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生物学特性
全雄黄颡鱼

全雄黄颡鱼又名:超级级全雄黄骨鱼,超级全雄黄颡鱼英文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 male)全雄黄颡鱼:采用精子染色体加倍、性别生理转化与细胞工程相结合的技术建立全雄鱼繁育体系。
是一种创新的技术路径,即采用精子染色体加倍技术,产生二倍体精子,与卵核失活的卵子受精,不需在受精卵第一次有丝分裂时再经染色体加倍处理,直接发育成全雄鱼;采用精子染色体加倍技术,在鱼类雄核发育研究中首次获得异源二倍体精子与卵核失活的卵子受精,直接发育成异源全雄鱼;第一次采用电融合或细胞核移植技术,将二倍体雄核发育的囊胚细胞核注射至成熟的去核卵中,从而提高雄核发育的孵化率、成活率与生命率,增加全雄鱼的获得率;采用鱼类生理转性的成熟技术首次使部分全雄鱼性转化为生理“雌性”;首次通过全雄鱼与生理“雌鱼”交配,生产出90以上﹪的全雄鱼后代,由此建立全雄鱼繁育体系。
项目的实施增补国内空白,推广后通过全雄黄颡鱼苗的规模化生产和推广养殖既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又能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发展,推动我国鱼类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该技术用于其它珍稀鱼类如长江白鲟、达氏鲟等繁殖保护方面,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难以估价的。
黄颡鱼亲本生物学特性:黄颡鱼是我国淡水水体中分布较广的底层经济鱼类,在中高档名贵品种中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黄颡鱼,学名西江黄颡鱼,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
俗名黄骨鱼、黄骨丁。
主要产于长江及支流,我国大部份地区都有分布,通常个体0.2-0.8斤/尾左右,全雄黄颡鱼生物学特性:全雄黄颡鱼是科学研发品种,解决了雄性黄颡鱼和雌性黄颡鱼的生长差异。
人工诱导黄颡鱼四倍体的研究是近年来中国高产值鱼类遗传育种工作中的方向之一。
采用静水压或静水压与冷休克结合处理两种方法进行抑制第一次卵裂诱导黄颡鱼四倍体,让其四倍体鱼再与正常二倍体鱼交配得到大量的可供养殖生产的三倍体后代,得出的三倍体全为雄性黄颡鱼,全雄的三倍体黄颡鱼没有繁殖能力。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

3
渔业资源保护
合理开发和利用黄颡鱼资源,对于保护水域生态 环境和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食用价值
营养丰富
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 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烹饪多样化
黄颡鱼适用于多种烹饪方式,如清蒸、红烧、煎炸等,深受消费 者喜爱。
市场需求大
黄颡鱼在餐饮市场和家庭消费中具有很高的需求,市场价格稳定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它也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朝鲜西 部。
生态环境
黄颡鱼生活在淡水环 境中,适应于江河、 湖泊、水库等多种水 域生境。
黄颡鱼对水质的要求 较高,一般生活在水 质清澈、溶氧丰富的 水域。
它们通常栖息在水体 的底层,喜欢在水流 缓慢、水草丰盛的地 方觅食。
02
CATALOGUE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01
02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 性
contents
目录
• 分类与分布 • 形态特征 • 生活习性 • 生长与繁殖 • 食性与营养 • 经济与文化价值
01
CATALOGUE
分类与分布
分类地位
01
黄颡鱼属于脊索动物门,硬骨鱼 纲,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
02
在分类上,黄颡鱼是该属中的一 种典型代表。
地理分布
黄颡鱼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各大水系, 如长江、黄河、珠江等。
05
CATALOGUE
食性与营养
食物来源
浮游生物
黄颡鱼主要以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为食,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如硅藻、绿藻、轮虫、桡足类等。
底栖生物
黄颡鱼也会食用底栖生物,如水蚯蚓、摇蚊幼虫等。
小型鱼类和虾类
成体黄颡鱼有时也会捕食小型鱼类和虾类。
黄颡鱼健康养殖技术

黄颡鱼由于其肉质嫩、细刺少、味鲜美、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欢迎,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黄颡鱼,更是倍受青睐,供不应求。
而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的生长速度缓慢,上市规格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而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前景看好。
现将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生物学特性:1.黄颡鱼俗称黄姑、黄腊丁,在分类学上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
广泛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各水域,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处活动,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
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最适生长pH值为7.0-8.4,pH超过8.4则生长受影响。
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3毫克/升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毫克/升时出现浮头,低于1毫克/升时会窒息死亡。
2.黄颡鱼属中与黄颡鱼相似的常见种类有瓦氏黄颡鱼(又叫江黄颡鱼,个体一般在50克左右)、长须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细黄颡鱼。
目前人工养殖多是黄颡鱼(成鱼个体一般在25克以下),少数为江黄颡鱼。
