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批评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批评与中国文学

女性主义批评与中国文学

女性主义批评与中国文学近年来,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界逐渐兴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女性主义批评旨在探讨和揭示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同时也倡导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女性主义批评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首先,在女性主义批评的引领下,中国文学逐渐开始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

长期以来,中国文学更多地关注男性的成长、爱情和权力争斗,而对女性的关注相对较少。

女性主义批评的出现为女性的声音提供了平台,引起了文学界对女性经验和角色的重新审视。

例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性的命运和婚姻被作者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刻画出来,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通过女性主义批评,女性的权益和自主性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中国文学开始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面貌。

其次,女性主义批评为中国文学带来了具有女性视角的创作。

传统上,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男性视角所主导。

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改变了这种状况,使得女性作家的声音得以被听到。

艾青、王安忆等女性作家借助女性主义批评,将女性的经验和观点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独特的视角。

女性主义批评不仅使得女性作品能够被更广泛地传播和欣赏,同时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女性的思想和感受,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发展。

最后,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界推动了对性别权力关系的反思和批判。

女性主义批评强调性别不平等的存在和其对女性权益的影响,呼吁通过文学揭示和纠正这种不平等。

近年来,中国文学中的性别议题得到了更多的讨论和关注。

例如,《儿子的大玩偶》中的女性自我认同问题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引发了对性别权力的关注,推动了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这种批判性的思考有助于改变社会的性别观念,进一步促进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批评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女性的生存状态提供了更多的关注和关怀,使得女性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它也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面貌,使得女性作家的创作得以发展;同时,女性主义批评还推动了对性别权力关系的反思和批判,为性别平等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和行动的基础。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

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

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

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

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

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

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

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

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

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

简述露丝伊瑞格瑞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露丝伊瑞格瑞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露丝·伊瑞格瑞的女性主义批评
(1)她是法国派女性主义又一位重要批评家,提出了独特的“女性谱系”和“女人腔”的主张。

(2)所谓女性谱系,是伊瑞格瑞吸收精神分析学的思想提出的主张,核心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母女关系,以取代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中的男性中心。

①在前俄狄浦斯阶段,认为那时的母亲是无性别之分的,是一个同时兼具男性创造力和母性的双*性*同体形象,而其女儿对双*性*同体母亲是完全认同的,这才是人类起始的女性谱系。

②俄狄浦斯阶段开始之后女儿转向了“恋*父”,一方面抛弃了双*性*同体的母亲,一方面肯定了父Q制,这一过渡是父Q制对女性谱系的压制与剥夺。

父Q制文化建立了一个男性形象的上帝作为母亲的母亲来压制母亲并排斥到社会价值之外,切断了女儿通向母亲的道路,女儿与女性潜在力量的关系也被切断了。

③该理论是要建立前俄狄浦斯阶段的女性谱系,恢复一种新型的母女认同关系而不是“恋*父”关系,女性之间的关系上升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而不再单纯的作为客体而存在。

(3)所谓女人腔,是与女性谱系相联系的颠覆父Q制的主张,是指与男性理性化语言相对立的一种非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

①这种非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永远在变化之中,是意义不定、无中心的,具有跳跃性、隐秘性和模糊性等特征,这就是与女性语系相对应的“女人腔”。

②女人腔的话语方式有一种包容二元对立的特征,像女性语系包容双*性的母亲一样。

③“女人腔”包容对立双方于一体的功能就消解了父Q 制坚持的男女二元*对立,否定了父Q制对女性的统治与压迫。

简述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批评
(1)肖瓦尔特是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第二到第三阶段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著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是第二阶段的重要著作,被称为女性主义的划时代著作。

(2)该书不再把女性文学传统仅仅看成少数几个伟大女作家及其作品的突现,而认为女性文学传统是持续的,既有青史留名的大作家也有更多被湮没的一般作家。

她发掘了许多过去长期被湮没的英国女性创作资料,有力的展示了女性文学的持续不断的传统。

(3)肖瓦尔特将女性文学传统看成一种“文学的亚文化群”,并根据亚文化的共性将女性作家的创作分为女人气(即模仿主流传统)、女性主义(即反抗主流传统的价值标准,争取自己独立价值与权力)、女性(即摆脱依赖对立面而转向内心、自我发现)三个阶段,并对女性阶段的创作最为肯定。

(4)肖瓦尔特在其著作《姐妹们的选择:美国妇女写作的传统和变化》一书中关注了以前女性主义批评所忽视的种族因素,并从女性亚文化视角出发研究了美国女性创作中的各种主题、形象、文体、文化实践和历史选择。

这些研究显示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经进入了性别诗学的跨学科文化研究之中。

(5)肖瓦尔特提出了建立新的独立的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思路,即妇女批评的宗旨是为妇女文学建构一个女性的框架,发展基于女性体验研究的新模式,而不是改写男性模式和理论,要摆脱男性文学的束缚,不再使妇女适应男性传统方法,而要创建女性文化的新的蓬勃
发展的世界。

