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民歌教学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壮族民歌教学探究

作者:兰洁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

壮族民歌教学是我校少数民族歌手班音乐教学中的主要课程,壮族民歌教学必须立足于本土民歌的特点、语言特色、情感风格、民族唱法及个性艺术等方面去研究,我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壮族民歌特点的再认知

壮族人民自古以来爱唱歌,美丽的壮乡素有“歌海”之称。壮族山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韵律独特,风格多变,艺术特色浓厚。如那坡黑衣壮族民歌“虽敏”也叫“论”,其音调高亢嘹亮、爽朗明快;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三顿欢”也叫“三跳欢”或叫“欢悦”,其音调刚健浑厚、歌腔悠扬,具有独特的押韵艺术风格;平果壮族嘹歌更是壮族民歌艺术中的精髓,是十分珍贵的壮族民间抒情长诗。嘹歌有“歌书”传世、五言四句、双声部用壮语言演唱,压腰脚韵以其特有“嘹”“哈嘹”“的喀嘹”“嘶咯嘹”作为衬词,所以称为壮族嘹歌。“嘹歌”发源于广西平果县,流传于平果县周边的田东、田阳等右江流域。“嘹歌”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五部长歌《三月歌》《日歌》《行路歌》《贼歌》《建房歌》和多部传统短歌组成的,共四万余首,十六万行,多是描写壮乡秀美风光、一草一木、民俗民风、婚恋嫁娶,、农事战事等,内容非常丰富,包罗万象,描写详尽周到,歌中韵味色涵,被许多壮文学专家誉为壮族壮学的百科全书。

“嘹歌”的唱法具有鲜明的特色。从“嘹歌”的腔调来划分,“嘹歌”可分为:“那海嘹”“哈嘹”“嘶咯嘹”“的喀嘹”“长嘹”“喝酒嘹”。在多年的历史积淀和发展中,壮族“嘹歌”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曲调,在不同场合,不同区域会唱起特定的曲调来,在音乐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壮族“嘹歌”歌手他们大多具有极高的歌唱天赋,他们的音域宽广,歌唱声音靠前明亮,具有穿透力,演唱风格清新质朴、音调优美、缠绵婉转、刚柔并济、收放自如,音乐形象千变万化,但是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在发声技巧上还略有欠缺。壮族嘹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南方民族民间第一长歌,是壮族歌灯文化的代表作,也是壮族民间民歌音乐的富二矿,壮族“嘹歌”作为民族的瑰宝,其风格是形成演唱特色的基础,是一切声乐作品的源泉之一,为广西壮族本土民歌演唱风格把握以及教学提供了基础性依据。因此,作为一个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在保护和传承壮族“嘹歌”瑰宝工作中,有必要在教学上进行研究。

二、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挑选是教学的关键

1.要重视壮族本土民歌师资的培养

壮族“嘹歌”现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正日渐成为我国当代民族乐坛的一支强劲之旅,它的魅力征服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我校少数民族歌手班专业是担负着壮族民歌教学启蒙学生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和民族向心力的历史重任。为此,学校要积极引进富有民族、民间音乐研

究经验的优秀教师;不定期聘请少数民族兄弟院校音乐教授、民间艺人来校培训教师;更要注重培养有潜力、热衷于民族音乐教育、以传承和传播壮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的青年老师;以学校或艺术组为单位,给教师搭建“民族音乐教研平台”;建立起一支业余与专业相结合,学校教师与民族地区民间歌王歌师、民歌传人有机结合的壮族本土民歌师资队伍。然而,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现一系列文化的强烈冲击,壮族民间歌曲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我们少数民族歌手班的音乐教师这几年曾多次下到平果、靖西、德保、那坡、马山、都安、大化等地搞调查,发现当地民间艺人老龄化,民歌在当地壮族青年人中几乎无人传唱,断层现象等诸多问题越来越严峻。在调查中看到当地政府采取整理,收录民歌曲谱等做法,但目前单纯的依靠整理,收录民歌曲谱及研究其音乐已经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需要一种全新的方式继续推进壮族民歌教育传承工作,为实现壮族本土民族音乐教学特色建立一支具有深厚民族感情、强而有力的以本民族意识武装头脑的民族音乐教育师资队伍是关键。

