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用药的危害及保证合理用药的措施

合集下载

医院不合理用药的危害

医院不合理用药的危害

医院不合理用药的危害医院不合理用药的危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医疗保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医院在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合理用药的行为,给患者带来危害。

医院不合理用药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由于医院不合理用药需要使用大量的高价药物,因此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压力。

通常这些药物的价格都十分昂贵,对于一些贫困患者来说可能无法承受,甚至在用药期间因为无法承担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

这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了经济上的困扰,也间接导致了医院的信誉受到损害。

二、增加患者用药风险医院不合理用药增加了患者的用药风险。

这些药物可能会因为剂量、频次、用药方法等方面的不合理使用而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对身体造成威胁。

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医院不合理用药往往是因为药厂的营销活动,致使医生在处方药物时受到影响而选择了有利可图的药品。

这样的行为不仅把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健康置于次要位置,而且通过给医生提供利益激励,牺牲了患者的利益,破坏了医疗信任。

三、加重社会医疗负担医院不合理用药不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负担,而且也加重了社会的医疗负担。

由于用药不合理,会导致患者的治疗费用高昂,造成医疗成本的恶性循环。

然而,在医院不合理用药的同时,正规的、有效的药物可能也因为厂商没有通过高价药品的宣传而不能得到合理使用,从而降低了药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影响了患者的权益。

四、削弱医院道德标准医药行业是一个高度敏感的行业,基于一定的道德准则进行。

不合理用药行为削弱了医院的道德标准,甚至引起消费者对医院诚信的怀疑和不信任。

一旦医院和医生的声誉受到影响,将导致患者对医疗系统的信任程度降低,并且可能会转向非法渠道或其他不明渠道,进行自我诊断,进一步增加受伤害的风险。

总之,医院不合理用药的危害无处不在。

在药品的选择和应用上,医生需要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在用药过程中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是听从商业利益。

医院不合理用药整改报告范文

医院不合理用药整改报告范文

医院不合理用药整改报告范文随着医疗行业不断发展,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药物应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合理用药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医院不合理用药现象仍然存在,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药物资源的浪费。

为了加强医院不合理用药的整改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医院不合理用药现状及原因分析1. 药物滥用和误用:部分医生在开具处方时,未严格按照药物适应症和剂量要求进行用药,导致药物滥用和误用。

2. 药物不合理搭配:医生在开具处方时,未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药物不合理搭配。

3. 过度使用抗生素:在部分医院,抗生素的使用率较高,甚至出现滥用现象,增加了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4. 药品采购和供应链问题:部分医院药品采购流程不规范,供应链管理不完善,导致不合理用药现象。

5. 医生和药师培训不足:部分医生和药师对药物知识掌握不足,导致在药物应用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现象。

二、整改措施及实施1. 加强医生和药师培训:提高医生和药师对药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定期组织培训和学术交流,促进合理用药意识的提升。

2. 完善药品采购和管理制度:规范药品采购流程,加强供应链管理,确保药品质量和供应。

3. 建立药物使用监测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医院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发现不合理用药现象,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4. 强化处方审核和点评:加强对医生处方的审核和点评,对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纠正,促进合理用药。

5. 推广临床路径和药物指南:根据临床路径和药物指南,规范医生用药行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6. 加强患者用药教育:提高患者对药物知识的认知,引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降低不合理用药风险。

三、整改成果及展望通过以上整改措施的实施,医院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患者用药安全得到了保障,治疗效果得到提高。

然而,整改工作仍需持续深化,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

合理用药整治方案合理用药实施方案

合理用药整治方案合理用药实施方案

合理用药整治方案合理用药实施方案嘿,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要聊一聊如何整治不合理用药,制定一套合理的用药实施方案。

作为一名有着10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我就用意识流的方式,给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一、背景分析咱们得了解一下当前不合理用药的严重性。

滥用抗生素、重复用药、不合理联合用药等现象层出不穷,导致药物不良反应、药物耐药性等问题日益严重。

所以,整治不合理用药,制定合理用药实施方案迫在眉睫。

二、目标设定1.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降低不合理用药现象。

2.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确保药物疗效。

3.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耐药性发生。

三、具体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1)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普及合理用药知识。

