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案
诗歌鉴赏复习之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复习之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第一章:山水田园诗的定义及特点1.1 定义: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描写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1.2 特点:以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题材,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富有诗意。
第二章:山水田园诗的起源与发展2.1 起源:山水田园诗起源于先秦时期,如《诗经》中的山水描写。
2.2 发展:唐代是山水田园诗的高峰期,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
宋代山水田园诗有了新的发展,如苏轼、陆游等人的作品。
第三章:山水田园诗的主要代表诗人及作品3.1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如《山居秋暝》、《鸟鸣涧》等。
3.2 孟浩然:唐代诗人,以田园诗见长,如《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
3.3 苏轼:宋代文学家,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有《赤壁怀古》、《题西林壁》等。
第四章: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4.1 了解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意义。
4.2 把握意象: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山水、田园等,理解诗人通过意象表达的情感。
4.3 品味语言:欣赏诗中的优美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的意境。
第五章:山水田园诗鉴赏实例分析5.1 王维《山居秋暝》:分析诗中的意象、语言和情感,理解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
5.2 孟浩然《过故人庄》:通过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鉴赏这首田园诗的美。
第六章:宋代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范成大6.1 范成大的生平简介:了解其生活年代、生平经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6.2 作品解析:《四时田园杂兴》系列诗作,分析其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细腻描绘,及其在艺术上的独特之处。
第七章:山水田园诗中的自然意象7.1 山水意象:分析山水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如山的稳重、水的灵动等。
7.2 田园意象:解析田园生活中的常见元素,如农田、农舍、牛羊等,在诗中的寓意和情感表达。
第八章:山水田园诗中的情感表达8.1 诗人的闲适之情:分析诗人在山水田园中寻找的心灵寄托,表现出的闲适、恬淡之情。
山水田园诗教学教案(精选6篇)

山水田园诗教学教案〔精选6篇〕教学过程篇一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田园诗与山水诗在南北朝时期根本上分道而行,到唐初王绩开始合流。
至初唐之交,描写山水别业的风气盛行于朝野,沈宋、吴越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取得的成就已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开了先河。
唐朝田园诗继承了陶谢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适意、快然自足的乐趣,领会老庄超然物外、与大化冥合为一的境界;从东晋以来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照顾方式,在盛唐进一步与仙境和禅境相融合,促使山水诗形成了优美空静的意境。
艺术上,他们继承了重兴寄和感受、谢灵运重欣赏和刻画的传统,形成寄情于自然美之中的根本表现方式。
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隐逸,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3、内容:这类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4、艺术特色: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5、代表诗人: 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二、学习《宿建德江》〔一〕、孟浩然之生平:(689—740),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在江浙一带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
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
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二〕、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1、主要内容:1〕隐居山林的逸趣:《过故人庄》2〕怀才不遇的苦闷:《岁暮归南山》3〕客居在外的愁思:《宿建德江》2、艺术风格:清幽淡远,孟浩然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以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形成了冲淡清旷的风格。
xx届高考语文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xx届高考语文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艺术手法;了解我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及代表诗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态度,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及特点2. 我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3. 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手法4. 代表诗人及其作品5.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特点、艺术手法及鉴赏方法。
2. 难点:山水田园诗的深层意境及其传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山水画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田园诗的主题——自然。
2. 教学环节一: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及特点1) 提问:什么是山水田园诗?2) 讲解: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特点。
3. 教学环节二:我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1) 提问:我国山水田园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2) 讲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及代表诗人。
4. 教学环节三: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手法1) 提问:山水田园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2) 讲解: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手法,如白描、寄托、象征等。
5. 教学环节四:代表诗人及其作品1) 提问:请举例说明一位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
2) 讲解:举例分析代表诗人(如陶渊明、王维等)及其作品。
6. 教学环节五: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1) 提问:如何鉴赏山水田园诗?2) 讲解: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如关注自然景观、体会诗人的情感等。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特点、艺术手法、代表诗人及其作品的掌握程度,以及鉴赏能力的提升。
诗歌鉴赏复习之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复习之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第一章:山水田园诗的定义及特点1.1 山水田园诗的定义解释山水田园诗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涵。
强调山水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2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分析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如描绘自然景观、表达诗人情感等。
通过具体诗例,让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典型表现形式。
第二章:山水田园诗的起源与发展2.1 山水田园诗的起源追溯山水田园诗的起源,介绍早期的山水田园诗作。
讨论山水田园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学原因。
2.2 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介绍山水田园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和发展趋势。
分析不期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第三章:山水田园诗的题材与主题3.1 山水田园诗的题材探讨山水田园诗常见的题材,如山水描写、田园生活等。
通过诗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题材的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3.2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分析山水田园诗常见的主题,如归隐思想、自然崇拜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山水田园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四章:山水田园诗的文学技巧与表达手法4.1 山水田园诗的文学技巧介绍山水田园诗中常用的文学技巧,如比喻、象征等。
通过具体诗例,让学生了解文学技巧在山水田园诗中的运用。
4.2 山水田园诗的表达手法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表达手法,如描写、抒情等。
引导学生通过诗例感受山水田园诗中的艺术表现力。
第五章: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与实践5.1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介绍鉴赏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方法,如了解诗人生平、分析诗歌结构等。
强调鉴赏山水田园诗需要关注的意象、情感和审美。
5.2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实践提供一些山水田园诗的作品,让学生进行实际鉴赏练习。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山水田园诗的欣赏和理解。
第六章:唐代山水田园诗代表诗人及作品6.1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介绍王维的生平及其在山水田园诗领域的地位。
分析王维的代表作品,如《山居秋暝》、《鸟鸣涧》等,感受其诗中的意境。
6.2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探讨孟浩然在山水田园诗中的贡献和特点。
诗歌鉴赏复习之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大全]
![诗歌鉴赏复习之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550e1d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c3.png)
诗歌鉴赏复习之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大全]第一篇:诗歌鉴赏复习之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大全]教学目标:1、把握三水田园诗的特征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教学过程一、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及代表诗人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
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
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
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
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案:“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闯进门来。
唐诗三百首中的山水田园诗教案

