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造模巧记400味中药归经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中医的升降浮沉

中医的升降浮沉
病(疾病的升降浮沉):
升——病势向上——呕吐、呃逆、喘息
降——病势向下——腹泻、崩漏、脱肛
浮——病势向外——发烧、盗汗、自汗
沉——病势向内——表邪不解、疹毒内攻
治、药(治疗和药物的升降浮沉):
升——(治疗疾病的降)——升阳、发表——升麻降——(治疗疾病的升)——降逆——半夏浮——(治疗疾病的沉)——散寒、解表——麻黄、桂枝沉——(治疗疾病的浮)——潜阳、重镇——龙骨、牡蛎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的关系:
辛甘温热——主升:麻黄、桂枝
酸咸苦寒——主降:大黄、芒硝
升降浮沉与药质轻重的关系:
主升——质轻:花叶(菊花、桑叶)
主降——质重:子实(苏子、磁石)
特殊的药物(例外的情况):
旋复花:质轻,主沉降
苍耳子——质重,主升浮。
升降浮沉五味各表

升降浮沉五味各表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在于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性能。
药物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
《素问·六微旨大论》谓:“升降出入,无[sa5]器不有。
”指出气机升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如一旦发生故障便会产生疾病。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以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阐明了应根据升降出入障碍所产生疾病的病势和病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金元时期升降浮沉学说得到了全面发展,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旨承《内经》,首倡“气味厚薄升降图说”,用运气演说阐发了药物具有升降浮沉不同作用趋向的道理。
其后,李东垣、王好古、李时珍等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使药物升降浮沉学说趋于完善。
它作为说明药物作用的理论依据,是对四气五味的补充和发展。
五味的作用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
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将药食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药食的作用。
而在医学中则以之作为概括药物作用的理论,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五味理论。
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以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的,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
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见之于《内经》、《本经》之中。
《内经》对五味的作用和应用及阴阳五行属性都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从而为五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中药的五味理论。
药性的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
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药物五味的认定,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但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的不同反应和获得不同的疗效,而被归纳总结出来的。
中药学歌诀

中药学歌诀
以下是一些中药学歌诀供参考:
中药性能歌:中药主要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
四气歌:四气分寒热温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温热可补火助阳,温里散寒;寒凉可清热泻火,解毒助阴。
治疗大法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纲。
五味歌:五味指辛甘苦咸酸,各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辛可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能缓急,苦可燥湿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软坚,酸能固涩收敛,淡能渗湿利水。
十八反歌:本草明确记载十八种药物相反,如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等反乌头,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人参、细辛、芍药反藜芦。
十九畏歌: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
归经升降浮沉五味四气

归经升降浮沉五味四气文章目录•一、四气五味•二、升降浮沉•三、归经四气五味四气五味,是说明药物性能的基本部分。
用气味来说明药性,是中药学中的特点。
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这四种不同的药性,都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上表现出来,而为我们所认识,譬如能治疗热病的药物,我们便知道它具有寒凉的性质;能治疗寒病的药物,便知道它具有温热的性质。
《内经》上所说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及《神农本草经》上“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说法,便是把药物寒、热、温、凉的作用加以归纳后,给后人提出的治病用药的原则。
寒热与温凉,实际上就是阴阳两方面。
寒凉为阴,温热为阳。
寒和凉,温和热,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所以,历代本草书上每有寒、微寒,温、大温等叙述。
所谓微寒,即相当于凉,大温即相当于热。
此外,又有一种平性的药物,这些药物,偏胜之气不很显著,性质和平,故称为平性。
但实质上,仍有温偏凉的不同,故虽有平性之名,而一般仍总称为四气。
运用药物,必先掌握寒热温凉四气,当我们治疗一个疾病,通过四诊八纲的诊断后,首先应考虑到的就是这个病属于阴证呢?还是属于阳证?用药就应随其证候而选择寒药或热药。
例如一个表现为大热口渴、目赤心烦、脉搏洪数等阳盛的病人,就必须用寒凉药清热泻火,如石膏、知母、黄连、黄芩之类;若表现为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疲倦欲寐、脉搏微弱等阴盛的病人,就必须用温热药祛寒助阳,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之类。
如果不明四气,不分阴阳,治疗阳性的热病用热药,阴性的寒病用寒药,则无异于助纣为虐,其后果必然会促使病情的加速恶化,甚而造成死亡。
五味,就是辛、酸、甘、苦、咸,可通过味觉而加以辨别,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不但知道食物具有五种不同的味道,且体会到五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内经》上所说的“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便是把五味的作用,进行了归纳。
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补充为“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和,苦能燥能泻,酸能收能涩,咸能软能下”。
中药学记忆口诀,这样记又快又准!