(2)制作宣传海报、视频等资料,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用药意识。

2.完善用药指南(1)整理国内外用药指南,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用药指南。

(2)定期更新用药指南,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最新的用药知识。

3.优化用药流程(1)简化用药流程,提高用药效率。

(2)建立用药监控系统,实时监控用药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加强医务人员培训(1)开展合理用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用药水平。

(2)设立考核制度,确保医务人员掌握合理用药知识。

5.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1)加强患者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2)开展患者用药咨询,解答患者用药疑问。

四、实施步骤1.成立合理用药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

2.制定合理用药实施方案,报上级部门审批。

3.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用药意识。

4.实施用药指南,优化用药流程。

5.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升用药水平。

五、预期效果1.降低不合理用药现象,提高用药安全。

2.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确保药物疗效。

3.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耐药性发生。

4.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不合理用药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合理用药整治工作。

通过制定合理用药实施方案,加强宣传教育、完善用药指南、优化用药流程、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等措施,努力实现合理用药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不合理用药 检查 整改措施

不合理用药 检查 整改措施

不合理用药检查整改措施不合理用药检查整改措施近年来,我国的医药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药品种类的增多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为患者们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然而,与此不合理用药也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不合理用药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健康风险,还会浪费医疗资源,增加社会的负担。

我们有必要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不合理用药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检查和整改措施。

一、不合理用药的表现形式不合理用药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过度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然而,在临床中过度使用抗生素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不仅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还会增加患者的药物负担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2. 多重用药和重复用药:部分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会得到不同医生的多份处方,导致了多重用药和重复用药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增加了药物的相互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3. 自行购买和使用药物:有些患者在出现轻微症状时,会自行购买和使用药物来进行自我治疗。

然而,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患者误诊、耽误病情甚至出现药物滥用的情况。

二、不合理用药的危害不合理用药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1. 增加药物风险:不合理用药可能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过度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引发耳毒性、肝脏损伤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2. 增加医疗资源负担:不合理用药会导致药品浪费和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增加了医疗系统的负担。

而这些资源本可以用于更有需要的患者身上,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3. 诱发耐药性产生: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产生。

这意味着在真正需要抗生素治疗的时候,药物的有效性可能会受到影响,进而加重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难度。

三、检查不合理用药的方法为了解决不合理用药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1. 审查处方:在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处方的审查和监管。

通过审核医生的处方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多重用药和重复用药的情况,以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乡村医生不合理用药引起的医疗纠纷及防范措施

乡村医生不合理用药引起的医疗纠纷及防范措施

乡村医生不合理用药引起的医疗纠纷及防范措施1. 乡村医生不合理用药引起的医疗纠纷在乡村医疗环境中,由于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条件简陋等因素,乡村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患者的医疗纠纷,给医生和患者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

1.1 患者因不合理用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导致医疗纠纷的情况时有发生。

比如患者因为服用了过量的抗生素而引发肾脏损伤,或者因为过度使用激素药物而出现内分泌失调等情况,而对医生提出索赔或投诉。

1.2 乡村医生在用药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可能相对有限,导致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难以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和合理用药,从而出现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1.3 随着信息不对称和患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患者对医疗行为的监督意识逐渐增强,一旦发现医生的不当用药行为,很容易引发医疗纠纷。

2. 防范措施针对乡村医生不合理用药引起的医疗纠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保护医生和患者的合法权益。

2.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乡村医生的用药行为。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与监管,明确医生的用药范围和标准,防止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2.2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用药的认识和理解。

患者应该积极参与医疗决策,了解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对不合理用药的识别能力。

2.3 建立健全的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加强医患沟通。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应该及时介入调解,解决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3.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乡村医生不合理用药引起的医疗纠纷这一话题的探讨者,我认为政府部门、医生和患者三方应该共同努力,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政府应该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和监管,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医生合理用药。

医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加强用药知识的学习,提高诊断治疗的准确性。

患者也应该增强用药知识,积极参与医疗决策,监督医生的用药行为,共同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

总结回顾:乡村医生不合理用药引起的医疗纠纷,不仅仅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矛盾,更是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的综合反映。

