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调查报告
锦州调查报告

篇一:锦州名胜古迹调查报告锦州名胜古迹调查报告锦州的名胜古迹众多。
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森林保护区1处。
1.笔架山“笔架山风景区以笔架山岛和“天桥”为主要景点,大致分为岛上游览、海上观光、岸边娱乐、沙滩海浴和度假修养五个区域。
总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4.7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28平方公里。
这里山水秀丽,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交通便利。
自然景点密集,有马鞍桥、一线天、神龟出海、石猴泅渡、虎陷洞、梦兰湾等。
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吕祖亭、太阳殿、五母宫、万佛堂、龙王庙、三清阁等。
笔架山天桥:从海岸到笔架山岛有一条长1620米,高出海滩的砂石路,人曰“天桥”,天桥平坦径直,把海岸和山岛连在一起,象一条蛟龙随着潮涨潮落而时隐时现,神奇绝妙,堪称“天下一绝”。
2.义县奉国寺辽代皇家寺院·佛祖道场——义县奉国寺(俗称大佛寺),坐落在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县城内,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是辽朝自称释迦牟尼转世的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在母亲萧太后(萧绰)故里所建的皇家寺院。
奉国寺遗存有中国古代佛教寺院最古老最大的大雄宝殿,世界最古老最大最精美的彩塑佛像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
2005年由辽宁省人民政府提名,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供奉着七尊巨佛,面目相同,手势各异,释迦牟尼行列第七,国内唯一。
3.医巫闾山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满语意为翠绿的山,今称闾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隋开始,此山便成为“四大镇山”的“北镇”,从而声名鹊起。
元、明、清帝王登基时,都照例到山下北镇庙遥祭此山,故其声名日隆,一跃而为东北名山之首。
它以悠久、博深的历史文化和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而享誉国内外,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
闾山,四千年的文化积淀。
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星罗棋布的碑刻摩崖;烟云缭绕的古刹殿堂,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卢龙名胜古迹调查报告

卢龙名胜古迹调查报告卢龙中学尤骥一、调查目的:卢龙,历史悠久,古文化积淀深厚,成语典故“老马识途”的故事就发生在古老的卢龙境内。
古代时曾隶属于孤竹国、肥子国、辽西郡、平洲、北平郡、永平路、和永平府。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名卢龙。
许多古代的英雄曾在此留下足迹,许多美丽的故事曾在这里流传。
可如今,英雄的足迹几尽磨灭,美丽的故事已被人遗忘。
作为卢龙儿女,为了更好的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它,并让她为卢龙的腾飞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开展了本项调查。
二、调查方法: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我查阅了大量资料,而且做了实地考察。
研究初期,我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掌握了一部分资料,对卢龙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蚌埠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几处古迹——禹王宫、卞和洞、白乳泉、汤和墓、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做了更深入的实地考察。
三、初步调查成果:在卢龙境内,现有国家、省、市、县各级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单位共13处,【国家级的有】:1、陀罗尼经幢;【省级的有】:1、红山长城采石场遗址;2、白衣庵;3、明代长城;【市级的有】:1、夷齐读书处;2、元代码头遗址;3、永平教区主教府修道院;4、龙虎寺殷商遗址;5、武山卡特溶洞;【县级的有】:1、卢龙古城遗址;2、重庆砖塔;3、郎廷佐墓;4、辽代古井;1、陀罗尼经幢:位于卢龙县城南门里十字路口处,经幢始建于唐·仪凤年间,高10.35米,占地面积25平方米。