(6)在方法论上肖瓦尔特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女性主义研究结合起来,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发展女性亚文化研究,不仅将女性主义批评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方法去阐释“女性文化”及其主要的表现形式的文学。

简述艾伦莫尔斯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艾伦莫尔斯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艾伦·莫尔斯的女性主义批评
(1)莫尔斯的《文学妇女》首次描述了女性文学写作的历史,分析了奥斯汀、勃朗特等人的著作,把她们视为富有生命活力的女性写作先驱,认为她们的作品汇聚成一股与男性主流文学传统不沾边却同样不断前行的强大潜流,形成了一种女性自我写作的传统,使得女作家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信心。

(2)莫尔斯考察了女作家之间的相互友谊和共同兴趣,认为正是男性社会的拒斥促使女性作家相互关注、交互阅读作品,这有利于女性创作的进步,进入20世纪以来女性写作的传统正日趋扩大,影响也日益深远。

(3)莫尔斯的批评方法也突破了新批评把文本看做封闭系统的形式主义框架,而对女作家的生平传记和个人情况十分重视,虽然莫尔斯的理论并不系统而稍显混乱,但她作为率先寻找探讨女性写作传统的开拓性研究却对女性主义的文学史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2
第二阶段是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权主义者, 即强调“女性”的女权主义者。她们一反初期注重 “平等”的策略,改弦更张,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 的独特性,注重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心理体验、象征 表达和内在情思。
3
进入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三代女权主义,即将 “女权”、“女性”加以整合折衷的重“女人”的女 权主义。不再提倡男女的对立或女性一元论,而是注 重多元论,提倡男女文化话语互补,即女人成为女人, 男人成为男人,在充分尊重男女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扬 弃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偏见,完善和发展健康的人性。
一、定义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 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 求的文学批评。
1
二、女权主义运动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50、60年代西方掀起的大规模 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权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斗争矛 头是指向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以争取政治平 等、经济平等、职业平等以及精神解放为主要目的。
女权主义批评认为,现存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父权制 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女性则被置 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女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 颠覆父权制的社会结构,揭露所有话语中潜藏的若隐 若现的“性歧视”。
9
(1)批判象征父权制社会秩序的符号体系
例如: 在英语中 female (女性)和 woman(女 人)的构成依赖于男性的male和man,是他们的派 生词,如同《圣经》中女性是由男性的一根肋骨 创造。
(法)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性》,被誉为西方 女权主义的“圣经”。她 认为西方社会是由男性控 制的家族式社会,女性是 社会中的第二性,处于附 属地位。同时,她还系统 清算了男作家作品中所虚 构的“女人神话”,批评 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和 误解。

简述巴巴拉史密斯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巴巴拉史密斯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巴巴拉·史密斯的女性主义批评
(1)史密斯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其理论最基本的出发点是承认黑人女性文学创作与黑人女性在政治上所受的性与种族双重压迫密不可分,强调批评者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作品的政治含义而且将其与所有黑人妇女的政治状况联系起来,把文学批评自觉的同社会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女性批评由此被定位为一种涉及性与种族政治的社会政治批评。

(2)史密斯努力寻找发掘黑人女性创作的传统,认为必须明确承认黑人女作家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其自身特点的文学传统,她通过对大量黑人女作家作品的分析,揭示出她们在文体、主题、意象、审美上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区别于白人与男性作家的特点。

(3)史密斯强调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应该重视研究自身和黑人女性作家的创作经验,而不应该受白人男性创作标准的束缚。

认为批评家应该从自身经历出发进行思索和写作,而不是用白人男作家的文学思想和方法去认识黑人妇女可贵的艺术资料。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1、马克思主义 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 4、后现代女性 主义文学批评 2、精神分析女 性主义文学批 评 5、后结构女性 主义文学批评 3、后殖民女性 主义文学批评
6、生态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
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
2.2.1.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妇女运动。马克思主义提出,婚姻 制度与家庭形式及两性关系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们的性别特征 是与社会属性密切交织在一起的。 这一基本原理受到大多数女性主义批评家的拥戴。马克思主义 主张反抗一切压迫、要求人类解放、追求完全平等,这正好与女性


‚女权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 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 的主张; 后传到英美并逐渐流行起来。 经日本传到中国,定名为女权主义,其关注的 焦点是男女社会权利的平等。 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越来越多地用 ‚女性主义‛代替女权主义,以突出这种思潮 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强调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 的平等。朱刚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6年,第336页中指出,20世纪初 以前的‚feminism‛译为‚女权主义‛,20世 纪60年代开始的‚feminism‛译为‚女性主 义‛。在特别强调妇女权利的地方,用女权主 义。
不过,影响较大的女性主义著作还是从18世纪后期开 始出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欧洲,影响了世 界。它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和1791年发表的 《人权宣言》激发了各国妇女思考所受到的不平等待 遇,一些妇女领袖提出了要在社会各领域和家庭中争 取平等地位的主张。

