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12年版)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2012年版)》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

百度文库+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2015年8月目录1 编制依据 02 基本约定 0适用范围 0评价目的 (1)工作体系 (1)工作任务 (2)评价时点 (2)技术步骤 (3)区域用地状况评价技术步骤 (3)中心城区用地潜力评价技术步骤 (4)标准适用说明 (6)3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 (7)评价单元与评价对象 (7)评价单元 (7)评价对象 (7)基础调查 (8)调查基本要求 (8)人口状况调查 (8)经济状况调查 (10)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13)定性分析 (16)土地利用结构及动态变化分析 (16)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目标实现状况分析 (16)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分析 (17)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分析 (19)定量评价 (22)评价方法 (22)评价指标体系 (22)评价指标现状值计算 (23)权重值确定 (24)理想值确定 (26)评价指标标准化 (28)分指数、指数和总指数计算 (29)土地利用状况类型判定 (30)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31)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分析 (31)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31)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绩效分析 (31)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32)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状况分析及评价结论 (32)汇总表格规范 (32)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函〔2014〕210号)要求,做好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依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 1018-2008),结合2011-2013年北京等30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原平等20个小城市评价工作实践,编制《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1 编制依据《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编制依据主要包括:(1)《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函〔2014〕210号);(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3)《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4)《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GB/T 18507—2001);(5)《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 18508—2001);(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1993,2002版);(7)《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2003);(8)《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9)《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 1018—2008);(1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万人公交拥有率标台数标准的分析

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标台数标准分析:一、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的定义根据公安部、建设部《2002年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总体方案》的有关规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于2002年联合下发《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 002年版)及《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其中,对公共交通提出了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的公共交通评价指标(详见附件一),将其定义为每万人平均拥有的公共交通车辆标台数,并强调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数是反映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和交通结构状况的指标,同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一起,是判断交通发展战略是否明确、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和措施是否落实的参考指标。
按建设部《城市建设统计指标解释》(建综[2001]255号)规定的方法,具体计算公式为:全市公共交通车辆标台数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城市人口数(万人)其中公交车辆标台数指不同类型的运营车辆按统一的标准当量折合成的运营车数,计算公式:标准运营车数=∑(每类型车辆数×相应换算系数)各类型车辆换算系数表如下:公共汽车标台换算系数表注:每类车长的上限值均含在本级中。
二、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的标准根据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在2010年7月下发的《城市公共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询意见稿),对“十二五”期间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具体目标定义为:(1)300万人口以上城市。
到“十二五”末,建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城市公共汽电车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5%以上。
公共汽电车平均营运时速达到15公里以上,公共交通准点率较2010年提高20%,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达到15标台以上。
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基本建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40%以上。
