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诗派1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
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是宋代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他们后来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江西诗派主张宗法杜甫,方回“一祖三宗” (《瀛奎律髓》)反对西昆体的诗风。
这个诗派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讲求“无一字无来处”的主张。
⏹“夺胎换骨”—惠洪《冷斋夜话》:山谷曰: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
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白居易:“峡猿亦无意,陇水复何情,为到愁人耳,皆为断肠声。
”黄庭坚:“扶风乔木夏阴合,斜谷铃声秋夜深。
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
”第二节黄庭坚的诗歌⏹一、生平⏹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山谷集》⏹1、家传:⏹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2、交游⏹苏黄⏹“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 (《题乐毅论后》)。
⏹关于黄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宋诗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已意为诗,……山谷用工尤为深刻。
”⏹黄庭坚诗的主要成就就是在艺术上标新立异,精益求精,求新求变,具体表现在:A、诗歌的章法多曲折而少平铺直叙。
B、善于择用出奇制胜的修辞手段,尤其是善用比喻。
C、重视句法结构的出奇变化、字句的锤炼、押险韵和作拗拗句,形成一种瘦硬、险峭的风格。
黄诗的这种自成一体的风格,被称为“山谷体”。
⏹黄庭坚晚年的诗风则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语言风格趋于平淡⏹《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其一)⏹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预关。
江西诗派的名词解释

江西诗派的名词解释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江西省,由一群诗人组成。
江西诗派被视为中国现代诗歌改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其成员以自由、开放的创作风格和探索性的艺术形式而著称,对现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时期,严重限制了文学创作的自由度。
然而,江西省却是“象牙塔”式的文化艺术中心,这里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为江西诗派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诗人积极地参与了当时兴起的“反热讽喻”运动,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自由创作的渴望。
江西诗派的名词解释:1. 自由探索:江西诗派的成员倡导自由探索的创作理念,鼓励诗人以开放的思想和宽广的视野探索现实和文化,并且大胆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
他们不局限于传统的诗歌形式和表达方式,大胆尝试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手法,极大地拓宽了现代诗歌的创作空间。
2. 纵横: 江西诗派的诗人倾向于运用纵横格的写作方式,即使一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章,并且在整体结构上呈现出纵横交错的风格。
这种写作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章句压缩和诗句串联的形式,给予了诗歌更自由灵活的表达空间。
3. 唯美主义:江西诗派诗人在写作中追求美的感受和自由的表达,他们崇尚诗歌的美学价值,注重篇章的语言音象美和与读者情感的共鸣。
这种诗歌追求美的精神和表达方式,给予诗歌以纯粹而深邃的内涵。
4. 思想自由:江西诗派的诗人们思想开放、锐敏,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反思现实矛盾,对权威与典章的审视持怀疑态度。
江西诗派的诗人追求真实、自由的表达,表现了一种抒发情感和思想的自由空间。
5. 杂文化:江西诗派的成员除了写诗之外,还以杂文文体为主要形式进行创作。
他们通过杂文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传递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杂文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更直接、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地传递诗人的心声。
