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几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技术
黄颡鱼“烂皮”症该如何防治

黄颡鱼“烂皮”症该如何防治中国水产频道报道,“烂皮”症是近几年池塘养殖黄颡鱼最常见且危害很大的病害,主要由细菌(如拟态弧菌,气单胞菌等)引起。
黄颡鱼“烂皮”症一旦发病,来势凶猛,严重时每天死亡几百斤甚至过千斤,损失惨重。
作者对近几年黄颡鱼“烂皮”症的发病症状,流行特点和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一、黄颡鱼“烂皮”症的发病症状发病初期症状,病鱼通常游水,局部皮肤呈马鞍状,发白、浅表性溃烂,严重时全身皮肤溃疡,有的肌肉也发生严重溃烂,胸鳍和背鳍基部发红、溃烂(图1、图2),部分病鱼继发感染败血症后腹部膨大,尾鳍溃烂,下颌和腹部发红,病鱼摄食量减少。
发病时常伴随水质恶化如亚硝酸盐超标等,此时又极容易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图1发病黄颡鱼皮肤溃疡图2发病严重的黄颡鱼皮肤溃疡图3全身继发细菌感染,呈败血症症状解剖见发病鱼可见肝脏肿大,并呈不同程度的糜烂状;脾脏肿大,有出血点;肾脏肿大;肠道无食物,肠壁变薄(图3)。
二、黄颡鱼“烂皮”症的流行特点1、从苗种到成鱼皆可发病,主要是100-150g的鱼发病严重。
2、全年皆可发病,主要发生于每年的4-5月份和6-8月份,水温28℃以上时高发,局部地区发病率高达40%,死亡率可达50%以上。
3、发病急且死亡量大,刚开始每天死亡几尾,很快发展到每天死亡上千尾,甚至几百斤。
4、近几年养殖密度增加以后开始逐渐流行的疾病。
放养密度过大,投喂饲料多,有机污染严重,氨氮和亚硝酸盐较高的池塘易暴发该病。
5、不正当用药如消毒和杀虫频繁,水质恶化严重的池塘易暴发该病。
6、池塘老化、底质差,未进行彻底清淤的池塘易暴发该病。
三、黄颡鱼“烂皮”症的防治方法1、早发现,早治疗。
黄颡鱼“烂皮”症发病前不易观察,一旦发病,病鱼摄食减少或不摄食,内服药物很难起作用,往往引起大量死亡。
因此黄颡鱼“烂皮”症防治最关键的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养殖户在巡塘时重点关注黄颡鱼活动情况,尤其是当吃料减慢时,要注意“烂皮”症发生。
虫见愁养殖利器在手,轻松解决黄颡鱼小瓜虫、车轮虫、指环虫等多种寄生虫!

