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实验指导学生用(1)

流行病学实验指导学生用(1)
流行病学实验指导学生用(1)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

(供预防医学本科教学用)

年级

班级

姓名

内蒙古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实习一疾病分布的描述及现况调查

一、目的:1.掌握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计算和应用。学会疾病

按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的描述方法。

2.掌握现况调查的基本原理。

二、学时:4

三、内容:

(一)常用疾病频率测量的有关指标

资料1:某地2005年年初人口为1000人,2005~2006年某病发病情况见图1-1,

31

3. 2005年的发病率

4. 2006年的发病率

资料2:2008年在某镇新诊断200名糖尿病人,该镇年初人口数为9500人,年末人口数为10500,在年初该镇有800名糖尿病患者。在这一年有40人死于糖尿病。

计算:

1.2008年该镇糖尿病的发病率

2.2008年该镇糖尿病的死亡率

3.2008年该镇糖尿病的病死率

4.2008年1月1日该镇糖尿病的患病率(假设这一天无新检出病例)。

资料3

连续41-1)资料4

图1-2 保定市1950~1988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

思考题:

请描述上述疾病的时间分布特点?你知道流脑发病率下降的原因吗?

(三)疾病的地区分布描述

资料5:1959年和1974年4个省市脊髓灰质炎城乡发病率差别如表1-2所示。

表1-21959年和1974年4个省市脊髓灰质炎城乡发病率(1/10万)

服用疫苗前(1959年)服用疫苗后(1974年)

城市农村城市农村

资料

表1-3 婴儿的麻疹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上海,1964~1965年)

月龄0~1~2~3~4~5~6~7~8~9~10~11~人数40 75 52 54 49 45 39 30 36 30 22 25 100 94.7 86.5 83.0 49.0 40.0 20.5 10.0 8.3 16.7 27.3 24.0 阳性

率(%)

思考题:

请解释8月龄时麻疹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的低谷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五)现况调查

资料7:某省部分地区自然人群乙型肝炎的现况调查

7.1研究背景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疾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通过大规模接种乙肝疫苗,我国的HBsAg(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及HBV流行率均有所下降。本研究通过对某省部分地区抽样,进行乙肝流行病学调查,并与全国乙肝流行特征进行比较,了解该地区自然人群HBV的感染状况、流行特征及其免疫情况。

思考题:

(1)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流行病学研究,是描述性的,还是分析性的?你认为应该采用普查,还是抽样调查更合适?本次调查的目的何在?

(2)该种研究有何特点?主要有哪些用途?

7.2调查设计

7.2.1调查方法及对象

以该省2个地级市为研究现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2个城市小区、7个农村行政村的自然人群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问卷调查,即以2个地级市为现场,按农村、城市分层,对抽取到的每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再对调查对象抽取3ml肘静脉血标本,最终共采集血标本2282份。

思考题:

(1)抽样调查的方法有几种?

(2)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有哪些优点?

(3)如何保证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4)决定抽样调查样本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7.2.2调查过程及内容

根据研究目的和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编写调查表初稿,经预调查后形成正式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研究对象以直接询问的方式填写调查表,遵循知情同意原则,每名调查对象在调查前自愿填写知情同意书。

调查内容包括:

(1)一般人口学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

(2)乙肝疾病相关知识:关于乙肝传播途径的常识知识。

(3)医源性接触史:注射史、住院史、手术史、输血史等。

(4)免疫史:免疫接种时间,免疫针次。

(5)生活接触史:共用牙刷、牙杯、剃须刀,以及外出聚餐情况等。

血标本在0~6℃保存,6小时内进行血清学检测,检测HBV感染标志(HBV M):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对可疑阳性标本进行重复实验验证。乙肝五项标志物(不包括单独抗-HBs阳性且有乙肝疫苗接种史的标本)任何一项阳性即定义为HBV感染,计算总感染率(即HBV流行率)。

思考题:

(1)为什么进行预调查?

(2)本次调查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影响调查质量的因素?应如何控制调查资料质量?

(3)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调查对象的依从性?

7.3 统计分析方法

运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专业人员双录入资料,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流行率的比较先以2002年全国人口构成为标准人口分布,用直接法进行率

检验。

的标化,然后进行比较。各组间流行率的比较用2

7.4 结果分析

7.4.1 HBV感染的一般情况

在2282例血清样本中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及HBV 总阳性人数分别为224人、993人、22人、178人、235人和926人,阳性率分别为9.8%、43.5%、1.0%、7.8%、10.3%和40.6%。以2002年全国人口构成为标准人口分布,用直接法计算标化率,标化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及HBV流行率分别为9.3%、41.8%、1.1%、6.8%、9.6%、35.4%。

思考题:

(1)上述粗阳性率如何计算得到?

(2)按全国人口构成计算标化流行率的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此次现况研究中只能进行患病率或感染率的计算,而不能进行发病率的计算?在什么情况下现况研究可以计算发病率?

7.4.2 HBV感染分布特征

此次共调查男性878人,女性1404人,男性、女性HBsAg阳性数分别为100人和124人,HBsAg,HBV阳性数分别为342和584人。不同年龄组HBV 感染标志物流行率见表1-4,HBV 流行率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HBsAg流行率为10.0%(69/692),农村HBsAg流行率9.7%

=0.027,P > 0.05)

(155/1590),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表1-4 不同年龄组HBV感染标志物流行率(%)

思考题:

(1)完成表1-5计算,并对结果进行解释。

表1-5 不同性别HBsAg,HBV感染率(%)

性别人数

HBsAg HBV

例数感染率(%)

2

χP例数感染率(%) 2χP

男878 100 342

女1404 124 584

合计2282 224 9.81 926 40.58

(2)什么是疾病的三间分布特征?从以上疾病的分布特征能得到哪些线索?试进行分析。

(3)对该地区年龄和HBV感染的关系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得出年龄和HBV 感染之间的关联性有统计学意义,高年龄组HBV感染率高,试分析其可能原因。

实习二分析性研究资料分析

一、目的:

1.初步掌握分析性研究的设计、调查方法及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

2.初步掌握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病因研究中的应用。

二、时间:4学时。

三、内容

资料1:

