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路基建设方法
青藏铁路西格段厚层软土地基复合层方案设计

文章编 号 :10 8 2 (0 0 S 09 — 3 03— 8 5 2 1 )O一 0 1 0
泥炭薄层 ,富含植物根 系 ,主要分 布于粉质黏土层之 下 ,局部 以 0~ . 厚 透 镜 体夹 于 粉质 黏 土 层 内 , 2 5I n 流塑状 ,o = 0k a r 7 P ;细砂 ,厚 0~ . ,主要呈透 40 I n
Ty c lSu r d sr to n mpr v m e tf r Re a ni pi a bg a e De t uc i n a d I o e n o t i ng S r t ei r h a e t uc ur n Ea t qu ke Ar a
青藏铁路西 格段 ( 5 8+4 0~K 4 4 0 K3 0 5 0+ 5 )软 土地基位于德令哈一连湖两站之间 ( 原马兰一戈壁站
之 间) ,地面高程 283 0~ 2 . 2 . 2854m,地形平坦 、开
镜体 ,夹于粉质黏 土层 中 ,属 液化层 ,o =10 ka r 。 1 P ;
L n —a, I N h -hn , a u — I gh i JA G C useg P nY ef Qi u
( hn ala ru nE gneigG o pC . Ld, h n d 10 , hn ) C iaR i yE y a n ier ru o , t ,C eg u6 0 3 C ia w n 1
Ab ta t sr c :C mbn d wi h y ia e t cin o ih y a d r i y u g a e so e , p oe t g a d o ie t te tpc l d sr t f hg wa n al s b rd lp s h u o wa r tci n n r ti igsr cu e n5 1 e c u n Eatq a ea l a h ee a tc n l so n ic sin,ti a e ean n tu tr si . 2 W n h a rh u k swel ster lv n o cu in a d ds u so hsp p r
青藏铁路冻土解决方案

青藏铁路冻土解决方案青藏铁路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铁路干线,它连接了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是中国铁路网中的一条重要支线。
然而,由于青藏地区地势高、气温低,冻土是铁路建设中的一大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解决青藏铁路的冻土问题成为了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首先,针对青藏地区的特殊气候和地质条件,我们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
在铁路路基设计上,可以采用加热路基的方式来防止冻土的产生。
通过在路基下方设置加热管道,利用地热或其他能源对路基进行加热,从而有效地防止冻土的形成。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保持路基的稳定性,还可以提高铁路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其次,对于已经形成的冻土,我们可以采用加热处理的方式来解决。
通过在冻土下方设置加热设备,利用热能对冻土进行融化处理,从而恢复土壤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已经存在的冻土问题,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行。
除了加热处理,还可以采用保温措施来防止冻土的产生。
在铁路路基和桥梁设计中,可以采用保温材料来对路基和桥梁进行保温,防止土壤温度过低而导致冻土的产生。
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冻土对铁路的影响,保证铁路的正常运行。
另外,科学合理的排水系统也是解决冻土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铁路建设中,我们需要合理设计排水系统,确保路基和桥梁的排水畅通。
通过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含水量,减少冻土的产生,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行。
