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过关宝典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过关宝典笔记

一、名词解释1.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2.江湖诗派: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

大都是一些落弟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

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进退无据,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维生,或游走干谒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乡间,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

当时有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刊刻《江湖诗集》,后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相似,故称之曰江湖诗派。

3.国朝文派:金世宗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间,金与南宋议和,偃武修文,建学养士,于是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如蔡珪、党怀英、王庭筠以及王寂等,他们的创作风格不同于由宋入金的文人,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自具风格的新时期。

元好问在其所编的《中州集》中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4.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

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5.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的豪放苍凉词风。

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6.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发展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发展

江西诗派的文学理论与主张
由于江西诗派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 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因而他们 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便各有特点。黄 庭坚、陈师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写 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 内容比较狭隘。经历了“靖康之变” 的吕本中、曾幾、陈与义等人则写了 一些反映当时的民族斗争的爱国主义 诗歌。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发 展
学院:文学院10级2班 姓名:陆娴 学号:1001020229
江西诗派的形成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虽然他的创 作成就比不上苏轼,但是他的诗歌更加突出地体现了宋 诗的艺术特征。他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 方法,并传授给后学,所以,追随和仿效黄庭坚的诗人 颇多。比如陈师道与苏轼交谊最深,但作诗却以黄庭坚 为学习典范。因此,一个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就 逐渐形成了。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 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25人,认为这些诗人 都是与黄庭坚一脉相承的。这些诗人并不都是江西人, 大概吕氏的原意只是因为诗派之祖黄庭坚是江西人,派 中诗人又以江西人较多,就取名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的发展
宏观上,江西诗派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阶段: 1、产生期,其代表人物是黄庭坚、陈师道。他们 并未自称江西诗派,只不过他们的创作理论与创 作时间都成了后代的楷模,被奉为派别之宗罢了。 2、确立与扩展期,代表人物是吕本中、曾几、陈 与义等,虽未列入二十,是正宗 典型的江西诗派。 3、余波期,期影响波及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 人,但他们都始从江西诗派入而终不由江西诗派 出,江西诗派的影响到此宣告结束。
吕本中诗学观点和诗歌创作
1、诗学观点 (1)学习杜、黄,试取李、苏求平易圆 活。 (2)同时又试图借禅宗的所谓“活 法”——不拘一格、不强调规定程式的自 心体验——避免诗歌中板滞僵硬的现象。 2、诗歌创作 (1)写景诗韵味最浓,清新可诵 (2)爱国之作,风格悲凉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有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等三位诗人。

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一个重要流派,主要指的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等三人。

江西诗派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黄庭坚的诗歌创作是这一诗派形成的主导力量;陈师道的诗歌创作是对黄庭坚的发展,他不仅继承了黄庭坚的诗风,而且在诗歌内容方面取得了更高的造诣,成为这一诗派最重要的代表;陈与义的诗歌创作是江西诗派的结束,其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七律上,尤其以《菩萨蛮》为最,是江西诗派七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一祖三宗”的传统观念,强调宗法关系,自诩“正宗”。

但由于江西诗派本身所具有的多元化特征,并没有象当时另一个著名的诗歌流派西昆派那样形成排他性的宗派门户。

当时,“苏黄”、“苏陈”两大诗派并立,各有区别又互相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宋诗的发展。

随着五大家族的衰落和江西诗派第二代诗人的出现,一些新的思想逐渐被江西诗派诗人所接受。

陈师道所倡导的“无我之境”和“平淡之境”的理论,张耒提出的“诗者,吟咏情性也”,以及黄庭坚提出的“诗有别才”的见解,都丰富了江西诗派的理论主张。

此外,江西诗派诸人还用词来反映社会现实,并且提出了词要“别是一家”的主张。

江西诗派“尚意”、“崇雅”的美学主张,使词从音乐的附庸而独立,走上文学舞台,具备了文学体裁的特点。

“一祖三宗”的理论为后世文人所接受。

他们把“师承苏黄”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认为不能违背“祖意”。

他们所说的“祖意”,是指苏轼。

北宋中叶的苏轼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很高,为江西诗派所尊奉,于是,他便成为江西诗派的领袖。

从南宋末年到清初的大部分诗人,都属于江西诗派。

如姜夔、吴文英、史达祖、高观国、洪亮吉、王夫之等。

虽然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领袖,但与黄庭坚并非师生关系。

黄庭坚的诗集《山谷全集》共收录其诗二百七十余首,但其诗歌只占《山谷全集》的四分之一。

江西诗派的发展历程

江西诗派的发展历程

学号:20095021341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09级三班姓名李杰论文江西诗派的文学理论指导教师职称江西诗派的文学理论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一、人物介绍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洪炎、洪朋、饶节、僧祖可、徐俯、林敏修、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25人。

