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精神第七讲--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914104210111 姚玉婷钱穆先生在序言中谈到了梁启超的《中国不亡论》,他说这篇文章让他在黑暗中见到了一丝光明,但即使是这样,他依旧不敢完全相信梁先生的话,因此他去研究历史,之后才发现“中国不亡”这四个字不是纯情感,而是经过了长期理智的讨论。

全书分为七个部分(附录除外):1.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3.中国历史上的经济4.中国历史上的国防5.中国历史上的教育6.中国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7.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钱穆先生写历史,语言不生涩,没有太多的引古籍,即便是引用,也善解人意地将它翻译成白话文,语法也接近现在的习惯,而且多是“我讲”“说到”“我们来看一看”这样的词汇,就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所以我读下来并不觉得吃力。

但钱穆先生写历史讲究证据和逻辑,而逻辑这个东西又很绕,读着读着总要翻到前面,总觉得前后有矛盾的地方,或许是我层次不够的原因。

譬如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一章,他讲到主权,讲西方的主权是唯物功利的,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却已虚化成道德或文化了,但是他同时承认说国家是一个机构,但是机构却还是一个物质的概念。

又如他反对“主权在人民”的说法,提出“若成立世界政府,是否主权在人类”的观点来驳斥,接着谈到中国人的“道”的观念,出发点在个人,要求发扬人类文化,发扬道德精神,达到人类所应有的最高可能的理想生活,他说:“终极点在天下。

家庭和国家,只是此过程的两个歇脚点。

”如此,目标不还是世界政府?我没有弄得懂这些问题,所以第二、三、四章都是略过的。

不求甚解嘛,这是陶老先生教给我的优秀品质。

在教育一章,他分析西方的教育。

从古希腊讲起,提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主张硬性地把人分成硬性的几种,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人从一生下来就应交给国家,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测验,来决定以后该做什么。

就跟走程序似的,把人弄得跟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怪不得叫“理想国”。

钱穆先生又讲到普法战争时期德国的军事教育,也即“国家教育”,教育是为了配合国家,他认为这种教育相似于柏拉图的理想,包括之后的希特勒,乃至于苏维埃,都是在贯彻这种教育方针。

中国传统道德xxx

中国传统道德xxx

中国传统文化振兴之中国传统道德精神09010544 09审计5班张克让文化是一个人的根,也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文化去确认自己所归属的民族和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经过发展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华民族是素以崇尚道德著称的诗礼之邦,中国传统道德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也是中国道德教育深刻蕴含的精髓。

它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精神、民族的道德环境,是以其勃勃生机与现时代融为一体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中国传统道德精神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从世界各国来看,像中国这样几千年如一的重视伦理道德的还没有第二个国家。

什么叫做中国传统道德?或者说中国传统道德有哪些内容呢?这个问题很复杂,每个人的回答都可能不一样。

我讲讲自己的看法,我想这里面起码应包括这么几部分内容。

第一,重德精神和入世忘我精神。

人们常把中国传统文化称道德核心文化,足见重道、尚德的程度。

蔡元培先生倡导美育,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而中国人其实是素有以伦理道德代宗教之优良传统的。

中国的重德还有其典型特色,一为重大德,以国家社稷为重;二为淡漠功利,甚至以道德与物欲相对立。

因此有入世忘我的道德精神。

这样的道德精神,究其根源,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在天人关系中重人、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在人际关系中重社会群体价值,把个人主体的价值依托于社会价值。

中国文化具有典型的人本特征,这种人本是与自然相比较体现出来的,它不把宇宙、自然与人对立起来,而是以人知天,天人合一,天人合德。

从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到董仲舒的“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对类合之,天人一也”,再到宋代二程的天地人同物,人与物同体的观点,可以见出中国文化重人、重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论精神从朦胧到自觉的过程。

在社会急速发展的今天,由蓬勃发展的经济、日益丰富的物质所可能滋生的不正之风,几乎都反映着重功利而轻道德的价值观,而且又总与重个人价值而忽视社会责任相关照,因此,重德、重国家社稷之大德,能动地超越功利追逐以弘扬道德和道义人生,正成为当前道德教育之急需。

中国历史精神具体有哪些

中国历史精神具体有哪些

中国历史精神具体有哪些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的精神遗产,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

中国历史精神是一个庞杂的概念,其内涵包括了许多思想和价值观念,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探讨。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历史精神的核心部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面貌,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性和宝贵性。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教育、重视感恩,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紧密相连,传承弘扬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体现中华民族与世界人类共存共荣的美好愿景。

