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力新诗赏析

合集下载

囚歌赏析点评

囚歌赏析点评

囚歌赏析点评《囚歌》是一首由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歌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广受赞誉。

艾青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融入了这首诗歌之中。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对《囚歌》进行深入的赏析和点评,探讨其艺术价值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囚歌》的整体结构和风格。

这首诗歌共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以“我”字开头,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

在诗歌的内容方面,艾青通过对囚徒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境遇的描绘,表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整首诗歌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思考。

在第一部分中,艾青以“我”字开头,描述了囚徒在牢狱中的生活状态。

作者通过对囚徒的内心独白,揭示了囚徒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无奈。

在第二部分中,艾青继续以“我”字开头,描述了囚徒对外界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以“我”字开头,描绘了囚徒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第四部分中,艾青以“我”字开头,表达了囚徒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向往。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作者以“我”字开头,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向往。

通过对《囚歌》的整体结构和风格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艾青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和感悟。

在诗歌的语言方面,艾青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由和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

在《囚歌》的意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歌不仅仅是一首描述囚徒生活的诗歌,更是一首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和感悟。

艾青通过对囚徒内心世界的描绘,表现了对自由和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

通过对《囚歌》的赏析和点评,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歌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总之,《囚歌》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意义的诗歌作品,艾青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和感悟。

5高中语文读本1你的微笑:诗歌赏析

5高中语文读本1你的微笑:诗歌赏析

高中语文读本1《你的微笑》:诗歌赏析1、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创作背景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

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凌辱、歧视的辛酸。

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

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

《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文学赏析全诗共分五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

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正如”一沟绝望的死水”。

在这句诗中,“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失望心情。

诗的第二句,“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清风”是与“死水”相对照的事物,可以用以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

然而,这些新鲜的东西却引不起“死水”的半点反应。

清风吹处波不生,可见死水已沉寂到了极点。

这一句是对“死水”的更进一步的描绘。

诗的第三、四句“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

现实既然如此黑暗,让人绝望,倒不如让它彻底腐烂发臭,也许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烂得更快、更透,旧的彻底死亡了,新的才会成长得更茁壮。

这两句诗,又表现了诗人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

《金黄的稻束》的赏析

《金黄的稻束》的赏析

•••••••••••••••••《金黄的稻束》的赏析《金黄的稻束》的赏析《金黄的稻束》是现代诗人郑敏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黄的稻束》的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金黄的稻束金黄的稻香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赏析]2000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中,考查新诗鉴赏能力,选用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的代表诗人郑敏的一首短诗《金黄的稻束》。

与1999年试题选用的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相比,这首诗的形象、主题、意境和表达技巧都更难把握一些,理解和赏析的难度自然也就有所增加,得分率很低。

不省考生事后都说,读不懂这首诗。

细想一下,这首诗还是不难读懂的。

诗题“金黄的稻束”就点明了诗里所塑造的中心形象。

开头一句“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来了一个长镜头;接着便拉开镜头,展现伫立的稻束的背景:满月的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最后给“稻束”的'低徒工拍了一个瓞人化的特写:“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可见“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语,显然不会是“美丽的母亲”,而应该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的“稻束”。

这首诗的形象很直露,很鲜明。

问题是诗人并没有将“稻束”的形名胜集中在一起塑造,而是采取了边塑造边联想抒情的结构方式。

刚摄下“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的长镜头,诗人就“想起”了为此而付出辛勤劳碌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而对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静侯”的“稻束”,诗人也就想得更深、更远,他觉得“历史也不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伫立的“稻束”,却“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汉语新诗鉴赏(87)杨上?林耀德?陆新民?喀秋莎?冀汸

