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尽利以遗民

合集下载

富与贵原文及翻译

富与贵原文及翻译

富与贵原文及翻译
“富与贵”出自《论语里仁第四》,原文如下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
孔子说:“财富与权贵,人人都想拥有。

但如果使用不合乎道义的手段来获取,是不能接受的。

贫困和困顿,是人人都厌弃的,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方法来摆脱它,也是不能接受的。

君子如果背弃了仁德,又哪里可以称得上是君子呢?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是因为具备仁德。

君子没有任何时候背离仁德,哪怕吃饭也不例外。

即使处于仓促紧迫的时刻也必定谨守仁德,纵使久困于流离的境地,也一定要固守仁德。

赏析:
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光明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获取财富不能违背仁德原则。

与之有共同理念的还有孟子。

《孟子·万章上》:“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赵岐注:“一介草不以与人,亦不以取於人也。

”译为如果不合乎义,人如果不合乎道,
即使是一点点小东西也不把他给人,即使是一点点小东西也不从别人那里取得。

2018届高考历史考点跟踪复习训练5(考题演练·跟踪检测)(有答案)

2018届高考历史考点跟踪复习训练5(考题演练·跟踪检测)(有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摘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材料二古往今来,人们却津津乐道于诸葛亮未出草庐已三分天下的史话,殊不知,“三分天下”的实质就是分裂。

诸葛亮“联吴抗曹”,亲自导演的赤壁大战最终烧出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但蜀汉在与曹魏长期的对抗中,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综合国力都显得力不从心。

诸葛亮为执行以分裂为宗旨的三国鼎立,在蜀汉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战争经济政策,对蜀汉百姓进行了残酷的压榨,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剥削更是空前残酷,这一切最终使得蜀汉经济崩溃,人口锐减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并导致了蜀汉仅有42年的短命历史。

——摘自范文琼《重评诸葛亮的历史功过》(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诸葛亮在历史上赢得普遍赞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诸葛亮的过失。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得出诸葛亮本身具备的卓著政治、军事才干;封建正史和历代统治者的褒扬;《三国演义》和民间故事、戏剧等的渲染;“尊刘抑曹”的封建正统思想影响。

第(2)题结合材料二得出诸葛亮制定并积极实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战略,延缓了国家统一的进程等。

答案:(1)原因:诸葛亮本身具备的卓著政治、军事才干;封建正史和历代统治者的褒扬;《三国演义》和民间故事、戏剧等的渲染;“尊刘抑曹”的封建正统思想影响。

(2)过失:诸葛亮制定并积极实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战略,延缓了国家统一的进程;为支持分裂战争,实行战争经济政策,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长期的战争也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经济学视角下藏富于民的股权分置改革研究

经济学视角下藏富于民的股权分置改革研究

经济学视角下藏富于民的股权分置改革研究摘要:股权分置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特有的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在诸多方面制约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确保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行,国家下大决心对股权分置这一制度性缺陷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针对股权分置改革这一课题,文章试图结合藏富于民的经济思想对其涵义进行发展式的重新解读,以期能够引起人们对股权分置改革这一貌似行将顺利完成的课题再做更为全面和更加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从而将这场有着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股权分置改革全面而彻底地进行到底。

关键词:藏富于民;股权分置;股改关于股权分置改革,传统的观点大都认为只要实现了所有上市公司的股改方案全部获得通过,或者说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全部实现全流通时就算股权分置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但是,笔者认为,股权分置改革作为一场有着重大历史变革意义的体制改革,其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即表层涵义和深层涵义。

一方面,从表层涵义上来说,股权分置改革成功或者结束与否,是以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改方案是否最终全部获得通过或者说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是否全部实现全流通为衡量指标的。

目前,我们所说的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正是停留在这一层面涵义上来说的;另一方面,从深层涵义上来说,股权分置改革则还应包括股改方案获得通过后上市公司如何进行股权再融资、如何兑现之前的股改承诺,以使广大民众能够共享股权分置改革成功、股票市场健康发展、资本市场繁荣昌盛的积极成果,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利益的最大公平化并形成最终的藏富于民等评价指标的。

