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第三章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第一节民族的定义关于什么是民族这个问题,从来就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
例如:瑞士政治学家布伦奇里,他在1851年写的《普通国家法》一书中,就给民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他说:“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
民族最要之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属于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统;(三)同其肢体形状;(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风俗;(八)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
布伦奇里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八要素说”。
梁启超先生非常赞成他的观点,并把它介绍到中国来。
在我国解放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定义,孙中山先生在他的《三民主义》一书中就说:“我们研究许多不相同的人种,所以能结合成各种相同民族的道理,自然不能不归功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这五种力。
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的,不是用武力征服得来的”。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五要素说。
解放后,我国使用的是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1913年,斯大林在考察欧洲各民族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综合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观点,给民族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
他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四要素说”。
它包含了三层含义:1、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而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2、民族有四个基本特征,是四个特征的总和;3、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影响很大,在上个世纪,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普遍采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解放后,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就是以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为指导,结合我国民族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的。
当然,我国没有完全照搬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而只是以这个定义为指导。
如回族、满族……。
2005年,中央在“12条”中指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复习题[1]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复习题[1]](https://img.taocdn.com/s3/m/f62a823e31126edb6f1a102a.png)
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1.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在十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共有 个。
2.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到 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前夕,
经过识别、确认,我国少数民族数量已达
个。
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
9.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根据民族的
,可以把民族
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历史类型。
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为:“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
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
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
二、名词解释 民族: 民族问题: 民族同化: 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民族团结: 民族强迫同化: 民族权利: 民族互助: 民族关系: 民族分化: 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和谐: 民族利益: 民族融合: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观: 民族自然同化: 民族风俗习惯: 民族区域自治:
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有以
为依托表现出来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
关系;有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
9.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从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
封建主义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历史类型。
10.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
三、简答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 试述国家对民族发展的作用与功能。 试述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试述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 试述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试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地位。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理论第三章民族发展

第三节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
民族结构(经、政、文、意、家庭人口) 内因 民族素质(科•文、思•政、心•意、人•身) 民族属性(自然、社会、生物)
条件
民族关系 外因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环境
社会环境
第四节 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一般过程 1、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 2、单一民族国家中 3、多民族国家中 二、基本模式 1、常态发展 2、异态发展 3、向前跳跃发展 三、基本趋势 1、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趋向 2、社会主义社会的两个趋向
第五节
民族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一、民族同化及其特点 1、民族同化 2、分类:自然同化 强迫同化 3、特点: 是一个过程 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并存 向较高经济和文明接近 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 是民族过程中的局部想象
二、民族分化与组合 1、民族分化(同源异流) 甲 乙+丙 2、民族组合(异源同流) 甲+乙 丙 三、民族融合及特点 1、概念:131页 2、特点: 是个长期的过程 是个缓慢的过程 是个自然的过程 是民族发展与民族接近过程统一的结果 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成
三、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即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 封建主义民族的形成 资本主义民族的形成 社会主义民族的形成
第二节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和内容