中药学记忆口诀,这样记又快又准!其实记忆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有些很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就是记不住,原因在于死记硬背,没有把记忆对象形象化,所以很难有助于记忆。
掌握口诀记忆知识,把互不关联的记忆对象编成口诀有利于记忆,学会整理和分类,适当的分散记忆,有时比集中记忆效果更好。
常见的中药学记忆口诀,赶紧收藏起来备用吧!炮制方法炮制方法:炮制方法分三类,火制水制或煮蒸。
(一)火制法1.煅制药置皿中间接煅,或置火内直烧红,矿物贝壳坚硬物,煅后易煎变性能,龙牡本性能沉降,煅后收敛作用重。
2.炮制药物和砂锅内炒,四面焦黄爆烈成,山甲鳞片煎无味,砂炮诛形药性猛。
3.煨制药裹湿纸或面糊,灰火温度适度煨,纸或面糊焦黑休,肉果煨后毒臭催。
4.炒制药置锅内多拌炒,目的不同温度校,栀子枳壳拌炒后,苦寒性味大减少。
增加温度炒成炭,地榆炒炭止血妙。
也有密闭煅灰法,棕炭血余太轻飘。
5.炙制炙炒方法无差剧,炙制需要加辅料,蜜炙调拌微炒黄,温中补益炙甘草;蜜炙款冬润肺用,蜜炙黄芪补气好。
盐炒熟地能养肾,醋炙玄胡敛肝疗。
当归蜜炙能养血,酒炙当归活血高。
(二)水制法1.漂制水浸药物去杂质,水漂怪味可去却,苁蓉腥咸难进口,漂后煎服不难吃。
2.洗制水酒醋盐浸坚物,质地软化易制切,槟榔浸后易切片,半夏被洗毒性劫,酒洗大黄醋玄胡,增加功效更受益。
知母黄柏均入肾,盐洗引药作用杰。
养阴多用鳖血浸,醋浸收敛效更捷。
3.水飞制滑石朱砂均矿石,加水研磨飞作药,半浮半沉凉干用,有利吸收减刺激。
(三)水火合制地黄首乌蒸熟用,补血作用效更验,草乌煮后毒性减,大黄蒸用药性缓。
补虚药一、补气药补气甘温肺脾归,四参芪术药扁甘。
饴蜜枣绞红景加,壅中助湿理气辅。
元气虚脱吉林参,生津增智补肺脾。
性味甘温高丽参,温补力强阳虚好。
党参补中养血强,生津力缓慢病施。
太子参用补心气,洋参性寒养阴行。
脾肺气虚用术芪,止汗固表利水同。
黄芪升阳托疮毒,白术安胎养胎宜。
山药平补脾肺肾,肾气不固遗带消。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药的药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等方面。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包括苦、甘、酸、辛、咸。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方式和疗效表现。
升降沉浮则是指中药在体内的运行方向和作用方式,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实现疾病的治疗。
君臣佐使则是中药配伍原则中的重要概念,包括主药、辅药、佐药和使药,各自起到不同作用,共同配合完成治疗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旨在帮助更多人了解中药的疗效机制和运用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简要概述本文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君臣佐使的原理,分析其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
最后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探讨这些理论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种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从而提升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基本理论,揭示中药的药性归经、用药规律和配伍原则。
