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2022-2023学年浙江九年级上学期科学同步练习专题4-物质的成分探究(解析版)

2022-2023学年浙江九年级上学期科学同步练习专题4-物质的成分探究(解析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专题4物质的成分探究【同步练习-解析】一、选择题1.由于粗盐中含有少量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不能满足化工生产的要求,因此必须将粗盐进行精制。

流程如图:下列有关粗盐提纯错误的是()A.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既能除去粗盐中的CaCl2,还可以除去溶液中过量的BaCl2B.实验操作Ⅲ要用到的实验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漏斗C.每次操作均充分进行,对实验结束后的NaCl溶液结晶,得到的NaCl质量将会比原来多D.如果加入稍过量的NaOH、BaCl2试剂,改变这两种试剂加入的顺序会影响实验【答案】D【解析】A、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既能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从而除去粗盐中的CaCl2,还可以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以除去溶液中过量的BaCl2,此选项正确;B、实验操作II为过滤,过滤进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漏斗,此选项正确;C、每次操作均充分进行,对实验结束后的NaCl溶液结晶,因在除杂过程中都生成了氯化钠,所以得到的NaCl质量将会比原来多,此选项正确;D、如果加入稍过量的NaOH、BaCl2试剂,改变这两种试剂加入的顺序,不会影响实验,只要保证氯化钡在碳酸钠溶液之前即可,此选项错误。

2.一包固体可能由硝酸铜、硫酸钠、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为了探究该固体的组成,某兴趣小组设计并开展以下实验。

其中,步骤I中固体全部消失,溶液呈蓝色,无气泡产生,步骤II、III中均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步骤I的实验现象说明原固体中一定没有氢氧化钠B.步骤II所得的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钡C.步骤II所得蓝色滤液中含有的阳离子只有3种D.原固体中一定有硝酸铜、硫酸钠,可能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答案】D【解析】A、固体加过量稀盐酸,固体完全溶解且溶液呈蓝色,说明固体中一定有硝酸铜,氢氧化钠不能确定,故说法错误;B、步骤Ⅲ加入过量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固体中一定含有硫酸钠,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硫酸钡,故说法错误;C、根据向固体加过量稀盐酸,固体完全溶解且溶液呈蓝色,说明固体中一定有硝酸铜;加入过量硝酸钡,说明硝酸钡有剩余,所以蓝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钡;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和硫酸钡沉淀,所以蓝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钠,综合分析可知,蓝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氢、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阳离子有氢离子、钠离子、钡离子、铜离子,共四种,故说法错误;D、根据分析可知: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硝酸铜、硫酸钠,可能有氯化钠、氢氧化钠,故说法正确。

2020-2021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 8.2科学探究液体压强 同步练习 (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 8.2科学探究液体压强 同步练习 (含解析)

8.2科学探究:液体压强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以下实例中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A.温度计B.吸尘器C.订书机D.茶壶2.在下列底部相通的容器中装有同种液体,当静止时液面位置正确的是()A.B.C.D.3.将同一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放入甲、乙两种液体中,现象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金属盒放在乙液体中深度大,所以比放在甲液体图中位置的液体压强大B.甲液体的密度一定等于乙液体的密度C.甲液体的密度一定大于乙液体的密度D.以上说法都有可能4.一个空的塑料瓶,瓶口扎上橡皮膜,竖直地浸没水中,一次瓶口朝上(如图甲),一次瓶口朝下(如图乙),这两次塑料瓶在水中的位置相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图中橡皮膜将向上凸B.乙图中橡皮膜将向下凸C.甲图中橡皮膜形变程度比乙图中小D.甲图中橡皮膜形变程度比乙图中大5.在塑料圆筒的不同高度处开三个小孔,当筒里灌满水时,各孔喷出水的情况。

如图所示,这表明液体内部压强()A.与深度有关B.与密度有关C.与塑料圆筒粗细有关D.与容器形状有关6.如图所示,容器中装有水,A点受到水的压强为()A.300Pa B.800Pa C.900Pa D.1100Pa7.如图是一个装有水的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ρ水=1000kg/m3,g =10N/kg)()A.b所受的压强是200PaB.a点所受的压强与b所受的压强之比是1:1C.a点所受的液体内部压强与容器底部所受的液体内部压强之比是1:4D.b点所受的液体内部压强与容器底部所受的液体内部压强之比是4:58.某同学在“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的实验中,选择如图所示的器材,容器中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

