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多角度描写景物

合集下载

多角度描写的句子

多角度描写的句子

多角度描写的句子
1. 从窗户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处的群山层叠起伏,宛如一幅壮丽的山水画。

2. 在夏日的午后,太阳高悬在头顶,照耀着整个花园,使得花朵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3. 踏进森林时,一片青翠的树叶覆盖了我的视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犹如金色的雨丝。

4. 静谧的夜晚,满天繁星点缀着黑色的天幕,仿佛是宇宙中的一颗颗闪亮宝石。

5. 走进市中心的繁华街区,灯火辉煌,巨大的霓虹标牌闪烁不定,城市的喧嚣与忙碌将人们包围。

6. 低头望去,沙滩上的细沙如白玉一般,被海水冲刷得光滑而洁白,阳光照射下形成耀眼的光环。

7. 登上高山的山顶,鸟瞰整个山谷,山脉连绵起伏,云雾缭绕,仿佛身处仙境。

8. 进入古老的大教堂,高大的尖顶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内部散发着沁人心脾的祷告香气。

9. 雨后的空气清新宜人,清晨阳光透过水滴的折射散发出七彩的光芒,令人心旷神怡。

10. 漫步在田野间,颜色各异的鲜花竞相绽放,花海如彩虹般绚烂多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写作6多角度描写景物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写作6多角度描写景物

写作多角度描写景物1.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2.将经典美文的赏析与学生习作的分析相结合,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1.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2.能根据事物的特征采用恰当的描写角度。

1.从人的感官角度来说,写景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定点观察法,就是固定立足点,变换各种视角,对景物进行观察,然后进行细致描绘。

例如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等。

3.什么是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游记中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它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

视点和要叙述、说明的对象都在移换。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填空。

写景状物的方法言之有物——要仔细观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多角度选材言之有序——按空间顺序或时间顺序等言之有情——移情于物、物我换位、联想想象等活动一:看句子,说角度。

辨析下列句子的写景角度(感官角度)。

(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视觉)(2)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听觉)(3)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着。

(嗅觉)(4)海浪不断地拍击着礁石,带着咸味的海水也波涛汹涌地涌上岸来。

(味觉)(5)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触觉)活动二:读范文,说感想。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远近高低各不同!手把手教你多角度描写景物

远近高低各不同!手把手教你多角度描写景物

远近高低各不同!手把手教你多角度描写景物描写景物是一项写作基本功。

要想把景物写好,除了要抓住景物特征,恰当使用各种修辞方法,对景物展开生动描摹外,更应注重从不同角度着笔,立体呈现景物各个方面的特征,让景物更加鲜活生动,惹人喜爱。

那么,如何多角度写景呢?一是俯仰生姿。

就是从不同观察角度写景,或俯视,或仰视,或近观,或远望,把所观景物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其在变化中摇曳生姿,引人注目。

我们来看一个作文片段:不一会儿,缆车便把我们带到了黄山半山腰。

低头俯看,悬崖峭壁犹如利剑,寒气逼人;抬头仰望,山顶缭绕着悠悠的白色云雾,恍若仙境……我们终于登上了莲花峰。

一棵百年青松屹立在眼前,令人赞叹不已。

极目四望,峰峦起伏,淡淡云雾中,一个个峰顶,就如一座座海岛。

这段描写,有俯看,有仰望,有近观,有远望,将登山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所见到的景物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令读者心随文走,仿佛也登了一回黄山。

二是有声有色。

就是在写景过程中,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入笔,把景物的形状、色彩、声音、味道、软硬冷热等特征生动地描摹出来,使景物更丰满,让读者更喜爱。

