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抒情方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_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曾经,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岳阳楼名扬天下;孟浩然的一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又让我们对洞庭湖憧憬不已。
今天,我们就跟随杜甫把思绪放飞到广袤无边的八百里洞庭,共同学习这首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登岳阳楼》。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学的两句诗歌名句入手,复习旧知,引发共鸣,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过渡。
二、展示目标,明确重点。
1、吟咏诵读,走入诗境。
2、涵咏语言,品味诗情。
设计意图:诗歌是一种声音的艺术,结合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单元要求,设计了以上两个学习目标。
二、诵读涵咏,分享交流。
(一)初读—悟韵1、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预习课文的初感悟。
2、个人试读,分享自己触摸诗中文字的内心感受。
设计意图:如果说古诗词是滋养华夏文明的血液,那么诵读则能让它沸腾进我们的心灵。
此环节意在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并通过试读让学生体会节奏、停顿、语速、音调、情感等方面。
从而指导学生正是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伏才形成了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二)品读—赏景1、涵咏意象品意境:学生自主赏析交流,教师引领学生抓住作者笔下景的特点和富有表现力的字眼吟咏诵读,感受洞庭湖波澜壮阔的特点。
点拨:“坼”与“裂”的差别;“浮”字的妙处。
2、且随想象入诗境:借助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多样化的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波动。
诵读指导:首联声音拖长一些,语速要慢一些,“今”“昔”二字要重读;颔联声音要洪亮、高亢,读出雄壮的气势,“日夜浮”速度要稍慢。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诵读体味壮阔宏伟的意境,从而构建景与情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大情怀、大境界。
(三)悟读—溯情1、知人论世抓情辞:诗词是凝练的美神,我们总能找到她那双述说着内心深情的眼睛。
学生通过对后两联中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感的字眼“老病”“孤舟”“戎马”“涕泗流”等词语的品读鉴赏,感受作者的思亲念友之情、年老孤独之感、身世飘零之苦、壮志难酬之愤。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生制定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
“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的内容,这样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对增强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无裨益。
那么,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地复习,有哪些对应的复习策略?<考试大纲>诗词鉴赏考点要求: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3、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4、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这一要求的具体内涵:“初步”意味着难度不会太大;“鉴赏”意味着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即: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进行赏析;“浅易的”意味着所选篇目会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
基于这样理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阶段可重点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掌握课本内容,打实基础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
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
比方类似下面的这些古诗词,就很值得我们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古诗分类: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
《长歌行》诗绝句《江南春》《泊秦淮》近体诗(格律诗)起承转合(五言、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1、按音律形式分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阴》词: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
如梦令昨夜李清照教案一等奖3篇

1、如梦令昨夜李清照教案一等奖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梦令昨夜李清照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教学难点: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教学流程:一、导入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记忆课下文学常识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二、理解意涵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人物:主仆两人场景:春雨后的屋中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不忍见花被吹落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对侍女粗心的不悦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
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三、朗读与总结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
诗词中的借景抒情微课教案

诗词中的借景抒情微课教案借景抒情微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诗词中的借景抒情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掌握相关的诗词知识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
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1)了解诗词中的借景抒情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掌握相关的诗词知识和技巧。
2. 难点。
如何通过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与诗词相关的视频或音频,或者朗读一首与诗词相关的名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
(1)讲解诗词中的借景抒情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相关的诗词知识和技巧;(2)通过课文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借景抒情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3)通过诗词鉴赏和欣赏,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借景抒情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3. 实践。
(1)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和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诗词中的借景抒情;(2)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幅自然景色图片,写一首诗或一篇散文,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诗词中的借景抒情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掌握相关的诗词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诗词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5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5设计理念这首诗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
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
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
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过渡: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
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二、品味诗意1、解题目,知诗人。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
)2、熟读古诗。
(课件出示标有停顿、重音的古诗)(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
(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
全班配乐齐读。
3、品味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指名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演示课件,学生根据演示背诵古诗。