经幢为八棱多层式石质建筑,共七节,各节之间有华盖、幢檐、仰莲等石雕装饰构件,下有须弥座,上有莲花宝珠式幢刹,第一节的石柱上刻金大定11年(公元1171年)《平州石幢记》,第二节刻《千手千眼大悲神咒》,第三节刻《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第四节刻明·万历28年(公元1061年)《重修北平石幢记》,第五、六节上的各个立面雕刻有浮雕佛造像;其余部分皆浮雕佛教人物造像、经变故事,雕刻精细,栩栩如生。
社会实践调研历史古迹报告

社会实践调研历史古迹报告2021年9月10日-12日【调研地点】北京市【调研目的】了解并探索北京市著名历史古迹,了解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以吸取历史智慧,推动社会发展。
【调研方式】1. 实地考察2. 记录图片、视频3. 采访当地居民和导游【调研成果报告】第一章: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是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在清朝时期是一位避暑山庄,也是当时皇家贵族狩猎和迎宾的地方。
颐和园占地约290公顷,其中水面占三分之一。
整个园林以昆明湖为中心,主要景点有佛香阁、石舫、长廊等。
在颐和园,我们了解到清朝时期建筑、园林和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皇家的生活方式和政治手段。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发现颐和园是一个非常受人喜爱的地方,尤其是在节假日,前来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还采访了一些当地居民,了解到颐和园向游客免费开放的一些政策,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支持和赞许。
我们还听取了导游的讲解,了解到颐和园背后的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故宫故宫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建筑,位于北京市中心。
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的皇家宫殿博物馆,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我们在对故宫进行调研时,不仅仅是对宫殿的建筑结构进行了了解,还参观了其中的一些珍贵文物和历史遗址。
我们了解到,在清朝时期,故宫曾经是举行文化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还采访了一些外国游客,他们对故宫的宏伟和历史底蕴表现出非常高的兴趣和敬意。
第三章:天坛天坛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坐落在北京市南部,总占地面积约273公顷。
天坛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规模最大、建筑结构最为严谨的祭祀建筑群。
我们在实地调研时,不仅对天坛建筑进行了考察,还了解到了天坛所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祭祀文化和宗教思想。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了当天坛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宗教活动场所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古建筑调查报告

古建筑调查报告一、龙尾关概况龙尾城又名龙尾关、下关,位于下关西洱河北岸,西起天生桥,东至大关邑村,由苍山斜阳峰南坡向东延伸,城南有天然护城河——西洱河。
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宽0。
5公里,唐朝樊绰编写的《蛮书》有记载:“龙尾城,阁罗凤所筑。
萦抱点苍南麓数里,城门临洱水下。
河上桥长百余步。
”初为边关哨所,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王阁罗凤将其拓建为龙尾城,龙尾城的历史已有1200多年。
是南诏都城的南大门,为南诏国的一镇边关,筑城的目的是为了拱卫南诏的首都太和城。
龙尾城的地势十分险要:“倚苍山斜阳峰麓,扼洱河之尾,负山阴水,为郡南屏蔽。
”范围从天生桥(江风寺)起,到泰安桥附近,“以山为壁,以水为濠,内高外下,仰攻甚难也。
”因此龙尾城又称“龙尾关”,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御敌于国门之外,是历史上著名的天宝之役的古战场。