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

诗派中并不都是江西人。

后被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方回在宋末,杜甫又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瀛奎律髓》卷二六,评陈与义《清明》)。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

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二、黄庭坚诗学主张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

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

忠义之气,感然而发。

”(《潘子真诗话》引)“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

(《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江西诗人所普遍接受。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元散曲:是金元时期,北方新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当时称之为“乐府”。

它与杂剧形式上有联系,但又是不同的文学体裁,散曲属诗歌范畴,与词一样是可以按一定乐谱而唱的曲子。

它在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所谓前七子,指的是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

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

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苏轼诗歌在艺术上有何特色?参考答案:第一,将情、理、事、景融合在一起,理从事出,理从景出,并且理在情中。

第二,苏轼具有一种“触处生春”的本领,因而将诗写得生动异常,富有美感。

这种“触处生春”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在他能从极平常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表现在他能通过新鲜的比喻将难言之事、理、感受等非常形象地写出来。

另外,苏轼诗也写得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李清照的词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早期的词主要表现她作为少女和少妇的生活与情怀。

在她的笔下,少女生活是充满欢乐的。

少妇之词的主旋律则是抒发离别相思的感受,与少女之作相比,明显多了一分沉重。

她后期的作品则主要表现她作为寡妇的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凄苦悲凉一)语言风格上。

其前期词的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点闲愁点缀。

如小词《如梦令》中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

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当时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而后期的词以悲凉凄苦为主。

我国古代文学史[二]自学考试所有考点整理

我国古代文学史[二]自学考试所有考点整理

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1、柳开:宋柳开(先驱)的文学主张有(2013.01多选):①反对五代浮艳风②主张文道合一③鼓吹复古④倡导质朴文风2、穆修:倡导复古和坚持写作古文的穆修在宋代古文运动中是(2004.10单选):响应者3、王禹偁: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简述王禹偁(chēng)的诗歌创作成就(2013.01简答):①早年学习白居易的诗歌,侧重学习白居易闲适唱和诗②贬官商州之后,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③兼擅各种五言七言古诗,有意效法白居易的平易诗风,近体诗,绝句不乏平淡清远的格调。

宋初王禹偁所属的诗派是(2009.10和2005.10单选):“白体”诗派王禹傅诗歌的艺术风格是(2015.04单选):平易晓畅4、晚唐体:晚唐体(2014.10名解):①宋初诗歌的流派②以林逋的诗歌创作为代表③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以请逸隐幽为旨趣。

5、杨亿与西昆体:西昆:因创始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

以杨亿、钱淮演、刘筠为魁首。

西昆诗派和昆体功夫:西昆体形成是个流派的标志——《西昆酬唱集》的编撰结集简述西昆体诗歌的主要特色(2013.10简答):讲究修辞的昆体功夫对宋诗的发展影响很大①诗中大量用典,以学文为诗,是送诗的一个突出的特色,西昆体作为宋初出现的诗歌流派或者诗歌思潮。

体现了当天是的风会所趋,是宋诗形成自身特色的第一步②西昆体与后来的江西诗派,从论诗宗旨、作品风格,艺术技巧到诗学渊源都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黄庭坚就主张用昆体功夫造老杜浑成之境③西昆体流行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诗人作分依赖修辞而缺乏感觉,甚至堕入玩弄辞章典故的泥潭。

西昆体的艺术特征是(2015.10和2012.10单选):讲究修辞杨亿、钱惟演、刘筠等人的诗歌被称为(2015.04单选):西昆体第二章: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1、欧阳修:——六一风神欧阳修文学创作以散文成就最大、影响最大欧阳修散文的风格是(2013.01单选):平易流畅、委屈婉转。

【诗歌专题复习】——江西诗派

【诗歌专题复习】——江西诗派

【诗歌专题复习】——江西诗派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近人陈衍认为宋哲宗元祐时是古代诗歌史的三个黄金时代(开元元和元祐)之一。

黄庭坚的诗歌一.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一)地方任职期间黄诗关注社会现实,如《流民叹》、《和谢公定征南谣》等。

(二)任职馆阁期间参编《神宗实录》,诗内容以书斋生活为主。

(三)被贬后作诗较少,内容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

二.丰富的人文意象。

题材多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一)书画作品、亭台楼阁及笔、墨等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相关的物品。

(二)其他题材。

如《演雅》并非从自然界中观赏之,而是从古代典籍里认识,全诗充满典故。

此类黄诗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律动,书卷气与生活气息并存;有时用典过多,如《和钱穆父咏猩猩毛笔》损害了诗歌的形象性。

