,读懂自己的历史,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从今天开始,读历史吧!就从《全景图说中国历史》开始!中国历史读后感篇2今天,我看了《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的一篇小故事——一鸣惊人,说的是楚庄王每天饮酒作乐,白天去打猎,晚上就喝酒,不务正事。

大家都把他当做昏君看待,曾有几位大臣劝他,可他就是不听,后来他还下了一个命令,说:谁敢多嘴,谁就有罪!大家都不敢再劝他了。

直到有一天,大夫申无畏来见楚庄王,楚庄王问他:你来干什么?来喝酒还是来听音乐?申无畏就回答: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猜不出来,想请您帮我猜猜。

中特读书笔记

中特读书笔记

读《中国历史精神》之感英国的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旧唐书》书中唐太宗也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已经不仅仅是扮演着记录的角色,更多的是一种传承和自省。

关于历史的概述,钱老就曾写过《中国历史精神》一书,阐述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的文化与精神。

前段时间有幸可以略读此书,深有感触,因而写下了这篇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精神》一书分为七讲,分别是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中国历史上的国防、中国历史上的教育、中国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和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因为时间仓促,不能面面俱到,因而再次只谈谈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几点。

首先,是钱老关于历史和民族精神、文化精神关系的描述(“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此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

我们要把握这文化的生命,就得要在它的历史上下工夫”)。

对于一个有历史的民族而言,支撑着它一路走过来的不正是它的民族精神和一直传承的文化吗?在如今的社会,我们大谈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是在关乎历史教育的态度却大庭相径。

很多学校轻视历史的教育,因为它们觉得历史的知识并不会帮助学生发文章,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就业,至少我所经历的是这样的。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如果放弃了历史的知识,那民族文化的传承从何谈起。

失去了这些,什么民族精神只是一句空话而已,所以这也是造就了这个浮躁的社会的原因之一吧。

物质波理论创立者、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的德布罗意,早期的工作就是研究历史。

后有学者分析,德布罗意的伟大成就,就与他对前人研究历史的深刻总结归纳有关。

而反观如今的理工类院校,大多学生却把历史类的课程沦为逃课的对象,实在是讽刺。

还有在《中国历史上的国防》一章中,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军队制度的描述梳理。

其中汉代中的义务兵役制度,使得汉代全民皆兵。

在如今的社会,实行全民皆兵显然是行不通的,然而我看重的不是汉代那时军事制度的严格,而是那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10篇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10篇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10篇《中国历史精神》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一):爱国主义读本钱穆先生通晓中国文史,此书也是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著述。

书中认为,历史因人类的生命而存在。

历史不止于当下,更活在当下、活在未来。

对于中国政治,钱氏提出了他的观点,即并不是专制政府,因为除了皇帝世袭,政府各级官员均因选贤任能选拔,可以说是中国式民主选举的雏形。

对于文教道德,钱氏认为中国的文化教育融宗教、道德、社会秩序为一体,道德精神是中国意识形态的核心。

全书加深了对中国文化优越性的理解,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本爱国主义读本。

(____.06.30 听雨轩)《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二):读《中国历史精神》一点心得最近读了钱老先生的《中国历史精神》一书,所表达的思想与他其他的著作一脉相。

看过后我深有感触,总结钱老先生这本书的主题如下,算是自己的一点心得。

中国历史精神是道德精神,道德精神即人们发自内心地去追求理想的做人标准的精神,这也是人生的大“道”。

道德精神陶铸了历史上的每个人,形成了中国文化,影响着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教育,进而演变了中国历史,成为了历史精神。

人性本善,人若能遵循天性向善,并将此天性发挥到极致,就能影响到别人,让自己的善与行为活在别人、后人的心里,从而让其他人都向善,从此过程中自身也可获得极大的满足与快乐,达到“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境界,进而实现人生的不朽,将自己短暂的自然生命转化为长久的历史生命与文化生命,这就是中国的道德精神。

现今社会的诸多问题产生,正是因为这一种精神堕落,所以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向内重新唤醒这种精神,而不是过多地崇尚、模仿西方文化。