不规范用药整改报告

不规范用药整改报告

不规范用药整改报告一、整改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药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药品安全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但在实际用药过程中,不规范用药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导致患者用药效果不佳,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为了提高患者用药安全,降低不合理用药风险,我国相关部门对医疗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和指导,本报告即针对此次检查中发现的不规范用药问题及整改措施进行总结。

二、不规范用药现象根据检查发现,存在以下不规范用药现象:1. 处方开具不规范:部分医生开具处方时,未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或临床指南进行,存在药品剂量不当、用药途径不正确、用药时间不合理等问题。

2. 药物相互作用评估不足: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生未能充分了解患者所用的其他药物,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3. 药品采购和储存不规范:部分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存在采购渠道不合法、假劣药品流入市场等问题。

同时,药品储存条件不达标,导致药品质量受损。

4. 用药指导不足:医生在开具处方后,未能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用药指导,包括用药方法、用药时间、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等。

5. 药品滥用和误用:部分患者存在不按照医嘱用药、自行调整剂量或滥用抗生素、激素等现象,导致药物 Resistance 产生、不良反应增多。

三、整改措施针对以上不规范用药现象,本机构采取了以下整改措施:1. 加强医生培训:组织医生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对药品说明书、临床指南的熟悉程度,确保开具处方时规范、合理。

2. 建立药物相互作用预警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提高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对药物相互作用的预警能力。

3. 规范药品采购和储存: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药品采购,加强对药品储存条件的监管,确保药品质量。

4. 完善用药指导:加强医生对患者的用药指导,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认知程度,避免用药不当。

5. 开展不合理用药专项治理:加强对不合理用药的监测和检查,对滥用、误用药品现象进行严肃处理。

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及促进合理用药措施

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及促进合理用药措施

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及促进合理用药措施摘要: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在临床使用的药品种类和数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越来越多的新药在临床治疗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为这种原因而引发产生的一系列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多[1]。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现象主要包含有滥用药品、重复用药、剂量不合理、配伍不正确、给药途径不正确以及无适应症用药等相关方面,这些不合理用药的情况的产生会导致患者出现治疗失败、残疾以及更严重的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2]。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些研究数据结果中显示,全球范围内每年会有大约30%左右的患者是因临床不合理用药而导致其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管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是用药安全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临床;不合理用药;规范措施前言:药物在理论知识的定义是指能够用于预防、治疗以及诊断机体的疾病,能够对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进行调节,规定有适应症或者是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一种物质[4]。

“是药三分毒”,意在临床应用,用对了,毒就是药;用错了,药就是毒,药物与毒物两者相互依存。

用药安全及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我国临床上不合理用药的比例较高,并且因临床不合理用药而引发产生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逐年增加。

对于如何有效的进行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管控,其主要是根据相应的诊疗指南、指导原则、专家共识以及规章制度进行,对临床所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及时的干预,从而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正确的用药,提升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以及规范性,为临床治疗患者的过程中能够对患者的安全用药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本文主要针对临床出现的不合理用药的现象以及如何规范临床用药进行相应的阐述,具体的内容如下[5]。

1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现象1.1滥用药物临床上常出现的药物滥用情况多是在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中,根据相关的临床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在现阶段的门诊治疗的过程中,大约占有75%的感冒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对其使用了抗菌药物[6]。

我国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与措施分析

我国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与措施分析

我国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与措施分析摘要:目前,我国医疗行业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需政府、医院及患者共同努力与配合,结合不同观点与技术寻求不合理用药原因,同时采取综合性管理措施,提升用药的合理性。

本文对国内文献报道进行总结,探究我国不合理用药原因,并从成功案例经验中总结相应措施。

关键词:不合理用药;原因;措施不合理用药主要是指未根据药物及疾病系统知识与理论为基础,使用药物期间不具有安全性与经济性。

由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地区不合理用药情况尤为严重,成为影响我国健康用药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药物选择不当,如药配不当、抗生素及激素药物滥用等,极易导致患者用药后产生不良反应,使药源性病发率增加。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5000多万住院患者,因药物产生不良反应患者约250万,约10万人死于不合理用药,所以应重视药物使用现状,探讨相应措施。

