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词
宋词的风格和特点

宋词的风格和特点宋词的风格和特点及代表作品宋词的风格和特点有哪些?宋词指宋代盛行的韵文体裁;宋词的句式受到所谓词牌的规范,有固定的句式和押韵,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宋词的风格和特点,希望大家喜欢!宋词的风格宋词的风格主要有婉约派风格和豪放派风格。
婉约派风格: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豪放派风格: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
宋词的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婉约派代表作品婉约派代表作品之《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婉约派代表作品之《蝶恋花》李煜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婉约派代表作品之《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婉约派代表作品之《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关于宋词的资料

关于宋词的资料一、宋词的定义与起源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的燕乐为宋词的产生奠定了音乐基础。
当时的一些诗人开始按照燕乐的曲调来填词,这些词虽然还处于萌芽状态,但已经具备了宋词的一些基本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五代时期,词在花间派词人的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词的风格逐渐多样化,题材也有所扩展。
二、宋词的发展历程1. 北宋初期•在北宋初期,词坛上主要有晏殊、欧阳修等词人。
他们的词多写贵族士大夫的闲适生活,词风婉约。
例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通过对旧景旧物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词风清新淡雅,委婉含蓄。
2. 北宋中期•柳永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词人。
他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篇幅和容量。
他的词多描写市民阶层的生活,词风通俗,善于用白描的手法。
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生动地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情感真挚动人。
•苏轼则是北宋中期词坛的革新者。
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可以表达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
他的词风格豪放旷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解析宋词时如何理解其中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解析宋词时如何理解其中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当我们沉浸于宋词的美妙世界中,用心去品味、去思索,便能从中汲取智慧的养分,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指引方向。
首先,我们要明白宋词产生的时代背景。
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同时也面临着内忧外患。
在这样的环境下,文人们的笔触更加细腻,情感更加深沉,他们将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与思考融入到词作之中。
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在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豁达与超脱。
“莫听穿林打叶声”,告诉我们不要被外界的喧嚣和干扰所左右,要有坚定的内心和自己的判断。
“何妨吟啸且徐行”则体现了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即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乐观,勇往直前。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传达出一种对物质的看淡,强调精神的自由和强大。
“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一种对人生起伏的坦然接受,无论遭遇多少风雨,都能淡然处之。
再看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年少时,我们往往不懂真正的忧愁,却为了表现自己而故作深沉。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世事沧桑,真正懂得了忧愁的滋味,却又难以言说。
这告诉我们,人生的体验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感悟。
年轻时的懵懂与冲动,成熟后的深沉与内敛,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重要性。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美好,而这首词提醒我们要停下脚步,去感受大自然的恩赐,珍惜那些短暂而美好的瞬间。
理解宋词中的哲理和人生智慧,还需要我们关注词人的个人经历。
浅谈宋词.docx

浅析宋词的美学特质词在宋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成为宋代独树一帜的文学形式。
从而得到与唐诗并峙的崇高地位。
宋词作为中国文学一个阶段的高峰,蕴藏了无尽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
在宋词中浅唱低吟,感受生活的韵味,美学的韵味。
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婉约清新、奇艳俊秀、典丽精工、豪迈奔放、骚雅清劲,异彩纷呈。
在众多文学巨匠们的笔下,清雅脱俗的灵感把境界由隐性过渡到显性,营造出高妙绝伦的意境,以一种跨时间、空间的方式塑造词人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三座并峙的高峰。
宋词,就其规模和影响来说,虽不及唐诗,但其价值却不在唐诗之下。
我们认为,在文学领域的更新浪潮重,人们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是希求用一种最佳的审视角度,来寻觅一种最美的文学样式,以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
众所周知,唐代是诗国,但是到了宋代,人们并没有积极地弘扬唐代遗风,而是更多地选用了词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他们地情感,使词在本朝代蔚然大观,成为一代代表文学,能与唐诗相提并论,这肯定有宋代文人特定的审美观念的原因。
