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江西诗派文学主张及发展
江西诗派的演变

江西诗派的演变
一.靖康事变使江西诗派发生深刻变化:
(一)吕本中最早用诗记录,《守城士》《城中纪事》《兵乱后自嬉杂诗》29首等。
(二)其他如韩驹《陵阳先生诗》中颇多呼吁抗金的诗。
(三)咏物、咏史等也有忧国伤时之思,如洪炎《次韵公实雷雨》和徐俯《咏史》。
(四)宋金议和后,逐渐恢复早期题材内容。
二.南宋初,江西诗派风格的变化。
(一)曾季貍在《艇斋诗话》:“后山论诗说换骨,东湖论诗说中的,东莱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参。
入处虽不同,然其实皆一关捩,要知非悟入不可。
(二)吕本中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活法”说。
1.早年诗以黄庭坚为典范,生新刻峭,旨趣幽深。
2.入南宋后,吕诗形成轻快圆美新风格,如《春晚郊居》。
3.“活法”:“学诗当活法。
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
”(《夏均父集序》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无特定风格论。
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

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1.北宋后期在黄庭坚的周围和身后,形成了两个追随他人品和创作风格的诗人群体。
2.南宋初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出现“学者率宗江西”的局面。
3.南宋中期一些诗人先后突破江西诗派的范围,各自走上新的创作道路。
烦请高人将这三个阶段的内容进行更为详细的扩充,从而系统清晰的阐明江西诗派的发展流变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
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影响尽管苏门四学士和六君子是北宋中后期诗坛的重要创作力量,但从具有相同诗歌理论和创作特色的流派来说,江西诗派无疑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而黄庭坚的诗歌观念对于江西诗派的形成至关重要。
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
他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
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
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
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
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这段话往往被认为是指翻用古人陈言,因此是提倡蹈袭剽窃。
事实上,黄庭坚借用了道家术语,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灵丹则比喻诗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修养,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出色的诗人善于将外界的事物拿来为己所用,而关键在于有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陈言,也能变旧为新。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一、知识点:1.元祐时期:陈衍认为宋哲宗元祐时期(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活跃于诗坛的北宋后期)是整个古代诗歌史的三个黄金时代之一。
(另外两个分别是“开元”、“元和”)2.江西诗派: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这是两宋之际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
3.苏黄: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
4.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5.山谷体:黄庭坚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其典型特征是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
但“山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
所以当时后人批评宋诗时,“山谷体”往往首当其冲。
6.黄庭坚自编诗集《退听堂集》,把早年所作的涉及时政或抨击时弊的诗都删去了。
黄诗中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目前存於《山谷诗外集补》中。
二、大题:1.黄庭坚的创作道路:(1)进士及第后的17年低级官员生活——这段时期内的黄诗比较关注社会现实,抨击时弊相当尖锐。
(2)旧党执政后,黄庭坚任职于馆阁,参与编写《神宗实录》,常与苏轼等人唱和,诗的内容则以书斋生活为主。
(3)旧党重又失势,黄庭坚被贬謫。
直接原因是《神宗实录》引起的文字狱。
惊悸之余,黄庭坚作诗较少,内容则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