“江西诗派”的由来

[键入文字]
“江西诗派”的由来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末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振图》,把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五名诗人罗列其中,称为“宗派”,又以黄庭坚为宗祖。
因为黄庭坚是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以称他们为“江西诗派”。
这一名称也就被历代沿用直至现在。
江西诗派虽然冠有“江西”二字,但这一派中的诗人并不全是江西人。
吕本中列出的
二十五人中,陈师道是彭城人,潘大观、潘大临是黄冈人,王直方是开封人,等等。
只是因为这一批诗人都学黄庭坚,形成了大体相似的创作倾向,所以才称之为“江西诗派”。
也就是说,江西诗派中“派”是指诗的风格流派,不是地方派别。
诗派的出现及江西诗派的命名,当然不是偶然的。
早在唐朝,张为作《诗人主客图》,就以白居易等六人为不同的宗主,每一主下又有升堂、入室、及门等不同等第,这虽然还没有“宗派”的名称,但实际上已将诗人分了“派”。
诗歌创作在北宋晚期,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波澜富而句律疏”。
以苏东坡为代表;一种是“锻炼精而情性远”,黄庭坚是代表。
苏派才华横溢,一般人学不到;黄派多在字词上下工夫,学起来易见成效。
所以当时学苏东坡的少,学黄庭坚的多。
学黄的人多了,影响就大了。
于是形成了一个“派”。
江西诗派在文学史上是有成就的一个流派。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指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在北宋末南宋初出现的一个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黄庭坚是该诗派的核心,其次是陈师道、陈与义兄弟和陈与义的学生晁补之。
他们以《江西诗社宗派图》为代表作,主张以杜甫为宗而不拘泥于所谓的“江西诗派”。
诗人黄庭坚是这个诗派的领袖和灵魂。
“山谷体”的诗歌创作方法是其特点,“以诗为词”是其理论主张。
《江西诗社宗派图》上列出九位重要诗人,而实际上还包括两人,即李弥逊、谢逸,都是著名诗人,也是这个诗派的重要成员。
但在当时并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流派。
其后由陈与义的弟弟陈师道补上了这两人,他们又有一些共同之处。
在艺术风格上,他们以奇险怪僻的风格取胜,开启了南宋诗风的新面貌,被称为江西诗派的另一源头。
他们的诗歌虽然因袭旧调,题材狭窄,但善于熔铸典故,创造出了一种典雅质朴的新风格,达到了“盛唐诗”的艺术高峰。
二、三、四。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
他和苏轼是表兄弟,他是北宋后期诗坛上享有盛誉的杰出诗人,尤以书法见长,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亦别具一格,以风韵为胜,有《山谷词》。
黄庭坚的诗歌以风格取胜,以语言奇警著称,最能代表其风格特色。
作品大致有两类:一类表现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揭露时弊,抨击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如《凤凰山下雨》、《苦笋》、《赠药山高僧》等;一类咏物怀古,赞美前贤,抒发自己的情操抱负,如《登快阁》、《戏答元珍》等,此外还有少数歌咏个人生活经历和描写自然景色的作品。
黄庭坚早年受知于诗人陈师道,他继承了陈诗长于抒情、用字工巧的特点,同时也受苏轼新奇活泼的影响,并能自成一家,为江西诗派开拓了一条新路。
在艺术上,黄庭坚重视诗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效果,讲究诗的文采和声律,对宋诗影响很大。
三、四,陈师道(约1045-1105)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陈师道的诗,擅长写记行文字,风格俊逸清新,在当时较为突出。
江西诗派1

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摘要:以黄庭坚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作诗多效法唐代大诗人杜甫,故形成一祖三宗的流派特征,其中一祖为杜甫,三宗分别是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在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作品的诗风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转变,故在此笔者将从历史背景以及作家作品的角度来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关键词:江西诗派诗风黄庭坚一、江西诗派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江西诗派,最初的名字是江西宗派,得名于宋代著名诗人,也是后来江西诗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
该图标举宗主黄庭坚的诗学观,勾勒出当时一个以黄庭坚为宗,其余二十五人为派的诗人群体,江西诗派的雏形就此产生。
