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脊柱侧凸的5种术式,这一篇讲清楚了!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方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方法*导读:正常人脊柱各椎体上下相连成为身体中线,脊柱侧凸是指脊柱的某一阶段偏离身体中线的表现,脊柱侧凸不是单一疾病,许多病因都可引起这种畸形。
包括非结构性脊柱侧凸及结构性脊柱侧凸,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最多见,约占80%-90%,发病原因不明。
……正常人脊柱各椎体上下相连成为身体中线,脊柱侧凸是指脊柱的某一阶段偏离身体中线的表现,脊柱侧凸不是单一疾病,许多病因都可引起这种畸形。
包括非结构性脊柱侧凸及结构性脊柱侧凸,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最多见,约占80%-90%,发病原因不明。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诊断是不难的,根据病人的病史及一般的体格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而更重要的是对侧凸的程度进行评定。
常用的评定有:第一直立位评定;第二脊柱前屈位评定;第三对脊柱侧凸性质及可纠正程度的评定;第四X线检查。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如何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方法*1.脊柱侧凸矫正操以胸向左凸腰向右凸为例,分为仰卧或俯卧位两组动作,可以在床上或垫上进行,每一动作5-10分钟,重复20-30此,直至肌肉疲劳。
每日练习1-2次,坚持至骨成熟。
若为胸向右凸腰向左凸,则左右动作颠倒。
*2.爬行练习肩带及骨盆带的运动可以影响脊柱,如抬左上肢可使胸椎左凸,矫正胸椎右侧凸,提右下肢可使骨盆左倾腰椎右凸,矫正腰椎右凸。
若为胸椎右侧凸,练习时左臂右腿尽力向前爬,右臂左腿跟进,但不超过左臂和右腿,前进方向向右缓性,其他部位及方向的侧凸依此方法设计动作。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并不难治疗,除了做脊柱侧凸矫正操和爬行练习外,青少年还可以做自身抗阻及借助重力的练习或选择支具疗法、电刺激疗法、手术疗法等。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中医诊疗方案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中医诊疗方案概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畸形疾病,以侧弯和扭曲为特征,多见于10岁至18岁的女性。
中医诊疗方案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结合中医药和其他非手术治疗手段,旨在缓解症状、改善脊柱曲度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诊断与评估1. 综合病史与体格检查:包括家族病史、发病年龄、骨龄、身高、体重等。
2. X线片:用于测量脊柱曲度角度并评估是否需要治疗。
3. 其他辅助检查:如核磁共振成像(MRI)、电生理检查等。
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疗法:根据脊柱侧凸症的病情,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2. 中医按摩疗法:通过按摩、拍打、推拿等手法,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和紧张,减轻疼痛感。
3. 中医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脊柱的正常生长发育。
4. 中医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捏、揉等手法,调整骨骼、肌肉、腱鞘等组织的位置,纠正脊柱的侧凸情况。
5. 中医理疗疗法:使用温热疗法、矫形器、牵引等物理治疗手段,改善脊柱畸形,增强脊柱稳定性。
注意事项1. 治疗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家族史等,确保选择适当的中医诊疗方案。
2. 中医治疗方法需要长时间持续进行,患者及家属应积极配合治疗。
3.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持良好的体态和体位,避免长时间坐姿或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
4. 定期随访和监测治疗效果,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中医诊疗方案是一种综合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的方法,包括中药疗法、按摩、针灸、推拿和理疗等。
这些方法能够缓解症状、改善脊柱曲度,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家族史,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并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脊柱侧凸的康复治疗

脊柱侧凸的康复治疗脊柱侧凸,也称为脊柱侧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畸形,其主要特征是脊柱的侧弯和扭转。
对于患有脊柱侧凸的患者来说,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减轻疼痛、改善姿势、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讨论脊柱侧凸的康复治疗方法。
1. 理疗理疗是脊柱侧凸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的理疗方法包括牵引疗法、按摩疗法和电疗法等。
牵引疗法通过应用外力来拉直脊柱,减轻脊柱的压力和张力,有助于改善脊柱的姿势。
按摩疗法可以缓解紧张的肌肉,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电疗法通过电流的刺激来刺激神经和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2. 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脊柱侧凸康复治疗的重要环节,通过特定的锻炼来改善脊柱的姿势和功能。
常见的功能锻炼包括脊柱侧凸矫正体操和背部肌肉强化训练。
脊柱侧凸矫正体操包括一系列的伸展、扭转和拉拉伸动作,旨在改善脊柱的姿势。
背部肌肉强化训练可以增强背部和腹部肌肉的力量,为脊柱提供更好的支撑和稳定性。