在容器左、右两侧分别倒入水和某种液体后,橡皮膜相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本实验可得出结论:在同种液体内部,深度越大,压强越大B.左右两侧分别抽取同体积的水和液体,橡皮膜有可能保持不变形C.左侧水的质量有可能等于右侧液体的质量D.在左右两侧分别加入同质量的水和液体,橡皮膜将向右凸出9.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底面积相同的容器中盛有酒精且液面相平,它们之间有斜管相通,K是开关,则()A.开关K在打开之前,该装置属于连通器B.若MN之间落差10cm,则MN两点间的液体压强相差1000PaC.N点所受的压强会随开关K的开、闭情况不同而发生改变D.甲容器底部承受的压力一定比乙容器底部承受的压力大10.船闸由闸室和上、下游闸门以及上、下游水道组成。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 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 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同步练习 (含解析)

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身体向后仰的原因是()A.乘客身体受到向后的力B.乘客对车有向前的力C.乘客身体具有惯性D.汽车具有惯性2.下列现象中,不是利用惯性的是()A.小车前排乘客使用安全带B.通过拍打窗帘清除它上面的浮尘C.自行车从斜坡滑下,人不踩脚蹬,车还继续前行D.跳远运动员快速助跑后,能跳得更远3.如图所示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图1钢球没有随塑料片一起运动是因为钢球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B.图2汽车的安全气囊能减小驾驶员的惯性C.图3被打出去的那个棋子是因为没有惯性D.图4松了的锤头能紧套在锤柄上,是利用锤柄有向下运动的惯性4.关于“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车在斜面上所受重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B.小车到达水平面继续运动,因为小车受到向前的惯性C.小车在水平面上慢慢停下来,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D.牛顿第一定律是经过实验证明出来的5.关于牛顿第一定律获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B.可以用实验得到验证C.从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实验探究中直接得出D.在实验基础上,经分析、推理得出的规律6.在“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如图所示,则()A.小车在斜面上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B.小车在棉布水平面上运动过程中处于平衡状态C.小车在毛巾水平面上所受的阻力使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D.小车在木板水平面上速度减小得最慢,此时它的惯性最大7.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一辆车,路面光滑时不容易停下来,说明阻力越小,物体惯性越大B.同一辆车,装满货物后,需要更大的启动牵引力,说明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C.推动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比维持这个物体做匀速运动所需的力大,所以物体静止时惯性大D.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容易,所以同一个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惯性小8.下列交通提示语中和防止惯性带来危害无关的是()A.珍爱生命,远离酒驾B.系安全带,平安出行C.保持车距,安全驾驶D.车辆起步,站稳扶好9.如图是伽利略设计的理想实验,两侧斜面均光滑,小球从左侧斜面的某一高度从静止开始滑下,则无论右侧斜面倾角如何,小球都会沿斜面上升到相同的高度。

1.5 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及答案

1.5 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及答案

1.5科学探究同步练习及答案一、填空题1.科学的核心是,它的基本过程是2.我们在学习中,不但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像科学家那样善于和问题,大胆和,并用事实来或,从中找出正确的或提出,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选择题3.关于科学探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8.没有猜想和假设,便不可能有科学的解释C.实验数据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为它包含着许多偶然因素D.分析数据,加上集体讨论才有可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9.同学们对“吸铁石能否吸引小铁钉”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有同学认为“吸铁石能吸引小铁钉”,然后从实验室借来吸铁石吸小铁钉。

“用吸铁石吸小铁钉”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问题B.作出猜想C.实验D.得出结论10乒乓球的直径被加大后,提高了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

玛丽认为直径增加了,乒乓球的弹性减弱了。

吉姆认为乒乓球弹性是否减弱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能够证明玛丽的说法是否正确的是()A.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掷向竖直墙壁,比较反弹后落地的距离11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抛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C.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D.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12当发现一个问题后,有下列措施:a.查阅资料;b.请教他人;c.猜想和探究;d.实施实验计划。

其中应该采取的措施是()A.只有a和dB.只有a和bC.只有a、c、dD. a、b、c、d13对科学探究中的“合作与交流”这一环节,你的理解是()A.应该回避,资料保密B.应该大力提倡,资源共享C.可有可无,不影响探究D.有困难时才要交流14同样的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