基于上述的理论观点,在表层涵义上的股权分置改革即将进入收官阶段的今天,继续对深层涵义上的股权分置改革做更为全面和更加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健发展,乃至最终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市场体系而言,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有其紧迫性。

一、股权分置的历史根源及股权分置改革现状(一)股权分置问题的产生及其原因股权分置是指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而社会公众股可以在二级市场流通的分而置之的现象。

【2020优品】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资料:专题三 句子专项练习及答案人教

【2020优品】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资料:专题三 句子专项练习及答案人教

专题三部编五年级下册句子专项练习一、选择。

1.下面四句话属于祈使句的是()A.开花,多么有意思啊! B.他不得不去拉黄包车。

C.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D.还有人活着吗?2.和例句句意不同的一句是()例句:蝴蝶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A.蝴蝶飞得那么快,不会追不上。

B.蝴蝶飞得那么快,追不上。

C.蝴蝶飞得那么快,怎么可能追不上?D.蝴蝶飞得那么快,追得上。

3.给下列病句原因排序,正确的一组是()A.同学们在这次考试中普遍的成绩提高了。

B. 一个人难免有缺点错误,知道了改正就好。

C.小红穿上棉衣和帽子走出了家门。

D.济南的冬天,是个美丽的地方。

①搭配不当②重复啰唆③概念不清④次序颠倒A.④②①③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①②③④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演讲比赛,使他的自信心增强了。

B.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要防止不发生安全事故。

C.刘琳被授予2019届优秀毕业生的称号。

D.晓玲办事很武断,从不拖泥带水。

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尼罗河是埃及生命的摇篮。

B.这只猴子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C.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刷板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D.我好像被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牵扯着、牵扯着……6.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B.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①对偶②比喻③夸张④象征⑤借喻⑥反问A.①②③④ B.①⑤③④ C.④⑤⑥① D.④⑤③①7.下列句子,关联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使前路千难万险,我就勇往直前。

B.无论出于哪一种考虑,我认为都是绝妙的。

C.因为田忌换了马的出场顺序,所以最后转败为胜了。

D.如果诸葛亮造不成十万支箭,就会受到惩罚。

二、扩句和缩句。

1.扩句。

(1)船夫驾驶小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蝴蝶飞走了。

[作文范文]《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

[作文范文]《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论语》里的“君子”和“小人”有多种涵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究竟该如何理解?一、“君子”与“小人”的多种涵义《论语》里“君子”共出现108次,“小人”共出现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时出现。

“君”指天子,“君子”本义则是指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在《孔子家语·五仪解》里“君子”则是指个人修养比较好的人。

“小人”有三种含义:地位低下的人;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谦词。

《孔子家语·大婚解》里孔子与鲁哀公对话,对话之初孔子说:“君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中间有:“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与名,谓之君子,则是成其亲为君,而为其子也。

”最后说:“君子及此言,是臣之福也。

”这里君子指统治者,与百姓、臣相对,并说明了“君子”名称的由来。

《孔子家语·问礼》里鲁哀公向孔子问礼,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以遂其心,以怨其政,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虐杀刑诛,不以其治。

