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基础生态学课程设计

基础生态学课程设计

基础生态学课程设计1.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生态学课程,主要介绍生态学的基础概念,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历程,同时深入讲解生态学中的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基本概念的定义、分类与特征。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方面的应用。

2. 教学内容2.1 生态学概念及其基本原理•生态学概念的界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征•生态分类学的基本概念•物种、种群、群落的定义与分类•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2 生物种群与种群生态学•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种群数量动态和种群增长模型•种群的种内、种间相互作用及其影响2.3 群落与群落生态学•群落的概念和特征•群落的分类与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群落动态、演替和稳态2.4 生态系统与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分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2.5 生态学中的研究方法•现场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数量生态学方法•生态模型和GIS技术2.6 生态学的应用•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评估•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取理论授课、案例分析、教学实验和论文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以学生为中心,注意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教材教材:《生态学(第四版)》张春祥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5. 课程评价本课程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试卷、实验报告、论文等,以全面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情况。

同时,还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料和习题训练,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6. 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代生态学第二版课程设计

现代生态学第二版课程设计

现代生态学第二版课程设计1. 课程背景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其研究领域涉及生物多样性、能量流、物质循环、生境和环境影响等丰富多彩的方面。

生态学在今天的世界中变得更加重要,因为人们需要了解如何保护和维持我们的生态系统。

因此,现代生态学是应对当代生态问题的关键学科之一。

2. 课程概述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介绍现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分析当代生态问题,包括生态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污染等方面。

通过该课程,学生将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研究和协作工作奠定基础。

3. 课程内容3.1 生态学基础•生态学概述•生态学分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态学数据和技术3.2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自然和人为干扰•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恢复和管理3.3 生态学的最新进展•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和挑战•生物入侵和生态位竞争•营养级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能源流动4. 课程设计4.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教师将作为指导者、激励者和灵感提供者,以启发内部动机和学习兴趣。

每节课包括讲座、小组讨论、实验室实习和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生态学。

4.2 课程评估本课程的评估包括期中考试、作业、实验室报告和期末论文等方面,它们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期中考试占总分的30%,作业占总分的20%,实验室报告占总分的20%,期末论文占总分的30%。

4.3 参考文献•Chaffin, B. C., Garmestani, A. S., & Gunderson, L.H. (2016). Resilience assessment: A useful approach tonavigate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trade‐off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83,414-424.•Lefebvre, P. A., Limburg, K. E., Doucett, R. R., Kelly, J. R., Elskus, A. A., Horgan, M. J., & Nash, M. S.(2017). Benefits of estuarine habitat for juvenileAtlantic sturgeon in the Northwest Atlantic. MarineEcology Progress Series, 568, 233-250.•Murphy, D. D., & Wilcox, B. A. (2016). Toward a holistic view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 practicalcourse. BioScience, 66(3), 204-209.5. 结语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现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当代生态问题。

小学科学第六册生态学教学方案

小学科学第六册生态学教学方案

小学科学第六册生态学教学方案第一节:引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认识。

本教学方案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科学思维。

第二节: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生物、环境、生态系统等;2. 能够描述和解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 掌握观察与记录生态现象的方法;4. 能够提出有关环境保护的具体建议。

第三节:教学内容1. 单元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要素;生物圈、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意义;食物链与食物网。

2. 单元二:物种与栖息地物种的概念与分类;栖息地的种类与特点;生物适应与生存竞争。

3. 单元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水循环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教学方法1. 寓教于乐法通过观察小动物、植物等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情况,引导学生发现生态学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2. 小组探究法组织学生分小组探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鼓励他们自行收集资料,在小组内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

3. 案例分析法结合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建议。

第五节: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要求学生在课堂实践中观察和记录生态现象,并进行反思与总结。

2. 口头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鼓励他们用口头表述的方式向全班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3. 问答与讨论提出一些有关生态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第六节:教学资源1. 生物实物准备一些昆虫标本、植物标本等,用于让学生观察和研究。

2. 多媒体教具运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与讲解生态学的相关知识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七节:教学活动安排1. 探究活动:观察与记录组织学生到校园周边或野外进行观察与记录,鼓励他们发现与生态学相关的现象。

2. 小组研究:食物链与食物网分配不同的生态系统如森林、河流等给小组,让他们研究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构建。