3.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
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卵;到了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渐渐减少。
规格不同的黄颡鱼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4厘米,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8厘米,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超过8厘米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摄食全人工饲料。
二、池塘养殖技术要点:1.池塘条件。
养殖商品黄颡鱼的池塘面积要求不严,可大可小,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赵宪钧池底淤泥不可过厚,以泥沙质底为佳。
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最好每5-8亩配备2.2千瓦增氧机和渔用自动投饵机各一台。
鱼种下池前应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单养池塘清塘生石灰用量为每亩(1米水深)75-90千克,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背部黄绿色,体则黄色并有断续的黑色斑块,腹部淡黄或白色,各鳍均为黑色,体长,腹部平坦,后部稍侧扁,体裸无磷,头大宽平,眼小位于头的前侧上位,口下位,裂大。
须4对,上额须长,下额须2对,外额须长于内额须,背鳍硬刺,具有钜齿,胸鳍呈状,硬刺强大。
2、生活习性,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喜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或鱼塘底层。
在晴好天气,喜欢在水体中上层集群。
觅食多在夜晚进行,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而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
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
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
耐低氧能力一般。
水中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毫克/升时出现浮头,低于1毫克/升会窒息死亡。
3、食性:黄颡鱼是以动物性铒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食性广,主要摄食小鱼、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的幼虫和螺蛳等,偶尔也食水生植物。
刚出膜3─4天的仔鱼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在自然条件下苗种阶段以轮虫、枝角类、水蚯蚓及其它水生昆虫为食。
4、生态习性:黄颡鱼适应性很强,在我国南北地区都可生长,耐低氧,适宜的活动水深为1.5─2米。
最适生长水温22─27℃,生长速度较慢,一般一龄鱼个体重200─300g。
5、繁殖习性:性成熟年龄为2年以上,雄鱼3年以上,
达性成熟的雄鱼在肛门后面有一个生殖突,而雌鱼则无。
繁殖较适水温24─26℃,受精孵化水温25℃(72─80小时孵出),一般怀卵量为4500─5500粒/尾,卵为沉性,属粘性卵。
黄颡鱼的生物学及人工养殖技术

黄颡鱼的生物学及人工养殖技术黄颡鱼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干支流及附属水体中,在江河、湖泊、沟渠、塘堰中均能栖息,是一种自然水体中的经济型鱼类。
黄颡鱼喜栖息于静水缓流水体中,营底栖生活,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
以前黄颡鱼没有进行人工饲养,市场所销售的商品鱼主要从天然水体中捕获。
最大个体可达1公斤以上,近年来,黄颡鱼的市场需求日渐增大,其在自然水体中的资源不断减退,而其人工养殖又主要以池塘套样为主,因而开展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一)经济价值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据分析,每100克的黄颡鱼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质16.1克、脂肪2.1克、碳水化合物2.3克、钙154毫克、磷504毫克,含有人体中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尤以谷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据医学史书记载,黄颡鱼具有消炎、镇痛等疗效。
(二)养殖前景1、黄颡鱼对生态环境因素适应性较强,在我国绝大部分水体中均能生存,南北地区都能自然越冬,既能在自然界繁育形成自然种群,也能在池塘进行主养及套养。
人工饲养饵料来源较为广泛。
2、尽管黄颡鱼的生长速度较其它鲤科鱼类要慢一些,但对该品种本身而言生长较快,当年繁殖苗种当年能打到商品规格,体重大约在100—200克之间,且群体产量较高,一般黄颡鱼上市规格通常为100克左右。
3、黄颡鱼摄食能力较强。
游钓时较易上钩,是游钓爱好者特别喜欢的游钓品种。
(三)市场前景黄颡鱼在我国大城市市场需求量较大,目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市场价格以上升到最高18元/500克,我国南方、北方、西南等地区市场价为20—28元/500克。
该品种无论高档酒店还是普通餐馆均十分抢手。
(四)发展方向黄颡鱼与其他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一样,它的发展有其特殊性。
只是在饲养方面进行科学管理并掌握成套的饲养技术,该品种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关键技术已被突破,苗种生产可形成规模。
2、黄颡鱼的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无肌间刺。
成鱼个体较适中,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黄颡鱼生物学特性及池塘养殖技术

(. i l ce c n e h oo yColg I n r n oi ie s yF r t n lis T n l o 2 0 2, hn ; 1Anma in ea dT c n lg l e,n e S e Mo gl Unvri o i aie , o gi 0 8 4 C ia a t Na o t a
相对.