(一)为了证实非职业性环境接触青石棉与恶性肿瘤的关系,1996年对×县青石棉污染区和作为对照的同省无石棉污染的×县(两县在民族构成、生活习惯、地

214~209 14 6.70

231~209 26 12.44

256~209 32 15.31

(二)表2-2是弗明汉心脏病研究中心对血清胆固醇含量与冠心病发病关系研究的部分资料。首先检测了1045名33~49岁男子的血清胆固醇含量,按其水平高低分为5组,随访观察10年后计算各组冠心病10年的累积发病率。

(三)某医院欲研究“吸烟与肺癌”关系,收集本院诊断为肺癌的男性病人113例为调查对象,配一例本院同期体检健康男性113例作为对照,对子均衡性分析

检验结果: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吸烟习惯比较见表2-3 。

表2-3男性肺癌组与对照组吸烟习惯配对比较

病例

对照

合计吸烟不吸烟

吸烟68 32 101

不吸烟12 1 12

合计80 33 113

思考题:

1979 1188 1187 1 1187.5 5059 5055 4

1980 1187 1176 11 1181.5 5055 5037 18

1981 1176 1166 10 1171.0 5037 5033 4 5035.0 1982 1166 1153 13 1159.5 5033 5012 21 5022.5 1983 1153 1135 18 5012 4982 30 4997.0 1984 1135 1122 13 4982 4949 33 4965.5 1985 1122 1113 9 4949 4924 25 4936.5

1986

1113 1109 4 4924 4902 22 2456.5 合计- - 86 - - 175 注:★随访截至1986年6月30日,故1986年的人年数=[(A+B)/2]/2

思考题:

请计算出上表中空出的人年数。分别计算HBsAg阳性和阴性人群肝癌的发病密度,并计算RR、AR、AR%。

资料3:吸烟与肺癌关系的队列研究调查资料分析

(一)队列研究调查的设计

1.研究对象的选择

(1)实验组的确定:在34494名男医生中,凡吸烟者作为实验组,并根据不同程度的吸烟量(支∕日),把实验组再分成轻度吸烟组(1~14支∕日)、中度吸烟组(15~24支∕日)及重度吸烟组(25支以上∕日)三个不同组。

(2)对照组的选择:采用内部比较法以研究对象中不吸烟者作为对照组。

2.随访

划定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后,对被研究对象进行追踪随访,观察比较各组中肺癌死亡的情况。随访共分两期,每期时间约五年。从1951年11月1日开始,第一期随访至1965年4月30日,实际时间是四年五个月;第二期随访至1961年10月31日,两期共十年时间。自开始观察日起,每12个月统计存活数及计算暴露人年数。

队列研究调查的结果是通过经常性的死亡登记资料来了解。由于事先联系,凡是医生死亡的名单和情况将通知调查者本人;凡是男医生死亡者(包括肺癌及其它原因死亡的)都按随访登记卡项目登记。

(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1.暴露人年数的计算

队列研究调查时,常用暴露人年数作分母来计算死亡率,再进行比较分

析。本资料研究对象男医生34494人,共观察了10年,共获暴露人数269000。自开始观察日期起,就不允许另外医生进入研究组内,因此每年各年龄组的人员数变动,主要是由于人员死亡及年龄的变化据所致。

2.肺癌人年死亡率的计算和比较

第一期随访,用35岁以上的男医生来比较,共获暴露人年数113,197,肺癌死亡84人,人年死亡率为0.74%;第二期随访结果与第一期随访结果基本相同,十年共计肺癌死亡者312人,人年死亡率为0.65%。按不同吸烟情况,五年和十年前瞻性调查资料各年龄组肺癌死亡情况分别见表2-5和表2-6。

3.计算相对危险性和特异危险性

★合计的各级死亡率都经过标化

每日吸烟支数肺癌死亡率(‰)相对危险度RR 特异危险度AR‰AR%

不吸0.07

1~14支0.57

15~24支 1.39

≥25支 2.27

合计0.65

肺癌相对危险性随着吸烟量的增加而增加,称之为剂量效应关系(或称生物学阶梯)。根据表2-6计算RR、AR、AR%,并绘剂量效应曲线图。

资料4:关于肺癌的病因,近半个世纪以来曾指出过吸烟、大气污染等危险因素,但也有人提出肺癌死亡率升高的原因,是由于人的寿命延长、人口老化的结果或对肺癌诊断手段的改进使肺癌的检出率与死因诊断水平提高等等有关。

英国学者Doll和Hill于1948年4月至1952年2月近四年收集了伦敦及其附近20所医院诊断为肺癌的住院病人为调查对象(从中去除了误诊的、病危不配合的、死亡的、耳聋者、不会英语者,共计1165人),占当时这些医院里肺癌

病人的85%,在调查每一例肺癌病人的同时配一例同医院同期住院的其他癌症病人作为对照。作者将男性肺癌患者与非呼吸系统癌症患者(对照)的吸烟习惯的调查结果进行列表。

表2-8男性肺癌组与对照组吸烟习惯成组比较

吸烟习惯肺癌组对照组合计

吸烟1350 1296 2646

不吸烟7 61 68

合计1357 1357 2714

3、根据表2-82

间的关系:

χ

合计1350 7 1357

4、根据表2-9,计算2χ、P、OR、OR 95%CI并解释结果分析吸烟与肺癌之间的关系:

2

χ=

P

OR=

OR 95%CI

5、本资料用哪一组分析方法合理?

作者进一步把男性肺癌组按吸烟与否及每日吸烟剂量进行分析(见表2-10)表2-10每日吸烟剂量与肺癌的关系(男性)

吸烟剂量(支/日)肺癌组对照组合计OR

6

7

实习三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分析

一、目的:

1.了解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掌握预防接种效果评价的常用指标。

3.了解预防接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方案的设计。

4. 熟悉分析临床疗效的方法

二、学时:4学时

三、内容

资料1:某市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后HBV感染情况分析

(一)基础研究

某地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地方性流行,12%献血员HBsAg阳性,90%居民至少一项HBV标志阳性。流行病学调查表明,HBV和原发性肝细胞癌(PHC)明显相关,男性PHC年发病率为30∕10万~75∕10万。

在实施HB疫苗免疫计划前,曾对该地区某农村地区儿童和孕妇的HBV 感染流行率和发病率进行调查。现况研究表明,儿童感染HBV的危险性最高。纵向研究表明,30%新生儿具有从母体被动获得的抗-HBs,当被动免疫消失时,HBsAg流行率急剧上升,但在出生6~12月仍有3%婴儿具有抗-HBs,2岁时17%儿童HBsAg阳性。在6~7岁时80%儿童至少一项HBV标志阳性,在13岁时儿童HBV感染率与成人相同(13%HBsAg阳性,91%既往或近期HBV感染)。因此,在该地感染发生于生命的最早期。