生态学教案设计及反思

生态学教案设计及反思

生态学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案设计生态学是一个关于生物间相互作用及其与环境的作用的学科,其重点是生物的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研究,可以解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预测和规划对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

针对这个学科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全面展示生态学跨学科和应用性。

1.设计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设计,旨在使学生:1.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2.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了解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的原则和方法;4.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5.设计内容1.生态学概述:引入生态学的定义、历史和发展;2.生物群落及其环境:介绍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功能、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的基本规律;3.迁移及其机理:阐述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过程及其机理;4.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介绍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生态学的应用:列出生态学的一些应用示例,如环境污染的治理等。

6.设计方法针对本次生态学的教学活动,采用以下方法来教学:1.讲授法:通过讲授的方式传递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实验和研究方法等;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手感受生态系统的工作原理,加深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3.课堂互动法:通过互动形式打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二、反思针对本次教育活动设计,有以下几点需要反思和深入思考: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设计的教学目标虽然包括了学生掌握知识、开发思维等多个方面,但具体目标并不够明确,应该更具体、更清晰。

示例:教授某个具体的案例,要让学生能够了解某个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某个物种的追踪与起源,进而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点和方法。

2.思维发展的重要性生态学涉及诸多领域,思维的创新和发展十分关键。

因此,设计学科的学习模式、课堂教学和练习时,也应将思维发展提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

3.更加科学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候为了因材施教,会采用实验法等一些偏向概念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生态学》授课计划

《生态学》授课计划

《生态学》授课计划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掌握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掌握生态平衡维护方法,培养学生生态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五个部分: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物群落演替、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恢复与重建。

具体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如下:1. 生态学基础知识(第1-2周)生态学定义和基本概念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位概念及物种共生原理2.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第3-4周)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3. 生物群落演替(第5周)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与规律群落演替与生态系统稳定性4.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恢复与重建(第6-7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与方法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5. 实验与实习(第8周)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观察实验生态恢复实践实习6. 课程总结与答疑(第9周)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教学等。

同时,将结合多媒体教学、实地考察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实验实习表现等;期末考试将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考查学生对生态学基本概念、原理及实际应用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支持为确保教学效果,我们将建立生态学课程学习交流群,学生可在群内提问、讨论。

同时,我们将定期发布生态学相关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态学领域的发展动态。

六、课程总结本授课计划旨在让学生全面掌握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掌握生态平衡维护方法,培养生态环保意识。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考核方式的结合,旨在全面评价学生对生态学的掌握情况。

最后,希望通过建立学习交流群和发布研究进展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为生态学的教学和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基础生态学相关课程设计

基础生态学相关课程设计

基础生态学相关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2. 学生能描述生态因素对生物个体和种群的影响,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学生能掌握生态位、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生态学基本理论,并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现实生态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探讨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2.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数据和文字等表达方式,清晰、准确地描述生态现象和解释生态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生态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 学生在探究生态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态度,增强科学精神。

3. 学生通过对生态学知识的学习,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基础生态学相关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生态学基本理论,掌握生态学基本方法,培养生态保护意识。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生态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系统性的生态学知识尚需引导。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生态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培养其生态保护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生态系统概述2. 生态因素:气候、土壤、光照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教材章节:第二章 生态因素3. 生态位与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的定义、类型及应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

教材章节:第三章 生态位与生物多样性4. 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的构成,食物网的结构与功能,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教材章节:第四章 食物链与食物网5.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稳定性。

八年级生态系统课程设计

八年级生态系统课程设计

八年级生态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学生能描述生态平衡的含义,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学生能解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分析生态系统的相关数据。

2.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模型等工具,展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动态变化。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态系统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关注生态系统的现实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能够体验探索生态学的乐趣,激发对生物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八年级生物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思考,但可能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案例,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概念及组成- 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特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态位、非生物因素2. 生态平衡与生物间关系- 生态平衡的含义与意义- 生物间的相互关系: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特点:碳循环、氮循环等- 能量流动的过程与特点:能量输入、传递、转化、损失等4. 生态系统类型与案例分析-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 案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问题5. 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 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影响- 生态保护的意义与措施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生态系统概念及组成第二课时:生态平衡与生物间关系第三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上)第四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下)第五课时:生态系统类型与案例分析第六课时: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基于教材中关于生态系统的章节,涵盖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应用,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生态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环境生态学课程设计