总的来说,青藏铁路的冻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难题,但通过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我们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加热处理、保温措施和科学合理的排水系统,我们可以有效地防止冻土的产生,保证青藏铁路的安全运行。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青藏铁路将成为一条安全、高效的铁路干线,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做出更大的贡献。
青藏铁路施工要点

一、青藏铁路通过冻土地区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永久冻土冬天坚硬无比,夏天则异常松软,永久冻土有时厚度超过1500米,但夏天表面会发生融化和沉降,修建的铁路会发生变形。
筑路技术难题的指导思想是:以冷却地基土体为主,尽量减少传入地基土体的热量,保证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
第一道防线就是修建高高的路基,夏天隔热的作用比较明显,路基中有特别设计的隔离板。
路基的下面部分是空气在路基和冻土之间的循环,采用片石路基。
片石之间有空隙,空隙之间联通之后,夏天时,热空气上升,就像一个连通器一样,冷空气停留在片石之间的缝隙里,保持地面的低温。
虽然片石路基科技含量低,但是作用明显。
根据当地居民的修建房屋的智慧,在房屋下面铺设管道的做法,采用混凝土全梁管道通风基础,在路基上安放通风管。
路基两侧有导热棒,热棒里装有液态氨,热棒底部的液态氨蒸发上升,当氨气上升通过散热片时,热量得到释放,流回热棒底部。
氨气温度下降,凝结。
在极不稳定的冻土上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在永久冻土区浇铸混凝土桩基,在保证低温的情况下钻孔,采用干钻法,采用耐久耐腐蚀混凝土,迅速灌入混凝土,二、青藏铁路施工和运营如何解决高原缺氧问题?在施工时,建设完备的医疗保障队伍,有超过两千多名专业医疗人员夜以继日奋战在工程一线。
工人在施工中要背负氧气瓶。
把输氧管道通到隧道里面。
把医院搬到工地,沿线建立医疗站点,并且建立高压氧舱。
在运营过程中,每趟火车上都有随车医护人员。
火车车厢进行特别定制,将输氧管道系统安放在火车墙体里,空调系统将富氧空气输送到车厢内。
为了防止氧气从车厢流失,车窗要用双层,并且涂上防紫外线材料,车门加内外双层橡胶密封条,保证密闭性。
三、青藏铁路如何解决动物迁徙尽可能不受影响?绕行珍惜鸟类的繁衍栖息地。
为了保护藏羚羊的迁徙路线,修建了特别的通道的桥梁。
青藏铁路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地区土工格栅、保温板施工技术

青藏铁路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地区土工格栅、保温板施工技术摘要阐述了冻土区土工格栅、保温板路基施工技术的工艺原理,介绍青藏铁路高含冰量冻土区路基,采用该技术施工的工艺、技术要点和考前须知。
关键词高含冰量冻土土工格栅保温板施工技术℃℃℃,年内日平均较差10℃~19℃,极端日较差35℃。
沿线大气透明度良好,云量少,太阳直接辐射强,总辐射量大,日照时间长,一般为2600~3000h/a。
1.工程概况我工程部担负施工的格拉段十二标段DK1080+924—DK1090+650段,属全线环境最恶劣的地段之一。
多年冻土上限为 1.5-5.5m,主要为低温稳定〔Tcp-Ⅳ〕及根本稳定区〔Tcp-Ⅲ〕。
广泛分布有富冰冻土及饱冰冻土。
我管区路基采用保护多年冻土的原那么设计,土工格栅和保温板技术就是根据保护多年冻土的原那么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当路堤填土高度大于6m,且填料为细粒土时,在夏季,受日照影响,向阳坡和背阴坡坡面上高侧边坡与低侧边坡受热情况不同,两侧边坡融化深度不同,造成冻土核人为上限不对称,产生不对称的融沉,引起路基面不均匀沉降,形成在向阳坡一侧或高侧边坡一侧产生纵向裂缝;在寒季,由于土体受热的差异,产生的冻胀力不同,也极易形成纵向裂缝,2003年对2002年施工的路基进行的沉降观测资料也说明了这一问题为防止这种裂缝的产生,增加路基强度、确保路基稳定,设计采用加筋处理,即路堤上部4m范围内铺设土工格栅。
当路基填土高度小于6米,挖方换填地段且不采用片石通风技术的路基均采用铺设挤塑保温板的措施,来处理东土路基。
设计标准2.2.1土工隔栅:自路基面以下4m范围内铺设土工格栅,每隔0.9m铺设一层,最上层距路基面0.4m,分为土工格栅和经编土工格栅两种。
