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的升降浮沉
中药的“升降浮沉”和“升清降浊”,怎样理解?

中药的“升降浮沉”和“升清降浊”,怎样理解?对中药的升降沉浮与升清降浊应当怎么理解呢?首先,从中医理论来说,阴阳之道,火性炎上具升性,水性润下具降性。
但阴阳互根性又决定阳降阴升方可既济。
如果不懂,请允许打个比喻,天上阳光降落人间才有大地温暖,地上湖海水气上升天空才有云雨,这就叫水火既济。
若太阳光不降湖海水气不升,那大地一派寒冽,天空一片燃烧,那叫水火未济。
水火未济的世界万物不能生长人类也无法生存。
所以中医理论对人体阴阳升降沉浮的道理就在这里。
其次,从中医认识论解剖来说,中医不仅解剖懂得五脏六腑气血津液,还将人体分为三个区域,谓之三焦,就是上焦中焦与下焦。
三焦性质不同,如上焦如羽毛之轻,非轻盈药不治。
下焦如渎,非重镇药不达。
这就从人体三焦角度说明了中药升降沉浮的重要性。
最后,中药本身具有清浊升降的基本属性。
比如同一植物,花主升根主降,皮主外,杆主内。
象眼睛有病了,多用菊花因其升而清其上。
比如大便干结了,可用大黄之降降浊通便。
比如有风寒表实症者,用麻黄之浮且轻驱邪于营卫之外。
比如腰膝疼痛用牛膝之重引药直达病所。
所以,中药之升降沉浮与升清降浊是中医人的最基本常识,中医的配伍无不注意升清降浊,如柴胡,升麻,桔梗主升,槟榔,沉香,鳖甲主降。
如果仅知这些还是学不好中医,当知用药之轻重,季节之变化,人体肥瘦清浊之区别,疾病标本轻重之不同,所以选药定量也不同。
有的升清降浊药可以为君,有的只能为臣,有的只是做向导的引药而已。
所以,懂得这些道理,常常事半功倍,效如桴鼓。
不懂,只能望医兴叹,甚至大骂骗子!盼君康2小时前升降浮沉是中药的四种基本特性,升主升清,降主降浊,浮者走表,沉者走里。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气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
寒凉之药可以清热,热药可以祛寒,温药可以通达。
辛味(辣味)主散发,甘味主补养调和,酸味主收敛生津,苦味主燥湿祛火,咸味主软坚散结。
辛甘之味为阳,主升主浮主升清,酸苦减味为阴,主沉主降主降浊。
如何理解中药的升降沉浮

如何理解中药的升降沉浮
中药的升降沉浮性能,是用以概括药物作用趋向性的,主要反映药物对于病症的病势趋向的影响,升表示上升,降表示下降,浮表示向外发散,沉表示向内闭藏。
四种作用趋向当中,升与降,沉与浮,分别是相对的,而升与降,沉与浮,分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实际应用中,往往生浮并提,沉降并提,难以截然区分。
升降沉浮虽然是中药的性能之一,但不少药物,如消食药、驱虫药、杀虫止痒药等,多无明显的升降沉浮之性。
而不少药物又具有二向性,起作用趋向,即表现为升浮,又可表现为沉。
如麻黄有解表与宣肺的作用,其性升浮,而又有利水退肿与平喘的作用,有为沉降。
天麻可抑制肝阳、息风止痉,表现为沉降,而用于祛风,有表现为升浮。
这些药物虽有二向性,但又有主次之分,如麻黄通常认为其表现为升浮。
卫生专业知识:中药之升降浮沉

卫生专业知识:中药之升降浮沉吉林医疗考试交流群:73783885在事业单位医疗卫生考试中,中药学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多数考生对此却望而却步。
针对这种情况,中公教育专家总结归纳出中药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一、含义升降浮沉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
二、确定依据1、药物的质地药物所具有的升降浮沉特性与药物的质地有关,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
2、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3、药物的性味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
4、药物的效用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凡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是升浮的;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但有少数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着既升浮又沉降的“双向性”,如川芎能“上行头目”(升浮)以祛风止痛,又可“下行血海”(沉降)以活血调经。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三、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四、影响因素每一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影响其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炮制和配伍,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物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减弱。
故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吉林医疗卫生考试网吉林事业单位考试网中公教育官方资料,严谨非法盈利行为!中公教育官方网站:中公教师考试网站站:。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药的药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等方面。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包括苦、甘、酸、辛、咸。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方式和疗效表现。
升降沉浮则是指中药在体内的运行方向和作用方式,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实现疾病的治疗。
君臣佐使则是中药配伍原则中的重要概念,包括主药、辅药、佐药和使药,各自起到不同作用,共同配合完成治疗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旨在帮助更多人了解中药的疗效机制和运用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简要概述本文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君臣佐使的原理,分析其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
最后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探讨这些理论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种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从而提升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基本理论,揭示中药的药性归经、用药规律和配伍原则。
通过对中药的四气五味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从而在临床应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深入探讨中药的升降沉浮和君臣佐使的原理,可以帮助医师更加灵活地运用中药药性,定制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实现“以药调药”的最佳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运用原则和规律,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正文2.1 中药的四气五味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描述了中药性味归经所表现出的特性。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
中药相关内容

