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口头传播方式初探——以歌妓唱词为中心(一)

宋词的口头传播方式初探——以歌妓唱词为中心(一)
宋词的口头传播方式初探——以歌妓唱词为中心(一)

宋词的口头传播方式初探——以歌妓唱词为中心(一)

【内容提要】

宋词主要的演唱者,是职业化与专业化的歌妓。演唱环境与地点,主要集中在公私宴集等娱乐环境和酒店茶楼歌馆妓院等娱乐场所。宋人公私宴集,都有歌妓唱词侑觞。酒楼茶馆和妓院,既有职业的歌妓长期驻店演唱,也有临时赶场的。歌妓在宴集中唱谁写的词,唱什么内容的词,一般由宴集主人选定:或唱主人自作新词,或唱客人所作新词。宋词的演唱方式有多种,其中唱小令慢曲的“小唱”最为普遍流行。歌妓唱词,既促进了宋词的创作和发展,又制约着宋词的题材取向和风格基调的形成。

【关键词】口头传播歌妓唱词

宋词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口头传唱和书面传播两大类型。本文主要以歌妓唱词为中心,探讨宋词的口头传播方式及其对宋词发展的影响。一演唱主体:宋代歌妓的职业化与专业化

宋词的口头传唱,既有“职业”或“专业”人员的演唱,也有业余爱好者随机自发的传唱。职业或专业的演唱者,主要是女性歌手。

宋代以前,唱歌的原本不分男女,著名的男女歌唱家都不乏其人。唐代既有著名的男性歌手如李龟年、米嘉荣等人,又有名震一时的念奴、张好好、盛小丛等女性歌手。而宋人特别重视女声歌唱,南宋王灼曾明确地说:“古人善歌得名,不择男女。”“今人独重女音,不复问能否。”①宋词里描写唱词的,也基本上都是女性。如:“玉人低唱管弦催”②;“多

谢秦娥绝唱,声声为、飘入云中”③;“翠眉重为唱,渭城朝雨”④。这些玉人、秦娥、翠眉,都是指女性歌手。

宋人独重女音,主要是因为唱词的环境是在以男性活动为主的酒楼妓馆和公私宴集等场合,听众大多数是男性。而女性歌手除了优美的歌喉之外,更有姣好靓丽的面容来取悦于男性听众,既能娱人耳,又能悦人目。因此宋代男人特别注重女声歌唱而轻视男声歌唱。其次,女性歌喉最适宜于传达词的特殊韵味,女声唱词比男声更动听。南宋王炎《双溪诗余自序》就说只有女性的歌喉才能传出词特有的低回要眇的韵味:“长短句宜歌不宜诵,非朱唇皓齿,无以发其要妙之声。”⑤南宋后期杨泽民《选官子》词曾表达过男人“重女音”的心态:“风埃世路,冷暖人情,一瞬几分更变。唯有芳姿为人,歌意尤深,笑容偏倩。”(《全宋词》第3006页)男人饱历宦海风波,看透了世态炎凉,在酒边看着听着风情万种的歌女演唱,心灵可以获得放松和慰藉。管鉴《桃源忆故人》词也典型地表现了男人听歌后的满足与轻松:“垂鬟小舞幺歌趁。莺语绿杨娇困。多少旧愁新恨。一醉浑消尽。”(《全宋词》第1570页)“女音”之所以成为宋代词坛歌苑的霸主,是当时社会的审美需求所致。宋代的女性歌手,绝大多数是“职业化”或“专业化”的歌妓。作为一种职业,当时的歌妓,既可以在各级地方政府机关里供职,也可以在营业性的酒楼妓馆里从业,还可以在私人家庭里服务。

两宋时期,各级地方政府都配备有专职的歌妓,而且人数还不少。就州级政府而言,在籍官妓大约有数十人甚至上百人。黄庭坚《次韵周

德夫经行不相见之诗》有句说:“高会无吏讥,琵琶二十四。”所谓“琵琶二十四”,是指当时吉州官妓中弹琵琶的就有二十四人⑥。如果加上其他弹琴、弹筝、吹笛的歌妓,那么吉州的官妓总数当有近百人。与此相印证的是杭州官妓的人数。靖康元年(1126),杭州知州毛友一到任就宣布:“杭州会府,官妓岂可不满百人?”并“肆行纠率良人之妇”入妓籍⑦。毛友是比照其他州府的惯例来确定杭州官妓的人数,看来一般州府的官妓不少于一百人。宋代州郡每遇圣节(皇帝生日)宴会,常常让歌妓表演大型舞蹈,排列成“天下太平”字样⑧。要用歌妓排列成“天下太平”四字,没有几十上百人是难以做到的。北宋元丰年间共有二百九十三个州府军,一千二百三十五个县⑨。如果每州都有几十上百位歌妓,每县又有若干位歌妓,那么宋代的官妓至少有好几万人!这是一支相当庞大的职业队伍,她们的职责之一,就是在各种宴集中唱词侑觞。

宋代私人蓄养家妓也非常普遍,就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蓄养过歌妓。他在鄱阳做官时看中了一位雏妓,因年幼不便买回,改官离去后始终不能忘怀,于是写信给朋友魏介。后来魏介出钱把这位歌妓买下来送给了他,才算释然⑩。但求“清欢”不好声色的苏轼也曾有“歌舞妓数人,每留宾客饮酒,必云:‘有数个搽粉虞候欲出来祗应也。’”11民族英雄文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直到宋室灭亡之际,他才“痛自贬损,尽以家赀为军费”以图抗元复国12。宋人蓄妓成风,以至于少数人不蓄家妓就成了一种美德。

宋人写墓志铭,如果墓主家无声妓,就一定要强调一笔,说他不蓄声妓或“无声妓之好”13。家无歌妓,竟成为值得大书特书的优点,这从反面透露出宋人蓄养家妓的风气是何等盛行!

宋人私家蓄养歌妓,不满足于一二人,有时多达十几人、几十人,甚至数百人。如北宋仁宗朝宰相韩琦家有“女乐二十余辈”14;神宗朝宰相韩绛有“家妓十余人”15;徽宗朝宰相王黼有“家姬数十人,皆绝色”16;蔡京、童贯的家妓至少也有二十多人17;南宋高宗朝宰相吕颐浩家有侍妾“十数”人18。绍兴间江东副总管张渊,有歌妓二十人19。南宋中叶贵族词人张家的歌女多达“数百十人”20。就连终身布衣的南宋名士方应龙,也曾“买姬妾数十人,吹笙鼓琴歌舞以娱宾客”21。柳永《望海潮》词曾说杭州是“户盈罗绮,竞豪奢”,其实“户盈罗绮(歌妓)”的不止是杭州一地22,而是到处皆然。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词曾感慨六朝“繁华竞逐”。看来宋人的“竞逐繁华”,也一点不让前人。

宋代的官妓、家妓,不仅是职业化的,也是专业化的。她们一般都有专业分工,吹拉弹唱,各司其职。南宋平原郡王家有“专为诸姬教习声伎之所”,“吹弹舞拍,各有总之者,号为部头”,“只笙一部,已是二十余人”23。有的还各有绝活,北宋赵令畤《浣溪沙》词序曾说:“刘平叔出家妓八人,绝艺,乞词赠之。脚绝、歌绝、琴绝、舞绝。”除了“脚绝”是指身体上的特长之外,其余“歌绝”、“琴绝”、“舞绝”,都是指技艺上的“绝”。

在演奏乐器方面,常见的有这样几种分工:吹笛、弹琴、弹琵琶和弹筝。

吹笛子的歌妓,称“笛妓”或“笛婢”。如苏轼《子玉家宴用前韵见寄复答之》“自酌金樽劝孟光,更教长笛奏伊凉”句自注:“子玉家有笛妓。”24黄庭坚《从王都尉觅千叶梅云已落尽戏作嘲吹笛侍儿》“若为可耐昭华得”句史容注:“驸马都尉王晋卿家吹笛妓名昭华。”25北宋杨蟠“每从亲宾,乘月泛舟,使二笛婢侑樽,悠然忘返”26。辛弃疾家中妓妾甚多,其中也有吹笛妓。一次,医生治好了辛夫人的病,辛弃疾为答谢大夫,将一名叫整整的“吹笛婢”赠送给大夫,并作《好事近》词纪事27。