汉语新诗鉴赏(87)杨上?林耀德?陆新民?喀秋莎?冀汸

汉语新诗鉴赏(87)杨上?林耀德?陆新民?喀秋莎?冀汸汉语新诗鉴赏之八十七杨上/林耀德/陆新民/喀秋莎/冀汸杨上(1963-),网名刀,本名杨展华。

梅州客家人,出生于贵州。

著有中英对照诗集等。

独孤的童话许多年以后你一定还会触进那些灵魂的尖叫你会再一次想起彩船从石板的河流穿过内心的黑暗船上僵尸般的弟妹以及她们在鲜花广场被雨水冲走的邻居那时你会像今天这样写下另一组童话给明天而同样的日子还会被重复你同样会是一纸魂幡活在东方的虚无的黄昏当那些汉语的流氓在媒体的屁股上用冰凉的污血喂养着自己作品的软体宠物当盛产诗人的土地罂粟一片灿烂月亮夜空中的白色礁石会在黑色的波涛中撞碎你的眼睛的小小肉船----1990年10月(选自:刀新浪博客)[赏析]对于当今中国诗坛,一提起刀,不少朋友肯定是知道的:此人来自贵州六盘水,当过兵,肌肉发达,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舞文弄墨、搬弄诗歌(实际上他从未停止过诗歌书写),在小圈子内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敬重。

后来投身商界,目前在北京经营着一家著名餐厅,名曰“三个贵州人”,把老家土得掉渣的菜谱引进京城,大有改变京人肠胃和饮食习惯的野心。

顺便说一句,刀原名杨展华,几天前突然醒悟过来:被叫了多年的“刀”实在不像一个名字,于是反复斟酌,给自己取名杨上——意思是准备向上帝致敬。

《独孤的童话》是一首回忆之诗:“许多年以后你一定还会/ 触进那些灵魂的尖叫。

”诗一开篇,就宣布:时间在今天,但诗歌却将它的目光投向了时间的过去,仿佛往事的存在,天生就是为了供诗歌和诗人回忆之用。

和通常的回忆不尽相同,《孤独的童话》更愿意回忆往事中匿藏着的黑暗部分。

作为一种沉重的色彩,黑色总是倾向于往下沉,以无限接近土地的姿势,迫使诗人一次又一次接近它。

《孤独的童话》还把回忆指向了现在和未来:“那时你会像今天这样/ 写下另一组童话给明天。

”这种明火执仗又满怀惆怅的句子,宣布了回忆现在和回忆将来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因为“同样的日子还会被重复/ 你同样会是一纸魂幡/ 活在东方的虚无的黄昏。

《有感)(李金髮)赏析、读后感和阅读理解答案

《有感)(李金髮)赏析、读后感和阅读理解答案

《有感)(李金髮)赏析、读后感和阅读理解答案《有感·李金髮》全文与读后感赏析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

半死的月下,载饮载歌,裂喉的音随北风飘散。

吁!抚慰你所爱的去。

开你户牖使其羞怯,征尘蒙其可爱之眼了。

此是生命之羞怯与愤怒么?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

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

以颓废的观念审视人类的生命与死亡,是象征派诗歌一个重要的主题。

法国象征派诗人为此唱了无数凄婉愤激的歌。

于颓唐的气息背后透出一种对社会否定的冷漠情感,是这一类诗中常有的特色。

歌咏死亡并非冷落人生。

诗中自有一种愤世的热情在内。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来读《有感》一诗,就不难理解李金髮的心境了。

“有感”相当于传统的“无题”。

李金髮“有感”的思想是一个古老而颓废的主题:人生短促,时光难再,只能在酒与爱的享乐里消除痛苦。

就思想来说,此诗的确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就艺术表现而言,这首诗则有其独创之处。

全诗注意追求用意象呈现或暗示情调,特别注意意象的色彩感与鲜明性。

开头和结尾两节复沓出现,一开一阖,是主题的呈现部。

意思很简单:人的生与死近在咫尺。

可是作者不像古代诗人那样直接的抒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诗人以一个新奇的富于色彩感的比喻暗示了这一思想情调:“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