那么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时期产生江西诗派这一群体?为此,我们不得不联系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首先,从文化因素上来说,唐诗的极盛让北宋的诗坛陷入了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
如果延续唐诗那种重视主观感情抒发的模式,那么缺少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的北宋诗坛,几乎没有超越前人的可能性,甚至还可能会因此招惹上东施效颦的批评之声。
因此,综上,为了能够摆脱唐诗的阴影,并且尽可能地开创诗歌的第二个盛世,那么宋代诗人只能选择创新诗歌的内容形式等,变随性的抒情为平淡的说理。
而事实证明,北宋诗人的这一大胆创新确实获得了成功。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江西诗派的产生与宋诗的创新有何关系。
宋初,在儒学复古运动和诗文革新运动的铺陈中,以欧、梅、苏、黄四大家的出现为标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面貌.宋诗发展有两个高峰,其一为庆历文学,领袖人物为欧阳修;其二为元祐文学,领袖人物苏轼。
欧阳修与苏轼为师弟子关系,元祐文学沿庆历诗风的路线发展,却产生了一些转向。
江西诗派又沿着元祐文学,继续新的转向,将元祐诗学的风流蕴藉变作峭拔瘦硬,故形成宋代一个影响较大的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综上,我们可以大致的知道一些江西诗派形成的文学因素,那么其政治因素呢?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宋朝这个特别的朝代。
古代文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一、名词解释1.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2.江湖诗派: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
大都是一些落弟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
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进退无据,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维生,或游走干谒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乡间,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
当时有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刊刻《江湖诗集》,后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相似,故称之曰江湖诗派。
3.国朝文派:金世宗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间,金与南宋议和,偃武修文,建学养士,于是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如蔡珪、党怀英、王庭筠以及王寂等,他们的创作风格不同于由宋入金的文人,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自具风格的新时期。
元好问在其所编的《中州集》中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4.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
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5.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的豪放苍凉词风。
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6.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
江西诗派是什么

江西诗派是什么?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江西”即宋代江南西路,黄庭坚等11人是江西人;“宗派”原是禅宗名词,可能因当时禅宗流行,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故名。
《宗派图》序说:“歌诗至于豫章始大出而力振之,后学者同作交和,尽发千古之秘,无馀蕴矣。
录其名字,曰江西宗派,其源流皆出豫章也。
”并尊黄庭坚为祖,列25人: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朋、洪刍、饶节、祖可、徐俯、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王直方、善权、高荷、何觊。
《宗派图》是戏作,名单取舍序次随意。
所列陈师道外只有晁冲之等人有较多作品流传;其馀作品较少,甚至湮没无闻;但吕本中指出江西诗派存在是符合事实的,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影响,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较相近。
该派一直沿续到南宋,吕本中、曾几等也被看作诗派中人;宋末方回把杜甫称为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一祖三宗”说。