(二)实验设计

N区离D市160公里,交通方便。该区为一农业区,人口流动较少,医疗卫生机构健全,服务质量较高。按随机分配原则分组。其中16个村庄接种HB疫苗,18个村庄接种安慰剂。HB疫苗免疫计划的目的在于降低儿童携带状态率,该区所有从出生至2岁儿童均列为接种对象。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计算样本大小。证明疫苗保护率为90%,把握度为0.9,α=0.01(单侧检验),算得需90名既往未曾暴露HBV者随访12个月。由于34%的1~24个月龄人群至少已有一项HBV标志,且失访率为50%(于生第一年婴儿死亡率约为20%,另有30%儿童不能按规定追踪),因此,本研究所需儿童数为273名或以上。如把握度为0.95,α =0.01,则需327名儿童。

(三)疫苗和免疫

1.HB疫苗由某研究所生产,疫苗批号为77—102,每毫升疫苗含10ug蛋白,疫苗被证明是安全可靠的。

2.对照疫苗为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疫苗(DTP),由某研究所生产,批号77—204。

HB疫苗免疫计划于1978年9月开始,受试者连续接种三次,每次间隔一个月,每次此下注射1ml,1年后,再加强一次。对照组接种DTP疫苗,免疫程序同上。

于注射第一次疫苗的当天、第三次疫苗的三个月后、以及加强接种时取

13~24 121 45.3 135 40.3

(六)结果

追踪12个月后,疫苗组和对照组HBV事件比较见表3-2、3-3。

表3-2最初血清学阴性儿童中追踪12个月后的HBV事件比较

对照组(n=195)疫苗组(n=238)

人数百分数(%)人数百分数(%)HBsAg(+) 14 7.2 4 1.7 HBsAg(-)和抗-HBc(+) 6 3.1 3 1.2

合计20 10.3 7 2.9

抗-HBs(+) 7 3.6 222 93.3 HBV(-) 168 86.2 9 3.8 表3-3疫苗组和对照组最初血清学阳性儿童中在注射疫苗12个月后

3.本研究关于样本大小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4.你对疫苗组和对照组可比性资料是否满意?为什么?

5.还有哪些重要结果需要分析?

6.你认为本研究室结果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7.如果由你主持此项研究,你将如何进行?

资料2:预防接种效果评价

例1:山东胡氏将61名婚前体检对方为HBsAg阳性或HBsAg和HBeAg 又阳性的易感配偶随机分为两组,婚前分别接种乙肝疫苗或安慰剂。完成全

例2:某单位为评价百日咳菌苗的效果,选1403名6个月于6岁的婴幼儿注射百日咳菌苗,另1605名同龄婴幼儿作为对照。从某年元月初开始首次随访,以后每月初随访1次共11次(11月初为最后一次)。在观察期间有部分适龄婴幼儿先后加入观察组,也有部分因各种原因退出观察,其随访记录资料如表3-5所列。

有人用下列公式计算两组百日咳的发病率:

试验组发病率=试验组百日咳发病人数/(1403+253-试验组中退出的观察人数)对照组发病率=对照组百日咳发病人数/(1605+198-对照组中退出的观察人数)

表3-5 百日咳菌苗现场试验随访结果

时间月内新加入观察人数月内退出观察人数月内百日咳发病人数(月份) 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

1 79 66 30 38 4 19

2 45 26 11 41 2 21

3 60 19 8 21 3 24

4 5 18 19 37 2 33

5 10 14 25 40 7 35

6 18 1

7 29 57

8 23

例3:为了评价流感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效果,对某一集体单位206人鼻腔喷雾疫苗,194人给予某药物预防作对照,在同一观察期内,两组的发病情况如表3-6所示。

观察人数发病数效果指数保护率(%)疫苗喷雾接种组206 5

药物预防组194 33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习题及答案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习题及答案 A1型题: (1) 下列哪一点是流行病实验研究不具备的 A. 须随机化分组 B. 实验组和对照组是自然形成的 C. 必须有干预措施 D. 有严格的平行可比的对照 E. 是前瞻性研究,必须随访观察实验结果 答案:[B] 【评析】 本题考试要点:掌握流行病学实验的特点 流行病学实验分组是研究者确定实验对象后,按随机化分组原则,将研究人群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因此五项备选题仅B是错的。 A2型题: (2) 某药治疗高血压患者100例,观察一个疗程一个月,服药后血压70%降至正常且无不良反应,下列哪个结论正确 A. 该药有效 B. 很难下结论因为观察时间太短 C. 样本太小不能下结论 D. 尚不能下结论没有进行统计学检验 E. 不能做结论因未设平行可比的对照组 答案:[E]

【评析】 本题考试要点: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设计 根据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设计要求,在评价该药物疗效时首先要考虑设计是否正确,而本实验未设计可比平行对照,因此药效结论不能承认。 A3型题: (3)对农村7岁易感儿童进行甲肝疫苗免疫,经3年随访观察,结果如下

该疫苗的效果指数是: A. 0.9 B. 1 C. 10 D. 5 答案:[C] 【评析】 本题考试要点:效果指数的计算方法 B1型题: (4).对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评价效果可选用指标 A. 罹患率、患病率 B. 病死率、死亡率 C. 相对危险度、特异危险度 D. 有效率、治愈率 E.