如果在描写景物的形、色、声等特点时能再抓住其变化,动态地进行展现,那就更美了。

请看一个作文片段:近了,更近了,它的声音回响在我耳畔,是那样真实,那样猛烈;近了,更近了,我看见了它的顶端,那是一股洪流,倾泻而下。

经过与岩石的猛烈撞击,水流变得更为强劲,激荡出白色的泡沫,显得汹涌澎湃,蕴含着一股激情;近了,更近了,我分明感受到了空气中的潮湿,凉凉的,直入心底。

这段描写,有瀑布巨大的声响,有水流飞泻而下的壮观,有泡沫的白,有水汽的凉……作者借助于不同的器官,将参观瀑布的独特感受表现出来,写得特别精彩。

三是动静搭配。

即在写景过程中,既注重描写静态的景物,更有意去写动态的景物,甚至化静为动,让笔下景物充满生机。

我们来看一个作文片段:从水泥大道的尽头拐弯向北,那里有我们学校最美的“景观带”。

写作 多角度描写景物

写作 多角度描写景物

迎春花的叶子与柳树的叶子有几分相 像,只不过肚子大了些,像我那喝醉了酒的 爸爸。 同学们围着这美丽的迎春花,有的在仔 细地观察,有的在捡落下的花瓣,放在鼻尖 认真地闻了闻。有的完全沉醉在她的美丽之 中,不由得发出一声声赞叹。 终于来到了董园顶端,整个校园尽收眼 底。站在石椅上,享受着新鲜的空气,啊, 这美丽的董园!啊,这美丽的平阳县小!
写 作 技 巧 多角度描写景物
作文理论
许多同学在写作中不懂得景物 描写的特点,有的描写模糊不清,有 的分不清主次,有的缺乏情感,出现 了许多不应有的败笔。那么,在记叙 文的写作中应该怎样去描写自然景色 呢?
多角度描写景物
作文理论
角度,描写的视角。根据表达需要运
用。
远观或近觑, 仰视或俯视.。
作文理论
• 前思后想
《我的老师》教我们跳舞,吃蜂蜜,教读诗,排 除我的纠纷。 《爸爸的花儿落了》赖床,挨打,爸爸送衣服和 铜板,爸爸爱花,给叔叔寄钱。
《芦花荡》一天夜里,带大小菱到芦花荡,玩水, 挂花,自责,第二天中午痛打鬼子。
3.观察和描写景物,要调动视觉、 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器官, 作文指导 体会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形象。
作文理论
2.移步换景(左顾右盼)
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 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
同侧面、局部,以及不同景物的各个方
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
如《春》一文,按照沿途所见,依次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 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移步换形,有如移舟前进,时过景迁,景 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如《社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 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 却还以为船慢。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 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 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 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 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 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 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远近结合,各显异彩。

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

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

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技法简析】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是景物描写的常用方法。

写景的角度有:景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味道等;远眺、近看,俯瞰、仰视,正面、侧面,静态、动态,整体、局部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

在柳宗元的名篇《小石潭记》中,作者就运用了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描摹的景物各具特色,特点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绘声之悦耳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作者以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来比喻听到的潭水声,写出了水声的清脆悦耳,清亮诱人。

二、绘色之迷人如青树的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一句中的青与翠都有绿意,交错使用,既避免了重复,更表现了树木的青葱翠绿、枝条的参差不齐,它们随风摆动,让人想象到那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的四周。

寥寥数语,写出了色彩的迷人。

三、绘形之各异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句中全石即整块石头,坻为水中的高地,屿是水中的小岛,嵁是不平的岩石,从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小石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但石的形状又各不相同:或整或零,或高或低,或平或仄,多姿多态。

四、绘影之巧妙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两句话描绘了一幅极美的画面。

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像在空中。

太阳光照射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

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和鱼影,但透过鱼的影子,却能让我们对那清澈透亮的潭水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里鱼影与潭水相映成辉。

作者巧妙地借鱼影再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而潭水之清也使得鱼影越发鲜活。

五、绘景之含情如似与游者相乐。

句中人、鱼并写,情味无穷,真切地描绘了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

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快心情。

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作者在后文描绘了一种悄怆之景: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多角度描写景物

多角度描写景物

1、多角度描写景物观察事物要有顺序,因事物状态不同,观察顺序也不同。

当我们观察的事物处于静止状态下的时候,可采用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或按一定的方位顺序,或构成事物的不同方面的顺序,按事物不同特点进行观察。

例如我们可以仿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景的顺序来写,也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材料,更可以用童话等形式来表现主题。

我们知道观察离不开思考,只有用心观察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只有学会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角度地写景状物,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来。

2、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我爱家乡的——》、《我的家乡》题意,不但要将××的特点写出来,还要注意在描写××特点的词时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为了写的更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

例如:看!那呼呼的西北风吹到脸上似刀割一样痛。

然而,雪松并没有被寒霜冰雪所征服、所吓倒。

它依然挺直身体,昂起了头,迎接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

选自《我爱家乡的雪松》3、适当地运用合理的想象,引用民间传说或谚语等也可以达到写具体的效果。

三、赏析【优秀习作】《我爱家乡的小河》我家的门前有一条小河。

记得小时候,妈妈领我到河边去玩儿,我指着哗哗的流水好奇地问:“妈妈,这么多水往哪里流哇?”妈妈笑着说:“这是‘土河’,水向东流入大海。

”从此,“土河”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就像岸边的小树一样,伴随着小河流水慢慢地长大。