二、和谐共处的理念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即自然界与社会生活的和谐共处。

这种理念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个体都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彼此合一、共同进步,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和繁荣。

这种理念的内在逻辑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中国历史精神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三、忠诚传统的爱国情怀“爱国者”是中国历史文化精神中的重要部分之一。

中国历代古人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即“爱国心是先于一切的”,无论是财富、名声、个人利益都不能凌驾于爱国之上,这种忠诚传统的爱国情怀贯穿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这种传统的爱国情怀帮助中国人明确了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四、追求精神的卓越中国历史精神以追求精神的卓越为中心,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从孔子到儒者,从墨子到道家等各流派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共同追求。

中国文化认为,最高的价值在于卓越的个人品质和卓越的人类发展。

由于这种精神追求的支配下,中国社会一直对包括文化、道德、艺术等领域的各种事物都有着高度的关注和追求。

五、慎守道德的责任中国历史精神为中国人慎守道德的责任树立了标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

中国文化强调“德行天下”的理念,认为能够实现卓越的道德素质才是真正的成功之路。

因此,在中国历史精神中,道德责任被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责任,这种责任被视为每个个人的责任,但也是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寻找中国的历史精神

寻找中国的历史精神

思考
?教育应该来自哪里
教育应从多个方面开展
• 第一:来自学校 • 第二:来自家庭 • 第三:来自企业 • 第四:来自朋友 等等……..
正因为,我们把教育看的太狭义了,使整个教育在人生中脱节,一个刚 大学毕业的青年,你和我,踏进了社会便没有教育了,大家都知道,学 校和社会,并不是一回事,而家庭和学校,又不是一回事,在家里如果 没有教育,那么跑进社会,跑入政府,跑入企业如果都没有教育,那么 ,让一个好好的青年,硬生生的抽出人生中的一部分年轻的日子用于教 育,那么当我们离开学校,加入社会的时候,发现,社会原来不是那么 回事时候,我们会有很多的不适应,碰壁,甚至对社会和国家企业,产 生很多负面能量。学校和家庭的不配合,社会的不配合,青年人和中年 人老年人的不配合,教育,当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 亲爱的各位伙伴们,我的这番意见,并不是专门针对今天我们的教育失 败而言,我是看到了历史的教训才有感而发,总之,教育,不该仅限于 学校,学校的教育也不仅限于青年,这在中西双方的历史教训里,一样 地真实。
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他的理念论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 要的里程碑…. 理念论的产生标志着西方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开创了强调共 相、追求普遍性和形而上者的哲学道路。追求世界的本源、共相、绝 对、形而上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哲学认识实践活动具有的 基本表现形式,从柏拉图及其它许多古代思想家提出和强调共相问题 以来,共相问题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哲学本体论和认 识论追求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共相问题。 理念论发现和提出了个别与一般的矛盾现象,指出了个体事物可以被 人感觉到,一般事物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认识特征,揭示了 同名可感事物是若干或许多、同名理念是一的客观事实,初步界定、 区分和彰显了个别事物与一般事物,创立了现象和理念的基本概念, 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纪律道德与文化精神

中国古代纪律道德与文化精神

中国古代纪律道德与文化精神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核心是礼乐道德,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最本质的区别。

礼乐和道德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相互支持、相互贯通,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中枢。

在中国,礼乐是社会和个人行为规范的基础,是品德高低、社会地位和荣誉感的重要标志。

礼乐与道德一样,都有繁荣和衰败的轨迹。

早期的礼乐和道德主要是贵族阶层的行为准则,后来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中,成为了广泛遵循的社会准则,并且塑造了中国人民独特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

古代中国道德教育始于家庭、延伸到社会。

在家庭中,中国父母会很早地向孩子传授道德知识,引导他们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

在社会中,资质优异者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登上仕途,这也促进了道德的普及和弘扬。

纪律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另一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纪律分为法律纪律和道德纪律两种。

法律纪律是由统治者制定的具有强制性的规则,道德纪律则是建立在良好生活习惯和道德传统的基础上的自律性规范。

这些纪律规范具有强制性和自愿性双重特点,对社会公德、家庭伦理、个人行为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凡是挑战这些规定的行为都要受到制裁。