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

”这里的君子当然不是指有道德的人,也是指统治者。

“不闻小人之劳”“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君子”和“小人”也是以位言。

“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

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谓之昏德。

国家之敝,恒必由之。

”以上《左传》里的几处“君子”“小人”都是以位而言。

《孔子家语·五仪解》:“哀公曰:‘何谓君子?’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

遗民与遗民诗——明末遗民心态史系列之六

遗民与遗民诗——明末遗民心态史系列之六

遗民与遗民诗——明末遗民⼼态史系列之六选择当“遗民”意味着选择⼀种⾃我放逐、⾃我封闭的⼈⽣,同时也意味着被时代和政局所边缘化。

然⽽“遗民”⾝份同样也因为这份孤独的操守⽽充满了魅惑⼒,即使是异族统治下的新朝对他们的复杂态度中也掺杂了意味深长的敬畏。

⽆论是故国的倾覆还是对新朝的叛逆、疏离都使得他们失却了作为⼠⼈赖以⽣存的制度基础,从⽽⽆意间突显了作为个体的价值和意义。

尽管在精神上他们依然执着⽽顽强的虚拟着同“胜朝”政统、道统的⼀体化象征,然⽽他们的思想、个性和精神⽓象只属于易代之际有限的历史时空,并且在此夹缝中艰难的⽣长。

“遗民”的悲哀在于既⽆法被将来所承认,也不会被过去所包容,前者是他们主动⽽刻意的选择,后者则是他们尚未意识到的残酷事实。

明清两代⽂化专制的程度其实也是五⼗步笑百步,没有实质的差别,只不过满族⼈在实际操作上更加精致⽽已。

很难想象像顾炎武这样的慷慨磊落之⼠在专横暴戾的“胜朝”会有怎样的命运,我想北京城镇抚司衙门诏狱内那⼀幕幕⾎案⾜够说明问题。

因此,遗民的⾃我放逐⼜⽆法说成是被动的⽆奈,从明初的吴中四杰到晚明的竟陵诗⼈,⾃我放逐、⾃我封闭似乎成为了有明⼀代相当⼀部分⽂⼠安⾝⽴命的唯⼀可能。

在⼀定程度上可以说“遗民”是幸运的,⼀⽅⾯正是明清易代的王纲解体使遗民作为⽣命个体暂时摆脱了⽂化专制的梦魇,并且为⾃我的⽣存富裕了崇⾼的道义⾊彩;另⼀⽅⾯不得不承认清廷某种程度的宽容,⽽这份宽容我们在洪武、永乐两代⼤明英主那⾥找寻不到。

孤独的⽣命体验、鲜明的个性意识、家国沦亡的⽣命痛感、以及⼴袤深邃的⼈⽣阅历都意味着这个特殊时代的残酷诗意,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明遗民似乎遭逢了了明清两代诗情勃发的最佳历史际遇,他们有⾜够的理由去挥洒“赋到沧桑”⽣命豪情,去创造⼀个哪怕短暂的诗歌盛世,去为诗意凋零、诗情低迷、诗坛冷落的明清诗史涂抹⼀道难得的亮⾊。

况且,写诗是古代⼠⼤夫阶层必备的⼈⽂修养,遗民当然也不例外。

实际上,明清易代之际的⽂学史上也确实存在着“遗民诗⼈”这样⼀个群落,古⼈云“诗⾔志”,通过诗歌去阅读遗民⼼态⽆疑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广宋遗民录序翻译

广宋遗民录序翻译

广宋遗民录序翻译一、译文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访,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古人学习如有所心得,未曾不寻求相同志气的人,何况在社会物欲横流,风雨如晦的时候啊!在这时候,那些随世道变化而(向新朝)成就功名的人本来不值得称道,然而怎会没有一两位略微知道洁身自爱的士人,但是(他们)又在中途改变了德行,在晚年丧失了气节。

因此士人找到朋友就更难了。

有时一处得不到合适的人,那就在几千里之外寻求;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感慨想象依托于千年以上的人。

如果有言行完全适合自己心意的人,就追随仰慕他,考虑替他树碑立传。

唉!其用心也是良苦的啊!吴江朱先生明德,跟我同乡,相距不过百余里,但没有见过一面。

如今朱先生年龄六十二岁了,而我又大他五岁,一个人在寒江荒草之滨,一个人在绝障重关之外,都忧虑没有朋友。

朱先生于是采辑旧闻,得到程克勤的《宋遗民录》并充实了它,以至到四百多人。

拿书来向我索序,大概就是所谓一处得不到合适的人,那就从几千里之外寻求吧。

他对宋时遗民,(如果)有言行或姓氏留在一二本名人文集的人,全部列举并写在书中,大概就是所谓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去感慨想象于千年以上的人吧。

我既缺少学识,又年老体迈,不能替他订正。

虽然如此,但是私下存有疑问。

现在少数在一二本名人文集中留下姓名的人,难道没有只是短时相识而不能使节操保全不变的人吗?或者偶然遇见但并不志同道合的人吗?所以那样的人未必都值得记述啊。

虽然如此,但朱先生对于这些人尚且恋恋不舍,都称他们作遗民,这也是因为求友很难因而在这上面寄托怀想吗?庄子有话:“你没听说过越国被流放的人吗?离开本土几天,见到他所了解的人就高兴;离开本土十天一个月,见到本国人就高兴;到一周年后,见到像人的人就高兴。

