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的“意境”鉴赏
古诗中的意境与情感表达赏析

古诗中的意境与情感表达赏析古诗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表达,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本文将就古诗中的意境与情感表达进行赏析,探索其美妙之处。
一、古诗中的意境表达意境,是指通过文字所创造的一种令人心生遐想、沉醉其中的美感。
古诗中的意境通过精妙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身临其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写出了壮丽的山河景色:“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借助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一种高迈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
读者仿佛亲身登上鹳雀楼,俯瞰着壮丽的山河,感受到了壮丽与崇高。
又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引入一个寂静而美好的秋夜。
银烛映照下的秋光,柔和的风吹拂着轻罗和小扇,微弱的流萤在其中摇曳。
夜色凉如水,人们可以躺在阶上仰望天空,欣赏织女星与牵牛星相会的美景。
这种意境给人以宁静和祥和之感。
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和鲜活的形象,将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感情融为一体,创造出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意境。
二、古诗中的情感表达古诗描绘了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人情和自然的感受,使读者在细腻的表达中感同身受。
骚体文学是古代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之一。
屈原的《离骚》中寄托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忧伤,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万夫不当,孔子何为?”,表达了屈原对国家破败的无奈和对温暖亲情的思念之情,引发了读者对作者命运的同情和感叹。
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出了对逝去岁月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抑今又过太平洋,泥融飞白鹭,沁园春战火。
”苏轼借助婉转恬淡的语调,将个人的遭遇与时代的变迁融为一体,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与对亲人的思念,引发了读者共鸣。
另外,古诗中还有表达喜悦、愉快、恶俗等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鲜活的形象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产生共鸣。
古诗词中的意境鉴赏

古诗词中的意境鉴赏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给人以深刻的体验和触动。
这些意境既出自于诗人的精神世界,又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让我们在欣赏中领略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博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几首代表性的古诗词,探索其中的意境之美。
先来看看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鹳雀楼的高耸和周围山河壮丽的景象,展示了人的视野的广博,追求进取的豪情。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仿佛可以亲身感受到巍峨的山峰和湍急的河流,思绪随着云卷云舒,向远方奔腾而去。
这种宏大的景观意境勾勒出人的胸怀和人生追求,激发着读者心灵的共鸣。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宋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破烟。
”这首诗以秋天的夜晚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的晨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而神秘的氛围中。
诗中借助“萧关逢候骑”和“都护在破烟”来暗示着古代战争的惨烈,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纷乱。
从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一种凄凉和悲壮的意境,领悟到人生无常和历史的沧桑。
再来欣赏明代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百年征战几人回?苍茫如雾山河。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词以长江的奔腾激流为背景,通过刻画江水滚滚、浩渺无边的形象,表达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短暂。
词中的“是非成败转头空”表达了一种超脱于世俗喧嚣的治世之志,而最后两句“苍茫如雾山河,风吹草低见牛羊”则追溯着文化的源流,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深处的人情冷暖。
整首词以宏大的背景和离经叛道的情怀,勾勒出一幅荡气回肠的意境画卷。
以上的几首诗词只是古代诗词意境的冰山一角,每一首古诗词都耐人寻味,拥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精妙的意境描绘。
通过阅读这些诗词,我们不仅仅可以欣赏到文字的美感,更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回响和情感的寄托,从中领略到人生的哲理和才情的升华。
中国古代诗词的民族意境解析

