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的政绩观

领导干部的政绩观

【摘要】政绩观是衡量领导干部的试金石。作为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名”的意识,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政绩。多年来,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然而,也有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比较模糊、片面,甚至错误,不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的要求,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影响和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领导干部;政绩观;错误政绩观;政绩考核

2013年6月末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20字好干部”标准。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好干部”新的时代内涵,这一标准顺应了时代潮流,是对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的丰富和发展。习总书记对好干部的标准概括的这么准确精炼,但是要想做到这20个字并非易事,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对我们领导干部来说就是应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就是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去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就强调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认为正确的政绩观应该是:为人民谋求政绩、靠人民创造政绩、由人民评价政绩。为民,是正确政绩观的本质和灵魂。但是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存在一些错误的政绩观,并且这些错误政绩观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搞“短、平、快”政绩,搞“形象工程”,工作不注重“做事”而注重“做秀”,结果使“一时的政绩”成为“长期的包袱”。有的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搞“数字政绩”、“虚假政绩”,蒙蔽群众、欺骗上级。有的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顾客观条件,搞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违背科学的瞎指挥,造成严重失误和浪费。【1】比如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惠民政策,它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于是,又有个别地方领导干部把它看成搞新一拨“政绩工程”的机会。为凸显自己治下的新农村建设成绩卓著,某些基层领导干部在“村容整洁”上做足文章,导致一些地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俨然成了“楼房化”“别墅化”的代名词。【2】新农村建设是要真正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让全社会共享改革成果,而这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需要基层领导干部扎扎实实地工作,搞政绩工程只能是舍本逐末、适得其反。

二是唯利是图,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至上。有的领导干部不讲政治,不讲大局,从个人利益或本单位小团体利益出发,计较个人利益,漠视人民利益;只顾部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甚至以牺牲全局利益来谋取小团体利益。这样做容易引起公权力异化现象。什么叫公共权力异化呢?简单的说公共权力应该属于人民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可是总是有一些人把这个权力据为己有,让它变成某个人,某个部门,某个团体所有。公权力异化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公共权力部门化。一些政府部门权力行为表现出明显的自我性,公共权力成了部门独断的权力。权力部门化是指行政部门偏离公共利益导向,利用拥有的公共权力资源谋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