”我曾经游览太行山以东以西地方、黄河以南以北地方二十多年,而那些人越发不像人样了。

等问到大江以南,过去人们所称道的某些(有志反清的明代遗民)伟大壮士,却也改变装束和品质,丧失气节,学作没有人性的人了。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论语》里的“君子”和“小人”有多种涵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究竟该如何理解?一、“君子”与“小人”的多种涵义《论语》里“君子”共出现108次,“小人”共出现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时出现。

“君”指天子,“君子”本义则是指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古代汉语词典》),在《孔子家语·五仪解》里“君子”则是指个人修养比较好的人(参见前言)。

“小人”有三种含义:地位低下的人;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谦词(《古代汉语词典》)。

《孔子家语·大婚解》里孔子与鲁哀公对话,对话之初孔子说:“君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中间有:“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与名,谓之君子,则是成其亲为君,而为其子也。

”最后说:“君子及此言,是臣之福也。

”这里君子指统治者,与百姓、臣相对,并说明了“君子”名称的由来。

《孔子家语·问礼》里鲁哀公向孔子问礼,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以遂其心,以怨其政,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虐杀刑诛,不以其治。

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

”这里的君子当然不是指有道德的人,也是指统治者。

“不闻小人之劳”(《尚书·无逸》)“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诗经·小雅·采薇》)“君子”和“小人”也是以位言。

“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

”(《左传·成公十三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襄公九年》)“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

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谓之昏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不尽利以遗民按:《春秋繁露》卷八《度制》的第二章内容,紧接第一章“不患贫而患不均”的观点,同样引孔子之言“君子不尽利以遗民”,强调君子对利益不应独占,而应让出余利与民分享,有大爵禄者更不应兼营小利,与民争利争业。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对我们当今社会中出现的种种矛盾仍有启发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此文有了董子之原文、注释及研析这三部分,董仲舒所言之深意大体可以理解了,它已给人提供了很丰富的想象余地,故省略了译文。