中药相关内容中药材药物的升降浮沉2009-3-30 11:25 【大中小】一、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要领之一。
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利、崩漏、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此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这种性能,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二、升降与浮沉的作用升降属阳,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上、在表、病势下陷者。
沉降属阴,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下、在里、病势上逆者。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有些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显。
三、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一般来说,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
性味和升降浮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药物作用特点的概括。
升降浮沉与性味是间接相关,与功效是直接相关。
四、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1.炮制。
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配伍。
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归经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
如同属寒性药物,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但其作用范围,或偏于清肺热,或偏于清肝热,各有所长。
再如同一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等不同。
因此,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作进一步归纳,使之系统化,这种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
中药的升降浮沉

中药的升降浮沉不同的中药在我们的身体中走向不同,有的中药是往上升的,有的中药是往下降的,有的药物走五脏,有的药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
如何清楚地知道什么药是上升什么药物下降的呢,这个从一些药物的名字就能看出来,比如升麻,就是往上升的,比如沉香就是往下沉的。
花叶升散,凡子必降花和叶是升散的。
它们在植物的最表层,花散发出清香,属于散,叶子每天蒸发出大量的水分,也是属于散,用于人体也由升散的作用。
也有例外比如旋复花,它不升不散,而是降。
凡子必将,植物的种子,比如五味子,车前子,等,植物的种子一般都是在枝头成熟后掉落在地上。
这往往就是下降,它的药性也有下降的作用。
还有桃仁,杏仁,柏子仁等,他们虽然是种子,但是带有油性所以他们便还有一个作用,通便润肠。
这些种子都有一个特点,偏温性。
但是也有例外,蔓荆子性凉,质地轻,可以用于升散头面之风。
植物的枝丫会走人体的四肢,比如桂枝,桑枝等都是走向四肢的,像四肢痛,胳膊发麻引经药可以用桑枝。
梗就是植物的中间的梗子,也叫主茎,植物的养料主要是从植物根通过梗往上运输。
叶子光合作用的能量也是通过茎,运输到根部进行储藏。
所以茎能升能降。
在人体内能起到,通气调气,能升能降,调气就是在这升降之中完成。
根部入药要复杂一些,往上的根和往下的根它所治疗的病都是不一样的,偏向上部的根他是属于给植物输送养料的,往下部的跟是属于再土地里吸取养分。
所以往下部的根往下走一般都是治疗下焦的病的,中间的那一节则为守中,治疗中焦的病。
比如当归,当归可以分为三部分,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
当归头上行而活血。
当归身守中而养血,当归尾下行而破血。
中药学“升降浮沉”是什么