2.诗歌特色:(1)就题材范围而言,黄庭坚诗没有显著的特点。
大多是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的诗。
(2)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①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
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蕴。
如黄诗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认识禽鸟鱼虫这些自然意象。
又如黄诗中茶成为文人雅致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论江西诗派的词作

论江西诗派的词作诗词关系及词派源流探讨江西诗派中,不少重要的诗人如黄庭坚㊁陈师道㊁谢逸㊁晁冲之㊁吕本中㊁陈与义等,都有数量不等的词作流传或留存,而且在当时也享有词名㊂因此他们的词也受到了学界的一些关注,学界对他们已经有一些个体的考察㊂现在如果把个体的考察变成总体的考察,我们是否会有新的发现?如果我们将江西诗派的词作与其诗作作一个比较研究,会有哪些更为全面的认识?前人有词的 西江一派 之说,这个说法是否成立?如果成立,江西诗派的词作与 西江一派 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逐一探讨㊂一江西诗派的词作概述江西诗派因北宋末年吕本中所作‘江西宗派图“而得名㊂‘江西宗派图“在黄庭坚的名后排列25人,其中至今还有存词者10人:黄庭坚(1045 1105,‘山谷词“180余首),陈师道(1053 1101,‘后山词“40余首),谢逸(1068 1111,‘溪堂词“60余首),谢薖(1074 1116,‘竹友词“16首),晁冲之(生卒不详,‘晁叔用词“16首),徐俯(1075 1141,17首),李彭(生卒不详,10首)①,祖可(生卒不详,3首),夏①周裕锴‘宋代禅宗渔父词研究“云李彭有‘尊宿渔歌十首“,见‘中国俗文化研究“第一辑,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53页㊂另,谢薖‘浣溪沙“词题有 陈虚中席上和李商老雪词 ,而李词不存,可知李词遗失不少㊂江西诗派的词均有类似遗失情况㊂倪(? 1127,1首),韩驹(? 1135,1首)㊂①江西诗派并非‘江西宗派图“26人所能概括,南宋时还出现了江西诗派的续派㊁别派,直到宋末元初,方回在‘瀛奎律髓“等著作中为江西诗派作了总结:他将陈与义与黄庭坚㊁陈师道并称为 三宗 ,还把南宋许多诗人都划归江西诗派㊂目前诗歌研究者根据南宋以来对江西诗派续派的划定,综合考察,一般认为图外可以列入江西诗派的而且尚有词存的诗人有:惠洪(1071 1128,37首②),吕本中(1084 1145,27首),陈与义(1090 1138,‘无住词“或称‘简斋词“,18首),等等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当时声誉上看,黄庭坚都是江西诗派中作词大家㊂黄庭坚现存的词作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描述女性以及男女欢情之作,风格近柳,某些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有 亵诨不可名状 之处,有以生字俚语俗语入词之处,这类词早年所作居多,表现出黄庭坚心理的另一面 世俗化及情趣低俗的一面㊂另一方面是表现个人兀傲性情的作品,以晚年所作居多,表现出其高情雅韵的一面,情调接近其诗歌,风格接近苏轼,但高妙疏宕,并时时露出其不同流俗的 狂奴故态 ㊂这类词犹如苏轼的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品位,但背离传统词风,因此晁补之元祐年间所作的‘评本朝乐府“云: 黄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㊂ 而黄庭坚对以诗为词,有相当的自觉,他在‘晏几道小山词序“论晏词云: 独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之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㊂ ③可见他是有意地不 当行 ㊂陈师道的词在江西诗派词中,与黄庭坚有较多的近似之处㊂现存的陈师道词中,那些写节序词如‘菩萨蛮“四首写七夕㊁‘减字木兰花“写九日,那些咏物词如‘满庭芳“咏茶㊁‘南柯子“ 问王立之督茶 ㊁‘西江03|诗词关系①②③韩驹只存‘念奴娇“(‘全宋词“,第979页)一首长调咏月㊂此词一说是李吕所作,非常接近黄庭坚的‘念奴娇“ 断虹霁雨 ,像是改黄韵而成㊂又,以上统计据中华书局1986年版‘全宋词“并参考其他版本㊂下文所引词如无特别说明均出自‘全宋词“,不一一注出处㊂其中周裕锴辑录16首,见周裕锴‘全宋词辑佚补编“,‘词学“第15期㊂惠洪其他词见‘全宋词“第710 713页㊂此段详参周裕锴‘试论黄庭坚词“,载‘学术月刊“1984年第11期㊂近年来学界对黄庭坚词研究较多,不详论㊂月“咏酴醿菊和榴花,‘临江仙“ 送叠罗菊与赵使君 等,取材与风格都有近似黄庭坚高情雅韵处㊂陈师道也有写女性以及男女情爱的词,但不像黄庭坚那样 亵诨 ,而比较 雅正 ,在当时还颇受同门晁补之称道: ‘复斋漫录“云:晁无咎贬玉山,过彭门,而无己废居里中,无咎出小鬟舞梁州佐酒,无己作‘木兰花“云: 娉娉袅袅,芍药梢头红样小㊂舞袖低垂,心倒郎边客已知㊂ 无咎云:人疑宋开府铁心石肠,及为‘梅花赋“,清艳发,殆不类其为人;无己清适,虽铁石心肠不至于开府,而此词清艳发,过于‘梅花赋“矣㊂ ①陈师道词的两类,也如黄庭坚的两类,只是每类都不像黄那样有过之而无不及㊂尽管后代文学史上,人们大多认为陈词不及黄词,但也有人很推崇陈词,如清王鹏运‘历代词人考略“卷十二曰: 词名诗余,后山词,其诗之余也㊂卷中精警之句,亦复隐秀在神,蕃艳为质,秦七黄九蔑以加㊂谢逸是江西诗派重要诗人,在宗派图中紧随陈师道之后,他现存的词作数量上也只仅次于黄庭坚,其词在当时也颇为流行: ‘复斋漫录“云:无逸尝于黄州关山杏花村馆驿题‘江城子“词云: 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㊂ 过者必索笔于馆卒,卒颇以为苦,因以泥涂之㊂ ②可见其流行之一斑㊂现存谢逸的词都是小令,以善于写男女情思和风景而见长,被视为婉约一派,薛砺若‘宋词通论“所谓 远规花间,逼近温韦 ③㊂但事实上,谢逸的小令比起 花间 ㊁ 温韦 ,还是少了些香粉脂腻,多了些雅洁清空㊂其写景自不用说,即便是写男女情思,也颇能写出高情远韵:如‘蝶恋花“ 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千秋岁“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都以景句收束情词④,将男女相思之情推向淡远幽雅的时空,淡化了此类词常有的香艳与缠绵,令人遐思无穷㊂这与黄庭坚的 亵诨 之作,也在情趣㊁境界㊁雅俗上有天渊之别,岂止 不涉亵语,不关色情 ⑤?吕本中‘得无逸惠书“云: 乐府短句又清绝,13论江西诗派的词作 | ①②③④⑤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23页㊂同上书,第346页㊂薛砺若:‘宋词通论“,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162页㊂杨景龙:‘略论谢逸溪堂词意象营造的特色“,‘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㊂同上㊂。
江西诗派1

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摘要:以黄庭坚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作诗多效法唐代大诗人杜甫,故形成一祖三宗的流派特征,其中一祖为杜甫,三宗分别是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在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作品的诗风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转变,故在此笔者将从历史背景以及作家作品的角度来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关键词:江西诗派诗风黄庭坚一、江西诗派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江西诗派,最初的名字是江西宗派,得名于宋代著名诗人,也是后来江西诗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
该图标举宗主黄庭坚的诗学观,勾勒出当时一个以黄庭坚为宗,其余二十五人为派的诗人群体,江西诗派的雏形就此产生。
那么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时期产生江西诗派这一群体?为此,我们不得不联系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首先,从文化因素上来说,唐诗的极盛让北宋的诗坛陷入了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
如果延续唐诗那种重视主观感情抒发的模式,那么缺少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的北宋诗坛,几乎没有超越前人的可能性,甚至还可能会因此招惹上东施效颦的批评之声。
因此,综上,为了能够摆脱唐诗的阴影,并且尽可能地开创诗歌的第二个盛世,那么宋代诗人只能选择创新诗歌的内容形式等,变随性的抒情为平淡的说理。
而事实证明,北宋诗人的这一大胆创新确实获得了成功。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江西诗派的产生与宋诗的创新有何关系。
宋初,在儒学复古运动和诗文革新运动的铺陈中,以欧、梅、苏、黄四大家的出现为标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面貌.宋诗发展有两个高峰,其一为庆历文学,领袖人物为欧阳修;其二为元祐文学,领袖人物苏轼。
欧阳修与苏轼为师弟子关系,元祐文学沿庆历诗风的路线发展,却产生了一些转向。
江西诗派又沿着元祐文学,继续新的转向,将元祐诗学的风流蕴藉变作峭拔瘦硬,故形成宋代一个影响较大的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综上,我们可以大致的知道一些江西诗派形成的文学因素,那么其政治因素呢?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宋朝这个特别的朝代。
把握江西诗派及吕本中、曾几的诗学主张及诗歌创作成就。

把握江西诗派及吕本中、曾幾的诗学主张及诗歌创作成就。
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以吕本中和曾幾为代表。
他们对诗学有独特的主张,同时在诗歌创作上也有显著的成就。
以下是对江西诗派及吕本中、曾幾的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成就的概括:
江西诗派的主张:江西诗派主张“明心见性”,强调诗歌应以真实的情感和直观的感受为基础。
他们反对虚浮和华丽的修辞,主张以质朴淳朴的语言表达内心的真实体验和情感变化。
江西诗派的主张与南宋诗派的追求雅致、典丽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吕本中的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成就:吕本中主张“以心为官”,他认为诗歌应该从内心深处发出,表达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他追求“真情实感”的诗歌,注重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吕本中的诗歌创作深受北宋乡土诗运动的影响,通过自然描写、感情抒发和社会关怀,表达了对人性、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他的诗作语言质朴自然,意境优美,被誉为“江西圣贤”和“吕洞宾”。
