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十课《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说课稿第【1】篇〗《两小儿辩日》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两小儿辩日》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故事。
文章节选自《列子·汤问》,它叙述了古时候,两小儿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没有作出判断。
说明了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学海无涯,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古人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讲述的内容及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二、说教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篇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既可发挥教材的优势,又较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因此,我选择“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来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针对学生年龄特征,我让学生“去读、去说、去评、去讲、去演”,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必经之路。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是否安排得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逐层铺垫,设境激趣1、导入:课件显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齐读这句话。
问:“你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生答),又问“那么这句话是谁说的呢?”(孔子),课件显示孔子图像,配以文字解说: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课文10《两小儿辩日》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课文10《两小儿辩日》振太镇秀山小学徐思思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两小儿辩日》是一则寓言故事。
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课文写得有趣生动,学生喜读易学。
(2)教学目标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有所感悟,受到启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着新课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二、说学情从心理特征上来说,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另外,本班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欲望强烈,喜欢读课文,能踊跃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配合老师完成教学目标。
从认知状况上来说,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一些文言文,但积累不多,因此学生对此比较好奇也比较陌生,在遇到困难时难以消除畏难情绪。
所以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情,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三、说教法和学法教法:六年级学生在此前已经学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文言文,已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积累还不够,要独自理解一篇文言文还有困难,因此,事先先让同学读熟该篇文章,并质疑。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两小儿辩日》。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两个小孩围绕太阳距离人远近的问题展开辩论的故事。
文章语言简洁,逻辑清晰,通过两小儿的对话,展现了他们善于观察、敢于思考、勇于争辩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探索和思考。
这篇文言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文言文也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
但是,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较大的差异,学生在理解和阅读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文中两小儿的观点和依据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讲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学习文中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思考、勇于争辩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诵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1、理解两小儿的观点和依据,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2、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锦集五篇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锦集五篇第一篇: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第一幕:洪水来了(幕启。
音乐渐起)旁白: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勤劳善良的炎黄子孙在这里建立起了幸福的家园。
甲:丰收啦!乙:丰收啦!(人们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忽然,一声巨响,电闪雷鸣,洪水奔涌而来)(群舞:洪水来了)甲:啊!不好啦,水来啦!快逃命呀!乙:救命呀!救命呀!(人们惊慌失措,奔走逃亡,一片混乱)小孩:(哭喊)妈妈!妈妈!妇女:孩子,孩子,我的孩子!旁白: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这时,出现了一位治水英雄,他就是——禹。
(背景音乐)(旁人下,出现英雄形象)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第二幕:夫妻离别(禹妻上)妻:(递上包袱)带上干粮,出门在外可要照顾好自己呀。
禹:我知道。
你快回去吧。
我不在家,爹娘和孩儿全靠你照顾了。
妻:快去快回啊,我和娘都惦记着你。
(抹着眼泪)禹:(微微点头)嗯,治好洪水,我马上回家。
妻:我们等你早日归来。
禹:(挥挥手)你回去吧!妻:照顾好自己呀!天凉了,别忘了加衣裳。
(把一件寒衣轻轻放在禹的手臂上)禹:你自己也要保重啊!(夫妻拥抱,依依不舍)妻:你上路吧!早去早回!禹:照顾好爹娘和孩儿,全靠你了!(深情注视着妻子,不舍得离去,转身走了又回头看看。
终于咬咬牙大步流星地走了。
)妻:(凝望着丈夫远去的背影,呼喊)早去早回呀!(挥手)旁白:禹的妻子盼望着丈夫早日归来。
然而这样的日日夜夜度过了整整13年。
(音乐缓停)第三幕:在外治水时间:十年以后(群舞:大禹带领着老百姓治水,与洪水拼搏)(退场)(群舞:三过家门而不入)禹:(远望着家乡,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叹)十多年了,十多年没回过家了!甲:禹,回去看看吧。
乙:是啊,去看看爹娘妻儿吧,他们一定很想你。
禹:……不,我们接着干!乙:(劝他)你还是回去瞧瞧吧。
你在外头十多年,儿子都不知道有多高了吧?禹:(低头叹息)唉,儿子十几岁了。
(深情回望家乡)(坚定地)走,我们继续干!群:(拥上劝他)禹!禹:(斩钉截铁的说)继续干!!(退场)旁白:禹深深地眷恋着阔别了十多年的家乡,三过家门而不入。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说课稿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说课稿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下列词字句的读音和意思东游、故、去、车盖、盘孟、探汤、孰为汝多智乎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情感目标1、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2、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学法引导】1、这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印发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教师将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3、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解决办法: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著探索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学具准备】1、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课后堂练习等打印资料。
2、多媒体课件【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够复述的程度。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力争达到当堂背诵.4、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孩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5、课后扩展:安排一节语文时间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教学步骤】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说课稿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说课稿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说课稿第【1】篇〗教材简析《两小儿辩日》是人教修订版教材六下的一篇文言课文。
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
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环节课前师生合作背诵(《论语》中的名句)①师:“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
②师:“知之为知之”,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师:“学而时习之”,生---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④师:“子曰:人而无信”,生---不知其可也。
⑤师:“子曰:朝闻道”,生---夕死可矣。
一、以“辩”为眼,初识“辩日”1、听音写字:bian(第四声)。
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