抗体阳转率、保护率 答案:[E] (5)某社区进行某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试验,疗效评价时可选用指标 答案:[D] 【评析】 本题考试要点:评价指标 1.评价疫苗预防效果的指标 A、B、D是描述患病、死亡、治疗效果,C是评价暴露因素与疾病关系的指标,仅E是回答疫苗接种的效果 2.评价临床试验效果指标 药物治疗效果评价主要用有效率和治愈率,其他指标无针对性。 四、习题

学生评价实验报告1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结题报告 鲁山县琴台第二小学 主要内容: 本课题旨在改善传统的教育评价理论体系,有效地探索新课程下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理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寻求发展性评价的理论机制,丰富教育的综合素质评价理论。 本课题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倡教师应当关心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高度重视学科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极意义和作用;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容,享受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在自评及互评过程中情感价值上的愉悦体验。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的评价,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关注点、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素质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产生了“我能行”的自信心,形成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拥有不断进取,决不低头的耐力和抗挫折能力。并为今后的发展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一、课题背景 几年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地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随着这种推进,课程改革与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成为能否使素质教育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核心与关键的问题,亦成为教育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学生评价又是“评价问题”的重中之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实施,改革原有的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已成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传统的学习评价以"知识获得"为价值追求,学生在课业负担上不断加重,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很大

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进入新课改实验之后,尤其是认真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与《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之后,深切感受到,评价改革首先是评价理念的变革,因而,要重新认识评价的功能效用,要彻底改变以往过于单一、集权的评价方式,通过评价要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从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评价目的:对于学生品德和习惯的评价过于模糊、过大、不够具体;对于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用于甄别和选拔,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2、评价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中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3、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4、评价方法:过于单一,一般为等级评价+综合性评语。这样评价被班主任“垄断”,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水平; 5、评价主体:教师成为现行评价的唯一主体,而评价的真正主人公——学生则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式; 6、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由此可见,现阶段学生评价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与当前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已很不相符,甚至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了极大阻碍。因此,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探究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的评价方式是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我们选取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学生素质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突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习题及答案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习题及答案 A1 型题: (1)下列哪一点是流行病实验研究不具备的 A.须随机化分组 B.实验组和对照组是自然形成的 C.必须有干预措施 D.有严格的平行可比的对照 E.是前瞻性研究,必须随访观察实验结果 答案:[B] 【评析】 本题考试要点:掌握流行病学实验的特点 流行病学实验分组是研究者确定实验对象后,按随机化分组原则,将研究人群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因此五项备选题仅B 是错的。 A2 型题: (2)某药治疗高血压患者100 例,观察一个疗程一个月,服药后血压70% 降至正常且无不良反应,下列哪个结论正确 A. 该药有效 B.很难下结论因为观察时间太短 C.样本太小不能下结论 D.尚不能下结论没有进行统计学检验 E.不能做结论因未设平行可比的对照组答案:[E] 【评析】

本题考试要点: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设计 根据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设计要求,在评价该药物疗效时首先要考虑设计是否正确,而 本实验未设计可比平行对照,因此药效结论不能承认。 A3型题: (3)对农村7岁易感儿童进行甲肝疫苗免疫,经3年随访观察,结果如下 该疫苗的效果指数是: A. 0.9 B. 1 C. 10 D. 5 答案:[C] 【评析】 本题考试要点:效果指数的计算方法 B1型题: (4).对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评价效果可选用指标 A.罹患率、患病率 B.病死率、死亡率 C.相对危险度、特异危险度 D.有效率、 治愈率

E. 抗体阳转率、保护率 答案:[E] (5)某社区进行某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试验,疗效评价时可选用指标答案:[D] 【评析】 本题考试要点:评价指标 1.评价疫苗预防效果的指标 A、B、D 是描述患病、死亡、治疗效果,C 是评价暴露因素与疾病关系的指标,仅E 是回答疫苗接种的效果 2.评价临床试验效果指标药物治疗效果评价主要用有效率和治愈率,其他指标无针对性。 四、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A1 型题 (1)下列哪项试验不属于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A. 观察性试验 B. 社区试验 C. 现场试验 D. 临床试验 E. 干预试验 (2)下列哪项试验不是流行病学实验的特点 A.研究对象是来自一个总体的抽象人群并随机化分组 C.运用危险度的分析和评价

流行病学实验

第八章流行病学实验 [教学要求] 了解:实验研究方法的分类;样本大小的具体计算;研究对象具体的随机分组方法。 熟悉:流行病学实验的定义、原理、特征与用途;实验研究的应用条件;流行病学类实验研究的概念;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实验研究方法的主要优缺点。 掌握: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 第一节概述 流行病学实验:是流行病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它又可以被称为实验流行病学、干预实验等。 一、基本原理 流行病学实验是将研究人群(病人或正常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对试验组人群施加或除去某种干预措施后,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并比较两组人群疾病或健康状态的改变,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效应上的差别,以判断其效果的一种实验方法。 没有干预措施,就不成为流行病学实验。此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它是前瞻性研究,即必须直接跟踪研究对象,这些对象虽不一定从同一天开始,但必须从一个确定的起点开始跟踪; 2.研究对象是来自一个总体的抽样人群,并在分组时采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则; 3.必须有平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求在开始实验时,两组在有关各方面必须相当近似或可比,这样实验结果的组间差别才能归之于干预处理的效应。 二、设计类型 (一)根据研究对象及分组方法不同,流行病学实验分为三类: 1.临床试验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实验分组的流行病学实验方法。它并不仅限于在医院中进行的实验研究,常用于疫苗效果、药物疗效的评价,包括随机化临床试验(RCT)、对预防用生物制剂的效果评价、对个体进行的干预试验等。 2.现场试验也叫人群预防试验,是以尚未患病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处理或某种预防措施的基本单位与临床试验一样是个人,而不是人群。为了提高现场试验的效率,通常在高危人群中进行研究。 3.社区试验是以不同居民区的人群为单位进行实验分组的流行病学实验方法。用于评价预防、人群干预措施的效果。其规模大于前者,随访时间也长。 (二)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性质,流行病学实验分为两类: 1.治疗性试验是评价治疗方法的实验研究。用于评价各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的观察、不同手术治疗对病人术后生存率的影响等。 2.预防性试验对病因明确或基本清楚的疾病,在易感人群中采取预防措施,观察其效果,并进一步证实原有对病因的认识。 (三)应用条件 应用实验的防治措施必须经过严格的安全考核后才可以进行流行病学实验。必须尽量保证研究对象在实验组中不引起其他损害或加重原有疾病,并且因参加实验而受益;在对照组中不因实验而耽误治疗或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实验应有符合条件的现场,有足够数量的研究对象合作。 有相应的组织和措施及时处理实验进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先进行预试验,以考核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实验