在古代中国,严守纪律规范是被推崇的,违反任何规范都会被视作可耻和卑劣行为,会被整个社会所不容。

违反纪律规范和道德行为的人会失去道德支持,也会被切断家庭和社会联系,导致孤立和边缘化。

另外,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也体现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上。

在中国古代,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注重保持身份、地位、权势及家族等重要关系。

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的各种关系都是通过礼仪来维持的,这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明确、标准和统一的规范。

总之,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核心是礼乐道德,这三者在实践中相互交织、互相支撑、互相促进,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塑造了中国人民独特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纪律、人际关系等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文化精神更是历经千年流传至今,一直对当代社会和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伦理道德

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一、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的内容
一、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
v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开始孕育— 抽象发展 —辩证综合的三个阶段
v 1.先秦——中国伦理思想开始孕育阶段 v 2.汉唐——中国伦理思想的抽象发展和大一
统、封建化阶段 v 3.宋元明清——中国伦理思想辩证综合阶段
v 他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个欲具体地说就 是好色、好名等私欲,由于它的存在必然影响人的 德性修养,因此,宋明理学家几乎都一致主张必须 革尽人欲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
v 明清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道德 观。
二、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规范
v 1.三纲五常
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演绎出 ”‘五伦十教”,即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 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v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则以“义”为最高的伦理道德 原则。在墨子看来,“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兼相 爱,交相利” 。 墨子认为这个原则不仅是人与人 之间交往的基本伦理原则,也是国与国之间所必须 遵循的基本原则。正是从这样一个理解出发,墨家 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互利” 等主张。
v (1)仁爱孝悌 礼
v (3)诚信知报 国
v (5)克己奉公 独
v)修己慎 (8)勤俭廉
v 3.宋元明清― 中国伦理思想辩证综合阶段
v 宋明时期以儒学为核心的理学便应运而生。但这时 的儒学,已不是孔孟的古典儒学、也不是董仲舒的 官方儒学,而是融合了道玄与佛学的“新儒学”。 宋明理学在欲理关系中将“理”置于至高无上的地 位,认为人的一切包括学问之道,都是围绕“理” 而展开的。“理”的内容是仁、义、礼、智 。依据 天人合一的模式,人必须按照天理行事,所以仁、 义、礼、智等又是人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读《中国历史精神》之感

读《中国历史精神》之感

读《中国历史精神》之感看到老师给的题目,第一眼就决定选择这本书。

闲暇的时候,我还是习惯到图书馆随手找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籍,正史也好,野史也罢,都会看的不知不觉,忘乎所以。

中国历史上下绵延五千年,源远流长,虽说里面会有无数的刀光剑影,但更多的是国泰民安。

说起中国历史精神,我是充满无数敬意的。

可能精神二字对我们来说抓不到摸不着,但是它却又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从小到大,我们从课本中学到了太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情深意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知精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积淀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天下的情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智慧……为了能够拜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精神》这本书,我专程赶到了国家图书馆,一睹先生的风采。

由于预约到的是九州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钱穆先生著作校本,而且是以繁体字编写的,读起来略有些吃力。

这本《中国历史精神》是钱穆先生于一九五一年在台北应“国防部”特约做的演讲,一共分为七次,每次大约两小时。

事后再根据演讲的录音整理而来的,中间经过了钱穆先生的修订。

演讲中,钱穆先生分七部分阐述了对中国历史精神的看法,分别是: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中国历史上的国防、中国历史上的教育、中国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和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人类的知识,虽说千门万户,浩瀚无涯。

扼要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属于自然的,一是属于人文的。

历史又是什么呢?可以说,历史便即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是全部人生的经验。

所以历史应该分三部分:一是历史本身,一是历史材料,一是我们所需要的历史知识。

说到研究历史的方法,我们应该从现时代中找问题,应该在过去的时代中找答案。

一个全不了解自己历史的民族,绝不是有大好出路的民族。

政治问题是人类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政治有办法,此外的许多问题也会有办法,政治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社会就不可能存在。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

没有历史,文化,就没有民族,反之,没有民族就没有历史和文化,三者相辅相成。

欲了解历史精神,必了解其变化和持久,在永恒中有变化翻新,在变化中有连绵持续的精神。

我们感觉是中国人,不仅仅是我们出生在中国,有中国国籍,更重要的是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国民族精神。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立德,立功,立言。

这些在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子里去了,何时提都不过时。

所以说要灭亡一个国家首先要灭亡其历史,改造一个民族,首先要改造其历史。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记忆,其也变成了行尸走肉。

