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合集下载

第五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第五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三、

黄诗打破了唐诗藩篱而创造出独 特的艺术风貌。
第一,黄诗的构思常常是出人意表,不落
常格;结构往往是回旋曲折,起接无端, 绝不平铺直叙。 第二,黄诗的意象新奇别致,文人气、书 卷气浓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 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写 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人文意蕴)。 书卷气与生活气息并存,从而表现出深刻 的文化内涵。这正是宋诗别开生面的表现 之一。

第三,在创作方法上,他强调以才学为诗,
注重从古人、从书本中寻找灵感。黄庭坚 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并把学诗的具体 路径概括为两种方法:一种是所谓“夺胎 换骨”,就是模拟前人的诗意时,要改换 成自己的言词或有所引申发展;另一种是 所谓“点铁成金”,就是取前人之“陈言” 时,必须经过重新熔铸,使之在自己的诗 歌中获得新的意蕴。目的是推陈出新,化 腐朽为神奇。

黄庭坚将以往的文人之诗改变成学人之诗, 将唐诗以丰神情韵取胜、圆熟浑成的风格 意境改变成宋人以筋骨思理为主、拗峭锻 练的风格意境,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他完 成了宋调的创造。 值得注意的是,黄庭坚晚年的诗歌创作由 生新瘦硬进而反朴归真,表现出平淡质朴 的审美趋向。 代表作品有《登快阁》、《寄黄几复》、 《题竹石牧牛》、《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二首》。

第三,黄庭坚在“以才学为诗”方面变本加
厉,他善于点化前人的诗意或诗句,善于使 事用典,广征博引,甚至用了不少冷僻的典 故和稀见的字面。 第四,声律奇峭,黄庭坚为力矫西昆体声调 圆熟柔弱之弊,好用拗律,押险韵,拗峭奇 崛;在字句方面,黄庭坚为创意出奇,相当 重视练字造句,音节打破常规,好造硬语, 用奇字,力避陈、熟。
一、黄庭坚的诗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一、知识点:1.元祐时期:陈衍认为宋哲宗元祐时期(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活跃于诗坛的北宋后期)是整个古代诗歌史的三个黄金时代之一。

(另外两个分别是“开元”、“元和”)2.江西诗派: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这是两宋之际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

3.苏黄: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

4.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5.山谷体:黄庭坚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其典型特征是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

但“山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

所以当时后人批评宋诗时,“山谷体”往往首当其冲。

6.黄庭坚自编诗集《退听堂集》,把早年所作的涉及时政或抨击时弊的诗都删去了。

黄诗中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目前存於《山谷诗外集补》中。

二、大题:1.黄庭坚的创作道路:(1)进士及第后的17年低级官员生活——这段时期内的黄诗比较关注社会现实,抨击时弊相当尖锐。

(2)旧党执政后,黄庭坚任职于馆阁,参与编写《神宗实录》,常与苏轼等人唱和,诗的内容则以书斋生活为主。

(3)旧党重又失势,黄庭坚被贬謫。

直接原因是《神宗实录》引起的文字狱。

惊悸之余,黄庭坚作诗较少,内容则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

2.诗歌特色:(1)就题材范围而言,黄庭坚诗没有显著的特点。

大多是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的诗。

(2)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①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

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蕴。

如黄诗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认识禽鸟鱼虫这些自然意象。

又如黄诗中茶成为文人雅致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知识梳理】——江西诗派

【知识梳理】——江西诗派

【知识梳理】——江西诗派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近人陈衍认为宋哲宗元祐时是古代诗歌史的三个黄金时代(开元元和元祐)之一。

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一.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一)地方任职期间黄诗关注社会现实,如《流民叹》、《和谢公定征南谣》等。

(二)任职馆阁期间参编《神宗实录》,诗内容以书斋生活为主。

(三)被贬后作诗较少,内容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

二.丰富的人文意象。

题材多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一)书画作品、亭台楼阁及笔、墨等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相关的物品。