虫见愁养殖利器在手,轻松解决黄颡鱼小瓜虫、车轮虫、指环虫等多种寄生虫!说到寄生虫,很多人就会问,养殖黄颡鱼的寄生虫多不多?黄颡鱼体内有哪些常见的寄生虫?该如何防治这些寄生虫呢?首先,我们应该知道,黄颡鱼的无鳞鱼类,体表有着一层厚厚的粘液,而且是一种爱吃螺丝的底层鱼类,所以黄颡鱼也常常是寄生虫的宿主。
那么,黄颡鱼的常见寄生虫病有哪些呢?车轮虫病、斜管虫病,小瓜虫病因:由车轮虫、斜管虫寄生引起。
病鱼焦躁不安,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粘液上。
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小瓜虫病病因: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
在病鱼的体表肉眼可见小白点,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镜检鳃丝和皮肤粘液,可见大量小瓜虫。
多子小瓜虫的繁殖适温为15~25℃,流行于春秋季。
养殖杂交黄颡鱼,当过度密养、饵料不足、鱼体瘦弱时,鱼体易被小瓜虫感染,而且不注意操控,死亡率相当大。
高毒性、高渗透性的农药、重金属等药物对于无鳞鱼都有很强的刺激性。
当出现寄生虫时,如果用杀虫药去杀虫,药物会刺激黄颡鱼的皮肤分泌大量的粘液。
如果药物超量并且没有补救措施,黄颡鱼就会不断超量分泌粘液保护自己,造成药效过去之后,鱼体已经无力分泌粘液,导致体表粘液减少甚至消失,造成鱼体失去免疫功能,这时更容易受到寄生虫和细菌的侵入而继发其他病症引起死亡。
而且杀虫药的使用还会造成黄颡鱼吃料少、不吃食、溜边、黑身、抽搐等。
黄颡鱼在对常用杀虫药物的忍受力是不及四大家鱼的,所以在黄颡鱼病害防控过程中,尽量使用安全无毒的驱虫剂防控。
每个月定期拌料使用乐畅桉树精油,以驱虫替代杀虫、以预防替代治疗,不仅可以有效防控车轮虫,还可以防控孢子虫、指环虫等多种常见寄生虫,使水产养殖中的寄生虫不能大量繁殖,使寄生虫不引起发病和死亡。
乐畅是多苞桉桉树精油做成的驱虫用饲料添加剂,多苞桉独产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富含1,8-桉叶素、单萜烯、倍半萜烯、醇、酯、醛以及酮等多种植物活性成分,桉树油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渗透性,可以破坏菌、虫的细胞膜结构,从而达到天然的驱虫和抗菌的双重功效。
黄颡鱼的病虫防治与日常捕捞

黄颡鱼的病虫防治与日常捕捞黄颡鱼,又名黄腊丁、黄芽头、黄古、黄丁鱼、黄鱼、黄鼓鱼、江颡、嘎牙子、江黄颡、瓦氏黄颡鱼、莫丁、盎斯鱼、黄角、嘎鱼、黄刺鱼、黄牛枯、草枯、黄颊鱼、黄刺、盎公鱼和黄骨鱼等,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是一种名特优品种。
养殖好黄颡鱼,重点工作在于抓好黄颡鱼的病虫害防治和日常捕捞;要提高黄颡鱼的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出。
就要分期分批的向鱼塘中投放苗种,同时,要经常不断的从鱼塘中捕捞黄颡鱼上市。
因为黄颡鱼本身长不大,分期分批的向鱼塘中投放苗种,再分期分批的从鱼塘中起鱼上市,一亩鱼塘可以当五亩鱼塘使,捕大留小,一年收获无数次。
一、冬季池塘的清整消毒(办法有两种):(1)、干池清塘:先将塘水排干(或留水6cm~9cm),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加水乳化,不待冷却立即均匀遍洒全池。
清塘后一般经7~10天药力消失,即可放鱼。
(2)、漂白粉清塘:一般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其用量为15公斤/亩,全池遍洒。
一般下药后经4~5天药力即完全消失。
二、苗种投放:苗种入池前需用5%食盐水浸洗10分钟。
三、水质管理:坚持观测水体藻相和藻类浓度。
根据水色,用无机肥(尿素、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等)调节水体肥度,保持透明度在30cm~35cm。
根据溶解氧的测定和天气、水质情况科学使用增氧机。
四、常用的药物防治:(1)、杀虫剂:敌杀死。
按每立方水体用0.03ppm的浓度,全池泼洒或用硫酸铜∶硫酸亚铁=0.15∶0.05ppm的浓度比例泼洒。
