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病例讨论共42页

合集下载

一例间质瘤病历分享与讨论-南华附二彭肃-PPT文档资料

一例间质瘤病历分享与讨论-南华附二彭肃-PPT文档资料

诊治经过(2019-5-13)
患者自3月出院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开始自行不规律服药( 有时减半服用,有时隔天服用)
2019.5.13(服药123天)胸腹部增强CT (100×94.1mm)
诊治经过(2019.5-2019.8)
出院后嘱患者继续予以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昕维)(
200mg bid)口服治疗,嘱其按时按量规律服药。
2019-6月:出现间断黑便,量不多,伴乏力明显 。至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就诊,考虑胃间质瘤并出 血。予以输血、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后,顺利出 院。出院嘱继续予以甲磺酸伊马替尼片 0.2g 口 服 bid。 出院后患者仍间断有黑便,未予以重视,
诊治经过(2019.8-2019.9 )
患者仍间断有黑便,并出现严重贫血(最低血色 素达34g/L)、严重营养障碍(白蛋白20g左右) 以及胸腔大量积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期间两度入院,予以输血、补血、抽胸水、抗感 染、营养支持等治疗。
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6.65×10^9/L,血红蛋白:121g/L, 血小板:401×10^9/L; 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基本正常。 肿瘤相关标志物CEA、CA-199、CA-153、 AFP正常。
病例二:
辅助检查
胸腹部增强CT:左侧大量胸腔积液伴压迫性肺不张,(左上中 腹(胃部区)巨大肿块影:考虑胃恶性肿瘤并左侧膈肌侵犯, 其最大层面约143×95mm)
诊疗经过
于2019年1月3日行胸腔穿刺引流解除患者肺部压迫;
待一般情况改善后,于2019年1月11日予以口服甲磺酸伊
马替尼片(昕维) 200mg bid治疗。
诊治经过(2019-2-14)
2019.2.14(服药34天)胸腹部增强CT (118×97mm)

胃肠间质瘤病例分享

胃肠间质瘤病例分享

病例 1
服药后复查CT(2007-01-25)
病例 1
2007年6月23日患者因“肠梗阻”于赣州市于都县人民医院行 剖腹探查+粘连松解术,术中未见肿瘤复发情况
病例 1
10年随访
患者用药后一直坚持复查,每年至少1次行腹部CT检查 ,均未见明显复发或转移 该患者不良反应较轻,前期颜面部轻度水肿 现患者仍坚持用药……
再次手术还是用药?
病例 1
✓ 医生建议目前适合口服格列卫,手术效果不佳 ✓ 慈善总会免费赠药项目开展(购药满疗程后终身免费) ✓ 患者有服药意愿
2006年10月遵医嘱口服格列卫
病例 1
用药3月后复查 (2007-01-25)
腹部CT提示:病灶较 前好转
病例 1
服药后复查CT(2007-01-25)
,有轻压痛,表面光滑,境界较清楚,活动尚可
辅助检查:肿瘤标记物(AFP、CA199、CA125、CEA)正常,中、下腹部CT增
强示:盆腔及肠系膜根部占位,拟为肠道或系膜来源的间质瘤,神经源性肿瘤 待排,两肾囊肿
病例 2
2010年12月07日 我院行盆腔肿块切除+小肠部分切除术
• 术中所见:术中见盆腔一约15×20cm大小的肿块,质地脆,表 面不光滑,呈分叶状,血运丰富,位于膀胱与直肠之间,侵及 部分膀胱后壁浆膜及小肠,肝、腹腔未见明显转移
病例 1
CT增强(2004-7-5)
病例 1
CT增强(2004-7-5)
病例 1
CT 报 告
病例 1
2004年7月12日于江西省肿瘤医院行小肠恶性肿瘤 切除术 手术顺利
病例 1
术中所见
肿瘤位于腹腔,大网膜包裹, 滋养血管丰富,肿瘤来源于距 屈氏韧带约10cm 空肠壁,基底 4×1cm,肿瘤大小18×15×10 cm,光滑,包膜完整

胃肠道间质瘤22例临床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22例临床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22例临床分析袁家宾(济宁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提 要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

方法 对我院普外科自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经病理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2例胃肠道间质瘤得到了病理确诊和及时的手术切除治疗,起源于胃12例,小肠8例,直肠1例,结肠1例。

临床表现:首先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引起的贫血、呕血或黑便,其次为上腹部疼痛不适,还有一些病人表现为急腹症(如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

胃肠造影、CT及胃肠镜检查有助于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10~7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