通过对中药的四气五味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从而在临床应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深入探讨中药的升降沉浮和君臣佐使的原理,可以帮助医师更加灵活地运用中药药性,定制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实现“以药调药”的最佳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运用原则和规律,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正文2.1 中药的四气五味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描述了中药性味归经所表现出的特性。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
几何造模巧记400味中药归经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几何造模巧记400味中药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许仕杰;黄纯美;周福生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7)1
【摘要】几何造模 ,是运用平面内的点、线、角和图形来表示中药的性能 (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的一种方法。
其目的是将传统中药学与几何结合起来 ,从而使中药的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直观化、形象化 ,有规律可循。
通过《中药学》(第 6版 )教材中的 4 0 0味中药的研究 ,认为几何造模具有以下意义:①直观化、形象化 ,便于记忆;②优化临床医生用药;③有利于新药的开发;④运用“子午流注学说”赋予升降浮沉新涵义。
总之 ,几何造模转变药性文字记忆为图形记忆 ,具有创新性、可行性。
【总页数】3页(P15-17)
【关键词】几何造模;药性;中药学;医学教育;记忆;中药;药性
【作者】许仕杰;黄纯美;周福生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1
【相关文献】
1.中药四气五味理论及相关性研究探析 [J], 王文欣;杜武勋
2.摸清食物脾气巧辨“四气五味” [J], 康健;
3.试论中药的四气五味及气与味的关系 [J], 文建军;贾少谦
4.您了解事物的"五味""归经"和"升降浮沉"吗? [J], 徐远
5.论中药四气五味与电子得失吸推偏移能级升降说 [J], 盛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一、四气五味寒热温凉谓四气,四性添平五气谈。
药性寒凉能清热,泻火解毒养阴管。
温性药物能通络,助阳温中能散寒。
寒凉属阴治热病,温热属阳阴寒散。
药性平和作用缓,实际平性有偏袒。
辛酸甘苦咸五味,药味不同作用换。
味辛能散行气血,气滞血瘀表证散。
苦味能泻善燥湿,泻火通便降气宜。
酸涩收敛固涩用,久痢脱肛遗盗汗。
咸有软坚润下功,痰核瘰疠便秘搬。
甘能补虚和缓急,补益调和缓痉挛。
甘淡渗湿利小便,水肿胀满最好用。
四气五味有联系,不能分割和切断。
黄连苦寒能燥湿,浮萍辛寒风热散。
黄芪甘温能补气,芦根甘寒清热烦。
更有药物兼味多,兼味越多功亦繁。
二、升降浮沉药有升降浮沉分,体内作用不一般。
升浮质轻上行走,升阳发表散风寒。
沉降质重善下行,潜阳降逆能收敛。
升浮性多辛甘热,沉降寒凉咸苦酸。
辛温甘平或微苦,气薄发汗升阳散。
麻黄荆芥柴胡类,升麻葛根均发散。
气厚温里能散寒,附桂姜萸诸药联。
味厚能泄苦咸寒,清火泄下三黄煎。
味薄能通甘淡酸,通降下行茯苓串。
花叶质轻能升浮,旋复独降不一般。
种子果实质量降,芫荽牛蒡能发散。
根据需要定性能,炮制配伍能变换。
酒炒能升姜炒散,盐炒下行醋炒敛。
升降浮沉配伍好,跟随主药能升潜。
三、归经药物总有特殊用,治疗疾病有殊功。
药物归经是特点,长期实践认识通。
脾病泄泻食不馨,止泻健运脾经从。
咳嗽痰喘是肺疾,止咳化痰肺经供。
桑皮清肺能归肺,夏枯草清热肝胆攻。
石膏清热并泻火,肺胃有热此药送。
熟地补肾归肾经,白术健睥脾经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