3. 矫形器矫形器是一种非手术治疗脊柱侧凸的方法,通过外力的施加来改善脊柱的姿势。
常见的矫形器包括脊柱矫形带和脊柱支撑器。
脊柱矫形带是一种贴合紧身的背带,通过施加外力来拉直脊柱。
脊柱支撑器是一种类似背心的装置,可以为脊柱提供支撑和稳定。
使用矫形器需要医生的指导和调整,因此在使用矫形器之前,应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4.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脊柱侧凸的康复治疗中起辅助作用,可以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常见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和肌肉松弛剂。
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减轻疼痛和炎症,肌肉松弛剂可以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痉挛。
在使用药物治疗之前,应咨询专业医生的指导,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总结:脊柱侧凸的康复治疗包括理疗、功能锻炼、矫形器和药物治疗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减轻疼痛、改善姿势,提高脊柱的功能和生活质量。
然而,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治疗方法应个体化。
因此,在进行康复治疗之前,应咨询专业医生,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最后,定期复诊和康复训练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部分,可以帮助评估治疗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指导。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科普知识PPT

原因和发病机制
环境因素: 错误的坐姿和携带 重物等
早期诊断和 预防
早期诊断和预防
看到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早期症状 预防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方法和建议
早期诊断和预防
如何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
治疗和康复
治疗和康复
保守治疗: 物理疗法、体操训 练等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和注意事 项
治疗和康复
康复训练: 加强背部肌肉和调 整身体平衡的训练方法
结语
保持良好的姿势和健康习惯对 脊柱健康非常重要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特发性脊柱侧 凸的科普知识
PPT
目录 简介 原因和发病机制 早期诊断和预防 治疗和康复 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健康建议 结语
简介Leabharlann 简介什么是特发性脊柱侧凸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分类
简介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症状和影响
原因和发病 机制
原因和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特发性脊柱侧凸与 遗传有关 生长发育因素: 身体不平衡和 姿势问题
生活中的注 意事项
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如何正确佩戴背带 注意力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
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防止不良姿势和错误的动作
健康建议
健康建议
多锻炼身体,加强背部肌肉 避免长时间低头或过度使用电 子产品
健康建议
定期检查脊柱健康,及早发现 问题
结语
结语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常见的脊柱问题 正确的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效避免并 改善脊柱侧凸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科普知识课件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特发性脊柱侧凸? 2. 为什么会发生特发性脊柱侧凸? 3.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症状 4. 如何诊断特发性脊柱侧凸? 5.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
什么是特发性脊柱侧凸?
什么是特发性脊柱侧凸?
定义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脊柱的异常弯曲,通常在 青少年时期发现。
例如,长时间不良坐姿或缺乏锻炼。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症状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症状 外观变化
患者可能会出现肩膀不平、腰部凹陷等外观变化 。
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自信心。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症状 疼痛
某些患者可能会感到背部或腰部不适或疼痛。
但许多患者在早期并无明显疼痛症状。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症状 功能障碍
严重的脊柱侧凸可能影响日常活动和运动能力。
支具通常在生长发育期使用,效果因人而异。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脊柱侧凸,手术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手术通常旨在矫正弯曲和稳定脊柱。
谢谢观看
如何诊断特发性脊柱侧凸? 定期监测
对于轻度病例,医生可能建议定期随访监测 脊柱的变化。
这有助于评估病情发展。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 观察与监测
轻度脊柱侧凸患者可选择定期观察,无需立即治 疗。
在生长发育期,
中度脊柱侧凸患者可能需要佩戴支具,以限制脊 柱的进一步弯曲。
这可能会导致生活质量降低。
如何诊断特发性脊柱侧凸?
如何诊断特发性脊柱侧凸?
