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诗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过关宝典笔记

一、名词解释1.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2.江湖诗派: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
大都是一些落弟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
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进退无据,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维生,或游走干谒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乡间,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
当时有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刊刻《江湖诗集》,后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相似,故称之曰江湖诗派。
3.国朝文派:金世宗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间,金与南宋议和,偃武修文,建学养士,于是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如蔡珪、党怀英、王庭筠以及王寂等,他们的创作风格不同于由宋入金的文人,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自具风格的新时期。
元好问在其所编的《中州集》中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4.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
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5.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的豪放苍凉词风。
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6.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
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是宋代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他们后来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江西诗派主张宗法杜甫,方回“一祖三宗” (《瀛奎律髓》)反对西昆体的诗风。
这个诗派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讲求“无一字无来处”的主张。
⏹“夺胎换骨”—惠洪《冷斋夜话》:山谷曰: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
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白居易:“峡猿亦无意,陇水复何情,为到愁人耳,皆为断肠声。
”黄庭坚:“扶风乔木夏阴合,斜谷铃声秋夜深。
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
”第二节黄庭坚的诗歌⏹一、生平⏹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山谷集》⏹1、家传:⏹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2、交游⏹苏黄⏹“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 (《题乐毅论后》)。
⏹关于黄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宋诗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已意为诗,……山谷用工尤为深刻。
”⏹黄庭坚诗的主要成就就是在艺术上标新立异,精益求精,求新求变,具体表现在:A、诗歌的章法多曲折而少平铺直叙。
B、善于择用出奇制胜的修辞手段,尤其是善用比喻。
C、重视句法结构的出奇变化、字句的锤炼、押险韵和作拗拗句,形成一种瘦硬、险峭的风格。
黄诗的这种自成一体的风格,被称为“山谷体”。
⏹黄庭坚晚年的诗风则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语言风格趋于平淡⏹《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其一)⏹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预关。
古代文学-江西诗派

3、江西诗派的形成、涵义及影响。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
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尽管苏门四学士和六君子是北宋中后期诗坛的重要创作力量,但从具有相同诗歌理论和创作特色的流派来说,江西诗派无疑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而黄庭坚的诗歌观念对于江西诗派的形成至关重要。
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
他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
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
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
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
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这段话往往被认为是指翻用古人陈言,因此是提倡蹈袭剽窃。
事实上,黄庭坚借用了道家术语,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灵丹则比喻诗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修养,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出色的诗人善于将外界的事物拿来为己所用,而关键在于有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陈言,也能变旧为新。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一、知识点:1.元祐时期:陈衍认为宋哲宗元祐时期(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活跃于诗坛的北宋后期)是整个古代诗歌史的三个黄金时代之一。