中药学“升降浮沉”是什么发布时间:2021-08-30T04:42:52.289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7期作者:高强[导读] 而沉降的药物都有下行、向里的作用,一般是清热、平喘等药物。
都江堰市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1830中药学是我国特有的医学技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药学中的“升降沉浮”是中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指的是药物的四种不同药性,在临床上也作为用药的原则,在实际使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升降沉浮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不同取向,其中升就是上升、提升的含义,这种药性的药物通常用于治疗病势下陷,发挥升的作用;降指的是下降、降逆的含义,主要用于治疗病势上逆,具有降的作用;沉指的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识,治疗病位在表面的疾病,具有浮的作用;而沉则是重沉、下行泄利的含义,治疗病位在里的疾病,具有沉的作用。
也就是说升浮的药物,都能够发挥上行、向外的作用,一般是散寒、催吐等相关药物;而沉降的药物都有下行、向里的作用,一般是清热、平喘等药物。
人们发病由于病变的位置会有一定的差异,病势也有上逆和下陷等区别,因此在治疗上也需要结合患者病情的不同状况,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
升降沉浮是对于药性认识的归纳办法,对于药物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治疗肺病咳嗽相关症状疾病中,应当使用肺经药物,但是也需要考虑病势的状况,选择使用升浮沉降的药物,如果是因为外邪束肺等原因导致的咳嗽,那么就需要采用升浮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由于肺虚久咳就应当采用五味子等药性沉降的药物进行治疗。
通常来说升降沉浮药性会与药物的性味、质地等有一定的关联。
影响药物升降沉浮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个因素:(1)四气五味通常来说味道属于辛、甘,气属于温、热等性质的药物,都是属于升浮药物,常见的有麻黄、黄芪等药;味道属于苦、酸、咸,气属于寒、凉等性质的药物都都是属于沉降药物,常见的有大黄、芒硝等药物。
(2)质地轻重一般来说花、叶、枝、皮等质地比较轻的药物都是属于升浮性质的药物,常见的有苏叶、菊花、蝉衣等类型的药物;但是种子、果实、矿物等质量较重的药物,大多是属于沉降物,常见的药物有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相关类型的药物。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什么意思?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什么意思?
升就是上升,让气上去的意思,比如中气不足而下陷的人,就会出现胃下垂,脱肛,那就要用升的药,比如升麻,柴胡,黄芪,人参等,都可以让气上升
降就是下降,让气往下走的意思,比如气不降,就会出现气逆,嗳气,反流,打嗝等,那就要用降气、或理气的药,比如陈皮,莱菔子,槟榔,都可以让气下降
浮就是表面,让气往外走的意思,比如受了风寒,寒邪等,就要用发散解表的药,比如薄荷,麻黄,桂枝,生姜等,都可以走表祛邪
沉就是里面,让气走里,一般指三阴证,也就是里症了,就要用温阳散寒的药,比如干姜,肉桂,附子,乌药等,都是散寒走里的药
中医讲辛辣味则发散,发散都是升浮的药,所以吃了容易出汗,烦躁,上火等,比如生姜,辣椒,花椒是不是这样呢?
而苦、酸、咸都是寒凉得多,一般都是沉降的药,所以吃了容易安神,清热,睡觉好。
比如三黄片很苦就能够清热,而龙骨牡蛎是咸(海里的)就能安神,睡眠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草药的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就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
它们的意义如下:
(一)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势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
(二)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
(三)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能治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
(四)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治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
归纳来说,凡升浮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如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升浮的。
凡沉降的药物,都能下行、向里;如清热、泻下、利水、收敛、平喘、止呃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沉降的。
升降浮沉,既是四种不同药性,同时在临床上又作为用药的原则,这是它的重要意义。
因为人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同,病势有上逆和下陷的差别,在治疗上就需要针对病情,选用药物。
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胃气上逆的呕吐,当用姜半夏降逆止呕,不可用瓜蒂等涌吐药;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黄耆、党参、升麻、柴胡等益气升提,不可用大黄等通便药;病位在表者,宜发表而不宜收敛,因表症须发汗解表,当用紫苏、生姜等升浮药,而不能用浮小麦、糯稻根等收敛止汗药;病位在里者,宜清热、泻下或温里、利水等沉降药,不宜用解表药等。
如肝阳上逆的头痛,误用升散药,反而造成肝阳更为亢盛的情况;脾阳下陷的泄泻,误用泄降药,反而造成中气更为下陷、以致久泻不止的症状。
升降浮沉,也是对药性认识的一种归纳方法,并且在应用上和药物的归经有密切联系。
例如,肺病咳嗽,当用肺经药物,但又须区分病势的惰况,考虑升浮沉降的药物;如果由于外邪束肺、肺气失宣引起的咳嗽,当用升浮药发散外邪、宣畅肺气,如麻黄、桔梗等;如肺虚久咳就应该用敛肺止咳的五味子、诃子药性沉降的药物来
治疗。
又如,气分上逆的病症,应当用沉降药来治疗,但又须区别属于何经的病症,如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就要用半夏、丁香等胃经降逆药;肺气上逆、咳嗽气喘,就要用旋覆花、白前等肺经降逆药。
升降浮沉的药性,一般来说和药物的性味、质地有一定关系。
在药性方面来说,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因此有“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散、热无沉降”的说法。
在药物质地方面来说,凡花、叶以及质轻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种子、果实、矿石以及质重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
但是,上述情况又并不是绝对的,还必须从各种药物的功效特点来考虑,例如,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
在性味和质地方面,药物的升降浮沉也是如此,如苏子辛温、沉香辛微温,从性味来说应是升浮,但因为质重,所以作用为沉降;胡荽子药用种子应是沉降,但因为药性辛温,所以作用为升浮等等。
此外,通过药物的炮制,也能使升降浮沉有所转化,如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敛、盐制则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