中国古代诗词的民族意境解析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深刻地表达了中国人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
通过对古代诗词的民族意境进行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一、以自然景物为载体的民族意境古代诗词以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对山水花鸟等元素的描绘,寄托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些景物和自然界的变化,与中华民族的悲欢离合、生死轮回等情感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二、通过抒发社会风俗的民族意境古代诗词表现了当时社会风俗和人情世故,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情感和审美追求。
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展示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还传递了作者思考人生与命运的思索。
三、以爱国情怀为核心的民族意境中国古代诗词充满了浓厚的爱国情怀,表达着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以杜甫的《登高》为例,其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沉沦和人民苦难的关切,以及对国家复兴和人民富强的热切期望,深深触动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
四、以儿女情长为主题的民族意境中国古代诗词涵盖了丰富的儿女情长,诗人们以孝心、友情和爱情为主题,表达了中国人对家庭、亲情和爱情的强烈追求。
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种情感表达既包含着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也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通过对中国古代诗词的民族意境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
这些作品以自然景物、社会风俗、爱国情怀和儿女情长为主题,准确地折射了中国人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欣赏和研究这些诗词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并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与启发。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诗词的民族意境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祖国和亲情的热爱和情感追寻。
意境的韵味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解读

意境的韵味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解读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意境。
它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思想,传达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本文将以审美解读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中所体现的意境韵味。
一、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蕴中国古代诗词融汇了多种文化元素,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禅意等。
这些文化的熏陶使得诗词作品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暗喻了政治和时代变迁的寓意。
这样的意蕴丰富,使得人们在欣赏时不断发现新的内涵,增添了艺术的魅力。
二、形象生动的描写技巧古代诗词以其简练的语言和凝练的表达,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形象。
这些形象鲜活地刻画了人物、山水、动物等各种事物,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受其中的情感共鸣。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通过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描绘,营造出了孤寂和寂静的意境。
这种描写技巧给人以直观的美感,让人陶醉其中。
三、婉约含蓄的情感表达中国古代诗词十分擅长通过婉约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这种表达方式给人留下了许多空间去联想和想象。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一句,通过银烛秋光的描绘,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凄凉,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丰富了诗词的意境,也引发读者对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四、韵律优美的节奏感古代诗词的创作离不开严格的韵律和节奏感。
这种优美的节奏感使得诗词作品具有悦耳的音韵,增添了人们的阅读乐趣。
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诗人通过巧妙的韵律和节奏感,营造出了夜雨的清幽,使人感到身心舒畅。
优美的韵律节奏,使古代诗词在音韵上也成为一种艺术享受。
总之,中国古代诗词在意境的表达上,通过丰富的文化意蕴、生动的描写技巧、婉约含蓄的情感表达以及韵律优美的节奏感,展现了浓郁的审美韵味。
它们犹如一幅幅艺术画卷,让人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生活的美好,并在意境的世界里畅游。
在当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欣赏古代诗词,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力量,响应传统文化的召唤,将其传承发扬光大。