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成为江西诗派创作倾向,原因:
1.宋诗经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努力,已基本定型;
2.黄、陈法度森严为后人提供法则;
3.严酷的政治局势促使诗人心态更内敛。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有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等三位诗人。
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一个重要流派,主要指的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等三人。
江西诗派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黄庭坚的诗歌创作是这一诗派形成的主导力量;陈师道的诗歌创作是对黄庭坚的发展,他不仅继承了黄庭坚的诗风,而且在诗歌内容方面取得了更高的造诣,成为这一诗派最重要的代表;陈与义的诗歌创作是江西诗派的结束,其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七律上,尤其以《菩萨蛮》为最,是江西诗派七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一祖三宗”的传统观念,强调宗法关系,自诩“正宗”。
但由于江西诗派本身所具有的多元化特征,并没有象当时另一个著名的诗歌流派西昆派那样形成排他性的宗派门户。
当时,“苏黄”、“苏陈”两大诗派并立,各有区别又互相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宋诗的发展。
随着五大家族的衰落和江西诗派第二代诗人的出现,一些新的思想逐渐被江西诗派诗人所接受。
陈师道所倡导的“无我之境”和“平淡之境”的理论,张耒提出的“诗者,吟咏情性也”,以及黄庭坚提出的“诗有别才”的见解,都丰富了江西诗派的理论主张。
此外,江西诗派诸人还用词来反映社会现实,并且提出了词要“别是一家”的主张。
江西诗派“尚意”、“崇雅”的美学主张,使词从音乐的附庸而独立,走上文学舞台,具备了文学体裁的特点。
“一祖三宗”的理论为后世文人所接受。
他们把“师承苏黄”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认为不能违背“祖意”。
他们所说的“祖意”,是指苏轼。
北宋中叶的苏轼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很高,为江西诗派所尊奉,于是,他便成为江西诗派的领袖。
从南宋末年到清初的大部分诗人,都属于江西诗派。
如姜夔、吴文英、史达祖、高观国、洪亮吉、王夫之等。
虽然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领袖,但与黄庭坚并非师生关系。
黄庭坚的诗集《山谷全集》共收录其诗二百七十余首,但其诗歌只占《山谷全集》的四分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摘要:以黄庭坚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作诗多效法唐代大诗人杜甫,故形成一祖三宗的流派特征,其中一祖为杜甫,三宗分别是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
在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作品的诗风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转变,故在此笔者将从历史背景以及作家作品的角度来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关键词:江西诗派诗风黄庭坚一、江西诗派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江西诗派,最初的名字是江西宗派,得名于宋代著名诗人,也是后来江西诗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
该图标举宗主黄庭坚的诗学观,勾勒出当时一个以黄庭坚为宗,其余二十五人为派的诗人群体,江西诗派的雏形就此产生。
那么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时期产生江西诗派这一群体?为此,我们不得不联系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首先,从文化因素上来说,唐诗的极盛让北宋的诗坛陷入了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
如果延续唐诗那种重视主观感情抒发的模式,那么缺少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的北宋诗坛,几乎没有超越前人的可能性,甚至还可能会因此招惹上东施效颦的批评之声。
因此,综上,为了能够摆脱唐诗的阴影,并且尽可能地开创诗歌的第二个盛世,那么宋代诗人只能选择创新诗歌的内容形式等,变随性的抒情为平淡的说理。
而事实证明,北宋诗人的这一大胆创新确实获得了成功。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江西诗派的产生与宋诗的创新有何关系。
宋初,在儒学复古运动和诗文革新运动的铺陈中,以欧、梅、苏、黄四大家的出现为标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面貌。