Hale Waihona Puke 1 生活 习性 及 食 性 . 2
黄 颡 鱼 多 在 静 水或 江 河 缓 流 中活 动 , 底 栖 生 活 . 柄 息 于 湖 水 底 层 , 间 则 游 到 水 上层 觅食 . 营 白天 夜
a d me ii a au . e e ty a s t ma k t d ma d i i c e sn ,a d t e s a e o u t ai n i r d al n d c n l v le I r c n e r ,i r e e n s n r a i g n h c l f c l v t s g a u l n s i o y
[ 中图分 类号 ̄9 51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6 1 0 8 ( 0 )10 7 — 3 17 — 152 90 — 0 2 0 0
S um m ar fPet o g usFu v dr e o o y yo le ba r l i a o Bi l g a n Culi a i n Te hni e nd Po d tv to c qu
e pa dig. x n n
Ke y wor : he ba r lvdr e ; oo y; n u tv in dsPe o g usfl i a o Bilg Po d c liat l o
黄颡鱼

第1章黄颡鱼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draco俗称嗄鱼、黄姑、黄腊丁等,在分类学上属鲶形目、鲿科,是我国江河湖泊常见的经济鱼类。
该鱼具有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肌间刺少而颇受消费者欢迎。
黄颡鱼为广布性鱼类,在我国江河、湖泊、水库、沟渠、塘堰中都有分布。
第一节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黄颡鱼体较粗短,略呈侧扁形,腹部平直。
头大,吻钝,口下位,横裂,唇厚。
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达到或超过胸鳍基部。
体无鳞。
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
胸鳍硬刺比背鳍硬刺长,前后缘均具锯齿。
有短脂鳍。
尾鳍深叉形。
侧线平直。
背部黑褐色,体侧黄色,体侧有宽而长的黑色断纹,腹部淡黄色,各鳍灰黑色,鼻须一半白色一半黑色(图1-1)。
图1-1 黄颡鱼二、生活习性黄颡鱼喜栖息于静水缓流处,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水底,夜间则游到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耐低氧,生存水温为0~38℃,是典型的温水性鱼类。
三、食性与生长黄颡鱼是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随个体大小不同黄颡鱼食性有所差异。
从仔鱼出膜后第五天开始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桡足类和枝角类),以及人工投喂蛋黄之类的开口饵料。
体长 5厘米左右,主要食物有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丝蚯蚓。
体长10厘米以上,主要食物有螺蛳、小虾、小鱼、鞘翅目幼虫、昆虫、聚草叶、植物须根以及人工饲料等。
黄颡鱼为中小型鱼类,江河中一般一冬龄鱼体重15~40克;二冬龄体重可达100克以上。
黄颡鱼生长速度较慢,常见个体重200~300克。
黄颡鱼雄鱼一般较雌鱼大。
1~2龄鱼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5龄鱼仅为250毫米。
四、繁殖习性黄颡鱼为一年一次产卵类型。
性成熟年龄一般为2冬龄,在人工饲养良好的条件下1冬龄(体长达12厘米以上)也可成熟,成熟雌鱼的绝对怀卵量为3500~6500粒。
黄颡鱼产卵季节为5~7月,适宜繁殖水温21~28℃,产卵在水底层。
在天然水域中,产卵前雄鱼先用胸鳍在水底清扫杂质、污染,形成一浅蝶形鱼窝,然后等雌鱼产卵其上,雄鱼射精,分几次产完,一个鱼窝直径20~25厘米。
黄颡鱼的养殖

饲料要按“四定”的原则投喂,即定时、定 量、定点、定质。 日常管理要调控好水质,因黄颡鱼对溶氧 要求较高,要经常换水或注水,防止缺氧。
黄颡鱼的养殖
一、黄颡鱼的生物学习性