弹琴的歌妓,称“琴妓”。如陈造有《赠琴妓二首》诗28,刘清夫有《金菊对芙蓉·沙邑宰绾琴妓用旧韵戏之》词29。

弹琵琶的,称“琵琶妓”。韩维有《又和杨之美家琵琶妓》和《再和尧夫欲借琵琶妓》诗30。范仲淹幼子范纯粹喜爱琵琶,晚年患失眠症,其“家有琵琶、筝二婢,每就枕,即命杂奏于前,至熟寐乃得去”31。

弹筝的歌妓,称“筝妓”。北宋洪朋有《戏赠弹筝小妓》,南宋董嗣杲有《夜宴赠筝妓》诗32。

这些笛妓、琴妓、筝妓和琵琶妓,只表明她们的专业特长,并不意味着她们只演奏一种乐器,在宴会上她们既要演奏乐器,还要唱词。

二演唱环境与地点:公私宴集和酒楼妓院

宋代歌妓唱词,主要是在公私宴集等娱乐环境和酒店茶楼歌馆妓院等娱乐场所。宋人的公宴,都有歌妓奏乐唱词以佐欢侑觞。在公宴中奏乐唱词,是官妓的“本职工作”之一。当时“公燕合乐,每酒行一终,伶人必唱‘嗺酒’,然后乐作。”33

公宴中用歌妓奏乐唱词,是官方认可的惯例。如果不是公宴而用妓乐,当时是不允许的。朝廷经常下令,禁止官员公宴之外随便召用妓乐。如元丰元年(1078)正月癸亥,“诏:自今学官非公筵不得豫妓乐会”34。绍兴十三年(1143)闰四月壬寅,“诏:诸州自长贰外,非公筵若休告,毋得用妓乐燕集。违者坐之”35。绍兴二十六年(1156)三月己未,“诏:诸郡守臣许以休务日用妓乐于公筵,余并不许。擅自借用,仍委监司守臣具奏,台谏觉察”36。这些禁令从反面透露出两种现象:一是宋代的公宴和旬休等节假日宴会用妓乐,属于惯例,合理合法。宋初魏野有诗说:“每因公宴乐,方遣妓祗承。”37尹洙则说他做官是“朝夕勤事,非公宴不迩声妓”38。不是公宴不接近声妓,正表明是公宴必有声妓侍候。曾有人问朱熹“妓乐”可不可用?朱熹说“今州县都用,自家如何不用得?亦在人斟酌”39。朱熹是最洁身自好的理学家,连他都说“州县都用”妓乐,自家也可用妓乐,可见官府用妓乐在当时是很正常的事。二是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员们经常违反规定,“公筵”用妓乐,不是“公筵”或节假日宴会也用妓乐,所以朝廷才再三申严“非公筵”不得用妓乐的禁令。“非公宴”不能用官妓,是针对在职官员所作的规定。一般士大夫的私宴用妓乐则不受限制,既可用家妓,也可以租借官妓来陪酒唱词,如南宋陈造就曾“借郡妓饮客”,郡妓“歌以侑酒”40。谢希孟在台州为宴请陈亮,也曾“借郡中伎乐,燕之东湖”41。苏轼在黄冈时,也“每用官奴侑觞”42。苏轼当时是贬居此地,并不是黄州的守臣,他用官妓侑觞,自然也是临时借来的。可见两宋时期借官妓陪酒,是很流行的风气。

宋代官员所到之处,都习惯了有妓乐侍候,一旦来到一个偏僻穷困的州县,没有了歌妓,就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比如王禹贬到商州后发感慨说:“山城穷陋无妓乐,何以销得骚人愁。”43张耒也有过类似的感受:“州贫须惜尊罍费,俗陋兼无妓乐名。”44可见这妓乐,已成为士大夫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失去,生活就减少了一份乐趣。

弄明了公宴用妓乐的惯例,再来看具体的“个案”,以了解公宴中用歌妓奏乐歌舞唱词的具体情形:北宋钱惟演留守西京洛阳时,“每宴客,命厅籍(官妓)分行袜,步于莎上,传唱《踏莎行》”45。寇准每开燕必有歌舞相佐,“所临镇燕会,常至三十盏,必盛张乐,尤喜《柘枝舞》,用二十四人,每舞连数盏方毕”46。州县举行公宴时,所有官妓一般都要到场。苏轼知杭州时,在西湖举行宴会,是“群妓毕至”47。吴仲广为四川绵州知州时,“开宴”延请上司,也是“倡优毕集”48。有的公宴场面非常之大,仅歌妓就有上百人。如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河北安抚使李允则设宴招待寇准,宴会上的歌妓多至“百数十人”,连一向豪奢的寇准也大为惊叹49。

至于家中私宴,更少不了歌妓的演唱助兴。北宋晏殊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居家“未尝一日不燕饮”,每宴“必以歌乐相佐”50。辛弃疾也是“每燕,必命侍妓歌其所作”词51。绍兴十五年乙丑(1145),王灼客居成都碧鸡坊妙胜院,与友人王和先、张齐望所居甚近。王、张二家都“有声妓,日置酒相乐”,让歌妓唱歌侑觞。王灼每天饮宴归来,就在客舍里将当天歌妓所唱“歌曲”和“闻见”之事记录下来,并追根溯源,写成了两宋词

学史上第一部大型词话著作《碧鸡漫志》52。

除官府私宅的公私宴会等封闭性场所之外,酒楼妓院旅店等营业性公共场所,也是唱词之处。

宋代官营酒库和私营酒楼茶馆,为招揽顾客,都让歌妓长期驻店坐台演唱。自北宋神宗朝推行熙宁新政后,各地官办酒肆就“命娼女坐肆作乐”以招揽生意53。南北宋之交的著名理学家杨时对此十分不满,曾说:“朝廷设法卖酒,所在官吏遂张乐,集妓女以来小民,此最为害教。”54但直到南宋末年,这种风气也没有改变。宋末吴自牧就说:“自景定(1261—1264)以来,诸酒库设法卖酒,官妓及私名妓女数内拣择上中甲者,委有娉婷秀媚,桃脸樱唇,玉指纤纤,秋波滴溜,歌喉宛转,道得字真韵正,令人侧耳听之不厌。”55而据周密的记载,每个酒库都有“官妓数十人,各有金银酒器千两以供饮客之用”56。

私营茶坊里也都有歌妓“靓妆迎门,争妍卖笑,朝歌暮弦,摇荡心目”57。酒楼里也是歌妓云集。宋末芜湖县是“酒楼歌妓集,渔市贩夫行”58。都城临安的酒楼更是“每处各有私名妓数十辈,皆时妆袨服,巧笑争妍。夏月茉莉盈头,香满绮陌,凭槛招邀”顾客59。南宋著名词人刘过曾有《酒楼》诗描写在酒楼听歌的情景:“夜上青楼去,如迷洞府深。妓歌千调曲,客杂五方音。藕白玲珑玉,柑黄磊落金。酣歌恣萧散,无复越中吟。”60他的另一首《建邺酒楼落成预点灯》诗,也写到建邺酒楼落成后顾客盈门、歌声动地的景象:“彻夜笙歌催腊尽,聒天箫鼓挽春回。都人杂沓挥千镒,我辈登临谩一杯。”61除长期驻店的歌妓外,茶楼酒

店中还有一些临时来“走穴”赶场唱歌的,赚几个小钱,当时称作“打酒座”,又称“擦座”,或称“赶趁”。北宋汴京酒肆里,就常有“下等妓女,不呼自来,筵前歌唱,临时以些小钱物赠之而去,谓之‘札客’,亦谓之‘打酒坐’”62。南宋临安的酒楼里,也时常有“小鬟不呼自至,歌吟强聒,以求支分,谓之‘擦坐’。又有吹箫、弹阮、息气、锣板、歌唱、散耍等人,谓之‘赶趁’”63。洪迈《夷坚志》甲志卷七也记载有歌妓“打酒座”的情形:“陈东,靖康间饮于京师酒楼,有倡打座而歌者,东不顾。乃去倚栏独立,歌《望江南》词,音调清越,东不觉倾听。……歌罢,得数钱下楼。”宋元话本小说《金鳗记》里,也描写过南宋初庆奴困在镇江旅舍,生活无着,不得已,到酒楼“赶趁”卖唱,赚点小钱度日的情景: 庆奴道:“我会一身本事,唱得好曲,到这里怕不得羞。何不买个锣儿,出去诸处酒店内卖,趁百十文,把来使用。是好也不好?”张彬道:“你是好人家儿女,如何做得这等勾当?”庆奴道:“事极无奈,但得你没事,和你归临安见我爹娘。”从此,庆奴只在镇江店中赶趁。……自从出去赶趁,每日赚得几贯钱来,便无话说。64