三、体验情感1、品词析句。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已经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
高中语文_鉴赏诗歌感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古诗歌教学是高三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现实问题是下得功夫不少,收效甚微,在考试的时候学生依然失分很多,现在的局面是老师辛辛苦苦讲,学生马马虎虎听,到考试还是不会。
所以这时候更应该认真的研究学情。
通过调查我认为目前学生存在着以下问题:1、但很多学生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古诗词鉴赏并未入门。
甚至有的同学失去了信心,认为再学也不可能学会了,还不如把时间用在别的方面,学习时间跟不上,任务也很难完成。
2、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对作者不了解,做不到知人论世。
3、忽视了题目、注释、写作背景等显性信息,一味地读诗句。
4、学生抓不住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尤其是表现感情的词语,对这样的词语不敏感。
5、对于表现感情的手法不能熟练掌握,尤其是手法中蕴含的感情不能准确分析。
6、思维方式太狭窄。
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不等同于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简单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
学生不能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
7、情感分析题答案组织不条理,要点不全面。
诗歌的情感分析又是每首诗歌必考内容,所以需重点突破这一方面内容。
效果分析:一、析教学目标:一开始我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理解诗歌的感情,二是掌握表达感情的技巧。
后来总感觉和我的初衷有违和感,所以最后就设计了一个直白的目标,这节课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目标,那就是如何让感情分析题的答案更完善,不过现在再来看可能有些单薄了。
二、析教学过程1、本节课由高考考点及历年阅卷情况导入新课,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思路清晰,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理论联系实际,针对高考题型“情感分析题”进行重点突破。
本节课不以单纯教授课本内容为主,而是着眼高考,寻求突破,以达到培养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2、教学环节上,由于将小组讨论放在了课前完成,可能课堂上感觉没那么热闹,气氛稍差一些。
3、课堂容量有点大,既想把每个方面都分析透,还要兼顾学生的消化掌握及当堂训练,课堂的时间驾驭有些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也有不到位的地方。
《相思》教学设计

《相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融合注解记住诗词大意,进一步自学品味存有画面感的词语,体会诗人情感的写作方法,自学诗人融写景和抒情为一体去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工作】《短春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诵读备考,初步认知。
(一)、背诵《泊船瓜洲》、《秋思》1、引入: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就是那一片吹起蓝了江南岸的春风;而至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变成了一封写下了又拆毁、拆毁了又写下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就是什么呢?2、板书课题,理解“长相思”,初步了解词(又称长短句,分上下阙而诗每句字数一样。
),问: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忆江南、渔歌子。
)3、介绍作者。
纳兰性德:本名叫成德,后更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著存有《饮水词》、《通志堂集》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二)读词《长相思》,要求1、民主自由念两遍词,读准字音。
(特别注意生字(聒读音和读法)和多音字(更)的恰当读音。
)2、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自由读两遍。
(三)融合背诵加插探讨──“更”为什么爱读平声?──什么人听到获得黑唇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著什么?──“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擦了一更的风,扳回了一更的雪”的意思?二、联系插图,读懂词意。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浓浓思乡情》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浓浓思乡情》教学设计【学习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乡愁四韵》、《望月怀远》、《商山早行》、《踏莎行.郴州旅舍》、《月夜忆舍弟》【教学目标】1. 学会四步读诗法。
2. 体会诗词表达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表达方式。
3. 感情诵读诗词,积累诗词名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词表达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积累诵读入情境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距今800多年前的苏轼就曾这样写道——(生共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距今1200年前的王建这样书写着自己的思乡情——(生共读)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距今1300年前的宋之问在归乡途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生共读)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距今1600年前的沈约站在这高台上,这样写道——(生共读)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
这些优美的诗句中,都充满了浓浓的思乡情,上节课我们通过三个步骤(课件出示):?解诗题, ?想画面,?悟情读,初步学习了三首古诗词(课件出示三首古诗词),体会了诗人浓浓思乡情,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诗人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的。
2. 创设情境,师引读,生诵读《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师酌情指导朗读)二、精讲点拨悟方法1. 师:这三首诗词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浓浓思乡情,那作者是不是用相同的方式来表达的呢?生自主学习:用横线标出引发作者思乡的事物,并想一想作者分别用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2. 同桌交流收获与困惑。
3. 班级交流:引发作者思乡情的事物分别是什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4. 小结写法:《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借事抒情;《长相思》景事融情。
5.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作者通过不同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方法,这是读诗的第4步——思写法。
在以后读诗词时,我们一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课件出示):?解诗题, ?想画面,?悟情读,?思写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古诗词阅读复习:古诗词抒情方式
教学设计
汉沽管理区第一中学:于树国
设计理念:
通过对抒情方式的归纳总结,完善学生阅读古诗词的知识结构。
提升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享受审美乐趣。
并为学生将来自主、深入、持续阅读古诗词引路。
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
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36篇古诗词,在初中阶段学生都经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对这些古诗词的情感内容都比较熟悉,但学生的知识储备是零散的,不成系统。
还没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系统。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对古诗词抒情方式的归纳复习。
学生基本上已经能熟练背诵《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古诗词。
本节课重在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古诗词抒情方式,建立古诗词阅读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掌握阅读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能借助抒情方式更好地把握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2、培养学生积累典故及古诗词常见意象,关注情于景关系的意识。
3、初步建立古诗词阅读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可持续阅读古诗
词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并归纳古诗词常见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古诗词中的典故、常见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完成预习作业:
1、“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典故,有什么效果?