一、基本动因(动力和因素) 1、社会生产力发展——根本动因 2、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又一动因 3、 内因与外因 纵向:原 奴 封 资 社(质变) 横向: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经济、政治、文化、 人口等民族特征方面的发展。(量变) 二、主要内容 1、商品经济发展 2、民主政治发展 3、文化交流与交融 4、交往通婚
第三章民Biblioteka 发展论民族发展(广义):是指民族过程,指民 族形成发展中的各种曲折直至民族消亡的 阶段。 民族发展(狭义):指与民族产生、民族 发展、民族消亡相对应、相并列的阶段。 多数情况下是狭义的民族发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绪论一、中国民族概况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少数民族的经济类型: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还有部分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成分;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文化生活: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我国自远古至今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3.1.1)--习——不可动摇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观

4. 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
( 1 )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
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过程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 大致相对应的。社会和民族发展表现为两个平行的过程, 后者受前者的制约。
( 2 )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A. 常态发展:基本、一般、普遍的形式 B. 异态发展:极度缓慢、停滞、倒退等类型的非常态发展 C. 跳跃式发展:总趋向是快速向前迈进
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 民。设雒 王,雒 侯、 主诸郡县,县多为雒 将,雒 将铜印青绶”。 东汉:乌浒 魏、晋、隋、唐:俚(狸)、僚(獠) 宋以后:僮(撞)、俍(狼)、沙(猀)、侬(儂)等 今:壮 本民族的自称和各个支系
二、民族的发展
1. 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
A. 经济发展 【决定其他发展内容】 B. 政治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文化发展 【敢壮山布洛陀(Bouxroxdoh)祭祀仪式】 D. 人口发展 【世界最大少数民族基因库】
三、民族的消亡
1. 民族分化 / 民族组合
( 1 )民族分化 ☞ 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同源异流的民族发展即是一种民族分化
( 2 )民族组合 ☞ 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
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异源同流的民族发展即属于一种民族组合
2. 民族同化 / 民族融合 / 民族消亡
2005 年11月9日,世界最大的少数民族基因库日前在云南建成。经 过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历时3年的努力,从云南当地25个世居少数民族 中采集来的1250名男性的DNA基因样本目前已全部存放在云南大 学的基因库里。 提供DNA基因样本的人之间没有亲缘关系,没有跟外族人通婚的历 史,每个人的三代都是本民族,而且他们长年生活 在比较偏僻的地方, 采集的DNA基因样本相对纯度和隔离程度都比较高。样本之所以都采 集男性,是因为男性既有X染色体,同时又有Y染色体。基因库将为少 数民族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疾病提供最原始的研究材料。
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

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
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有:
一、民族产生规律:
1、民族产生的基础是民族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建立在民族共同意识的基础上;
2、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源于民族共同特征的形成,民族共同特征的形成是民族共同体的结果;
3、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需要民族共同性的基础,民族共同性的基础是民族共同历史的基础。
二、民族发展规律:
1、民族发展的基础是民族共同文化,民族共同文化是民族共同体的结果;
2、民族共同文化的形成需要民族共同历史的基础,民族共同历史的基础是民族共同特征的形成;
3、民族共同特征的形成需要民族共同意识的基础,民族共同意识的基础是民族共同性的基础。
三、民族消亡规律:
1、民族消亡的基础是民族共同性的缺失,民族共同性的缺失是民族共同意识的缺失;
2、民族共同意识的缺失是民族共同特征的缺失,民族共同特征的缺失是民族共同文化的缺失;
3、民族共同文化的缺失是民族共同历史的缺失,民族共同历史的缺失是民族共同体的缺失。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民族形势与民族政策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民族形势与民族政策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民族和民族问题。
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它是衡量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政府处理现实问题能力的一个标志。
从我们国家来看,解决民族问题最终要靠发展。
关键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构建和谐的社会。
民族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共同发展与民族之间发展拉大的趋势并存。
一方面是共同发展,但同时民族之间发展差距也在拉大,这两方面是并存的。
第二个特点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并存。
第三个特点是民族之间的联系、交往增多和摩擦矛盾增多并存。
一方面是联系、交往增多,另一方面是摩擦和矛盾也在增多。
基于民族差别、民族矛盾所产生的民族关系、民族发展问题。
中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第二个特点:民族团结的相对性;第三个特点:民族互助的有限性,互助与竞争的公升性;第四个特点:共同繁荣的初步性。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在建国以来,甚至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就开始探索了。
也是建国以来逐步的摸索、探索、不断的完善,逐渐形成的。
第一节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党的基本政策。
目前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理论,民族政策基本上概括了以下内容:一、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
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问题理论的核心观点。
关于民族发展的过程的观点,已经写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里。
实际上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党是付了学费才真正地意识到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不可能强制同化,也不可能消除民族差别。
大家共同繁荣发展,五十六个民族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发展和建设和谐的社会。
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相关知识