老师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

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A.“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吗?”B.“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它的质量、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C.“为什么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呢?”D.“为什么热水的质量越大冷却得越慢?”15.小明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自己测得的数据跟老师的不一样,你认为他的做法错误的是()A.对老师的数据提出质疑16改动自己的数据,使之跟老师的数据一致C.检查自己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D.检查自己的实验过程是否有错误三、综合题17.夏天,烈日曝晒过的汽车,车内温度可达50℃以上。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二章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二章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同步练习(含解析)大 C. 小李速度最大 D. 速度一样大【答案】B【解析】小张驾驶电瓶车的速度是27 km/h,小王的速度是10m/s=36km/h,小李骑自行车的速度为0.42km/min=25.2km/h,所以可知小王的速度最大,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利用速度单位换算单位,再进行比较.3.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错误的是()A.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B.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答案】C【解析】 A、由图知,前10s内甲车和乙车运动的路程分别为300m、200m,则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A符合题意;B、由图知,甲车到达600m处所用的时间为20s,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的时间大于20s,所以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B符合题意;C、由图知,在相同的时间内乙小车通过的路程在变大,说明小车在做变速运动;C不符合题意;从20s时到40s所用的时间为:t=40s﹣20s=20s,从20s时到40s通过的路程为:s=1200m﹣450m=750m;D、甲、乙两车在40s内通过的路程s=1200m,则根据v=可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应用平均速度公式v=即可求出汽车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在计算过程中注意时间和路程的统一.4.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后3s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则它在5s内的平均速度是()A. 等于4m/s B.小于5m/s而大于3m/s C.等于5m D.大于5m/s【答案】B【解析】解:由v=可得,物体通过的路程:s1=v1t1=3m/s×2s=6m,s2=v2t2=5m/s×3s=15m,s=s1+s2=6m+15m=21m,物体的平均速度:===4.2m/s.故选B.【分析】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物体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平均速度,然后做出选择.5.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共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前20 min内的平均速度是30 km/h,后40 min内的平均速度是60 km/h,则该汽车在这1h内的平均速度是()A.35 km/hB.40 km/hC.45 km/hD.50 km/h【答案】D【解析】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s前+s后)/ t =(v前t/3+ 2v后t/3)/ t =v前/3+2v后/3=(30km/h)/3+(2×60km/h)/3=50km/h。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练习(解析版)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练习(解析版)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音叉振动幅度小;不能;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解析】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音叉振动幅度小;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2、自然界有一种会发出笑声的树,俗称为笑树,如图所示。

这是因为它果实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面的籽撞击壳壁,使其发声。

【答案】振动【解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笑树之所以会“笑”,是因为它果实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面的籽撞击壳壁,使其振动发声。

3、当别人嚼脆饼干时,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嚼同样的饼干时,你会听到较大的咀嚼声。

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是靠传播的,后者的声音是靠传播的,的传声能力较强。

【答案】空气、骨、固体【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其中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别人嚼脆饼干时,我们是通过空气听到声音的,而当我们自己嚼脆饼干时,是通过骨头传播到我们的听觉神经,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气体强。

4、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________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________。

【答案】3000;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析】科学工作者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超声波遇到海底后被反射回来,超声波来回的距离,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使3000m;由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这种方法不s=vt=1500m/s×4s=6000m 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故答案为:3000;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初中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初中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实验题1.如图所示是“比较水和煤油吸热升温特点”的实验装置.①加热过程中,用搅棒搅动的目的是________;水和煤油吸热的多少是通过________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②关于该实验的变量控制,下列要求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A.采用相同的加热方法(如酒精灯火焰的大小,与烧杯底的距离等)B.烧杯中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煤油C.使用相同的烧杯2.某同学在做“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时,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1)实验中使用相同电加热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________有关。

(3)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4)分析第1、4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加热时间相同,单位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的温度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5)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________(选填“甲”或“乙”)物质的吸热能力较强。

(6)该实验采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单选题3.两个相同的烧杯装有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食用油,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它们加热相同的时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吸收的热量多B.水上升的温度较高C.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D.它们上升的温度相同4.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同学们用酒精灯同时开始均匀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沙子和水,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中,沙子吸热升温较快,说明沙子吸热能力较强B.在本实验中,物体吸热多少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C.实验中,将沙子和水加热到相同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D.实验中,加热相同的时间,末温低的物质吸热能力强5.由c=,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B.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减至一半C.若加热前后的温度差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D.无论质量多大,比热容都一样6.下列情况中,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A.水温从80℃上升到90℃B.把铁圆柱体拉成细铁丝C.砖块的体积减少一半D.水结成冰7.在“比较水与煤油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的快慢”实验中,需要控制某些变量,以下做法多余的是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B.采用酒精灯加热时,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D.盛放水和煤油的容器相同8.一瓶酒精用掉一半,剩下酒精的质量、密度和比热容的情况是( )A.质量、密度和比热容均不变B.质量和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比热容不变C.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密度和比热容不变D.质量和比热容变为原来的一半,密度不变9.两个相同的容器内分别装满了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B.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C.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D.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的温度升高得比乙液体的温度多10.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甲、乙液体进行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以看出()A.甲的比热容比乙大B.甲的比热容比乙小C.甲和乙的比热容相同D.甲和乙的初温相同三、填空题11.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若将2 kg的水倒掉一半,则剩下的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J/(kg·℃);水结冰后它的比热容将________(选填“改变”或“不变”).12.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的;质量相同的水和冰,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的。