1 不合理用药因素1.1 药品监管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有的医疗机构主要收入以药物为主,出现了“以药养医”现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转变,政府很难从财政方面维持保健体制,同时医疗机构缺乏转变机制,甚至医疗人员忽略了实际负担,从药方中获取较大经济利益。

我国政府部门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提升用药水平,但是合理用药水平依然较低。

1.2 药物使用不当目前,抗菌药物种类繁多,且药效显著,导致药物滥用情况较为严重。

抗菌药物无指征使用,使得耐药菌株增加,致使微生物感染疾病治疗难度增加。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会使细菌耐药性增加,导致其他一些抗菌药物药效降低,新型抗菌药物研究不及细菌耐药生产速度。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监测的病例中,药物不良反应站药物病例报告量的50%,严重程度及数量在不同药品中排在首位[1]。

1.3 给药方式不当患者在使用药物期间,一些患者对一些药物的1日剂量一次静滴,如青霉素药物,采用此种静滴方式,会使患者在其他时间段很难达到一定血药浓度,同时药物分解失效多。

R-内酞胺类是一种时间依赖性杀菌剂,需间歇给药,但一些患者用药时缩减用药次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年1月第1卷第1期
China J Misdiagnosis,January 2001,V ol 1Ä1
不合理用药的危害及保证合理用药的措施
赵逢平苗运明
山东省滕州市药品检验所277500
中图分类号:R45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9-6647(2001)01-0102-02 近几十年来,新药的不断涌现,一方面给人们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身体健康、保障人类正常、健康生活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方法,带给人类很大益处;另一方面,也大大地增加了医疗人员(医师、药师)在药物正确使用上的难度。

由于药物滥用、误用(如抗生素的滥用、超剂量给药),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情况的普遍存在,导致了大量的药源性疾病,轻则使用药者增加痛苦,重则使人致残,甚至死亡,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费用,造成个人和社会的的经济损失。

以患者为中心,保证药品质量,加强合理用药研究,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应引起社会特别是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更需要不懈的努力来对付它。

1不合理用药的严重性
1.1概况
20世纪磺胺、青霉素等药物的陆续问世,开辟了化学药物治疗的新纪元,人类终于找到了征服传染病、流行病、鼠疫、猩红热、肺炎、肺结核、淋病等的有效武器。

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从盲目探索和经验主义办法寻找新药,进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投资、有多学科合作,严格管理地研究开发新药,取得辉煌成就[1]。

为人们防治疾病提供了品种多样、数量充足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OTC),有效地保障了人们健康长寿,在这半个世纪,各国人均期望寿命从30多岁分别增至60多岁、70多岁、80多岁,反映出药物和药物治疗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1.2国际上不合理用药状况
随着药物和药物治疗的快速发展,不合理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性,逐渐被人们认识,称之为药源性危害或药害。

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新药研究开发达高潮,英美等国生产上市药物达数万种,合并用药和长疗法不断增加,不合理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日益突出,60年代西欧发生的轰动世界的反应停事件,日本发生的氯碘喹事件均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引起医药界的广泛重视[2]。

70年代,WHO指出,全球死亡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

自6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便采取多种方法监测,解决不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问题。

在美国,80年代仍有10%的入院者是由于药害所致,12%的住院患者是处方用药不合理。

1.3国内不合理用药现象
50年代~70年代,我国药物疗法较简单,药物品种、数量均不多,不合理、不适当用药问题不突出,但也存在四环素牙、链毒素所致聋哑药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药工业的产值、利润、销售额以空前速度增长,国产药、三资企业产药、进口药品种、数量不断增长,医药市场十分繁荣,缺医少药现象在城市已不复存在。

1984年,首届全国合理用药学术讨论会上,医学、药学专家一致认为:我国不合理用药现象严重存在。

不合理、不适当用药主要表现为:¹用药无适当指征或所用药无功效;º剂量过大或不足,疗程过长或过短,剂型不适当;»多药并用,注射液配伍禁忌发生率高;¼功效更好、毒性更小的药物未选用,或功效相同但价格便宜的药物未选用等。