以上杀虫剂对(指环虫、车轮虫)等杀虫较好,但两种药只能单用,不能混用或交替使用,更不能超量用药。
(2)、抗菌消炎剂:口服药(混匀在饲料中压成粒料)磺胺二甲嘧啶片,每50公斤饵料中加15~20克连续喂3天,日喂2次或用痢特灵10克加土霉素20克拌匀加入50公斤饵料中,连续喂3天,日喂2次,也可用口服青霉素胶囊,加入料中(5克)连续喂3天,日喂2次。
对鱼体消毒,用0.25%漂白粉液或青霉素粉稀释集中浸泡10分钟,以上口服药料,最好现配现喂,配一次喂三天。
黄颡鱼一点红病的主要症状和防治方法

黄颡鱼一点红病的主要症状和防治方法
黄颡鱼一点红病又叫裂头病、头肿病等,为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该病病程比较长,累计死亡率比较高,温度降低时,病情可不治而愈。
本文为大家介绍一下黄颡鱼一点红病的主要症状和防治方法,供参考。
一、黄颡鱼一点红病的主要症状
发病鱼头顶部红肿、溃烂,直至将头盖骨蛀空,形成一个狭长空洞,严重的还有鱼鳍发红、内脏有少量腹水的症状。
病鱼会在水面呈头上、尾下状缓慢转动。
解剖可见腹腔有淡黄色透明状液体,个别出现溶血现象,肝脏土黄色无光泽,有出血点或出
血斑,脾和肾肿大充血。
个别有胃积水现象,肠道壁发红,肠粘膜脱落,剪开肠道可见黄色浓汁状液体。
二、黄颡鱼一点红病的防治方法
黄颡鱼一点红病的感染是从鱼脑内向脑外,所以一旦发病,外用消毒、内服抗生素效果均不是太佳,因此预防才是是关键。
1、重可控:控制黄颡鱼的放养密度在2500~3000尾,选择适宜的池塘面积和水深,一般主养池塘面积为3~5亩或10亩以下,水深以1.5~2米较为理想。
2、多增氧:黄颡鱼对低氧环境的耐受性比其他鱼差,放养密度较高的池塘应设增氧机防止鱼缺氧浮头,增氧机功率平均每亩1.5kw。
3、勤改底: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改良地质。
4、巧稳水: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微生物制剂,保持水质稳定。
5、常保健:选用优质饲料,定期内服维生素类,增加黄颡鱼抗病力和抗应激能力。
6、善杀虫消毒:定期使用杀虫药如硫酸铜等,定期使用消毒剂消灭鱼体内隐藏的病菌、清除鱼塘内的病。
全雄黄颡鱼常见疾病防控技术

的时期注意在饲料中混入 0 . 1 %的鲜大蒜汁。 三是内服和外用
相结合 进行 治疗 , 外用药物 可选 用 8 %溴 氯海 因 0 . 2 ~ 0 . 3 g / m。 、 1 0 %聚 维酮碘 0 . 5 ~ 1 . 0 g / m 或 漂 白粉 1 . 0 ~ 1 . 2 g / m。 全池 泼洒 。
其 是使 用 时间 较长 的池 塘 , 池 内淤 泥较 厚 , 池塘 及 鱼苗 的消 毒 工作 不 到位 , 易 引发 鱼 病 ; 二是 苗 种放 养 密度 大 , 排 泄 物
增多 , 影 响水 质 , 易 导致 鱼 类生长 过程 中缺 氧 , 活 力减 弱 , 从
而 易 感染 疾病 ; 三 是 饲料 腐败 变 质 , 或 病死 鱼 的交 叉 重复 感 染, 病害 的传 播面 广 ; 四是持 续 高温 、 闷 热天 气 , 使 得水 体 中 的有 害细 菌繁 殖加 速 , 养 殖池 塘 水体 的亚 硝酸 盐和 氨 氮普 遍偏高, 降 低 了鱼 的抗病 能力 。
3 . 2 “ 一点红 ”
3 . 2 . 1 病原 体 。 “ 一 点红 ” 的病 原 体 为病 毒 、 支 原体 、 衣原 体 、
立 克 次 氏体 。
针 对 全雄 黄 颡 鱼病 害 频 发采 取 的预 防措 施 : 一 是 营 造
3 . 2 . 2 症状 与流 行 。 鱼脑 组 织 出现弥 散性 出血 , 头骨 受 到感 染, 并逐 渐 溃烂 形 成 空洞 。 病 鱼死 亡前 身体 失 去平 衡 , 受 到 刺激 时在水 中快速 旋转 , 继而死 亡 。 危害及 流行 时期 为鱼种 、 成 鱼阶段 , 高 温季 节较 多发 。 3 . 2 . 3 防 治方 法 。 定期 用 生石灰 调 节水 质 , 经 常 使用 微 生态
黄颡鱼爆发性病害防控技术

黄颡鱼在我国各大水系都有分布,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较大规模的养殖,是一条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淡水养殖鱼类。