2021年九上化学同步练习-科学探究实验_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2021年九上化学同步练习-科学探究实验_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8、 (2018无锡.九上期末) 下列实验均来自于教材,对应的现象或结论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 9、 (2019铜陵.九上期末) 如图的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是()
A . 测定空气中O2含量
B . 检验氢气的纯度
C . 探究燃烧的条件
D . 证明密度:CO2>空气
10、 (2019荔湾.九上期末) 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的是
(5) V.用足量的石灰石和50克稀盐酸充分完全反应,制得二氧化碳为8.8克。试计算: 50克稀盐酸中所含HCl的物质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________ 稀盐酸中HCl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 20、 (2017金山.九上期末) 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是初中化学中两个重要实验,请根据所学知识作答。
用等量肥皂水区分硬水和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软水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A.A B.B C.C D.D 2、 (2020凤山.九上期中) 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B
C
D
实 验 装 置
解释
排水法 收集氧气
测定空气 中氧气含量
铁丝在氧 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 中燃烧
集气瓶中的水:
13、 (2019无锡.九上期末)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方案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铁粉和碳粉
分别放入稀盐酸
B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C
比较Fe、Cu和Ag的金属活动性
D
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
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
将Cu、Ag分别放入FeSO4溶液
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小烧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科学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
A. 所有条件必须完全相同
B. 所有条件必须完全不同
C. 除可控因素外,其他条件必须相同
D. 除可控因素外,其他条件必须不同
2. 小明新买了一只弹簧秤,买回家后被同学小王借去玩了一会儿,还给小明后,小明却发现弹簧秤称物体已经不准了,可能是由于()
A. 用力过猛,超过量程
B. 刻度被重新刻过
C. 刻度本身不准
D. 以上都不是
3. 进行科学探究时,若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相符合时,则应该()
A. 修改结果,使结果与假设相符
B. 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C. 修改实验过程,使结果与假说相符
D. 自行依实验结果下结论
4. 在两只玻璃器皿上分别放一些食盐和敲碎的松香,用放大镜观察,则关于食盐和松香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松香和食盐的颗粒大小不一致
B. 食盐颗粒有规则的外形
C. 松香颗粒有规则的外形
D. 松香和食盐都是固体
5. 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问题,最终被科学家吴健雄证实。

结果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事例充分说明:科学探究过程中,首要的工作是()
A. 详细观察
B. 实验验证
C. 提出假说
D. 提出问题
二、填空题
1. 科学的核心是,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2. 小李在探究影响鱼呼吸速率(即鱼每分钟开闭鳃盖的次数)的因素时,请你补全小李的猜测:
如①鱼呼吸速率可能与水温有关;
②;
③。

3. 我校组织秋游时,小明买了一条金鱼,为了不给生活老师发现(学校规定不能把小动物带回学校饲养),偷偷地把金鱼带回寝室放在脸盆里。

第二天早上,小明发现金鱼不见了。

为了知道金鱼失踪的原因,小明问寝室同学金鱼是不是被杀掉了,同学说没有;是不是被谁藏起来了,同学也都说没有;小明查看脸盆周围的地面,也没发现金鱼跳出来的痕迹;同寝室同学小宇想起来,昨夜听到生活老师进寝室查夜,小明到生活老师办公室外面时,隐约地听到生活老师办公室内有讲话声,隐约听到“不准学生把小动物带回学校饲养”、“小明同学昨天把金鱼带回寝室”之类的话,小明恍然大悟。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写出小明探究的问题。

(2)写出小明对金鱼失踪原因的另外2种猜测如:
①鱼被同学杀掉了;
②;
③。

(3)写出小明获取对应的事实和证据:如:
①小明同学说没杀鱼;
②;
③。

(4)写出小明最后得出的结论:。

三、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

那么这个吊灯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否相同呢?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

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

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

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

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

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阅读了以上这段材料,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①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
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
③并做出什么猜想?
④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⑤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A
3. B
4. D
5. D
6. C
7. A
8. B
9. C 10. D
二、填空题
1. 机械停表
2. 秒60 60 3600
3. 时刻时间间隔
4. 45分钟7:30,4:30
5. 27小时50分
6.10
7. 探究科学探究
8. 鱼呼吸速率可能跟水中的氧气浓度有关鱼呼吸速率可能与气压有关(只要猜想合理即可)
9.(1)金鱼为什么会失踪?
(2)鱼被同学藏起来了鱼自己从脸盆中跳出来了(只要合理即可)
(3)小明同学说没有把鱼藏起来小明观察脸盆周围的地面,没有发现鱼跳出来的痕迹
(4)鱼被老师在查夜时收缴了
三、简答题
①吊灯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

②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发现中提出问题。

(或:吊灯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否一样呢?灯的摆幅与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否有关?)
③吊灯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

(或灯的摆幅与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无关(或有关)的)
④用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⑤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