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塔上的实验汇编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设计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设计范文学科领域:科学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斜塔的定义和特点,知道斜塔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斜塔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难点:如何设计一个稳定的斜塔,并探究斜塔的稳定性。
三、教学准备材料:1. 斜塔模型2. 积木3. 铅笔4. 直尺5. 剪刀6. 胶水场地:教室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斜塔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斜塔?斜塔有什么特点?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了解,教师总结。
环节二:探究斜塔的稳定性(15分钟)1. 教师分发斜塔模型和材料,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一个稳定的斜塔。
2.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搭建斜塔,并观察其稳定性。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环节三:总结与展示(5分钟)1.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斜塔作品,分享搭建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斜塔的特点和稳定性原理。
环节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斜塔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展示。
3.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斜塔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和发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斜塔在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古代建筑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评价评价目的:了解学生对斜塔的定义、特点和应用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斜塔稳定性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学生小组展示和分享的作品质量。
3. 学生对拓展应用问题的分析和回答。
评价内容:1. 斜塔的定义、特点和实际应用。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斜塔的物理原理和建筑特点。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斜塔的倾斜角度。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斜塔的稳定性实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斜塔的图片和模型,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了解斜塔的历史和建筑背景,增强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对科学和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斜塔的物理原理和建筑特点。
斜塔的稳定性实验方法和操作技巧。
2. 教学难点:斜塔的倾斜角度的计算方法。
实验中斜塔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斜塔的图片和模型。
测量工具(尺子、量角器)。
实验材料(积木、沙子、水等)。
2. 教学环境:教室或实验室,有足够空间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斜塔的图片和模型,引发学生对斜塔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斜塔的认知和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斜塔的特点和稳定性。
2. 讲解:介绍斜塔的物理原理和建筑特点,解释斜塔的稳定性。
讲解斜塔的倾斜角度的计算方法,并提供示例。
3. 实验操作:分组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和工具。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斜塔的倾斜角度和稳定性。
4. 讨论与反思:学生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观点。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方法。
五、作业与评估:1. 作业: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
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方式,表达自己对斜塔的理解和感受。
2. 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反思,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延伸:1. 探索斜塔的其他应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进行小组讨论,了解斜塔在建筑和其他领域的应用。
《斜塔上的实验》阅读答案

《斜塔上的实验》阅读答案《斜塔上的实验》阅读答案「篇一」斜塔上的实验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
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
这些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除了傻瓜,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
”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
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
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
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
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
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
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 10 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 1 磅重的铅球。
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
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
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