1、黄颡鱼的特征 : 黄颡鱼在分类上隶属于鲶形目,鮠科(也有记为鲿科), 黄颡鱼属,有黄颡鱼、江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 鱼、光泽黄颡鱼等4 种,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主要是黄颡鱼 和江黄颡鱼。黄颡鱼的分布很广,许多天然水域都有它的踪 迹。黄颡鱼虽然个体较小,但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很受 消费者欢迎。
二、 黄颡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1、 亲鱼: ①来源与选择:可从江河、水库、湖泊中 捕捞,也可在人工养殖的商品鱼中挑选。要 求个体大,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性腺发育 良好。
②成熟年龄与体重:年龄2—3龄,黄颡鱼体 重150克以上,江黄颡鱼200克以上。雌、雄 鱼比例可1:2搭配。
③雌雄鉴别:苗种及未发育成熟的鱼鉴别困 难,体重50克以上、尤其发育成熟的鱼较易 鉴别。雄鱼体形细长,在臀鳍与肛门之间有 一突出的生殖突,长5毫米以上;雌鱼体形粗 短,腹部膨大柔软,无生殖突。 同一批鱼雄 鱼大于雌鱼。
光泽黄颡
颌须不达胸鳍基 胸鳍刺短于背刺 胸鳍刺后缘具齿
2、黄颡鱼的生活习性
为底层鱼类,喜息于静水或缓流中。在池塘 中,白天潜于水底,晚上出来觅食。但仔鱼 在晴天喜在上层集群。
黄颡鱼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在自然条件下,孵化出膜3—5天,以自身的 卵黄为营养,以后幼鱼以轮虫、枝角类、水 蚯蚓等为食。成鱼阶段主食各种小鱼、虾。 人工养殖时,既可摄食动物饵料,也可摄食 人工配合饲料。
④ 产卵:催产剂注射后,在水温不同的条件 下,效应时间(小时)不一样。
水温(℃) 19.5—22 23—25 26—28 29—3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颡鱼生物学特性黄颡鱼是广范分布于我国淡水中的经济鱼类,在鱼类分类上属鲶形目、危科、黄颡鱼属,本属有4个种,分别为黄颡鱼、江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岔尾黄颡鱼。
目前主要养殖对象是黄颡鱼,其次是江黄颡鱼。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
俗称:戈牙昂公咯鱼嘎鱼咯咯噎黄腊丁,央丝,黄骨鱼,电猫鱼。
英文名:Yellow catfish 。
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
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
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
无鳞。
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硬刺尖带有毒性,刺活动时能发声。
胸鳍短小。
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
黄颡鱼广范分布于我国淡水水体中,是我国江河、湖泊中重要的经济鱼类。
在我国除西部高原外的各干流和支流水系的区域中均有分布。
在亚洲的东南部如朝鲜、日本和印度也有分布。
各干流的湖泊、河流、水库均能形成自然种群。
近年来在两湖(湖南、湖北)和两江(江西、江苏)等地的消费量尤其大。
该鱼产量大、肉质细嫩、少细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高,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鱼供不应求。
据分析,每100克鱼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质16.1克、脂肪2.1克、碳水化合物2.3克、钙154毫克、磷504毫克,且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尤以谷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具有消炎、镇痛等疗效,因而深爱广大消费者欢迎,而且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