其各项设计参数为:a.抗拉强度不小于25KN/m;b.对应的最大拉伸应变不大于10%;℃低温下冻融循环200次抗拉强度不小于设计标准值;d.具有长期的抗老化性能。
挤塑保温板:铺设保温板,目的是形成冻土隔热层,提高保温隔热效果,防止热力传入冻土层,引起冻土融化或上限下移,从而造成路基下沉或破坏。
青藏高原铁路的施工方案

青藏高原铁路的施工方案引言青藏高原铁路是连接中国青海和西藏的重要铁路线,它穿越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铁路工程之一。
本文将介绍青藏高原铁路的施工方案,包括线路选址、施工方法和技术等内容。
线路选址在确定青藏高原铁路的线路选址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地质条件、气候状况、环境影响和交通连接等。
地质条件青藏高原地区地质复杂,包括高山、高原、河流和冰川等地形。
施工方案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避免遇到岩石坡、地面塌陷和地震等问题。
气候状况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大部分时间都是严寒的冬季。
施工方案需要考虑寒冷气候对施工进度和工人健康的影响,采取措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方案需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植被破坏、水资源污染和生物栖息地损失等。
交通连接青藏高原地区交通不便,线路选址需要考虑与现有交通网络的连接,以方便物资运输和施工人员的进出。
施工方法和技术青藏高原铁路的施工需要充分考虑地形、气候和环境等多种因素,采用适当的施工方法和技术,以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隧道建设青藏高原地区存在大量山峰和岩石,需要修建大量的隧道。
施工方案需要采用先进的隧道施工技术,包括爆破、掌子面开挖和盾构等方法,以提高施工效率。
高架桥建设青藏高原地区河流众多,需要修建大量的高架桥。
施工方案需要采用适当的桥梁建设技术,包括预制板桥、简支梁桥和悬索桥等,以满足线路的需要。
青藏高原地区冬季气温极低,存在大量冰雪。
施工方案需要采用冰雪处理技术,包括覆盖保温和结冰防治等措施,以保证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地震防治青藏高原地区地震频发,施工方案需要采用抗震技术和设备,保证工程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以确保线路的稳定和安全。
施工管理青藏高原铁路的施工需要具备有效的管理措施,以保证工程的顺利推进和高质量完成。
项目管理施工方案需要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包括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等,以确保施工符合预期目标和要求。
青藏铁路三岔河特大桥基础施工技术

高友光 ,等 :青藏铁路三岔河特 大桥基 础施 工技 术
・l3・ 2
青 藏铁 路 三 岔河 特大 桥 基 础 施 工 技 术
高友 光
摘 要
罗 阳 民
古
松
( 中铁 十四工程局五公司 山东青 州 2 60 )( 6 0 2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 西南科 技大学)
结合青 藏铁路 三岔 河特 大桥 实例 ,介 绍桥 墩基 础施 工的 全过程 :明挖 基础 、钢 护筒 青藏铁路 特 大桥 基础 施 工技 术
制 作及 安装 、钻 孔成桩 以及 承 台施 工技 术等 。 关 键词
( )井 基 采 用 混 凝 土 护壁 开 挖 。挖 井 基 础 直 1
1 工程 概 况
径 最小 6 1m,最 大 9 3 m,井 孔 核 心 土 采 用 长臂 . . 挖 掘机开 挖 ,预 留边壁 土 不 小 于 5 m,采 用人 工 0c 清除 。
三岔 河特 大桥是 青藏 铁路 线上 第一 高桥 ,位 于 青海 省纳 赤 台上游 1 m,小 南 川 与野 牛 沟汇 合 口 5k 以下 2k 处 ,海 拔 高度 370m。设 计 为 1— 4m m 0 2 + 0 —3 后 张 法 预 应 力 混 凝 土 梁 桥 ,全 长 2 2m 60 1 9.9m,位于 R:80m、L=10m 的反 向 曲线 0 5 及 夹 直 线 上 。T型 桥 台 ,明挖 扩 大 基 础 。 1号 、2
二二 二[二
桩 头 凿 除 桩 基 试 验
查 及 处 理
土 浇 筑
图 2 钻 孔桩 施 工 程序 图
囤 1 挖 井 基础 施工 程序 图
4 2 护筒 埋设 .