秋天红叶如血,飘落地上。

诗人想象它如生命的凋零,溅于脚上是殷红的鲜血,这个意象是明喻,映衬或强化后面一句。

而后面一句直喻就鲜明地呈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生命与死神中间的距离是这么的近,生命是多么短暂啊!这个比喻和前一个“残叶溅血”的意象,如电影的两个重叠性的镜头,推到人们眼前,诗人的情调就在这意象的叠加中呈现一种可触可视的强烈印象来。

中间两段,是诗人这种情调的展开部。

心境凄凉,月色也为之变化。

所以诗里用了“半死的月下”,这里已经渗入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

既然生命如此短暂,怎么办呢?那就在酒与爱中尽情享乐吧:苍白的月下,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破裂的声音,随着北风飘散了。

在光与火的历史想象中_读朱增泉的_享受和平_

在光与火的历史想象中_读朱增泉的_享受和平_

现代汉诗研究多现代意识和现代诗美的可能性。

就此而言,应该说,严力是有特殊贡献的。

在现代汉诗的语言世界里,严力颇像一位精明的投资人,无须挖空心思地苦恼于怎样去更多融资,只是悄悄改变其投资的方向,便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从而向我们证明:仅就现代诗的写作而言,对作为现代汉语形态的母语,无论是盲目地信任或盲目地不信任,都是不可取的。

一种语言有自己的身世,也有未知的奇遇)))诗人严力对现代汉诗的创造性贡献,使我们对现代汉语的诗性表现之可能空间,有了更多的自信和希望。

而关键是,作为诗人,当代中国诗人,你除了要拎着/一袋/生活的重量0之外,更要学会如何找到/一袋自己的阳光0拎在自己的手中:很久很久地我继续站在路口品味自己的生命在光与火的历史想象中读朱增泉的5享受和平6洪芳自第一部诗集5奇想6,朱增泉的名字似乎一直都在与硬朗苍阔的诗歌质地扭结在一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璀璨一时的军旅诗空中朱增泉游走于悲壮的在场与厚重的历史之间,言说了一份特殊的存在高标。

从/踏着地动的脚步走来/沉重的脚步里随烟尘腾起/和着悲壮哀哭的啸啸号声0的5猫耳洞人6到/点点浓墨)))蘸取四溅的硝烟/纪录下生命与战争的撞击0的5迷彩服6;从/分娩灵魂,一次血光照耀的大典0的红色辉煌到/一个个年轻战士/在生命之光爆发以后/收缩成一个个灵魂的黑洞0的5黑色辉煌6;从/骑上思想的奔马/去穿越历史的荒漠0,/决心去做一次/灵魂的远征0的5出奔6到/沉重的历史是我带血的胞衣/历史很痛苦/我很痛苦0的5星空6,,英雄气质和历史追寻构筑了朱增泉诗歌无可怀疑的价值指认。

一九九九年八月5地球是一只泪眼6出版并获得/鲁迅文学奖0之后,这位将军诗人在军旅诗坛上鲜露其颜而是专注于军旅散文的钻探和经营,这固然一方面与诗人的兴趣相联,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诗歌创作整体的沉寂和消落。

所以时隔八年,当朱增泉的第八本诗集5享受和平6出版发行,不得不让人充满期待,这是一种努力,也是一份难得的惊喜。

朦胧派诗歌代表诗人严力及其代表诗作

朦胧派诗歌代表诗人严力及其代表诗作

朦胧派诗歌代表诗人严力及其代表诗作□失落的口令辑严力,祖籍浙江宁海,1954年出生于北京,旅美画家、纽约一行诗社社长。

严力,1973年开始诗歌创作,1978年参与民刊《今天》的诗歌发表及活动,1979年开始绘画创作。

1979年为民间艺术团体“星星画会”的成员,参加两届“星星画展”的展出。

1984年,在上海人民公园展室首次举办个人画展,是最早在国内举办的前卫个人画展。

1985年夏留学美国纽约,1987年在纽约创办“一行”诗歌艺术团体,并出版“一行”诗歌艺术季刊,任主编。

2001年,“一行”诗歌艺术刊物改为网上刊物。

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纽约出版过小说集和诗集十种以上,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出版的诗集有《这首诗可能还不错》(1991)、《黄昏制造者》(1993)和《严力诗选》(1995)等,主持海外汉语诗刊《一行》。