近10a国内公开报道的2663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表明:不合理、不适当用药涉及的药物,以抗生素、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为主,普遍存在用药过多,指征过宽的错误。

并过多使用静脉滴注这种给药途径。

从回顾性药历分析所得不合理用药发生率约为住院患者人次的10%~20%,其中5%的患者因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而导致死亡[3]。

1991年有人报道说,据推算,每年在住院患者中死于药物不良反应人数为19.2万人,是19种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1倍。

不合理、不适当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在我国也相当严重和普遍,在我国每年5000多万住院患者中,至少有250万人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其中50万人属于严
重不良反应,因此致死的人数逾20万人[4]。

合理用药问题引起了公众和药品监督、卫生、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部门的广泛高度重视[5],各国政府均把药品的合理使用管理作为药品监督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从60年代起,世界各国都广泛开展药物毒理学研究,将毒理学研究视为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环节,建立了GLP实验室和各种管理规范,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如英国、日本的《药师法》和美国的《药房法》等法律,其管理的核心在于实施对医院、药店的药品使用环节(处方的决定和调配发药工作)的监督管理。

其具体方法是通过对使用环节的专业人员(医师、药师)实施资格认定,以及处方调配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等方法来达到用药有效、安全、经济的目的。

另外,发达国家除了实施《医师法》、《药师法》、《药房法》和《GLP》外,还要求医院和社会药店利用现代化手段采用合理用药监测软件系统如药物处方计算机审查系统(Drug Therapy Screening System DTSS)来达到管理目的,以确保用药的有效、安全、经济。

2保证合理用药的措施
2.1分析药物治疗中的问题
药物治疗在防治疾病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各国政府和医药卫生界都十分重视,分析并消除不合理用药因素。

美国医院药师协会将药物治疗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诸项:¹没有医疗指征用药;º处方药物无功效;»处方的药物不适合医疗特定情况;¼药物的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给药时间与间隔、疗程等不适宜;½重复给药;¾患者对处方药物过敏;¿产生急性或潜在的不良反应;À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急性或潜存的药物与药物、药物与营养品、药物与检验物质的相互作用;Á社交或娱乐性药物;bk未达到治疗的预期效果;bl患者对药物缺乏认识,不遵守医生确定的药物治疗;bm受经济限制而影响药物治疗;bn患者没有坚持药物治疗。

造成不合理、不适当用药的因素,由医疗人员、患者、药物等三方面因素构成。

上述诸项中,¹~½项主要是医疗人员因素;bl~bn项为患者因素;¾~bk项可归为药物因素。

2.2明确合理用药的标准
1987年,WHO提出合理用药的标准是:¹处方的药物应为适宜的药物;º在适宜的时间,以公众能支付的价格保证药物供应;»正确地调剂处方;¼以准确的剂量、正确的用法和用药日数服用药物;½确保药物质量安全有效。

这一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使药物治疗符合安全、有效、经济三项基本要求。

2.3保证合理用药的有效措施和进展
6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采取措施以保证合理用药。

近几年来,世界大多数国家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其中行之有效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以下方面:¹培养配备临床药师,开展以患者合理用药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服务,开展合理用药咨询及药学保健;º建立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推行计算机化,开发了一系列合理用药监测信息系统,有效地辅助医师、药师合理用药[6];¼积极发展新学科、新技术,提高合理用药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近20a来发展的边缘学科有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等;½改革医疗保险付费办法,将合理用药列为医师、药师考评的重要项目。

美国在1983年/1986年间用此方法于医疗救济项目,节约医疗费60亿美元。

上海市一家500张床位的医院,开展合理用药1a,节约药费近30万元。

全国有县级以上医院13248家,若能全面开展合理用药,估计每年可节约药费30亿元,药源性疾病可明显下降[7]。

参考文献
[1]药学科学.国家自然科学学科基金会,1995;43
[2]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1998;28
[3]杨晓华.2663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分析.中国药房,2000;11(2):81
[4]医疗数字荟萃.健康报,2000-01-26(1)
[5]雀勤华.浅谈医疗保险与合理用药.中国药事,1999;13(1):3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