古诗词鉴赏-意境

古诗词意境在当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古诗词意境 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
机遇。
当代文化中,古诗词意境的传承 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 化技术、网络平台等,以更广泛
章法的布局
诗人通过精心布局,将各个部分有机 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篇章结构。
起承转合的运用
起承转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结构手法, 通过合理的安排,使诗词情节跌宕起 伏、引人入胜。
结尾的处理
结尾是古诗词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诗 人通过巧妙的处理,使诗词意境深远、 意味无穷。
03
古诗词意境的鉴赏方法
深入挖掘意象的内涵
古诗词鉴赏-意境
目录
• 古诗词意境概述 • 古诗词意境的构成要素 • 古诗词意境的鉴赏方法 • 古诗词意境的审美价值 • 古诗词意境的传承与发展
01
古诗词意境概述
意境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情景交融
意境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客观物象 的描绘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 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的产物。
02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国 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 诗人对国家破亡的悲痛之情和对 春天的美好向往。
分析语言与修辞的运用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含蓄,修辞手法多样。在鉴赏古诗词时 ,要分析语言与修辞的运用,理解其艺术效果和深层含义。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 残酒”运用了对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酒醒后 对昨夜风雨的回忆。
通过象征和暗示的手法, 营造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运用比兴手法,将情感 与物象相互融合,形成
曲径探幽——浅谈古典诗词意境美鉴赏

— 兹|. j 孚琥
曲 径
一
探
一
幽
浅谈 古典诗词意境 美鉴 赏
0葛
剑
性 和灵活性 ,审美 情感 的丰 富性 ,充分调 动起 学生体验 , 其 内容包涵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艺术成就更是让人拍 想象和领悟等心理机能。 案叫绝 。在新课标 的要求下 ,语文教师如何在迷人深邃的诗 歌森林 中恰当采撷 ,引领学生 自觉地品读 、感悟,很值得探 讨。下面谈谈在教学中可供操作的一些具体的做法。
《 孟 浩 然 之 广 陵 》 , “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送 孤
须介绍辛 弃疾的生平 及写作背景 。然后 ,又要 学生联系此 流 ”,让 学生在脑海 中想象 当时 的船 帆、晴空 、楼 台、江 诗破折 号前后 的内容 ,体味本文对 比的写作手 法,加深对 水——名满天 下的孟浩然 乘船漂流而 去,豪放 多情 的李 白
、
巧妙点拨 ,激发想象,进入意境
诗词审美教 学中 ,教师 能否巧妙地 启发学生张开想 象的翅 说明 了诗歌丰 富的想象 。诗歌中常常采用 “ 白”的艺术 空 膀 ,再现诗 词的艺术 形象,是学生 能否进入意境 的重要 因 手法 ,诗人在 写景叙事 的基础上并不 直抒胸臆 。教学中应 素。能否启 发学生想象 ,首先取决于教 师 自身对诗词 作品 通 过创设某种 意境 ,让读者 去想象和体会 诗中所蕴涵 的思 体验感情 的深广度 。教师 发现诗句 中的 “ 弦外之音 ,言外 想 感情 ,达到无 声胜有 声的效 果。如苏 东坡 的 《 念奴娇 ・ 赤 之响 ”越 多,形象就越有 可能通过 教学中的点拨传 递给学 壁怀古》 ,诗 人思维极度 的活跃 ,凭着 高超的想象 力描绘 生 ,触发 学生的灵感 。教师如从学 生的知识水平 ,生活经 长江 “ 惊涛 拍岸 ,卷起 千堆雪 ”这样 波澜壮 阔的场面 ,具 验 的实 际出发 ,设计 一系列 的提 问和启示 ,诗 中描绘的形 有永恒 的艺术魅力 。学 生在欣赏这些 诗歌的 同时 ,他 们的 象就会活灵 活现地浮现在 学生 的脑 中,学生就容 易进入诗 想象思维也 随之被激发 ,随着古人一道进 入历史 的时空隧 道,与古人作一神游交往。 如教学 《 破阵子 》,教师第一 次范读时 ,读 “ 了却君
诗词鉴赏欣赏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诗词鉴赏欣赏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古诗是中华文化瑰宝,蕴含了丰富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通过诗词鉴赏,我们可以领略其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象、情感抒发和哲理思考。
本文将围绕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展开,带您一起走进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
一、古诗的意境古诗以意境著称,通过言简意赅的文字,勾勒出丰富的景象和情感。
首先,古诗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如杜甫的《登高》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令人感受到壮美的北国山河景色。
其次,古诗也善于表达人物情感,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展现了古人壮志豪情的气魄。
古诗的意境通常通过形象生动的词句和鲜明的对比来实现,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古诗的艺术特点除了意境外,古诗还有一些独特的艺术特点,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启示。