所以要了解历史,尊重历史。

研究历史,从现在找问题,从过去找答案。

中国为什么能从乱到治,从治到乱,直到现在的大治,因为有前赴后继的士君子,维持着这种精神,有一群历史文化涵养的人,怀抱理想,救国图存,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个人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毕业,不要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国家,社会,家庭乃至人类也是尽到教育的责任。

“因此中国今天的教育风气,小学生第一目标在进中学,中学生第一目标在进大学,大学生第一目标在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如此便成了一种赛跑式的教育,这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机会比赛”。

而中国传统儒家教育传统是,人人皆可尧舜禹,即道德人格之尊严,使每个人感觉到都站在平等地位上,都尽自由地可能有成功,可能得满足。

所以在国民教育之外,要注重培养每个人的人文精神,尊师重道,道,事物的规律,基本准则,无所贵贱,无所高下,人人平等。

所以现在骂人不讲道理是对人的最大侮辱。

“中国这五十年来的教育,似乎只是教小孩子读书识字,教青年人谋求职业,不是在教整个的人生,不感得需要一个超乎一切的最高中心,共同尊崇的最高对象。

如此般的社会,哪能不各有距离,又哪能从其内心深处获得互相沟通?试问这样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又如何得团结凝聚?”振聋发聩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一我们可以说近代的西方有三大精神:一,个人自由主义精神,渊源于希腊,亦可称为希腊精神。

二,团体组织精神,或叫做国家精神,渊源于罗马,亦可称为罗马精神。

三,世界精神,或叫做宗教精神,亦可称为希伯来精神。

此三种精神配合成为今天的西方。

英国、美国以宗教精神调和国家组织与个人自由的冲突;苏维埃只有一种国家精神,抹杀了个人自由,并将国家精神昇化到带有宗教的色彩。

至于科学则仅是一种方法,一种技能。

虽说科学也另有一套寻求真理的精神,但其运用到实际人生方面来,则仍必依随于上述三种精神之某一种或某两种,才能决定其真实的态度与价值,故不得与上述三大精神有平等齐列之地位。

有人问中国的文化精神是什么呢?我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应称为“道德的精神”。

中国历史乃由道德精神所形成,中国文化亦然。

这一种道德精神乃是中国人所内心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

乃是中国人所向前积极争取极想到达的一种“理想人格”。

因此中国历史上,社会上,多方面各色各类的人物,都由这种道德精神而形成。

换言之,中国文化仍以此种道德精神为中心。

中国历史乃以此种道德精神而演进。

正因为中国人物都由此种道德精神所陶铸,即如我们上面所讲,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教育的、各项事变乃及各种制度,以及主持此各项事变与创造此各种制度的各类人物,其所以到达此种境界者,完全必以这种道德精神为其最后的解释,因此,我们称此种道德精神成为“中国的历史精神”,即是没有了此种道德精神,也将不会有此种的历史。

我们所谓的中国道德精神与西方宗教精神不尽同,也与他们的团体精神与个人自由精神不尽合。

我们常觉得自己既没有宗教,而在团体组织与个人自由两方面,其表现的精神力量也都不如人。

实际这种看法,只是忘记了自己所特有的一套,而把别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自然要感到自己的一无是处了。

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既是以这一种道德精神来奠定了最先的基础,今天此一种精神堕落,自将显得一切无办法,在在都发生了困难。

如果我们能再把为自己历史,文化,民族作基础的这一种道德精神“重新唤醒”,我想当前的很多问题,也都可以迎刃而解的。

我所讲的道德精神,究竟指的是什么内容呢?我此刻暂不为此“道德”二字下定义,也暂不为此道德二字定内容,我估先举出两项重要的道理观念或道德理论来做具体的例子。

第一个理论在孔子前,第二个理论在孔子后:春秋时,鲁国上卿叔孙豹出使晋国,会见晋国上卿范宣子,在正式的使命任务外,谈到了一个哲学上的问题。

范宣子问叔孙穆子说:“如何可以做到人生不朽?”叔孙暂不直答,却反问说:“你如何看法呢?”范答:“我们范家,自尧,舜以来,经夏、商、周三代,直迄现在,相传两千余年,如此的家世,亦可算不朽了吧?”我们只看范宣子这一说法,便可推想,中国人在那时,已不信人死后有灵魂之说,而完全是一种站在现世间的看法。