今年开春以来,全国各地黄颡鱼都出现了大规模爆发性死亡,事件发生后,各级水产专家都深入一线进行流行病调查,及时调查病情,分析病因,制定防控方案,我们市县水产技术部门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4月26日黄颡鱼疾病诊断报告及5月9日省、市、县三级黄颡鱼爆发性病害防控分析会意见,结合前一阶段防控工作实践,特制定黄颡鱼爆发性病害防控技术,供养殖户参考。
一、黄颡鱼发病主要症状及诊断患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或静卧池边;病鱼头部发红或发黑,体表皮肤溃疡、布满黏液,体色发黄或腐皮脱色;吻端、口腔充血、下颌部、鳃盖充血;鳃丝基本清晰正常,偶见鳃丝肿胀和少许粘液,有少量车轮虫感染;背鳍基部、胸鳍基部、尾鳍有溃烂、炎症;腹腔脂肪积累明显、有时腹水严重;胃、肠内无食物,有时胃充满粘性积液;肠道有充血发红肿胀病变,肛门红肿出血;肝脏失血、脾脏发黑、肾脏肿大坏死、胆囊肿大。
大部分患病黄颡鱼有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典型症状,如“头穿孔”病、腹水病、腐皮病等。
实验室分离到多种细菌病原,包括维氏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类志贺邻单胞菌等。
二、黄颡鱼发病原因分析(一)发病池塘普遍为高密度单养模式,亩产量超过1500kg,密度过大,品种单一;(二)池塘管理缺乏,水质恶化,水体透明度低,溶解氧低,理化指标超标。
池塘冬季基本上未清塘消毒,投放黄颡鱼苗种前未培育浮游生物和有益微生物;○沈修俊杨军2020-12--57(三)3月底至4月初温度上升期投喂量过大,并且黄颡鱼摄食正常时,保健措施缺乏,没有及时进行预防;(四)养殖户采用地笼、摊网、拉网等操作导致鱼体受伤,造成致病菌或病毒感染;(五)疾病发生后缺乏科学诊断,滥用药物,加重病情。
过高的养殖密度、投喂量过大、外在刺激(水质、不当用药及人为刺激)是发病的主要条件,三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鱼体体质下降,免疫水平降低,感染爱德华氏菌和多种条件致病菌引发黄颡鱼爆发性病害。
黄颡鱼养殖模式及病害浅谈

黄颡鱼俗称黄腊丁、黄骨鱼、莫丁、郎丝等,广泛分部于我国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等流域。
我国黄颡鱼属有5个种,即黄颡鱼、瓦氏黄颡鱼、长须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中间黄颡鱼,以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分部最广。
黄颡鱼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
近几年,由于从天然水体中捕捞量逐渐减少,而市场需求量日渐增大,养殖黄颡鱼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现将黄颡鱼主要养殖方式及常见疾病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养殖方式黄颡鱼养殖经多年试验、研究和总结,养殖技术逐步成熟,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养殖方式多种多样,有池塘、网箱、流水和稻田养殖等。
1.1 池塘套养黄颡鱼适应环境能力较强,其池塘套养模式多种多样,一般养殖技术得当,平均亩产可达50-80千克。
针对不同养殖鱼为主体的模式进行不同数量、规格的黄颡鱼搭配,充分考虑各品种食性特点,合理搭配,是提高黄颡鱼池塘养殖整体效益的关键。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池塘养鱼的模式,池塘套养黄颡鱼的模式见表1。
其日常管理同常规养殖,在此不详述。
1.2 流水养殖流水养殖是黄颡鱼高密度的集约化养殖方式,水量充足、水质佳、基础设施好、技术得当,平均亩产可达4万-5.5万千克。
黄颡鱼流水养殖主要利用工业温流水,河流、水库具有落差的自然流水和循环过滤水。
黄颡鱼流水养殖主要形式和特点见表2。
(1)池塘建造以水泥池为好,长方形、圆形、椭圆和不规则形状均可,一般单口池面积在50-500平方米。
鱼池布局合理,有连片型、串联型和并联型等。
进、排水系统方便可行,进水方式有溢水式、直射式、散射式、水帘式和喷雾式等,排水方式有涵闸式、限定水位自流式等。
