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任务书(本科)
江苏省教科院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公示

王仁雷 盛永祥
倪娟 孙孔懿
陆岳新
梁德友
宗晓华 侍旭 孔捷
张晓琴、周吉林 周建芳 柏檀 王佩 张舒予 何善亮 何侃 龙琪
吴立保 李峻
董勤、沈梅红 吴勉华、黄桂成 许映建 李巧玲 樊健、蒋莉莉 母小勇 杨现勇 杨玉琴 翟楠
温晓慧 丁三青
邱丽华
三、普教重点资助
序号 1 立项编号 单位全称 B-a/2011/02/001 常州市教师培训中心 课题名称 区域性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效能优化研究——以常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为例 主持人 朱广清
常州市教育教研室 常州市教育教研室 常州市新北区教研室 丹阳市第五中学 高邮市第一小学 海安县第一实验幼儿园 海门市实验小学 淮安市清浦区教研室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江苏省海门中学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江苏省怀仁中学 江苏省军区机关幼儿园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江苏省南通中学 江苏省省级机关第一幼儿园 江苏省天一中学 江苏省无锡连元街小学 江苏省盱眙中学 江苏省扬州中学 江苏省扬州中学 江阴市要塞中学 江阴市云亭实验小学 溧阳市教育局教研室 溧阳市外国语学校 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南湖一小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二、高教重点资助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单位全称 B-a/2011/01/001 常熟理工学院 B-a/2011/01/002 常州大学 B-a/2011/01/003 常州工学院 B-a/2011/01/004 常州工学院 B-a/2011/01/005 常州工学院 B-a/2011/01/006 东南大学高教所 B-a/2011/01/007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B-a/2011/01/008 B-a/2011/01/009 B-a/2011/01/010 B-a/2011/01/011 B-a/2011/01/012 淮阴工学院 淮阴师范学院 淮阴师范学院 江南大学 江苏大学 立项编号 课题名称 应用型本科高校内部组织机构改革研究 兼顾公益性与市场化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 0—3岁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苏南地区新课程改革的复杂性研究 江苏省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定位与差异化发展研究 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 江苏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保障政策研究 江苏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结构优化研究 江苏省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制度变迁研究 高校学科带头人成长规律及其培养研究 基于学生个体差异视角的高等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 主持人
学校专业建设规划

江都职教集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的载体,专业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为了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加强专业建设,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地方未来产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特制定学校《“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基本情况目前,学校开设有中职专业32个,五年制高职(包括其他类大专)专业16个,普通高职专业3个。
专业涵盖扬州重点发展的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及配套件、机械电子、建筑业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四个千亿产业群和以智能电网、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多个新兴产业,其中机电、数控、建筑、电子、会计五个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
总体来看,我校专业建设有以下特点:1、专业建设工作趋于规范。
专业建设学校实行了校系二级管理,制定了《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办法》、《课程教学大纲制订办法》等规章,在专业开发、修订、评估等工作进行了规范。
实施过程中,坚持市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每年进行一次专业整合、教学计划大纲的修订、课程内容改造及校本教材建设,不断完善专业教学内容,学习领域更贴近工作领域。
同时将专业建设工作纳入学校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考核,使专业建设工作走向了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2、专业培养方向更符合社会需要,特色更加明显。
学校成立了专业建设工作咨询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工作小组,按照“转模式、调结构”的要求,对各个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重构,按照“必须、够用、先进”原则,进一步压缩了文化课,加大了实训和一体化教学比例,不同层次实训教学比例普遍达到5:5以上,突出了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师(师傅)的配备、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评价人,校企实现了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任务书——二级学院

2.辅导员如何开展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指导与帮助的,效果如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综述不少于500字,其中问题与改进篇幅不少于1/3)
学风与学习效果
1.学院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的措施、成效、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说明。
2.近三学年学生学习成绩分析(包括学业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成绩、资格证书获得等)。
4.简述学院课程评估、专业自评等情况与成果。
5.简述学校开展教学检查情况及成效。
6.学院开展教学信息反馈、评教与评学工作的措施与成效。
7.学院如何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8.学院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综述不少于1000字,其中问题与改进篇幅不少于1/3)
1.学院教学管理及质量监控人员一览表。
2.学院二级督导一览表。
实践教学
1.学院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实践育人质量
2.实践教学内容及改革成果。
3.实验室开放情况。
4.实习、实训落实及效果。
5.论述毕业论文(设计)的落实及效果(重点分析毕业论文选题与学校服务地方及特色发展的关系,分析学生毕业论文源自教师教科研项目情况,哪些论文是在实验实习中完成的)。
6.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及成效。
(综述不少于500字,其中分析问题篇幅不少于1/3)
就业与发展
6.质量保障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论述学院如何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质量监控,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2.简述学院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采取的有效措施及效果。
3.简述学院制定哪些政策与措施,鼓励、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
3.近三年学院教学管理人员主持、参与的在研和完成的校级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课题名单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十二五江苏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建设实施方案