环境生态学课程设计

环境生态学课程设计1. 课程背景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的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退化、物种灭绝等。

而生态学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能够提供诸如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支持。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原理、生态平衡与破坏因素、以及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实际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对环保的环境意识与责任感。

2. 课程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组成原理和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生态平衡与破坏因素;•掌握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对环境的认识与责任感。

3. 课程内容3.1 生态系统组成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位和生态能量流动•群落生态和生态演替3.2 生态平衡与破坏因素•生态平衡的定义和维持机制•水体、土地和空气的污染形式和危害•种群数量、种群结构和遗传的变化3.3 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的定义、目标和实施方法•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的设计与实际应用•环境污染的治理及其实现方法4. 课程设计4.1 课程组成•上课讲授:40学时;•实验课:6学时;•实习课:8学时;•个人研究项目:10学时;•期末论文:1篇。

4.2 实验课•实验一:测定水样中的溶解氧量;•实验二:测定土壤的 pH 值;•实验三:观察光合作用过程中气泡的产生;•实验四:肥料的种类和用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3 实习课•实习一:野外调查:野生动物和植物的调查;•实习二:野外调查:水质和土地的调查;•实习三:本地环境问题调查:调查本地社区的环境问题;•实习四:远程调查:通过网络调查其他城市或国家的环境问题。

4.4 个人研究项目•研究一个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撰写一份调查和研究报告。

5. 课程评估•平时表现(包括上课积极性和实验、实习表现):30%;•个人研究项目:30%;•期末论文:40%。

6. 总结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验课、实习课和个人研究项目等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课程设计
题目:鄱阳湖周边植被样方调查课程设计
学院:资源环境与化工学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
专业班级:环境科学与工程171班
学号:
学生姓名:
起讫日期:
指导教师:职称:
学院审核(签名):
审核日期:
说明
1.课程设计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经专业学科组审定,下达到学
生。

2.学生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独立完成课程设计。

3.本任务书在课程设计完成后,与论文一起交指导教师,作为论文评
阅和课程设计答辩的主要档案资料。

目录
一、样方调查前期工作 (6)
1.相关测量值的概念 (6)
2.准备用具及分工 (6)
3.寻找合适样方 (6)
4.数据处理公式 (6)
二、样方记录 (7)
1.数据记录 (7)
2.照片记录 (10)
三、数据处理 (11)
1.乔木样方 (11)
2.灌木样方 (11)
3.草本样方 (12)
四、总结与思考 (12)
1.调查总结 (12)
2.反思与提升 (12)
五、参考资料 (13)
一、样方调查前期工作
1.相关测量值的概念
(1)冠幅G:树(苗)木的南北和东西方向宽度的平均值。

(2)胸径D:胸高直径,距根茎1.3m处的树木直径。

(3)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植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

又称为投影盖度。

(4)生物量: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质(干重)(包括生物体内所存食物的重量)总量,通常用kg/m或t/hm表示。

(5)重要值:研究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是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的总和。

其值一般介于0~300之间。

2.准备用具及分工
准备用具:软尺、记录工具、拍照设备、形色识花APP。

人员分工:本小组共有6人
3.寻找合适样方
(1)地点:中科院鄱阳湖湖泊湿地观测站
(2)样方:10m×10m的乔木样方
10m×10m的乔木样方
2个5m×5m的灌木样方
5个1m×1m的草本样方
4.数据处理公式
(1)生物量数据计算公式来源:
乔木:全国立木生物量方程建模方法研究(曾伟生)
根据赣湘鄂哑变量模型中
D 为胸径,单位m 。

灌木:千烟洲试验站几种常见灌木生物量估测(张海清、刘琪璟、陆佩玲、于强、曾慧卿)根据其中取样的长叶冻绿灌木模型的生物量方程:
W =3.262+0.351D^2∗G
(2)盖度计算:盖度=(东西冠幅×南北冠幅)/样方面积×100% (3)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D =1−∑(Ni N
)2
Ni 为i 物种个体数; N 为总个体数。

(4)重要值计算:
重要值=[相对密度(D%)+相对频度(F%)+相对显著度(d%)]/300
二、样方记录
1.数据记录
表2 乔木样方和灌木样方
如上表可见,鄱阳湖湿地岸边乔木和灌木很少,而且石楠为人工栽培的,作为景观而用。

