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各篇的字数
《论语》的逻辑

《论语》的逻辑《论语》是中国最重要的书,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书――加个之一也行,且将越来越重要。
可是,《论语》该怎么读呢?有人说,孔子是微博体的发明者。
的确,《论语》多为孔子回答弟子及各国诸侯、卿大夫乃至庶民的话,另有一些弟子们的话。
全书共五百余段,古人称之为“章”。
每章字数不等,短者数字,最长的一章有四百余字,多数在二三十个字。
五百多章有所分篇,现在流行版本有二十篇,每篇在三十章左右。
《论语》的二十篇之间有没有联系?篇内各章之间有没有联系?平心而论,研读《论语》,完全可以不管这问题。
《论语》是“全”书,如作《论语义疏》的南朝人皇侃所说,《论语》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也”。
读《论语》,可从任何地方开始,随便翻到一章,认真体认,即可有所收获。
不过,现代人似乎总觉得《论语》有点杂乱无章,这种看法肯定是不对的。
孔子在世,弟子以孔子为中心,结成一个充满凝聚力的团体。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第一个学术团体,第一个NGO。
七十三岁那年,孔子去世。
怎么办?弟子曾陷入困惑。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既?,弟子思慕。
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
”弟子们推举有若继任老师。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论语》一开篇,第一章是孔子的话,第二章则是有子的话。
可是,有若的能力有点不足,大家有点失望,孔子建成的团体也就松散了。
弟子们分散到各地,能力出众者自立门户,传授孔子之学。
比如,子夏在三晋具有巨大影响力,魏文侯是其弟子。
子游是吴人,家乡在今天的常熟。
他回家乡传播儒学。
上海有个奉贤区,这里的贤就是指子游。
也就是说,孔子之后,儒学呈现出多中心发展的态势。
此后两千年来,一直到今天,儒家都没有严密的统一的团体,不像高度军事化的墨家,也不像佛教、基督教。
但是,如果只有分,那用不了多长时间,儒家不复存在了。
弟子们决定做一件合的工作――编辑《论语》,以便完整、准确地呈现孔子理念体系,以为儒家思想、学术的共同基础。
论语3.4

论语3.4
你可能是指《论语》中的第三篇第四章,其内容为: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德。
”孔子认为,真正的仁德应该是内在的品质和道德修养,而不是通过外在的表现和言辞来伪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那些善于言辞、表面上对人友好热情,但实际上却缺乏真正的仁德和善良的人。
这些人可能会利用自己的口才和表面功夫来获取他人的信任和好感,但一旦涉及到实际利益和责任,他们往往会退缩或者背叛。
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不能只看表面的言行和表现,而应该更加注重对方的内在品质和道德修养。
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仁德和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以上是我对于《论语》3.4 的理解与分析,总字数超过了 400 字,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我对《论语》中的其他内容进行解释或分析,请随时告诉我。
四书五经各有字数

四书五经各有字数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字数:1753《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字数:3568《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由其学生编辑而成。
字数:13700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字数:34685南宋有郑畊老曾统计十三经字数如下:论语:13700孟子:34685大学:1753中庸:3568周易:24207尚书:25800,(近人黄侃除去伪古文,计17925)毛诗:39224周礼:45806仪礼:56115礼记:99020左传:196845,(孔子春秋本文18000)公羊:(清阎若璩考订后统计44075)縠梁:(清阎若璩考订后统计41512)孝经:1903尔雅:13113周易,二万四千二百零七字。
(或作一百零七字)24207尚书,今古文合二万五千八百字。
(扣去伪古文,为17925)诗经,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
(或作三十四)39224周礼,四万五千八百零六字。
45806仪礼,五万六千一百一十五字。
56115礼记,九万九千零二十七字。
99027左传,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
196845公羊传,四万四千零七十五字。
44075谷梁传,四万一千五百一十二字。
41512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
(或作一千七百字)12700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34685尔雅,一万三千一百一十三字。
13113孝经,一千九百零三字。
1903然十三经除论孟及诗易外,选背即可,不必全背也。
十三经外,须背者尚有老庄古文诗词歌赋等,今皆未计入内。
《论语》选读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分析

儒道墨法
儒家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艺即六经 :《易》、《书》、《诗》、《礼》、
《乐》、《春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 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 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 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 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确立了“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自汉以后,孔子 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
“然高 伸心《山引向诗,的往》人方之有们向。之仰前:”望进‘;。高Jǐ山宽n仰广g止的,大h景á道行n,行g 人止。们xí虽n沿不g着能它至,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 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玄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 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 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 解释为语助词。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ài)而!”孔子下,欲 与之言。趋而辟(bì)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十则全文解析

