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葬词 教案教学设计 _2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巴尔扎克的相关背景信息。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学会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2)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1)作者背景: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作家,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2)作品特点:描绘了19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誉为“社会百科全书”。
(3)课文《巴尔扎克葬词》是对其葬礼的描述,展现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2.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结构,了解其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部分。
(2)解读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3)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长句和复杂句式。
(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19世纪法国社会背景的理解。
(3)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收集有关巴尔扎克的资料,如图片、生平介绍等。
2. 课堂导入:(1)展示巴尔扎克的图片和生平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课文《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和意义。
3. 课文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3)讨论课文中的文学特点和社会背景。
4. 实践与拓展:(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小练笔。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巴尔扎克葬词》备课教案设计

《巴尔扎克葬词》备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巴尔扎克葬词》的部分内容;(2)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事迹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艺术特色;(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共情能力;(2)认识文学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尊重文化差异,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巴尔扎克葬词》的核心内容;(2)掌握巴尔扎克的生平事迹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学会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艺术特色;(2)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事迹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阐述《巴尔扎克葬词》的意义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巴尔扎克葬词》,理解文本内容;(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2)阐述《巴尔扎克葬词》中的文学手法和思想内涵。
5. 实践训练:(1)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文学评论)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3. 综合素质评价: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观察学生在文学素养、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进步,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经典的教材,提供文本《巴尔扎克葬词》;2. 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关于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文学评论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内容、结构及表达技巧;(3)分析文中对巴尔扎克作品的评价及其现实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巴尔扎克葬词》;(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3)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敬意和怀念之情;(2)认识到文学创作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启示作用;(3)培养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内容、结构及表达技巧;2. 分析文中对巴尔扎克作品的评价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巴尔扎克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2.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文本。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巴尔扎克葬词》,理解文本内容;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结构;4. 案例分析法:选取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进行深入剖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发学生对《巴尔扎克葬词》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巴尔扎克葬词》,理解文本内容,记录关键词语、句子和结构。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结构,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技巧。
4. 案例分析:选取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巴尔扎克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巴尔扎克葬词》的结构、表达技巧和对巴尔扎克作品的评价。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意识;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水平;3. 个人表达能力: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4. 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分析中,体现学习的迁移性。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2)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巴尔扎克葬词》;(2)学会运用文学理论分析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尔扎克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2)认识到文学对社会的作用和价值;(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1. 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简介;2. 《巴尔扎克葬词》的文学特点分析;3. 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巴尔扎克葬词》中的体现;4.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分析;5. 文学鉴赏与批评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2)《巴尔扎克葬词》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3)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4)文学鉴赏与批评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现实主义文学在《巴尔扎克葬词》中的深入分析;(2)文学鉴赏与批评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作品,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 讲授法:教师讲解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文学鉴赏与批评的方法和技巧;4. 案例分析:以《巴尔扎克葬词》为例,深入剖析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和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激发学生对《巴尔扎克葬词》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巴尔扎克葬词》,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4. 讲授法:讲解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文学鉴赏与批评的方法和技巧;5. 案例分析:以《巴尔扎克葬词》为例,深入剖析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和价值;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文学的魅力。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2)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结构和内容;(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激发对文学的热爱;(2)学习巴尔扎克执着于文学创作的精神,树立远大理想;(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结构和内容;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 感受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2. 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的相关资料,如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简介;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课文大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鉴赏(1)学生欣赏课文,体会作品的韵味;(2)教师引导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口语表达与写作(1)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口语表达练习;(2)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1)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2)完成写作任务,提高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
《巴尔扎克葬词》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尔扎克葬词》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巴尔扎克葬词》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巴尔扎克葬词》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这是一堂高中语文课,讲授的是中国现代文学。
本节课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更加深刻地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内涵。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现代文学,了解其发展历程及其对于社会的影响。
2.让学生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内涵和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3.通过古龙、余华、莫言等代表作品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以现代主义文学为主要课程内容,讲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于社会的影响,并通过分析不同代表作品的文学手法,展示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内涵。
2.教学方法(1)讲授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讲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于社会的影响,介绍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互动交流法课堂上通过多个小组讨论和展示不同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现代主义精神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1.引入用《为什么班上的学生不爱阅读?》为主题配合同学们对于课堂的期待问一些问题,并分别让每个学生轮流回答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自己是否喜欢阅读,并从中挖掘出学生们对于文学的认知程度。
2.讲授(1)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于社会的影响。
(2)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3.互动交流(1)课内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邀请同学们组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负责的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并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展示和分享:让小组代表说出他们的分析和感受,引导同学们在互相分享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4.反思对于课堂上的学生表现进行点评,并对于下一步的学习安排做出指导和建议。
五、教学评价学生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以及其对于社会的影响,在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上的阅读和分析,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鉴赏能力和文化品味。
高二年级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二年级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巴尔扎克葬词的艺术魅力。
2.学习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葬词的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巴尔扎克及其作品《人间喜剧》。
2.学生分享对巴尔扎克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文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指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三、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巴尔扎克葬词》,大家有什么收获和感悟?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文深度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挖掘课文内涵。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艺术价值。
三、课文写作特色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
2.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课文写作特色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巴尔扎克葬词》的写作特色,大家有什么感悟?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文拓展阅读1.教师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巴尔扎克的其他作品、评论家对《巴尔扎克葬词》的评价等。
2.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拓宽知识视野。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课文与拓展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四、作业布置2.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作业。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进行了课堂讨论,大家有什么收获?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作业分享与点评1.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文章。
《巴尔扎克葬词》备课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巴尔扎克葬词》备课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认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敬意和怀念之情;(2)了解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2)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以及对巴尔扎克的评价;(3)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以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某些生僻词汇和难懂句子的理解;(2)作者批判性观点的把握;(3)对巴尔扎克作品风格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巴尔扎克及其作品;(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观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难懂句子;(2)分析作者批判性观点的依据;(3)探讨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难懂句子;(2)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以及对巴尔扎克的评价;(3)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认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2)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2. 深入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准备下一节课的交流分享;六、教学过程7. 拓展延伸:(1)让学生展示课后了解的巴尔扎克生平和作品;(2)引导学生关注巴尔扎克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3)激发学生对其他文学巨匠的兴趣,拓宽阅读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总结比较阅读的内容和方法(内容总结见第一课时作业部分)。
二、欣赏品味
体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1.教师给学生提供可以借助的方法:
①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②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③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2.完成练习三所给句子,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进行体味。
3.补充训练。
教师补充3个含义丰富的语句,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含义。
①“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
明确:体味这句话的丰富含义,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
②“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
明确: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但这只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是巴尔扎克的生命是短暂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将长存于世,留芳万载。
③“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内外语境来领悟含义。
“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年这一时期。
“一个伟人”指巴尔扎克,这句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的角度,写出巴尔扎克逝世带来的直接影响。
4.教师用形象性语言总结含义丰富语句特点。
这些语句是形象化的语言,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它是诗意的语言,却洋溢着思辨的光辉;它不像形式逻辑那么
严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它不像画面那么直观,却能引起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
三、课文总结
这是一篇叙述、抒情、议论相互交错的葬词,这是一首情与理融会贯通的“赞美诗”。
它丝丝入扣,天衣无缝。
全文既回荡着汹涌澎湃的诗人激情,同时又沉淀着意蕴深远的哲人之理,深情将把记忆铭刻在人们的心底,而哲理则使生命更具有活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欣赏雨果的另一篇著名演讲词《巴黎的自由之树》,谈谈它的特点。
3.扩展阅读:阅读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和巴尔扎克代表作之一的《欧也妮·葛朗台》。
(设计者:姜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