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四卷(唐纪)(6)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四卷全文,翻译赏析

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四卷全文,翻译赏析唐纪七十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中之上广明元年(庚子、880)唐纪七十唐僖宗广明元年(庚子、公元880年)[1]十一月,河中都虞候王重荣作乱,剽掠坊市俱空。
[1]十一月,唐河中都虞侯王重荣兴兵作乱,四乱抢劫,河中坊市被抢夺一空。
[2]宿州刺史刘汉宏怨朝廷赏薄,甲寅,以汉宏为浙东观察使。
[2]唐宿州刺史刘汉宏抱怨朝廷给他的赏赐太轻薄,甲寅(初四),朝廷任命刘汉宏为浙东观察使。
[3]河东节度使郑从谠以本道兵授诸葛爽及代州刺史朱玫,使南讨诗以嘲贼者,尚让怒,应在省官级门卒,悉抉目倒悬之;大索城中能为诗者,尽杀之,识字者给贱役,凡杀三千余人。
[13]有人在长安尚书省都堂官府大门上涂写诗句,嘲弄黄巢军,尚让见后勃然大怒,将当时在尚书省的官员和守门的士兵,全部挖去眼睛,头足倒悬挂于门前;又于长安城中大肆搜索能写诗的人,抓到的全部杀死,凡认识字的人均罚作贱役,所杀总计有三千余人。
[14]瞿稹、李友金至代州,募兵逾旬,得三万人,皆北方杂胡,屯于崞西,犷悍暴横,稹与友金不能制。
友金乃说陈景思曰:“今虽有众数万,苟无威信之将以统之,终无成功。
吾兄司徒父子,勇略过人,为众所服;骠骑诚奏天子赦其罪,召以为帅,则代北之人一麾响应,狂贼不足平也!”景思以为然,遣使诣行在言之;诏如所请。
友金以五百骑赍诏诣达靼迎之,李克用帅达靼诸部万人赴之。
[14]唐将瞿稹、李友金来到代州,十多天后,募得士兵三万人,都是北方的杂胡,驻扎在崞县之西,这些胡族士兵粗犷骠悍,暴虐凶横,瞿稹和李友金都无法控制。
李友金于是游说陈景恩:“今天虽然有兵众好几万人,如果没有威信卓著的将领统帅他们,最终是不能成功的。
我的兄长司徒李国昌与他的儿子李克用,均有过人的勇力和智略,为兵众所推服;陈骠骑如果能上奏大唐天子赦免他们的罪,召回他们任为统帅,就可以使代北诸胡士兵群起响应,贼寇再猖狂也不足以平定了!”陈景恩听后感到有道理,于是派遣使者到成都行宫向唐僖宗奏请;唐僖宗颁下诏书批准了陈景恩的请求。
资治通鉴245 卷第二百四十四 唐纪六十.pdf

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纪六十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年(己酉,829)1 春,正月,亓志绍与成德合兵掠贝州。
2 义成行营兵三千人先屯齐州,使之禹城,中道溃叛;横海节度使李祐讨诛之。
3 李听、史唐合兵击亓志绍,破之;志绍将其众五千奔镇州。
4 李载义奏攻沧州长芦,拔之。
5 甲辰,昭义奏亓志绍馀众万五千人诣本道降,置之洛州。
6 二月,横海节度使李祐帅诸道行营兵击李同捷,破之,进攻德州。
7 武宁捉生兵马使石雄,勇敢,爱士卒;王智兴残虐,军中欲逐智兴而立雄,智兴知之,因雄立功,奏请除刺史。
丙辰,以雄为壁州刺史。
8 史宪诚闻沧景将平而惧,其子唐劝之入朝。
丙寅,宪诚使唐奉表请入朝,且请以所管听命。
9 石雄既去武宁,王智兴悉杀军中与雄善者百馀人。
夏,四月戊午,智兴奏雄摇动军情,请诛之。
上知雄无罪,免死,长流白州。
10 戊辰,李载义奏攻沧州,破其罗城。
李祐拔德州,城中将卒三千馀人奔镇州。
李同捷与祐书请降,祐并奏其书,谏议大夫柏耆受诏宣慰行营,好张大声势以威制诸将,诸将已恶之矣;及李同捷请降于祐,祐遣大将万洪代守沧州;耆疑同捷之诈,自将数百骑驰入沧州,以事诛洪,取同捷及其家属诣京师。