1.2.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

女性主义批评源于妇女解放运动,使女性主义批评成为 一种社会学色彩甚浓的文化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然而女性主义批评在其理建构上存在有理论上的悖论, 如企图超越所有的男性理论,然它又必须借助已有的 概念进行思维。又如过分强调性别差异,忽视了两性 的共同点和女性的内在差异(如不同种族、不同阶层、 不同国籍的妇女之间的差异)
25
阅读书目
张京媛编选:《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 京大学出版社,1992
女权主义批评认为,现存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父权制 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女性则被置 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女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 颠覆父权制的社会结构,揭露所有话语中潜藏的若隐 若现的“性歧视”。
10
(1)批判象征父权制社会秩序的符号体系
例如: 在英语中 female (女性)和 woman(女 人)的构成依赖于男性的male和man,是他们的派 生词,如同《圣经》中女性是由男性的一根肋骨 创造。
8
1949年,波伏娃出版了 《第二性》,被誉为西方 女权主义的“圣经”。她 认为西方社会是由男性控 制的家族式社会,女性是 社会中的第二性,处于附 属地位。同时,她还系统 清算了男作家作品中所虚 构的“女人神话”,批评 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和 误解。
9
四、女权主义批评的视野
1.对父权制的反抗
五、女性主义批评
1
一、定义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 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 求的文学批评。
2
二、女权主义运动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50、60年代西方掀起的大规模 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权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斗争矛 头是指向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以争取政治平 等、经济平等、职业平等以及精神解放为主要目的。
(法)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4
26
5
女权主义运动路线:女权→女性→女人
6
三、女权主义批评的思想先驱
英国作家伍尔夫和法国作家波伏娃是西方 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先驱。
7
1919年,伍尔夫发表了女 权主义批评的奠基之作 《一间自己的屋子》。
在书中,她一方面指责男 性将女性视为次等公民, 并牢牢掌握着政治、经济、 社会和文学大权,另一方 面,强调女作家应有“一 间自己的屋子”应争取独 立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如: 林白 陈染
21
(2)女性作家特有的审美心理。
如:安妮宝贝 琼瑶 冰心 池莉
22
(3)女权主义批评还突破文本研究框架,关注女性 作家的生平、传记和个人情况。着意讨论女作家的 个人生活经历与文本的关系。
如:萧红 张爱玲
23
六、女性主义批评的简评
女权主义批评从性别的角度彻底动摇了以男性 为中心的文学批评传统。同时女权主义批评由 于与女性文学、女性世界有天然的亲和力以及 它向女性经验的倾斜,打开了一个沉睡了千年 的女性世界。
汉字中也可以发现歧视女性的痕迹,甲骨文中 “女” 字呈现双手交叉胸前、席地踞坐的姿态。
11
很多带女字旁的汉字诸如“委、安、婉、奴”都有驯 化之意,还如“奸、妒、妖、婪”之类都是贬义。这 些都说明在男权社会里,语言本身就体现着对女性的 压迫。
12
(2)对父权制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进行批判
如太阳/月亮、文化/自然、白昼/黑夜、父亲/母亲、 理智/情感等,这些二元项不是平等的,而是具有等 级制的。
普遍规律建立文学阐释和批评准则。
14
2.女性阅读与写作
女性视角:女性主义批评的基点 用女性意识、女性经验观照、介入作品。它包括一套
与男性迥异的阅读和写作标准。
15
女性阅读:作为读者的女性 女性书写:作为作家的女性
16
五、女性主义批评的研究范围
1.重新评价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
被男性创造的女性形象 被男性歪曲的女性形象:恶魔、淫妇、妖女、悍妇 被男性利用的女性形象:圣母、天使
在男/女的对立中就潜伏着父权制的价值观:男性的 一方总是代表着主动、积极、创造、主导等正面的、 肯定的价值,而女性一方则是被动、消极、平庸、 从属的,代表着负面的、否定的价值。
13
(2)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 心主义进行批判 男权中心主义的文学掩饰并美化现实中的男女不平
等关系,以维持父权制社会的稳定秩序。 男权中心主义的文学批评纯然基于男性经验并作为
3
第二阶段是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权主义者, 即强调“女性”的女权主义者。她们一反初期注重 “平等”的策略,改弦更张,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 的独特性,注重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心理体验、象征 表达和内在情思。
4
进入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三代女权主义,即将 “女权”、“女性”加以整合折衷的重“女人”的女 权主义。不再提倡男女的对立或女性一元论,而是注 重多元论,提倡男女文化话语互补,即女人成为女人, 男人成为男人,在充分尊重男女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扬 弃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偏见,完善和发展健康的人性。
17
吉尔伯特.古芭《阁楼上的 疯女人》
《简·爱》 《神雕侠侣》
18
2.发掘女性文学传统,从男性垄断的文学史 中清理出一条女性文学线索。
重建文学史。 建构女性文学史。
19
3.关注女性作家
女权主义批评格关注女性作家的作品,特别是表现 女性意识、女性世界的作品。
20
(1)女性意识与女性的身体。在创作中,女作家往 往用女性的身体去体验和认识世界,表现女性的欲望 和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