春天到了,我看河里的冰雪融化,河边垂柳的枝条上吐出了嫩芽。

慢慢地,那粉红色的桃花也探出了枝头。

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在清澈的水面上自由飞翔。

放了学,我们就参加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在铺满新绿的河滩上跳舞唱歌。

夏天到了,两岸的景色更美了。

河堤上绿树成阴,河滩上瓜果满园。

放了学,我们有时还到小河里游泳,游累了,就跑到瓜园里吃瓜。

白皮的脆瓜,花皮的甜瓜可好吃了。

景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景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景物描写方法的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二、动与静的结合;三、声与色的融合(视与听到的融合);四、虚与实的结合;五、点与面的融合;六、时空角度;七、主客观角度。

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绘可以从负面抓起,轻易描绘景物的特点,并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负面景物抓起,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下起至,去阐明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够提供更多给读者多样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融合运用,可以并使景物的特点,更加独特更加注重。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绘,动静融合就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并使“境界全系列出来”。

比如说像是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一棵,僧敲打月clades”的“发推”“敲打”采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蓝江南岸”的“蓝”字的形容词用做使动动词,都就是动态描绘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采用上为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三、声与色的融合(视与听到的融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感官、视觉、嗅觉等角度回去写下,这就建议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妥当。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红” “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四、虚与虚的融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多角度多感官立体写景的句子

多角度多感官立体写景的句子

多角度多感官立体写景的句子嘿,你知道吗?当我们去感受一处美景时,那可真是一场奇妙的体
验啊!比如说,站在那片广袤的草原上,哇,那满眼的翠绿,就像一
块巨大的柔软毛毯一直铺展到天边。

你听听,微风轻轻拂过,不就像是大自然在你耳边温柔地呢喃吗?“沙沙”作响的声音,难道不像它在给你讲述着古老的故事?你再深深
吸一口气,那清新的草香直往你鼻子里钻,这感觉多美妙呀!这不就
是多角度多感官立体写景嘛!
再看看那片湛蓝的天空,就像一块无比纯净的蓝宝石。

阳光洒下来,暖呵呵的,照得人心里都亮堂堂的。

偶尔飘过几朵白云,慢悠悠的,
像棉花糖一样,真想伸手去抓一把呀!
还有那旁边潺潺流淌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能看到小鱼儿在里面
欢快地游来游去。

伸手去触碰那溪水,哇,凉凉的,好舒服呀!听着
溪水流动的声音,“哗哗”的,仿佛是它在欢快地歌唱。

你想想看,这样的景色,是不是让你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
界中?从视觉上看到的美丽色彩,到听觉上听到的各种声音,再到嗅
觉上闻到的迷人气息,还有触觉上感受到的不同质感,这一切融合在
一起,才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动的美景图呀!这就是多角度多感官
立体写景的魅力所在,它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
美妙。

我觉得呀,我们应该多去留意身边这些美好的景色,用我们的各种感官去尽情感受,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世界的多姿多彩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多角度描写景物
2013年10月的一天,笔者在初一年级的两个任教班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来到学校一个多月了,学校的哪些人、事、物、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同学们发言十分踊跃,谈人绘形绘声,说事感情真挚。

有些同学还与小学进行比较,突出新老师、新同学、新鲜事所留的印象深刻。

令笔者感到吃惊的是:两个班中无一人说到新校园中的物、景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可是,学生来到校园时间不长,为什么陌生的地方也没有风景呢?这与学生平时熟视无睹走马观花的习惯有关。

对于身边的事物,往往习以为常,不去观察;节假日跟随家长观赏风景名胜,也常常跟着导游蜻蜓点水一般匆匆而过。

总之,没有细心观察的习惯,没有驻足思考的时间,没有融入自然的情致。

因此,多角度描写景物,应当先从多角度观察景物开始。

怎样多角度观察景物呢?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定点观察,即在一个适合的固定位置观察景物。

要注意观察的视角,包括远、近,动、静,俯、仰,整体、局部等。

要调用多种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

要适当作观察记录,或拍摄照片、视频等。

当然,在观察景物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能因追求视角独特而冒险去不安全的位置;要慎用味觉,不去品尝不洁物品。