代表诗作另一种骨头狂奔的腿还在狂奔只剩下狂奔在腿上写文章听不见隔壁激动的心跳半张床在别人的身下走进另一间睡房如此早来的孤独如此的轻手轻脚我睡不了两张床哪怕两张都是我自己的车票我向谁诉说谁能替我把狂奔从腿上撕掉我不到窗口去眺望寂寞不高歌陷下去的喉咙在低沉的地方我享受身高我看见另一种骨头在土里转动地球表达当理想不再成为财富身上又没有可卖给明天的时候一堆时代的果核被准时从桌上清除这是最后一种滋味心脏已无力承担的营养失意者的胃口从盘边撤退遗传的因素很多即使是一个完整的果子皱起的脸面以及岁月削过的地方已不是鲜血的泉眼还有一次表达遗憾的机会那就是一旦闭眼就不必再沉默了节日的弯度礼花四射的光彩沿天空的脊背弯下来仰望者以美学的惯性往甜的方向倾斜内心的牙为此被幻想的糖腐蚀天空的脊背上礼花继续叙述着节日的弯曲我在人群中俯视着自己的鞋它是一截个人的尺寸从集体中剪下来的孤独礼花瞬息的灿烂抽象了所有的具体我从清醒中再清醒一次时天空的脊背紧贴着我的脊背之间已没有任何缝隙可以穿梭礼花我是雪我写日记写满了大地我是雪漂零只是途中的事情我是雪是蒙向尸体的白布或者我错了但我又怎能原谅枯黄的一片我是雪。

专题06现代诗歌鉴赏(课件)5-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

专题06现代诗歌鉴赏(课件)5-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
写出了等待主顾的辛苦与寂寞。
④语言的锤炼与修辞,韵律的统一或变换 因为文体本身的特征,诗歌在语言和情感上存在着巨大的“简”与“繁”的 对照。因此,在诗歌中,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常常会注意字词的刻意锤 炼,以求其精深美满,又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强化诗句的整体内容,产生 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而韵律的有意使用或者灵活变化,则让诗歌产生和 谐流畅的音乐美。
——舒婷《致橡树》 第二人称——往往与抒情主人公能形成显性或者隐性的对话情境,便于抒情主人公进 行感情倾述,或者向对方表示质疑、否定等情感态度。 示例: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远和近》 第三人称——作为诗人客观视察并倾注了情感的对象而存在,能够灵活自由的表现生 活,便于诗人表达出对其的情感态度。当第三人称的指代对象是物象时,往往会具有 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象征意义。 示例: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旋涡。艳丽如同露珠,的笑向,贝齿的 闪光里躲。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相关基本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抓住诗歌的关键信息和主要内容。 ②古今相连,彼此对照;
现代新诗虽然在表现情势上迥然不同,但在语言、情感、手法上有许 多共通之处,而诗歌中的意象或是文化传统,在推陈出新之余,也有许多 与古代诗歌呼应与共鸣之处。而作为理解现代诗歌重要钥匙的概念——意 象与意境,也是阅读和理解古典诗歌的重要内容。
执,同时“坐”这一动作,又使得石头好像有了人的姿态。 示例: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辛笛《风景》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表现社会问题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与伤害,将风
景的描画机智地加以变形,引入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形成特殊的反讽效果。 示例:凄凉胡琴拉长了下午。——余光中《算命瞎子》 “胡琴拉长下午”的搭配具有双关含义,既指算命瞎子拉了一下午胡琴,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力新诗赏析
严力,1954年生于北京。