采用钢 制 护 筒 ,钢 板 厚 4~ 6m m,焊 接 成 整
青藏铁路加筋土挡土墙路基施工技术

路机压实。推除时应注意控制标高 , 考虑预留5~ 0c 1 m压实沉降量 , 同时应注意推除后路基面大致平整 , 便于压路机压实。路基压实后采用平地机进行路基面精平 , 精平后要求路基面平整 , 并设置 1 ~ %的 % 3 “ 字形横坡 , 人” 保证路基面不积水 , 同时保证路基本体两侧边缘标高与挡 土墙基础顶面标高一致 。按上 述要求对基底进行处理后 , 对基底进行检测 , 检测方法与一般路基相同, 要求 同时满足地基系数 K 。 不小
情况阳设 汁要求 , 基础底面必须设于砂砾 、 卵石等土层上 , 当开挖到位后 , 若为砂砾 、 卵石层则进行必要的
人工 整平 夯实 后进 行应 力检测 , 为其 它松 散或 软弱 土 层 , 按 设 计进 行 换 填碎 砾 石 处理 , 填 深度 应 符 若 应 换 合设计要求 。基坑 开挖 并处理 完成 后应 立 即进 行 基础 混 凝 土 浇注 , 坑必 须 分 段 开 挖 分 段 浇 注 , 不 允 基 绝 许暴露时 问过 长 , 不 允许 基 坑积 水 。基 础浇 注 模 板 采用 组 合 钢 模 , 模 底 部 设 撑 杆 , 部 设 对拉 拉 杆 , 更 钢 顶
照同等强度的承台选用 。浇注过程中采用插入式振捣 器加强振捣 , 振捣 时问应 适当 , 不欠振 、 过振 、 漏振 , 振 捣 到混凝 土 不 下 沉 、 冒泡 为 止 , 不 能 出 现 泌 水 现 不 且
象 。基 础沿线 路 方 向按 计 算结 果每 2 左 右设 置 一 0m
道沉降缝 , 浇注时要求分段里程选在沉降缝位置处 , 沉
维普资讯
第 1 9卷
第 3期
石 家 庄 铁 道 学 院 学 报
JU N L F HJ Z U N AL A SI T O R A IA H A GR I YI T U E OS I W N T
青藏铁路施工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青藏铁路施工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青藏铁路的建成极大地促进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
但是,在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建设工程中,却面临着多年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等铁路建设史上的世界性难题,建设者们是怎样解决这三大难题的呢?一、多年冻土青藏铁路铺设在平均海拔4500 米的高原上,由于海拔高,终年气温很低,路基下是多年冻土层,有的地方冻土层厚达20 多米;这些冻土在温暖的季节会融化下降,寒冷的季节则冻结膨胀,这一起一降会严重影响铁路路基的稳定。
而青藏铁路要经过这样的冻土地段长达550 千米,是铁路全长的一半!在工程建设中,对这一地带采用了因地制宜的方法:对相对稳定的冻土地段采取片石通风路基、片石护道、热棒技术、铺设保温板等方法,使路基通风,加快热量散发,降低温度,保持冻土的稳定性。
对于极不稳定的冻土地段则采用“以桥代路”的方法,即以桥梁代替路基。
桥梁工程采用桩基础,每座桥墩下面有四根桩基,每根桩基要深入地下20 米以上,浇筑桥墩的混凝土经过了点和不同的地质条件,采取衬砌防水保温层、泥浆护壁等有效措施,克服了一系列施工难题。
二、生态脆弱青藏高原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土层浅薄贫瘠,生态十分脆弱,一旦遭受人为破坏,要恢复几乎不可能。
为此,青藏铁路建设工程首次作出环保和施工同等重要的承诺,并与当地政府签订环保协议;铁路建设工程用于环保方面的投资预计达20 多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10%左右,环保投资和所占比例如此之大,在国内建设史上尚属首例。
环保意识和行动无处不在:在桩基施工中,工程人员创造性地应用旋挖钻机干法成孔这一新型环保施工工艺,它可以快速成孔,既不会过多干扰多年冻土层,又不会污染环境。
可可西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路穿过这里时,修建了清水河特大桥,这是全线最长的“以桥代路”工程,也是青藏铁路专门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迁徒而开辟的通道。