不仅如此,这里面也肯定有某种历史的契机,历史的需要和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因素在内,因此,也就不乏其美的价值存在。
这就要求我们传统的观念,透过现像看本质,比较全面的看待宋词。
词应时代的需要,跻身于文学的“大雅之堂”,首先反映文人活跃的思想心态为特色,优于诗而显示它独有的美学特质。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宋词逐步形成豪放和婉约两个流派,即美学上的“刚性美与柔性美”。
自然界有两种美,提到“骏马秋风冀北”,大家会想到“雄浑”、“劲健”;提到“杏花春雨江南”,大家会想到“秀丽”、“纤浓”。
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
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
历史上词风初始婉约,经苏轼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才得来豪放词。
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宋词的基本风格

宋词的基本风格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风格多样,包括豪放、婉约、温柔等不同的特点。
下面将介绍宋词的基本风格,并提供参考内容。
1. 婉约风格:婉约是宋词的重要风格之一,强调柔美、温情和风雅。
在描写自然风景时,宋词常以婉约的笔触描绘出江南水乡的柔美景色。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描述了江南的独特美景:“多情却被无情恼,怕人闲愁却都错。
渐疑瓶里成尘土,惟有蝶争知是错。
”这里通过对水乡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寄托,展现了婉约风格的特点。
2. 豪放风格:宋词的豪放风格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宋代社会动荡不安,许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懑。
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寄托了对社会混乱的不满:“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妆楼楼上招妓客,台畔纵横满地舞。
”同时,宋词也表现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以寻求精神慰藉。
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表达了对宴会、战争等现实琐碎的厌恶,向往古代的英雄气概:“抛得杨柳醉别后,时见惆怅空山。
云悠悠,几时入粤东。
”3. 爱情风格:宋词中的爱情风格主要体现在对爱情的表达和描绘。
宋人词坛最重要的一位女性词人柳永,他创作了许多以描写爱情为主题的词作。
如《雨霖铃》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深深思念:“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通过对雨夜中的离别情景的描绘,表达了深深地思念之情。
4. 思乡风格:思乡是古人常有的情感,也是宋词常见的题材之一。
这种风格在宋词中主要以描写离乡别井、思念家乡为主。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即描写了离乡情思:“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一帘风月闲庭院,两行儿女忆故人。
”这里通过对离愁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综上所述,宋词的风格多样并且千姿百态,其中婉约、豪放、爱情和思乡是常见的四种风格。
每个风格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特点,以展现宋词的美妙之处。
宋朝诗词歌赋特点

宋朝诗词歌赋的特点
宋朝诗词歌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炼简洁:宋诗以精炼简洁为其最大特点之一,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使得每
一个字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1
2.抒发情感:宋词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以及社会
现实等各种事物的描写和反映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所感受到的各种情感。
3.意境深远:宋词以其意境深远而著称。
4.音乐性强:宋词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具有高度音乐性,韵
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字新形式。
2
5.审美观念多样化:宋代诗词的审美观念多样化,包括南宋文人所追求的高洁与雅致、北宋文人所强调的实在与真诚,以及女词人所关注的生活与情感。
3
6.叙事手法史诗化:在叙事上更是采用了史诗化的手法,以史为鉴,为后人提供了重
要的历史资料。
7.时代背景和文化特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
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之作。
宋代诗词
的文学风格开始崭露头角,文笔简练、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宋词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宋词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对于研究中国文学史、文化史、观念史具有重要意义。
宋词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一、婉约风格宋词以婉约为主要的风格特色。
婉约是一种优美、柔和、委婉、含蓄的文艺表现方式。
宋词的婉约风格表现在对情感表达上,通常是不直接说出感情,而是通过抒发所见所闻、描绘景象来表现。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夜雨老街小,什么伤心欢意。
”苏轼并未直接表达他的伤心欢意,而是通过描绘景象、叙述气象来表现他的情感。
二、意境深远宋词的意境常常深远,具有意蕴丰富、含义深远的特点。
宋代词人大都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们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
例如于谦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这首词通过描绘梅花的凋零和香味的感受来表达生命的短暂和价值的无限。
这种视野开阔、意境深远的作品,给人以思考与启迪,是宋词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以文化为背景宋词的文化内涵常常反映时代、风俗、文化特点。