实验流行病学 单元1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设计评价 乙型肝炎(HB)疫苗预防儿童早期HBsAg携带状态的效果:某地方性流行地区的一次对照实验。 一、基础研究 某地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地方性流行,12%的献血人员HBsAg阳性,90%居民至少一项HBV标志阳性。流行病学调查表明,HB和原发性肝细胞癌(PHC)明显相关,男性PHC年发病率为30/10万~75/10万。 在实施HB疫苗免疫计划前,曾对该地某农村地区儿童和孕妇的HBV感染流行率进行调查。现况研究表明,儿童感染HBV的危险性很高。纵向研究表明,30%新生儿具有从母体被动获得的抗-HBs,当这种被动免疫消失时,HBsAg流行率急剧上升,但在出生6~12月仍有3%婴儿具有抗-HBs,2岁时17%的儿童HBsAg阳性。在6~7岁时80%儿童至少一项HBV 标志阳性,在13岁时儿童HBV感染率与成人相同(13%HBsAg阳性,91%既往或近期HBV感染)。因此,在该地感染发生于生命的最早期。 二、实验设计 N区离D市160公里,交通方便。该区为一农业区,人流动较少,医疗卫生机构健全,服务质量较高。按随机分配的原则进行分组,其中16个村庄接种HB疫苗,18个村庄接种安慰剂,见(实习指导)图6-1。 HB疫苗免疫计划的目的在于降低儿童携带状态的发生率,该地所有从出生至2岁儿童均列为接种对象。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计算样本大小。证明疫苗保护率为90%,把握度为0.9,α=0.01(单

侧),算得需90名既往未曾暴露HBV者随访12个月。由于34%的1-24个月龄的儿童至少已有一项HBV标志,且失访率为50%,因此,本研究所需儿童数为273名或以上。 问题1: 在本实验前,对该地居民HBV感染情况进行基础研究有无必要? 有必要, 原因:本研究是对乙肝疫苗预防儿童早期HBsAg 携带状态的效果进行评价的一项现场实验。应选择预期儿童早期感染乙肝病毒较高的地区进行,因而需要对现场进行必要的基础研究。 问题2:本实验选择实验现场及对象是否合适?合适:参照现场及对象的选择原则。问题3:本研究关于样本大小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不正确,因为: 对照组发病率=17%,预期疫苗保护率=90%,可以算得疫苗组发病率= 1.7%。又α=0.01(单侧),β=0.1,计算得出两组各需92人。 由于34%的1-24个月的儿童至少有一项HBV标志阳性,且失访率为50%,所以两组各需:N=92/[(1-50%)X(1-34%)]=279人。 问题4:研究人群的特征见下表,你对疫苗组和对照组的可比性资料是否满意?

学生实验报告单1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三台小学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三台小学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第二课时《光与影》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科学知识 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重点:验证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如何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的描述。 教学准备:手电筒、小孔盒子、蜡烛、打火机、小圆盘、硬纸板、胶管、铁丝、成像屏、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时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 二活动寻找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猜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说出猜想依据 2、设计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4页的图。 (2)出示一些实验材料,如硬纸板、胶管、铁丝、手电筒、启发学生。 (3)指名学生演示实验。明确提醒确定三个圆孔是否在一条直线 上,要求下面的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3、学生汇报。 4、小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5、应用: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如透过密

林、云层和门窗的阳光、夜间的探照灯柱、手电筒光柱等。) 三制作小孔成像 1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小孔成像”。 2过渡:通过阅读,我们再一次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 们有没有兴趣自己制作一个小孔成像盒。 3看教材第55页,学习小孔成像制作步骤。模拟小孔成像实验。教师强调要求以及注意事项。 4学生动手制作。请记录员填好实验报告单。 5展示、交流、评价。 四、谈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光与影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温馨提示:)实验内容:小孔成像模拟实验实验目的:小孔成像的研究 器材:有小孔的盒子一个,蜡烛一根,打火机一个,硬纸板三张,成像屏一个,小圆盘实验步骤: 1把成像屏伸入小孔盒子里,立在桌上。2在盒子有小孔的一端的旁边点燃蜡烛,立在小圆盘上。3将硬纸板遮住盒子透明的部分,观察成像屏。4移动支架直止成像屏的图像清晰。实验记录: 1、移动支架离蜡烛近了、远了,图像都模糊;距离适中,图像清晰。 2、成像屏上的烛焰像是倒立的。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第七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简答,选择) 本章提纲 实验性研究概述 临床试验:概念,设计原则,研究方法 现场实验和社区试验:概念,研究方法 总结(优缺点,偏倚及其控制)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 实验性研究Experimental study:又称干预实验,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方案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人为地施加或者减少某种因素,然后追踪观察该因素的作用结果,比较和分析两组或多组人群的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 实验性研究原理示意图 二、基本特点 ◆前瞻性研究从干预到效应 Prospective ◆随机分组控制偏倚 Randomized ◆均衡可比的对照组 Controlled

◆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治疗某病的药物,疫苗) Interventional 所有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都是队列研究,但不是所有的队列研究都是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三、主要类型 1.个体试验 2.社区试验 ◆现场试验/人群预防性试验field trial: 降低发病率/初级预防 ◆治疗性研究clinical trial: 消除症状、防止复发、降低死亡率/二级预防 ◆社区性试验community (group) trial: 从群体水平评价干预的效果 ?第二节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 一、概述和目的 ◆临床试验又称治疗试验(therapeutic trial) ◆用于评价临床治疗措施(药物或治疗方案)对病人的 ◆临床疗效评价是通过严谨的设计(Design)、精确的测量(Measurement),然后对疗 效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Evaluation) ◆研究主要内容: P atient, I ntervention, C omparison, O utcome(病人,干预,比较,结局)临床试验的主要用途 ◆新药临床试验 ◆不同药物或治疗方案的实际效果比较 ◆诊断研究 ◆病因学研究 ◆预后研究 二、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Ⅰ期临床试验(phase Ⅰclinical trial):10-30 观察人体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确定安全剂量范围,以及副作用,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Ⅱ期临床试验(phase Ⅱclinical trial):RCT,100-300 ◆Ⅲ期临床试验(phase Ⅲclinical trial): ◆Ⅳ期临床试验(phase Ⅳclinical trial): 临床试验研究的重要性 ◆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直接应用于人体 ◆需要对新药或者新治疗措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价,否则将可能导致严重的 后果 例如:20世纪50-60年代发生的反应停事件