这虽然是小说家言,不必实有其人,但却可能有其事。从张彬的话里,可见当时在酒店里卖唱是一种被人看不起的行为。

逢年过节,有些歌妓、艺人还四处流动,沿街卖唱,巡回演出。吴自牧曾说:“街市有乐人三五为队,擎一二女童舞旋,唱小词,专沿街赶趁。元夕放灯、三春园馆赏玩及游湖看潮之时,或于酒楼,或花衢柳巷妓馆家祗应,但犒钱亦不多。谓之‘荒鼓板’。”65妓院是市井私妓的“大本

营”,其中的名角都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招待来客时,更少不了清歌曼舞。北宋末,汴京名妓李师师、崔念月二妓名著一时,词人晁冲之“每会饮,多召侑席”,席间常常是“看舞霓裳羽衣曲,听歌玉树后庭花”66。南宋王质《红窗怨·即事》词也曾写到少年时与朋友一起在杭州妓馆听歌的情景:“帘不卷。人难见。缥缈歌声,暗随香转。记与三五少年,在杭州、曾听得几遍。唱到生绡白团扇。晚凉初、桐阴满院。待要图入丹青,奈无缘识如花面。”(《全宋词》第1648页)之所以只听见“缥缈歌声”,而不见唱歌的“如花面”,是因为歌妓唱歌时,一般都有帘幕遮掩。“帘不卷”,故“人难见”。歌妓隐身帘内唱歌的情形,宋人诗词中常常写到。如北宋郭祥正《再见吴渊卿长官时年八十一》诗写道:“对槛残花犹可赏,隔帘小妓且频歌。”67葛胜仲《浣溪沙》词序也曾提及:“少蕴内翰同年宠速,遣妓隐帘吹笙,因成一阕。”(《全宋词》第721页)歌妓隐身帘内歌唱,若隐若现,可以吊起听众的胃口,具有一种让人极欲一见而不得见的朦胧美。

三唱词的选择与演唱的方式

歌妓在宴集中唱词,唱什么人写的词,唱什么内容的词,往往由宴会主人来定。如果主人是词人,一般是演唱自己写的词,这既可以娱客,又可以显露自己的才情。如宋初寇准“因早春宴客,自撰乐府词,俾工歌之”68。北宋吴感,有侍姬名红梅,曾作《折红梅》词,很得意。“其词传播人口,春日郡宴,必使倡人歌之”69。北宋末叶梦得宴请同年葛胜仲,是自“制歌词”让家妓演唱侑觞70。辛弃疾更是“每燕必命侍妓歌

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则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皆叹誉如出一口”71。从稼轩自诵其警句和“拊髀自笑”的神态看,能在客人面前露一手才情,是何等惬意的事!

如果客人中有词人,宴席的主人有时会让歌妓唱客人所作词,让客人获得一种认同感和荣誉感,从而达到宾主俱欢的目的。如北宋贾昌朝居北都,欧阳修使辽还宋,贾氏宴请欧阳修,席间歌妓唱的都是欧阳修词。欧阳修非常得意,每听一首,就饮一满杯72。晏殊为京兆尹时,张先子野为通判,张先每次造访,晏殊“即令侍儿出侑觞,往往歌子野所为之词”73。李邴汉老少年时作《汉宫春》咏梅词,脍炙人口。政和间,宰相王黼设宴请汉老,“出其家姬数十人,皆绝色也。汉老惘然莫晓。酒半,群唱是词(即《汉宫春》)以侑觞”74。汉老听后,既受宠若惊,又喜出望外。南宋绍兴末年参知政事杨椿宴请晁公溯,也是让官妓歌唱晁氏所作“小词”侑欢,弄得晁氏激动不已,事后写信再三表示感激75。

有时宴会主人即席填词给歌妓演唱,或者歌妓当场请主人即席赋词。如欧阳修谪滁州时,有一同年赴阆州任通判,欧阳修为之饯行,“即席为一曲,歌以为赠”。其后“歌于人口者二十年”76。不经意之间就写出了一首名作。南宋初的蒋璨,每逢“客至命酒,即席赋长短句,畀歌者持杯劝侑,巧丽清新,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77。这样的风流韵事后来

写进蒋氏的墓志铭里,可见这在当时是令人羡慕的事。苏轼知徐州时,黄河决堤。苏轼率军民筑堤防洪成功后,在上巳日开宴庆贺,有歌妓说:“自古上巳旧词多矣,未有筑新堤而奏雅曲者,愿得一阕歌公之前。”东坡即席为赋《满江红》(东武城南),“俾妓歌之。座客欢甚”78。

如果客人能填词,主人一般也请客人即席赋词。如黄人杰《满江红》词序说:“连帅阁学侍郎章公燕客奕濠,漾舟荷香中,景物满前,索词,因赋。”(《全宋词》第2018页)舟中宴客,随波荡漾,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品尝美酒,一边听歌妓演唱,这种气氛中,即使主人不索词,才子词人恐怕也难以抑制住创作的冲动。曾觌《柳梢青》词序中也描述过类似的情景:“临安春会,泛舟湖中,胡帅索词,因赋。”(《全宋词》第1315页)

有时则是歌妓主动向客人索词。歌妓在席间向客人乞词的情形,宋词里屡见不鲜79。如:“刘平叔出家妓八人,绝艺,乞词赠之。”80“官妓有名小者,坐中乞词。”81“郑德舆饯别元益,余亦预席。醉中诸姬索词,为赋一阕。”82“坐前数妓乞词而歌,以劝大白。因有所感,再和前韵。”83如果主人请在座各位嘉宾一同赋词,那就不仅是为了娱宾遣兴,更有点比试才情、进行现场创作比赛的意味。这时候,词人自然要使出浑身解数,以出人头地,尽展才情。如:“淳间,丹阳太守重修多景楼,高宴落成,一时席上皆湖海名流。酒余,主人命妓持红笺征诸客词,秋田李演广翁词先成,众人惊赏,为之阁笔。”84想来在众人一片“惊赏”喝彩声中,作者该是怎样的满足与惬意!整个娱乐气氛又是怎样的欢

快与热烈!歌妓演唱,是为取悦于人,调节活跃气氛。总是唱陈词滥调,会缺乏吸引力,因而,如果宴会主人或客人没有特殊的安排和要求,歌妓在演唱时会尽可能地选唱新词。宋词中不时地提到此点:“别翻舞袖按新词。”85“唱我新词,掩着面儿哭。”86“催唱新词,不应频摇手。”87宋人诗歌里也写到过类似的情形:“妓唱新填曲,僮分旋碾茶。”88词人的新作,最先就是由这些美丽动人的歌手们传播开去的。

宋词的演唱方式有多种。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唱曲门户》载有“小唱、寸唱、慢唱、坛唱、步虚、道情、撒炼、带烦、瓢叫”等九种名目89。这些唱法,彼此之间有何区别,今日已不甚了了。

其中的“小唱”90,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演唱形式,主要演唱小令和慢曲。吴自牧即说“小唱”是“但唱令曲小词”91。灌园耐得翁则说:“唱叫小唱,谓执板唱慢曲、曲破,大率重起轻杀,故曰浅斟低唱。与四十大曲舞旋为一体。”92大意是说,小唱,是执板唱慢词,一般是起音重而结尾轻柔,所以有“浅斟低唱”之说93。张炎也曾谈及“小唱”,说小唱要吐字清晰,声腔清圆,用哑筚篥伴奏最好:“小唱,须得声字清圆,以哑筚篥合之,其音甚正,箫则弗及也。”94

宋元载籍里说到“小唱”的,大多是指女性演唱。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载北宋末汴京瓦市中擅长“小唱”的有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95。从名字上看,她们应是女性。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下载庆元间何氏女“善小唱、嘌唱,凡唱得五百余曲”96。这些“善小唱”的,用今天的话来说,都是当时唱流行歌曲的著名女歌手。