(2)100-300万人口城市。
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BRT)适度发展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25%以上。
评价指标体系名词解释

评价指标体系名词解释1. 评价指标体系概述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用于评估和衡量一个事物或活动的各个方面、维度的一系列指标的集合。
它是通过对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定量或定性的评价依据和参考。
评价指标体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企业管理、政府治理、教育评估等。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需要考虑到被评价对象的特点和目标,以及评价的目的和需求。
一个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准确、全面、可操作性、可比较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能够提供客观、可靠的评价结果,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要素评价指标体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素:2.1 指标指标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是用于度量和衡量被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和维度的具体量化或定性指标。
指标应具备客观、可靠、可测量、可比较的特点,能够准确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
2.2 权重权重是指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或重要程度。
不同的指标对于被评价对象的重要性可能不同,因此需要通过给予不同的权重来反映这种差异。
权重可以根据专家意见、相关数据分析或决策者的主观判断来确定,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
2.3 数据源数据源是评价指标体系所依赖的数据来源。
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基于可靠的数据来进行评价和分析,因此需要明确数据的来源和采集方式。
数据源可以包括统计数据、调查问卷、专家意见等,也可以通过现场观察、实验和模拟等方式进行采集。
2.4 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是指用于对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和技术。
评价方法可以根据指标的性质和评价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如加权平均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
评价方法需要保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提供可靠的评价结果。
2.5 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输出,是对被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和判断。
评价结果可以是定量的,如得分、排名等,也可以是定性的,如优、良、中、差等。
郑州市中心各区道路网评价研究

郑州市中心各区道路网评价研究黄文,职晓晓,马云,刘朋杰,吴越儿(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南焦作454002)【摘要】文章选取郑州市中心各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GIS,综合运用叠加分析对郑州市中心各区道路网现状进行研究,同时选取道路密度、道路网等级级配、人均道路用地面积、车均车行道面积、路网连接度为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法对郑州市中心道路网络进行合理性评价。
研究发现郑州市中心各区的道路建设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郑州市中心道路密度低于GB/T51328-2018《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所规定的值;道路等级结构极不合理;路网连接度较低;郑州市中心各区人均道路密度均大于标准值;郑州市中心道路网合理性评价为不合理。
【关键词】GIS;道路网结构;模糊评价【中图分类号】TU984.191【文献标志码】A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明确指出要优化道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建设和规划,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小区,对于建成小区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的公共化。
理清城市道路网建设现状,对于城市建成区内部道路的开放和指导新建开放社区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董振华等(2017)、范科红等(2011),石民丰等(2013)学者分别对内蒙古、重庆市、武汉市的道路密度进行了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发现道路密度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聚集性。
田旺(2017),李阳等(2019)则对城区道路网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合理性评价研究。
但是道路的快速建设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研究发现道路网的建设加剧了区域景观的破坏(黄梦娜等,2019)。
随着规划理念的不断更新,街区制的推行,现代学者逐渐开始研究“密路网,小街区”模式下的路网规划(王煦立,2017;常乐,2017)。
但是过往研究的区域尺度较大,没有分析城市内部各个分区道路网络的相互关系,对下一步的城市社区开放(姚佳丰, 2018)与城市建设很难提供较好的指导。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第5部分:交通

-XXXX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5部分:交通前言................................................................................. I I 引言 (I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智慧交通评价指标体系 (1)5指标说明 (2)5.1评价表中表头信息说明 (2)5.2基础设施与装备感知 (2)5.3运输与出行服务 (3)5.4交通与运输管理 (7)6指标权重 (9)本文件按照GB/T1.1-202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GB/T34680《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的第5部分。
GB/T34680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一第1部分:总体框架及分项评价指标制定的要求;一一第3部分:信息资源;一一第4部分:建设管理。