纵观中国历史,文化演变进程中不少低谷、混乱黯淡的时期,但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坚信“大道”,不为环境外部因素所左右,能在昏暗的年代给人希望、在丧失信心的年代给人信仰、在前途未卜不知所措的年代给人办法与出路,以身作则并感染熏陶着他人,最终扭转全社会的气运,实现文化的复兴,民族由衰至盛。

中国历史精神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精神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精神读书笔记《中国历史精神》读书笔记《中国历史精神》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书籍,作者钱穆通过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梳理和解读,深入探讨了中国历史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这本书对于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理解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和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书中,钱穆首先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从古代到近代,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的历史变迁。

他指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多元化的,既有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有衰败落后的时期。

但是,中国历史的精神是连续的、稳定的,这种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穆认为,中国历史精神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这种精神注重人的尊严、价值和社会责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纽带。

这种精神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如孔子的“仁爱”、孟子的“人本主义”、荀子的“礼治”等思想。

此外,钱穆还强调了中国历史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也有所体现,如庄子的“天人合一”、荀子的“天人感应”等思想。

在书中,钱穆还探讨了中国历史中的民族精神。

他认为,中国历史中的民族精神是多元的,既有汉族的民族精神,也有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

这些民族精神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历史中的多元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精神》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书籍,对于理解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和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和精神。

中国历史精神之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之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之读后感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精神内涵。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中国历史精神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思考。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精神的书籍,深受启发和感动。

本文将分享我读后的感受和体悟,以及对中国历史精神的思考。

首先,中国历史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历史跨越了几千年,从远古的传说时代到现代的社会变革,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精神。

在我读后的书籍中,我了解到中国历史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佛家的舍己为人等等。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精神特质。

其次,中国历史精神给我带来了深思。

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和浮躁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和功利,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然而,在中国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及崇尚道德、推崇孝悌忠信的价值观念。

这些精神追求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对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阅读关于中国历史精神的书籍,我深刻体悟到了精神层面的重要性,并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

另外,中国历史精神也对我产生了实际的影响。

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中国的人,我身处其中,受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熏陶。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易迷失方向,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力量和价值。

通过阅读关于中国历史精神的书籍,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不仅增强了我的文化自信心,还为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例如,在团队合作中,我能够运用儒家的“和为贵”理念,促进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和协作;在困难面前,我能够坚持道家的无为而治,学会从容应对挑战。

中国历史精神不仅是一部历史,更是一本智慧的教科书,潜移默化地指导着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最后,中国历史精神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中国是一个拥有伟大历史的国家,积淀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历史精神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相关推荐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精选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篇1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

没有历史,文化,就没有民族,反之,没有民族就没有历史和文化,三者相辅相成。

欲了解历史精神,必了解其变化和持久,在永恒中有变化翻新,在变化中有连绵持续的精神。

我们感觉是中国人,不仅仅是我们出生在中国,有中国国籍,更重要的是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立德,立功,立言。

这些在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子里去了,何时提都不过时。

所以说要灭亡一个国家首先要灭亡其历史,改造一个民族,首先要改造其历史。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记忆,其也变成了行尸走肉。

所以要了解历史,尊重历史。

研究历史,从现在找问题,从过去找答案。

中国为什么能从乱到治,从治到乱,直到现在的大治,因为有前赴后继的士君子,维持着这种精神,有一群历史文化涵养的人,怀抱理想,救国图存,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个人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毕业,不要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国家,社会,家庭乃至人类也是尽到教育的责任。

“因此中国今天的教育风气,小学生第一目标在进中学,中学生第一目标在进大学,大学生第一目标在获得店铺的机会,如此便成了一种赛跑式的教育,这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机会比赛”。

而中国传统儒家教育传统是,人人皆可尧舜禹,即道德人格之尊严,使每个人感觉到都站在平等地位上,都尽自由地可能有成功,可能得满足。

所以在国民教育之外,要注重培养每个人的人文精神,尊师重道,道,事物的规律,基本准则,无所贵贱,无所高下,人人平等。

所以现在骂人不讲道理是对人的最大侮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914104210111 姚玉婷
钱穆先生在序言中谈到了梁启超的《中国不亡论》,他说这篇文章让他在黑暗中见到了一丝光明,但即使是这样,他依旧不敢完全相信梁先生的话,因此他去研究历史,之后才发现“中国不亡”这四个字不是纯情感,而是经过了长期理智的讨论。