“小唱”,一般是执板清唱。司马槱《黄金缕》词有云:“檀板清歌,唱彻黄金缕。”(《全宋词》第696页)赵福元《鹧鸪天·赠歌妓》的“歌翻檀口朱樱小,拍弄红牙玉笋纤”(《全宋词》第2652页),写的也是类似的情形。有时也有乐器伴奏。李光《南歌子·重九日宴琼台》的“玉人低唱管弦催”(《全宋词》第785页)和无名氏《潇湘静》的“娇唱倚繁弦,琼枝碎、轻回云袖”(《全宋词》第3656页),都是说“玉人”歌妓在“管弦”乐器的伴奏下娇滴滴地低声歌唱。彭元逊《蝶恋花》词更直接说明是用琵琶伴奏,而且是歌妓自弹自唱:“帘外清歌帘底和。自理琵琶,不用笙簧佐。”(《全宋词》第3315页)有时还不止一种乐器伴奏,而是多种乐器合奏或轮番演奏。吴文英有次游湖小集,就有筝、笙、琵琶、方响四种乐器演奏,他的《还京乐》词序说:“友人泛湖,命乐工以筝、笙、琵琶、方响叠奏。”(《全宋词》第2888页)

“小唱”过程中,有时还表演舞蹈动作。这从下面的词句里不难看出:“玉人清唱,舞袖低回雪。”97“清歌妙舞拥红炉。”98“纤腰妙舞萦回雪,皓齿清歌遏住云。”99“清歌妙舞两无伦。”100词中“清唱”、“清歌”与“妙舞”并举,应该是边唱边舞,或是有的唱有的舞。洪迈《夷坚志》甲志卷七《邓兴诗》所载一次宴会,其中“侍姬十数辈”,“分列左右,或歌或舞”101。所谓“或歌或舞”,就是指十多位歌妓分列左右两行,有的唱,有的舞。

从演唱的人数看,当时有个人独唱和多人合唱等方式。上面所引“小唱”诸词例,大多是独唱。至于合唱,也时见记载。比如镇江多景楼落成

时,张孝祥即席赋一词,“命妓合唱”102。合唱,又称“群唱”。南宋杨冠卿《东坡引》词序记梦中一公子“命小吏呼姝丽十数辈至,围一方台而立,相与群唱,声甚凄楚”(《全宋词》第1864页)。“群唱”之词,都是杨冠卿所作。这虽是纪梦,却是现实生活中可能之事。南宋末冯取洽《沁园春》和蒋捷《大圣乐·陶成之生日》词也曾分别写道:“难忘处,是阳春一曲,群唱尊前。”(《全宋词》第2656页)“更听得艳拍流星,慢唱寿词初了,群唱莲歌。”(《全宋词》第3434页)

宫廷中歌妓众多,因而宫中唱词常常是合唱。如景定元年庚申(1260)宫中曾群唱陈郁(号藏一)所作“快活《声声慢》”词:

庚申八月,太子请两殿幸本宫清霁亭,赏芙蓉木犀。韶部头陈盼儿捧牙板歌“寻寻觅”一句,上曰:“愁闷之词,非所宜听。”顾太子曰:“可令陈藏一即景撰快活《声声慢》。”先臣(陈郁)再拜承命,五进酒而成。二进酒,数十人已群讴矣。天颜大悦,于本宫官属支赐外,特赐百匹两。词曰……明年四月九日,储皇生辰,令述《宝鼎儿》,俾本宫内人群唱为寿。103

如果是朝会、圣节等宫廷大宴,那场面就非常大,各种乐器、节目交相表演,好似当今的大型文艺晚会。唱词只是其中部分的节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九详细记载有宋徽宗时天宁节(徽宗生日)朝会演出的场面和过程。当时朝会将祝寿饮宴仪式和文艺演出结合在一起。其场面之恢宏壮观,令人叹为观止。表演的节目,从唱令词慢曲到舞蹈戏曲,从杂技百戏到相扑蹴球等体育竞赛,应有尽有。南宋周密《武

林旧事》卷一《圣节》也记载有理宗时禁中寿筵表演的节目单。节目单里乐器名、曲名、表演人都一一列举,与今日文艺演出的节目单大体相同。这次表演,是更为纯粹的歌舞音乐会,其中除偶尔穿插些傀儡、百戏、杂剧之外,整个演出主要是音乐演奏和歌唱,如唱《延寿长》歌曲等。

四歌妓演唱对宋词发展的影响

歌妓演唱传播,对宋词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首先,歌妓演唱强化了词的艺术魅力,扩大了词的社会影响。词的艺术魅力首先是通过歌妓的演唱传播得以实现的,前引王炎《双溪诗余自序》说:“长短句宜歌不宜诵,非朱唇皓齿,无以发其要妙之声”,正说明经过女性歌妓的演唱,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宋代,唱词是一种具有综合娱乐效应的视听艺术。特别是女性歌妓演唱时,既有形体动作的表演,又有美妙音乐的伴奏。她们的美色艳容、娇姿媚态本身就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她们清脆娇软的歌喉加之美妙音乐的伴奏,又具有听觉上的震撼力,词作文本更有语言意义的感召力,因而词在当时是融表演性、音乐性和语言意义于一体,合悦目、娱耳、赏心的功能于一身。唐宋人“听”词的审美感受与后人“读”词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而与我们今天听流行歌曲的感受大体相近。尤其是两宋时代词的接受者,大多是在公私宴集、茶楼酒馆等娱乐场所中群体共同视听欣赏,演唱者与听众之间、听众与听众之间,会产生一种相互感染激发的情绪氛围,具有特别强烈的“现场感”。张先《泛

青苕》词就唱道:“吴娃劝饮韩娥唱。竞艳容,左右皆春。”(《全宋词》第82页)欧阳修《减字木兰花》词也写道:“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明珠一线穿。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全宋词》第124页)向子《浣溪沙》也写过他听歌时的感受:“歌罢碧天零影乱,舞时红袖雪花飘。几回相见为魂销。”(《全宋词》第975页)“左右皆春”、“满座迷魂”和“几回”“魂消”,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当时“现场”听歌者的艺术感受。这种氛围中的娱乐性、刺激性是个体独自欣赏诗文时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词在宋代比诗歌更受市民大众的欢迎喜爱,而成为当时社会文化娱乐消费的一种主导形式。换句话说,词在诸多文学样式中能逐渐成为宋人的最爱,主要得益于女性歌妓的优美传唱和深情演绎。如果没有歌妓的演唱,如果词也像五七言诗歌那样仅在案头给人阅读,宋词就不可能产生那样广泛而强烈的社会效应,也不可能占据社会文化娱乐的中心位置而备受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和喜爱。

宋词的娱乐性强,普及面广,必然会刺激和扩大社会对词作的广泛需求。仅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公私宴会上的演唱,就需要大量的“新词”来满足。词的日益流行和广为传唱,又提高了词人的社会知名度,给词人带来广泛的社会声誉。柳永的《鹤冲天》词说“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牢骚的语气中流露出几分自信,那就是平民“词人”的声誉,可敌庙堂之上的卿相。在北宋,柳永也确实是名满天下,上至皇帝宰相,下至平民百姓以及和尚道士,都有他的“追星族”104,连周边的西

夏都是“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105。苏轼更是“名满天下”,一有“新词”,“京师便传”106。黄庭坚也是“名重天下,诗词一出,人争传之”107。周邦彦在当时也以“乐府独步。贵人学士,市儇妓女,知美成词为可爱”108。社会需求的扩大和词人声誉的提高,又会激发词人的创作热情。宋人词作的创作量普遍高于唐五代人,仅辛弃疾、苏轼、刘辰翁、吴文英、赵长卿和张炎等六人现存的词作量就相当于唐五代三百多年间所有词人现存词作量的总和109,这与当时社会强大的需求分不开。传播与创作构成了互动关系,词的传唱促进了词的创作和发展。

浅谈宋词

浅谈宋词 摘要: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关键词:发展词牌名派别价值名篇赏析 宋词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宋词不同于唐诗般具有严格的平仄要求和格律要求,宋词创作更为自由,同时也使它更为优美、独具一格。 (一)宋词的起源与发展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

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但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此时,词已逐渐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宋词的词牌名 词的词牌,即为词的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 (三)宋词的派别 宋词主要分为豪放派、婉约派、花间派三种。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等人为代表,具有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的特点。豪放派词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

