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教案(4课时)

合集下载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学教案设计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学教案设计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苑”,主要教学内容为四首山水田园诗: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甫的《绝句》和柳宗元的《江雪》。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王维《山居秋暝》:全诗描绘了山居秋日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 孟浩然《过故人庄》:通过访问故人庄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田园生活的珍视。

3. 杜甫《绝句》:以山水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社会的忧虑。

4. 柳宗元《江雪》:以江雪为题材,展示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四首山水田园诗,感悟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

2. 分析四首诗的艺术特点,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学会运用古典诗词进行表达和创作,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四首诗的艺术特色、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背诵四首诗,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四幅山水画,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山水田园诗。

2. 新课导入:介绍四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历史地位。

3. 诗词诵读:全班同学齐读四首诗,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分析四首诗的意象、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以《山居秋暝》为例,讲解如何分析一首山水田园诗。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诗进行分析,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山水田园诗四首2. 板书内容:王维《山居秋暝》:秋日山居,向往田园孟浩然《过故人庄》:友情、田园,珍视人生杜甫《绝句》:山水忧国,抒发情怀柳宗元《江雪》:孤独寂寞,江雪抒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四首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山水田园诗教案

山水田园诗教案

山水田园诗教案教案标题:山水田园诗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 能够欣赏和理解山水田园诗的作品。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创作出简单的山水田园诗。

教学准备:1. 山水田园诗的相关资料和作品。

2. 展示图片或视频素材,包括山水和田园景色。

3. 学生的作文纸和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山水和田园景色,引起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山水和田园的印象和感受,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探究:1. 向学生介绍山水田园诗的定义和特点,解释其与自然景色的关系。

2. 分享一些经典的山水田园诗作品,解读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帮助他们理解诗人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实践:1. 分发学生作文纸和笔,让学生选择一幅山水或田园图片,并要求他们以这幅图片为灵感,创作一首简短的山水田园诗。

2. 鼓励学生在诗中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情感,引导他们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3. 学生完成作诗后,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和意义。

2.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作山水田园诗,培养他们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景色,用心感受和表达。

拓展:1. 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山水田园诗作品,鼓励他们进一步了解和欣赏。

2. 组织学生参观自然风景区或举办户外写作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山水田园的美丽。

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评估他们对山水田园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其表达能力、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注意事项:1. 在引入和探究环节中,要适当使用图文资料和多媒体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在实践环节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和鼓励,不过分要求其诗歌的完美与成熟。

山水田园诗教案

山水田园诗教案

山水田园诗教案课程名称:山水田园诗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定义、特征和发展历程;2. 学习山水田园诗的常见体裁和代表作品;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山水田园诗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创作出简单的山水田园诗作。

教学内容:1. 山水田园诗的定义和特征;2. 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3. 山水田园诗的常见体裁和代表作品;4. 山水田园诗的欣赏和鉴赏;5. 创作山水田园诗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山水田园诗的概念和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山水田园诗的定义、特征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田园诗的表现对象和主题。

3. 举例分析(20分钟)选择几首著名的山水田园诗,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解读,教会学生欣赏和鉴赏山水田园诗。

4. 小组讨论(15分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一首山水田园诗进行讨论和解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5. 创作实践(20分钟)教学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合作创作一首山水田园诗,老师给出一个主题或素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创作。

6. 作品分享(10分钟)学生或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创作作品,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

7.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继续深入研究山水田园诗的欲望。

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创作活动中的表现。

2. 书面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山水田园诗作品,包括表现主题、运用的技巧和表达能力等方面。

扩展活动:1. 阅读更多的山水田园诗作品,拓宽学生的诗歌素材和欣赏能力;2. 组织学生进行山水田园诗比赛或分享会,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3. 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感想或研究报告,展示他们对于山水田园诗的深入理解和探索。

山水田园诗教学教案(精选6篇)

山水田园诗教学教案(精选6篇)

山水田园诗教学教案〔精选6篇〕教学过程篇一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田园诗与山水诗在南北朝时期根本上分道而行,到唐初王绩开始合流。

至初唐之交,描写山水别业的风气盛行于朝野,沈宋、吴越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取得的成就已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开了先河。

唐朝田园诗继承了陶谢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适意、快然自足的乐趣,领会老庄超然物外、与大化冥合为一的境界;从东晋以来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照顾方式,在盛唐进一步与仙境和禅境相融合,促使山水诗形成了优美空静的意境。

艺术上,他们继承了重兴寄和感受、谢灵运重欣赏和刻画的传统,形成寄情于自然美之中的根本表现方式。

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隐逸,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3、内容:这类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4、艺术特色: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5、代表诗人: 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二、学习《宿建德江》〔一〕、孟浩然之生平:(689—740),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在江浙一带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

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

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二〕、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1、主要内容:1〕隐居山林的逸趣:《过故人庄》2〕怀才不遇的苦闷:《岁暮归南山》3〕客居在外的愁思:《宿建德江》2、艺术风格:清幽淡远,孟浩然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以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形成了冲淡清旷的风格。

xx届高考语文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xx届高考语文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xx届高考语文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艺术手法;了解我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及代表诗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态度,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及特点2. 我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3. 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手法4. 代表诗人及其作品5.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特点、艺术手法及鉴赏方法。

2. 难点:山水田园诗的深层意境及其传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山水画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田园诗的主题——自然。

2. 教学环节一: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及特点1) 提问:什么是山水田园诗?2) 讲解: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特点。

3. 教学环节二:我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1) 提问:我国山水田园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2) 讲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及代表诗人。

4. 教学环节三: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手法1) 提问:山水田园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2) 讲解: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手法,如白描、寄托、象征等。