临床评估
医生会进行身体检查,观察患者的姿势和脊 柱形状。
通常会使用柯比角(Cobb angle)来测量脊柱 弯曲程度。
如何诊断特发性脊柱侧凸? 影像学检查
脊柱侧凸治疗方案

新华医院康复科脊柱侧凸治疗方案关于AIS运动疗法解释:1、本运动疗法针对两种不同类型侧凸患者:“C”和“S”代表不同类型(具体代表意义见后),运动疗法分为三大部分:Z:姿势纠正;J:肌力和核心肌力训练;H:呼吸训练,其字母代表体操内容,比如CZ,代表C型姿势纠正训练;前面不加C或S,代表此动作两组均可用。
2、在康复治疗处方中:运动疗法1代表Z;运动疗法2代表J;运动疗法3代表H一、“C”型:包括胸右,腰部角度较小或代偿的胸右腰左。
典型表现为下图:以下动作中所指“凸侧”“凹侧”均指胸弯,或主弧弯二、C型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从下而上描述):骨盆:1、冠状面:向凹侧侧移、旋转(多为凸侧髋升高,凹侧降低)2、矢状面:前倾增加3、水平面:多为从上往下看逆时针旋转,因为身体要代偿剃刀背向相反方向旋转。
腰椎:4、冠状面:向右侧凸5、矢状面:前凸增加6、水平面:或出现与骨盆旋转方向相同旋转胸椎:7、冠状面:顶椎以上向左,顶椎以下向右侧凸8、矢状面:胸椎后凸减少9、水平面:从上往下看,顺时针旋转颈椎:10、冠状面:少数出现轻微右凸倾向,代偿胸段向左倾斜的脊柱11、矢状面:生理前凸减少或反弓肩带:12、冠状面:由于侧凸,向凹侧侧移,并肩膀凹侧升高,凸侧降低13、矢状面:翼状肩,凸侧肩胛骨肩胛下角凸起14、水平面:代偿剃刀背,向剃刀背相反方向旋转胸腔(肋骨):15、冠状面:凹侧肋骨间距减少,凸侧增加,浮肋凹侧下降,凸侧升高,整个胸腔向右倾斜。
16、矢状面:(自上往下顺时针)凹侧向前旋转,前方肋骨形成凸起;凸侧肋骨向后凸起,剃刀背17、水平面:胸腔容积减少,以凹侧为重腰腹部:18、冠状面:腰腹部肌肉由于浮肋和骨盆相对位置变化产生异常拉伸缩短19、矢状面:腰背部凹侧肌肉长期代偿负荷重,形成凸起。
三、治疗动作:CZ1::患者俯卧位,双手伸直,骨盆向后垫高(纠正2、5、8),凸侧髋关节下垫衬垫纠正(3、6),凹侧肋骨下垫衬垫纠正(9),凸侧肘部垫衬垫纠正(14),然后做RAB呼吸,纠正胸腔畸形(15、16、17)。
特发性脊柱侧凸PUMC(协和)分型系统

型别顶点数亚型Fra bibliotek特点Ⅰ单弯
1
Ⅰa
胸弯,顶点位于T2~T11-12椎间盘
Ⅰb
胸腰段弯,顶点位于T12,L1
Ⅰc
腰弯,顶点位于L1-2椎间盘~L4-5椎间盘
Ⅱ双弯
2
Ⅱa
双胸弯
Ⅱb
胸弯+胸腰弯或腰弯,胸弯>胸腰弯/腰弯10°以上
Ⅱb1
符合以下条件:
①无胸腰段或腰段后凸
②胸腰段/腰段Cobb角≤45°
Ⅱc2
胸弯柔韧性>胸腰弯/腰弯柔韧性;胸弯凸侧Bending像Cobb角>25°
Ⅱc3
胸弯柔韧性<胸腰弯/腰弯柔韧性
Ⅱd
胸弯<胸腰弯/腰弯10°以上
Ⅱd1
胸弯凸侧Bending像Cobb角≤25°
Ⅱd2
胸弯凸侧Bending像Cobb角>25°
Ⅲ三弯
3
Ⅲa
远端弯符合Ⅱbl型条件
Ⅲb
远端弯符合Ⅱb2型条件
③胸腰段/腰段旋转度<Ⅱ度
④胸腰段/腰段柔韧性≥70%
Ⅱb2
胸腰段或腰段有后凸;若无后凸,但下述三条中有一条者,亦为Ⅱb2
①胸腰弯/腰弯额状面Cobb角>45°
②胸腰弯/腰弯旋转度>Ⅱ度
③胸腰段/腰段柔韧性<70%
Ⅱc
胸弯≈胸腰弯/腰弯,即二者Cobb角差小于10°
Ⅱc1
胸弯柔韧性>胸腰弯/腰弯柔韧性;胸弯凸侧Bending像Cobb角≤25°
特发性脊柱侧凸不同固定术式疗效分析

5 1% 5 .8 4 . 8 。 5 6 % , 3 2 % r s ci ey whc r v d ta L。 D a d T R we u r rt rigo h 6.8 e p t l , ih p o e h tH- C— S H r s p i Harn tn i te e v n e e o o n
c re t n r t d t a RH a d C. . i n in c re t n we v n mo ma k b e Co cu i n Il f o r c o ae a t i n h TS D 3 d me s o r ci r e e r r r a l . n o o e e e n l so 1 e . e fc ie e so - i n in c re t n i u r rt o e o t e n t me tt n . e t n s 3 d me so o r ci s s p i o t s oh r isr v f o e o h f u n i s a o Ke r s s o i i ; o e a in; tr e d me so o e t n y wo d : c l s p r t s o o h e i n in c r ci o