实验报告1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实验报告 ZHUHAI CAMPAUS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一、实验内容 定义一个包含学生信息(学号,姓名,成绩)的的顺序表和链表,使其具有如下功能: (1) 根据指定学生个数,逐个输入学生信息; (2) 逐个显示学生表中所有学生的相关信息; (3) 根据姓名进行查找,返回此学生的学号和成绩; (4) 根据指定的位置可返回相应的学生信息(学号,姓名,成绩); (5) 给定一个学生信息,插入到表中指定的位置; (6) 删除指定位置的学生记录; (7) 统计表中学生个数。 二、实验要求: (1) 程序要添加适当的注释,程序的书写要采用缩进格式。 (2) 程序要具在一定的健壮性,即当输入数据非法时,程序也能适当地做出反应,如插入删除时指定的位置不对等等。 (3) 程序要做到界面友好,在程序运行时用户可以根据相应的提示信息进行操作。 (4) 根据实验报告模板详细书写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给出链表根据姓名进行查找的算法和插入算法的流程图。 (5) 上传源程序和实验报告到教师机的相应班级所在文件夹。顺序表的源程序保存为SqList.cpp,链表的源程序保存为LinkList.cpp,实验报告命名为:实验报告1.doc。源程序和实验报告压缩为一个文件(如果定义了头文件则一起压缩),按以下方式命名:15数字媒体技术X班——学号——姓名.rar,如15数字媒体技术X班070814101薛力.rar。 二、程序实现(内容、步骤、程序)

顺序表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OVERFLOW -2 typedef int Status; typedef struct { char no[8]; char name[10]; int price; }Student;

实验流行病学方法_附件

实验流行病学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要评价某药物预防某病的流行病学效果,应采用哪种研究方法 A.实验流行病学B.现况研究C.队列研究D.临床研究E.专题调查2.下列哪项试验不属于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A.观察性试验B.社区试验C.现场试验D.临床试验E.干预试验3.下列哪项不是流行病学实验的特点 A.随机化分组B.有平行的对照组C.运用危险度的分析和评价D.对实验组人为地施加干预措施E.前瞻性研究 4.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人群来自 A.同一总体的患某病的病人B.同一总体的健康人C.同一总体的暴露人群和非暴露人群D.同一总体的干预人群和非干预人群E.同一总体的病例人群和非病例人群5.流行病学现场试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人群最大的不同点是 A.观察指标不同B.目标人群不同C.入选标准不同D.干预措施不同 E.随访方式不同 6.下列哪一点是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不具备的 A.随机化分组B.实验组和对照组是自然形成的C.必须有干预措施D.有严格的平行对照E.是前瞻性研究 7.进行预防接种效果评价试验,在选择实验现场时以下哪条是错误的 A.实验地区或单位的人口相对稳定B.实验研究的疾病在该地区有较高而稳定的发病率C.选择近期发生过该病流行的地区D.实验地区有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E.实验地区(单位)领导重视,群众愿意接受,有较好的协作配合的条件 8.某医师为了评价某疫苗的效果,将人群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接种组,给予疫苗接种:另一组为对照组,不接种疫苗。经过一个流行期后,对两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这种方法属于 A.现况研究B.病例对照研究C.定群研究D.实验研究E.横断面研究9.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与队列研究的主要相同点是 A.均是分析性研究B.均是前瞻性研究C.均是回顾性研究D.均是实验性研究E.均是描述性研究 10.评价预防接种群体效果的免疫学指标是 A.抗体阳转率B.保护率C.效果指数D.发病率E.病死率11.临床试验的效果评价指标不包括 A.有效率B.治愈率C.生存率D.保护率E.好转率 12.对儿童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实验研究,为评价其流行病学预防效果,应选用的指标是 A.发病率B.死亡率C.效果指数D.病死率E.感染率13.对于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对象的选择,下面哪一项不正确 A.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应选择依从性好的人群D B.在新药临床试验时,应将老年人、儿童及孕妇等除外 C.在做药物临床试验时,不应选择流动性强的人群 D.要评价甲肝疫苗的效果,可以选择新近有甲肝流行的地区 E.要评价食用盐中加碘是否能有效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可以选择缺碘的内陆地区14.评价治疗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是 A.有效率、治愈率、生存率B.有效率、续发率、标化率C.治愈率、引人率、失访率D.有效率、续发率、标化率E.失访率、生存率、引人率 15.将经过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急性细菌性感染的患者,按设定的随机数字表分别纳入氟罗沙星实验组和氧氟沙星对照组,来评价氟罗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的效果。该研究为A.队列研究B.病例对照研究C.临床试验D.社区干预试验E.现场试验

数据库实验报告1

注意: 1、请大家每次上机都要带上教材及光盘,每次实验前把光盘中相应章节的XK数据库附加到SQL Server Management平台中,因此每个章节的xk里面数据略有不同。 2、实验一数据库的数据操作上2次机4学时,第1次上机完成实验内容1~10,第2次上机完成实验内容11~17。 3、请认真按照实验要求做好实验预习工作,编好相关程序,有目的的上机! 实验一数据库的数据管理操作 ?实验说明 实验项目名称:数据库的数据管理操作 实验类型:基础 实验课时:4 ?实验准备——实验预习理论基础知识 ?语言由那几部分组成?。 ?写出SELECT语句的基本语法。 ?列改名的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SQL语言中通配符有哪些?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IN、BETWEEN、EXIST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Join与union两个关键字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写出用Insert关键字插入数据的方法。 ?写出用update和delete关键字修改数据的格式。 ?实验目的 ?熟悉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平台环境。 ?掌握使用SELECT语句查询数据的方法 ?掌握按需要重新排序查询结果的方法 ?掌握分组或统计查询结果的方法。 ?掌握INSERT、INSERT与UNION配合、UPDATE、DELETE语句的使用方法。 ?实验环境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微型计算机1台,安装中文版Win7操作系统、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2014 Express操作平台。 另外,要求同学们在上机前一定要预先编写好程序。 ?实验内容 说明:所有实验内容可以使用查询窗口或sqlcmd实施查询。 第一次实验内容:熟悉环境及单表查询 1.熟悉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使用。在该服务器实例中附加给定的示例数据库 Xk,打开并查看其中有哪些表格,每个表格包含那些信息,查看总共有多少名学生 的信息。 2.分别使用查询窗口和sqlcmd实用程序查询课程表(Course)的所有信息。 3.查看系部编号为“03”的系部名称。 4.查看系部名称中包含“工程”两个字的系的全名。 5.显示共有多少个系部。 6.显示“01”年级共有多少个班级。 7.查看在“周二晚”上课的课程名称和教师。