龙尾古城已列入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名册,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龙阁罗凤时代所筑的龙尾城,只有南边的一道土夯城墙,到黑龙桥口临河建了一座小城,城门向南,面临西洱河,派有重兵把守。
此处是从南边进入大理的唯一通道,也是茶马古道北上的要冲。
明军傅友德攻破大理后,在龙尾城的原址筑了一座砖土小城,周边两里,只有三道城门,无东门。
现龙尾街、中丞街是这座城的中轴线,西门现名西门巷,南城门正对黑龙桥,城楼20世纪30年代初才被拆去。
清道光、咸丰年间,曾三次对龙尾城加固修缮。
龙尾城清代划归太和县,民国时期为大理县玉洱乡。
时至今日,尾古城内已有全长一公里多的龙尾街(茶马古道与博南古道的交叉口),1200多年历史的蛇骨塔,江风寺、风伯雨师庙、三清宫、文昌宫、关圣殿、武庙、文庙、玉皇阁、普济寺、财神殿、弥陀寺、白马庙、将军洞、灵瑞庵等20余处古迹,著名的三眼井、鹭鸶塘、大井、二井、小井、七蛙井等一批优质苍山矿泉水名井、名泉,菜园巷的马家花园、西门巷的李家大院、红土坡一号的一颗印进士府第、小井巷的杨家大院、龙泉巷的苏氏名医世家宅第、明代赵雪屏翰林府第、清代马恩溥翰林府第等数座名士宅院,依然散发着南诏、大理两个王国的古貌遗风。
名胜古迹调查报告范文

名胜古迹调查报告范文一、调查背景。
大家好!我一直对那些充满历史韵味的名胜古迹超级感兴趣。
最近呢,就专门对[名胜古迹名称]来了一场深入的探秘之旅,想知道这个地方到底有啥特别之处,为啥能在历史的长河里一直闪闪发光。
二、调查目的。
1. 了解[名胜古迹名称]的历史文化背景,就像扒一扒它的“老底儿”,看看它是怎么诞生的,又经历了啥沧桑变化。
2. 探究它现在的保护状况,毕竟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可不能在我们手里给弄坏咯。
3. 看看这个名胜古迹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毕竟现在旅游这么火,它肯定也出了不少力。
三、调查时间和地点。
1. 时间:[具体时间],这个时间选得可是很有讲究的哦。
天气不错,既不太热也不太冷,正好适合到处溜达考察。
2. 地点:[名胜古迹详细地址]。
一到这个地方,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古代,那氛围,绝了!四、调查方法。
1. 实地考察。
我就像个探险家一样,在名胜古迹里东瞅瞅西看看。
从大门开始,沿着那些古老的小道,把各个角落都走了个遍。
看看那些古建筑的结构啊,摸摸墙上的砖石,感受一下岁月的痕迹。
还特别注意了一下那些独特的建筑装饰,比如雕刻精美的门窗、古色古香的屋檐啥的。
2. 采访当地居民和游客。
碰到当地的大爷大妈,就凑上去跟他们唠唠嗑。
这些大爷大妈可都是活字典啊,知道好多关于这个地方的传说和故事。
还跟一些游客聊了聊,听听他们为啥来这儿,对这个地方有啥印象。
3. 查阅资料。
回来之后,又翻了不少书,还在网上搜了一大堆资料。
想把实地考察中不太明白的地方,再深入了解一下,就像给我的调查做个“知识补丁”。
五、调查结果。
# (一)历史文化背景。
1. 起源与发展。
[名胜古迹名称]可是相当有年头了,它建立于[具体朝代和年份]。
最开始呢,是[最初的用途,比如是某个达官贵人的府邸之类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功能也不断发生变化。
在[某个重要历史时期],它又变成了[新的用途]。
在这个过程中,它就像一个见证者,默默地看着历史的风云变幻。
贵州名胜古迹的调查报告

贵州名胜古迹的调查报告调查目的:了解黄果树调查时间:200846调查内容:不同人对黄果树的看法调查方式:访谈调查对象:30名中小学生调查问题:你喜欢黄果树吗你觉得黄果树好吗你想去黄果树吗调查过程:我们历尽千辛,不怕困难,终于得到了成果调查结果:大多数人都喜欢黄果树,也有少数人对此表示反对。
因为风景区内瀑布成群,洞穴成串,峰峦叠翠,植被奇特,伏流、溶洞、石林、石壁、峡谷比比皆是,呈现出层次丰富的喀斯特山水旖旎风光。
黄果树瀑布落差74米,宽81米,河水从断崖顶端凌空飞流而下,瀑布对岸高崖上的观瀑亭上有对联曰:“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虹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此乃是黄果树瀑布的真实写照。
但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因季节而有变化,冬天水小时,它妩媚秀丽,轻轻下泻;到了夏秋,水量大增,那撼天动地的磅礴气势,简直令人惊心动魄。
有时瀑布激起的雪沫烟雾,高达数百米,漫天浮游,竟使其周围经常处于纷飞的细雨之中。
瀑布后的水帘洞相当绝妙,134米长的洞内有6个洞窗,5个洞厅,3个洞泉和2个洞内瀑布。
游人穿行于洞中,可在洞窗内观看洞外飞流直下的瀑布;每当日薄西山,凭窗眺望,犀牛潭里彩虹缭绕,云蒸霞蔚,苍山顶上绯红一片,迷离变幻,这便是著名的“水帘洞内观日落”。
洞内还有一个冰制金箍棒。
而有人认为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安顺地区的镇宁布依族自治县县城西南十五公里处的白水河上,它不仅是亚洲第黄一大瀑布也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后曾经写下:“翻岩喷雾,溪皆如白鹭群飞,一溪悬捣,万练飞空。