(二)其他题材。

如《演雅》并非从自然界中观赏之,而是从古代典籍里认识,全诗充满典故。

此类黄诗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律动,书卷气与生活气息并存;有时用典过多,如《和钱穆父咏猩猩毛笔》损害了诗歌的形象性。

三.生新廉悍的艺术个性。

(一)梅尧臣以来诗人都追求“生新”,也即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黄庭坚更自觉:“文章最忌随人后。

”(《赠谢敞王博喻》)。

(二)黄诗往往包含多层次意思,章法回旋曲折,不平铺直叙,如五古《过家》、七古《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七绝《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之五等;说:“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诨。

”(《王直方诗话》)即要在必要之处来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以意脉的突然断裂产生艺术张力,如《次韵裴仲谋同年》:“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俱少年。

”奇崛。

(三)运用修辞手段出奇制胜。

1.如“程婴杵臼立孤难,伯夷叔齐采薇瘦”(《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以古代志士仁人比喻竹子的高风亮节;2.有时求奇过甚,不自然,如“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荀令炷炉香”(《观王主簿家荼蘼》)以美男子喻花;3.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如“秋水粘天不自多”(《赠陈师道》)等。

4.最成功的是用常见字词组成新奇意象的作品,如《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

5.声律奇峭。

5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5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他说:“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见《苕溪渔 隐丛话前集》)又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 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胡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 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 父书》) 点铁成金就是根据前人的诗意,加以变化 形容,企图推陈出新。他称这种作法是“脱胎换 骨”,是“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是“以腐朽为 神奇”。 比如后人根据李延年《佳人歌》,用“倾城”、 “倾国”形容美色,已近俗滥。黄庭坚《次韵刘景 文登邺王台见思》诗:“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 城。”意思就深了一层,而且符合于这些文人的雅 趣。
2、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
黄庭坚选择的是一条在书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上争胜的创作道 路。 1、重视学习古人。通过学习杜甫来提高诗意,留心于广取 古人陈言来点铁成金,作为自己陶冶万物、抒发情怀的语言 凭藉。 2、下语用字力求奇警。他同一般低能文人的慕拟、剽窃不 同之处,是在材料的选择上避免熟滥,喜欢在佛经、语录、 小说等杂书里找一些冷僻的典故,稀见的字面。在材料的运 用上力求变化出奇,避免生吞活剥。为了同西昆诗人立异, 他还有意造拗句,押险韵,作硬语,连向来诗人讲究声律谐 协和词彩鲜明等有成效的艺术手法也抛弃了。
二、陈师道
江西派里另一重要诗人陈师道(1053—1101), 字履常,一字无己,别号后山居士,徐州彭 城(江苏徐州)人。他早年曾从曾巩受业,后来 又得到苏轼的赏识,在诗创作上受黄庭坚的 影响最深。他一生清贫自守,以苦吟著名。
三、江西诗派
南宋初期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首 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以下还有 韩驹、潘大临等二十多人,江西诗派的名称 从此确立。后来方回著《瀛奎律髓》,因江 西派诗人都以学杜相号召,又以杜甫为一祖, 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2、人文意象丰富密集,表现出内敛型的审美情趣
黄庭坚诗歌更加内敛而趋于个人文化生活 感觉的表达,更多显示出士人的审美情趣、 价值取向,因此其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丰 富、密集。 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 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写其他 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识。书卷气 与生活气息并存,从而表现出深刻的文化 内涵。这正是宋诗别开生面的表现之一。