唐诗三百首中的山水田园诗教案山水田园诗是唐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以描绘大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为主题,极富诗意和韵味。
本文将以教案的形式介绍唐诗三百首中的一些山水田园诗,从中学习欣赏诗歌的基本技巧,并深入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魅力。
教案一:欣赏山水田园诗目标:通过欣赏山水田园诗,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步骤:1. 介绍山水田园诗的背景和特点: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山水田园诗在这个时期达到巅峰,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类诗作以山水自然景色和农村生活为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和情感,表达了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
2. 选择数首山水田园诗进行欣赏: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歌中具体描绘的自然景色和情感抒发,体会诗人情感与诗歌意境之间的关联。
3. 分组讨论和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交流对诗歌的感受以及对其中景物描写的理解。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的结果。
4. 创作:要求学生仿写一首山水田园诗,可以选择某种自然景色或者描写农村生活的主题,鼓励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
教案二:探究唐代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手法目标:通过分析唐代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魅力。
步骤:1. 介绍山水田园诗的常见艺术手法:如写景、写人、写情、对比、象征等。
解释每种手法的特点和用途。
2. 分析具体的山水田园诗:选择几首经典的唐代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孟浩然的《春晓》等,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句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它们对全诗的意义和效果产生的影响。
3.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山水田园诗,分析其中的艺术手法,并写一篇简短的评论。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4. 展示和总结:请学生进行展示,并进行全班讨论,总结唐代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手法和特点。
教案三:理解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文化内涵目标:通过理解唐代山水田园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xx年高考复习《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转)

《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山水田园诗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理解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点和主题。
掌握山水田园诗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1.2 教学内容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点: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赞美自然,抒发情感,追求理想生活。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案例分析法:分析山水田园诗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和主题。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山水田园诗鉴赏练习。
第二章:山水田园诗的描绘技巧2.1 教学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的描绘技巧。
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能够分析和欣赏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2 教学内容山水田园诗的描绘技巧:细腻的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山水田园诗的写作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时空转换等。
山水田园诗的表达方式: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山水田园诗的描绘技巧和写作手法。
鉴赏分析法:欣赏和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山水田园诗的描绘技巧和表达方式。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山水田园诗写作练习。
第三章:山水田园诗的重要作家3.1 教学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的重要作家。
掌握山水田园诗作家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能够分析和欣赏山水田园诗作家的代表作品。
3.2 教学内容唐代山水田园诗作家:王维、孟浩然等。
宋代山水田园诗作家:苏轼、陆游等。
元代山水田园诗作家:马致远、赵孟頫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山水田园诗作家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山水田园诗作家的代表作品。
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山水田园诗作家的创作特点。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山水田园诗作家研究练习。
第四章:山水田园诗作品的鉴赏与评价4.1 教学目标学会鉴赏和评价山水田园诗作品。
大自然的魅力: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大自然的魅力: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定义、特点和代表诗人。
2. 通过欣赏山水田园诗,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山水田园诗的定义与特点2.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3.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4. 欣赏山水田园诗的名篇佳作5. 学生创作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定义、特点和代表诗人,学会欣赏山水田园诗。
2. 难点:理解山水田园诗的内涵,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山水田园诗的定义、特点和代表诗人。
2. 示例法:欣赏山水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分析其艺术特色。
3. 实践法:学生创作练习,提高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山水田园诗的定义、特点、代表诗人及其作品。
2. 教学素材:山水田园诗的名篇佳作。
3. 学生创作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水田园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a. 讲解山水田园诗的定义与特点。
b. 介绍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
c. 分析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3. 欣赏山水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大自然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山水田园诗的名篇佳作、相关文学评论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2. 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创作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创作展示:展示学生的诗歌创作,评估他们的创作能力和对山水田园诗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复习目标:1、掌握赏析山水田园诗的方法;2、明确山水田园诗的鉴赏角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复习课时:9课时复习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分成山水诗和田园诗两类。
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
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江水:时光的流逝。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二、诗歌意象含义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云:游子飘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三、体验高考1、(20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类似的诗句还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
2、(2010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
答案要点: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第二课时一、技巧方法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
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
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二、课堂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⑴本诗写景有何特点?⑵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⑶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1)江村的景物特点是怎样的?(2)诗中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3)末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第三课时一、山水田园诗相关鉴赏概念理解(一)、动静结合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二)、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四)、远近高低相结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才能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五)、表达方式: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2、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4、幽深、宁静的特点。
"闲"字。
栀子花在庭院中开放,"闲"在那里,无人观赏;一个闲字从侧面衬托了妇姑雨中浴蚕的繁忙景象。
第四课时咏物抒怀诗特点归纳: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解题步骤归纳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所谓咏物抒怀诗,就是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的诗歌。
咏物抒怀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二、托物言志类这类诗歌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再来看看于谦的这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
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jìng)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P31):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