全书分为七个部分(附录除外):1.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3.中国历史上的经济4.中国历史上的国防5.中国历史上的教育6.中国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7.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钱穆先生写历史,语言不生涩,没有太多的引古籍,即便是引用,也善解人意地将它翻译成白话文,语法也接近现在的习惯,而且多是“我讲”“说到”“我们来看一看”这样的词汇,就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所以我读下来并不觉得吃力。

但钱穆先生写历史讲究证据和逻辑,而逻辑这个东西又很绕,读着读着总要翻到前面,总觉得前后有矛盾的地方,或许是我层次不够的原因。

譬如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一章,他讲到主权,讲西方的主权是唯物功利的,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却已虚化成道德或文化了,但是他同时承认说国家是一个机构,但是机构却还是一个物质的概念。

又如他反对“主权在人民”的说法,提出“若成立世界政府,是否主权在人类”的观点来驳斥,接着谈到中国人的“道”的观念,出发点在个人,要求发扬人类文化,发扬道德精神,达到人类所应有的最高可能的理想生活,他说:“终极点在天下。

家庭和国家,只是此过程的两个歇脚点。

”如此,目标不还是世界政府?我没
有弄得懂这些问题,所以第二、三、四章都是略过的。

不求甚解嘛,这是陶老先生教给我的优秀品质。

在教育一章,他分析西方的教育。

从古希腊讲起,提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主张硬性地把人分成硬性的几种,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人从一生下来就应交给国家,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测验,来决定以后该做什么。

就跟走程序似的,把人弄得跟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怪不得叫“理想国”。

钱穆先生又讲到普法战争时期德国的军事教育,也即“国家教育”,教育是为了配合国家,他认为这种教育相似于柏拉图的理想,包括之后的希特勒,乃至于苏维埃,都是在贯彻这种教育方针。

与“国家教育”对应的就是“宗教教育”,我的理解就是,当你痛苦了,去教堂做个礼拜,心情就忽然“哇”的一下纯净了,又好比汉朝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教人“人人可以成佛”。

除了“国家教育”和“宗教教育”,现代西方的大学教育讲究的是“个人自由的教育”,即知识与职业的教育。

但钱穆先生认为“知识”和“职业”,根本上都有它的“不自由”和“不平等”,如果一味讲知识和职业,会对社会产生两项不好的影响:一是人与人的分离,二是人与人的竞争。

他认为这种教育,使得成功的只是少数,大多数人是失败。

而失败带来的苦痛和怨恨,正好靠“国家教育”和“宗教教育”来安抚和消除。

所以他归纳西方的教育就是以上三种。

而西方的弊病,也出现在这三者的摩擦之中。

例如苏维埃,虽说综合了三者,但仍以“国家教育”为中心,个人的知识及职业,均须配合国家,而他们的宗教,不过是用马克思、列宁来代替耶稣。

人生在世,国家有法律,社会有风俗,职业有固定,自由是有限的。

人人祈求向上,而人人不免落后。

如果在社会人心的实际反映上,只是一种个人主义自由竞赛的机会教育在鼓荡。

那这样的教育,不但没有成效,还会产生许多反作用。

从这一点上来说,西方有宗教,而中国有儒家。

儒家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文化教育”。

它包含着宗教精神,又有别于宗教精神。

它不主张教人出世,而教人在此世做一个圣贤人,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

它教育人在生活里成功和失败同时存在,但是在道德人格即尊严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这里,他们有最大的自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成功和满足。

而这样的成功,被教育成更高境界的成功。

这样的精神,在中国社会有极大的功效,可以安抚人的内心。

所以在中国,骂人“你这个人不讲道理”是最侮辱人的话。

中国人的“道”,才是真正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

民族并不是自然存在的,自然只能孕育人类,不能生育民族。

民族的泯灭实际是文化的消失。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尽管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黑暗时期,但是眼前的病态总不是整部历史。

钱穆先生说:“文化会生病,有生命的都会生病”“重要的是寻求病源,不能说你有病,因为你有生命,要消灭了生命才能消灭你这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