《论语》十则学习纲要单元回顾本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侧重于理想和信念。
选文同样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
这一单元与上一单元相比,不但侧重点不同,而且理性的成分更多一些,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单元与上一单元有延续性。
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课文感悟《〈论语〉十则》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学习态度:(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思想品德修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写作特点1.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
作为语录体散文《论语》中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观点很鲜明,但它只提论点,不提论据,而且立意非常深刻。
如第三则谈“学”和“思”的关系,两句话,表明孔子主张“学”和“思”相结合,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
这一则不仅说明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充满了辩证思想。
2.篇幅简短,语言精练。
《论语》中记录孔子的话,大多很短。
课文中所选的十则,第三则只有12个字,第一则稍长,也只有30个字。
字数虽少,但格言式的语句,表达了精辟的认识和深刻的哲理。
其中很多语句已成为成语,一直流传,很多成语至今仍很有生命力,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启迪作用,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将使我们终身受益。
背景知识作者简介孔子(前559—前479),名丘,字仲尼。
论语_大学语文

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 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 ,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 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 ,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 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 。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 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 以,君子任何时候—一哪
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
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
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
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大家好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 聚会,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汉 内斯·阿尔文博士发表宣言:
“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到二千五百年前 的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大家好
第一章 孔子与《论语》
大家好
? 教学内容: ? 一、 孔子形象的再认识 ? 二、《论语》概论 ? 三、《论语》一书的思想智慧
《论语》三则
大家好
全球首家孔子学院 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
大家好
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 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 )。孔子学院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 化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 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 子而传,自孔子之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 ”
大家好
当时的鲁国政权长期受控于大臣 ,而后来 鲁昭公(鲁国之二十四代君主)因政变被 臣子赶到了齐国。
1 鲁国的混乱政治格局。 2 齐国能够有一个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 机会。
三年后 ,孔子带着无奈又回到了鲁国。
大家好
回到鲁国后,孔子开始在 家著书立说,广招弟子,培 养人才。
在 51 岁时孔子被委以中都 宰(县长)的官位 ,开始了“五 十知天命”的仕途生涯。
孔府是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官衙和内宅合一的建筑, 占地240亩,现有楼、房、厅、堂 480余间,被誉为 “天 下第一家” 。
第5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理解儒家关于“学习”与“修身”的专题内容。
3.感知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感悟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2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有什么智慧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知人论世学生活动1:观看视频了解孔子及《论语》。
1、作者介绍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三字经全文内容第四部分解释——四书五经储子百家

《》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有不同版本,全文字数从1120字至1722字不等。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都是我国优秀的蒙学读物,并称为"三、百、千"。
(第四部分——四书五经、储子百家)46、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解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47、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解释】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48、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解释】《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
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49、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解释】《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
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50、作中庸,乃孔伋。
中不偏,庸不易。
【解释】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51、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解释】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52、四书熟,孝经通。
如六经,始可读。
【解释】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53、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解释】《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各篇的字数
蒋晋通
2014年6月22日中午
近来阅读李零先生所著的一书《丧家狗——我读<论语>》,突然想出一个事,即《论语》各篇到底有多少字?虽然以前我也常读《论语》,知其字数总共约15500多字,但不知其准确与否,于是今天想点数一下《论语》各篇的具体字数。
随即,拿出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张以文译注的《四书全译》一书(1989年5月第一版,1990年1月第2次印刷),翻开《论语》,无聊而有趣的点数起来。
结果是这样的,这个版本的《论语》总字数为15584字。
各篇字数如下:第一篇学而493字;
第二篇为政579字;
第三篇八佾689字;
第四篇里仁509字;
第五篇公冶长868字;
第六篇雍也816字;
第七篇述而892字;
第八篇泰伯619字;
第九篇子罕806字;
第十篇乡党642字;
第十一篇先进1049字;
第十二篇颜渊987字;
第十三篇子路1039字;
第十四篇宪问1341字;
第十五篇卫灵公910字;
第十六篇季氏868字;
第十七篇阳货1014字;
第十八篇微子621字;
第十九篇子张842字;
第二十篇尧曰370字。
哈哈哈!虽然此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意义,况且还可能点数的有误,而且不同版本的字数,可能还会略有不同。
但是,这对于学习国学的人来说,也还是有点价值的。
至少可以在了解到《论语》每篇的字数后,在安排学习、作好学习计划,或讲解《论语》时,还是有益的,可以方便统筹安排嘛。
看来,说无聊之事,也还是多少有些趣味的事。
姑且这么认为吧。
反正也不算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