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如何处理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平等,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一律平等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一律平等;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党的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民共同体.2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3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4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6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7 、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8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9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10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11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2 、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哪些1 、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3、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经济文化的政策. 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 5、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 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7、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8、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 9、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加强民族团结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加强民族团结,就是要搞好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什么是“三个离不开”思想1990 年,江泽民同志在新疆视察时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 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就是“三个离不开”思想.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会上明确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其中,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什么是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其前提是国家的集中统一,核心是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根本目的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什么是自治条例自治条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精神,依照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指定的,用以调整民族自治地方内基本社会关系的地方性自治法规.新时期云南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共同进步.——坚持民族平等,增进民族团结.——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坚持分类指导,实行梯次推进.——坚持自力更生,强化政策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第一节民族的定义及其特征一、以往的民族的定义关于什么是民族这个问题,从来就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
例如:瑞士政治学家布伦奇里,他在1851年写的《普通国家法》一书中,就给民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他说:“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
民族最要之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属于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统;(三)同其肢体形状;(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风俗;(八)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
布伦奇里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八要素说”。
梁启超先生非常赞成他的观点,并把它介绍到中国来。
在我国解放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定义,孙中山先生在他的《三民主义》一书中就说:“我们研究许多不相同的人种,所以能结合成各种相同民族的道理,自然不能不归功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这五种力。
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的,不是用武力征服得来的”。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五要素说。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定义,在我国的民国时期影响很大。
解放前,我国出版教科书、字典、典、辞典等,采用的都是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定义。
解放后,我国使用的是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1913年,斯大林在考察欧洲各民族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综合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观点,给民族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
他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四要素说”。
它包含了三层含义:1、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而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2、民族有四个基本特征,是四个特征的总和;3、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影响很大,过去,在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解放后,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就是以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为指导,结合我国民族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的。
当然,我国没有完全照搬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而只是以这个定义为指导。
如回族、满族……。
二、建国后我国学术界关于民族定义的三次大讨论关于民族定义,我国学术界在建国后曾进行过三次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是在1954-1957年。
这次讨论的起因,是1954年6月,范文澜先生在历史研究上,发表了“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一文,在这篇论文中,范老认为汉族在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为封建时代的独特民族。
这篇论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学术界强烈的反响,当时发表了很多文章,但没有一篇文章是赞成范老的,所有文章都是批判范老的。
这些学者认为,范老违背了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因为斯大林在阐述他的民族定义时,认为民族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在封建社会,汉族不可能形成为一个民族,只有到明清的时候,或者认为只有到鸦片战争以后,汉族才能形成为一个民族。
这次讨论到1957年反右时就停止了。
到1962年-1964年,我国学术界又进行了一次讨论。
这次讨论的起因,是由牙含章先生的文章引起的。
当时,牙含章先生是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的所长。
第一次讨论消沉下去以后,他们组织人力,认真查对马恩列斯的原著,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发现,斯大林说的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民族,应该翻译为现代民族,而斯大林说的封建时代的部族,也应该翻译为民族。
他们还在恩格斯的著作中发现,恩格斯早在自然辩证法中就指出:“由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的论断。
基于这样的发现,牙含章等同志陆续发表文章,提出最初的民族应该是由部落发展而来的观点。
这一观点,当时得到学术界多数同志的赞同。
当然,当时也有一些学者仍然坚持斯大林的观点,认为在资本主义以前,不可能有民族,资本主义以前的人们共同体,只能称为部族,不能翻译为民族。
到上世纪80年代,学术界又进行了第三次讨论。
这次讨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解放的背景下展开的,因此,学者们纷纷发表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
在这次讨论中,主要有三种观点:1、有些学者认为,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最科学、最完整的,不能修改。