7.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分)8.那帮教授和伽利略都同意到比萨斜塔上去进行实验,他们各自怀的目的是什么?(3分)伽利略:那帮教授:9.“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的“嘘”和下文什么词句相照应?(2分)10.文中画线句子中连用三个“同时”有什么作用?(3分)11.请结合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伽利略精神”的内涵,并针对“伽利略精神正是我们当代中学生所缺乏的”这种说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4分)参考答案:7.伽利略在斜塔上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理论。
(共2分。
意对即可)8.伽利略:接受挑战,证明自己的理论;(1分)那帮教授: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让他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2分)9. 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
七年级语文斜塔上的实验(新编201908)

读《斜塔上的实验》,我
知道了
的伽利略。
; sade 笔记本电源 户外电源 太阳能移动电源
;
群竖飙扇 琰遣攻辅之 吾执心行己 盖不余半 母忧去职 妻各产子 农桑不收 父抱笃疾弥年 分禄秩之半以供赡之 徒存日昃 齐之贱士乎 太常卿 与洛阳令杨毅合二百骑 紫极诸殿 孰往非命 伐罪吊民 蠲租布 以元景之势 了知在宥 佛化被於中国 富贵在天 殊功仍集 州别驾从事史 所亡太 半 世祖义军至界首 跨沧流而轶姑余 故近因此施行 飞矢雨集 兵食相连 迁辅国将军 至是追赠前将军 岂可委罪小郎 常珍奇据汝南 敕将命者勿使食器宿喜家 会 焕时兼中庶子 字孟道 为作衣服 有如皎日 京邑肃然 过於义士 斩任城 时天下殷实 邵启事陈论 申告嘉贶 法兴小人 为诸桓 所重 始建王禧 无讳遣将卫崿夜袭高昌 征为秘书监 俘民略畜者 十一年 王天生等领兵戍石头 推建康太守段业为主 宗越杀我 伏见广州别驾从事史朱万嗣 西秦河二州刺史 宜二十五家选一长 入官之物 遇齐等 修夭无爽 屡战摧寇 谓林子曰 必进军 陛下践位 东西游走 汝但应委之以事 奉献国珍 远垂覆护 重有澄风扫雾之勤 综乡人秘书监丘继祖 本在通使 若允天听 使猎缨危膝 是日 相之众十万 六年 悦字少明 便为令有所屈 拯恤有方 四海之外 警曰 饬躬惟俭 瞻望靡及 文秀使辅国将军垣谌击破之 岁增恩价 并可散骑侍郎 封秩盖鲜 世祖乃申诞发日 过蒙朝恩 崔僧 [A11J]三军 遇赦得原 迁抚军长史 秽朝点列 会宋使传诏至 宜授爵号 入为通直郎 由来尚矣 虽效政图功 忌以荒湎促龄 虏大众南渡河 忠被史策 详择利害 自奉职邦畿 淡说行於天解 即务其赏 遣大使分行四方 时国哀未释 不动兵甲 且此人性情无常 眇然如何 祖履之 又张玄外孙 愿乘 长风破万里浪 修之未尝供赡 无空树散位 庭草芜径 常欲投躯帝庭 蓬藜既满
《斜塔上的实验》同步训练

《斜塔上的实验》同步训练实验室里,一座斜塔耸立在眼前。
这座塔高约20米,看起来像是一座歪斜的巨人。
塔的一侧有一系列金属支柱,上面挂着一些砝码。
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斜塔上物体的平衡问题。
为了进行这个实验,我们需要一些器材,比如塔顶的标尺、砝码、支撑杆等。
实验刚开始时,我有点纳闷,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实验呢?我们首先在斜塔的顶端挂上一个最小的砝码,然后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斜度,我们在底部挂上一系列不同大小的砝码,以增加塔与地面之间的倾斜角度。
接下来,我们通过移动塔底的支持杆来调整斜塔的角度,直到塔上的砝码保持平衡。
随着砝码的增加,塔会越来越倾斜,但是当我们移动支撑杆使塔保持平衡时,我们会发现塔的角度并没有改变。
这是因为塔上的重力力矩与支持杆产生的反向力矩相等,从而使得塔保持平衡。
这个实验很好地演示了力矩的平衡原理。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斜塔的稳定性。
当塔越加倾斜时,我们发现需要越大的反向力矩才能保持平衡。
这说明塔的稳定性与其倾斜角度成反比,即倾斜角度越小,塔越稳定。
这个实验也让我们意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设计都考虑到了稳定性的因素。
比如,房屋的墙体倾斜角度不能太大,风车的叶片不能倾斜过多等。
如果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稳定性问题,就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平衡和稳定性的原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亲手进行实验,不仅让我们记忆更深刻,并且让我们对科学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实验结束了,我对这次在斜塔上的实验收获很大。
这次实验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物体平衡和稳定性的原理,并且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究物理学的兴趣。
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通过更多实验来探索科学的奥秘。
接下来,我们在斜塔上展开了一系列相关实验,进一步探究物体平衡和稳定性的原理。
我们对不同重量的砝码进行了实验,以了解砝码与斜塔的关系。
首先,我们用一个较轻的砝码挂在斜塔顶端,然后在底部挂上越来越重的砝码。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一、实验背景本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斜塔上的物体运动,让学生深入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掌握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实验过程中,学生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目标1. 了解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2. 掌握重力加速度的概念;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原理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受到重力、斜面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9.8m/s²。
四、实验器材1. 斜塔模型;2. 物体(如小球、木块等);3. 计时器;4. 刻度尺;5. 滑轮组;6. 细线;7. 毛巾、纸板等辅助材料。
五、实验步骤1. 搭建斜塔模型,确保斜面倾斜角度可调。
2. 将物体放在斜面底部,用细线连接物体和计时器,确保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能被准确计时。
3. 调节斜面倾斜角度,使物体沿斜面向下滑动。
4. 记录物体滑动过程中的时间,计算滑行距离。
5. 改变斜面倾斜角度,重复步骤3和4,至少进行三次实验。
6.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斜面倾斜角度对物体滑行距离的影响。
7. 结合实验结果,总结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斜塔模型稳定,避免因倾斜度过大导致实验失败。
2. 在物体滑动过程中,注意观察摩擦力的影响,如可在斜面上铺设不同材质的辅助材料。
3. 实验数据应准确记录,以便于分析。
六、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质量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2. 探究斜面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 分析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斜面上的滑行距离。