对于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环境破坏,则采取人工种草和草皮移植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恢复植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铁路建设中的路基冷却方法概述超过青藏铁路冻土一半的地区有40%的冰灾情况。
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青藏铁路的建设需要考虑在未来50-100年的气候变化。
近期研究表明,高原上的空气温度会由2050年增加2.2-2.6摄氏度。
因此,对铁路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防止潜在的路基冻土融化。
它成为100年以来的第一条铁穿越冻土建立的铁路。
报道称,大于30%的冰霜伤害比例已经在所有的多年冻土区铁路已经建成。
根据以上的经验和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青藏铁路的建设更加积极主动的设计方法。
这种方法侧重于通过降低冷却路基的地温,并从防止由单纯依靠增加热阻冻土融化被动方法不同(例如,增加路堤高度,使用保温材料)。
这路基冷却设计方法,特别是有关温暖和富冰多年冻土区。
若干措施可采取路基降温,包括适当的选择和配置路基材料,调整太阳辐射,热对流,热传导模式针对周围的路基。
1,简要介绍多年冻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标。
随着温度的降低多年冻土强度。
一旦冰轴承冻土融化,它将失去其承载能力。
因此,多年冻土工程它区别于其他土壤/岩石工程的方面则是会存在工程稳定性和气候变化(纳尔逊等人,2001年;纳尔逊,2003)。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出现了对青藏高原气候变暖的趋势明显。
气温增加了18摄氏度从60年代到90年代。
在年平均地面温度上升,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是0.3〜0.5摄氏度为暖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分别为0.1-0.3摄氏度为寒性冻土,从1996年至2001年,地面温度升高在0.08和0.01摄氏度之间,增加的幅度在多年冻土表和0.053和0.021摄氏度之间在每年6-8米深处。
因此,每年同一时期在多年冻土上限下降的速度为 2.6和 6.6厘米。
气候变暖和冻土退化是目前的青藏铁路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根据有关的经验和在世界冻土地区公路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青藏铁路建设积极broadbed coolingQ方法,并提出一些措施以冷却路基和抵制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暖的影响。
2,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建设的历史对多年冻土的铁路建设已有超过100多年的历史。
早在1895年年初,俄罗斯开始了第一条跨西伯利亚铁路建设。
这是9446公里长,其中2200公里被冻土伏。
后期20世纪70年代,俄罗斯开始在西伯利亚建立另外一条铁路,其中2500公里是由下伏多年冻土区铁路的3500公里。
几乎整个的Berkakit - Tommot -雅库茨克铁路公里的路线,目前正在建设中,已经结束冻土区的建设。
从1984年到1995年,为Berkakit - Tommot段路基段的建设完成。
此外,从秋明至OB湾铁路也正在建设。
在美国,建于1904年的阿拉斯加铁路结束了多年冻土的穿越。
在加拿大,已建成5条铁路穿越多年冻土地区。
哈德逊湾铁路是最早的,在1910年完成了611公里到820公里的路线完成了多年冻土的建设。
在中国东北,两个主要的铁路,一条是从嫩江到古莲等,建于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的森林,有800多公里的多年冻土总距离。
中国西北地区,已建成两条铁路在冻土:青海省和横贯天山的南疆线,新疆海西公路也建在中国多年冻土区:青藏公路(550公里以上的冻土地带)和清康公路(330公里在冻土地带)。
他们一直维持不间断运输超过40年,不中断。