首先,古诗注重音韵的把握,追求声韵的和谐。
典型的例子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光”与“霜”交替出现,形成了婉转动人的音律美感。
其次,古诗讲究节奏的掌控,通过抑扬顿挫的运用,营造出饱满的音乐感。
程颢的《登快阁》中“伤心节锵急,岁暮逐雷添韵”形象地展示了这种艺术特点。
古诗还借助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丰富了表达方式,增强了艺术效果。
三、诗词鉴赏的意义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通过诗词的欣赏,我们能够领略到古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诗词是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通过鉴赏,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们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对语言的推敲。
此外,诗词还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学习和欣赏诗词,我们能培养自身的情感、审美和思考能力。
四、如何进行诗词鉴赏要进行诗词鉴赏,首先要对古诗有一定的了解。
可以从经典诗集入手,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
其次,要注意诗词的背景和时代背景,了解古人的生活和思想状况。
然后,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古诗,先通读全文,了解诗的整体意境。
再仔细品味每一个字词,体会其中的深意和修辞手法。
意境的鉴赏中国诗词意境分析

意境的鉴赏中国诗词意境分析意境的鉴赏——中国诗词意境分析中国诗词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它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优美的韵律和婉约的语言,更在于其独特而深刻的意境。
意境是诗词艺术的灵魂和生命,它以丰富的形象和深邃的意义,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享受。
本文将就中国诗词的意境进行深度探讨和分析。
一、形象意境的表达中国诗词的意境主要通过形象的表现来传达。
这些形象或具象,或抽象,通过诗人独特的描述和细腻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情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个形象意境生动地展现了深夜的宁静和月光的明亮,给人以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或者像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云生处有人家,2雨过天晴望斜阳。
”这里的形象意境表达了大好河山下的民生景象,让人心生向往和温暖。
二、意境的抽象与深化除了形象的表达之外,中国诗词的意境还常常在抽象与深化中达到高度。
通过抽象与深化,诗人能够超越现实,抵达灵魂的层次,使读者在思考和感受中体味到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余亦能得天子恩,为万里长途出风尘。
”这里的意境通过抽象的方式展现了诗人追求自由和远离尘世的心情。
或者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里的意境通过抽象的方式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追忆。
三、情境的交融与转化中国诗词中的意境常常通过情境的交融与转化来展现。
这种交融与转化既包括情感的转折和变化,也包括景物之间的互相关联和映衬。
通过情境的交融与转化,诗人能够将不同的情感和景物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加复杂而有趣的意境。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到:“战云收尽碧空霞,净斜阳。
”这里的情境交融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兄弟的思念和对战争带来的痛苦的感受,同时将夕阳的美丽与兄弟的远去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寂寥而美好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词 】 意境;品味;捕捉;技巧 【 中图分类号 】 G 6 2 2
古 诗词 是古人 智慧 的结 晶 , 是 人类艺 术的精 华 。 其语言 精练 , 字字珠 玑 ,内容 精深 , 意 味无穷 , 千 百年来 滋润着 一代 又一 代学子 。 但 随着学 生年 龄的 增大 ,积累 诗量 的增 加 ,他们对 古 诗词 的学 习兴 趣 却越来 越淡 。究 其原 因 ,主 要 因为大 多数古 诗 词 ,因时代 生活 各 异 ,诗人 表达 风格 不 同 ,语言 高度 凝 练 ,古 今表 达差异 巨大 ,学 生 难 以进 入 诗 中所 描绘 的人 、情 、景 中 , 难 以与 诗人进行 思想 的交融 , 更难 以领 略诗 中的意 境 ,时间久 之 ,便觉学 之无趣 、诵 之无 味 。 古 诗词追 求 晴景交 融的美 妙意境 。 “ 意” 是情意 ,是 主观 的思 想情 感 ; “ 境 ”是 客观立 体 的艺术 图画。古 诗词 的意 境就 是古诗 中 意 与境 的和谐 统一 ,是 诗人 的思想 、情 感 同客观 的景象 事物 形成 的 整 体的 艺术境 界 。一篇 古诗 词 ,由于作 者在创 作 时 ,有它 特定 的时 代背 景 ,所 以不 同的人 ,读它 会有 不 同的见 解 ,可谓 仁者 见仁 ,智 者 见智 。如何 让学 生领 略到这 妙不 可 言的 意境美 ,从 而更 好地 体会 诗 中的 言外 意 、弦外音 、意外 味 ,与 诗人 “ 相亲 相近 ” 昵?这 既是 现 代小学 生学 习鉴 赏古诗 词的难 点 , 也是 语文 考试复 习 的 “ 硬 骨头 ” 。 本 人结 合 自 己多 年 的教 学 实践 ,认为 从 以下几 个方 面学 习古诗 词 ,
以看 出诗人 的心情是 多么 愁苦矛 盾 !教学 时 , 仅仅抓 住重 点词 “ 何 时还 ” ,让学 生反 复诵 读 、反复 品味 ,那个 思家想 家 却不 能回 家的 诗 人就 仿佛 来到 了学生 眼前 。可 见 ,学 习和 鉴赏古 诗 词 ,只有 “ 咬 文 嚼字 ,品析 字词 ”才可 将文本 中深 层的 内容挖 掘 出来 !