附件1:“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建设实施方案为充分发挥优秀教材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强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工作,推进我省高等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苏教高〔2013〕1号)精神,为做好“十二五”我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以下简称“省重点教材”)立项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则1.省重点教材建设遵循选优、选精、选特、选新的原则,充分发挥我省高等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高校高水平教师参与,整合全省高校专业优势与教材资源,整合国内出版社优质教材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建设一批代表我省高等教育水平的优秀教材,打造江苏教材品牌。
2.省重点教材分为修订教材和新编教材。
(1)修订教材:出版时间不超过6年(从立项当年的1月1日计算,以版权页的出版时间为准),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使用效果好的各种形式教材。
教材有修订计划,能在2年内(从立项当年的7月1日起计算)实现再版(以下统称为出版)。
(2)新编教材:反映学科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内容创新、富有特色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教学急需、填补学科专业空白的教材;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教材;体现改革创新的实验教学教材和实习实训类教材;开展双语教学的教材。
立项后1年内(从立项当年的7月1日起计算)出版。
二、基本要求1.教材充分反映当代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最新成果,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经教学改革实践检验效果显著,应与时俱进、紧跟科技进步、瞄准国际水平、反映区域特色与学校特点。
2.本科教材能全面准确地阐述本学科先进理论与概念,充分吸收本学科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科学系统地归纳本学科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与发展规律,反映区域和学校特点;高职高专教材能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
3.教材富有特色,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注重素质教育,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名单(高职高专)

专业群名称
残疾人康复与服务
土木工程 新能源装备制造及
其应用
工商管理
医药服务 机电装备制造技术
电子信息
现代通信与网络技 术
软件技术与数字媒 体设计
信息系统集成应用 与服务
智能装备制造技术
船舶制造技术
5
专业名称
儿童康复 社区康复 音乐教育 社会工作 社区管理与服务 建筑工程技术 工程造价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风能与动力技术 新能源应用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应用化工技术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电子技术 会计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现代纺织技术
专业名称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模具设计与制造 机电一体化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广告设计与制作 装饰艺术设计 装潢艺术设计 产品造型设计 旅游管理 酒店管理 旅游英语 应用电子技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 汽车电子技术 物联网应用技术 建筑工程技术 工程监理 建筑工程管理 工程造价
序号
学校名称
36 沙洲职业工学院
37 扬州市职业大学 38 扬州市职业大学 39 扬州市职业大学
40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41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42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43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44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45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46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47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序号
学校名称
60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61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62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63 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64 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65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66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67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68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69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70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教材规划申报指引

附件四: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教材规划申报指南(本科部分)计算机类指南号课程名称指南号课程名称B0806201 大学计算机基础B0806216 信息处理基础B0806202 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B0806217 计算机绘谱设计B0806203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B0806218 计算机音频编辑B0806204 C++ 程序设计B0806219 计算机音序制作B0806205 Java程序设计B0806220 数字化录音基础B0806206 计算机网络B0806221 新媒体艺术概论B0806207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B0806222 平面计算机辅助设计B0806208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B0806223 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B0806209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B0806224 动画计算机辅助设计B0806210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B0806225 展示艺术计算机辅助设计B0806211 计算机辅助设计B0806226 环境艺术计算机辅助设计B0806212 程序设计基础B0806227 染织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B0806213 网页设计B0806228 产品造型计算机辅助设计B0806214 多媒体技术应用B0806229 商业插图计算机辅助设计B0806215 社会统计学分析及应用基础生物医学工程类化工与制药类基础医学类预防医学类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口腔医学类中医学类法医学类护理学类(高职高专部分)食品药品管理专业(专业代码5304)临床医学类专业(专业代码6301)护理类专业(专业代码6302)药学类专业(专业代码6303)医学技术类专业(专业代码6304)卫生管理类专业(专业代码6305)。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2.28•【字号】苏政办发[2012]29号•【施行日期】2012.0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商务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29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
准确把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重点,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战略选择。
本规划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十二五”时期政府履行信息化发展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一)“十一五”期间的成绩和问题“十一五”期间,是江苏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5年。
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意见》(苏政发〔2005〕26号),顺利完成了“十一五”信息化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化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推动作用日益显现。
2010年,全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超过了0.73,提前2年实现了国家提出的“十一五”期末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超过0.7的目--国民经济信息化全面推进,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
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2012年度报告(高职高专)