捣珠飞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其雄励。
”的佳句。
对黄果树的仰慕由来已久,今古文人墨客不乏描绘及称颂其壮丽的篇幅佳句。
还有人认为黄果树瀑布如此壮美的景观。
但还有人认为层层叠叠的巨流,如万箭齐射,狮吼阵阵,凶险万分!似乎是巨人的咆啸,是振奋人心的呐喊,无形中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拼搏奋进的精神,激励人们勇往直前!调查结论:不同人对于黄果树有着不同的看法,总之,黄果树永远是我们国家的第一大瀑布。
潍坊名胜古迹调查报告

潍坊名胜古迹调查报告潍坊,古称潍州、潍县,别称鸢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下面是关于潍坊的历史名胜古迹的调查报告,希望能更好的介绍我的家乡。
一、调查主题介绍潍坊古迹,弘扬家乡文化二、调查方式实地游览、网上查询、询问家长三、调查范围潍坊及其县市区四、报告内容1.十笏园十笏园,在维坊市潍城区胡家牌坊街,由于离我家较近,所以经常去游览。
其在明清之际为缙绅邸宅,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丁善宝改建为私人花园,因其地甚小,人喻之为“十个笏板”,名“十笏园”。
在仅有的2000平方米内,建有楼、台、亭榭、书斋、客房等67间,曲桥、回廊连接,鱼池、假山点缀其间,小巧玲珑。
春雨楼、漪岚亭、水帘洞、小瀑布等,虽出人工,宛如天然。
壁上镶嵌“扬州八怪”郑燮、金农等人真迹石刻。
2.万印楼在潍坊市潍城区增福堂街陈介祺故宅东北隅。
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
为陈介祺收藏金石、古陶、钤印等文物之处。
为一砖木结构民房式二层小楼,上下各4间。
陈介祺字寿卿,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后赋闲家居,致力金石研究。
精于鉴别,收藏甚富,其中著名的毛公鼎为我国青铜器珍品,有铭文417字。
又有商周古钟11枚,以其成数名居所为“十钟山房”。
还有秦汉古印万余方,因筑此楼储之。
陈氏自撰楹联曰:“齐鲁古陶五千种,周秦印篆一万方”。
3.范公亭在青州市西门外阳河畔。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文学家范仲淹为青州知府,居官清廉,遗爱在民。
相传彼时阳河边忽出醴泉,范仲淹建亭泉上,后人遂名之曰范公亭。
亭为木构,朱柱灰瓦,六角飞檐。
亭后有明代建筑三贤祠,祀宋代青州三任知府范仲淹、欧阳修、富弼。
祠后建亭,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名“后乐亭”。
4.云门山在青州市南。
风景绝幽,山顶有云窟和云门洞,夏秋时白云缭绕,穿洞而过。
崖南有石窟造像。
山北崖壁镌一大“寿”字,高7.5米,宽3.7米,气势磅礴,相传“寿比南山”一词即源出于此。
古迹研究报告

古迹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古迹是指具有历史、文化、艺术或科学价值的古代建筑、遗址、遗迹等。
对古迹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进程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信息。
本报告以中国著名的古迹——中国长城为例,深入探讨古迹的历史背景、保护和研究情况。
2. 长城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最华丽和最引人注目的古代建筑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是中国古代为了防御外敌而修建的军事防线,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
长城的修筑始于秦朝,经历了多次修建和拓展,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规模的石墙和堡垒体系。
长城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卓越的军事防御功能,也在于其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长城的修建过程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团结精神。
长城通过统一各个地区的防线,使得北方的边疆地区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在长城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经济、文化以及技术的发展和变迁,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长城的保护状况与措施长城的保护工作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因为长城的部分区域正面临着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