唐宋诗词与歌妓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 歌伎的最早起源,可以上溯至先秦的女乐,也就是当时的歌舞女艺人。其后随着乐籍制度的建立和教坊的成立,歌伎群体逐渐庞大,歌伎制度也日渐稳定。“歌伎制度在经历了先秦女乐,汉代倡乐和魏晋乐户的发展之后,到了唐代,逐渐形成其相对稳定的结构形态。官妓的活动进一步组织化和制度化,家妓私妓也十分普遍。”(李剑亮《唐宋词与唐宋歌伎制度》)。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歌伎制度最昌盛的时期,不仅人数多,而且艺术素质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唐宋诗词的发展。正如武舟在《中国妓女文化史·修订版后序》中所言,“作为妓女,正宗的艺妓曾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这里所言的艺妓,也就是歌伎。因而,我们在研究唐宋诗词时,绝不能忽略歌伎的重要作用。 唐宋诗词是我国几千年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诗词在唐宋时代,本是一种诉诸视听的音乐文艺。诗词的兴起与繁荣,都与歌伎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诗词与歌伎的关系,成为诗词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纵观近些年来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歌伎与诗词的创作,歌伎在诗词传播过程的中介作用,文人与歌伎的交往,歌伎诗词的创作内容与特点,歌伎对词风的影响等。 一、歌伎与诗词的创作 唐宋两朝歌舞酒宴极其普遍,城市酒楼歌馆亦空前发达。而唐是诗的王朝,宋是词的国度,能诗善词的文士就与能歌善舞的歌伎发生了密切联系,诗词就产生于这样一个急管繁弦、玉盏频传的环境之中,但引起创作冲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有求而作。文人作诗词供歌伎演唱歌舞侑觞增添娱乐,歌伎慕名请文士写诗题词,以此抬高身价。如《北里志》记唐乐伎颜令宾“见举人尽礼袛奉,多乞歌诗以为留赠,五彩笺常满箱箧”。柳永“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李白、苏轼等大家都曾应求为歌伎填写新词,留下了许多佳话及优美的词曲。至于宫廷盛宴,文士朝臣应制而作的诗词就太多了。 二是有感而作。文人在宴会或秦楼楚馆中与歌伎接触,常触发其情而形于歌咏,这种情形较为复杂,也使这方面的诗词题材更为多样化。(一)赏美资。诗词中多描绘歌伎的容貌服饰、体态风情:“舞袖低佪真蛺蝶,朱唇深浅假樱桃。粉胸半掩疑晴雪,醉眼斜回小样刀”(方干《赠美人四首》)。(二)赞技艺。文人和歌伎的交往,首先以歌舞技艺为媒介,因此此类作品特别多,且有不少绝构佳作。如《李凭箜篌引》、《琵琶行》等。(三)传心曲。诗词中还有许多旖旎多情之作,如晏几道为歌伎莲、鸿,苹、芸留下的追忆之作,唐代著名营伎薛涛与大诗人白居易、王建、元稹等皆有诗词往来。(四)悯身世。歌伎身份低贱,大都逃不过悲惨的命运,文人在诗词中常常表现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五)寄感叹。文士们在听歌观舞之际,还有大量诗词或抒发身世沦落之悲,或寄托家国沦丧之恨。 二、歌伎作为诗词传播的媒介 诗词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口头传唱和书面传播两大类型,而歌伎是口头传唱的主要传播者。脍炙人口的旗亭赌唱故事表明唐歌伎以文人诗入乐演唱是极普遍的风气,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文学和口头文学,其特点是易上口、易记忆而且美听,因此入乐演唱便成了诗歌最快速的传播方式,特别是一些名诗人的作品更是争相传唱。至于唐宋词的传播就更与歌伎的演唱分不开,所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乃至于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而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说明当时歌词传唱的广泛性。歌伎的演唱对

柳永词中的歌妓形象

柳永词中的歌妓形象 摘要:柳永词中描写女性的作品约占全部词作的一半,而歌妓作为一个特殊的形象频繁出现在柳永的作品中。通过对柳永《乐章集》中歌妓词的分类与分析,总结柳词中歌妓的五种形象。她们集高超技艺与倾城之姿于一体;她们不幸沦落风尘但心性依然高洁;她们向往真正的爱情和正常的家庭生活然而却注定永远得不到永恒爱情;她们命运悲惨却无力自救。柳永用他的柔情笔墨展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悲剧形象,使人们对传统的歌妓形象有了另一番新的认识。 关键词:柳永;歌妓词;歌妓形象 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也是北宋第一个专业写词作曲、独具原创力的才子词人。虽然他在仕途上屡屡受挫,却用流行的新声写下了大量语言通俗、洋溢着浓厚市民气息的作品,在当时红极一时,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欣赏。不仅仁宗喜爱柳词,“每对歌,必使侍妓歌之再三”[1],更有“凡有井水饮处,皆歌柳词”的盛况。可以说,上至帝王大臣,下至市井百姓,无不爱柳词。 柳永一生作词无数,而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词是与歌妓有关联的。据记载:《全宋词》总共收录了柳永词212首,“约212首词作品中歌妓词有149首,占全部词作的70%”。[2]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柳永如此频繁地将歌妓写入他的词中,而这些歌妓又是以怎样的一个形象出现的呢? 一方面,柳永以歌妓入词与宋代的社会风气有关。 歌妓制度产生于殷商时期,到了宋代达到它的鼎盛期。由于宋代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和歌舞佐酒的兴盛,不仅使得歌妓的数量达到空前之多,也大大加速了歌妓的社会化进程,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为歌妓作为一种文学形象进入文人的词作提供了可能性。 另一方面,柳永如此频繁地创作歌妓词还和他自身的经历有关。 尽管柳永文采非凡,然在仕途上,他却屡屡遭挫。最后他不得不以“奉旨填词”之名,混迹于汴京的秦楼楚馆,以作“新声”卖给歌妓为生。他长期流连坊曲,与歌妓交往频繁,这使得他比其他文人墨客更深入地了解歌妓们的悲惨遭遇。 因此在柳词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同歌妓的身影。而她们也以不同的形象冲击着读者的眼球。 纵观柳永《乐章集》中的歌妓词,歌妓的形象主要可以分为下列五种: 一、技艺超群

每日读诗:自然美与女性美交相辉映,而融为一境

每日读诗:自然美与女性美交相辉映,而融为一境 画堂春张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作品简介】 《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是北宋词人张先的作品。此词既写江南夏日湖山之美,又写歌女容貌和性灵之美。全词融自然美与女性美于一境,写出了歌女天光水色之间的清歌妙发,表现出湖山和人物纯真自然的性灵。 【注释】 ⑴参差:高低不齐。 ⑵霁(jì)山:雨后山色。⑶溶漾(róng yàng):水波荡漾的样子。⑷画桡(ráo):船桨,这里指画船。⑸迟:缓缓。⑹鉴:镜子。⑺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⑻浅声:轻婉歌声。⑼双唱:双双唱起。⑽深色:加深颜色。⑾轻衣:形容极薄的夏装。⑿障面:遮面。⒀斜晖(huī):偏西的阳光。⒁翠:指绿荷。⒂阴:阴凉。 【赏析】 此词写乘船游湖之美。时间是夏天,地点在江南。江南风景如画,集天地灵气,素来是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张先《画堂春》同样以江南为寄情对象,对江南的湖山风光和人物风物予以讴歌和盛赞。 上片主写湖山之美。“外湖莲子长参差”,起句开门见山,直入湖景。词人站在岸上,观望湖景,外湖长满莲蓬的时候,远远望去,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那光景又别有一番风味,正是游湖的好时光。下句展开远景。“霁山青处鸥飞。”中的“青”字润色,色彩明晰,光鲜灵动。“水天溶漾画桡迟。”词人俯仰上下,上下天光。水涵着天,天连着水,水天溶溶漾漾,融而为一。于是,任画船在水中缓缓地行。在这样美好的大自然里,人有时忘却自己,有时却又以自己为中心,是江山风月的主人。清莹的湖面正好是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存在。“人影鉴中移。”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好一派光明澄澈的境界。一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显。 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下阕转景入人,天人合一,在这大自然的美景里添了一抹人气和人情。写歌女之美不是描写其容貌之美,而是描写其性灵之美。宋词中女性形象演进成为词体文学之优势意象,中国文化重视