而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生长速度慢,上市规格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发展。
黄颡鱼以其生长周期短、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适温性广的特点,而备受养殖业关注,在全国各地均有养殖,且因其为底栖鱼类,适应与各种鱼混养,人工养殖的规模逐渐扩大。
黄颡鱼属底栖性鱼类,白天在水较深的底层栖息,夜间到浅水区觅食和活动。
黄颡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由于除鳃为主呼吸器官以外,鳔具有辅助呼吸功能,所以黄颡鱼对低氧的适应能力较强,在冬季,离开水体数小时,只要体表保持湿润,仍可以存活。
瓦氏黄颡鱼耐低氧的能力较黄颡鱼要差些。
黄颡鱼喜水流缓慢、多乱石和卵石的环境。
活动范围小,不易捕捞。
喜集群,在弱光下摄食和活动。
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
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
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
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
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
耐低氧能力一般。
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mg/L时出现浮头,低于1mg/L时会窒息死亡。
食性黄颡鱼属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
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
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鱼卵,到了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渐渐减少。
随个体的增长,食物的组成有较明显的变化。
刚孵化出膜 4--5天开始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如轮虫、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可以人工投喂蛋黄;当体长5--8厘米时,主要食物是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水蚯蚓或人工配合饲料等;超过8厘米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
人工培育可喂绞碎的鱼、虾及软体动物,即要摄食动物性饵料,也吃人工配合饲料,但最好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动物性鲜活饵料。
年龄生长黄颡鱼生长速度较慢,常见个体重200~300g。
在自然大水域1龄鱼可长到体长56mm,体重5.7g。
2龄鱼可长到体长98.3mm,体重20.6g。
3龄鱼可长到135.5mm,体重36.1g。
4龄鱼可长到160.1mm,体重58.2g。
5龄鱼可长到177.7mm,体重81.3g。
黄颡鱼雄鱼一般较雌鱼大。
1~2龄鱼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5龄鱼仅为250mm。
繁殖黄颡鱼2冬龄~4冬龄达性成熟(约3龄以上),最小成熟个体,雌鱼为11。
7厘米,雄鱼为 14.8厘米。
达性成熟的雄鱼在肛门后面有一个生殖突,而雌鱼则无。
在南方4月~5月产卵,在北方6月才开始产卵,是产卵较晚的鱼类之一。
要求水温在20℃~30℃。
产卵活动于夜间进行,当天气由晴转为阴雨,即可产卵。
黄颡鱼具有筑巢产卵保护后代的习性。
产卵时亲鱼选择具有水草的沙泥质的浅滩,水深8厘米~10厘米,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摇动。
建造鱼巢有几个在一起的,也有几十个成群的,相隔不远形成穴群。
每个穴径约为15厘米,深为10厘米,产卵受精于穴内。
雄鱼于穴口保护鱼卵孵化。