GB/T34680《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拟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1部分:总体框架及分项评价指标制定的要求。
目的在于确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要素及分项评价指标的设立原则、设立要求和描述要求。
—第2部分:信息基础设施。
目的在于给出适用于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评价指标。
一一第3部分:信息资源。
目的在于给出适用于智慧城市信息资源的评价指标。
一一第4部分:建设管理。
目的在于给出适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管理的评价指标。
一一第5部分:交通。
目的在于给出适用于智慧城市交通的评价指标。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5部分:交通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智慧城市交通领域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说明、指标权重和指标应用说明。
本文件适用于智慧城市交通领域的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城市指标”系列国际标准对SDGs的响应情况分析研究

109“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城市指标”系列国际标准对SDGs 的响应情况分析研究阎毛毛1 杨 锋1* 郭德华1 王 斌2 李京阳2(1.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北京首都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摘 要:城市是推动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关键,标准为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技术依据。
本文在对ISO/TC268城市指标国际标准化进展跟踪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与SDGs全面比对分析,指出现有城市指标系列国际标准对SDGs响应不足并给出改善方案,为今后我国参与该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指标,国际标准DOI编码:10.3969/j.issn.1674-5698.2024.04.017Analysis of the Response of the Series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City indicators” to the SDGsYAN Mao-mao 1 YANG Feng 1* GUO De-hua 1 WANG Bin 2 LI Jing-yang 2(1.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2.Beijing Capital Development Co., Ltd.)Abstract: Cities are key to advanc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and standards provide the technical basis for cities to impl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progress of ISO/TC 268 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city indicator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city indicators are not responsive to SDGs and gives the improvement plan. Finally,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China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work in this field in the future.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ity indicators, international standards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库研究”(项目编号:512022Y-9449)的研究成果。
智能交通行业背景以及高科智能交通产品介绍

■ 公司智能交通业务发展的迫切需要
¤ 公司定位城市智能交通,而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城市智能 交通系统最重要子系统 ¤ 该系统为我司更好地开展绿波带业务提供强大的支持和支撑 ¤ 目前普遍存在的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价格低、功能强、实用型的高端智能交通型信号控制系统有广 泛的市场需求
优化信号灯控制系统
优化信号灯控制系统,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挖掘路网通行效率,降低路网动态 饱和度,是当前改善交通拥堵的最优途径。
优化信号灯控制系统是当前改善交通拥堵状况的最优途径
2024/7/1绿5 波带是优化信号灯控制系统的有效手段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否真正有效运行,系统建设是基础工作,但最核心的是对 各个路口,乃至子区,协调所有路口的配时方案的优化,以及不断根据交通流 变化进行调整,来达到“绿波带”效果。
2024/7/15
ITS子系统划分——“畅通工程”交通指挥系统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评比
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以及确定参加“畅通工程”实施的县级城市。截至 2011年,全国654个城市中,有33个城市达到道路交通管理模范水平;达到 优秀水平以上城市226个,占34.6%。
指导文件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12年)》 《关于深入实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的指导意见(2011年)》
2024/7/15
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
城市道路交通供需矛盾凸显,路网饱和 度将持续升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快速 增长将导致道路交通供需矛盾激化,城 市交通路网饱和度将持续升高。
城市道路交通现状:
路网通行效率不高,信号灯控制没有与 实际车流相匹配。
城市轨道交通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效能评价指标体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快速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力军。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公共交通的质量和发展水平。
因此,建立科学的城市轨道交通效能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质量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评价指标的分类城市轨道交通效能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两类:1. 主观指标:即对运营服务质量的主观评价。