乙亥,至将陵,或言王庭凑欲以奇兵篡同捷,乃斩同捷,传首,沧景悉平。
五月庚寅,加李载义同平章事。
诸道兵攻李同捷,三年,仅能下之,而柏耆径入城,取为己功,诸将疾之,争上表论列。
辛卯,贬耆为循州司户。
李祐寻薨。
11 壬寅,摄魏博副使史唐奏改名孝章。
12 六月丙辰,诏:“镇州四面行营各归本道休息,但务保境,勿相往来;惟庭凑效顺,为达章表,馀皆勿受。
”13 辛酉,以史宪诚为兼侍中、河中节度使;以李听兼魏博节度使。
分相、卫、澶三州,以史孝章为节度使。
14 初,李祐闻柏耆杀万洪,大惊,疾遂剧。
上曰:“祐若死,是耆杀之也!”癸酉,赐耆自尽。
15 河东节度使李程奏得王庭凑书,请纳景州;又奏亓志绍自缢。
16 上遣中使赐史宪诚旌节,癸酉,至魏州。
时李听自贝州还军馆陶,迁延未进,宪诚竭府库以治行。
资治通鉴第二百零五卷(唐纪)(5)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零五卷(唐纪)(5)原文[6]甲寅(二十四日),前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因私自拜见皇嗣获罪,腰斩于街市。
从此公卿以下官员都不得晋见皇嗣。
又有人告发皇嗣有秘密异谋,太后命令来俊臣审讯他身边人员,他们受不住酷刑,都想违心认罪。
太常寺工人京兆人安金藏大声对来俊臣说:您既然不相信我的话,我请求剖出心肝以表明皇嗣不谋反。
他立即抽出佩刀自己剖胸,五脏都流出,血流满地。
太后听说,命令将他抬入宫中,让医生将五脏纳入体内,用桑皮线缝合,敷上药,经过一个晚上才苏醒。
太后亲自去看望他,叹息说:我有儿子不能自己看清楚,结果使得你这样。
立即命令来俊臣停止审讯,皇嗣因此得免于难。
[7]罢举人习《》,更习太后所造《臣轨》。
[7]朝廷停止应举的人学习《老子》,改为学习太后所编的《臣轨》。
[8]二月,丙子,新罗王政明卒,遣使立其子理洪为王。
[8]二月,丙子(十六日),新罗王金政明去世,朝廷派遣使者封他的儿子金理洪为王。
[9]乙亥,禁人间锦。
侍御史侯思止私畜锦,李昭德按之,杖杀于朝堂。
[9]乙亥(十五日),朝廷禁止民间拥有彩色有花纹的丝织品。
侍御史侯思止私自贮存这种丝织品,李昭德查办他,用杖刑将他杀死于朝堂。
[10]或告岭南流人谋反,太后遣司刑评事万国俊摄监察御史就按之。
国俊至广州,悉召流人,矫制赐自尽。
流人号呼不服,国俊驱就水曲,尽斩之,一朝杀三百余人。
然后诈为反状,还奏,因言诸道流人,亦必有怨望谋反者,不可不早诛。
太后喜,擢国俊为朝散大夫、行侍御史。
更遣右翊卫兵曹参军刘光业、司刑评事王德寿、苑南面监丞鲍思恭、尚辇直长王大贞、右武威卫兵曹参军屈贞筠皆摄监察御史,诣诸道按流人。
光业等以国俊多杀蒙赏,争效之,光业杀七百人,德寿杀五百人,自余少者不减百人,其远年杂犯流人亦与之俱毙。
太后颇知其滥,制:六道流人未死者并家属皆听还乡里。
国俊等亦相继死,或得罪流窜。
[10]有人告发岭南流放人员谋反,太后派遣司刑评事万国俊代理监察御史前往查问。
资治通鉴246 卷第二百四十五 唐纪六十一.pdf

卷第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中太和八年(甲寅,834)1 春,正月,上疾小瘳;丁巳,御太和殿见近臣,然神识耗减,不能复故。
2 二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3 夏,六月丙戌,莒王纾薨。
4 上以久旱,诏求致雨之方。
司门员外郎李中敏上表,以为:“仍岁大旱,非圣德不至,直以宋申锡之冤滥,郑注之奸邪。
今致雨之方,莫若斩注而雪申锡。
”表留中;中敏谢病归东都。
5 郯王经薨。
6 初,李仲言流象州,遇赦,还东都。
会留守李逢吉思复入相,仲言自言与郑注善,逢吉使仲言厚赂之。
注引仲言见王守澄,守澄荐于上,云仲言善《易》;上召见之。