si Df rn is u e tin e p hdo ee 4c e -hc c ddH rntn H r nt -uu ( — ut s ie tnt m na os r ap e nt s a sw i i l e ar go , ar g nL q e H e r t we h 3 s hn u i i o L ,or — uo se ( — , dT R -i nin Cl c o . T eaeaecr c n a sw r 6 4 % , ) C t l b ust C D) a S H 3dmes O et n h vrg or t g rt e 3 . 2 eD n o Ti ei e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5种术式,这一篇讲清楚了!随着脊柱三维矫形理论的提出与推广,各种新型内固定器械的出现,脊柱凸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
脊柱内固定系统的理想目标是提供坚强固定,并以最少的融合节段,达到最大的矫正效果,更重要的是能从三维结构上矫正畸形。
但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目的不是最大限度地矫正Cobb角,而是使脊柱获得最大限度的平衡,要使原来不平衡的脊柱建立新的平衡,同时不能破坏平衡或制造新的不平衡,从而最大限度地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物力学特性。
在形后残留的畸形要和整体保持和谐。
因此,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合理的、个体化的手术策略的制定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评估可矫正度。
2、如何选择手术路。
3、临床分型和融合策略。
4、植入物的选择。
植骨融合的方法。
(Cobb角:头侧端椎上缘的垂线与尾侧端椎下缘垂线的交角)01特发性脊柱侧凸可矫正度的评估脊柱侧凸的可矫正度是影响手术方法和矫形疗效的重要因素,但提高侧凸的矫正率并非治疗的最终目的,在达到侧凸有限矫正的同时,保持躯干的力学平衡格外重要。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可矫正度主要受限于脊柱侧凸类型、畸形程度和脊柱柔韧性,但同时还与矫正方法和手术医生对手术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有关。
一般轻中度单弯患者,采用全节段椎根螺钉内固定进行三维矫正,其矫正率可达到70%-80%,甚至更高。
而脊柱柔韧性较差的重度脊柱侧凸患者,即使采用多棒分节段三维矫形或前后路分期矫形治疗或全脊椎截骨技术,矫正率也很难超过60%。
另外,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的患者,脊髓对牵拉刺激的耐受性越差,神经损伤的风险增加,限制了畸形的矫正度。
对于翻修手术的患者,既往的内固定和植骨融合使畸形更僵硬,脊柱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紊乱不清,二次手术时矫正更困难,且神经、血管损伤概率增加。
术前的心肺功能状态也可影响脊柱侧凸的可矫正度。
中重度脊柱侧凸均有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气功能下降,表现为呼吸效率和肺活量下降,心肺储备功能较差对麻醉和手术创伤打击的耐受性明显降低,直接影响脊柱侧凸的矫正效果。
术前针对性心肺功能锻炼,如跑步、爬楼梯、吹气球等,能提高心肺的储备能力,增加对手术创伤的耐受性,可直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间接提高脊柱畸形的矫正度。
各种内固定的应用以及手术方法和神经损伤监测方法的改进是提高侧凸矫正度的有效方法。
第三代三维矫形技术和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脊柱畸形的矫正率和融合率。