二是移步换景,即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

要根据景物的特点,设计一条观察的路线。

在移步换景观察景物
的过程中,要在合适的位置停下来作定点观察,因为移步换景离不开定点观察。

在观察景物之后,怎样多角度描写景物呢?2014年9月的一天,笔者与南京市中华中学初二(1)班的同学来到瞻园,观察这金陵第一园并写作观察作文。

下面,笔者以这次观察与同学的习作为例,谈一谈如何运用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景物。

先说说定点观察。

我们来到瞻园的核心景区静妙堂。

在堂前的观景长廊上,同学们观察了北假山。

请看单文婧同学描写北假山的文字。

静妙堂之悟
静妙堂这三个字赫然出现在我眼前,古朴而又美丽。

此时此地此刻,我正在瞻园的一隅欣赏着飞瀑、怪石、池塘。

雨后的一切都是那么清新如洗,闪闪发亮。

裹挟着小水粒的空气在我身边飘浮着,顽皮地将我裹进大气中,并将大气变得湿淋淋的,好似和眼前的池塘融为一体。

哦,说到池塘,别人眼中阴森森、毫不美观的水草,在我眼中是那么的可爱。

从上面往下看,就像是一片茂密的水中森林,鱼儿们像欢乐的孩子一样,时而快、时而慢地在森林中穿梭、嬉戏。

鱼群领着我的眼来到瀑布下,水花飞溅,飞溅在池水中,飞溅在岩石上,也飞溅在了我的眼中,好不热闹。

飞溅的水流磨平了岩石的棱角,冲走了周围的水草,漾起了无数的水花,好不热闹。

可是,如此热闹,为什么叫静妙堂呢?
老子的道家学说提出过上善若水。

水真的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东西。

水性柔弱,能方能圆,无色无味,但坚可穿石。

或许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在静妙堂中思考大道。

水或许就是他思考的对象。

他在飞瀑的喧闹声中感受、探索着大道。

如果说大道隐藏在水中,那么,静也许就隐藏在这喧闹之中。

或许这就是飞瀑之静,水之妙。

这篇习作运用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等观察视角,使所写景物富有层次感。

妙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引用老子的学说,使文章富有文化韵味。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抓住了静妙堂的特点静和妙,突出了重点的景物水。

由此可见,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描写景物,首先要将定点观察的成果体现在文章中,比如观察的视角、调用的感官等。

其次,不能面面俱到地将观察记录上的素材照搬到文章中,而要有所取舍,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重点的景物。

当然,习作还从现实之景延伸到了想象之景,这也是值得借鉴的。

再说说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的基础是定点观察,而不是走马观花。

有鉴于此,在观察完北假山正面之后,笔者将同学们分成了四个小组,分别在北假山的山脚、侧面、背面和山顶进行了观察。

根据观察记录,写200字左右的观察作文,要求抓住特点,突出重点。

请看四个小组的习作和组长的推荐理由。

1. 山脚组推荐习作
一笔浓墨带有飞白似的附壁劲松,横在眼帘,镌刻在瀑布边。

松针上缀着玲珑剔透的水珠,水珠微微颤动,哦,是瀑布。

虽不及真景之气势,但隐蕴真景之神韵。

松边的瀑布,水飞流直下,自然地分成三股,与假山起舞,又如给假山披上了白色的绸缎,美不胜收。

瀑布飞入池塘中,水花四溅,形成涟漪。

涟漪交会,有如百家点灯。

墨绿色的池水下,隐约有鱼影穿过,拉开帘幕似的浮萍。

瀑布溅出的水波抚过睡莲,睡莲与浮萍痴缠。

水波渐平,如镜。

睡莲平静,我的心亦平静了。

推荐理由:这篇习作语言优美,重点描写瀑布,视角由动转到静,还写出我的心情。

2.侧面组推荐习作
在侧面观察时,似乎比正面静了一些。

这里树木丛生,花草美丽,但是又并不显得拥挤,因为这里有一小块空地。

空地中有一块石头,灰白色的。

四周棱角分明,中间却是平的,可以让人坐下休息。

这块石头看上去并不美丽,不似瀑布下的石头那么圆润光滑,没有融入假山正面的美景,在这里面安安静静的,似乎是无为之举。

但试想,夏日午后,如静坐此石读书,看树影婆娑,何等妙哉!
庄子说,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

比起正面装饰瀑布的石头,对我来说,这块更有用,它就像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值得我尊敬。

推荐理由:这篇习作重点写一块石头,并与北假山正面的石头作对比;引用庄子的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