时仲言有母服,难入禁中,乃使衣民服,号王山人。
仲言仪状秀伟,倜傥尚气,颇工文辞,有口辩,多权数。
上见之,大悦,以为奇士,待遇日隆。
仲言既除服,秋,八月辛卯,上欲以仲言为谏官,置之翰林。
李德裕曰:“仲言向所为,计陛下必尽知之,岂宜置之近侍?”上曰:“然岂不容其改过?”对曰:“臣闻惟颜回能不贰过。
彼圣贤之过,但思虑不至,或失中道耳。
至于仲言之恶,著于心本,安能悛改邪!”上曰:“李逢吉荐之,朕不欲食言。
”对曰:“逢吉身为宰相,乃荐奸邪以误国,亦罪人也。
”上曰:“然则别除一官。
”对曰:“亦不可。
”上顾王涯,涯对曰:“可。
”德裕挥手止之,上回顾适见,色殊不怿而罢。
始,涯闻上欲用仲言,草谏疏极愤激;既而见上意坚,且畏其党盛,遂中变。
寻以仲言为四门助教,给事中郑肃、韩佽封还敕书。
德裕将出中书,谓涯曰:“且喜给事中封敕!”涯即召肃、佽谓曰:“李公适留语,令二阁老不用封敕。
”二人即行下,明日,以白德裕,德裕惊曰:“德裕不欲封还,当面闻,何必使人传言!且有司封驳,岂复禀宰相意邪!”二人怅恨而去。
九月辛亥,征昭义节度副使郑注至京师。
王守澄、李仲言、郑注皆恶李德裕,以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宗闵与德裕不相悦,引宗闵以敌之。
壬戌,诏征宗闵于兴元。
7 冬,十月辛巳,幽州军乱,逐节度使杨志诚及监军李怀仵,推兵马使史元忠主留务。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二卷(唐纪)(6)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二卷(唐纪)(6)原文蒲州刺史陆象先为政崇尚宽厚简约,属下官吏百姓有罪,多当面用好言劝诫,然后让他们离开。
蒲州录事对陆象先说:明公不用刑杖,怎么能显示威风呢!陆象先回答说:人心都是相通的,难道这些人不理解我的话吗!如果你一定要我用刑杖来显示威风,那就应当从你开始!录事十分惭愧,赶忙退出。
陆象先曾对人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为政若能正本清源,何忧天下不治![11]秋,七月,己酉,王大破康待宾,生擒之,杀叛胡万五千人。
辛酉,集四夷酋长,腰斩康待宾于西市。
[11]秋季,七月,己酉(初四),王大败康待宾率领的叛军,生擒康待宾本人,击杀反叛的胡众一万五千人。
辛酉(十六日),唐玄宗召集了四夷各部酋长,在西市将康待宾腰斩。
先是,叛胡潜与党项通谋,攻银城、连谷,据其仓庾,张说将步骑万人出合河关掩击,大破之。
追至骆驼堰,党项乃更与胡战,胡众溃,西走入铁建山。
说安集党项,使复其居业。
讨击使阿史那献以党项翻覆,请并诛之,说曰:王者之师,当伐叛柔服,岂可杀已降邪!因奏置鳞州,以镇抚党项余众。
在这以前,叛军暗中与党项族合谋,准备攻打银城、连谷,占据该地的粮仓,张说率领一万名步兵和骑兵自合河关出其不意地向叛军发起攻击,叛军大败。
张说又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骆驼堰。
这时党项人反而攻击叛军,叛军溃不成军,向西逃入了铁建山。
张说安抚党项人,让他们像过去一样地生产和生活。
讨击使阿史那献认为党项人反复无常,请求将他们一起杀死,张说说:圣王的仁义之师,应当讨伐叛逆,安抚归服之众,怎么能杀死已归降的人呢!并上奏玄宗设置鳞州,以镇抚党项族余众。
[12]九月,乙巳朔,日有食之。
[12]九月,乙巳朔(初一),出现日食。
[13]康待宾之反也,诏郭知运与王相知讨之;上言,朔方兵自有余力,请敕知运还本军。
未报,知运已至,由是与不协。
所招降者,知运复纵兵击之;虏以为卖己,由是复叛。
上以不能遂定群胡,丙午,贬为梓州刺史。
[13]康待宾发动叛乱的时候,唐玄宗命令郭知运与王联合出兵征讨;王告诉玄宗,朔方军的兵力足够平叛之用,请玄宗命令郭知运撤回陇右。