宋诗发展有两个高峰,其一为庆历文学,领袖人物为欧阳修;其二为元祐文学,领袖人物苏轼。
欧阳修与苏轼为师弟子关系,元祐文学沿庆历诗风的路线发展,却产生了一些转向。
江西诗派又沿着元祐文学,继续新的转向,将元祐诗学的风流蕴藉变作峭拔瘦硬,故形成宋代一个影响较大的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综上,我们可以大致的知道一些江西诗派形成的文学因素,那么其政治因素呢?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宋朝这个特别的朝代。
因为宋朝的建立并不是自下而上的农民起义,而是统治阶级上层的兵变而造就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因此这种特别的朝代更迭形式虽然避免了战争伤亡,却也使得一些社会矛盾未被打破而继续加深,从而导致整个宋朝都表现出一种“虽富却弱”的尴尬局面。
陈寅恪先生云:“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的确,重文政策的推进使得北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人文最盛的时代,但是文化盛世的同时,积贫积弱、外侮频仍、党争不断等政治危机逐渐显现。
政治的混乱终于不可避免的延伸到文化领域,伴随着政治上的变革,诗文的革新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广义上的江西诗派正是出现于此起彼伏的诗文革新运动中,师承元祐诗学,却加之瘦硬的理学成分,自成一家。
两宋时期,文化与政治的矛盾不断加深,尤其是南迁之后,君主的沉迷享乐,怯懦无能,与诸多爱国文人的浓重的爱国情怀形成鲜明地对抗。
报国无门的仁人志士多在文学作品中抒发自己的忧闷情绪,江西诗派亦是如此,南渡诗人或是南宋的中兴诗人等多在承继黄庭坚、陈师道瘦硬诗风的基础上加入了诸多自己的感伤情绪。
总体来说,江西诗派的产生与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江西诗派的诗风总体上呈现着由瘦硬的说理向说理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二、从代表人物看诗风转变从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中我们可以得知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共二十五位,加上吕本人,共计二十六位。
而在这二十六位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其一祖三宗,即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
其中,黄庭坚被后世尊称为江西诗宗。
原因是:在元祐文学的整体性中,他以自身独特的诗学范式开启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诗风;他亲身奖掖和提拔的后学成为江西诗派的主干;他对青年诗人的谆谆教导,形成了一套可以遵循的家法。
正因为如此,黄庭坚为后学诗人提供了可以学习的典范,在他开创的诗学范式的引导下,江西宗派得以形成。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中坚力量,其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明显收到了杜甫的影响。
首先,在诗歌内容上,黄庭坚写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及时事政治的诗,但是与诗圣所不同的是,诗圣的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民众的苦难生活和政治上的黑暗状况,因此,其诗被后人尊称为诗史。
但是,黄庭坚因其本人专意于书法艺术和读书赋诗,参政意识不高,所以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他对现实的描写是有所回避的,希望能狷介自持而洁身远祸。
在艺术手法上呢,黄庭坚则坚持了杜甫喜用拗句的传统,给人以奇绝劲峭的感觉。
同时,黄庭坚提倡用典,力求“无一字无来处”,但是此处的用典应特别注意的是要尽力的避用俗典,以达到标新立异、出奇制胜的效果。
但是过分的注重修辞和用字,也是的黄诗易出现晦涩难懂的弊端。
而在诗歌的意境方面,黄庭坚追求无意为文而文已至,强调做诗要达到自然平淡之美。
故刘熙载曾这样写道:“唐诗以情韵气格胜,宋苏、黄皆以意胜。
”其实相较于苏轼的豪放和大胆抒情,黄庭坚在意境方面似乎略胜一筹。
故以“以意引领”为特征的山谷诗得到后世的广泛推崇。
陈师道,江西诗派三宗之一,苏门六君子之一,同时作为“论士三人”之一,也是黄庭坚最看重的诗人。
黄曾这样赞誉陈师道:“陈履常正字,天下士也。
读书如禹之治水,知天下之络脉,有开有塞,而至于九川涤源、四海会同者也。
其作诗渊源,得老杜句法,今之诗人不能当也。
至于作文,深知古人之关键。
其论事救首救尾,如常山之蛇,时辈未见其比。
公有意于学者,不可不往扫斯人之门。
”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黄庭坚对于陈师道的看重和推崇,当然事实证明陈师道也的确担得起黄庭坚如此高的评价。
陈师道作诗师黄而学杜,主张作品应该在平淡中展现现实的图景,故陈虽对苏轼多崇敬之情,却未能沿袭苏轼的诗风进行创作。
苏轼生性旷达,即使一贬再贬,也绝不会失掉对生活的信心和仕途生活的向往,但陈师道却不同,生活圈子很小,生性又细腻,故常常就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抒发感慨,感情真挚而朴实。