“星星”派画家。

1985年留学美国,1987年在纽约创立“一行诗社”出版诗刊《一行》,任主编。

已出版的主要诗集有:《严力诗选》《这首诗可能还不错》《黄昏制造者》《多面镜旋体》等。

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有:《纽约不是天堂》《最高的葬礼》《母语的遭遇》等。

这里选他的《还给我》和《黑暗之歌》进行赏读。

1.还给我
还给我
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
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
哪怕已经被你吃掉了
也请把骨头还给我
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
哪怕已经被你录在了磁带上
也请把笛子还给我
请还给我
我与我兄弟姐妹们的关系
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爱的空间
哪怕已经被你污染了
也请把环保的权利还给我
请还给我整个地球
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一千个国家
一亿个村庄
也请还给我
言志载道,并非过时皇历
写于1985年的《还给我》,是严力早期代表作。

近年影响不小的《齐人物语》,对该诗这样评价道:“我还没有见过一首呼吁回归自然的诗,如此简洁而诙谐,有力而优美。

”我觉得这段评语,只说对了一半。

我的意思是,这首诗的重心,是在对“异己”力量抗挣的基础上,包含了更多对人性复归、人文复归、真善美复归的吁请、呼告。

其社会性干预远远大于对“自然生态性”的表达。

在那黑白交接、百废待兴的特殊历史时期,诗人以充沛的激情,喊出了时代的强音。

这首诗的最大艺术特色是,一方面采用“请还给我……还给我”12个排比句,将强烈的思想情感做排山倒海的并列推进。

分别指涉了被封闭的居所、被管制的时间、被束缚的歌声、被扭曲的人际、被污染的爱情、被毁坏的环境、被分裂的和平。

针对当代各种领域的缺失,从个人到群类,从国家到种族,从本土到全球,它几乎无所不包,大气磅礴,高屋建瓴,咄咄逼人,给人喘不过气来的压迫感、危机感。

另一方面,它又机智采地用“连锁”方式,以“哪怕……”这样不断减低要求的“请求”,使其“言志”的抱负,达到最大化:没有房间的门已然没有意义,被吃剩的雄鸡已然成为空架子,录上磁带的牧歌不再稀有,亲情关系只留一丝半缕,爱的空间已被污染,地球百孔千疮……这一切早已失去原本的美好和谐,即使这样,“我”也要求在最低限度中一一“返还”。

最高期盼与最低限度“返还”,这二者本身的落差,就构成了反讽。

在愤忿与反讽中,诗歌具有了某种笃定的诙谐感。

这也就使得“返还”的吁请,在连续的排比中,不至于那么呆板,
一览无余。

声讨、控诉,坚硬口气,金属声响,间隔穿插“连锁”的复合句式,带出略微幽默的语调,教传统的言志载道,结实而丰满,告别了从前那种过分政治化了的简单直白。

这是一首写于20多年前的政治抒情诗,本来事过境迁,生命力有限。

但因站在时代思想的制高点,充满对社会、人类、生命的忧患关切,由此能对时代做出巨大概括,即使多年过去了,时代语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它还具有旗帜与炸弹的威力。

现时有人非常反感“言志载道”,以为是玷污诗歌本体,那是被从前过度附庸政治的不良习性“吓坏”了的。

其实诗歌的功能,少不了“讽”“刺”“谏”“怨”的诉求。

早期朦胧诗在历史社会现实面前,直接发言,引起轰动效应,是因为直指人心,这一延续下来的传统,断断不能没有香火。

好在后来者,还有一些人,比如默默,也以同样“还给”的方式,涉足相关领域,像一对孪生同胞:
把母亲还给儿子/把天空还给鸽子/把我还给我/饮泣了多年
试飞了多年/寻找了自己多年/把革命还给我//把故乡还给异乡人/把理想还给少男少女//把她还给我/手握苍凉的枯藤多年/人群里找她多年/把爱还给我/手里的石头攥成了黄金/怀里的鲜花抱成了武器/我站成了一个巨大的敌人/我不是一个人/不只是学了一生的夜莺唱唱风中的挽歌/看呀,从我怀里正不断挣脱出汹涌的海燕——《我的命令》
它再次表明,言志载道,并非过时。