当其他鱼接近穴口时,雄鱼猛扑向入侵者,驱逐入侵之鱼。
并经常用巨大的胸鳍拨动,使穴中水流通,利用水流辅助卵孵化。
守护到仔鱼能自行游动为止(7天~8天)。
此期间雄鱼几乎不摄食。
雌鱼产完卵后离巢觅食。
黄颡鱼怀卵量为1086粒~4469粒,成熟卵径1.7毫米,受精卵为黄色、粘性、沉于巢底或粘附在巢壁的水草须根等物体上发育。
其产出的卵径约为2.5毫米,两天内即可孵化。
黄颡鱼可能为分批产卵的鱼类。
分类黄颡鱼的分类黄颡鱼的种类较多,有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盎塘黄颡鱼、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
1、黄颡鱼:又名黄腊丁、黄呀姑等,是目前主要的养殖品种。
背鳍硬刺短于胸鳍硬刺,后缘有锯齿状,背鳍前端距短于背鳍后端距。
胸鳍刺较发达,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锯30--45枚,后缘锯9--17枚。
胸鳍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鳍。
脂鳍较臀鳍短,末端游离与臀鳍相对。
尾鳍深叉形。
体长为体高的4.15--4.59倍。
体长。
头阔而平。
头顶和枕骨裸露且粗糙。
口下位,下颌短于上颌,上颌及口盖骨上有绒毛状细齿。
有触须对,上颌须一对最长,末端达胸鳍中部;鼻须一对超过眼眶后缘;颐须二对较长,外侧一对长于内侧一对,末端接近或达到胸鳍起点。
鳃孔较大,鳃膜不连颊部,颐部深陷。
肩胛骨突起于胸鳍上方。
全身无鳞。
体背为黑褐色或青黄色,体侧有2纵黄色和2横黑色细带条纹相间,间隔成3块暗色纵斑块。
各鳍条灰黑色。
腹部淡黄色,尾鳍上有黑色条斑。
2、瓦氏黄颡鱼(江黄颡鱼):背鳍刺长于胸鳍刺,后缘有锯齿状。
胸鳍刺强,前缘光滑,后缘有发达锯齿,末端达到背鳍中部垂直下方。
腹鳍呈扇形,末端达到或接近臀鳍基部。
脂鳍细小,末端游离,较臀鳍稍短,并与其相对。
臀鳍边缘平直。
尾鳍深叉形,上叶稍长于下叶。
体长为体高的4.25--4.68倍。
体长形,背部隆起,胸腹平坦,后半部侧扁,头部稍扁平,头背宽阔而较平,头顶覆盖薄皮,枕骨裸露。
口亚下位,上下颌有绒毛状细齿,上颌细齿带2条。
吻钝圆。
眼小,侧上位。
触须4对,均成青黑色,颌须1对,末端起点接近背鳍垂直下方;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末端达到眼眶后缘;颐须2对,外侧1对的末端达到胸鳍起点,内侧的1对稍长于鼻须。
肩胛骨突出于胸鳍之上。
体表无鳞。
侧线鳞平直。
鳃孔较大,鳃膜不与颊部相连。
它与其它黄颡鱼的主要区别在于:头顶覆盖薄皮,胸鳍刺前缘光滑,且 4 对须均为青黑色。
3、光泽黄颡鱼:又叫尖嘴黄颡鱼、油黄颡鱼。
体延长,体长为体高的4.42---4.71倍,背部隆起,腹部稍圆,后部侧扁。
头顶及枕骨裸露,且粗糙。
吻稍尖突出。
口亚下位,上下颌均有绒毛状细齿,上颌齿带2条。
有须4对,较短,颌须末端不达胸鳍起点;鼻须1对,末端不达眼眶后缘;颐须2对,外侧1对长于内侧1对,但末端不达鳃盖后缘。
前后鼻孔分离。
鳃孔大,鳃膜不连于颊部。
颐部深陷。
肩胛骨突起于胸鳍上方。
背鳍硬刺细长,后缘有锯齿。
胸鳍硬刺前缘光滑,后缘有锯齿,末端可达背鳍中部垂直下方。
腹鳍长形,末端达到臀鳍起点。
脂鳍小,末端游离。
臀鳍长于脂鳍,边缘平直。
尾鳍深分叉。
体表无鳞。
侧线鳞平直,前段斜向上。
体黄色,体侧有2块暗斑,各鳍灰黑色。
分布较广范,但数量较少。
4、岔尾黄颡鱼:又名叉尾黄颡鱼。
体长较细,体长为体高的5.48--5.71倍,背部隆起,胸部平坦,后段侧扁。
头顶及枕骨裸露且粗糙。
头宽而平。
口亚下位。
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上颌齿带2条,吻钝。
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距平宽。
前后鼻孔分离,前鼻孔有短鼻管伸出。
须4对,细长,颌须末端可超过背鳍起点的垂直下方;鼻须1 对,位于后鼻孔前缘,末端接近胸鳍起点;颐须2对,外侧的1对末端可达胸鳍的起点,内侧的一对约与鼻须等长。
肩胛骨突起于胸鳍的上方。
背鳍硬刺后缘有锯齿,胸鳍也有硬棘,前缘锯齿细小,包于皮膜内,后缘锯齿强壮。
胸鳍末端达到背鳍中部垂直下方。
腹鳍扇形,末端达到臀鳍起点。
脂鳍短小,末端游离。
尾鳍深分叉。
体表无鳞,侧线鳞平直。
体黄褐色,体侧有宽且长的黑色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