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诗派”的由来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
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是宋代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他们后来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江西诗派主张宗法杜甫,方回“一祖三宗” (《瀛奎律髓》)反对西昆体的诗风。
这个诗派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讲求“无一字无来处”的主张。
⏹“夺胎换骨”—惠洪《冷斋夜话》:山谷曰: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
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白居易:“峡猿亦无意,陇水复何情,为到愁人耳,皆为断肠声。
”黄庭坚:“扶风乔木夏阴合,斜谷铃声秋夜深。
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
”第二节黄庭坚的诗歌⏹一、生平⏹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山谷集》⏹1、家传:⏹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2、交游⏹苏黄⏹“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 (《题乐毅论后》)。
⏹关于黄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宋诗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已意为诗,……山谷用工尤为深刻。
”⏹黄庭坚诗的主要成就就是在艺术上标新立异,精益求精,求新求变,具体表现在:A、诗歌的章法多曲折而少平铺直叙。
B、善于择用出奇制胜的修辞手段,尤其是善用比喻。
C、重视句法结构的出奇变化、字句的锤炼、押险韵和作拗拗句,形成一种瘦硬、险峭的风格。
黄诗的这种自成一体的风格,被称为“山谷体”。
⏹黄庭坚晚年的诗风则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语言风格趋于平淡⏹《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其一)⏹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预关。
江西诗派的名词解释

江西诗派的名词解释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江西省,由一群诗人组成。
江西诗派被视为中国现代诗歌改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其成员以自由、开放的创作风格和探索性的艺术形式而著称,对现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时期,严重限制了文学创作的自由度。
然而,江西省却是“象牙塔”式的文化艺术中心,这里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为江西诗派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诗人积极地参与了当时兴起的“反热讽喻”运动,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自由创作的渴望。
江西诗派的名词解释:1. 自由探索:江西诗派的成员倡导自由探索的创作理念,鼓励诗人以开放的思想和宽广的视野探索现实和文化,并且大胆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
他们不局限于传统的诗歌形式和表达方式,大胆尝试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手法,极大地拓宽了现代诗歌的创作空间。
2. 纵横: 江西诗派的诗人倾向于运用纵横格的写作方式,即使一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章,并且在整体结构上呈现出纵横交错的风格。
这种写作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章句压缩和诗句串联的形式,给予了诗歌更自由灵活的表达空间。
3. 唯美主义:江西诗派诗人在写作中追求美的感受和自由的表达,他们崇尚诗歌的美学价值,注重篇章的语言音象美和与读者情感的共鸣。
这种诗歌追求美的精神和表达方式,给予诗歌以纯粹而深邃的内涵。
4. 思想自由:江西诗派的诗人们思想开放、锐敏,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反思现实矛盾,对权威与典章的审视持怀疑态度。
江西诗派的诗人追求真实、自由的表达,表现了一种抒发情感和思想的自由空间。
5. 杂文化:江西诗派的成员除了写诗之外,还以杂文文体为主要形式进行创作。
他们通过杂文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传递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杂文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更直接、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地传递诗人的心声。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一、知识点:1.元祐时期:陈衍认为宋哲宗元祐时期(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活跃于诗坛的北宋后期)是整个古代诗歌史的三个黄金时代之一。
(另外两个分别是“开元”、“元和”)2.江西诗派: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这是两宋之际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
3.苏黄: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
4.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5.山谷体:黄庭坚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其典型特征是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
但“山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
所以当时后人批评宋诗时,“山谷体”往往首当其冲。
6.黄庭坚自编诗集《退听堂集》,把早年所作的涉及时政或抨击时弊的诗都删去了。
黄诗中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目前存於《山谷诗外集补》中。
二、大题:1.黄庭坚的创作道路:(1)进士及第后的17年低级官员生活——这段时期内的黄诗比较关注社会现实,抨击时弊相当尖锐。
(2)旧党执政后,黄庭坚任职于馆阁,参与编写《神宗实录》,常与苏轼等人唱和,诗的内容则以书斋生活为主。
(3)旧党重又失势,黄庭坚被贬謫。
直接原因是《神宗实录》引起的文字狱。
惊悸之余,黄庭坚作诗较少,内容则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
2.诗歌特色:(1)就题材范围而言,黄庭坚诗没有显著的特点。
大多是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的诗。
(2)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①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
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蕴。
如黄诗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认识禽鸟鱼虫这些自然意象。
又如黄诗中茶成为文人雅致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江西诗派1