各种神经电生理监测手段的不断完善与临床应用,在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同时,也促进了侧凸矫正率的提高。
目前强调唤醒试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联合应用可提高其对神经损伤的预警作用,增加畸形矫正度。
02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入路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脊柱侧凸的矫形手术可分为前路矫形、后路矫形和前后路联合或分期矫形。
后路脊柱矫形融合术后路手术是最常用的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现已成为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金标准。
理论上各种需要手术治疗的脊柱侧凸都可以通过后路三维节段性内固定进行矫形。
传统的观念认为对于胸段柔软的Cobb 角<90°的脊柱侧凸可行单纯后路矫形内固定而对于Cobb角>90°的患者则根据畸形僵硬程度、肺功能等决定是否先行前路松解。
后路多节段V形截骨术的广泛使用,可使得单次后路矫正率增加。
近年来,随着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通过从后方达到三柱固定成为可能。
而双棒去旋转、直接椎体旋转等当代后路矫形技术的开发应用,大幅提高了对顶椎区旋转畸形的矫正能力。
有学者提出Cobb角在100°以内的胸椎侧凸可通过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达到较满意的矫形效果。
对于脊柱矫形后仍残留明显剃刀背畸形的病例,可在后路同一切口内显露凸起的肋骨床,进行凸侧胸廓成形术。
如侧胸廓向腹侧塌陷严重,可通过凹侧胸廓抬高成形术增大胸腔容积。
后路手术具有容易暴露,有多种植入物可供选择等优点,但也存在融合节段长,椎体去旋转效果差及邻近节段退变等问题。
(后路脊柱融合T4-L2)前路脊柱矫形融合术1.概述理论上固定范围在T4~L5的柔软性较好,度数<90°的脊柱侧凸都可以使用前路矫形,但考虑到胸段前路内固定的难度和较高的并发症,目前脊柱前路矫形手术主要用于侧屈X线片显示腰椎能良好去旋转和水平化的腰椎侧凸和胸腰椎侧凸。
2.适应证(1)青少年非僵硬型侧凸。
(2)中度的胸腰椎和腰椎侧凸(Cobb角<90°)。
(3)主弯在侧屈位上被动矫正达50%以上,上方次弯具有良好的代偿功能。
(4)具有柔的良好代偿能力的胸椎侧凸。
(5)在侧屈位片上可减少至20°甚至更少。
(6)矢状面上没有异常的后凸或前凸存在。
3.切口手术切口可根据需要融合的部位进行选择,包括开胸(单开胸、双开胸),胸腹联合切口和腹膜外斜切口等。
4.胸腔镜辅助的前路形术用胸壁锁孔替代长的手术切口,减小了对肩关节和呼吸功能的影响,瘢痕小,恢复快,但学习曲线较陡。
5.前路手术的优点前路手术的优点在于短节段融合,同时矫形力可直接作用于侧方移位和旋转的椎体,拥有力学优势。
6.前路手术的缺点前路手术的缺点在于技术要求高,暴露困难(上下终椎区处理不彻底),麻醉需双腔管插管、单肺通气等。
随着后路三柱固定系统的出现和三维矫正技术的应用,前路手术的局限性和手术本身对胸腹腔脏器的影响等,使其适应证逐渐减少。
(前路融合T11-L3)前后路联合手术或分期手术前后路联合手术的适应证为僵硬的脊柱侧凸,尤其是90°以上,脊柱柔韧性小于20%,被动矫形差或残留角度大于40的脊柱侧凸,可以先行前路脊柱松解,一期或二期后路三维技术矫正脊柱侧凸加植骨融合。
对术前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为降低手术矫正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神经系统症状加重,也可采用颅盆环牵引矫正。
通过盆环牵引对脊柱施加缓慢矫正力,利用脊柱的变特性,能有效提高侧凸的矫正率。
另外,由于颅盆环牵引速度缓慢,提高了脊髓对牵拉的耐受性,即使治疗中出现神经损伤症状,通过及时调整外固定架,也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年龄较大或凹侧早期融合的严重患者,可以进行一期后路脊柱松解,同时完成置钉,然后卧床大重量牵引2~3周,二期再行后路矫形手术。
这样的分期手术既可在较安全的情况下提高娇形的效果、又避免开脚松解手术使得原本较差的肺功能进一步加重。