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不同于其他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手术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伊马替尼(格列卫)作为分子靶向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治疗;预后;伊马替尼 胃肠道间质瘤(G astrointestinal st romal tumor s,GIS Ts)虽然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肿瘤,近年来对它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

GISTs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它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与其他胃肠道常见肿瘤相比有其特殊性。

我院普外科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22例,对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自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院普外科共收治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2例。

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19~82岁,平均49岁。

起源于胃12例,小肠8例,直肠1例,结肠1例。

22例患者均有临床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10例,消化道出血8例,消瘦2例,肠梗阻3例,上消化道穿孔1例,贫血4例,发热3例,腹腔内大出血1例。

术前辅助检查:胃间质瘤上消化道造影诊断阳性率为(7/8)8715%,胃镜的阳性率为(9/10)90%,腹腔C T的阳性率为(11/11)100%;小肠间质瘤的小肠造影阳性率为(3/6) 50%;纤维结肠镜对大肠部位的间质瘤发现阳性率为(2/2) 100%,但无论是纤维胃镜或结肠镜,其内镜活检的病理阳性率均低,确诊(2/12)1617%。

胃肠道间质瘤1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1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3 讨 论
GS I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 , 占胃肠 道肿瘤 约 的 1 可发生 于胃肠道任何部位 ( %, 包括食道 、 小肠 、 胃、 结肠 、 肠系膜 、 大网膜和后腹膜 ) 和任何年龄 , 但多见于中老年人 , 其 中 6 %~ 0 0 7 %发生于 胃,0 3 %发 生于小肠 ,%发 生于结 、 2%~ 0 5 直肠 , 见于网膜及肠系膜【 本组 1 偶 引 。 5例中, 发生于胃 5 .%, 3 3 小肠 2 .%, 67 结肠 1%, 3 除结肠发病率偏 高( 可能与病例数少
1 资 料 与 方法 1 临 床 资 料 :收 集 本 院 病 理 科 2 0 . 1 0 5年 1 至 2 0 月 0 9年 1 2
月手术切除标本确诊 的 G S 5例 。5例 G S IT 1 1 IT患者年龄 3 ~ 7 7 0岁 , 平均 5 7岁 , 中 3 ~ 9岁 1 ,0 4 其 03 例 4 9岁 4例 ,O 5 5~9 22 IT发生部位与危险程度 的关系 : . G S 见表 2 。
细胞呈 片状或弥漫分布 ,胞质染色呈深棕色 。S 10与 S A -0 M
的 阳性 细 胞 数 和 着 色强 度 均 较 少 且 较 弱 。
表1 1 5例 G S IT免疫组织化学染 色结果
究其临床病理 特点及 免疫组 织化学特征 , 以便在工作 中更好
地认 识 和 了解 G S 。 IT
标 准 为 : 1 %者 为 0分 、0 5 %者 为 1分 、0 7 %者 <0 1%~ 0 5 %~ 5 为 2分 、7 %者为 3分 。最 终 以二 者相加后 的总分作 为每 >5 例综合判定的结果 , : 即 总分 ≤l 者为 阴性 ( ) /2 者为阳 一, 分 >

胃肠间质瘤病例分享

胃肠间质瘤病例分享
,有轻压痛,表面光滑,境界较清楚,活动尚可
辅助检查:肿瘤标记物(AFP、CA199、CA125、CEA)正常,中、下腹部CT增
强示:盆腔及肠系膜根部占位,拟为肠道或系膜来源的间质瘤,神经源性肿瘤 待排,两肾囊肿
病例 2
2010年12月07日 我院行盆腔肿块切除+小肠部分切除术
• 术中所见:术中见盆腔一约15×20cm大小的肿块,质地脆,表 面不光滑,呈分叶状,血运丰富,位于膀胱与直肠之间,侵及 部分膀胱后壁浆膜及小肠,肝、腹腔未见明显转移
病例 1
最近复查CT(2014-05-04)
病例 1
最近复查CT(2014-05-04)
病例 1
最近复查CT(2014-05-04)
病例 2
刘××,男,59岁,农民 2010年12月02日因“发现下腹一包块约2月”入院 辅助检查:B超提示:腹膜后包块,性质待定 既往体健
查体:腹部平坦,触诊腹壁柔软,中下腹可触及一包块,大小约18×7×15cm
病例 1
术 后 病 理
病例 1
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出院诊断:小肠间质瘤复发 (免疫组化确诊)
出院医嘱——建议口服格列卫治疗 还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未遵医嘱执行口服格列卫
病例 1
术后复查CT(2005-8-19)
报告:腹腔呈间质瘤术后改变,未见明显肿块
病例 1
术后复查CT(2005-8-19)
病例 1
复查CT(2005-6-21)
病例 1
复查CT(2005-6-21)
病例 1
复查CT(2005-6-21)
病例 1
2005-6-24于江西省肿瘤医院行腹、盆腔多发性肿瘤切除术
病例 1
第二次手术 术中所见