大家看,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2、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有一个“辩”字,《两小儿辩日》,结合预习课题中的“辩”你是怎样理解的?“日”字什么意思?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质疑:辩论的结果怎样呢?谁又参与了这场辩论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2023年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2023年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说课稿2023年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说课稿1一、说教材《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里的一则文言文。
__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课文写得有趣生动,学生喜读易学。
二、说教法对于__学习,我主要采用了学生多读理解、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适当点拨、讲解,不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
教学时,由问题入手,层层深入,分析问题,探究解决。
重视熟读能诵,读出古文的韵味,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自学古文的兴趣。
三、说学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求知,快乐地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一)引用经典,导入新课。
1、温故旧知识,了解孔子。
2、读孔子名言。
3、释题。
用辩组词,弄清楚辩论者是谁,辩论的话题是什么?从课题明白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朗读,注意听清句子的停顿,朗读的节奏。
2、自由朗读,读通,读出韵味。
3、老师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
4、老师指导难读的句子(三)、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2、学生交流,老师点拨。
3、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争辩太阳的什么问题。
4、两个小孩的理由各是什么?5、让学生上台辩论,读出辩论的语气。
6、分角色朗读。
7、评价课文中的人物。
8、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9、读孔子名言。
五、说板书设计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我设计了少而精的板书语言,使古文内容更为清晰。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
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去”“汤”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
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
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附注:(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从陈国逃往蔡国后,也没得到蔡君的重用,常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感慨,一天发现弟子宰予中午还在睡大觉,气得说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们赶紧来安慰孔子,孔子说今后听其言而观其行,好自为之二.温习旧知:1、教师指出需掌握的重点文言词语(1)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距离。
(5)及:等到。
(6)则:就。
(7)此不为:是。
(8)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9)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指天气很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两小儿辩日》,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选自《列子·汤问》中的一篇文言文小故事,文章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表现人物特点,展开故事情节。
通过学习
文中讲述的是两个孩子围绕太阳离我们远近这一话题,展开争辩,双方都列举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请孔子来裁决,然而学识渊博的孔子最终也无法判断谁对谁错。
短短几行文字,却刻画了两小儿天真可爱的形象,表现了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美好品质,也反映了古人探索自然的热情,并告诉我们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就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此外,也告诉我们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在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六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小儿是如何争辩的。
(3)了解有关的天文知识,对两小儿的说法加以正确判断。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懂文中字、词、句的意思。
(2)读读议议,理解内容,获得启示。
(3)查阅资料,合作探究,拓展认识。
3. 情感与价值观
(1)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懂得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2)感悟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在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小儿是如何争辩的。
教学难点:从文中得到启示,激发探索求知的热情。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
2、朗读体会法
五、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读题存疑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古文。
(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齐读题,理解:“辩”——争辩、辩论,“日”——太阳。
学生质疑: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他们在争辩太阳的什么呢?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通过对“辩”和“日”字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提出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二、初读古文,读通词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标点停顿。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铅笔标出句中的小停顿处。
3、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4、教师重点指导长句的停顿,适当进行示范或带读。
5、按照停顿,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学生独立读课文,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尝试弄懂课文中句子的意思。
7、学生复述故事,老师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8、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
解课文铺平道路。
【设计意图:由于古文言简意赅,学生阅读经验少,且读书时又缺乏理解,故而,要正确、流利地朗读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对此,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通过范读、标停顿等方法,帮助学生读通句子,特别是长句。
如果学生对文言文能够读得正确、流利,于无形中已经对句子的意思有所理解。
】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
(2)教师小结:由于两小儿观点不同,看太阳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现象也不同,两小儿根据自己的观察,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我们分组来读一读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弄清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理由,在反复的品读中感受两小儿说话有理有据。
】
3、开展“辩斗”。
(1)理解“辩斗”的意思。
(争辩、辩论、辩驳)
(2)学生反复诵读两小儿“辩斗”的内容。
(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3)小组合作展开“辩斗”。
(4)请两学生上台当两小儿进行“辩斗”,老师友情出演孔子,师生一起上演一出《两小儿辩日》。
【设计意图:“辩斗”这一环节巧妙地再现故事的情境,使平面的、静止的文本变得可感、可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不仅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语言,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感悟。
】
4、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两小儿的观点,孔子赞成谁?反对谁?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介绍孔子,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3)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感受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四、评价人物,抒写感受
1、读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你喜欢这两小儿吗?为什么?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
2、结合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设计意图:评价的目的在于能够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能力。
因此,让学生谈谈两小儿和孔子,写一写自己感受,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表达欲望。
当学生理解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之后,就可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学以致用,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你查找资料,小组成员共同探究“两个小孩儿说得对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
七、说板书设计
附板书: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日中
一儿近远(视觉:近大远小)
一儿远近(触觉:近热远凉)
孔子不能决
这一板书,把课文中最精炼、最关键的语句精选了出来,不但把文章的结构显现出来,而且把桂林山水的特点也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
把课文中心内容表达完整,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学生的脑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