《资治通鉴·唐纪》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唐纪》原文及翻译原文:神功元年冬,闰十月,以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
仁杰上疏以为:“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
自典籍所纪,声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国家尽兼之矣。
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
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久视二年夏,四月,戊申,(武则天)太后幸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车驾观葬舍利,太后许之。
狄仁杰跪于马前曰:“佛者戎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
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
山路险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
”太后中道而还,曰:“以成吾直臣之气。
”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
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
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
”乃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
”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
其人虽老,宰相才也。
”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
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
”太后曰:“已迁矣。
”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
”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
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
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
后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译文:神功元年冬季,闰十月,甲寅(二十一日),朝廷任命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
狄仁杰上疏认为:“天生四夷,都在先王疆界之外,所以东边抵达沧海,西边阻隔流沙,北边横着大沙漠,南边阻隔着五岭,这是上天用以限制夷狄而隔开中原和外夷的险阻。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七卷(唐纪)(6)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七卷(唐纪)(6)原文[7]重新实行全国酒酤专卖,只有西京不实行专卖。
[8]二月,戊午,李惟岳所署定州刺史杨政义降。
时河北略定,惟魏州未下;河南诸军攻李纳于濮州,纳势日蹙。
朝廷谓天下不日可平;甲子,以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以德、棣二州隶朱滔,令还镇。
滔固请深州,不许,由是怨望,留屯深州。
王武俊素轻张孝忠,自以手诛李惟岳,功在康日知上,而孝忠为节度使,己与康日知俱为都团练使,又失赵、定二州,亦不悦。
又诏以粮三千石给朱滔,马五百匹给马燧。
武俊以为朝廷不欲使故人为节度使,魏博既下,必取恒冀,故分其粮马以弱之,疑,未肯奉诏。
[8]二月,戊午(初五),李惟岳所任命的定州刺史杨政义投诚。
当时,河北基本平定,只有魏州尚未攻克。
河南各军在濮州进攻李纳,李纳所处的形势日见窘迫。
朝廷认为,过不了多久,天下便可以平定下来。
甲子(十一日),德宗任命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任命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任命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将德、棣二州隶属于朱滔,让他回归本镇。
朱滔再三请求将深州归属于己,朝廷不许,由此怨恨不满,留兵屯驻深州。
王武俊素来轻视张孝忠,自认为亲手诛杀李惟岳,功劳在康日知之上,但是张孝忠当了节度使,自己却与康日知都是都团练使,还失去了赵、定二州,也心中不快。
德宗又下诏命令王武俊给朱滔拨粮三千石,给马燧拨马五百匹。
王武俊认为朝廷不愿意让成德旧将担任节度使,魏博攻克以后,必然要攻取恒、冀二州,所以才分割他的粮食、马匹来削弱他。
他心怀疑虑,不肯接受诏命。
田悦闻之,遣判官王侑、许士则间道至深州,说朱滔曰:司徒奉诏讨李惟岳,旬朔之间,拔束鹿,下深州,惟岳势蹙,故王大夫因司徒胜势,得以枭惟岳之首,此皆司徒之功也。
又天子明下诏书,令司徒得惟岳城邑,皆隶本镇;今乃割深州以与日知,是自弃其信也。
且今上志欲扫清河朔,不使藩镇承袭,将悉以文臣代武臣,魏亡,则燕、赵为之次矣;若魏存,则燕、赵无患。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四卷(唐纪)(6)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四卷(唐纪)(6)原文上又命理其亲党,贽奏:罪有首从,法有重轻,参既蒙宥,亲党亦应末减;况参得罪之初,私党并已连坐,人心久定,请更不问。
从之。
上又欲籍其家赀,贽曰;在法,反逆者尽没其财,赃污者止征所犯,皆须结正施刑,然后收藉。
今罪法未详,陛下已存惠贷,若簿录其家,恐以财伤义。
时宦官左右恨参尤深,谤毁不已。
参未至欢州,竟赐死于路。
窦申杖杀,货财、奴婢悉传送京师。
德宗又命令处治与窦参亲近的同党,陆贽上奏说:犯罪有主犯与胁从的区分,刑法有重惩与轻处的不同,既然窦参蒙受宽宥,与他亲近的同党也应该从轻论罪。
况且窦参刚刚被判罪时,他私结的党羽已经一并连带受罚,现在人心久已安定下来,请不要再追究下去。
德宗听从了这一建议。
德宗又打算没收他全家的资财入官,陆贽说:在刑法上明文规定,对于反叛忤逆的人,没收全部财产入官,对于盗窃贪污的人,只惩戒犯法者本人,而且都必须经过结案判定,才能施加刑罚,此后才能没收家产。
如今对窦参没有详细地依法判罪,陛下对他已经存心加惠,予以宽恕,如果现在又要登记他的家产,恐怕会因财物而损害道义。
当时,宦官周围的人怀恨窦参尤其深切,对窦参的诽谤仍然没有止息。
窦参没有到达州,德宗终于在半路上赐他自裁而死,窦申服杖刑而死,他们的财物和奴婢全部由驿站送往京城。
[6]海州团练使张升,升云之弟,李纳之婿也,以父大祥归于定州,尝于公座骂王武俊,武俊奏之。
夏,四月,丁丑,诏削其官,遣中使杖而囚之。