叔孙却告诉他说:“照我看,那只是世禄,不能谓之不朽。

人生不朽有三:立德、立功、立言。

”这句话,二千多年来,深印在中国人心里,成为一个最高的道德理论和人生信条。

信耶稣的人说:“我们是活在上帝的心里。

”叔孙穆子的话,我们也可替他透进一层说,人要活在别人的心里。

如果别人心里常有你,便是你的人生不朽。

如果别人心里没有你,你也就等于没有活。

正如儿子心里没有父亲,那么这个父亲等于没有做父亲。

孔子之后,孟子发明了“人性善”的理论。

他说,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向善的,“善”便是道德精神。

我想我们可以用孟子的理论,来解释叔孙穆子的“三不朽”说。

一个人活在世上,为何要为别人立德、立功、立言呢?这显然不是一种个人主义了。

但纵使别人心里常有了你的德、功、言,这于你究有何关系呢?我们若用孟子的话来回答此问题,正为人的天性是向善的,他情愿如此做,只有如此做了,他自己才感到快乐与满足。

而且向善既是人类的天性,你的善,便一定可以得到别人心里的共鸣。

你为人立德、立功、立言,别人必然会接受你、了解你,而且追随你、模仿你。

我们试问:除却我们的行为,还在哪里去找我们的生命呢?行为存在,便是生命的存在;行为消失了,便是生命没有了。

我们只有“向善”的行为,才能把握到人类“天性”之共同趋向,而可以长久地存在。

我们也只有这一种生命,决不会白浪费,白牺牲,将会在别人的生命里永远共鸣,永远复活。

身体不是我们的生命,身体只是拿来表现我们生命的一项工具。

“身体”仅是一件东西,“生命”则是一些行为,行为一定要有目的,有对象。

我们凭借了身体这项工具,来表现行为,完成我们的生命。

譬如我现在在此讲演,这是我的行为,也即是我的生命。

行为必然由此向彼,有一到达点。

此到达点,即是所谓“目的”与“对象”。

若果讲演没有人听,便等于没有讲,等于没有这行为,亦即等于没有了这一段的生命。

所以我们的生命,一定要超出此生命所凭借之工具身体,而到达另一心灵的世界。

如讲话则必求达到听的人心里。

身体则只是一工具,只限制在物的世界里。

衣与食则仅是维持工具的一种手段,只是一种生活手段,却不能说衣食即是生命。

衣与食的对象,限制在自己的身体上。

身体坏了,一百年八十年的谋求衣食,吃辛吃苦,全浪费,全牺牲了。

所以为自己身体谋求衣食,这决无所谓道德精神。

除非是以衣食为手段,而别有生命的期图,这才说得上有道德的意味。

但孟子说,人性既是共同向善的,社会上为什么还有很多罪恶呢?据孟子意见,罪恶的来源,不外两种原因:一是环境不好,一是教育不良。

由这两条路,陷人于罪恶。

这只是外面的事势逼迫人,引诱人,不是人天性爱好如此做。

孟子之后有荀子,主张“人性恶”的理论,他说人的天性生来都是倾向于恶的,人类之所以能有善,由于师法教导和法治刑律的管束。

倘使今天没有学校和教育,没有政府和法律,试问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代表孟子来回答荀子这一个质问,人类在最先,本无学校和教育的,怎样会产生学校和教育的呢?人类最先,也本无政府和法律的,又怎样能产生政府和法律的呢?人类和“无”教育变成“有”教育,从“无”政府、“无”法律产生“有”政府、“有”法律。

这即证明人性之“向善”。

荀子说:教育和法律,都由圣人而产生的。

但圣人也是人,人类中有圣人出现,便可证人性之向善。

根据上述,我将再一提掇,中国人传统的两个很重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论:一,人无论对自己,对别人,都该信仰人的天性总是向善的。

二,人生不朽,只有在现实世界里不朽,没有超越了人世间的另一种不朽。

换言之,人类只有凭借此肉体所表现的生命,而没有在肉体生命之外的另一种的灵魂生命。

人类只有在此现实世界里的一切行为和道德精神,才是他真实的生命。

西方人认为肉体和灵魂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存在于两个世界里;而且又认为人类的天性,根本是罪恶。