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那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要求:搜集并汇总源于古诗词的现代歌曲。第一类:直接给古诗词谱曲而演唱的现代歌曲。第二类:引用化用古诗词的现代歌曲。第三类:具有古诗词意韵风格的现代歌曲。分组展示要求:各小组分类列举,其他小组补充。第一类:直接给古诗词谱曲而演唱的现代歌曲。第二类:引用化用古诗词的现代歌曲。第三类:具有古诗词意韵风格的现代歌曲。一、诗词配曲式。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词的《但愿人长久》,借着王菲唯美的唱风不胫而走,感动着无数的痴男怨女、游人浪子,在大江南北大为流行,广受称颂,成为传统中秋节不可缺少的咏月 抒情的精品。 在原文配曲式的古典诗词歌曲中,最有名的是邓丽君《淡淡幽情》的专辑,这专辑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全是唐宋诗词上配曲的,典雅动听,引人入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词人借千古英雄的是非成败,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在浑厚的音调之下,表现对世事沧桑的超然和感悟,雄浑而深沉。二,词句提取式。

浅析宋词的_愁_境

收稿日期:2000-04-20 作者简介:黎文丽(1972-),女,陕西汉中人,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助理编辑。 2000年8月  第15卷第4期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X ianyang T eachers ′Co llege A ug 12000 V o l 115N o 14  浅析宋词的“愁”境 黎文丽 (咸阳师范专科学校 宣传部 陕西 咸阳 712000) 摘 要:在欣赏古代诗词中,不同内容的诗词各有其表现的境界与美感。宋词中 有许多篇章是写“愁”的,本文认为词里有两种境界最能体现“愁”的美感。 关键词: 词; 哀愁; 闲愁; 美感 中图分类号:I 20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91(2000)04-0041-03宋词中有许多篇章是写“愁”的。“愁”是一种无形无影的感情。愁无形色可描绘,无影迹可追寻。要表现它,就要将它“物化”。如秦观所作《江城子》中有“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把愁物质化,变为可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愁搬上船,使愁有了重量,可以用船载。可是愁重舟轻,无法承载。词人们把愁化虚为实,使之形象化,把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尽情渲泄,大大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来体会词的境界与美感。 一表现“哀愁”的词章 这类词所体现出来的愁苦与社会、与国家的存亡有着一定关联。一些词人人生突遭变故,受尽磨难,身历国破家亡之痛,他们用笔记下往日的美好,并对严酷现实进行回忆、反思;还有一些词人心怀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其悲愤和苦楚表现在笔下,就形成了具有悲壮忧愤风格的哀愁词章。 南唐后主李煜是极善于表达哀愁的词人。他曾经是万乘之尊,却在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其身世的浮沉不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他的《虞美人》很具代表性。美好的春花秋月,引起他对往事的多少 回忆,而“一旦归为臣虏”(《破阵子》 ),便由至高无上的君主位置上跌落下来,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与故宫人书》)的生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更写出了他那无尽的感慨。想想那“雕栏玉 砌”还都在吧,然而物是人非,“朱颜”已改,真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结尾把愁和春江之水相提并论,令人叹服。这和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有异曲同工之妙。李煜还擅用以梦写醒、以乐写愁。如《浪淘沙》中有“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菩萨蛮》里“故园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都刻画了梦境中重温欢乐的微妙心情。然而梦醒之后,往事已成空,更是愁上加愁。梦中的欢乐与悲惨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会给醒后的他带来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也正是这样的严酷现实逼着他追思是怎样亡国的。 徽宗皇帝赵佶《宴山亭》也写尽了无限哀愁。“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借咏杏花,暗含对自身遭际的沉痛哀诉。回望长安,“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梦中几度寻安慰,但近来连梦也没有。在且问且叹之中表露出由失望渐入绝望的心境。哀情哽咽,令人不忍多听。 ? 14?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引导语:宋词是中国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唐诗宋词的区别,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象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 “诗中有画”是创作的高境界,也是诗词评论中常用的褒扬之辞。这里的诗中这“画”大体上蕴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体,二是色彩。照词《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划了娇弱的体态。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闰中少妇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诗词画意。本文试图略去诗词中有关形体的刻划,单纯对其色彩加以品评。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诗词中生动的形体刻划影响我们对色彩的品味,另一方面暂时放置“形体”不论,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诗词中有关色彩描绘的丰富内含和艺术魅力。 一、两类色彩,风格各异。 唐宋时代的诗人十分注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色彩,并在作品中把这些色彩生动地表现出来。他们不像画家那样把色彩直接铺陈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对于色彩的描绘和形容,通过读者的想象,间接地把动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总观诗人笔下描绘和形容色彩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

论歌妓对宋词的影响汇总

浅论歌妓对宋词的影响 何芳 内容提要:宋朝是词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歌妓人数众多,她们对宋词的繁荣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宋词由于自身具有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特质,从其产生之初便付诸于管弦、传之歌喉,因而歌妓的传唱自然成为了宋词传播的主要媒介。歌妓们的声口相传使得大量的优秀词作广泛普及并为广大的受众群体所接受,为宋词传播速度的增强发挥了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伴随着词的不断发展,歌妓与词的关系也逐渐有了微妙的变化,她们已由词的侍伴而演变成为一支文学力量,某些作品不乏歌妓们的真情流露,也恰恰是这种真实情感的表达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这个特殊群体的内心世界。文人的词在歌妓的演唱过程中得到了传播、完善,词人也在歌妓的反复演唱词的过程中得到了灵感,从而影响了宋词的发展。 关键词:歌妓、宋词传播、歌妓创作、宋词内涵的丰富 宋词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以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丰神,与唐诗元曲争奇斗艳。词体作为一种音乐文学,通过演唱得以广泛传播,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宋人称之为“歌词”、“乐章”、“乐府”或“倚声”,可见词与音乐的关系之密切。由于在宋朝,词首先是以音乐作品的面貌展现于世,因此词的口头传唱成为很重要的一种传播媒介,而在众多的口头传唱者中,歌妓又无疑是最为特别而又重要的存在。 王国维曾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词作为有宋代文学的代表,在诗歌的发展史上形成了一座堪与唐诗相比肩的高峰,共同构筑了中国文学史的辉煌。 宋代工商业迅猛发展,经济繁荣。重要的商业与文化城市如温州、泉州、广州、福州、成都以及首都汴梁等地都聚集着成千上万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与此同时,市民的文化生活也随之丰富起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城市经济的繁盛景象:“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宇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和限春游;萧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奢侈则长人精神。”如此繁盛的文化环境无疑为词的勃兴奠定了外部基础。同时也为其广泛地接受与传播创造了条件。 此外,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也为词的兴盛与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宋代统治者奉行“恩逮于百官者,惟恐不足”(赵翼:《二十四史札记·宋制禄之厚》)的统治政策,赵匡胤更是规劝石守信等人“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宋史·石守信传》)。

【丹青论文团队原创作品】--论宋词中的爱情

以苦为美 ——宋代爱情词的一个特点 引言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爱情一直是其最重要的表现内容之一。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以爱情为表现主题的亦不在少数,这一点在宋词中有着尤为突出的表现。所谓“诗言志”,“词缘情”,又所谓的“词为艳科”——此处所谓的“情”,多指男女之情;而所谓的“艳”,也多指男女艳情。可以说,宋词中所抒之情多为男女恋情,从这些爱情词可以看出,宋代的男女爱情意识空前活跃,表现出的对爱情的向往也十分热切,大有值得考察之处。 但大体而言,宋代的爱情词中,欢愉之辞少,而愁苦之辞多,绝大部分以诉说悲情为主。这种“以悲为美”的表现形态可以具体细分分为离别之苦、怨情之苦、丧偶之苦、相思之苦等几个方面。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离别之苦 所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最理想的爱情莫过于“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但事实上,爱情故事中最让人动情、最能够生发出诗意的恰恰是离别。而在这方面,柳永一首《雨霖铃》唤起了多少痴男怨女们的离别悲苦之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

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以“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杨柳”等为意象,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了浓重的离情别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女子没有嚎啕大哭,仅仅是泪眼相望,把离别时的不舍与女子的隐忍写的细致入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描写出秋后傍晚时分,长亭外情人之间离别的凄凉与急促,上阕着重描绘了离别后相思的凄婉悲楚的情状。下片中悲惋的吟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情人相聚之日,每逢两成好景,倍感欢愉。“此去”二字与上阕中“念去去”遥相呼应,“今年”与“今宵”对应,在时间和思绪上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体现了词中严密的结构之美。“自古”二字从个别特殊事实现象着手,将其上升为普遍的现象,既丰富了词的含义,有扩大了人们对这首词中的感情的领悟,让读词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可见情人间忠贞纯洁的爱情观,并将离别相思之苦抒发到极致。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全词上