由于反复冻融多年冻土地区,许多独特的地质过程开发诸如冻胀,融沉陷,冲霜,霜冻开裂,冻化,霜冻排序。
这些变化产生负效应影响工程结构的正常运转。
冰霜在多年冻土区所造成的损害是主要由冻胀和融沉。
例如,大约被霜冻破坏的青藏公路85%是由于解冻,而15%是由于冻胀和翻浆。
损坏桥梁,涵洞,主要是由于冻胀。
在暖性多年冻土区,纵向裂缝发展对堤防之间的差异,由于北斜坡解冻面和解决南斜坡解冻面的速度不一致铁路,如同任何其他线路型工程结构,需要通过不同的运行条件和地形地貌。
因此,他们是更有挑战性的建设。
尽管有已超过100年以来的第一条铁路在多年冻土完成,报告表明,现有的经营条件下,冻土铁路建设成功率并不理想。
199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损坏比率为27.5%的BAM铁路,经过100多年的运营,1996年,损坏比例为40.5%的Zabajkalsk铁路,经过100多年的运作。
随着青藏公路的建设,在1999年进行了一项调查。
该公司指出,31.7%的损坏率。
该比率估计将超过40个在中国的东北多年冻土区铁路营运的损坏率。
1962年,一出轨事件发生在牙克石- Mangui铁路由于路基突然下沉。
它下沉了1.4米,5小时一个1.5米的K197次火车突然沿原路下陷,另据报道,这似的旅客列车停运了4小时。
3,青藏铁路建设中的路基冷却法对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的距离是1142公里,其中1100公里正在建设中。
包括550公里的铁路连续多年冻土区和82公里的岛屿型多年冻土区。
.如果平均每年0至1.0摄氏度地面温度作为高温冻土温度范围界定,275公里(或50%)的连续多年冻土和多年冻土是温热性40%是寒冷性。
青藏铁路预计将运行超过100年。
根据全球变暖,其建设需要考虑到在未来50-100年的气候变化。
1990年至2100年,全球表面温度预计将上升1.4-5.8 摄氏度。
气候变暖将可能采取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地方早于其他地区。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也是一个放大器,它的升温幅度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最近的估计表明,在高原的气温将上升2.2-2.6摄氏度,到2050年。
多年冻土强度接近于岩石。
但是,一旦冰轴承冻土融化,它就完全失去了它的承载能力。
因此,青藏铁路成败的关键是要防止冻土融化,路基从底层开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量的数据积累了多年冻土沿青藏公路和青康公路的实地观察。
从经验和教训中,从多年冻土公路建设的经验中分析出的数据,无疑将有利于设计和青藏铁路的建设。
从长期的公路冻土建设获得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多年冻土区路基稳定性与地面温度熊密切的关系。
由于沥青路面应用到青藏公路,一解冻层之间的多年冻土活动层和表夹,先后开发了60%的路基。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暖报道多年冻土区。
2两以上的地面温度沿青藏公路的5年期间所收集的数据集表明,在温热性冻土层解冻凡已在路基发达,结果表明,热平衡收益和有源层积聚的热能,下部多年冻土不断地吸收热量。
在多年冻土区路基也吸收更多的热量比它可以释放。
3,绝缘材料组成的路基热状况表明,由于热电阻的影响,绝缘材料可以降低地面温度的年变化幅度,在多年冻土融化造成的延误。
然而,这种效果不能改变的事实该路基吸收更多的热量比他们释放。
在寒冷的绝缘材料的使用,似乎多年冻土区,在一定程度有效,但其长期的有效性在高温多年冻土地区降低。
上述结论说明,防止由单纯依靠增加热阻冻土融化(例如,增加路堤高度,使用更热耐磨材料)是一种被动的方法,缺乏长远的效益。
根据气候变化,这种方法不能保证在冻土路基稳定性,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温暖。
过去工程实践已经证实,这种方法的成功率不高。
一个更积极的设计理念,而不是应该通过了青藏铁路。
这一理念,而不是使用被动保温,重点是通过主动降温,降低地面温度达到了路基稳定路基。
4,路基降温措施有三种传热方式:辐射,对流和传导。
可以由它们的配置和材料,太阳辐射,热对流,热传导模式的调整正确的选择冷却路基。