c语言实验报告1

丽水学院计算机实验报告

丽水学院计算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熟悉Visual C++6.0和C-Free等集成环境,掌握运行一个C程序的基本步骤,包括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 2.掌握算术表达式和赋值表达式的使用。 3.掌握基本输入、输出函数的使用。 4.能够编程实现简单的数据处理。 二、实验环境 硬件:Pentium以上的计算机。 软件:Windows XP操作系统、Visual C++6.0和C-Free等集成环境。 三、实验内容和结果 1.编程题1 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短句“What is a computer?” 思考: (1)如何在屏幕上显示你自己的学号,姓名和班级? (2)如何在屏幕上显示数字、英文字母和汉字等信息?例如:“你在机房吗?” 编程题1源程序: #include void main() {

printf("What is a computer?\n"); } 程序运行结果: What is a computer? 思考题(1): #include void main() { printf("1641115491,小王,班级\n"); } 思考题(2): #include void main() { printf("数字123456789\n"); printf("英文字母abcdefgABCDEFG\n"); printf("汉字:哇哈哈啊哈和\n"); } 2.编程题2 在屏幕上显示下列图形。 * * * * * * *

* 思考:如何在屏幕上显示下列图形?A A A A 编程题2源程序: #include void main() { inti,j; for(j=1;j<5;j++) { for(i=5;i>j;i--) printf("*"); printf("\n"); } } 程序运行结果: * * * * * * * * *

实验报告一

一、实验目的 1、实验目的 (1)、掌握利用各种数据类型声明局部变量的方法。 (2)、掌握为局部变量赋值的俩中方法。 (3)、掌握常用系统函数、运算符和表达式的功能和应用。 (4)、掌握Transact-SQL控制流语言的基本功能和分类。 (5)、掌握利用控制流语句实现基本的分支选择和循环处理功能。(6)、了解其他控制流语句的功能和应用。 (7)、掌握SELECT各个字句的功能和检索数据的方法。 (8)、掌握WHERE字句中LIKE、IN、BETEEN、IS等逻辑运算符的使用。(9)、掌握COMPUTE语句和聚合函数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和步骤 1、变量的应用 declare @sno char(8),@name varchar(10),@sex nchar(12),@birthday datetime,@usually int, @final numeric(4,1) set @sno=''; set @name='哈哈'; set @sex='男'; select @birthday ='1989-03-09',@usually=90,@final=80 print @sno+@name+@sex print @birthday

print @usually print @final 2、运算符的应用 A、比较运算符 use teaching go select * from student where birthday>'1989-01-01' select * from teacher where department<>'计算机学院' B、逻辑运算符 use teaching go select * from score where studentno like '09%' and final between 60 and 90 ------------------------ select * from teacher where prof in('教授','副教授')

学生实验报告单1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生实验报告单

第二课时《光与影》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科学知识 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重点:验证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如何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的描述。 教学准备:手电筒、小孔盒子、蜡烛、打火机、小圆盘、硬纸板、胶管、铁丝、成像屏、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时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 二活动寻找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猜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说出猜想依据

2、设计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4页的图。 (2)出示一些实验材料,如硬纸板、胶管、铁丝、手电筒、启发学生。 (3)指名学生演示实验。明确提醒确定三个圆孔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要求下面的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3、学生汇报。 4、小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5、应用: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如透过密林、云层和门窗的阳光、夜间的探照灯柱、手电筒光柱等。) 三制作小孔成像 1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小孔成像”。 2过渡:通过阅读,我们再一次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自己制作一个小孔成像盒。 3看教材第55页,学习小孔成像制作步骤。模拟小孔成像实验。教师强调要求以及注意事项。 4学生动手制作。请记录员填好实验报告单。 5展示、交流、评价。 四、谈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光与影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1

学生实验报告 学院: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专业班级:通信工程111班 姓名:陈益迪 学号:0113489

学生实验报告学生姓名陈益迪学号0113489 实验项目长度和密度的测量 √必修□选修□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操作性实验□综合性实验 实验地点紫电楼二楼物理 实验室 实验仪器台号 指导教师罗建国实验日期及节 次 周五8,9,10节 一、实验综述 1、实验目的及要求 1.了解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构造,掌握它们的原理,正确读数和使用方法。 2.学会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的不确定度的计算与数据处理。 3.学会物理天平的使用。 4.掌握测定固体密度的方法。 2 、实验仪器、设备或软件 1 50分度游标卡尺准确度=0.02mm 最大误差限△仪=±0.02mm 2 螺旋测微器准确度=0.01mm 最大误差△仪=±0.005mm 修正值=0.018mm 3 物理天平 TW-0.5 t天平感度0.02g 最大称量 500g △仪=±0.02g 估读到 0.01g 二、实验过程(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分析) 1、实验内容与步骤 1、用游标卡尺测量圆环体的内外径直径和高各6次; 2、用螺旋测微器测钢线的直径7次; 3、用液体静力称衡法测石蜡的密度; 2、实验数据记录表 (1)测圆环体体积 n外径D/mm 内径d/mm 高h/mm 121.92 16.08 7.24 222.00 16.10 7.26 322.00 16.08 7.26 421.92 16.10 7.28 521.96 16.10 7.26 6 22.00 16.08 7.30

平均值 21.97 16.09 7.27 (2)测钢丝直径 仪器名称:螺旋测微器(千分尺) 准确度=mm 01.0 估读到mm 001.0 仪次数i 千分尺读数(mm) 测定值d i (mm) d d d i i -=? (mm) 1 2.151 2.169 0 2 2.15 3 2.171 0.002 3 2.147 2.165 -0.00 4 4 2.150 2.168 -0.001 5 2.151 2.169 0 6 2.150 2.168 -0.001 7 2.153 2.171 0.002 测定平均值d 2.169 测石蜡的密度 仪器名称:物理天平TW —0.5 天平感量: 0.02 g 最大称量500 g 石蜡在空气的质量M 1 石蜡在空气中在、环在水中的质量M 2 石蜡和环均在水中的质量M 3 2.44g 11.04g 8.50g 3、数据处理、分析 (1)、计算圆环体的体积 ○ 1直接量外径D 的A 类不确定度S D ,S D= S D =0.0161mm=0.02mm ○ 2直接量外径D 的B 类不确定度u d. u d,= U d =0.0155mm=0.02mm ○ 3直接量外径D 的合成不确定度σσD = σD =0.0223mm=0.2mm ○ 4直接量外径D 科学测量结果 D=(21.19±0.02)mm