由于长城的修筑地点分布广泛,不同地区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一些区域的长城遭受了自然力量的侵蚀,如风化、水蚀、土壤侵蚀等。
另外一些区域则面临着旅游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威胁,如过度开采、违法建设和乱堆垃圾等。
为了保护长城,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制定了长城保护规划和管理方案,明确了保护目标和措施。
其次,加强了对长城的监测和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再次,加强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法力度,保护长城的合法权益。
最后,开展了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了人们对长城文化和保护的认识。
4. 长城的研究现状及成果长城的研究工作在过去几十年内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学者们通过文献研究、地表勘探和考古发掘等方式,深入探索了长城的历史、建筑设计及军事防御体系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发现,中国长城的修建历程非常复杂,涉及了多个朝代和统治者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胜古迹调查报告篇一:杏坛名胜古迹调查报告杏坛名胜古迹调查报告--乡土地理调查活动学校:杏坛中学班级:初二(1)班指导老师:廖淑清老师组长:林巧莹组员:黄芷妮李结颖梁咏坤甘碧意林巧莹杏坛是顺德里的一个小乡镇,河流交纵相通,被称为“水乡”。
一个小小的乡镇,有着它独特的风采。
此处,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迹,它们分别坐落与杏坛里各个小乡村,使各个乡村洋溢着古色古乡的韵味。
然而这里只是一个小镇,所以这里的名胜古迹也就被忽略了,埋没了。
这次调查报告,我们一组就走进杏坛,走进乡村,领略它们的魅力!搜索美丽的古迹!1、实地访问,搜集影像资料2、问卷调查3、网上搜集相关资料林巧莹:组长的付出很大,主要整报告、写问卷调查。
李结颖:负责帮组长整理报告、实地访问、收集材料。
梁咏坤:实地访问、写感受。
黄芷妮:实地访问。
甘碧意:整理报告内容整体:我们整体出去顺德著名地区实行拍照、了解、访问、参观名胜古迹等,从中参观到美丽的景色。
3月14日:巧莹和结颖一起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商量去当地实习一下,但因为天气的问题我们没有去。
3月21日:我们看天气很好,于是早上的时候在学校一起出发去逢简水乡去调查那里的景色,我们一起骑单车去,挺辛苦的!!!回来后把我们照的相片整理后放在报告里。
3月28日:我们拿着调查问卷去调查当地人们3月29日:我们一起商量整报告里的内容4月3日:整理建议与写感受4月16日:重新检查并修改报告5月1日:吸取老师的建议,修改报告内容杏坛独特的水乡环境使它形成了极富地方特色的岭南水乡民俗文化,特别是“桥文化”。
杏坛是古桥之乡,顺德区现存的18座古桥中有14座位于杏坛,以逢简村的明远桥,巨济桥最具盛名,建筑艺术各具特色。
1、逢简简介:逢简水乡地处广东顺德区杏坛镇北端,锦鲤江畔。
逢简村是保护较为完整的极具岭南水乡风貌的村落,现有石桥30多座,环村的水道长达20多公里,错综复杂。
“小桥流水人家”就可以形容一个逢简了。
2、逢简的桥始建于宋代,李仕修主建,历经重修。
现存为明代风格。
该桥为梁式三孔石拱桥,红色沙岩石构筑。
全长25.10米,顶宽4.60米,高4.50米.是我市现存文献记录中最早的三孔石拱桥(有花纹图案,柱头雕石狮,两旁望柱各十四条,柱头雕石狮一只,现仅存十只。
斜道不砌石级,方便车通行)。
明远桥是顺德现存最长的一座明代石拱桥。
五颜六色的花,一片榕树,桥下清水悠悠,配上花树,倒映在水上就像一幅美丽的画。
树木围绕桥的四周,显出了生机勃勃;草丛丛生,表现了历经沧桑。
多年过去了,风雨的洗刷并没有使这桥刷去,多么坚固!简介: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巨济桥”,在说,是康熙皇帝当年下令在逢简修这座桥,明远桥、巨济桥、金熬桥作为逢简古桥的主要代表,该桥为梁式三孔石拱桥,花岗岩石构筑。
全长24米,顶宽4.45米,高4.1米,桥拱为纵联砌置法,桥两边各有十二级石阶,篇二:关于家乡名胜古迹的调查实践报告关于家乡名胜古迹的调查实践报告我的家乡古城保定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京畿重镇、首善之区”,因而,文物资源非常丰富。
20XX的年暑假,我仅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我长大的地方-保定市区的名胜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了解,对家乡的旅游状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