这恰恰符合了从沉水植物到到森林植物的演替规律,即要经历从沉水植物到浮叶根生植物再到挺水植物最后至森林植物的四个阶段。

由于位于鄱阳湖湿地周边,植被仍处于挺水植物到森林植物的演替过程,所以未出现大量的灌木和乔木,主要为草本植物。

乔木与灌木数量少,郁闭度低,给草本植物提供了充足的光照,有利于草本植物的大量生长。

表3 草本样方
如上表所示,该调查点草本植物丰富度较高,草本种类数均大于5,但是各个样方的个体总数不一,优势种也不尽相同。

草本样方1与样方2中数量较多的两种植物均为菖蒲和费菜,而它们的优势种则分别为菖蒲和费菜。

这说明菖蒲与费菜具有相互竞争的关系。

草本样方3与样方5中个体总数较低,植被覆盖率低,这可能是样方点位于乔木和灌木的正下方造成的。

草本样方5中积雪草多度最高。

积雪草性喜温暖潮湿、耐阴、水陆两栖,而鄱阳湖湿地的气候和地形条件恰好满足积雪草的大量繁殖。

2.照片记录
(1)数据测量照片
图1 测量胸径图2 测量树高图3 拍照识花
(2)植物类别图
(申明:由于非植物分类学专业,大部分植物无法靠自身辨别出来,所以借助形色APP来分辨植物,如果存在错误,请多谅解。

另外,由于篇幅不宜过长,所以下图未涵盖样方中所以植物)
图4 小桂花树图5 胡罗卜图6 费菜
图7 樟树图8 莴苣
三、数据处理
1.乔木样方
表4 乔木样方1
表5 乔木样方2
2.灌木样方
表6 灌木样方1
表7 灌木样方2
3.草本样方
表8 草本样方
四、总结与思考
1.调查总结
根据处理的数据可知,乔木和灌木的辛普森生物多样性指数低,盖度小,而草本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高,说明鄱阳湖湖边植被大多以草本植物为主。

这符合了水生植物到陆生植物的演替过程与规律。

乔木中的樟树大多分布于长江流域,在江西最为常见,它在偏酸性的红壤中生长良好,能抗二氧化硫、臭氧、烟尘污染能力强,能吸收多种有毒气体,较抗风,树枝坚韧,有樟脑香气,可作为木材制作家具。

小桂花树和柚子树可能是由于随风飘来的种子落地发芽而来。

小桂花树胸径小于3cm将其看作了灌木处理。

灌木中的石楠为人工栽培而来,作为景观用途。

其对该地的生物多样性影响不大,但会影响我们对植被演替规律的判断。

各草本样方的辛普森生物多样性指数不同,这可能是由于乔木和灌木的遮蔽作用,争夺光照导致。

2.反思与提升
(1)由于我们是在鄱阳湖站内调查,调查点处的生态系统或多或少受到了人为的干扰,所以此次调查无法完全表示鄱阳湖湖边植被的生物多样性的真实情况,以后在选择调查地点要尽量根据调查目的选择最为合适的调查地点。

(2)由于没有专业的测量树高的工具,我们使用手机APP粗略地测定了树高,但是对我们计算生物多样性指数没有太大的影响。

(3)由于非植物分类学专业,大部分植物无法靠自身辨别出来,所以借助“形色”APP来分辨植物,如果存在辨别错误,请多谅解。

(4)此次调查组员分工合理,充分发挥了每个组员的优势。

大家齐心协力,调查进行的井井有条。

(5)本次调查地点为与中科院鄱阳湖湖泊湿地观测站站内,在此鸣谢鄱阳湖站对我们调查的大力支持。

五、参考资料
1.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态学(第二版)林文雄主编
2.全国立木生物量方程建模方法研究曾伟生(2011)
3.千烟洲试验站几种常见灌木生物量估测
张海清,刘琪,陆佩玲,于强,曾慧卿(2005)
4.基于冠幅及植株高度的檵木生物量回归模型
曾慧卿,刘琪,马泽清,曾珍英(2006)
5.中国湿地松立木生物量方程的研建曾伟生,姚顺彬,肖前辉(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