(4)主要亮点与主要不足
……
(1)建设任务进展情况概述
在各级领导的关注、统一安排和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群的建设正按照任务书的相关计划有条不紊的推进,建设进度快慢相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主要建设成果
在人才培养体制建设方面,项目组积极对外联系,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成立了由以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和校外专家为主、校内专家为辅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起草确定了委员会章程(试行)。新增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三处。在积极听取企业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校企合作协议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在六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企业人才需求报告》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报告》,主动对接企业,按需培养,通过和企业销售开办冠名班三个。
在信息化资源建设完成了教学资源库网站框架建设。对专业资源子库、课程资源子库、职业培训子库建设方案做了初步设计。对相关资源进行了搜集、整理并不断地进行完善。完成了《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可能少了点,做了哪些不了解)
在双师团队建设方面,完成了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的编制,聘任鲁守荣为物联网专业带头人。完成了其他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和骨干教师确认。采取教师进企业培训、博士进高校或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等方式实现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师资的培养。2012年教师参与的培训如表一所示。
重点专业群名称
序号
建设内容
资金投入及来源
省财政投入
行业企业投入:
其他投入:
合计
合计
人才培养体制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
实训体系建设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双师团队建设
专业群体制和
运行机制建设
其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4)加强实践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建设工程项目研发平台和工程项目案例库,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集成管理与共享。 (5)组织学生积极争取国家、省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打造梯队式学生科研创新团队;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
目标 队伍。每年积极引进来自专业研发机构和领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派出一定数量教师到信息技术企业挂职锻炼,积极探索社会服务
任务 “常态化”新机制,把本专业类师资团队建成区域信息技术研发、咨询和人才培养的领军队伍,力争形成 1-2 个优秀教学团队、1-2 个创新科研团队。
与成
(3) 依托自主研发的 e—Education 系列云平台,积极开展大类核心课程群的共享教学资源建设,学习和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教学资源建设
cli@
软件工程系 副教授
0518-85895386
jzhqjhui@
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 专业 具体负责人
姓
名
办公室电话
手
机
傅扬烈 0518-85895394 13851277470
部门及职务 传真
计算机应用技 术系 讲师
0518-85895386
E-mail fyltt_111@
(1)试点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 按“基础平台(A:公共基础必修模块,B:学科基础必修模块,C:通识教育选修模块)+专业核心平台(D:专业知识核心必修模块,E:专
业实践核心必修模块)+综合素质拓展平台(F:综合知识选修模块,G:综合技能选修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制定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实现 以应用开发能力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专业注册制、选课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根据就业取向和兴趣取向自由选择专业、选修课程, 并允许学生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为引导学生适应学分制改革,建立由专业教师担任个性化导学任务的导师制,并建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混 合住宿的书院制,促进专业交融,扩展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任务书(本科)
学校名称
淮海工学院(盖 章) 按专业类建设请填写下列内容
序号① below
342
按专业建设请填写下列内容
专业类名称
计算机类
专业类代码
0809
专业类 所涵专业
核心专业 项目负责人 所属院系
按 1998 年目录
按 2012 年目录
名称
代码
名称
代码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 软件工程 3 网络工程
养更好地满足社会信息化和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在计算机大类专业课程教学前两年完全打通的基础上,允许并鼓励学生在第三年根据个人发
展方向在大类内专业中任选,通过完全学分制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提高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发挥学生
个人专长提供灵活的人才成长途径。
主要
(2) 依托省重点学科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学历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专业素质优良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师资
果概 最新经验,建设适应学生自主学习、激励创新的开放课程体系,打造网络化学习、考试、竞赛、虚拟实验和师生交互环境,形成一项具有鲜明特色
述 的省级优秀教学成果:轻量型区域性高校教育云平台——“凌风 e 云”。
(4)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手段和学习评价手段的改革,全面推进和实施项目驱动、案例引导、师生探究式教学法;推广考试改
3.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1)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各专业工程师岗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要求,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修订、 完善现有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学体系,设立标志性课程。
(2) 打造大类核心课程群,建成学科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库,特别是《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 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等,力争核心课程群中有 1~2 门达到申报省级共享资源课程的水平。
二、主要建设措施
计算机类专业建设要以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基础建设为核心,以发展特色为目标,以提高明确、思路清晰、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人才优质”的原则,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使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在人才 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工程 学院 副院长