现将此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家乡保定是河北省的第一文物大市。
据了解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13处其中,清西陵、满城汉墓、燕下都遗址等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
其中,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钟楼、大慈阁等分布于保定市区内,因此我的调查主要围绕这些古迹进行。
假期之初,我首先从览了保定最繁华的地方-裕华路。
在保定繁华的裕华西路上,总督署门前的两根大旗杆高达十余丈,老远就能看见,据说当年的旗杆早已毁于战火,是保定人自己凑钱把它重新竖了起来,现在成为保定的标志之一。
总督署宽敞的黑色大门,高高的灰色围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古衙署。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丰富的历史内涵正是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人们走进博物馆,不仅能领略总督署特有衙署建筑风貌,同时也能从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中学到知识,受到儆诫。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沉重的历史,面对一次次失败屈辱的历史事件,甲午海战失败,八国联军入侵,不平等条约签订……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能深刻地认识到落后的代价是惨重的,中国需要改革,中国必须强盛,从而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美好情怀。
据工作人员的介绍,自博物馆对外开放以来,每年约有10万人来这里参观,1996年,总督署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建馆以后,博物馆陆续在各院正堂举办了复原陈列,以直隶总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任时为背景,恢复当时的历史场面;在各院厢房举办了固定展览,如《直隶总督与总督署大型史料陈列》、《清代帝后肖像展》、《清代刑法展》、《直隶总督生平展》、《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大型展览》等常年对外展出;还利用空闲房屋举办了百余个临时展览。
每年都有大批学生集体组织进馆参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如今,直隶总督署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教育作用。
府前广场很大,游人如织,热闹似庙会,这里现在是老城区的商业中心。
然而广场周围的商业大厦、肯德基等与古香古色的总督署显得格格不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总督署的文化气息。
几乎就在它的对面,坐落着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慈阁。
大慈阁是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的古建代表作和古城保定的象征,有“不到大慈阁,等于未曾到保定”之说。
墙壁上介绍说,大慈阁由元代蔡国公张柔创建,原名大悲阁,为保定古八景之一,史称“市阁凌霄”,它的雄伟壮观可称“高可数十丈,数十里外,遥望层阁丹碧若霞”。
现存的大慈阁是清乾隆年间遭受火灾后,多次重修的建筑。
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大慈阁和关帝庙。
天王殿坐北向南,门前置石狮一对,门楣上嵌“真觉禅师”横额。
天王殿内梁架上遗存有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绘制的龙棉枋心墨线小点金彩画痕迹。
穿过天王殿,钟楼、鼓楼峭然对峙,二楼高度、造型相同,各通高10.9米,其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施十字脊,分上下两层。
北面是耸立在4.6米高石基上的主体建筑。
大慈阁通高25米,重檐三层,歇山式布瓦顶,底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均施六抹格扇门。
移目阁内,观音菩萨矗立于莲瓣须弥座上,神态安然。
观音像为木雕,高5.5米,42支手臂持各种法器。
室内东西两侧壁画为十八罗汉像及经变故事,为清末作品,已残破。
二、三层皆面阔三间,进深一大间,阁内藻井、檩枋均绘旋子彩绘,四周作围廊,依栏鸟瞰,市井民宅历历在目。