(2)鱼种放养夏花鱼种一般在6-7月放养,冬片鱼种在1-3月放养,放养模式有单养、主养和配养,放养密度由池塘、水流、温度、技术水平等综合条件决定,一般单养,每平方米放养300-500尾,主养每平方米放养100-200尾,配养每平方米放养30-50尾。
(3)饲料投喂与池塘主养大至相同,因流水养殖池中无其他生物饵料,投喂量相对高一些。
黄颡鱼3大病害发生频繁,想增加养殖效益,关键要掌握这几点

黄颡鱼3大病害发生频繁,想增加养殖效益,关键要掌握这几点黄颡鱼又名黄骨鱼、黄腊丁、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黄颡鱼品种较多,有黄颡鱼、江黄颡鱼、岔尾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人工养殖的品种主要是黄颡鱼、和江黄颡鱼两种。
黄颡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无肌间刺,且具有滋补、药理作用,成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在我国养殖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如广东、广西、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区。
黄颡鱼属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自然条件下,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以水生昆虫、小鱼虾、螺蛳、植物碎屑。
人工养殖条件下,可全程摄食配合饲料。
黄颡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伏夜食现象,一般白天栖息于水体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体上层觅食。
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在摄氏1度至摄氏38℃水温条件下都可以存活,最适温度为25~28℃。
营底栖生活,生性胆小,喜聚群栖息。
对酸性环境较适应,对碱性环境比较敏感,最适pH值范围为7.0~7.6。
pH值8.2以上容易引起腐皮病感染。
对水中溶解氧要求不低于2mg/L,低于2mg/L浮头,低1mg时出现窒息死亡。
随着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密度不断提高,黄颡鱼病害发生也逐渐频繁。
减少黄颡鱼病害损失,增加养殖效益,目前成了我们从事水产科研和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控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笔者就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防治做以下概述:1 红头病病原体:迟钝爱德华氏菌;流行水温为18~28℃,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发病较少;主要危害30~200g左■ 郝满义 王玲芳(陕西省大荔县水产工作站)右的鱼种或成鱼,传染性强,发病率高。
症状: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悬挂于水中,鳍条各基部充血,下颌、鳃盖、腹部可见深红色小血斑;解剖可见肝脏发白夹杂着小血点,胆囊肿大,脾肾脏发黑糜烂;胃苍白有血丝,肠内有黄色脓液。
严重时头部发红出血、颅骨上方出现菱形裂口,裂口处充血,脑组织外露。
治疗方案:每亩平均1m水深,用200g二氧化氯,化水全池泼洒;每亩平均1m 水深,用20%戊二醛溶液150mL,化水全池泼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颡鱼俗称嘎鱼、黄姑、黄腊丁等,因其鱼肉味鲜美、营养
丰富,颇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天然水域黄颡鱼资源锐减,
各地逐步兴起黄颡鱼人工养殖热,养殖过程中也陆续发生了
一些病害。黄颡鱼是无鳞鱼,药物较易从皮肤浸入体内,对
药物的敏感度相对较高,尤其要慎用硫酸铜和高锰酸钾。现