学生实验报告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许镇中心初中电子备课教学设计 备课人吕公 平 学科化学 备课 时间 2017、10、 11 课时 安排 1 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 学生实验报告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班级:姓名:实验日期: 【实验目的】: 1、学会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方法,学会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2、初步理解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基本掌握氧气的性质及有关实验现象。 【实验用品】: 大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与试管配套)、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集气瓶、毛玻璃片、水槽、烧杯、坩埚钳、药匙、棉花、高锰酸钾、澄清石灰水、细铁丝、小木条、火柴。 【实验步骤】: 步骤原理及现象结论及反思 (1)实验选用的药品 是高锰酸钾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基本类型________ 装置图: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____________,双手紧握 ____________,若在导管口有 ___________ 则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 (3)装入药品先使试管_______,把盛有高锰酸钾的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_______,然后慢慢使试管_______起来。 (4)固定装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加热药品先___________________, 后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直接加热会导致: __________________ (6)排水法收集气体:当有______________开始收集,否则会使收集的气体_______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可用向上排气法收集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验满方法是:用__________ 的木条伸至_______,如木条 _________,则已收集满。 (7)拆除装置先___________________ 后___________________如顺序颠倒,后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行病学实验指导 学生用(1)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 (供预防医学本科教学用) 年级 班级 姓名 内蒙古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实习一疾病分布的描述及现况调查 一、目的:1.掌握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计算和应用。学会疾病 按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的描述方法。 2.掌握现况调查的基本原理。 二、学时:4 三、内容: (一)常用疾病频率测量的有关指标 资料1:某地2005年年初人口为1000人,2005~2006年某病发病情况见图1-1,每个箭头表示病例从发病到转归的时间。该病无病后免疫力。期间无死亡、迁走或拒绝检查者。 31 图1-1 某地某病2005~2006年间发生情况示意图 请计算以下各率: 1. 2005年1月1日的时点患病率 2. 2006月1月1日到2006年7月1日的期间患病率 3. 2005年的发病率 4. 2006年的发病率 资料2:2008年在某镇新诊断200名糖尿病人,该镇年初人口数为9500人,年末人口数为10500,在年初该镇有800名糖尿病患者。在这一年有40人死于糖尿病。 计算:

1.2008年该镇糖尿病的发病率 2.2008年该镇糖尿病的死亡率 3.2008年该镇糖尿病的病死率 4.2008年1月1日该镇糖尿病的患病率(假设这一天无新检出病例)。 资料3:为加强对HBV母婴传播的研究,作者对某单位孕妇HBV感染情况进行连续4年的监测,结果见表1-1。请计算不同年份HBV感染率(填入表1-1)表1-1不同年份孕妇HBV标志物检出情况 年份检测人数阳性人数感染率(%) 2001 463 124 2002 420 157 2003 439 197 2004 368 194 合计1690 672 (二)疾病的时间分布描述 资料4:保定市1950~1988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如图1-2。 图1-2 保定市1950~1988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

学生评价实验报告1

学生评价实验报告1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结题报告 鲁山县琴台第二小学 主要内容: 本课题旨在改善传统的教育评价理论体系,有效地探索新课程下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理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寻求发展性评价的理论机制,丰富教育的综合素质评价理论。 本课题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倡教师应当关心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高度重视学科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极意义和作用;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容,享受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在自评及互评过程中情感价值上的愉悦体验。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的评价,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关注点、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素质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产生了“我能行”的自信心,形成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拥有不断进取,决不低头的耐力和抗挫折能力。并为今后的发展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一、课题背景 几年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地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随着这种推进,课程改革与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成为能否使素质教育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核心与关键的问题,亦成为教育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学生评价又是“评价问题”的重中之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实施,改革原有的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已成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传统的学习评价以"知识获得"为价值追求,学生在课业负担上不断加重,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很

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进入新课改实验之后,尤其是认真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与《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之后,深切感受到,评价改革首先是评价理念的变革,因而,要重新认识评价的功能效用,要彻底改变以往过于单一、集权的评价方式,通过评价要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从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评价目的:对于学生品德和习惯的评价过于模糊、过大、不够具体;对于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用于甄别和选拔,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2、评价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中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3、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4、评价方法:过于单一,一般为等级评价+综合性评语。这样评价被班主任“垄断”,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水平; 5、评价主体:教师成为现行评价的唯一主体,而评价的真正主人公——学生则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式; 6、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由此可见,现阶段学生评价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与当前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已很不相符,甚至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了极大阻碍。因此,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探究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的评价方式是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我们选取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学生素质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uml实验报告1-9汇总

实验一UML建模基础 一、实验目的 1.熟悉UML建模工具Rational rose的可视化环境。 2.掌握利用Rational rose进行建模的步骤。 二、实验内容 1.熟悉Rational rose建模环境 (1)单击“开始—>所有程序—>IBM Rational—>Rational Rose Enterprise Edition”,启动Rational Rose建模环境,软件启动后产生如图1.1所示的建模模型窗口。 图1.1 Rational rose 启动提示界面 (2)选项卡【new】用来选择新建模型时采用的模板。单机【Details】按钮可以查看选中模板的描述。【Existing】选项卡用于打开一个已经存在的模型。【Recent】选项卡可以打开一个最近打开的模型文件。如暂时不需要任何模板,只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空白模型文件,单击【Cancel】按钮,显示Rational rose主界面,如图1.2所示。

图1.1 Rational rose 主界面 (3) 主界面包含五大部分:导航窗口、绘图窗口、工具栏、文档窗口和日志窗口。 ①导航窗口:用于在模型中迅速漫游。导航窗口类似于windows 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器,它以树形结构显示了模型中的所有元素,包括参与者、用例、类、组件等。利用导航窗口可以: a) 增加模型元素参与者、用例、类、组件、框图。 b) 浏览现有模型元素。 c) 浏览现有模型元素间的关系。 d) 移动模型元素。 e) 更名模型元素。 f) 将模型元素加进框图。 g) 将文件或UML 链接到元素。 h) 将元素组成包。 i) 访问元素的详细规范。 j) 打开图形。 导航窗口四个视图根结点。 a) 用例视图(Use Case View):用于管理需求分析获取的所有用例、参与者和用例图。 b) 逻辑视图(Logic View):分析和设计完成的所有制品(如类图、对象图、顺序图、活动图、状态图等)放置在逻辑视图中。 图1.3 导航窗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