登上三层,凭窗极目,西部郎山隐隐诸峰,尽收眼底。
前人赞美大慈阁的诗有:“辽海依依见,尧山隐隐横”、“燕市珠楼树梢看,园金阁碧云端”等名句。
大慈阁背后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关帝庙,原名“汉寿亭侯庙”,现存的关帝庙是1985年落地重修的建筑,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一大间,为歇山式建筑,前置卷棚。
因其座南面北,故称倒座关帝庙,在全国罕见。
大慈阁内尚存四通石碑,分别记载清顺治四年、五年、道光廿六年、民国三十一年修缮大慈阁的经过,是研究大慈阁的宝贵资料。
近几年在大慈阁周围已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
建成了集休闲、旅游观光、购物为一体的大慈阁广场和步行商业区,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这是我看的几个地方最有感觉的一个了,但也是最市井的地方,门前是一排售香的摊子,再前是停车场,侧面是一条小街,买卖摊、小商铺、过往行人,嘈杂之极,在靠近主马路的地方还有个商场。
大慈阁也就静静地一任历史变迁,与现代和浮华奇异地交融和并存。
不知有没有无奈和悲哀。
从那条小街看过去,它雄伟依旧、气势不凡。
八月正是看莲花的好时节。
保定古莲池东与大慈阁紧邻。
古莲花池与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上海豫园等并称为全国十大名园。
是一座以环水筑榭为特点、兼有中国南北园林之美的古典园林,始建于元代,明清时期得到大规模扩建和维修,清雍正年间在此建莲池书院和行宫,新中国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
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
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造园艺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
1900年10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侵入保定,纵兵大抢3天,造价千百万两白银的莲池古园,珍贵文物被洗劫一空,亭、台、楼、阁化为灰烬,一片断壁残瓦。
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又将莲池修复为慈禧的行宫御苑。
1908年,直隶提学使卢靖,重新把莲池建成治学之所,成立最早的图书馆。
新中国成立后,屡经修缮,莲池才恢复了妩媚绚丽的风光。
然而,今天的古莲花池正遭受商家重围,过度的商业开发让这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呼吸窘迫”近些年来,随着古莲花池所在区位的大规模商业性开发,古莲花池周边已被众商家占据的仿古建筑群重重包围。
近年来沿街兴建的灰色小楼湮灭了古色古香的古莲花池原有建筑,如果不是多年前曾到过此地,记者很难从五光十色的商业牌匾中找到古莲花池的大门。
行走在古莲花池的周边,各类五金店铺、大小商城、快餐店等将古莲花池的东、北、西三面“贴”得密不透风。
紧挨古莲花池大门旁“××老鸡铺”的红底金字招牌和某品牌时装专卖店的标志格外显眼。
与周围抢眼的仿古建筑相比,古莲花池倒显得缩头缩脑,处境尴尬。
而在这些鳞次栉比的商铺中,记者没有看到一家文化艺术类商店。
在古莲池南墙原旧城改造中拆迁户的原址上,竟建起了多套独门独院的别墅,正以几百万元至上千万元的价格向外出售。
古莲池的辉煌已成过去,现规模远不及从前。
但当你在喧嚣嘈杂的尘市感到内心浮躁或疲惫时,它不失为一个好去处。
它虽几乎被现代工业文明蚕食殆尽,但却闹中取静,更现风致了。
夏日满池荷花,清香宜人;冬来银装素裹,别有洞天。
莲池这座古老的园林,融南北园林艺术风格于一体,博得了园林专家和文物专家的赞赏。
目前,莲池复原十二景及周边历史街区改造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莲池将以更加迷人的秀丽风光喜迎四面八方游客。
此外,保定市还有丰富的红的特色旅游资源,狼牙出五壮士殉国的狼牙山、冉庄地道战遗址、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白求恩纪念馆、阜平城南庄党中央旧址等,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职能的同时,也日益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场地。
地处河北省中西部,与北京、天津构成金三角地带,距北京130公里,距天津240公里、石家庄124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优势。
)然而通过这项调查也可以明显看出,发展旅游业与保护历史文物、自然风貌是一对长期困扰我们的矛盾。
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找准最佳的结合点成为许多人思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