现摘引原文如下:孔子曰:“君子不尽利以遗民1。

”《诗》云:“彼有遗秉,此有不敛穧,伊寡妇之利2。

”故君子仕则不稼3,田则不渔4,食时5不力珍6,大夫不坐羊7,士不坐犬8。

《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9。

”以此防民,民犹忘义而争利,以忘其身10。

天不重与11,有角不得有上齿。

故已有大者,不得有小者,天数也12。

夫已有大者又兼小者,天不能足之,况人乎13?故明圣者象天所为,为制度,使诸有大奉禄亦皆不得兼小利,与民争利业,乃天理也14。

注释1孔子曰二句此处指君子不与民争利,不将财利搜刮穷尽,而是以余利遗留于民。

语见《礼记·坊记》。

2诗云四句《诗》指《诗经》,所引诗句见《诗经·小雅·大田》。

全诗是周王祭祀田祖以祈年的诗,全诗分四章,引诗属第三章。

彼有遗秉,秉,把,将禾捆成一把把,此处指那儿掉下了一束禾。

此有不敛穧,穧,禾把。

敛,捡拾。

此处指这儿有几枝禾没有被捡起,原诗今文此句为“此有滞穗”,谓这儿散落了穗粒三五点。

伊寡妇之利,指这是为了照顾那些无力耕种的寡妇,听任其捡拾以为利。

诗意为周王祭田上遗落下的那些遗秉、滞穗,之所以不捡拾干净,是为了照顾贫弱的寡妇们去捡取的利益。

3仕则不稼指俸禄足以代耕。

4田则不渔指有田猎可以获得野味,便不可再取鱼鳖。

5食时指食四时之味。

6不力珍谓不用力去追求珍馐。

7大夫不坐羊指大夫无故不能杀羊食肉而坐其皮。

8士不坐犬指士不能无故杀犬食其肉而坐其皮。

9诗云五句所引诗见《诗经·邶风·谷风》。

这是一篇弃妇诉苦的诗,毛亨传言此诗为:“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

”诗意指的是葑菲为常食之菜,不能因为近地黄腐之叶,遂弃而不食其根茎,用以比喻夫妇之间不应当以人老珠黄而弃其原配妻室,不能遗忘缔结婚姻时永不分离的誓言。

此处引起诗的用意,所取不是诗之本意,而是比喻收获者不能竭尽其利,拿了茎叶,不要再取根,取了根便应留下茎叶。

采葑采菲,葑,蔓菁,今名大头菜。

菲,萝卜。

此处指主妇把蔓菁、萝卜收进门。

无以下体,下体,指根。

此处意谓难道因为叶黄而不要根?德音莫违,德音,指其丈夫过去许下的种种诺言,意谓你说的那些甜言蜜语不要忘记。

及尔同死,此为其丈夫过去的誓言,意谓和你到死亦不分离。

10以此防民三句此处指君子以道来预防民众失去其基本的生活来源,犹如用堤防来遏止水的泛滥。

民犹忘义而争利,指即使如此,百姓尚且为了争夺利益而忘义犯禁。

以忘其身,指忘记由此而犯禁,与以身试法所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

防民,《礼记·坊记》作“坊民”,坊,通“防”。

11天不重与上天不会重复赐与。

12有角不得有上齿四句指牛羊一类牲畜,因为长了角,故不能再拥有尖牙利齿。

角是武器,齿也是武器,两者只能有其一,不可能两全。

此处指上天不可能两全其美,已经得了大头,那就应把小的一头让给他人。

天数,指这是上天所命定,非人力所能违拗。

类似的观念,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也曾有所申述,他说:“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

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

”(《汉书·董仲舒传》)13夫已有大者又兼小者三句此处指如果既得社会利益之大者,又想独吞余下的小者,上天尚且不能满足其贪欲,何况是人们呢?这也就是说“不患贫而患不均”的观念是人之常情。

14故明圣者象天所为五句象天所为,即上文所言“天不重与,有角不得有上齿”。

为制度,指“君子仕则不稼”,那些王公贵族、诸侯大夫士既有俸禄所入,不得再与民争利。

诸有大奉禄亦皆不得兼小利,奉,通“俸”。

此处指为高官者,不得兼营盐铁之类工商业,以夺民利。

东汉初,光武帝刘秀欲行均输之法,尚书朱晖提出异议。

其理由便是:“王制:天子不言有无,诸侯不言多少,食禄之家不与百姓争利。

”(《后汉书·朱晖传》)西晋的江统,任太子洗马时,太子在西园学商人卖葵菜、篮子、鸡、面之类。

他就在给太子的谏疏中说:“以天下而供一人,以百里而供诸侯,故王侯食籍而衣税,公卿大夫受爵而资禄,莫不有赡者也。

是以士农工商四业不杂。

”“樊迟匹夫,请学为圃,仲尼不答。

鲁大夫臧文仲,使妾织蒲,又讥其不仁。

公仪子相鲁,则拔其园葵,言食禄者不与贫贱人争利也。

”(《晋书·江统传》)研析本章的前半部分,自“孔子曰:‘君子不尽利以遗民’”至“以此防民,民犹忘义而争利,以忘其身”,皆出自《礼记·坊记》。

《礼记》中的《坊记》及《中庸》、《表记》、《缁衣》等篇相传皆为子思的作品。

子思姓孔,名伋,曾受业于曾参。

《汉书·艺文志》曾著录有《子思》二十三篇,已佚。

子思的徒裔颇多,孟子便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

坊者,防也。

《坊记》的主题是君子如何以道防民之失。

其起首便云:“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

”礼、刑、命是三道堤防:礼是道德上的防线,刑是法制上的防线,命是思想上的防线,刘向在《说苑·杂言》称:“孔子曰:中人之情,有余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淫,无度则失,纵欲则败。

”这也就是要对人的欲念设置思想上的防线。

人生而有欲,这是本能,但欲要有度量分界。

那就是要通过相应的制度来节制人们的欲望,以达到财用不匮而上下相安的局面。

董仲舒认为,对于统治者而言,应当是“君子不尽利以遗民”,也就是不能垄断一切利益。

董仲舒强调贵族、官僚们在利益驱动时要有度量分界,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丰厚的禄秩收入,不能再与民争业,与民争利。