关键是,如何用得雪亮。

2.黑暗之歌
我看见了黑暗
看见了黑还在继续暗下去
负15瓦
负3天
负半年
负6个世纪
我看见了负的太阳
负的四季
负的我
我看见了黑暗对自己的信心
我看见了关灯之歌的负的节奏
我看见了
正负两种势力团结起来的力量
我看见了这力量所创造的
巨大的市场
如果没有黑暗
灯泡卖给谁

卖给谁
还有我
谁来买我
2002,改于2004。

思想历险:反话正说
多年来,严力不断用黄钟大吕的方式介入社会。

这首写黑暗的诗,表面上看题材比较“老化”,写对黑暗的感受、感觉。

但却在普遍事物中,挖掘到特殊的核心,显示了诗人处理陈旧题材犀利而独到的目光。

“我看见了黑暗”,第一句很普通,是一种平实的进入。

第二句渐入佳境,不仅看见了黑,而且看到黑还在继续暗下去,诗人真是火眼金睛,能够感觉黑暗的变化色度。

奇的是,他匪夷所思地起用负极、负数来形容黑暗,连续排比了6个,其中时间矢量上用了4个负数,胆大包天。

尤其是从日常化的灯泡——微弱、昏黄的15支光,引出负功率——负15瓦(W),真是不同凡响。

时间、空间,甚至连自己,都铁定成黑。

黑的窒息、压迫,让人透不过气,同时为下面做了铺垫。

第二节进一步描写对黑的看:“我看见了黑暗对自己的信心”,这一次是把黑暗拟人化,肯定黑暗有信心,肯定黑暗具有像生命一样的运动感、节奏感。

这又是一次对黑暗独到的认领。

并且顺势引出黑暗的反面——光明——进入辨证的礼赞:两种势力团结起来的力量,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

到了结尾处则做了三个假设,“如果没有黑暗/灯泡/卖给谁……”,为什么要用“灯泡”这个词?有人感觉“灯泡”俗了点,而且认为用“灯泡”这个意象,是一种解构。

笔者不以为然。

因为光明与黑暗的辨证,最直接最容易让人想到灯,用日常化的灯泡来作为光明的代表,体现形而下世俗生活,顺理成章。

“灯泡”与前面的负15瓦也有关联,所以用此来强调黑暗的价值,恰如其分,不存在什么解构成分。

“还有我/谁来买我”——把“我”比喻成黑暗或黑暗中的一部分(可联想的黑画、黑崽子、黑户、黑思想、黑色行动的自诩),再一次衬托、强调了黑暗的价值。

极少人会承认黑暗的价值,这,正是诗人的慧根独具。

在中国,黑暗很难成为“正果”,正如审丑,很难获得主流认同。

凡是与黑暗有关的东西,总是被视为异端、反动、龌龊。

其实黑暗是光明的酵母、温床;黑暗是光明的孕育和延伸。

许多被视为黑暗的思想,恰恰是启蒙的种子、黎明的晨曦、光明的前奏。

黑暗其实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镜子。

黑暗与光明互为因果、互为换,正如现代科学中的反电子,反质子,反中子,反光子所构成的“反物质世界”,是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诗人严力在磨难的履历中,着实摸到黑暗的深刻脉搏,所以在众人容易擦肩而过或不愿涉足的地方,做着一次又一次思想交锋。

这是一首正面歌颂黑暗的礼赞,阐述光明与黑暗的辩证关系的“笔记”,很有深度,很有震撼力。

这些年来,严力一直站在思想前沿,关注人类生存,关注社会进步,对人性幽暗意识的挖掘,“使他获得了在暗中发现亮的能力”(赵思运)。

我们的时代,太缺少在黑暗中点亮萤火的人。

我们把点亮萤火的人称为思想者。

陈仲义,著名诗评家,现居福建厦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