这也就体现了其诗歌“朴拙”的艺术特色,同时也具有宋诗以平淡为美,以思理见长的特点。
但是陈诗也有着以简缩文句为工,瘦硬枯涩不能通身的缺点。
陈与义,三宗的最后一位。
其诗歌内容以南渡为界可分为前期和后期。
其中前期多抒怀、咏物、唱和之类,体现文人雅士安逸文雅的生活情调。
但是其后期作品却多伤时忧怀的篇什,体现了一代文人对偏安江南的难解愁绪。
受内容的影响,陈与义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也相应的分为了前后两个阶段。
其中,前期陈与义受到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较为明显,重视句法,造语用字凝练,但较前二人诗风明净清新。
但是后期,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使他对杜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努力学习杜诗的爱国精神,对杜诗艺术的借鉴也转以学习其雄浑深沉的诗风,突破了黄庭坚、陈师道瘦硬的诗风。
以上,笔者从历史贡献和时间先后的角度对江西诗派的三宗的诗歌进行了浅略的分析。
下面将具体介绍江西诗派中几个较著名的小派别。
首先是山谷四甥,也就是江西诗派的四位洪州诗人,都是黄庭坚的外甥,分别是洪朋、洪刍、洪炎、徐俯。
“四甥”均受到黄庭坚真心的关怀和精心的教导,故在山谷诗的传承上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之无愧成为江西诗派的成员。
洪朋是洪氏兄弟中的长兄,是南昌诗人群体的领袖,在三洪中成名最早,也最早得到舅父的认同。
就写诗而言,因为洪朋在现实的科考中屡试不第,仕途坎坷,所以在诗作中多表现时代的变迁和个人际遇的沉沦,被舅父成为“候虫之声”。
但是同为歌咏身边之事,洪朋与陈师道又有所不同,陈多借身边之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愁绪,洪朋却是以诗作作为摆脱、超脱和解脱的媒介,以此来平息化解自己内心难以排解的抑郁。
因此,从洪朋的作品中,我们大多可以感受到其摆脱、超脱和解脱的主题。
但是这种洒脱却与苏轼的豪放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比来看,苏轼的诗词中所表现的洒脱是真洒脱,是看透生活的真智慧,而洪朋之所以在诗中展现摆脱、超脱和解脱的情怀则是对现实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一种想象之中的排遣,是假洒脱而真抑郁。
也正是因为他总是生活在现实的不如意之中,才使得他英年早逝,徒剩下一些感慨。
从仕途来讲,洪刍似乎比其兄要幸运得多,但是在作诗方面却是不尽如意。
同洪朋一样,洪刍作诗也多是效仿黄庭坚,但是却往往不得要领。
众所周知,山谷诗多瘦硬难懂,讲究锻炼,洪刍学之,雕琢做作的色彩过于浓厚,只得黄诗之形而终未得其神。
但是当时的很多文人雅士都未能察觉这点,反而对洪刍的作品大加赞扬,以至于洪刍一跃超越其兄,成为三洪中影响最大的一位。
至于洪炎,虽然是三洪中年纪最小的,但却是得功名最早的,在宦海中沉浮的时间最长,因此相较于两位哥哥,多一些城府,少一些疏野,然在骨子里,他还是江西诸友的同调。
故在洪炎早年的诗歌中多是承袭山谷诗瘦硬的点,精于炼句,善于用典。
而在生命的后期,洪炎的诗却以学习杜甫为主。
其实江西诗派本就是以杜甫为祖的,但是多局限于篇章字句的锤炼而已。
洪炎晚年有与杜甫相近的生活经历,在苦难中,以诗歌的语言来诉说人生的境遇,虽然不似杜甫那样悲天悯人,却也写出了生逢乱世的真切感受。
因此,从这一点来讲,洪炎对于江西诗派诗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庭坚曾这样评价诸甥,四洪“皆能独秀于林”,徐俯却是“万人敌”。
看似否定的评价,其实包含了黄对于徐俯前途无量的预言。
的确,徐俯在学习山谷诗上与三洪的规行矩步不同,而是在学习其诗学的同时,对其诗的取向进行了大胆地扬弃。
故从形式上讲,徐俯沿袭了山谷诗重视句法和修辞的传统,但在内容上却一变山谷诗晦涩难懂的弊端,将其不断发展的人生感悟尽显诗中,看似平淡无味实则蕴理丰富。
总的来说,相对于三洪的学山谷却均未有所大的成就来说,徐俯的诗大胆创新,可自成一家。
其次,较为著名的小派别是临川四友,即饶节、谢逸、汪革和谢薖。
饶节,临川四友中最年长的一位,潜心佛法,常将佛法中的空灵无争的禅意赋予诗中,故其诗纯真朴实,华而不绮,被南宋诗人陆游称赞为当时诗僧第一。
谢逸,仕途上的不顺非但未能扼杀其生活的热忱,反而阴差阳错地推动了其在诗文创作方面的发展,最终竟成为理学传人和临川诗人的领袖。
从诗歌体裁上来说,谢逸的赠答诗最为著名。
仕途上的失意使他有闲暇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交往,而因此赠答诗也就成为其诗歌作品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在这类赠答诗中集中体现了谢逸的理学思想和江西诗人的情怀。
如通过朋友之间的问答来以节气、道义等互勉之,立意极其高远,而且善于捕捉友人的气韵神采。
而且,相对于以往江西诗派的诗人不同的是,谢逸的诗在传播理学的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使得诗作更显得有生气而不至于晦涩难懂。
至于汪革,因其早逝,存留下来的诗歌作品不多。
但是从友人所写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判定,“穷则独善其身”的意志使其在仕途生意,生活窘迫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了品格的高洁和诗歌的纯净,值得后人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