苏、黄比较
苏轼诗歌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风起涛涌,自 然奇观;黄庭坚诗歌气象森严,如危峰千仞,拔 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苏以才气取胜,黄以学 问见长;苏创作取资于生活,黄则取资于书本; 苏诗提倡天工自然,强调新变,黄诗提倡雕饰锻 炼,注重技巧。 同样用人文意象,苏诗的意象以不断变化的动态 之美取胜,表现出旷达的才识与清雄的睿智;黄 庭坚力图把日常现实生活中的感性存在内化为一 种心性境界,意象往往具有坚固永恒的性质,表 现出静穆深沉之美 。
二、黄庭坚的诗歌理论
第一,黄庭坚论诗以杜甫为宗,以学杜来反 对学李商隐的西昆体,虽然也强调诗歌的社会功 用,但主要不是学习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而是 专力在杜诗的形式技巧上下功夫。 第二,黄庭坚主张创新,“文章最忌随人 后”,“自成一家始逼真”,是他的自白。为了 使诗歌创作具有独创性而不落俗套,不惜刻意求 新求奇,即使强调学习前人,目的仍是“以故为 新”。 第三,在创作方法上,黄庭坚强调以才学为 诗,注重从古人、从书本中寻找灵感,主张“无 一字无来处” 。
3、追求陡折奇凸的章法和深峻沉厚的韵味 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 打诨,方是出场。 ——《王直方诗话》引黄庭坚语
这是一种将转折点放在尾句的章法: 这是一种将转折点放在尾句的章法:先沿一条思路 脉络谨严布置,即便其中插入不少生新的字词、 脉络谨严布置,即便其中插入不少生新的字词、典故为 其文理思路尚有迹可循,但到最后收结时, 障,其文理思路尚有迹可循,但到最后收结时,却不循 常理而“打诨” 跳到另一条脉路上去, 常理而“打诨”,跳到另一条脉路上去,给读者留下一 片提示悟入的空间,让人参悟。 片提示悟入的空间,让人参悟。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ppt课件.ppt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ppt课件.ppt
的典故,和衡山回雁峰雁不南飞的故事。 ❖ 三、四句完全用习见的辞汇构成,但组成对句以后却很新鲜;
句中不用动词系连,纯粹以名词性意象对映,在一寒一暖的 景象中写出往年相聚的快乐和别后的孤单。 ❖ 五、六句再转写黄几复的处境,先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中“家徒四壁立”的典故写他的贫寒,再反用《左传》定公 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的成语,感叹他久沉下僚。 “拗” 给人以逼促之感。 ❖ 最后借想象描绘一幅凄凉图景,并暗用了李贺《南园》“文 章何处哭秋风”的诗意,表现自己的不平。 ❖ 二、特点: ❖ 语言过分艰奥、句法和章法过分生硬 ;多用典故
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
黄庭坚的诗
五、影响:树立典范,受推崇而促成江西诗派 形成 1、典范性: 诗歌成就卓越,且鲜明地体现了宋代 诗坛的美学风范; 作诗的方式是字斟句酌,法度井然, 便于别人仿效; 诗论是循序渐进的,并大张旗鼓地倡 导以杜甫为诗家宗祖,还为诗人们设计了摆 脱窘境的策略,使人有具体的门径可入。
黄庭坚的诗
2、形成流派: 黄庭坚受到众多青年诗人的拥戴追随,一个以
黄、陈为核心的诗歌流派就逐渐形成。 3、流派得名: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
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4、元代方回《瀛奎律髓》: 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江西诗派重要作家-陈师道
❖ 一、生平:
(3)发展拗句、拗律的体制 ❖ 2、求深务奇,意境生新瘦硬 ❖ 三、成就突出,形成 了“山谷体”
黄庭坚的诗歌
❖ 1.用拗句,务新求奇,为人所不为。 ❖ 所谓“拗句”,主要是将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加以改变,有
意造成一种打破平衡和谐的效果,给人以奇峭倔强的感觉。 是形成山谷体生新瘦硬风格的重要因素 ❖ 2.用典: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以故为新” 。 ❖ 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是“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 落实于具体的诗歌创作。 ❖ 3、具有一种独特的幽默诙谐感 ❖ 公开主张诗歌可以“打诨” ,他将诗的娱乐特性发挥到很 高的水平 ❖ 四、有晦涩生硬之弊: ❖ “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语俗。”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一节黄庭坚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一、生平作品(p72)、(p42)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黄庭坚出身于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黄庶有诗名,著《伐檀集》,专学杜甫、韩愈;舅父李常是有名的藏书家,为他自小博览群书提供了优越条件。