4.1太阳辐射的调整措施增加了地面反照率降低了由地面接收太阳辐射量,降低地面温度。
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光或白色材料可用于路基表面,以减少热量吸收。
对路基边坡的颜色调整也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
俄罗斯科学家Kondratyev(1996)提出了遮荫棚,以减少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使用。
根据中国科学院的铁路所得的烽火山在青藏高原,年平均地面温度下的实验场棚面为8摄氏度提交的数据低于外界,普遍认为遮阴棚,显示清晰的冷却效果。
另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沿河堤边坡遮阳板。
从烽火山显示测试数据,1月地面边界板内表面温度比外面6-15摄氏度董事会边界较低。
这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可在未来用于冷却路基。
通风基础设备,广泛应用于多年冻土地区建设世界各地的建筑,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方法,也可以在巷道施工中使用了多年冻土。
空气导管,可嵌入到路基冷却路基。
对青藏高原的气温通常是在至少 3 摄氏度比地面温度低。
当冷空气经过的管道,它携带在向外界路基热量。
两个实验室试验和数值模拟已经证明其有效性。
对在高原北麓河试验现场通风路基野外观察表明,空气导管,可有效降低路基温度。
在第二次冻融循环后的空气导管嵌入周围土壤温度降低到0以下的数值摄氏度,风管下方的热平衡显示净热损失。
为了提高性能,百叶窗安装在通风管道之一的结束。
快门自动打开和关闭,由空气温度触发。
当空气温度高时,它是封闭的。
否则,它打开。
数据表明,后安装的百叶窗,将路基的热量会在最暖和的月份是一种不带百叶窗的一半。
百叶窗确实有改善空气管冷却的效果。
4.2 热对流调整措施多年冻土的斯科沃罗季诺站的前全苏铁路运输研究所,实地观察后,根据1969年和1970年之间,指出了粗岩石组成的堤防温度比其他土壤类型为低。
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鲍尔奇效应(米哈伊洛夫,1971)。
多孔岩石覆盖让自然对流发生在冬季,并提供了空气和绝缘夏季遮阳稳定层。
1973年,原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建立了一个2.7米实验堤粗岩(直径0.3米)以上的在青海省煤炭矿富含冰的冻土部分。
一个明显的降温效果观察这个粗石路堤。
1992年,机械工程的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部,提出在一个大型多孔岩石层的热对流流计算机成型一系列研究。
1993年,一个试验堤是建在布朗斯希尔采石场内,近费尔班克斯。
结果是非常有前途,他们命名为拜尔对流堤堤。
由粗岩石造成的冷却作用物理学是瑞利Be'nard对流理论。
根据气温变化的自然循环,粗岩作为热半导体和降温的根本土壤。
它已被证实的实验室测试,现场全面路堤试验,而且粗岩可作为路基填料和侧坡上,降低路基温度的数值模拟。
它已成为一个广泛的在青藏铁路建设的实践中,以支付粗岩路基边坡,因为它是有效和便宜。
对流方法,开发后,通过自然对流热交换的原则,是路基降温非常有效的措施。
这种对流方法,在多年冻土地区使用,制定了几乎在20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和美国龙Gapeyev同一时间。
在20世纪70年代,横贯阿拉斯加输油管道,并成功解决了用热电偶对多年冻土的热油运输问题。
第一次对流方法已知的使用维护冻土铁路路基下约1984年的报告。
在近年来,阿拉斯加运输部一直在试验研发对流调整措施,这似乎比目前青藏铁路驾驶的热管直立巷道工程更合适于使用。
4.3 热传导调整措施泥炭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能够保持多年冻土。
其机制是,泥炭可以完全饱和,士冰的热导率4倍,比水的大。
因此,冷冻饱和泥炭比泥炭解冻热导率要高得多。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冻结饱和泥炭冬季热损失远远大于通过解冻泥炭夏天的热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