定州富庶,武俊常欲之,因是遣兵袭取义丰,掠安喜、无极万余口,徙之德、棣。
升云闭城自守,屡遣使谢之,乃止。
[6]海州团练使张升是张升云的弟弟,李纳的女婿。
他因父亲两周年的忌日需要祭奠而回到定州,曾经在公开场合辱骂王武俊,王武俊将此事上奏朝廷。
夏季,四月,丁丑(二十九日),德宗颁诏革除张升的官职,派遣中使用棍棒责打并囚禁了他。
定州物产丰饶,王武俊经常希望得到此地,因此派兵袭取义丰,掳掠了安喜和无极的百姓一万多人,将他们迁徙到德州和棣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四卷(唐纪)(6)原文
是时,唐弘夫屯渭北,王重荣屯沙苑,王处存屯渭桥,拓跋思恭屯武功,郑畋屯。
弘夫乘龙尾之捷,进薄长安。
这时,唐弘夫率军驻扎于渭北,王重荣率军屯驻沙苑,王处存驻军渭桥,拓跋思恭屯军武功,郑畋统率大军进驻,形成四面合围长安的形势。
唐弘夫乘龙尾大捷的余威率军猛进,逼近长安。
壬午,黄巢帅众东走,程宗楚先自延秋门入,弘夫继至,处存帅锐卒五千夜入城。
坊市民喜,争欢呼出迎官军,或以瓦砾击贼,或拾箭以供官军。
宗楚等恐诸将分其功,不报凤翔、夏,军士释兵入第舍,掠金帛、妓妾。
处存令军士系白为号,坊市少年或窃其号以惊人。
贼露宿霸上,知官军不整,且诸军不相继,引兵还袭之,自诸门分入,大战长安中,宗楚、弘夫死,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
处存收余众还营。
丁亥,巢复入长安,怒民之助官军,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于是诸军皆退,贼势愈炽。
壬午(初五),黄巢率军出长安城向东方撤退,唐将程宗楚率军首先自延秋门进入长安城,唐弘夫紧接着率军赶到,王处存率领精锐士兵五千人于夜晚也进入长安。
长安坊市居民十分欢喜,争先恐后地出来欢迎官军,欢呼声响成一片,有的人还用瓦砾投击黄巢军,也有人收拾箭头供给官军。
入城的程宗楚等人恐怕其他将领入城分去他们的战功,竟不通报凤翔节度使郑畋和夏节度使拓跋思恭,入城的官军
士兵们放下军器进入居民私宅,抢夺金帛,掠取妓妾。
王处存下令军士系上白色丝绸头作为记号,但坊市无赖少年不少人也载上白丝头,照样掠人劫货,使长安城内一片混乱。
黄巢率军露宿于霸上,侦察到城内官军号令不整,而且围长安的诸路官军互不联系,于是率军还袭长安,黄巢军自诸城门分别进入,大战于城中,唐将程宗楚、唐弘夫都被杀死,官军士兵由于抢劫物太多,负重而走不动路,被黄巢军杀得大败,死者有十分之八九。
王处存收拾残兵余众归还到渭桥扎营地。
丁亥,(十月)黄巢再进入长安,对长安居民帮助官军感到极为愤怒,于是纵兵进行屠杀,长安城血流成河,称之为洗城。
于是唐诸路军全部撤退,黄巢军的声势更盛。
贼所署同州刺史王溥、华州刺史乔谦、商州刺史宋岩闻巢弃长安,皆率众奔邓州,朱温斩溥、谦,释岩,使还商州。
黄巢所任命的同州刺史王溥、华州刺史乔谦、商州刺史宋岩听黄巢已放弃长安,均率领部众投奔邓州,朱温将王溥、乔谦问斩,而将宋岩释放,让他率军还商州。
[22]庚寅,拓跋思恭、李孝昌与贼战于土桥,不利。
[22]庚寅(十三日),唐将拓跋思恭、李孝昌率官军与黄巢军在土桥激战,官军失利。
[23]诏以河中留后王重荣为节度使。
[23]唐僖宗颁发诏书任命河中留后王重荣为河中节度使。
[24]贼众上黄巢尊号曰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
[24]大齐百官给黄巢上尊号,称为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
[25]有双雉集广陵府舍,占者以为野鸟来集,城邑将空之兆。
高骈恶之,乃移檄四方,云将入讨黄巢,悉发巡内兵八万,舟二千艘,旌旗甲兵甚盛。
五月,乙未,出屯东塘。
诸将数请行期,骈托风涛为阻,或云时日不利,竟不发。