用现代语言说,就是不能用手中拥有权力的优势去进行权钱交易,从事以权力寻租的行为,如果再与民争业夺利,那百姓们将何以为生?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曾对这种情况进行揭露与斥责:“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是故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亡已,以迫蹴民,民日削月浸,浸以大穷。

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不上救,则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

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

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

”(《汉书·董仲舒传》)然而,这些话尽管已说了二千多年,历朝历代却始终存在这一问题,且愈演愈烈,有过之而无不及。

前个时期中国要党、政、军、司法等机关与工商企业脱钩,其实就是原来的做法使政府职能错位。

政府办企业与民争利,结果是权力的膨胀与腐败。

如果任其发展,将出现军队不会打仗,政府无法行使正常职能,法院无法办案等荒谬现象。

这种情景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结果往往是国家四分五裂,政府机构瘫痪,国将不成其为国。

毕竟执掌政权是最大利益之所在,所以不得不使二者脱钩。

要划清两者之间的界线,它不仅需要思想上的防线,还需要伦理道德上的防线,更重要的是需要有法制上的防线。

即使是这样,也仍难以割断为官者与逐利之间难舍难分的联系。

归根结蒂,问题就出在权力结构自身的体制上。

后记:在这里,我想附带介绍一下董仲舒其人其书。

先说其人,《史记》、《汉书》都有他的传记,说他是广川人,广川的今址是河北省景县的广川镇,其生卒年月不详,多数人主张他是在七十多岁时寿终于家。

《史记·儒林列传》称:“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汉武帝是汉代第五代的接班人,前面四世分别是刘邦、吕后、惠帝、文帝与景帝,文帝与景帝被称为文景之治,武帝执政的前期是汉之盛世,那个时代人才济济。

董仲舒一生最大的一件事,是他参加了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一三四年)的贤良对策,被汉武帝看中而名列前茅。

他的对策中影响后世最大的是他的两项建议,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是实现《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国家的统一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偏好,这也是中华文明能五千年来没有衰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在上书中,敢于针对现实社会矛盾,提出尖锐的批评意见。

《汉书·食货志》保留了一段他批评现实社会矛盾的话,他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

”讲到小农,他说:“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然而为了不致刺激汉武帝,他把这些问题都归罪于秦国的商鞅变法,现在所以如此,只是由于“汉兴,循而未改”。

他把当前的矛盾和问题,归罪于前朝之执政者,这大概也是言者为逃避因言获罪一种惯用的手法,于今尤烈。

尽管他是一个食古不化的经学大家,但对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常发切肤之言论,这正是他作为思想家可贵的地方。

董仲舒另一点值得人们钦佩的是他读书治学非常勤奋,《汉书·董仲舒传》称其曾“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说明他既勤奋求学,又言行一致,为人师表,比当今之博士生导师要高明,要知道他也是那时的博士生导师。

关于《春秋繁露》那本书,我们知道《春秋》是孔子编的一部编年史,而《公羊传》是依照经文逐字逐句解释经文所包含的褒贬之大义。

董仲舒则采取贯通的办法,分篇来阐述《春秋》大义,故司马迁亦以董仲舒为师。

董仲舒的叙述方法,摆脱了经文原来次序的束缚,取得了纵论的自由,可谓挥洒自如、酣畅淋漓。

该书现存的有十八卷八十二篇,《汉书·艺文志》著录有百二十三篇,前六卷的十七篇是阐述《春秋》大义的,贯穿全书的基本观念是“天人合一”,是汉代经学思想大大宗,尽管其中有不少牵强附会之处,这是古人受当时科学技术没有充分发展的局限,然而人类与自然紧密的联系,那还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条重要思路。

其所以用“繁露”作书名,也许是象征《春秋》大义若雨露之遍施,可应用于人间万事万物之意。

《度制》属全书之第九卷第二十七篇,今因介绍《度制》之第一、二章,为便于读者理解,故简单介绍其书其人。

关于董仲舒其人其书的故事,尚有许多,限于篇幅,恕不一一赘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