将笔者几年来对黄颡鱼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少食或停食。体表无
异,鳃丝腐烂并附有污物。
防治方法:
1、做好清塘工作,鱼种放养时用2%食盐水浸洗5分钟。
2、治疗以外消为主,使用溴氯海因0.3~0.4×
10-6g/m3或等量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连续2~3次均
可治愈。
二、暴发性出血病
病原:该病由细菌引起。
症状: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
部膨大,肛门红肿,鳍基充血、鳍条溃烂,腹腔积水。该病
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凶猛,蔓延迅速。
防治方法:
1、合理放养,每0.067公顷放鱼种2500~3000尾,
经常加注新水,水质过肥时应及时使用降氨药物(如“中水”
降氨宁)或“科恩”生物净水剂调节水质,排除池塘有毒气
体。
2、发病时,池塘使用二溴海因0.3~0.4×10-6g/m3
全池泼洒,连续2次,病症严重者,尚需用颗粒型溴、氯消
毒剂全池直接播撒1次。
3、饲料中添加克暴灵或鱼血康,添加量为4‰~5‰,
连喂3~5天。若投喂鱼浆鱼块的,再加1%的食盐,治疗效
果更好。
三、肠炎病
病原:点状产气单胞菌。
症状:鱼独游,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
粘液流出,食道和肠充血发炎。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鱼种下塘时用2%食盐浸浴。不投霉变食
物,活鲜动物性饲料用2%~3%的食盐水浸泡或饲料中添加
1%的食盐。
2、发病时,外消同暴发性出血病。内服:饲料中添加
肠菌宁和大蒜素,添加量分别为5‰~7‰和1‰~2‰,
连喂5~7天。
四、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病鱼的皮肤、鳍条、鳃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
孢囊。病鱼反应迟钝或漂浮在水面。黄颡鱼对小瓜虫有易感
性,发病后出现暴发性死亡。
防治方法:
1、池塘用生石灰彻底清塘,鱼种下塘前药物浸浴,合
理放养。小瓜虫流行期间,饲料中添加2‰的内服型杀虫精
Ⅱ,每半月1次,连喂3天。
2、发病时,池塘用25~30×10-6g/m3福尔马林全池
泼洒,隔天用1次,外消3次以上。内服灭虫精Ⅱ,添加量为
4‰~5‰,连喂5~7天。
3、使用辣椒粉和干生姜煮沸半小时后全池泼洒,使用
量每0.067公顷水深1米用辣椒粉0.5kg,干生姜0.2kg。
五、原生虫病
病原:主要为斜管虫和车轮虫,主要危害苗种。
症状:病鱼的鳍条、鳃上粘液增多,反应迟钝,头下尾
上或侧卧,严重感染时病鱼有跑马现象。
防治方法:
1、池塘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苗种用1~2×10-6g/m3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遍
洒,病情严重者,隔天再用1次。
六、营养性疾病
病因:饲料配方中营养失衡、原料变质或蛋白中必需氨
基酸、能量不够等引起。
症状:病鱼肝、胆肿大,肝黄胆黑,个体大的先死。
防治方法:改进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饲料中粗蛋白含
量达到35%以上。饲料中必须添加适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如有专用添加剂则更佳。饲料中长期添加生物活性物质,可
大大提高黄颡鱼的机体免疫力和生长速度。
在对黄颡鱼病害的防治用药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
严格控制使用量,一般来说药物使用浓度较其它有鳞鱼低,
用药后2~3小时内需有专人观察,以保万无一失。文章来
源: 农业台www.nongyetai.com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iyangzhi.com/News_Show.asp?ClassID=58
&Sma_ID=205&NewsID=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