兰.析形象 ,悟情感
金开诚 先生说 :诗词赏析 始 终离不 开一个 “ 想 ”字 。了解 诗词 表 现 的主要 形象 以及 抒发 的思 想感情 是鉴 赏的 重要 内容 。古典 诗词 所 表达 的思 想情感 ,如 孤独 寂 寞、恬淡 闲 适 、忧 国忧 民等 ,都 是通 过具体 的典 型的人 、 事、 物等形 象主体 表达 出来 的。 如 王之 涣的 《 登 鹳 雀楼 》一 诗 ,从诗 面来看 ,不难 读 出大 自然 的壮丽 景色 ,但 深入 研 读 ,即注 入 了诗人 昂扬 向上 的激情 。透 过壮 丽的 画面 ,开 阔的意 境 , 自然领 悟 了诗 中所 蕴含 的耐 人寻 味 的哲理 :登高 才能 望远 ,成 功在 于无 止境 地 追求 。 “ 经 验丰 富 的人 读书 用两 只 眼睛 ,一 只眼 睛看 到纸面 上 的话 ,另一 只 眼睛看 到纸 的背面 。”歌 德 的这句 名言 语道 破 了古诗词 鉴赏 的真谛 ! 四 赏技巧 ,悟写法 古诗 词 的语 言 丰富 ,同一景 物 、事物 ,表达 技巧不 同 ,意 思各 有千 秋 。教师在 古 诗教学 中不 仅要 指导学 生 掌握古 诗文 的一般 学 习 方法 : “ 知诗人 解 诗题—— 抓 字 眼明诗意 —— 想意 境悟 诗情 。”还 要指 导学 生准 确把 握诗歌 所运 用 的表达 手法 ,如 :借景 抒情 、托物 言志 、 以小 见 大等 写作 手法 ;动静 结合 、以动 写静 等表 现技巧 ;比 喻 、拟人 、夸 张等 修辞 手法 ,深入 地体 会诗歌 所表 达 的思想感 情 。 如李 白的 《 黄鹤 楼 送孟浩 然之 广 陵 ,全 诗无 一字 说惜 别 ,无 一字 说伤 心 ,但伤 怀惜 别之 情悠悠 不尽 ,随水长 流 ;范 成大 的 《 四时 田 园杂 兴 最 后一句 “ 惟 有 蜻蜒 蛱蝶飞 ”来衬 托村 中的寂静 ,静 中 有 动 ,显得 更静 ;刘 禹锡匪 夷所思 的妙 句 “ 遥 望洞 庭 山水 色 ,白银 盘 里一青 螺 ” ,使 秋月 之 中的洞庭 山水 在诗 人 的笔下 ,变成 了一 件 精美 绝 伦的工 艺美术 珍 品 ,给 人以莫大 的 艺术享受 。 古 诗 词不仅 意境美 ,而 且语言 美 、哲理 美 、精神 美 。 “ 读 书破 万卷, 下 笔如有神 ” 蕴含着 “ 冰冻 三尺 非一 日之寒 ” 的朴素真 理;“ 咬 定青 山不放 松 ,立根 原在破 岩 中。千磨 万 击还 坚劲 ,任尔 东西 南北 风”告 诉我 们要 坚忍 不拔 、锲而 不舍 ; “ 不畏 浮云遮 望 眼 ,只 缘身 在最 高层 ” 启 示我们 要站 得高 , 才 能看得 远 ; “ 问渠那 得清如 许 , 为有 源头 活水来 ”表 明不 断创新 是 永葆 活力 的源泉 。只有 在教 学 中 指导 学生 多诵 读 、多积 累 、多感悟 这样 的名句 名篇 ,学 生才 会在一 次 次的诵 读 中 、积 累 中、感悟 中 ,丰富 经典 文化 ,提升 鉴赏 水平 , 夯 实语文 功底 ,为人 生幸福 奠基 !
2 0 1 3年 第 5期
S t u d y O n C h i n e s e
■陵蕊
课 外 诗 丈
浅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古诗词的 “ 意境 ’ ’ 鉴 赏
张青梅
( 河 南省 商丘 市前进 小 学,河 南 商丘 4 7 6 0 0 0 )
【 摘要 】古诗词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如何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 从而更好地体会诗 中的言外意、弦外音、意外味
【 文献标识码 】 A
作 者千锤 百炼 求得 的一 个 “ 绿”字 ,因为 “ 绿 ”不 仅展 现 了江 南 春 色 的美 好 ,还 说 明 了诗 人离 家 已经 很久 了 ,该 回家看看 了 。但在 著
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堂中,却把 “ 还”当作了本诗的灵魂。 “ 春 风 又绿江 南岸 ” 说 明诗 人 已经 离家很 久 了 , 格 外思念 家 乡、 思 念亲人 , 应 该 回家 。 “ 京 口瓜 洲一 水 间”说 明诗人 当 时离 家很 近 ,应该 回 家。 但 因为 公务在 身 , 诗人 想还家 的愿望 却不 能实现 , 只好发 出 “ 明 月 何 时照我 还” 的呐 喊声 。离家久 ,应 该还 ,离 家近 ,不 能还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