0518-85895386
sj_lfg@
网络工程系 副教授
0518-85895386 zhaoqisheng@
—3—
一、主要建设目标
紧密围绕学校提出的“四海战略”和国家建设现代海洋强国的现实需求,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厚实、工程实践能力扎实和富有创新精
(3)构建各专业教学资源共享课程库,依托“凌风 e 云”教育平台,有效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建设,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以“云服务” 形式提供教学资源服务;建设双语教学资源库,包括在线音频、英汉对照等特色教学资源;建设校级视频公开课和教学示范课。
(4)及时引进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国内外优秀教材,积极编写特色鲜明的专业实践类课程教材,加强实践教学 CAI 的研发。 (5)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引进企业成功的项目案例,建设能够大力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案例库。 4.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1)全面推进和实施项目驱动、案例引导、师生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团队根据每门课程的应用背景给出项目和案例的初选方案,在教学过程 中不断根据“项目”的需求来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2)继续推进主干课程的网络化题库建设和网络化考试工作,实现各种题型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阅卷功能;深化考试改革,严格规范考试评 价制度,采取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突出实践技能的考核,推广考试改革实验区的建设经验,实施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考核。 (3)积极探索以学科竞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方法,成立学科竞赛教练团队和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完善学科竞赛创新学分评定细则,设立 创新奖学金,用于表彰在学科竞赛活动和科技创新、学术论文、科研开发、发明创造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及集体。 5. 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3)组建一个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政府、企业内高级技术人才、系主任、教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等人员组成,定
—5—
期开展教学指导工作;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资质证书认证考试,每年派出三名以上教师到信息技术企业挂职锻炼,同时积极聘请 来自专业研发机构和领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1)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强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共建基于高端实践环境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开发新的实训项目,培养 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
(2)完善实践教学文件,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践项目的比例,鼓励学生自选实验项目和自设实验项目;强化实验实践 教学管理,研究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研究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质量。
—2—
1.项目基本情况
姓
名
项目负责人 办公室电话
李存华
0518-85895381
部门及职务 传真
计算机工程学 院 院长
0518-85895386
软件工程
专业具体负 责人
手
机
姓
名
办公室电话
手
机
13961392691 纪兆辉
0518-85895392
13812329563
E-mail 部门及职务
传真 E-mail
(1)建立一套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的师资培养、引进的建设机制和教学团队运行管理机制,探索并制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上岗 资质、奖惩考核机制等一系列配套政策;
(2)依托重点学科,实现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相互促进,建成一支年龄结构、学历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专业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 重点打造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嵌入式系统应用与开发、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网络工程与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公共基础等教学团队;
神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总体培养目标。
(1) 以核心专业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为引领,全面规划和实施计算机类三个现有专业的人才能力提升计划, 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行业技术发展
方向,构建专业知识、工程实践和 IT 职业素养相互融合的按计算机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充分反映信息技术发展方向,使人才培
(3)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 在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明确计算机类工程师相关岗位职责及能力需求,制定出符合行业需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 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根据各类工程师岗位-能力群要求,确定各专业核心技术方向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技能与能力,构建适应工程化实践 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的校内外高端实践环境体系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一定规模的校外实践基地,打造综合实力较强的校 企联合培养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建立健全便捷有效的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机制,适时调整人才知识能力结构。 2. 建设教学团队
革实验区的建设经验,深化考试改革,实施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考核;积极开展学科竞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平台。
(5)建设基于高端实践环境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按大类整合建设实验实践教学环境,加强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工程实训提供稳
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通过 3 年专业类建设,力争建成省属高校一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群,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坚实 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创新思维能力和优秀职业素养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及应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及信息安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