浅析宋词的美学特质

浅析宋词的美学特质 词在宋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成为宋代独树一帜的文学形式。从而得到与唐诗并峙的崇高地位。宋词作为中国文学一个阶段的高峰,蕴藏了无尽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宋词中浅唱低吟,感受生活的韵味,美学的韵味。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婉约清新、奇艳俊秀、典丽精工、豪迈奔放、骚雅清劲,异彩纷呈。在众多文学巨匠们的笔下,清雅脱俗的灵感把境界由隐性过渡到显性,营造出高妙绝伦的意境,以一种跨时间、空间的方式塑造词人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三座并峙的高峰。宋词,就其规模和影响来说,虽不及唐诗,但其价值却不在唐诗之下。我们认为,在文学领域的更新浪潮重,人们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是希求用一种最佳的审视角度,来寻觅一种最美的文学样式,以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众所周知,唐代是诗国,但是到了宋代,人们并没有积极地弘扬唐代遗风,而是更多地选用了词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他们地情感,使词在本朝代蔚然大观,成为一代代表文学,能与唐诗相提并论,这肯定有宋代文人特定的审美观念的原因。不仅如此,这里面也肯定有某种历史的契机,历史的需要和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因素在内,因此,也就不乏其美的价值存在。这就要求我们传统的观念,透过现像看本质,比较全面的看待宋词。 词应时代的需要,跻身于文学的“大雅之堂”,首先反映文人活跃的思想心态为特色,优于诗而显示它独有的美学特质。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宋词逐步形成豪放和婉约两个流派,即美学上的“刚性美与柔性美”。自然界有两种美,提到“骏马秋风冀北”,大家会想到“雄浑”、“劲健”;提到“杏花春雨江南”,大家会想到“秀丽”、“纤浓”。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 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历史上词风初始婉约,经苏轼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才得来豪放词。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最能体现豪放的特征。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词给人以雄浑之感。而词中所抒发的感怀身世的无奈与苍凉更给予人们深沉之感。同一个词人可以既写出豪放词又写出婉约词,而在同一首词中也可以既见豪放又见婉约。譬如,晏殊的《蝶恋花》——“楹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首词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词人用拟人手法刻画菊花、兰花、等意象,而这些意象正体现出婉约词的特征。而下阙“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开始词境陡转,“山长水阔”最能体现从上阙的深婉变化为下阙的宏阔,一首词中同时具有豪放与婉约的风格,给人以多重的艺术感受。由此上可知美学中刚性美与柔性美的概念,在诗词创作与鉴赏中有重要作用。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都和他的心绪密切相关。

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

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 我们知道古诗词属于高雅文化,现代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二者的区别很明显。所以将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与理不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著名女歌手王菲、邓丽君等人倾情演唱苏轼著名的词《水调歌头》。还有歌曲《月满西楼》童丽、邓丽君等人演唱的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却上心头。”当我们听着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歌曲时又有一番别样的风情。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古代文人的诗意情怀,又让我们领略到现代流行音乐的魅力,给人以动人的现代感。 又比如演唱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也一度被翻唱。这些是流行歌曲还是古典诗词,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还原,是普及还是融合?不得不说这些创作的歌曲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来说,一方面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很好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现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下面谈谈现代配乐古典诗词演唱的类型: 一是拟古型(还原型)、李叔同的《送别》,地道的长短句,用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梦见家和母亲》。汉乐府民歌《上邪》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有呈现。这种创作还原了当时诗词内容中的场景、意境、情感等等。 二是普及型:主要是为了初学者更好地学习曾经有用外国歌曲配中国诗词的情况,如《小路》配《独坐敬亭山》,用《红河谷》配《夜泊秦淮》,但并不适合。但是却有一首特别适合的就是李叔同的《送别》,用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梦见家和母亲》。对于文学素养不高的人来说,流行歌曲成了他们认识诗的重要途径。曾经有过这样的事,一老师讲英国诗人威廉叶芝的名作《当你老了》时,用英文讲,学生没有反应,用中文,学生也不知道,当把中文译诗读出来,念到“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时,学生才恍然大悟,说这不是那首“水木年华”的歌吗?"多少人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谁能承…… 三是融合型:音乐的融合,作者并不拘泥于古曲,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淡淡幽情》邓丽君《绿蓑衣》杨小琳。总体而言,词较诗更易于进入流行歌坛,婉约词人的作品较豪放词人更受欢迎。词体参差不齐的句式更易于与现代流行音乐匹配。 融合型的最有可能进入流行歌坛。尤其是文字融合型:现代作者或沿袭、或取意像、或取意境而再度创作在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才有特殊的意义。如《新鸳鸯蝴蝶梦》以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为蓝本。原作抒发的是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抑郁,而黄安抒发的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爱情观。不仅如此,还有从古典诗词中吸取元素来创作流行歌曲的作品。其中墨明棋妙乐团创作歌唱的一系列歌曲就很不错,例如《人面桃花》、《如梦令》、《临安初雨》、《镜花水月》,虽然很多没有直接演唱古诗词,而是利用古诗词的意境发挥及展开。 当我们听这些古典诗词创作的流行音乐时,通过古今的创造、融合、加工、整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后,把原来诗人抒发的各种情感呈现在现代人的面前。这些情感或抒发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人生机遇,或盼望天长地久的爱情,对知己红颜无尽地相思的爱情观,或抒怀。我们通过这些歌词中,作者把古典诗词的意境和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展示了现代人的离情别恨。比如著名的一首融合很多古诗词意境的流行歌曲《烟花三月》:“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

浅谈柳永的歌妓词

浅谈柳永的歌妓词 【摘要】北宋词人柳永一生创作了大量描写歌妓的词,着重论述了柳永与歌妓交往密切的原因以及柳永歌妓词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不是柳郎才高,而是柳郎心低,他肯低下身来俯就这些女子,他肯看她们心上的伤痕,对她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纯洁而不染烟尘的。 【关键字】柳永,歌妓词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其词作流传甚广,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是宋代第一位专力作词的文人,《全宋词》收录其词212首,而其中描写歌妓的则有一百余首。 所谓的歌妓词是指那些以歌妓形象和心态以及词人同歌妓的关系为抒写内容的歌词。柳永的“约212首词作品中歌妓词有149首,占全部词作的70%”,这些歌妓词大部分是他与歌妓们来往、恋爱的记录,词中既可见歌妓之名,如秀香、英英、瑶卿、心娘、虫娘、酥娘、佳娘之类;也可见歌妓之才貌,如“莺舌珠喉”、“杏脸花貌”、“明眸娇波”、“柳腰莲步”、“巧笑媚靥”、“歌扇舞群”等等,为柳永词歌舞乐结合的传播形式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歌妓是柳词创作的主要对象,与这群人的交往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词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歌妓结下了不解之缘,色艺俱佳的歌妓成为词人吟咏的对象,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唐五代词人晏殊、张先等人都曾创作过歌妓词,但柳永的妓情词与他们的有着本质的区别。晏殊等人的妓情词多从旁观者欣赏的角度,描绘歌妓的容貌、体态、技艺之美;或以代言体形式,以婉转而又富有女性情调的口吻来言情。这种“男子而作闺音”的代言体形式的出现,显然是为了适应词作的“助妖娆之态”、“资羽盖之欢”、“娱宾遣兴”的实用功能的需要,因此“作品中的妓女形象,则大都充当了风雅的附庸,缺少鲜明的个性,却多了些那一时代特有的贞淑节烈”,对于身份低贱的歌妓的真实感情世界,词人是不屑于去深入了解的,更不用说在词作中加以反映了。柳永则是在她们普遍的美色与技艺中发现一些富于特色的方面加以描绘,以由衷的赞美之情描写她们的美貌和伎艺,并以同情的笔触真实地反映她们的痛苦、不幸、向往和追求。他与歌妓的感情往往是平等的,相互的,是背离了封建门当户对观念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模式,这些都是俗文化元素的集中体现。柳永由于经常出入秦楼楚馆,深得歌妓的喜爱(唐宋时歌妓有喜爱文人、倾慕才情的传统),加之科举功名上遭受挫折,只是在与歌妓的两情相悦中才弥补了他内心的失落,因此,他对歌妓的态度就不再是一种狎客的态度,他尊重她们,理解她们,对她们的遭遇、感慨和内心愿望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给予深切的同情。正因为有这样的基础,在柳永的词作中,第一次真实地刻画了歌妓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她们在情感生活中的遭遇及心理感受。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 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 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 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 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 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 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