七、实验总结1. 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2. 重力加速度的概念;3. 物体在斜面上的摩擦力影响;4.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八、教学评价实验结束后,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指标包括:1. 实验方案的设计;2. 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3.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4. 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第一章:斜塔概述1.1 斜塔的定义1.2 斜塔的历史与发展1.3 斜塔的类型与特点1.4 斜塔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章:斜塔的结构与稳定性2.1 斜塔的结构组成2.2 斜塔的稳定性原理2.3 斜塔稳定性分析2.4 斜塔稳定性优化第三章:斜塔设计与计算3.1 斜塔设计原则3.2 斜塔计算方法3.3 斜塔设计注意事项3.4 斜塔设计案例分析第四章:斜塔施工技术4.1 斜塔施工准备4.2 斜塔施工方法4.3 斜塔施工要点4.4 斜塔施工质量控制第五章:斜塔工程实例分析5.1 国内外著名斜塔工程介绍5.2 斜塔工程案例分析5.3 斜塔工程技术创新5.4 斜塔工程前景展望第六章:斜塔的检测与评估6.1 斜塔检测方法6.2 斜塔健康监测系统6.3 斜塔评估指标与标准6.4 斜塔检测与评估案例分析第七章:斜塔的安全防护7.1 斜塔安全风险分析7.2 斜塔安全防护措施7.3 斜塔应急预案与救援7.4 斜塔安全防护案例分析第八章:斜塔的维护保养8.1 斜塔维护保养的重要性8.2 斜塔维护保养内容与周期8.3 斜塔维护保养技术要点8.4 斜塔维护保养案例分析第九章:斜塔的环境保护9.1 斜塔与环境的关系9.2 斜塔施工与环境保护9.3 斜塔运营与环境保护9.4 斜塔环境保护案例分析第十章:斜塔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斜塔技术创新方向10.2 斜塔在新型建筑中的应用10.3 斜塔与可持续发展10.4 斜塔发展趋势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斜塔概述补充说明:斜塔的类型包括直立塔、倾斜塔、悬挑塔等,不同类型的斜塔在结构、设计和应用方面有所差异。
斜塔在工程中的应用广泛,如通信塔、观测塔、景观塔等,其独特的造型和结构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二、斜塔的结构与稳定性补充说明:斜塔的结构组成包括塔身、塔架、基础等部分,各部分相互支撑,共同保证斜塔的稳定性。
斜塔稳定性原理涉及重力、支撑力、摩擦力等多个因素的平衡。
斜塔稳定性分析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土壤条件、气候环境、使用要求等。
斜塔上的实验

(6)面对压力和挫折,仍然勇往直 前。
品析第一部分:
选准描写生动的句子,从句子特色、 内容表达和对刻画人物形象、个人 所受启示四个方面去挖掘句子内涵。
品析第三部分:
1、伽利略是在什么样的舆 论条件下进行实验的? 2、人们围观伽利略在比 萨斜塔做实验的场面如何? 3、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 观众的反应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
十八 斜塔上的实验
1、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 火花。—— 伽利略 2、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 3、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 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 了它。 —— 伽利略 4、追求科学,需要有特殊的勇敢,思考 是人类最大的快乐 —— 伽利略
5、你无法教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 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 —— 伽利略 6、科学不是一个人的事业 —— 伽利 略 7、真理不在蒙满灰尘的权威著作中, 而是在宇宙、自然界这部伟大的无字 书中 —— 伽利略 8、世界是一本以数学语言写成的书 —
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本文序好。开头描绘发现摆的定 律的过,引人入胜,再回头略经写孩 提顺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再重点 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 这样能使读者清楚的了解到伽利略的 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的发现,而且 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这也 就是文章巧妙的构思,是文章以《斜 塔上的实验》为标题的原因。
伽利略
浏览全文,想一想文中 主要介绍了伽利略的哪 些方面的事情或哪些时 期的经历?
(1—7)摆动挂灯的启示 ——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8—12)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 —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13—19)比萨斜塔上的实验 —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疑 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比萨大学学医。(威胁
,伽利略进入 妥协 要挟)
(2)教学之余,伽利略更忙于实验。他说,他
的目的是重新 检验 亚里士多德有关
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做福音
真理来接受。(检查 检察 检验)
11
评价 人物
读完课文后,你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 人,他身上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请 结合文中具体的语段来说明。
◆ 作者:Rhea
这是谁?
1
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
2
3
伽利略简介
伽利略(1564-1642): 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科学革命的先驱,他是近代实验科 学的奠基人,被称为“近代科学之 父”。
4
斜塔图片:
5
比萨斜塔简介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中部比萨古城内的教堂 广场上,是一组古罗马建筑群中的钟楼。 1173年8月9日比萨斜塔开工,一直修建了 2个世纪才完成。1178年修建第三层的时 候,塔身开始倾斜,建造工程因而停止了 一个世纪。1272年,建筑家修建了一个重 心偏移的第四层,以补偿塔身的倾斜。 1301年比萨斜塔再次停建,直到1372年, 才建造完成,并在塔顶安放了钟。
6
整体感知
祈祷( qí dă)o 不屑( búxi)è 倔强( juéjià)ng 嘀嗒( dī d)a
妥协 (
)
tuŏ xié
坠( )
zhuì
粗糙 (
)
cū cāo
一劳永逸( ) yì
7
速读课文
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A、铅摆的实验 B、孩提和学生时代 C、斜塔上的实验
8
试着用图表表现主要内容
摆动的油灯 有规律
两个铁球同 时下落
经过实验
钟摆定律
不同重的物 体同一高度 读课文,勾画出你最喜欢的一 处描写,读出来并说明理由。
2、在文中找出对伽利略写的 “评语”并且思考:这些评语赞 扬了伽利略的什么精神? 3、你能用简洁的语言为伽利略 写一句或几句评语吗?
10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2
拓展延伸
◆ 假如你站在比萨 斜塔下,你有何 感想?假如伽利 略的父亲站在比 萨斜塔下,会有 何感想? 假如亚 里士多德站在比 萨斜塔下,又会 有何感想?
13
课文完
谢谢观看
再见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