2、有些学者认为,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已经过时,应该另立一说。
3、有些学者认为,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有缺陷的,但经过修改,仍然可以使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种观点当中,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难能可贵的观点。
例如: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的阮西湖先生,他在民族研究1986年第五期发表了“关于民族形成几个理论问题”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他说:“以下我提出关于构成民族的四个要素。
甲、共同的民族意识。
乙、共同的文化。
丙、共同的语言。
丁、共同的历史渊源。
”这一观点很有独到见解,当时被学术界称为阮氏定义。
又如:云南大学的熊锡元先生,他在“风俗习惯应否列为民族构成要素---关于民族定义的一点看法”一文中,提出应该把风俗习惯列为民族构成的一个要素,也很有见地,当时被学术界称为熊氏定义。
三、中央的民族定义及其六大要素2005年5月,党中央在“12条”的第一条中指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这不仅回答了什么是民族,而且也是对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关于民族定义讨论的一个总结,它既吸收了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合理要素,也吸收了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的研究成果。
它认为,民族由六个要素组成:1、共同历史渊源所谓共同历史渊源,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
地域渊源也叫共同地域,它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具有一定的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
一般来说,民族的其他要素,即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认同等,都是在共同地域上形成的。
人们只有在共同的地域之内,世世代代密切交往,共同生活,才能形成一个民族。
相反,如果人们没有一个确定的共同居住、共同生活的区域,而是分散在不同的地方,那么,他们要形成为一个民族是不可能的。
例如:在历史上,壮族和傣族的先民,都属于百越族团,后来傣族的祖先迁徒到云南。
由于这两部分人长期居住在不同的地域里,彼此之间没有密切的经济联系,语言、心理、气质、风俗习惯的差异,也越来越大,这样,就形成两个不同的民族。
当然,共同地域虽然是民族形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并不是说,凡是住在一个共同地域之内的人都必定是一个民族。
在实际生活中,就是一个民族的人,也不是始终固定居住在一个区域不动的,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会迁徙流动,从而形成民族杂居的情况,或是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
族体渊源也就是共同族源,比如说苗族,他们分布很广,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湖南,其余分布在广西、四川,少数分布在海南、湖北,但他们都起源于“五溪蛮”或“五陵蛮”。
他们居住很分散,但族源是相同的。
2、共同生产方式所谓共同生产方式,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是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共同生产方式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一定地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的影响下,在经济活动领域形成的独特的方式。
经济生活、经济上的联系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纽带,也是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认同形成的基础和物质条件。
物质的力量,经济的联系,才能把组成民族的各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并在其他要素的同时作用下使它巩固。
民族就是许多不同部落由于物质关系和利益而结成的。
当然,在民族形成以后,共同生产方式也是会发展变化的。
3、共同语言所谓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之间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共同使用的言语。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语言,没有共同语言,人们就不能结合成为一个民族。
但是,这并不是说,不同的民族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用不同的语言;也不是说,凡是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类群体,都必定是同一个民族。
例如:英格兰人、美利坚人、爱尔兰人都说英语,但他们却是不同的民族。
我国的汉族、回族、畲族、满族都讲汉话,但也不是同一个民族。
这种情况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
比如:美利坚民族……又如满族……,当然,这些都是特殊的现象。
这种特殊的现象毕竟是少数。
而绝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就有52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是普遍的现象,没有这个普遍现象作为前提,共同语言就不能成为民族的一个特征。
4、共同文化所谓文化,它是指人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但这里所说的共同文化,按照阮西湖先生的解释,是特指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教育、科技等等。
他认为,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其共同文化。
不少同志虽不是音乐家,但能分辨出不同民族的舞蹈、音乐。
在汉族人当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汉族有共同文化,正如一位海外华人说的:“我深深感到,无论在大陆、台湾,还是在海外,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有共同的文化根源。
”因此,共同文化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5、共同风俗习惯共同风俗习惯,按照熊锡元先生的解释,它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衣着、居住、饮食、娱乐、节庆、礼仪、婚姻、丧葬等方面所特有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
风俗习惯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受生产活动、经济生活、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的影响。
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很大一部分是约定俗成、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因此,具有很大的稳定性的特点,是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之一。
在一般群众看来,语言和风俗习惯不同,也就是民族不同,这就是他们识别民族的最简易的办法。
6、共同心理认同它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素质。
主要表现为对同一民族的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我们经常看到,在火车上,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当他们用本民族的语言交谈之后,很快就熟悉起来,这是相同民族成员之间,通过民族语言达到的心理认同。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随着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多,共同心理认同在民族特征、民族认同方面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总之,民族六要素或六个特征都有特定的内容,每一个特征都在民族特征总体中处于一定的地位,起着一定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共同地域、渊源与共同生产方式、经济生活,在一般情况下是互为条件的,是民族形成、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地域是空间场所,经济是联系的纽带。
共同族源与共同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密切相关,语言是交往的工具,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心理认同是这几个特征的必然结果,但它不仅仅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起重要作用,是民族稳定性的重要条件。
民族的六个共同要素或共同特征是民族形成的关键条件,也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