2.立足本土,培养民歌传承人

壮族民歌的挖掘与传承必须依靠当地壮族人民及民间青年艺人,这些人必须到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教育才能提高。所以,我校招生对象倾向于本地区壮民族学生,挑选壮族民间歌手苗子和壮族青少年学生进入我校少数民族歌手班接受学习教育,使他们在获得相应社会地位及当地政府认可的条件下,将他们独特的唱法发扬光大,成为新时代的民歌传承人,并且回到家乡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所学的知识带动当地民族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投身于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事业,发扬本土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唱壮族本土“嘹歌”,使更多的社会人士加入到壮族“嘹歌”保护、继承者的行列中来。

以上两种缺一不可。

三、确保民歌风格的声乐教学定位

1.树立壮族本土民歌教学理念

任何事物都有其共性又有其个性,科学的共性应服务于个性的发挥而发展。音乐教学的共性为具有个性的壮族民歌的教学起着指导的作用,如糜若如先生曾在《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探索》中指出的那样:“既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又要保持民族特色,是我们在教学中始终要遵循的宗旨”。虽然壮族民歌的演唱同样要遵循人类的发声技巧和生理基础,但是培养壮族本土民歌歌手的声乐教学理念,还是要扎根于本土民间文化基础、确保浓郁的地域特色及本民族演唱特点。在壮族民歌教学过程中,应跳出高等音乐院校传统的、固定的声乐教学模式与“学院派”发声和教学方法的束缚,合理借鉴科学的发声方法,针对性地融入到壮族本土民歌教学中,破除常规教学方法,才能彰显壮民族本土音乐神韵,完善具有广西壮族本土民歌真正内涵的音乐教学体系。

2.端正壮族本土民歌的学习态度

目前应当针对部分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民间演唱方法认识不足以及一些偏见和顾虑,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民间演唱的声音概念入手,同时要正确处理壮族本土民歌演唱技巧与风格关系,广西壮族本土民歌演唱与各民族民歌演唱有着许多相通的共性,只是各自的个性更为鲜明而已。我们的教学首先要正确地认识学习壮族民歌的意义及魅力所在,而后才是娴熟地撑握民族民间演唱技法及运用,从而使我们壮族民歌在传承中具有发展,具有创新的特征。

3.保持壮族本土民歌演唱韵味

演唱方法的形成与歌词、曲谱、风格的形成一样,受到自然环境、人文情感、民族风格等方面的影响。不同风格的民族声乐艺术共性特点是突出民族艺术个性,与此相适应,我们作为民族音乐教师,应摈弃用统一的品评鉴赏标准来评断我们壮族本土民歌的演唱,更多的研究广西各路壮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特色。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目前在技术训练上存在两个方面迫切需要引起重视和改进的地方:一是以感觉教学为主,不重视嗓音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二是脱离生活,忽视了民族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传统艺术教育的第一大弊病是抛弃艺术的人文情感的成分,单纯追求艺术学科之知识和技艺,迷失了许多本质的、宝贵的东西。广西壮族本土民歌演唱时声音具有呈流畅宽广,音色优美圆润,明亮靠前的特点。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壮族本土语言特点及民族个性唱法,通过原汁原味的歌唱给人以最天然、朴素的情感与美感享受,感受人世间最质朴的情感,倾听大自然最美妙的声音,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艺术震憾。

4.要强化歌唱发声训练手段

动人的歌唱和声音离不开科学的歌唱发声训练,只有在一定歌唱发声技能支撑下,歌曲的民族风韵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广西壮族本土民歌的演唱方法要求初级阶段学生在保持一定风格的原则下,多侧重发声基础的训练,注意稳定喉头,适当的打开口咽腔,使其形成上通头腔、下通胸腔的声腔通道。我们切不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要循序渐进。有了良好的发声状态,掌握了一定的发声技能,方可结合学生的嗓音特点,训练学生歌唱音色民族化,在到达一定的程度后,还要注意解决高音过撑、喉间过重,声区衔接等发声技术问题。特别要教学生掌握其低喉位置,养成良好的共鸣、毫无痕迹的真假声转换和丰富的音色变化,方可演绎富有壮族本土特色的民歌。

5.注意培养正确的歌唱审美观

我们的声乐教育应该在立足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借鉴而不是照搬西方的经验。培养学生自己的民歌歌唱的审美观才能走向世界。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能体现世界多元文化的精神,因为世界多元文化的精神实际就是它的民族精神体现。国际音乐教育在促进全球音乐教育信仰宣言中提出: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应该接受由多种文化形成的音乐世界的存在事实,以及对其学习和理解的价值,并把这一观念作为音乐教育的新的起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