曾幾的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成就:曾幾主张诗歌应该以主观感受和个人情感为核心,强调诗人应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创作诗歌。
他倡导追求“恬淡与真”,反对虚华,强调诗歌的内在真实性和纯粹性。
曾幾的诗歌创作以安详淡泊为主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领悟和对清净闲适生活的向往。
他的诗作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丽,给人以心灵的宁静和安慰。
综上所述,江西诗派以吕本中和曾幾为代表,主张真实、质朴的诗歌创作,注重以内心体验为基础的情感表达。
吕本中以真情实感的诗歌著称,表达了对人性、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曾幾注重内心感受的抒发,以恬淡与真实为主题。
他们的诗歌作品在北宋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中国古典诗歌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宋代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发展

宋代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发展□ 淄博职业学院张洁【摘要】摘要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对宋代文坛影响很大。
那么,江西诗派是如何形成的?其基本诗文理论是什么?其发展和衰落又有着怎样的历程?本文就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年(卷),期】2012(000)024【总页数】2【关键词】关键词宋代江西诗派禅悟活法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从赵宋建国到南宋末年,有宋一代三百余年都有大量诗人师法江西诗派,除此之外,南宋文论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江西诗派密切相关。
江西诗派的文论,与反江西诗派的文论,构成南宋文论的主线。
而在另一方面,宋代有关江西诗派的评论与批评也不绝于耳,张戒的《岁寒堂诗话》与严羽的《沧浪诗话》,对江西诗派的弊端都有激烈的批评。
而在南宋初期,江西诗派的中坚人物吕本中、韩驹、曾几、陈与义等人都意识到江西诗派的弊端,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文论主张。
从总体上来看,江西诗派以及其延伸出来的对江西诗派的分析、评论和抨击,构成了宋代文学体系中相当大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江西诗派对于宋代文学影响十分巨大,在唐代诗歌和宋代词曲之间,也起到了一定的中介和过渡作用。
江西诗派形成与发展的相关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江西诗派的形成江西诗派本身和其诗派的得名历史跨度较大,江西诗派早在北宋黄庭坚时期便已初具规模,而直到南宋才由大儒吕本中正式提出了江西诗派这一名号。
在江西诗派形成的过程中,黄庭坚无疑是灵魂核心人物,他在《江西道院赋序》中云:“江西之俗,士大夫秀而文”[1],足见其对江西文化底蕴和文人水平的高度称赞。
北宋时期,江西文人辈出,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人为江西人,两宋之际江西诗人更是活跃于文坛,足见江西之文学底蕴。
江西诗派的形成,也是这种文学底蕴挥发的结果。
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宗,虽然其在世时并未有江西诗派之说,但其周围已经有一些小的诗歌团体出现。
元祐年间,徐俯、潘大临以及“四洪”等九人同赋洪炎倦殻轩,并编纂《倦殻轩诗卷》寄予黄庭坚。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发展

江西诗派的文学理论与主张
由于江西诗派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 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因而他们 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便各有特点。黄 庭坚、陈师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写 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 内容比较狭隘。经历了“靖康之变” 的吕本中、曾幾、陈与义等人则写了 一些反映当时的民族斗争的爱国主义 诗歌。
吕本中诗学观点和诗歌创作
1、诗学观点 (1)学习杜、黄,试取李、苏求平易圆 活。 (2)同时又试图借禅宗的所谓“活 法”——不拘一格、不强调规定程式的自 心体验——避免诗歌中板滞僵硬的现象。 2、诗歌创作 (1)写景诗韵味最浓,清新可诵 (2)爱国之作、曾幾 1、未入图谱,实为江西巨擘 2、创作: (1)求变学吕而轻快清新 (2)感时伤世,近杜而悲凉 二、陈与义 (一)生平 (二)诗学主张: 1、崇杜甫而忌俗,求创新而戒用事(江西诗风) 2、学杜诗“韵格”,博取他派,形成“新体” (三)诗歌创作: 1、前期学黄陈(师道)咏物写景抒写情怀,更新颖精巧、自然清 丽 2、后期学杜甫感怀世变、苍凉悲愤而引人注目