宋代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影响在宋词中可以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例如苏轼的《西江月·夜行黄州》中:“黄州好汉是郑州,曾孙子岳云成就。
红旗半卷出太阳,昔日黄花笑眼瘦。
”这首词展现了黄州的历史人文背景和地方文化特色,反映了宋代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总之,宋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它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无论是从艺术审美、文学思想还是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看,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研究。
对宋词的理解与认识

对宋词的理解与认识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它的发展历程与宋朝时期的社会文化紧密相
关。
以下是对宋词的理解与认识:
1. 宋词的发展历程:宋词起源于唐代,经过五代的发展,最终在宋代达到了巅
峰。
在这个过程中,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技巧也不断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
2. 宋词的题材与风格:宋词的题材广泛,涉及爱情、离别、风景、历史等方方
面面。
宋词的风格多样,有豪放、婉约、清新、淡雅等,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
艺术魅力。
3. 宋词的意境与美感:宋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词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人物情感等方式,表现了宋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文精神。
4. 宋词的影响与传承:宋词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传唱和喜爱,对后世的文
学、音乐、艺术等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宋词的经典名篇依然被广泛
传颂,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魅力,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对宋词的理解与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宋词的美学特质词在宋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成为宋代独树一帜的文学形式。
从而得到与唐诗并峙的崇高地位。
宋词作为中国文学一个阶段的高峰,蕴藏了无尽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
在宋词中浅唱低吟,感受生活的韵味,美学的韵味。
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婉约清新、奇艳俊秀、典丽精工、豪迈奔放、骚雅清劲,异彩纷呈。
在众多文学巨匠们的笔下,清雅脱俗的灵感把境界由隐性过渡到显性,营造出高妙绝伦的意境,以一种跨时间、空间的方式塑造词人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三座并峙的高峰。
宋词,就其规模和影响来说,虽不及唐诗,但其价值却不在唐诗之下。
我们认为,在文学领域的更新浪潮重,人们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是希求用一种最佳的审视角度,来寻觅一种最美的文学样式,以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
众所周知,唐代是诗国,但是到了宋代,人们并没有积极地弘扬唐代遗风,而是更多地选用了词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他们地情感,使词在本朝代蔚然大观,成为一代代表文学,能与唐诗相提并论,这肯定有宋代文人特定的审美观念的原因。
不仅如此,这里面也肯定有某种历史的契机,历史的需要和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因素在内,因此,也就不乏其美的价值存在。
这就要求我们传统的观念,透过现像看本质,比较全面的看待宋词。
词应时代的需要,跻身于文学的“大雅之堂”,首先反映文人活跃的思想心态为特色,优于诗而显示它独有的美学特质。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宋词逐步形成豪放和婉约两个流派,即美学上的“刚性美与柔性美”。
自然界有两种美,提到“骏马秋风冀北”,大家会想到“雄浑”、“劲健”;提到“杏花春雨江南”,大家会想到“秀丽”、“纤浓”。
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
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
历史上词风初始婉约,经苏轼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才得来豪放词。
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最能体现豪放的特征。
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词给人以雄浑之感。
而词中所抒发的感怀身世的无奈与苍凉更给予人们深沉之感。
同一个词人可以既写出豪放词又写出婉约词,而在同一首词中也可以既见豪放又见婉约。
譬如,晏殊的《蝶恋花》——“楹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
词人用拟人手法刻画菊花、兰花、等意象,而这些意象正体现出婉约词的特征。
而下阙“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开始词境陡转,“山长水阔”最能体现从上阙的深婉变化为下阙的宏阔,一首词中同时具有豪放与婉约的风格,给人以多重的艺术感受。
由此上可知美学中刚性美与柔性美的概念,在诗词创作与鉴赏中有重要作用。
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都和他的心绪密切相关。
/******************************************************************** *********/宋词的美学特质词学极盛于两宋,读宋人词当于体格、伸致间求之,而体格尤重于神致。
以浑成之一境为学人必赴之程境,更有进而浑成者,要非蜡而至,此关系力学者。
神致由性灵出,即体格之美,积发而清晖芬气而不掩者也。
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
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
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三座并峙的高峰。
宋词,就其规模和影响来说,虽不及唐诗,但其价值却不在唐诗之下。
说“不及”,也正如余平伯先生所言;“按其本质来讲,并不曾得到它应有的发展。
”我们认为,在文学领域的更新浪潮重,人们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是希求用一种最佳的审视角度,来寻觅一种最美的文学样式,以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