胃肠道间质瘤3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3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An a l y s i s o f 3 4 Ca s e s
CH ENG Yi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a t h o l o g y , t h e
P e o p l e ’ s H o s p i t a l o f S h a n g r a o , S h a n g r a o 3 3 4 0 0 0 , C h i n a )
关 键 词 :胃肠道 间质瘤 ; 病理诊断 ; 病理分级
中图分 类 号 : R 7 3 5 ; R 4 4 6 . 8
文献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1 0 0 9 — 8 1 9 4 ( 2 0 1 3 ) 0 3 — 0 0 0 7 — 0 3
G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a l Tu mo r s : A Cl i n i c a l a n d Pa t h o l o g i c a l
S MA , D e s , a n d K i - 6 7 w a s d e t e c t e d b y i m mu n o h i s t o c h e mi s t r y( P V- 9 0 0 0 me t h o d ) i n s u r g i c a l s p e c i m e n s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b e n i g n a n d ma l i g n a n t t u mo r s .M e t h o d s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CD 1 1 7 ,CD3 4 ,S一 1 0 0 ,

病例讨论,胃间质瘤PPT课件

病例讨论,胃间质瘤PPT课件
临床表现 通常症状较轻
消化道出血常见
沿胃壁长轴生长,使胃壁增 垂直于胃壁长轴生长,常呈单
生长方式 厚,常呈多发、弥漫病变 发肿块
33
胃间质瘤
鉴别诊断:胃淋巴瘤
胃淋巴瘤
胃间质瘤
CT表现
常累及胃窦、胃体、胃底,多 数侵犯2个以上部位;
典型表现:弥漫性胃壁增厚, 范围广、程度重,胃壁柔软;
部分表现为结节型、肿块型, 多在胃壁增厚的基础上形成, 常多发;
密度均匀,出血坏死囊变少见
强化程度不高;
可合并腹部尤其是腹膜后淋巴 结肿大和脾肿大
胃体部大弯侧,胃底部,多仅累及 1个部位; 以肿块为主要表现;
肿块与邻近胃壁分界清楚,邻近胃 壁无增厚,常为单发;
密度常不均匀,较大者出血坏死囊 变多见;
中度至明显强化;
极少淋巴结肿大
34
胃淋巴瘤(弥漫增厚)
35
胃淋巴瘤(肿块型)

39
23
胃间质瘤(腔内型)
24
胃间质瘤(腔内外型)
25
胃间质瘤(腔外型)
26
27
28
胃间质瘤
来源
鉴别诊断
胃癌
胃间质瘤
胃粘膜上皮细胞
胃壁肌层的间充质细胞
发病率 恶性度
占胃原发肿瘤的95% 高
占胃原发肿瘤的2%
良性、交界性、恶性三种类型, 恶性度低
临床表现
胃窦癌可致幽门梗阻
消化道出血常见,肠梗阻少见
良性,肿瘤<5cm,肿瘤细胞病理核分裂象<5个 /50HPF;
交界性,肿瘤>5cm,肿瘤细胞病理核分裂象<5 个/50HPF;
恶性,肿瘤>5cm,肿瘤细胞病理核分裂象>5个 /50HPF。

胃肠间质瘤病例报告

胃肠间质瘤病例报告

胃肠间质瘤病例报告1. 病史女,58岁,已婚,绝经6年。

主诉患者腹胀月余,均能自行缓解,未引起重视。

患者10天前体检当地医院发现盆腔右后方肿块(10.0*85mm);MRI提示:盆腔占位病变(75*93mm),考虑来源于左附件,建议手术。

患者未求明确诊断,去上一级医院检查,检查所见,意见相同,患者确定后,来医院,择期手术。

2. 超声检查患者膀胱截石位,经阴道超声行子宫附件全面扫查后,同时显示正常子宫肌层与病灶切面作为造影切面,探头固定不动。

经左侧肘静脉注入声诺维造影剂2.4ml,追注5ml生理盐水后,存储动态造影过程。

子宫右前方包块,大小约8.8*8.4*8.5cm,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见多个囊性暗区,液较稠。