(另外两个分别是“开元”、“元和”)2.江西诗派: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这是两宋之际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
3.苏黄: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
4.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5.山谷体:黄庭坚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其典型特征是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
但“山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
所以当时后人批评宋诗时,“山谷体”往往首当其冲。
6.黄庭坚自编诗集《退听堂集》,把早年所作的涉及时政或抨击时弊的诗都删去了。
黄诗中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目前存於《山谷诗外集补》中。
二、大题:1.黄庭坚的创作道路:(1)进士及第后的17年低级官员生活——这段时期内的黄诗比较关注社会现实,抨击时弊相当尖锐。
(2)旧党执政后,黄庭坚任职于馆阁,参与编写《神宗实录》,常与苏轼等人唱和,诗的内容则以书斋生活为主。
(3)旧党重又失势,黄庭坚被贬謫。
直接原因是《神宗实录》引起的文字狱。
惊悸之余,黄庭坚作诗较少,内容则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
2.诗歌特色:(1)就题材范围而言,黄庭坚诗没有显著的特点。
大多是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的诗。
(2)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①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
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蕴。
如黄诗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认识禽鸟鱼虫这些自然意象。
又如黄诗中茶成为文人雅致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指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在北宋末南宋初出现的一个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黄庭坚是该诗派的核心,其次是陈师道、陈与义兄弟和陈与义的学生晁补之。
他们以《江西诗社宗派图》为代表作,主张以杜甫为宗而不拘泥于所谓的“江西诗派”。
诗人黄庭坚是这个诗派的领袖和灵魂。
“山谷体”的诗歌创作方法是其特点,“以诗为词”是其理论主张。
《江西诗社宗派图》上列出九位重要诗人,而实际上还包括两人,即李弥逊、谢逸,都是著名诗人,也是这个诗派的重要成员。
但在当时并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流派。
其后由陈与义的弟弟陈师道补上了这两人,他们又有一些共同之处。
在艺术风格上,他们以奇险怪僻的风格取胜,开启了南宋诗风的新面貌,被称为江西诗派的另一源头。
他们的诗歌虽然因袭旧调,题材狭窄,但善于熔铸典故,创造出了一种典雅质朴的新风格,达到了“盛唐诗”的艺术高峰。
二、三、四。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
他和苏轼是表兄弟,他是北宋后期诗坛上享有盛誉的杰出诗人,尤以书法见长,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亦别具一格,以风韵为胜,有《山谷词》。
黄庭坚的诗歌以风格取胜,以语言奇警著称,最能代表其风格特色。
作品大致有两类:一类表现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揭露时弊,抨击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如《凤凰山下雨》、《苦笋》、《赠药山高僧》等;一类咏物怀古,赞美前贤,抒发自己的情操抱负,如《登快阁》、《戏答元珍》等,此外还有少数歌咏个人生活经历和描写自然景色的作品。
黄庭坚早年受知于诗人陈师道,他继承了陈诗长于抒情、用字工巧的特点,同时也受苏轼新奇活泼的影响,并能自成一家,为江西诗派开拓了一条新路。
在艺术上,黄庭坚重视诗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效果,讲究诗的文采和声律,对宋诗影响很大。
三、四,陈师道(约1045-1105)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陈师道的诗,擅长写记行文字,风格俊逸清新,在当时较为突出。
名词解释4

名词解释4江西诗派名词解释江西诗派的得名始于北宋后期,宋徽宗初年,吕本中在其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
黄庭坚领导的“江西诗派”下陈师道、陈与义等25人,其中有10多人是江西人,而且他们所作诗歌的风格都是相同的,都遵循黄庭坚的诗歌风格,所以将他们称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的成员众多,影响深远,元代方回编选《瀛奎律髓》时,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此时江西诗派正是定型,形成独具特色的诗歌流派.是以姓为体“白体”是北宋人的说法,指宋初诗坛流行的学白居易的诗。
但流行之时并无“白体”之说。
最早提出“白体”或“白乐天体”概念的人是谁尚难断定。
田锡《览韩偓郑谷诗因呈太素》诗云:“顺熟合依元白体,清新堪拟郑韩吟”。
杨亿写过《读史敩白体》诗。
欧阳修《六一诗话》云:“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行于容易。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称魏野“其诗效白乐天体”。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云:“昉诗务浅切,效白乐天体。
晚年与参政李公至为唱和友,而李公诗格亦相类,今世传《二李唱和集》是也。
”可知“白乐天体”之称,在仁宗朝已流行。
“白体”诗的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