苏门四学士之一。

后两度被贬,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享年61岁。

现存著作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诗集注》等。

黄庭坚在宋代诗坛上占著着重要地位,与苏轼并称“苏黄”,原因:a.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诗歌创作理论;b.诗歌本身成就很大1900多首;c.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

二、诗歌理论1、他论诗以杜甫为宗。

以学杜来反对学习西昆体;专力学习杜诗的形式技巧。

如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

2、主张创新。

“文章最忌随人后”“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刻意求新求奇,即使强调学习前人,目的仍是“以故为新”。

3、在创作方法上,以才学为诗,注重从古人、从书本中寻找灵感。

“无一字无来处”具体方法:A.“夺胎换骨”。

“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释.惠洪《冷斋夜话》引“夺胎”:将前人的诗意和造句格式加以发展,使之更加深刻化,造成自己的意境。

“换骨”:是将前人的诗意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

意同而语异。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柳宗元《别舍弟宗一》:“万死投荒十二年”。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刘禹锡:遥望洞庭湖翠水,白银盘里一青螺。

《颜徒贫乐斋二首》:“小山作友朋,义重子舆桑。

香草当姬妾,不须珠翠妆。

”卢仝:草石是亲情。

B.“点铁成金”:“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四、山谷体的内涵
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 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 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 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 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如“煎成车 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 声绕羊肠” 声绕羊肠”(《以小龙团及半挺赠无咎并诗用前 )、“程婴杵臼立孤难,伯夷叔齐采薇瘦” 韵》)、“程婴杵臼立孤难,伯夷叔齐采薇瘦” 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 (《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 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 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 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 规。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至 圆熟的声调。 圆熟的声调。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 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 第四节 江西诗派的演变 第五节 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一、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二、丰富的人文意象 三、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四、山谷体的内涵 五、晚年诗返朴归真
一、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字鲁直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 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 23岁进士及第后 岁进士及第后, 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23岁进士及第后, 在叶县(今属河南)、太和(今属江西)等地做了17 )、太和 在叶县(今属河南)、太和(今属江西)等地做了17 年的低级官员。这段时期内的黄诗比较关注社会现实, 年的低级官员。这段时期内的黄诗比较关注社会现实, 流民叹》 和谢公定征南谣》 如《流民叹》、《和谢公定征南谣》等,抨击时弊相当 尖锐。 尖锐。 元丰八年(1085)旧党执政后, 元丰八年(1085)旧党执政后,黄庭坚来到汴京任职于 馆阁,参加编写《神宗实录》 自此成为苏轼的密友, 馆阁,参加编写《神宗实录》,自此成为苏轼的密友, 常与苏轼等人唱和,诗的内容则以书斋生活为主。 常与苏轼等人唱和,诗的内容则以书斋生活为主。 从哲宗绍圣元年(1094)开始,旧党重又失势, 从哲宗绍圣元年(1094)开始,旧党重又失势,黄庭坚 也受到迫害,先后被贬谪到黔州(今四川彭水)、 )、戎州 也受到迫害,先后被贬谪到黔州(今四川彭水)、戎州 今四川宜宾),最后卒于荒远的宜州(今属广西) ),最后卒于荒远的宜州 (今四川宜宾),最后卒于荒远的宜州(今属广西)贬 黄庭坚被贬的直接原因是《神宗实录》 所。黄庭坚被贬的直接原因是《神宗实录》引起的文字 惊悸之余,黄庭坚作诗较少, 狱。惊悸之余,黄庭坚作诗较少,内容则以抒写人生感 慨为主。 慨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倾国倾城,美人之貌” “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黄庭坚《次韵刘 景文登郑王台见思》)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杜牧《郡斋独酌》) “公有胸中五色线,平生补衮用功深”(黄庭坚 《再次韵四首》)
3、句法和结构方面的创新。 句法方面,学杜甫多用拗句,力避陈熟,风格生新
瘦硬。(“拗句”乃是在格律诗体中把一句或一 联的平仄加以改变,同时把诗句的语序组织加以 改变,使音节和文气不顺畅,有意造成一种不平 衡不和谐的效果,给人奇峭倔强的感觉。 )
元祐二年(1087),苏轼作《送杨孟容》诗,云 “效黄鲁直体”。
“山谷体”内涵:黄庭坚诗文人气和书卷气极浓, 文人意象密集,高雅不俗,多用典故,多用拗体, 风格生新廉悍,严羽《沧浪诗话》谓之“山谷体”。