双卵巢可及,回声偏实。

多普勒图像CDFI:瘤体内血流信号丰富,RI:0.48 超声所见:子宫右前方见8.8*8.4*8.5cm 包块,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见多个囊性暗区,液较稠,可有流动感。

CDFI:瘤体内血流信号丰富,RI:0.45。

提示:子宫右前方不均囊实性占位(输卵管来源?Ca可能)真的是输卵管来源肿瘤吗?未明确诊断,给予静脉超声造影增强达峰期(子宫前方富血供包块)超声造影所见:瘤体内部增强时间同步于子宫肌层,实性部分呈整体等增强,增强尚均匀,边界清晰,内见造影剂充盈缺损,增强晚期静脉期同步于子宫肌层廓清。

可见一支明显穿支血管来源于附近肠管,进入包块。

造影提示:子宫前方富血供包块:肿瘤考虑,胃肠道来源可能。

3. 术中所见及术后标本瘤体血供来源于小肠瘤体质软、囊实性、表面光滑、内见液化坏死子宫上方直径约10cm肿块,与小肠相连,质软,囊实性,表面光滑,可见供血动脉来源于小肠。

标本剖检内见液化坏死区。

4. 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病理诊断:(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肿块大小10×6×5cm,核分裂<5< span="">个/50HPF,伴坏死,高度风险,肠壁两端切缘阴性免疫组化:CD117/C-kit(+)、CD34(-)、Desmin(+)、DOG1(+)、Ki-67(15%+)、S-100(-)、SMA(-)、GFAP(-)5. 鉴别诊断1.- 输卵管癌临床表现:输卵管癌“三联征”,即阴道排液、下腹疼痛、盆腔肿块;有时阴道出血,晚期出现腹水等超声表现:附件区腊肠形囊实性包块,壁厚,内可见实性不均质回声,或囊壁上见乳头状结构,实性部分及囊壁上可探及血流信号2.- 浆膜下肌瘤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较大的浆膜下肌瘤以下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超声表现:子宫肌层内异常回声结节向浆膜下突出,有时仅与宫体以一蒂相连,彩色多普勒可显示来自子宫的供血血管3.粘液性囊腺瘤临床表现:症状:早期肿瘤体积小,多无明显症状;伴随肿瘤体积增大,可出现轻度腹胀等症状;当肿瘤过大压迫周围组织时会出现相关的压迫症状,如尿频、便秘、心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生活性低:Ki-67+细胞<10% 部位:胃 治疗:完全切除
GIST预后不良的因素
腹膜播散和肝转移 肌层、粘膜和/或周围组织浸润 脉管浸润或瘤栓形成 肿瘤性坏死 最大直径>10cm 核分裂数>10/50HPF 细胞密集、明显异型 瘤细胞围绕血管簇状分布
治疗方式
目前,完整的外科切除仍是GIST首要的治 疗方式 ,整块切除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最 重要因素.手术的目的是去除全部肿瘤. 即使临近器官被累及,只要可行,整块肿 瘤及其假包膜应一起切除.
病情摘要
患者,于XX,女,79岁,因“发热20天” 于2019.6.16入呼吸科。
无明显阳性主诉。 体格检查:未查及明显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
大兴医院腹部彩超(2019.6):胃弥漫性增 厚,胃癌?
大兴医院CT检查示:左侧上腹部显示一巨 大囊实性肿物,约15.8x13.2x9.8cm,囊壁 薄厚不均,囊内可见气液平面,增强扫描 囊壁轻度强化,考虑间质瘤,其内巨大溃 疡形成。
盆腔CT:盆腔积液。未见复发。 胸部CT:左侧胸腔积液,右肺多发微结节,建议随
诊。 腹彩超:右附件实性占位,考虑库肯伯格氏瘤。大
小约115x78.7mm。 2019.2.23 CEA 2.08ng/ml,CA125 103.30U/ML
CA19-9 25.40U/ML.
目前诊断
胃肠间质瘤术后 IV期 肝转移 卵巢转移 腹膜及肠系膜转移 腹腔积液
肿瘤还可发生于腹腔软组织如网膜、肠系膜或腹 膜后,均具有与GIST形态学、免疫表达及分子遗传 学的相同特征。但发生于胃肠道及腹腔以外者 有以 上特征的间质瘤则十分罕见。
流行病学
GIST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但多发于中老年 人。易发高峰年龄50-70岁。
GIST年发病率1-2/10万,平均发病年龄约60 岁。
GIST可发生在消化道任何部位,最常发生在 胃(50%-65%)和小肠( 20%-30%),
其余好发部位为结直肠(5%~10%)和食管 (5%)。