5. 教学环节四:代表诗人及其作品1) 提问:请举例说明一位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

2) 讲解:举例分析代表诗人(如陶渊明、王维等)及其作品。

6. 教学环节五: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1) 提问:如何鉴赏山水田园诗?2) 讲解: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如关注自然景观、体会诗人的情感等。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特点、艺术手法、代表诗人及其作品的掌握程度,以及鉴赏能力的提升。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章:山水田园诗的起源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

3. 欣赏并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山水田园诗的起源:介绍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2.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点:概括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3.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赏析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作品,如王维的《鸟鸣涧》、孟浩然的《春晓》等。

三、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了解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欣赏并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山水田园诗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山水田园诗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的理解深度。

3. 评价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意境和情感的欣赏能力。

第二章:山水田园诗的意象与意境一、教学目标1. 理解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概念。

2. 学会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构建。

3. 欣赏并评价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美感。

二、教学内容1. 意象与意境的概念:介绍意象和意境的定义和区别。

2. 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分析山水田园诗中常见的意象和意境的构建方法。

3.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赏析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作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登高》等。

三、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理解意象和意境的概念。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构建。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欣赏并评价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美感。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意象和意境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山水田园诗中意象和意境构建的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对山水田园诗中意象和意境美感的欣赏能力。

第三章:山水田园诗的情感表达一、教学目标1. 理解山水田园诗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山水田园诗》教学案

《山水田园诗》教学案

《山水田园诗》教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山水田园诗的特征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了解其常用的表达技巧3、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基础。

学习重点:掌握此类诗歌鉴赏的步骤及常用方法学习难点:体会古代诗歌的意蕴美,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学习内容】《积雨辋川庄作》(王维)《宿建德江》(孟浩然)《游终南山》(孟郊)《【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乔吉)【学法指导】1、朗读吟诵。

通过吟诵感受诗歌,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

发挥创造性想象,再现诗歌的情境。

3、情感领悟。

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知识储备】1、山水田园诗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④描写羁旅愁思或怀才不遇的不幸遭遇,3、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隐逸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衬托、对比、白描等。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4、鉴赏山水田园诗的基本要领:(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自主学习】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2、从教材中找出几首山水田园诗,试着分析它们的主题。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积雨辋川庄作》(王维)【课堂导入】1、回顾以前学生所学王维的诗歌导入。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能够分析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一定数量的山水田园诗篇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对自然山水的感受和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同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3. 鉴赏和分析山水田园诗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山水田园诗的鉴赏和分析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水田园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山水田园之美,激发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讲解山水田园诗的鉴赏和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田园诗。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鉴赏和分析一首山水田园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田园诗的价值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一首山水田园诗。

2. 写一篇关于山水田园诗的短文,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写作和预习等。

3. 理解与鉴赏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 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等。

七、教学策略:1. 图片展示:利用图片、图表等视觉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山水田园诗的内容和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田园诗鉴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方法把握教学难点:主旨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

2、摐金伐鼓下榆关,。

,单于猎火照狼山。

3、,玉箸应啼别离后。

,征人蓟北空回首。

4、边庭飘飖那可度,。

,寒声一夜传刁斗。

5、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学习过程一、导入:(从山水田园诗景与情的关系导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面对气象万千的自然风景、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诗人总会情动于衷,形诸于文。

诗人以景传情,独抒性灵;我们就要诵其诗,绘其景,品其情。

我们能不能诵读一下之前学过的山水田园诗呢?二、概念: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三、常见意象与意境:1.①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②意境特点: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2.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四、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情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①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①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①《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①《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①《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②《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四、常用表现手法(一)描写:1.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②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2.视觉角度:① 绘形、绘色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角度变化上下、俯仰、高低、远近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3.细致程度:①工笔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诗写的是赏景,刻画十分细微,,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色彩异常秾丽。

②白描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4.其他方面:虚实结合、正衬反衬等虚实: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诗歌常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济)的手法。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反衬下文漂泊的伤感。

(二)抒情: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也叫直抒胸臆。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2、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乐情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

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哀情: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

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

以这种悲凉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

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

乐景哀情:古人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一二句写了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宫中鲜花盛开,正是春天来了。

三四句写几个白头宫女,闲坐着回忆玄宗时候的往事,抒写了宫女一生的凄凉,哀怨的情怀,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

哀景乐情: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三)修辞:在古代诗歌中,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对比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分析作用。

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对偶是为增强诗的音乐美、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比是为了更突出作者的情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借代是使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五、鉴赏方法及解题思路:山水田园诗一般鉴赏方法是把握意象特点,分析意境是关键环节。

在此基础上去把握诗歌情感,鉴赏手法,体悟语言风格。

(景——意境——情感)1.把握意象:①找准、找全典型意象;②观察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远近、高低、里外、俯仰等);③体会画面的色彩,感受画面的色调;④注意画面的动态、静态;2. 分析意境:①结合意象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

②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3.体会情感: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

(知作者: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4. 鉴赏手法:注意从描写、抒情、修辞等角度考虑,并结合诗作分析。

5. 品味语言: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多为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的。

山水田园诗鉴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上节课重点基础内容2、认真阅读《山居秋暝》《新晴野望》鉴赏文章完成巩固练习。

一、复习巩固1、山水田园诗常见意境:(1)意境特点:(2)意境特点:2、山水田园诗的主要思想情感(1)(2)(3)(4)(5)二、阅读理解以下两首诗的鉴赏文章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huàn)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品鉴赏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其清新、宁静眼睛淡远之境如在眼睛前。

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

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

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

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这便是渔夫乘着月光归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