如:车站周边环境、车站内设施、列车运营舒适度、安全保障等。
2. 客观指标:即从运营数据中提取的量化指标。
如:客运量、载客率、运营时间和票价等。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建立宜于城市轨道交通效能评价的指标体系,需要从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特性和社会需求两方面出发进行设计。
1. 运营特性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特性,指标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设计:(1)运营计划:列车班次与车头间距等;(2)运营质量:局部速度、接站时间、列车间隔等;(3)客流状况:客流密度、客流高峰期时间与长度等;(4)车站站内环境:设施原有、信息发布与服务热线配置等;(5)车站周围环境:站前广场、进出口位置、通勤交通等。
2. 社会需求基于人民群众对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指标体系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进行设计:(1)票价:票价的高低对乘客的财务负担有很大的影响;(2)安全保障:应加强安保力量,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3)信息公开:完善信息公开机制,提高客户端服务水平与公信力;(4)环保要求:加大环保投入力度,降低运营对城市环境的影响;(5)便捷性:乘客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便捷性有很高的要求。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城市轨道交通效能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完善后,需要进一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权重的大小既涉及到指标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了不同指标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果的重要性。
权重的确定应该及时修正,以及进行合理的核对和评估。
四、评价指标的应用城市轨道交通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使市民透彻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质量和服务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12年版)一、道路交通管理机制指数1、道路交通规划体系符号:P1定义:针对城市的交通发展,编制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和专项规划,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
主要评价内容:(1)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编制公共交通规划;(3)编制停车设施规划;(4)编制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5)编制交通安全管理规划;(6)编制城市交通年度报告。
单位:无2、交通综合协调机构符号:P2定义:建立由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参加的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根据交通需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和城市发展要求,进行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
主要评价内容:(1)有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制;(2)将交通管理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城市交通问题专题会议;(3)设立工作制度健全、责任明确的综合协调常设机构;(4)机构负责人为政府主要或分管领导,成员包括规划、建设、公安交通、交通运输、教育、园林、市政、城管执法等部门人员;(5)组织协调、跟踪落实与监督考核机制完善;(6)具体工作有措施、有落实、有成效。
单位:无3、交通影响评价符号:P3定义:建成区内实际进行交通影响分析的项目占应进行交通影响分析项目的比例。
单位:%4、交通秩序综合治理机制符号:P4定义:建立多部门合作、工作职责和任务明确、决策科学的交通秩序综合治理机制。
主要评价内容:(1)利用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开展交通秩序综合治理工作;(2)定期开展交通拥堵节点和交通秩序乱点排查工作;(3)制定交通秩序综合治理重点工程实施计划,任务分解、工作责任及进度目标明确;(4)重大交通建设和改善项目征求公众意见;(5)持续开展严重违法行为整治行动;(6)建立严重交通违法与银行信贷信用考评、机动车保险费率挂钩制度。
单位:无二、道路通行条件指数1、道路网密度符号:P5定义:建成区内道路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道路指有铺装的宽度3.5米以上的城市道路)。
单位:km/ km2表5 道路网密度分级表2、人均道路面积符号:P6定义:市区拥有的道路面积(道路指有铺装的宽度3.5米以上的路,不包括人行道)与市区人口(包括农业人口)的比值。
单位:m2/人3、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符号:P7定义:根据城市特点(除部分山区城市外),按照有关规范的要求建设了步行道(人行道)系统、非机动车道系统和无障碍通行系统,综合考虑连续性、舒适度和安全性,加强系统的规范化管理。
主要评价内容:(1)城市建成区内主次干道两侧均设置了步行道、非机动车道,且系统连续,路权有保障;(2)步行道上设置盲道,并进行了无障碍坡道处理,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设置无障碍坡道引道;(3)步行道、非机动车道上必要的设施设置符合规范要求,没有被其他市政设施、车辆等非法占用;(4)步行道、非机动车道有适当的提示标识或警告信息,标线施划准确、清晰;(5)按标准设置了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6)制定了步行道、非机动车道维护及管理办法。
单位:无4、百辆汽车社会公共停车泊位数符号:P8定义:市区平均每百辆注册汽车(折算成当量小汽车)占有建成区内社会公共停车场(不包括路内停车泊位)的机动车泊位数。
单位:个/百辆5、大型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符号:P9定义:建成区内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不含体育场馆)、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用房等大型建筑单位面积平均配建的机动车停车位数。
单位:个/百平方米表9 大型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分级表6、路内停车系统符号:P10定义:建成区城市道路路内停车管理的规范程度及水平。
主要评价内容:(1)城市道路禁止或允许停车的标志标线设置完善,指引信息准确、连续;(2)路内停车泊位设置位置不影响道路正常通行;(3)路内停车泊位数量占所有停车泊位数量的比例不超过15%;(4)主干道双向违法停放的机动车数在4辆/km以下;(5)实施差别化的停车收费措施。