又惠洪《冷斋夜话》卷一亦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然而白诗之特点不止于此。
陈寅恪曾因此辩曰:“若排律一类必为老妪所解始可笔录,则《白氏长庆集》之卷帙当大为削减矣。
其谬妄又何待详论!唯世之治文学史者,犹以元白诗专以易解之故而得盛行,则不得不为辨正耳”宋初学白诗之风始于太宗朝而盛于真宗朝,至仁宗朝前期余波尚存,后来“西昆体”渐成诗坛主流,“白体”遂寝。
据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所列,“白体如李文正、徐常侍昆仲、王元之、王汉谋”。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有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等三位诗人。
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一个重要流派,主要指的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等三人。
江西诗派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黄庭坚的诗歌创作是这一诗派形成的主导力量;陈师道的诗歌创作是对黄庭坚的发展,他不仅继承了黄庭坚的诗风,而且在诗歌内容方面取得了更高的造诣,成为这一诗派最重要的代表;陈与义的诗歌创作是江西诗派的结束,其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七律上,尤其以《菩萨蛮》为最,是江西诗派七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一祖三宗”的传统观念,强调宗法关系,自诩“正宗”。
但由于江西诗派本身所具有的多元化特征,并没有象当时另一个著名的诗歌流派西昆派那样形成排他性的宗派门户。
当时,“苏黄”、“苏陈”两大诗派并立,各有区别又互相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宋诗的发展。
随着五大家族的衰落和江西诗派第二代诗人的出现,一些新的思想逐渐被江西诗派诗人所接受。
陈师道所倡导的“无我之境”和“平淡之境”的理论,张耒提出的“诗者,吟咏情性也”,以及黄庭坚提出的“诗有别才”的见解,都丰富了江西诗派的理论主张。
此外,江西诗派诸人还用词来反映社会现实,并且提出了词要“别是一家”的主张。
江西诗派“尚意”、“崇雅”的美学主张,使词从音乐的附庸而独立,走上文学舞台,具备了文学体裁的特点。
“一祖三宗”的理论为后世文人所接受。
他们把“师承苏黄”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认为不能违背“祖意”。
他们所说的“祖意”,是指苏轼。
北宋中叶的苏轼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很高,为江西诗派所尊奉,于是,他便成为江西诗派的领袖。
从南宋末年到清初的大部分诗人,都属于江西诗派。
如姜夔、吴文英、史达祖、高观国、洪亮吉、王夫之等。
虽然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领袖,但与黄庭坚并非师生关系。
黄庭坚的诗集《山谷全集》共收录其诗二百七十余首,但其诗歌只占《山谷全集》的四分之一。
第五编第五章 江西诗派

苏轼主持文坛的时期,宋代文学的发展达
到了高潮,其中宋诗的成就更是进入了巅 峰阶段。 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 成了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江西 诗派。这是两宋之际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
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并称 “苏黄”。 黄庭坚 (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 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人。
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诗人们宁静的书斋生 活,整个诗坛震惊了,代表诗坛风气的江 西诗派因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诗人们纷纷用诗歌记录这场事变。
南宋初期,江西诗派在艺术风格上也发生
了深刻的变化。开始不断地创新,在这个 演变过程中,最具有革新精神的首推吕本 中的“活法”之说。
吕本中 (1084—1145),是后期江西诗派最
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 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一是句中音节
打破常规;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 平仄和谐而流行圆熟的声调。
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
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山谷体”的生新程度是最高的, 它最典 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同时, “山 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 点。
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
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首先,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 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 其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 的人文意蕴。
黄诗更引人注目的是鲜明的艺术个性。他
的整个诗歌创作都贯彻了求新求变的精神, 从而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格。 黄诗不论长短,往往包含多层次的意思, 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一、黄庭坚
▪(一)生平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黄太史,豫章先生,涪翁,黔江居士(责授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黄文节。
▪(二)诗歌主张
▪1、强调诗歌的内容与社会功用。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戏呈孔毅父》)。