Risser征小于0,仍具有较多生长潜能的患者为避免后路内固定后出现曲轴现象需先行一期前路骨阻滞、再行二期后路内固定术。
部分患者可先行单纯后路内固定术,术后严密随访,如有曲轴现象的迹象,则再行前路骨阻滞术。
对于胸腰椎后凸形明显、驱干塌陷、脊柱支撑作用已丧失的患者在一期后路矫形术后需行二期前路侧支撑融合术。
03特发性脊柱侧凸植骨融合发性脊柱侧凸手术分两个方面,即矫形和植骨融合。
要维持矫形,必须依靠牢固的植骨融合。
(手术矫形并植骨融合)前路融合术常用于下列情况:1.病例选择(1)明显弹性差的柱倒凸需通过前路松解,以便更好地矫形。
(2)部分翻修病例的严重后凸形已无法再通过后路矫形的患者可进行单纯支撑植骨。
(3)严重转時形或不宜后路形者如严重椎板缺如等,侧凸患者需做前路矫形术时。
(4) Mardjetako等推荐下列柱前路手术指征:年龄小于10岁,Y 形软骨未闭,Risser征小于0。
2.手术方法前侧入路,根据需融合的部位可选择开胸、胸腹联合切口、腹膜外斜切口等。
凸侧入路,显露椎体后,切除椎间盘及上、下椎体终板、取碎骨片作椎间植骨。
术中注意必须结扎椎体节段血管,以防出血。
椎间盘尽可能切除,并暴露上、下椎体松质骨,以便很好地融合;椎间植骨不宜过深,以免向后移动,压迫脊髓;也不能太靠前,太松,以防碎骨片向前脱落,植骨块融合不好。
后路融合术Russel Hibbs于1914年应用脊柱融合方法治疗了第一例脊柱侧弯患者。
1924年他用石膏形和脊柱融合技术治疗脊柱侧弯,使该方法成为经典的融合方法。
脊柱后路融合方法很多,它们的基本要点是取髂骨作小关节内外的融合。
Goldstein手术的主要特点是在横突周围仔细进行解剖,除了小关节外,还需进行横突间植骨。
Moe手术是改良的侧方小关节内融合。
这些手术方法虽然存在差异,但目的都是为了促进骨融合。
因此,必须仔细清理骨组织上所有软组织碎屑,完全去皮质,破坏小关节,并做大量的自体髂骨植骨。
(后路内固定矫形融合)参考文献:[1]Kaur Japsimran,Koltsov Jayme C B,Kwong Jeffrey W,Cheng Ivan,Vorhies John S. Does Navigation Make Spinal Fusion for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Safer? Insights From a National Database.[J]. Spine,2021,46(19):[2]Emara Essam A,Taha Hossam S,AbdelGhany Walid A,AbouZeid Ahmed H,Yusuf Mohammad A. Evaluation of Vertebral derotation in the correction of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J]. QJM: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e,2021,114(Supplement1):[3]Ruiz John N M,Kandwal Pankaj,Lau Leok Lim,Po Gabriel Liu Ka,Thambiah Joseph,Wong HeeKit. Selective Thoracic Fusion for Idiopathic Scoliosis: A Comparison of Three Surgical Techniques with Minimum 5-year Follow-up.[J]. Spine,2021:[4]Wang Lipeng,Liu Jiangli,Song Xiaoxiao,Luo Muhui,Chen Yongquan. Hidden blood loss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patients undergoing posterior spinal fusion surgery: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765 cases at a single centre.[J].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2021,22(1):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场。
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