病理
大体病理特征:通常表现为孤立、界限清楚的 结节,体积范围可以从微小到巨大,切面可见 出血、坏死、囊性变, 质地脆或硬韧。
组织病理学特征: 主要分为3型:梭形细胞为 主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混合细胞型。
讨论
下一步治疗:化疗?格列卫? 格列卫服用时间? 如何控制腹水?
胃肠间质瘤
一、概念 二、病理特点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
GIST的定义
起源于间叶源性肿瘤,肿瘤位于胃肠道,组织学 形态有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免疫组 化表达KIT蛋白(CD117)阳性。遗传上存在频发性 c-kit基因突变。
最终确诊还依靠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标 志物CD117和CD34。
危险度
GIST良恶性界限不清,是一种潜在恶性的肿 瘤。即使是良性的肿瘤 ,在10年后也出现了 恶性转化
因此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制定了GIST危险 分级。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
GIST预后良好的因素
肿瘤:体积小(<2cm),境界清楚 核分裂数<2/50HPF 瘤细胞欠丰富,无异型,无坏死
2019.1.2因“腹胀6月”入院。 2019.1.11CT:肝内 转移病变明显增大,腹腔内出现大量腹水,腹盆腔 巨大肿块,最大断面约254x157mm。残胃未见明显异 常。腹部肿物针吸活检,可见增生活跃的梭形细胞, 2019.1.4 CEA 1.86ng/ml,CA125 144.40U/ML CA199 20.20U/ML,考虑间质瘤复发。
开始口服格列卫治疗:300mg,qd。
复发后治疗
2019.5.21因腹胀明显,伴大量腹水,行腹腔 灌注化疗5-FU1g,继续口服格列卫治疗: 400mg,qd 。
复发后治疗
2019.2.23腹部CT:肝脏及左肾多发囊状,不除外肝 脏部分病变为转移可能。腹膜及肠系膜多发异常强 化结节及肿块,考虑转移可能,腹腔积液。
全身化疗:联合化疗的疗效<10%(氮烯咪胺、 丝裂霉素、阿霉素、顺柏)
腹腔播散:手术加米托蒽醌腹腔内化疗 肝转移:孤立瘤灶,手术切除;肝动脉栓塞
优于全身化疗(总有效率82%) 放疗用于巨大肝转移或盆腔固定的疼痛病人
结合本例
本例为腔内型胃间质瘤。 本例患者免疫结果示:核分裂数<2/10HPF,
通常不需要淋巴结清扫。 手术过程中必须避免肿瘤破裂。
术后辅助治疗
术后伊马替尼(格列卫)辅助治疗可防止肿 瘤复发和转移 ,提高无复发生存率 ,适用于 中高危GIST患者。
治疗剂量和持续时间未明确 ,国外肿瘤学会 推荐剂量400mg/d,中危患者使用时间为1年年, 高危患者至少为2年。
转移性肿瘤
胃体部低度恶性胃肠间质瘤,肿物大小 15x13x11cm,境界清楚整齐,中央可见出 血、坏死,核分裂<2个/10HPF,肿瘤与脾 门软组织及网膜粘连,脾脏未见特殊改变。
免疫组化:CD117(+),CD34(+),SMA(),S-100(-),Ki-67<5%。
复发后治疗
2009年4月查体发现盆腔占位,95x138mm囊实性包块, 转移可能,肝内多发占位,肝右叶可见61.4x52.4mm 不均匀混合回声。考虑转移瘤,左侧腹腔占位, 2x2.8cm,考虑间质瘤复发。
肿瘤大小15x13x11cm。危险分度:中危。 故应开始予以格列卫辅助治疗。
可向腔内、腔外生长或同时生长。
GIST的免疫表型
抗体 CD117 CD34
SMA 100
% 96.0 77.2 22.3 17.5
临床表现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 期诊断困难。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腹胀,其次是 消化道出血和不明原因的贫血。
辅助检查
最有帮助的检查方法是 CT、超声内镜、 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等手段。
初步诊断
胃部占位 胃间质瘤?
术中探查(2019.6.29)
肿瘤位于大弯侧,与胃腔相通,大小约 15x15cm,质韧,表面血管丰富,与膈肌、 脾脏、胰腺、结肠、小肠粘连紧密
术中诊断及处理
诊断:胃壁肿物(间质瘤) 处理:行开腹探查+胃大部切除+脾切
除+肠粘连松解术 (2019.6.29)
术后病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