众所周知,唐代是诗国,但是到了宋代,人们并没有积极地弘扬唐代遗凤,而是更多地选用了词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他们地情感,使词在本朝代蔚然大观,成为一代代表文学,能与唐诗相提并论,这肯定有宋代文人特定的审美观念的原因。
不仅如此,这里面也肯定有某种历史的契机,历史的需要和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因素在内,因此,也就不乏其美的价值存在。
这就要求我们传统的观念,透过现像看本质,比较全面的看待宋词。
现就宋词的美学特质谈几点看法。
一、词的雅俗之美词应时代的需要,跻身于文学的“大雅之堂”,首先反映文人活跃的思想心态为特色,优于诗而显示它独有的美学特质。
宋词雅俗之辨, 很大程度上导源于对柳永俗词的鄙薄。
柳永由于长期混迹于青楼妓馆, 与乐工伶女为伍, 以“淫艳猥亵不可闻之语”, 配合歌妓声吻, 用长调慢词的形式, 细腻地描摹男女之间花前月下的种种隐情, 展露风流才子的潇洒和青楼歌妓的娇媚。
非但如此, 其词“ 从俗, 天下咏之, 遂传禁中。
但柳永的词为何会有这般轰动的效应呢? 原因就在于柳词的通俗、好听。
柳永作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生计问题。
他很清楚,他的词通过歌妓主要是唱给市井听众听的。
而要想吸引市井听众,除了内容上的香艳刺激以外,用字必须通俗,以让文化水准不高的听从也能听懂,同时也是便于市井歌妓的记忆传唱;另外还得像讲故事那样有头有尾地唱给听众听。
这样就促使柳永在许多词里面用尽俗字俚语,同时大量创制新声长调,并且将民间叙事文学的铺叙手法用入词中。
翻开《乐章集》,柳词中不少作品便属于此类。
柳永的这部分词可以说是由质到文的俗,它们通过市井歌妓的演唱在下层文化空间广为传播,致使“流俗好之自若也”。
即所谓俗之大雅呀。
苏轼的出现,在宋词的雅化道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苏轼不满柳永俗词的流靡,意识到轻俗的词风不稳重。
于是提倡像诗一样地抒情言志,做到“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实地抒发人生意气地“陶写之具”,在审美情趣上,力倡超凡脱俗,“高出人表”的清雅意趣。
雅俗之辨是两宋词学的核心问题,许多词学命题诸如起源说、尊体说、本体论、风格论等都与之密切相关。
而起初来自于民间的词,由于在上、下两个文化空间同时传播,加之两宋文人词学观念的变化以及词体本身的演变因素,使得宋词的雅俗流变较为复杂。
古人论及词人雅俗多为只言片语感悟式的点评, 今人虽有文章探讨这个问题,但不是失之太粗,就是过于琐细,没有还原出宋人区分词之雅俗的那个标准,也就让人难以把握宋词的整个雅俗流变过程。
二、词的抒情之美悲与喜,哀与乐都是有感而发的;悲与喜,哀与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曲如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这支曲写长亭送别是莺莺痛苦的心情,用复叠来表现悲。
诗人往往“因情生梦,因梦生诗”,的确,借助梦幻境界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诗词曲中十分常见。
宋词中的咏梦之作相当丰富,而且极具特色,其中占较大比重是离别间阻,相思成梦一类作品。
与诗文相比,词的抒情性、愉悦性大大增强,男欢女爱、爱恨离别、思恋怨慕,这些不便在诗文中表现的内容,找到这理想载体,而情到深处更是废寝忘食、魂牵梦绕,于是一大批咏梦诗变应运而生了。
以梦写真,借梦境揭露现实,抒发自己胸中郁勃不平的感慨;借梦境表达来表达自己的理想的追求;借梦怀念亲人和朋友;借梦写艳情。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也是诗词尤其重要表现手法,《长亭送别》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的起”,即是将无形的愁形象化为有重量的东西,且车都载不起,让第2/4页读者可感可知,在语言提炼上,古诗词遣词用字也以传情准确精妙而令人叹服。
其中,动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叠字的用法最值得品位。
“春风又绿江南岸”“泉声咽危石,月色冷清松”等等,都展示了动词的传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虚词的使用使诗中落寞苍凉的韵味又上一重,而叠字的运用也有独特的抒情效果;《长亭送别》【叨叨令】中有:“熬熬煎煎的气”、“重重叠叠的词”、“西西惶惶的寄”叠加起来,真是字字血泪,句句深情,让人为之掬泪。
另外,千古名句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更是将凄惶、悱恻、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词的音乐之美词是与音乐相结合的音乐文学,至南宋,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词乐分离的趋势,但其“可歌”原则却普遍作用于词坛,仍然成为词体创作与传播的主要途径与保持词“别是一家”之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此,若“其貌犹袭倡风,其衷已杂诗心”的体貌特性为词体言志功能的生成与多向风格流变提供了内在潜能,文人“每燕必命侍妓歌其所作”的现象,以及这一现象中展现出来的词的体用与功能,则为词风流变的多向性提供了基本保障。
如前文所述,入宋以后,作为“本色”的应歌词,其体用与功能在唐季五代抒写男女情事的基础上向众多生活领域拓展,出现了专门化的趋势,其风格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流向。
试看柳永《倾杯乐》:“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
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
连云复道凌飞观。
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蒨。
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
龙凤烛、交光星汉。
对咫尺鳌山开羽扇。
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
向晓色、都人未散。
盈万井、山呼鳌抃。
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在两宋各类群体性的节日如元宵、清明、中秋与个体性的节日如寿庆中,上至帝王,下至平民均盛行燕集之风,每燕必命侍妓歌文人根据不同节日而创作的词。
这是一首元宵应制之作,其用也是“歌”“社”兼应。
所谓“乐府两籍神仙”,即指宫廷歌妓。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宫妓“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
这是柳永得以应制及其词传唱宫中的途径。
据陈元靓《岁时广记?元宵》“作句法”条引《韵语阳秋》语:“应制诗非他诗比,自是一家句法,大抵不出于典实富艳尔。
如夏英公上元《观灯》诗,与夫王岐公应制《上元》诗,二公虽不出同时,而二诗如出一人之手,盖格律当如是也,若作清癯平谈之语,终不近尔。
”所谓“自是一家句法”与“格律”,便来自应制题材——元宵,决定了其诗风不能为“清癯平谈”而须“典实富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