单位:无7、交通管理设施规范设置率符号:P11定义:建成区内规范设置的标志、标线、信号灯、行人过街设施、中央隔离设施等交通管理设施占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总量的比例。
评价内容:(1)交通标志的规范设置率在95%以上;(2)交通标线的规范施划率在95%以上;(3)交通信号灯的规范设置率在85%以上;(4)行人过街设施的规范设置率在80%以上;(5)中央隔离设施的规范设置率在80%以上。
单位:无表11 交通管理设施规范设置率分级表三、绿色交通发展指数1、公共汽电车万人拥有量符号:P12定义:公共汽电车标台数量与市区人口(万人)的比值。
单位:标台/万人2、公共交通覆盖率符号:P13定义:建成区内公共交通站点服务面积(以公共交通站点为圆心、以300米为半径的圆;相交部分不得重复计算)占建成区面积的比例。
单位:%表13 公共交通覆盖率分级表3、公共交通分担率符号:P14定义:近年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中,选择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例。
其中总出行量包括机动化出行和自行车出行,不包括步行。
单位:%表14 公共交通分担率分级表4、步行分担率符号:P15定义:近年城市居民出行方式(全方式)中,选择步行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例。
符号:%5、自行车分担率符号:P16定义:近年城市居民出行方式(全方式)中,选择自行车(包括普通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例。
符号:%6、公共交通专用车道设置率符号:P17定义:城市主干道上设置公交专用车道的道路长度占主干道总长度的比例。
单位:%表17 公共交通专用车道设置率分级表7、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符号:P18定义: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主要评价内容:(1)公共交通车辆高峰时段平均运送速度在16km/h以上;(2)公共交通车辆的准点率在80%以上;(3)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置率在20%以上;(4)公共交通车辆安全运行间隔里程在100万公里/次以上;(5)实施合理的公交票价体系;(6)建立公交综合查询和信息服务系统;(7)建立智能化公共交通车辆运营调度系统。
单位:无四、交通科学组织管理指数1、路口渠化率符号:P19定义:建成区内合理渠化了的交叉路口的数量占应渠化交叉路口(车行道宽度在6米以上道路的路口)数量的比例。
单位:%2、交通指挥系统应用符号:P20定义:建立由综合信息系统、执行系统、通信系统和指挥系统平台有机结合构成的交通指挥系统,具有对交通数据采集、处理、整合、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具有组织协调、指挥调度辅助决策能力。
主要评价内容:(1)具有区域或线协调信号控制功能;(2)利用交通电视监视系统定期巡视路况,及时发现交通事件和违法行为;(3)建立基于P-GIS的具备应急指挥调度、组织协调、决策支持和执行监督能力的集成指挥平台且有效发挥功能;(4)建立警用车辆定位和单警定位系统且有效发挥功能;(5)建立交通流和交通事件采集系统且有效发挥功能;(6)具有交通信息发布功能;(7)基层警队建立具有局部指挥、调度、控制和诱导功能的勤务指挥室。
单位:无表20 交通指挥系统应用分级表3、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率符号:P21定义:建成区内采用协调控制方式的信号交叉口占所有信号交叉口的比例。
单位:%表21 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率分级表4、交通诱导设施设置符号:P22定义:利用各种诱导设施对交通参与者出行、停车等行为进行诱导,有效均衡道路网上的交通需求。
评价内容:(1)依据重要道路、交叉口、停车场分布情况,科学设置交通诱导可变信息标志;(2)交通诱导可变信息标志设置清晰、连续,设置点位覆盖率高;(3)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发布交通信息;(4)利用互联网发布交通信息,或可以利用手机、语音呼叫中心、车载终端等方式发布交通信息;(5)发布的交通信息包括路况、交通管制、道路施工、停车场位置、停车状况信息等内容;(6)发布的交通信息及时、准确。
单位:无5、占用道路施工作业交通组织符号:P23定义:长时间占用城市道路的施工作业,应采取有效的交通组织措施,保障施工现场周边道路交通安全、有序,不引发严重交通拥堵。
主要评价内容:(1)占路施工作业控制区范围设置合理,修建了临时便道;(2)施工作业控制区周边道路设置施工预告标志、绕行标志和其它临时指路标志,引导车辆通行;(3)施工作业区周围设置了连续封闭的围板、路栏或锥形交通路标等设施;(4)施工围挡上设置了高亮度施工警告灯,并在傍晚及雨、雪、雾天气时开启;(5)加强施工监管疏导,在施工现场设置了交通引导员;(6)占用道路范围较大、时间较长的施工作业在施工前制定了交通组织设计方案。
单位:无6、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率符号:P24定义:市区范围内按照简易程序处理交通事故的起数(含自行协商解决事故)占事故处理总数(含自行协商解决事故)的比例。
单位:%7、交通管理勤务机制符号:P25定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警力配置合理、考核目标明确、具有较高接处警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
主要评价内容:(1)建立警情分析制度,警力根据警情动态部署;(2)实施科学、合理的执勤民警工作绩效考核机制;(3)重要道路交叉口、路段和出入口见警率高;(4)路面执勤民警主动疏导交通,积极查处违法行为;(5)建成区内从接到报警到民警到达现场平均时间白天在10分钟以内,夜间在15分钟以内;(6)执勤民警路面执法行为文明规范。
单位:无五、道路交通运行安全状况指数1、高峰时段建成区主干道平均车速符号:P26定义:早高峰和晚高峰时段建成区主干道上机动车的平均行程速度。
单位:km/h表26 高峰时段建成区主干道平均车速分级表2、高峰期交叉路口阻塞率符号:P27定义:建成区主干道上周期性严重阻塞路口数量占主干道交叉口总数比例。
单位:%表27 高峰期交叉路口阻塞率分级表3、万车死亡率符号:P28定义:全市平均每万辆机动车的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单位:人/万车表28 万车死亡率分级表4、一次死亡多人的特大交通事故起数符号:P29定义:辖区内一次死亡3人(含)以上的特大交通事故起数。
单位:起六、交通文明素质指数1、主干道交通出行守法率符号:P30定义:建成区主干道上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守法出行的情况,以及机动车遵守停车、减速让行标志标线和在人行横道前按规定让行的比例。
评价内容:(1)信号灯路口机动车出行守法率在95%以上;(2)信号灯路口非机动车出行守法率在85%以上;(3)信号灯路口行人出行守法率在80%以上;(4)两侧支路路口遵守让行标志、标线的机动车比例在70%以上;(5)在人行横道前按规定让行的机动车比例在70%以上。
单位:无2、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导致事故比例符号:P31定义:全市因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超速行驶等严重违法行为导致交通事故的比例。
单位:%表31 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导致事故比例分级表3、中小学生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普及率符号:P32定义:全市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的学生数占所有中小学生数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