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摘要:以黄庭坚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作诗多效法唐代大诗人杜甫,故形成一祖三宗的流派特征,其中一祖为杜甫,三宗分别是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在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作品的诗风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转变,故在此笔者将从历史背景以及作家作品的角度来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关键词:江西诗派诗风黄庭坚一、江西诗派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江西诗派,最初的名字是江西宗派,得名于宋代著名诗人,也是后来江西诗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
该图标举宗主黄庭坚的诗学观,勾勒出当时一个以黄庭坚为宗,其余二十五人为派的诗人群体,江西诗派的雏形就此产生。
那么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时期产生江西诗派这一群体?为此,我们不得不联系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首先,从文化因素上来说,唐诗的极盛让北宋的诗坛陷入了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
如果延续唐诗那种重视主观感情抒发的模式,那么缺少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的北宋诗坛,几乎没有超越前人的可能性,甚至还可能会因此招惹上东施效颦的批评之声。
因此,综上,为了能够摆脱唐诗的阴影,并且尽可能地开创诗歌的第二个盛世,那么宋代诗人只能选择创新诗歌的内容形式等,变随性的抒情为平淡的说理。
而事实证明,北宋诗人的这一大胆创新确实获得了成功。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江西诗派的产生与宋诗的创新有何关系。
宋初,在儒学复古运动和诗文革新运动的铺陈中,以欧、梅、苏、黄四大家的出现为标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面貌.宋诗发展有两个高峰,其一为庆历文学,领袖人物为欧阳修;其二为元祐文学,领袖人物苏轼。
欧阳修与苏轼为师弟子关系,元祐文学沿庆历诗风的路线发展,却产生了一些转向。
江西诗派又沿着元祐文学,继续新的转向,将元祐诗学的风流蕴藉变作峭拔瘦硬,故形成宋代一个影响较大的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综上,我们可以大致的知道一些江西诗派形成的文学因素,那么其政治因素呢?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宋朝这个特别的朝代。
【知识梳理】——江西诗派

【知识梳理】——江西诗派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近人陈衍认为宋哲宗元祐时是古代诗歌史的三个黄金时代(开元元和元祐)之一。
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一.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一)地方任职期间黄诗关注社会现实,如《流民叹》、《和谢公定征南谣》等。
(二)任职馆阁期间参编《神宗实录》,诗内容以书斋生活为主。
(三)被贬后作诗较少,内容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
二.丰富的人文意象。
题材多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一)书画作品、亭台楼阁及笔、墨等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相关的物品。
(二)其他题材。
如《演雅》并非从自然界中观赏之,而是从古代典籍里认识,全诗充满典故。
此类黄诗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律动,书卷气与生活气息并存;有时用典过多,如《和钱穆父咏猩猩毛笔》损害了诗歌的形象性。
三.生新廉悍的艺术个性。
(一)梅尧臣以来诗人都追求“生新”,也即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黄庭坚更自觉:“文章最忌随人后。
”(《赠谢敞王博喻》)。
(二)黄诗往往包含多层次意思,章法回旋曲折,不平铺直叙,如五古《过家》、七古《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七绝《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之五等;说:“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诨。
”(《王直方诗话》)即要在必要之处来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以意脉的突然断裂产生艺术张力,如《次韵裴仲谋同年》:“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俱少年。
”奇崛。
(三)运用修辞手段出奇制胜。
1.如“程婴杵臼立孤难,伯夷叔齐采薇瘦”(《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以古代志士仁人比喻竹子的高风亮节;2.有时求奇过甚,不自然,如“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荀令炷炉香”(《观王主簿家荼蘼》)以美男子喻花;3.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如“秋水粘天不自多”(《赠陈师道》)等。
4.最成功的是用常见字词组成新奇意象的作品,如《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
5.声律奇峭。
名词解释4