3、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6、“无言独上西楼”为全诗奠定了怎样的情感基调?
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和其他两句所描写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七个问题从不同的抒情方式入手命题,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的抒情方式,发挥预习的引导作用,为课上学习、归纳抒情方式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古诗词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我们的气质。
那么怎样阅读古诗词,怎样培养我们阅读古诗词的能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词的赏析之抒情方式。
预习交流:
1、小组检查预习情况,交流研讨预习时出现的问题。
2、小组展示预习情况,师生点评。
3、教师指导点拨
(1)典故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言简义丰,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理解古诗词中典故所蕴含的情感要了解典故的内容才能准确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如李白《行路难》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句都用了典故,都表达了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但二者又有区别。
李白用了姜尚和伊尹的典故,姜尚和伊尹都是在隐居中得遇明主获得重用,表达的是渴望得遇明主,获得重用一展自己的才华抱负。
苏轼用了魏尚的典故,魏尚是被贬重新获得重用,表达的是希望重新获得重用,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
(2)情于景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情以景显”。
不同的景物可以表
现不同的情感。
孤寂冷清的景物适宜表现孤独悲伤的切肤之痛。
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萧瑟凄冷的景物多用来表达孤独感伤的乡思或别离之苦。
如:“古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恬静优美的景物多用来表现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情感。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清新明丽的景物适宜表现轻松喜悦之情或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雄宏壮阔的景物多用来豪迈的气概、豁达的胸怀、雄伟的抱负或苍凉悲壮的情感,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3)初中语文常见意象及寄托的情感。
“明月”在古诗词中常是传递情感的纽带,成为寄托乡思或相思之物。
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诗词中其他常见意象:“丝”喻离愁、喻爱;“杨柳”表达惜别、怀乡之情;“鸿雁、青鸟”表达游子思乡怀亲,羁旅伤感;“笛”表达思乡;“落花”常用来表现伤春惜时,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哀愁……
典故、情与景的关系及常见意象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教师的点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情感。
同时引导学生在以后古诗词阅读复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典故和常见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关注情与景的关系。
为学生阅读古诗词提供方法指导。
研讨归纳:
通过以上学习,你对诗歌的抒情方式一定有了新的领悟和体会,“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请把你的感悟和体会梳理一下,相信你可以成为本节课的老师。
提示:抒情的方式有……
情感的抒发可以借助……
可以将情感寄寓在……
(1)学生小组交流研讨。
(2)小组展示,师生点评归纳
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是作者对人或事直接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对西湖早春的喜爱之情)
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寓情于景(物)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眼前之景融入自己的想象,展示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伟抱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借落红和春泥表达自己虽辞官还乡,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
寓情于事
“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叙写送别场景,表达依依惜别深情)
寓情于议(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达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寄遇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寓情于典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表达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念家乡,渴望成就功业的情感)
课堂反馈:
《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拓展作业:
1、找出36首古诗词中的典故,了解典故内容;
2、在36首古诗词中找出课上归纳的五种不同抒情方式的例句,并分析其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