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 孟郊、樊宗师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后生不 解,故次韵道之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自注:洛阳贡花自钱惟演始。大小龙茶始于 丁晋公,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闻君谟进小 龙团,惊叹曰:“君谟士人也,何至作此 事!”今年闽中监司乞进斗茶,许之。)
——苏轼《荔枝叹》
“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 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 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 夺胎法。”(《冷斋夜话》卷一“换骨夺胎法”条)
两方面内涵:一是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 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二是师承前人的构思和 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独特的 构思与意境。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论与诗歌创作
一、黄庭坚的生平
黄庭坚,字鲁直,号 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 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出生于诗书世家,是宋诗 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 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 其轨也。”(《答洪驹父书》)
“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 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之载 朐山杂咏后》)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题竹石牧牛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 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故人相见自青眼,新贵即今多黑头”(《次韵盖 郎中率郭郎中休官》),“自”字应平而仄, “多”字应仄而平。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次韵 柳通叟寄王文通》),平仄虽然合规矩,但 “一——三——三”的音步节奏则甚奇兀。 诗的结构方面,黄庭坚非常注重奇变,有时跳跃, 有时反折,很少一路连绵衔接顺畅成文。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
陈师道(1053—1101),字履常,一字无己,
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一生有贫寒, 为人执拗刚直,官终秘书省正字。有《后山先生 集》。
以苏轼为师长,但其学诗乃学黄庭坚。才不及 苏,学不及黄,常以苦吟为诗。主张“宁拙毋巧, 宁朴毋华”。
苏轼文学理论: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 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 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 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苏轼《文说》
二、黄庭坚提出的“诗法”:
1、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认为 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又说“词意高 胜,要从学问中来尔”。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 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 耳。”(黄庭坚《答洪驹父书》) 2、“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论。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 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也。”(黄庭坚《答洪驹父书》)
“点铁成金”主要指师前人之辞,“夺胎换骨”主 要指师前人之意。
3、强调在语言上去陈反俗。多从一些冷僻的书籍中 引用典故;平常的典故则尽量用得出人意料。
4、求新求变,自成一家。山谷非常重视诗歌的创 新,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 书数种赠丘十四》) 。自成“山谷体”。
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 吞五湖三江。赤壁风月笛,玉堂云雾窗。句 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枯松倒涧壑,波涛 所舂撞。万牛挽不前,公乃独力扛。诸人方 嗤点,渠非晁张双。但怀相识察,床下拜老 庞。小儿未可知,客或许敦庞。诚堪婿阿巽, 买红缠酒缸。
三、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征
1、生新廉悍,出奇制胜。 “曲几团蒲听煮汤,煎成车声绕羊肠。”(黄庭 坚《以小团龙及半挺赠无咎并诗用前韵为戏》) 2、采用前人的诗意而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意 同而语异。
4、晚年诗风剥落铅华而归于平淡自然。 跋子瞻和陶诗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寄黄几复
第五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晁补之、秦观、 张耒
“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之。”(苏轼)
“二苏三孔”——苏轼、苏辙;孔文仲、孔 武仲、孔平仲
秦观“诗如词”、“女郎诗”:
《春日五首》其一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泗州东城晚望》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 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