▪赞成“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 (《胡宗元诗集序》)
▪认同“文以载道”的观点:“文章者,道之器也。
言者,行之枝叶也。
”(《次韵杨明叔四首·序》)
▪反对讪谤怒骂:“诗者,人之情性也。
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
”(《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2、主独创。
▪“文章最忌随人后” (《赠谢敞、王博喻》)“自成一家始逼真”(《题乐毅诗后》)。
▪3、忌尘俗。
▪《与党伯舟帖》:“诗颂要得出尘有远韵。
” 《再次韵兼履中南玉》:“句中稍觉道战胜,胸次不使俗尘生。
”
▪4、重道德修养。
▪“孝友忠信是此物根本,极当加意,养以敦厚醇粹,使根深蒂固,然后枝叶茂尔。
”(《与洪甥驹父》)
▪5、讲法度。
倡“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故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答洪驹父书》)
▪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记黄庭坚语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
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
▪“无一字无来处”,就是搜猎奇书,穿穴异闻,在诗中多用典故。
▪“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就是变化前人的语言或诗意,推陈出新。
▪(三)诗歌的思想内容
1、反映社会现实:如《流民叹》。
▪2、表现自我。
如《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登快阁》。
▪(四)艺术特色
▪1、富有思致理趣,耐人寻绎回味。
▪黄庭坚善于即景宣情,托物寄意,借鲜明的形象,寓深邃的哲理。
▪《蚁蝶图》
蝴蝶双飞得意,偶然毕命网罗。
▪群蚁争收坠翼,策勋归去南柯。
▪2、章法细密,线索深藏,转折急陡,起结无端。
▪黄诗讲究章法布置,而布置常作曲折变化,绝不囿于固定套式,故能超出寻常滑俗蹊径。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3、讲究句法,字法,长于点化锻造,下语奇警,引人惊异。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寄黄几复》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禾巴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
”
▪“愚知相悬三十里,荣枯同有百馀年”(《寄怀公寿》)
▪4、语言色泽洗净铅华,独标隽旨。
▪不喜作艳语,绮语,软语,而以典雅劲峭胜。
其用语,除博采经史诗赋外,还多取材于禅家,道家和小说。
▪
“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 “习之实录葬皇祖,斯文如女有正色”(《次韵子瞻送李豸》) “定知逃禅入少林”(《次韵盖郎中率郭郎中休官》)
“藏刀避肯綮”(《送李德素归舒城》)
“群蚁争收坠翼,策勋归去南柯。
”(《蚁蝶图》)
▪5、诗风瘦硬峭拔,兼有老朴沉雄,浏亮芊绵的特色。
▪黄诗不但情思超迈,韵格高绝,而且造句奇崛,笔势雄健,加之又发展了杜甫诗用拗律拗句的手法,故能疗救晚唐的熟滑,矫正西昆的绮靡,形成瘦硬峭拔的独特风格。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依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
陈丰说:“或谓山谷诗一以生硬为主,何所见之偏也!公诗祖陶宗杜,体无不备,而早年亦从事于玉溪生,故集中所登,慷慨沉雄者固多,而流丽芊绵者亦复不少。
……世人未览全集,辄以‘生硬’二字蔽之,不知公时作硬语,而老朴中自饶丰致。
”(《辨疑》)
二、陈师道的诗歌
(自学)
三、江西诗派
(一)江西诗派的形成
1、黄庭坚的诗歌主张
社会功能,主创新,忌尘俗,重道德,倡“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
2、对杜甫诗的选择
“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
忠义之气,感然而发。
”(见《潘子真诗话》)
“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
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
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
”(《与王观复书》之二)
3、对黄庭坚的追随
陈师道、晁冲之、潘大临
4、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
《宗派图》序说:“歌诗至于豫章始大出而力振之,后学者同作交和,尽发千古之秘,无馀蕴矣。
录其名字,曰江西宗派,其源流皆出豫章也。
”
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朋、洪刍、饶节、祖可、徐俯、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王直方、善权、高荷、何觊。
吕本中、曾几、赵蕃、韩淲5、一祖三宗
方回《瀛奎律髓》,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二)江西诗派的演变
1、社会的变化
2、诗歌的变化
3、诗论的变化
曾季貍《艇斋诗话》:“后山论诗说换骨,东湖论诗说中的,东莱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参。
入处虽不同,然其实皆一关捩,要知非悟入不可。
”
陈师道、徐俯、吕本中、韩驹
吕本中“活法”之说:“学诗当活法。
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
”(《夏均父集序》,见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五)
四、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自学)
五、小结
(一)知识点
山谷体江西诗派(苏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一祖三宗
黄庭坚的诗歌主张
黄庭坚诗歌艺术特点
江西诗派的形成及发展
(二)参考书目
陶文鹏《黄庭坚》1999
黄宝华《黄庭坚选集》1991
白政民《黄庭坚诗歌研究》2001
莫砺锋《江西诗派》1986
王琦珍《黄庭坚与江西诗派》2006
作业
1、黄庭坚的诗歌主张
2、黄庭坚诗歌艺术特点
3、江西诗派的形成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