[25]有一对野鸡飞集于广陵淮南节度使府舍,占卜者认为野鸟飞来集合,是广陵城邑将要淘空的徵兆。
高骈对此感到厌恶和恐惧,于是向四方传布檄文,声言将要入关中讨伐黄巢,调发所巡辖地境所有军队八万人、船二千艘,旌旗挥舞,军势旺盛。
五月,己未(十二日),大军出屯于东塘。
淮南诸将领多次向高骈问出征的行期,高骈托言江河风涛太大阻挡大军行军,又托言时日不吉利,结果最终没有出发。
[26]李克用牒河东,称奉诏将兵五万讨黄巢,令具顿递,郑从谠闭城以备之。
克用屯于汾东,从谠犒劳,给其资粮,累日不发。
克用自至城下大呼,求与从谠相见,从谠登城谢之。
癸亥,复求发军赏给,从谠以钱千缗、米千斛遗之。
甲子,克用纵沙陀剽掠居民,城中大骇。
从谠求救于振武节度使契璋,璋引突阙、吐谷浑救之,破沙陀两寨,克用追战至晋阳城南,璋引兵入城,沙陀掠阳曲、榆次而归。
[26]李克用给河东节度使府发送牒文,声称奉唐僖宗诏命率兵五万征讨黄巢,要求节度使府沿道准备酒食以供军,并设置邮驿。
河东节度使郑从谠紧闭城门对李克用严设戒备。
李克用率军于汾东驻屯,郑从谠派人去犒劳,并送给李克用军资粮草,全李克用驻留多日而不开拔。
李克用亲自来到晋阳城下呼喊,要求与河东节度使郑从谠
相见,郑从谠登上城楼向李克用致谢。
癸亥(十六日),又要求发给粮饷赏钱,郑从谠送给钱干,米千斛。
甲子(十七日),李克用放纵沙陀军抢掠居民,城中大为惊恐。
郑从谠派人向振武节度使契璋求救,契璋率领突厥、吐谷浑兵赶来援救,攻破沙陀军两个寨,李克用率大军出战,追契璋军至于晋阳城南,契璋率军进入晋阳城,于是李克用所率沙陀军队抢掠阳曲、榆次后北归。
[27]黄巢之克长安也,忠武节度使周岌降之。
岌尝夜宴,急召监军杨复光,左右曰:周公臣贼,将不利于内侍,不可往。
复光曰:事已如此,义不图全。
即诣之。
酒酣,岌言及本朝,复光泣下,良久,曰:丈夫所感者恩义耳!公自匹夫为公侯,奈何舍十八叶天子而臣贼乎!岌亦流涕曰:吾不能独拒贼,故貌奉而心图之。
今日召公,正为此耳。
因沥酒为盟。
是夕,复光遣其养子守亮杀贼使者于驿。
[27]黄巢攻克长安之时,唐忠武军节度使周发投降于黄巢。
周岌有一次举行夜宴,急召忠武监军杨复光赴宴,杨复光左右部属劝道:周公已投降于黄巢贼,恐怕将不利于内侍监,不可轻易前往。
杨复光回答说:事情已到这般境地,为赴义就不能希图自己身家性命。
于是前往赴宴。
往酒一通至兴头上时,周岌谈到大唐王朝,杨复光一边听一边流泪,过了一会儿,杨复光对周岌说:大丈夫最为感戴的东西,当是恩义!你自一介匹夫而位列公侯,为何要舍弃立国已十八世的唐朝,而向黄巢贼称臣呢?周岌听后也泪流满面,说:我不能孤军抗贼寇,所以表面上向贼称臣,而内心却在杨办法拒贼呀!今天召
你来,正是为商议此事的。
因此将酒滴洒于地而起盟,誓言忠于唐朝而扫平寇难。
这天晚上,杨复光派遣其养子在驿馆将黄巢派来的使者杀死。
时秦宗权据蔡州,不从岌命,复光将忠武兵三千诣蔡州,说宗权同举兵讨巢。
宗权遣其将王淑将兵三千从复光击邓州,逗留不进,复光斩之,并其军,分忠武八千人为八都,遣牙将鹿晏弘、晋晖、王建、韩建、张造、李师泰、庞从等八人将之。
王建,舞阳人;韩建,长社人;晏弘、晖、造、师泰,皆许州人也。
复光帅八都与朱温战,败之,遂克邓州,逐北至蓝桥而还。
当时秦宗权占据蔡州,不听从周岌的命令,杨复光率领忠武军三千人来到蔡州,劝说秦宗权一同举兵讨伐黄巢。
秦宗权于是派遣其部将王淑率领三千人的军队随从杨复光进击邓州,王淑逗留不进,杨复光将他斩首,兼并他的军队,又将忠武军八千人分为八都,派遣牙将鹿宴弘、晋晖、王建、韩建、张造、李师泰、庞从等八人分别统率。
王建是舞阳人,韩建是长社人;鹿晏弘、张造、李师泰都是许州人。
杨复光率领八都军队与黄巢部将朱温作战,将朱温击败,于是攻克邓州,向北追逐朱温残军,至蓝桥才还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