这两点,恰和中国人观念正相反。

我此下再将根据上述两点,来解释中国的道德精神。

二今天共产主义最重要理论之一,便是要推翻“唯心论”,来建立他们的“唯物论”。

“唯心论”是西方哲学思想中一派别,它的产生,在求弥补宗教上信仰之摇动与缺陷。

自从哥白尼的天文学,达尔文的生物学,连接着近代种种新科学的发现,把宗教传说里上帝创世的旧信心动摇了。

但在西方世界里没有了上帝,全部人生将没有一归宿,于是乃有近代“唯心”哲学之产生。

他们大多认为世间一切现象之形成与主宰者是人的“心”,进一步,则认为此宇宙之最先创始,亦是先有了心,然后再有物。

马克思则不认此说,以为这只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玄思。

换言之,则是一种不合科学的空论。

世界最先只是物质的,并无一个先于物而存在的心,所以说“存在先于意识”。

马克思实是站在一种唯物哲学的立场来提出他的“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理论的。

马克思不信有上帝创世,也不说有另一种先于物或外于物的心或精神之存在。

所以他自己说,他的历史观,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

至于19世纪西方其他的科学家,亦大都抱有唯物的观念,他们大体也都抱一种反宗教的无神的主张。

直到近30年来,西方物理学家又发现了新的希望。

他们研究物质,分析物质,到最后发现了原子能,他们对物质经过了长时期的严密考察之后,终于感到是没有物质那样东西之存在。

于是又回头来想重新创造一种新神学,认为这个世界在其最后的本质上,或是最先创始的过程上,还是有一个非物质的神之存在。

最近西方有很多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依然不断努力在研究此一问题之可能的进展。

所以在他们的思想界,旧的唯心论,所谓上帝创造人类之旧迷信,已为科学所动摇。

而新的唯心论,今天的科学界,还正在想创造。

这是西方思想上一个大问题。

可是我们站在中国立场来讲,则问题并不在这此。

纵使新的宇宙原始的心发现了,这还是宇宙之心,并非我们所要讲的“人之心”,二者之间还是相去十万八千里。

我所指出的中国历史上的所谓道德精神,则并不要讨论世界究从何处来?世界一切物质的最后本质是什么?这些全属宇宙问题,而非人生问题。

道德精神则在人生问题中出现,它单要研究如何拿我们人类自己的心,来拯救我们的世界和人类的一切灾难,而努力领导此整个人世界得以不断的上进。

因此中国的“人性论”,根本和西方哲学上的“唯心”“唯物”之争辩无关。

中国人只信仰或主张,人之生性都可以向善的路上跑。

证据何在呢?能近取譬,只在人之心。

人心最大要求是“爱”和“敬”,实际上二即是一,爱的中间包有敬,敬的中间包有爱,人生的最高满足,并不是锦衣玉食的一切物质享受,而在享受到人心之爱与敬。

此又包括着两面,一是人爱我,人敬我。

又一是我爱人,我敬人。

应知此二者是同样能使我们感到最高快乐和满足的。

这不是科学问题,也不是哲学问题,仅是人的生活上一种实际经验,人人皆知,毫不用得辩论。

任何一人从小到老,只有这“爱”与“敬”的心地,无论是你对人,或是人对你,只此最易使你感到满足。

为何呢?正为爱与敬是一种人心的表现,这一种表现,不论是人对己或己对人,境界总是一样,总是使你们亲自跑进这爱与敬的圈子,而感到一种“实获吾心”的无上快乐与满足。

但我们要获得人家对我之爱敬,这好像不容易。

若我们自己肯发心去爱人敬人,则其权操在我,并不困难。

人爱我,固使我进入爱的境界,感到爱的享受。

其实我爱人,何尝不是使我进入了爱的境界,感到了爱的享受呢?所得到的都是在同一境遇中,都是人生最高的愉快,无上的满足。

我们此刻可不必接受耶稣教上帝创世的理论,但同样可以来体忍耶稣钉死在十字架时的内心境界,确为耶稣生命上一种至高无上的满足。

因为在那时,他的心已深入了“爱”的境界,获得了最高的享受。

无论如何,他是在博爱人类而牺牲了自已。

耶稣这一段生命,这一刹那时的生命,便可以“永世不朽”。

所以耶教传说认为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之后,忽然又复活了。

这一复活,照中国观点看,是耶稣精神永远存留在世界上,复活在别人的心里。

耶稣精神就是上述的那种爱的精神,也就是中国人观念中的“道德”精神,耶稣的信仰,人生根本是罪恶,人类的祖先犯了罪,才始堕落到人间,耶酥代表着上帝意旨降生到世间来传道,它对人类一切的爱,莫非是上帝的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