2018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二部分 第十二课 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 Word版含答案

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 [对应学生用书P64] [资料助读] ◎释标题 蝶恋花,《彊村丛书·乐章集》题作《凤栖梧》,是同一词调的别名。双调,六十字,上下段各五句、四仄韵。《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一首怀人之作。 ◎知作者 柳永(?-约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有《乐章集》。 ◎明背景 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精要赏析] ◎赏形象 1.分析“危楼”“细风”“草色”“烟光”“残照”“阑”等几个体现愁思的意象的作用。 提示:从几个意象的共同点思考,从借物抒情的角度思考。 参考答案:“危楼”“细风”“草色”“烟光”“残照”“阑”等几个体现愁思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春景和“春愁”极其

自然地融为一体,表现了词人的愁苦之情。 ◎品语言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提示:从内容、手法及情感等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我愿意为了她而消瘦,为她而容颜憔悴。“不悔”体现了词人的坚贞、执著,“憔悴”体现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本句画龙点睛,直抒胸臆,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语真情切,荡气回肠。 [资料助读] ◎释标题 武陵春,又名“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一叠韵。 ◎知作者 李清照(见第三课《乌江》) ◎明背景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53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落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精要赏析] ◎赏形象 1.“尘香”这一物象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扣住“尘香”的特点去思考。 参考答案: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和对自身“流荡无依”的深沉感慨。 ◎品语言 2.“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提示:从手法及情感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张和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 ◎析技巧 3.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细致刻画一个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中年妇女形象?请作出具体的分析。

论宋词中的女性之美

论宋词中的女性之美 摘要:宋词中的女性,都是被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描写的不管她们的身份如何,都是那么的千娇百媚,妖娆多姿。她们简直就是美的化身,美的精灵,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本文从容貌、体态、服饰、情态、技艺之美论述了宋词中女性的美。 关键词:宋词;女性;美 女性美既是一种美,又是社会现实中崇高的美,它是文学作品经常涉及和表现的对象,而以诗歌来描写女性、歌咏女性之美,古已有之,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描写女子的体态之美的作品,如“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郑风·有女同车》)等,虽然写得比较简单,但却为后世所称道。《诗经》以后的《楚辞》、“汉乐府”中均有一些多姿多彩的女性主人公,对美女的铺陈描写在诗歌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然而,女性之美在诗歌中并没有普遍出现。魏晋以来,描写女性渐成诗坛风尚,特别是南朝出现的“宫体诗”,第一次将女性放到了诗歌的表现中心,这是诗歌创作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宫体诗”对女性美的着力描写,其意义在于,开启了“为女性写作”的新风气,开辟了新的文学审美领域。它不仅使女性美大规模地进入了文学的创作领域,而且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对中晚唐五代出现的以“香奁体”为代表的艳情诗以及“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的曲子词的创作都产生了自接的影响。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词与男女艳情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而在以柔情风月、思恋别怨为内容的宋词中经常浮动着女性的身影。在女性的描写上,宋词既与“宫体诗”、“花间词”一脉相承,又比其更为丰富,这是因为词体更具有得人独厚的优势“词之为体,要吵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1]词不同于诗,它是一种女性化的文学,并且具有一种女性化的美感:“好写女性生活和女性之美而带来的审美新感受。”[2]与诗歌相比,词更适宜于表现女性的美。旱在词的原生阶段的作品敦煌民间词中,就有对女性美的细致刻画,如:“颜容二八小娘,满头珠翠影争光,百步唯闻兰麝香”(《竹枝子》)等。而就文人词来说,温庭筠则是第一个着意于描写女性的词人,其艳情之作中的抒情主人公绝大部分都是美丽而孤独的女性,“词中所展开的对女性美的高度专注的境界,在广义的诗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3]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人对后来的两宋词人对女性的描写影响很大。 宋词中的女性,都是被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描写的不管她们的身份如何,都是那么的千娇百媚,妖娆多姿。她们简直就是美的化身,美的精灵,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这种女性之美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综观词作,便可发现,词中女性之美既是整体的, 又是局部的,整体的女性之美是从容貌、体态、情态、歌舞技业等局部的美体现出来的,而这些局部的美,正是宋词中的女性美的构成因素。因此,可以从局部的美来了解宋词的女性美 一、容貌、体态之美 女性的容貌、体态是女性美的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女性较好的容颜和美妙的身姿,总是引人注目的。当然,这对那些风流多情的才子词人来说,不仅会使他们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而且也往往能够触发他们将其再现于笔下的兴致。于是,打开他们的词作,就很容易看到诸如此类的描写: 身材儿,早是妖晓,算风措,实难描。一个肌肤浑似玉,更都来,占了千娇。妍歌燕舞,莺惭巧舌,柳妒纤腰。

试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

试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一,诗词配曲式.这种古词新唱,借古意表今情的形式,既有古典的雅调,又有当代的风格,细细体味,意蕴无穷.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词的《但愿人长久》,借着王菲唯美的唱风不胫而走,感动着无数的痴男怨女,游人浪子,在大江南北大为流行,广受称颂,成为传统中秋节不可缺少的咏月抒情的精品. 在原文配曲式的古典诗词歌曲中,最有名的是邓丽君《淡淡幽情》的专辑,这专辑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 ,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 ,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全是唐宋诗词上配曲的,典雅动听,引人入胜,广为传颂,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的极品. 《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专辑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足见其魅力.另外,罗文《满江红》,徐小凤《别亦难》,杨洪基《滚滚长江东逝水》,童丽《月满西楼》和《春江花月夜》等等,广受欢迎,其魅力及影响毫不亚于邓丽君《淡淡幽情》. 歌诗本一家,"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 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杨海明) ,古典诗词与音乐有扯不断的因缘关系,古词新唱,促进经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雅俗共赏,既提高了流行歌曲的文化品味,更使世人得以享受一种温馨,安宁,优雅,纯淳的音乐文化大餐,带给人们的是与当今低俗的歌曲完全不同的听觉享受. 二,词句提取式.这种融合的形式很容易被广大词作者经意不经意地使用着.每个歌曲作者肯定都或多或少的掌握着古典诗词中的名言经典等一些知识,只需要基本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就可以构词成篇了.只是,如果没有很好的古典知识基础和灵感,技巧,创作激情等条件,使用这种方式创造出好的作品是有难度的.取用不当,则主题不好控制; 运用得少或不妙,则与一般的流行歌曲难有异同, 有标"旧"立异之嫌,而且对改变流行歌曲平俗的状况和文化格调的提高也没有多大好处.如欲运用, 则应该是古今雅俗之间的融洽生辉,应该努力发挥古典诗词词句在歌词中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古典诗词中的名句精粹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有着强大的文化辐射影响,起着以点带面,以一胜百,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取古典诗词中的精粹部分,特别是那些熟为人知的名言精句,恰当地穿插融合在歌词写作中,用来增强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扩大歌词内容的表现力.这种提取方式通常在歌曲中具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听众也容易和乐于接受.以下徐雯的《梅花三弄》,便是一首不朽之作: 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白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梅花三弄风波起/云烟深处水茫茫(徐雯—《梅花三弄》) 不论是标题还是歌词中使用古典诗词的词句,这方面的例子都是非常多的,如黄安《新鸳鸯蝴蝶梦》,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AGIN 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蔡琴《明月几时有》,李政《一剪梅》,张伯宏《床前明月光》,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 《月梦》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往往只是借用古典诗词某些词句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不一定是原诗词的现代演绎,但却表现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种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例如花儿乐队的《鹊桥汇》: 心有灵犀/一点通体/只盼做鸳鸯不羡仙境/远隔地心/白头不离/如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艳柳绿/不如望你/谈着天下谁敢不识君/流水无情/佳人有意/不与你喝醉/难违天理(花儿乐队—《鹊桥汇》) 这首歌借助了"鹊桥"的典故,围着同一主题,把一些相关的诗词名句汇合起来,构成回环不绝的天造一对地设一双,心心相通的意境,引人思绪入鹊桥,流连忘返.歌词情意绵绵,音乐轻快流畅, 《鹊桥汇》尽管有堆名句砌熟语之嫌,但其凭着轻快动听的乐曲,歌词借音乐的东风,传唱八方.从这个角度说,古典诗词因流行音乐的流行而"流传"扩大影响,也不失为诗词与歌曲融合的一个有意义的例子.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词句提取式可以让流行歌曲从古典诗词宝库中汲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