名词解释4江西诗派名词解释江西诗派的得名始于北宋后期,宋徽宗初年,吕本中在其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
黄庭坚领导的“江西诗派”下陈师道、陈与义等25人,其中有10多人是江西人,而且他们所作诗歌的风格都是相同的,都遵循黄庭坚的诗歌风格,所以将他们称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的成员众多,影响深远,元代方回编选《瀛奎律髓》时,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此时江西诗派正是定型,形成独具特色的诗歌流派.是以姓为体“白体”是北宋人的说法,指宋初诗坛流行的学白居易的诗。
但流行之时并无“白体”之说。
最早提出“白体”或“白乐天体”概念的人是谁尚难断定。
田锡《览韩偓郑谷诗因呈太素》诗云:“顺熟合依元白体,清新堪拟郑韩吟”。
杨亿写过《读史敩白体》诗。
欧阳修《六一诗话》云:“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行于容易。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称魏野“其诗效白乐天体”。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云:“昉诗务浅切,效白乐天体。
晚年与参政李公至为唱和友,而李公诗格亦相类,今世传《二李唱和集》是也。
”可知“白乐天体”之称,在仁宗朝已流行。
“白体”诗的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
又惠洪《冷斋夜话》卷一亦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然而白诗之特点不止于此。
陈寅恪曾因此辩曰:“若排律一类必为老妪所解始可笔录,则《白氏长庆集》之卷帙当大为削减矣。
其谬妄又何待详论!唯世之治文学史者,犹以元白诗专以易解之故而得盛行,则不得不为辨正耳”宋初学白诗之风始于太宗朝而盛于真宗朝,至仁宗朝前期余波尚存,后来“西昆体”渐成诗坛主流,“白体”遂寝。
据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所列,“白体如李文正、徐常侍昆仲、王元之、王汉谋”。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有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等三位诗人。
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一个重要流派,主要指的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等三人。
江西诗派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黄庭坚的诗歌创作是这一诗派形成的主导力量;陈师道的诗歌创作是对黄庭坚的发展,他不仅继承了黄庭坚的诗风,而且在诗歌内容方面取得了更高的造诣,成为这一诗派最重要的代表;陈与义的诗歌创作是江西诗派的结束,其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七律上,尤其以《菩萨蛮》为最,是江西诗派七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一祖三宗”的传统观念,强调宗法关系,自诩“正宗”。
但由于江西诗派本身所具有的多元化特征,并没有象当时另一个著名的诗歌流派西昆派那样形成排他性的宗派门户。
当时,“苏黄”、“苏陈”两大诗派并立,各有区别又互相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宋诗的发展。
随着五大家族的衰落和江西诗派第二代诗人的出现,一些新的思想逐渐被江西诗派诗人所接受。
陈师道所倡导的“无我之境”和“平淡之境”的理论,张耒提出的“诗者,吟咏情性也”,以及黄庭坚提出的“诗有别才”的见解,都丰富了江西诗派的理论主张。
此外,江西诗派诸人还用词来反映社会现实,并且提出了词要“别是一家”的主张。
江西诗派“尚意”、“崇雅”的美学主张,使词从音乐的附庸而独立,走上文学舞台,具备了文学体裁的特点。
“一祖三宗”的理论为后世文人所接受。
他们把“师承苏黄”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认为不能违背“祖意”。
他们所说的“祖意”,是指苏轼。
北宋中叶的苏轼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很高,为江西诗派所尊奉,于是,他便成为江西诗派的领袖。
从南宋末年到清初的大部分诗人,都属于江西诗派。
如姜夔、吴文英、史达祖、高观国、洪亮吉、王夫之等。
虽然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领袖,但与黄庭坚并非师生关系。
黄庭坚的诗集《山谷全集》共收录其诗二百七十余首,但其诗歌只占《山谷全集》的四分之一。
第五编第五章 江西诗派

苏轼主持文坛的时期,宋代文学的发展达
到了高潮,其中宋诗的成就更是进入了巅 峰阶段。 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 成了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江西 诗派。这是两宋之际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
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并称 “苏黄”。 黄庭坚 (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 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人。
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诗人们宁静的书斋生 活,整个诗坛震惊了,代表诗坛风气的江 西诗派因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诗人们纷纷用诗歌记录这场事变。
南宋初期,江西诗派在艺术风格上也发生
了深刻的变化。开始不断地创新,在这个 演变过程中,最具有革新精神的首推吕本 中的“活法”之说。
吕本中 (1084—1145),是后期江西诗派最
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 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一是句中音节
打破常规;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 平仄和谐而流行圆熟的声调。
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
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山谷体”的生新程度是最高的, 它最典 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同时, “山 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 点。
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
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首先,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 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 其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 的人文意蕴。
黄诗更引人注目的是鲜明的艺术个性。他
的整个诗歌创作都贯彻了求新求变的精神, 从而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格。 黄诗不论长短,往往包含多层次的意思, 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江西诗派”的由来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末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振图》,把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五名诗人罗列其中,称为“宗派”,又以黄庭坚为宗祖。
因为黄庭坚是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以称他们为“江西诗派”。
这一名称也就被历代沿用直至现在。
江西诗派虽然冠有“江西”二字,但这一派中的诗人并不全是江西人。
吕本中列出的
二十五人中,陈师道是彭城人,潘大观、潘大临是黄冈人,王直方是开封人,等等。
只是因为这一批诗人都学黄庭坚,形成了大体相似的创作倾向,所以才称之为“江西诗派”。
也就是说,江西诗派中“派”是指诗的风格流派,不是地方派别。
诗派的出现及江西诗派的命名,当然不是偶然的。
早在唐朝,张为作《诗人主客图》,就以白居易等六人为不同的宗主,每一主下又有升堂、入室、及门等不同等第,这虽然还没有“宗派”的名称,但实际上已将诗人分了“派”。
诗歌创作在北宋晚期,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波澜富而句律疏”。
以苏东坡为代表;一种是“锻炼精而情性远”,黄庭坚是代表。
苏派才华横溢,一般人学不到;黄派多在字词上下工夫,学起来易见成效。
所以当时学苏东坡的少,学黄庭坚的多。
学黄的人多了,影响就大了。
于是形成了一个“派”。
江西诗派在文学史上是有成就的一个流派。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