江西诗派总结
1.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他 们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为三宗。 2.其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3.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 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4.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 一、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 二、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 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 三、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 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
黄庭坚的创作理论
一、宣扬“温柔敦厚”的诗学观念 强调诗歌应抒写性情,应以道德修养为其根本,反对讪谤怒骂。 二、确立杜甫的典范地位,提出了一整套“以故为新”诗法 1、确立杜甫地位 论诗以杜甫为宗,也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但主要不是学习杜诗的现实主义 精神,而专力在杜诗的形式技巧上下功夫。 2、提出循序渐进“以故为新”的诗法: 写诗步骤: 第一步要多读前人的作品 第二步再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 前人而自成一家 创作方法:以故为新(p128) 强调以才学为诗,并把学诗概括为两种方法: “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 (1)点铁成金: 从古代著作中提炼人们不常用的俗语、成语来构造诗句,用以代替那些被人 们滥用了的词藻和句式。 (2)夺胎换骨: 袭用前人的诗境而用自己的语言出之;就前人的诗意加以引申发掘。(即 “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冷斋 夜话》卷一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江西诗派文学主张及发展
摘要江西诗派这一名词初始于于宋代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江西
诗派在宋代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在诗学的发展历程中都起着相当大的影响。
历来对江西诗派的文学主张,很多人都有着不同的看法。
仿古,追求奇险硬涩的风格,追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的新境界是这个诗派对黄庭坚文学主张的极大师承,但同时江西诗派在发展过程中文学主张又有所发展。
作为宋诗中的一个真正的派别,它既别与西昆,又反西昆,在欧、苏之后的宋代诗坛,都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
江西诗派在学习黄庭坚的文学主张的同时,又强调"活法",这无疑是一种继承之上的发展。
关键词江西诗派黄庭坚夺胎换骨超俗出新活法
内容:
宋代对于诗词来说,是唐代以后的另一个繁华的时代。
各类流派、风格辈出,诗词的宗师也不鲜见。
江西诗派作为西昆之后的另一派别,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以黄庭坚为首,列入陈师道、潘大临、谢逸等二十五人,认为都是师法黄庭坚的诗法的,成为江西诗派。
《苕溪渔隐丛话》也说:“吕居仁近时以诗得名,自言传衣江西,尝作《宗派图》。
自豫章以降,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凯、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二十五人以为法嗣,谓其源流皆出豫章也。
”以及后来的陈与义、吕本中、曾几等人都是典型的江西诗派人物,虽然未被列入《宗派图》,但是作为江西诗派确立与扩展期的代表人物,却是承前启后,体现了江西诗派的成熟与变化。
后期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虽由江西诗派入不由江西诗派出,但是他们也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
江西诗派的人物也并非都是江西人,杨万里《江西诗诗序》云:“江西宗派诗者,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
”但是单单从这一系列的名字里无疑可以看出江西诗派在当时的盛况以及在之后的影响之深远。
提及江西诗派,黄庭坚作为创始人,他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的风格对后期的江西诗派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他师于苏轼又别与苏轼。
苏轼的才学以及他的风格是受很多人景仰的,但是他虽然在诗词艺术上有着很大的艺术成就,但是他并没有形成一个宗派。
黄庭坚深受苏轼的赞赏,在《沧浪诗话》中也有“至于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
