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春景生机与诗人深情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春景生机与诗人深情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春景生机与诗人深情杜甫的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全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景象,同时也蕴含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及注释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

结束之后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作品赏析1、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a.意象: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欢快地鸣叫。

黄鹂,又称黄莺,以其清脆悦耳的鸣叫声著称。

翠柳则代表着初春的嫩绿与生机。

b.情感:此句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还通过黄鹂的成双成对和欢快的鸣叫,传达出一种喜庆和愉悦的氛围,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和谐。

2、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a.意象:一行白鹭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白鹭的洁白与青天的蔚蓝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b.情感:此句进一步展示了春天的广阔与自由。

白鹜的飞翔姿态优美,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自由与向往。

同时,“青天”也暗含了诗人对清明政治和理想社会的期待,3、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a.意象:诗人从窗户望去,可以看到远处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

这里的“窗含”二字用得极为巧妙,既描绘了窗户像画框一样将雪山美景包含其中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这幅美景的珍视与喜爱。

b.情感:此句通过“千秋雪”的描绘,展现了时间的深远与自然的恒久。

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思及原诗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思及原诗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思及原诗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出自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大意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

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赏析】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他的情绪格外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述,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

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

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

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

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

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情绪的舒畅不言而喻。

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能够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

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

因为它们来自“东吴”。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的意思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的意思

出处:出自唐代杜甫的《绝句》。

原诗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意思: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赏析
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白鹭、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

“鸣”字表现了鸟儿的怡然自得。

“上”字表现出白鹭的悠然飘逸。

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

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回到成都再次镇蜀。

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杜甫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明末王
嗣奭《杜臆》说这组诗“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

唐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拼音及解释整理

唐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拼音及解释整理
4.东吴:古代吴国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精品精品一原文译文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杜甫全集七言绝句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绝句中的第三首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心情愉快所作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Fra bibliotek,。


一、原文译文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唐杜甫《杜甫全集》七言绝句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绝句》中的第三首,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心情愉快所作。前两句诗人对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后两句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二、词句解释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唐杜甫《杜甫全集》七言绝句
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全文解释

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全文解释

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全文解释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原文: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赏析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鸡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警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第二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

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

“含”字表明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

末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

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

“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

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

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昊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

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体裁:诗题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名字:杜甫年代:唐代描述: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翻译: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翔。

原文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西岭雪山的景色仿佛嵌在窗里,往来东吴的航船就停泊在门旁。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杜甫因为战乱平定,心情很好,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美景,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赏析三:艺术特色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杜甫《绝句》(其二)翻译和赏析

杜甫《绝句》(其二)翻译和赏析

杜甫《绝句》(其二)翻译和赏析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其中,他的《绝句》(其二)是一首非常有代表性的诗歌,充分展现了他的才华和情感。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共四句,每句都是七言绝句。

诗中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深情和对家国的思念。

接下来,让我们来翻译和赏析这首诗。

首先是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描述了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黄鹂是一种优美的鸟类,它的鸣叫声清脆悦耳,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而翠柳则是春天的标志,它的嫩绿色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觉。

这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接着是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描绘了一行白鹭在蓝天上飞翔的场景。

白鹭是一种高雅的鸟类,它的飞翔姿态轻盈优美,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而青天则代表着无边无际的天空,给人以豁达开阔的感觉。

这句诗通过对白鹭飞翔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然后是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这句描绘了窗外的景色,西岭上积雪不化。

西岭是中国西部的一座山脉,而千秋雪则代表着雪山上的积雪。

这句诗通过对窗外雪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岁月的感慨。

最后是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

东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而万里船则代表着漫长的旅途。

这句诗通过对远方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远方的向往。

通过对这首诗的翻译和赏析,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在这首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由和远方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家乡的眷恋,都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正是杜甫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

总的来说,杜甫《绝句》(其二)是一首非常有代表性的诗歌,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唐诗原文及赏析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唐诗原文及赏析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唐诗原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出自《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名句。

【全诗如下】《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杜甫(唐代)好朋友网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翻译赏析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文解释】1、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

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2、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一行白鸳飞上了高高的蓝天。

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来自江苏的万里航船。

【词语解释】黄鹂:属黄鹂科,又名叫黄莺、黄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

鸣翠柳: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窗含:就是从窗子能够看到的意思。

含:包含。

西岭:指岷山。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

泛指?在江苏、浙江一?。

万里:指东吴到成都相距遥远的路程。

【赏析一】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他的情绪个性好,应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翻译赏析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古诗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前言】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绝句》中的第三首,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心情愉快所作。

前两句诗人对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后两句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注释】
(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翻译】
翠绿的柳树,在河边摇荡,引来了爱嬉闹的黄鹂。

两只可爱的黄鹂鸟,不断的鸣唱,好像在赞颂柳树的美丽。

抬头一看,许多只又白又可爱的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一齐向蔚蓝的天飞去,样子真是令人喜爱。

从小小的窗户里望出去,西边的山岭依然被白雪所覆盖,那洁白的雪,好像是永远溶化不掉的样子,一直罩在山顶上。

接着,我打
开门,望着远远的湖泊,看着那正要远征的东吴战舰,一排排,一排排,真像是一条条水中的蛟龙啊。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

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

“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

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

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

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b/633htm,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

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而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

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