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
”
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靑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处。
自作语虽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这便是著名的“点铁成金”说、以及“字字有来处”的根源,也是黄庭坚的文学主张之一。
取古人陈言作诗,以故为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思想,使其成为自己的作品,这对于很多读书人来说,莫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创作方式。
南宋刘克庄的《江西诗派小序》云:“豫章稍后出,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至只字
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加宗祖,在禅学中比得达摩,不易之论也。
”但是搜猎奇书,再经过自己的加工而独成一家之言,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不可只为仿古而失去自己的本心,那样只会招来诟病。
这是黄庭坚的创作理论,但是师法他理论的不乏其人,若后学者不能够很好的合理运用,那么便会走向歧路,成为一种不良风气。
而江西诗派的你很多后学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对黄庭坚的这一理论都是积极效法的。
看书的目的正是为了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对于读书人,若能将前人的著作合理运用,那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江西诗派在这一方面很好的师承了黄庭坚的理论主张,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难免有人没有合理运用,所以不免遭受诟病。
例如陈师道,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说,陈师道的情感和心思比黄庭坚深刻,只要陈师道不是一味用成语古语来东拆西补,或者过分把字句简编的时候,他也可以写出极朴质的词。
而《示三子》便是一个很好地代表。
其次《冷斋夜话》中引黄庭坚的话来表现黄庭坚创作上的“夺胎换骨”法,“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诗经历了从唐到宋一个漫长而又繁荣的发展过程,各种内容,题材都已为前人所想、所写。
而黄庭坚在此时提出的“夺胎换骨”之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创作新方法,正是“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学习古人的作诗的方法和技巧,在陶冶万物之后,再通过“夺胎换骨”,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在陶冶万物的过程中还是需要生活与阅历,离不开他自身的切实感受,否则空洞的想象只不过是无病呻吟,而且还会有魔力剽窃古人的嫌疑。
黄庭坚另一个被江西诗派是人极力效仿的文学主张莫过于“脱俗出新”与追求语言的奇绝。
杜甫作诗尚苦吟,往往让人难以读懂,总是推陈出新。
而到了黄庭坚,他则更是有传承杜甫之处又有变换出新之处。
拗律与拗句,“拗律是平仄的交换,使诗的音调反常;拗句是句法的组织改变,使文气反常”,在黄庭坚那里,他把两种方法都运用于诗创作上,这是异于其他诗人的,例如杜甫等。
而江西诗派对此也是非常喜欢运用与推崇。
而另外一点去陈反俗,更是黄庭坚极力主张与推崇的,立排陈言,反对俗调。
“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语俗。
”他的诗作里极少俗词艳语,鸳鸯蝴蝶,香草美人。
而这些对于当时的理学家们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
受到理学的支持与赞赏,对于江西诗派的范围的扩大于无形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像曾几、吕本中等人,都一面精通理学,又对江西诗派进行鼓吹与推崇。
陆九渊曾说:“豫章之诗,包含欲无外,搜抉欲无秘。
体制通古今,思致极幽眇,贯穿驰骋,功夫精道,虽未极古之原委,而其植立不凡,斯亦宇宙之奇诡也。
开辟以来,能自表见于世若此者,如优钵昙华,时一现耳。
”如此看来,黄庭坚的文学主张在江西诗派的发展中受到了很大的推崇与学习。
虽然江西诗派一直受黄庭坚文学主张的影响,文学主张基本与黄庭坚的相似,但是也有发展,江西诗派在黄庭坚文学主张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强调循规蹈矩而多变化,倡“活法”而主悟入。
吕本中说:“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莫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
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而无定法又有定法。
知是者则可以与语活法矣······近世惟豫章黄公,首变前作之弊,而后学者知所趋向,毕精尽知,左规右矩,庶几至于变化莫测。
”如此可见,对于黄庭坚强调的“字字有来处”,对于江西诗派来说,并非真如前人诟病的那般不好。
但是也需以辩证眼光去看待不同诗人的作品,有些难免会有不足之处,但是江西诗派在文学史上的作用以及它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