三.生新廉悍的艺术个性。

(一)梅尧臣以来诗人都追求“生新”,也即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黄庭坚更自觉:“文章最忌随人后。

”(《赠谢敞王博喻》)。

(二)黄诗往往包含多层次意思,章法回旋曲折,不平铺直叙,如五古《过家》、七古《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七绝《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之五等;说:“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诨。

”(《王直方诗话》)即要在必要之处来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以意脉的突然断裂产生艺术张力,如《次韵裴仲谋同年》:“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俱少年。

”奇崛。

(三)运用修辞手段出奇制胜。

1.如“程婴杵臼立孤难,伯夷叔齐采薇瘦”(《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以古代志士仁人比喻竹子的高风亮节;2.有时求奇过甚,不自然,如“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荀令炷炉香”(《观王主簿家荼蘼》)以美男子喻花;3.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如“秋水粘天不自多”(《赠陈师道》)等。

4.最成功的是用常见字词组成新奇意象的作品,如《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

5.声律奇峭。

(1)音节打破常规,如“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宋代文学3江西诗派

宋代文学3江西诗派

• • • • • •
三、内容:书斋生活 四、特点: 1、生新 2、以才学为诗 3、声律傲峭奇绝 整体呈现出生新瘦硬、兀傲峭拔的个性特征, 被称为“山谷体”或“黄庭坚体”。最典型 地体现出宋诗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江西诗派
• • • • 一、形成: 江西诗派定名于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 二、一祖三宗: 宋末方回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把黄庭 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诗派之宗,从而提 出了“一祖三宗”之说
第五章 江西诗派
• P72:
第一节 黄庭坚
• • • • • 一、生平:P72 二、诗歌理论: 1、尊杜:P78——美学风范(法度、平淡) 2、追求“生新”:P73 3、“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P79—— 学诗路径
•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自作语最难,老 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 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 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 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 惠洪《冷斋夜话》:山谷曰:诗意无穷,而 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 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 谓之换骨法;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 点铁成金:取古人陈言,加以点化,赋以新 的意蕴——师前人之辞 • 夺胎换骨“体悟模仿古人诗意而进行新的加 工创造——师前人之意。
• 惠洪举例说,如李白有诗“鸟飞不尽暮天碧” 一句,又有“青天尽处没孤鸿”句,黄庭坚 认为这些诗句语意虽佳,但气骨显弱,自作 《登达观台》曰:“瘦藤拄到风烟上,乞与 游人眼界开。不知眼界阔多少,白鸟去尽青 天回。”山谷取李白之诗意和诗境,诸如 “鸟飞”、“暮天”、“青天”之类,又将 李白诗中静态的“青天”、“暮天”换为动 态的“青天回”,描绘了百鸟飞尽之后青天 返回的盛况,境界更为开阔,气势更为宏大, 增强了诗歌之气骨,表现了山谷瘦硬的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1.北宋后期在黄庭坚的周围和身后,形成了两个追随他人品和创作风格的诗人群体。

2.南宋初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出现“学者率宗江西”的局面。

3.南宋中期一些诗人先后突破江西诗派的范围,各自走上新的创作道路。

烦请高人将这三个阶段的内容进行更为详细的扩充,从而系统清晰的阐明江西诗派的发展流变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

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影响尽管苏门四学士和六君子是北宋中后期诗坛的重要创作力量,但从具有相同诗歌理论和创作特色的流派来说,江西诗派无疑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而黄庭坚的诗歌观念对于江西诗派的形成至关重要。

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

他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

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

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

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

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这段话往往被认为是指翻用古人陈言,因此是提倡蹈袭剽窃。

事实上,黄庭坚借用了道家术语,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灵丹则比喻诗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修养,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出色的诗人善于将外界的事物拿来为己所用,而关键在于有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陈言,也能变旧为新。

所以黄庭坚虽然有以故为新之意,但重点在于强调诗人主观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主张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

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

忠义之气,感然而发。

”(《潘子真诗话》引)“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

(《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江西诗人所普遍接受。

“句律精深”的评价则体现出黄庭坚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服膺。

他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杜诗的艺术境界都有许多细致的分析,而在这些分析中往往见出他自身的审美追求和宋诗的时代精神,如他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平淡而山高水深”等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他本人重读书、提倡以故为新以及宋人追求平淡有味、涵咏深沉的审美境界的特点。

黄庭坚以其鲜明的诗学主张和体现宋诗美学风范的卓越诗歌成就而为诗坛所瞩目,更由于他为后辈诗人提供了具体的创作门径,使他们有诗法可循,黄庭坚因此受到众多学诗者的拥戴。

陈师道即尽焚旧作,转学黄诗。

而他的创作实绩使他很快与黄庭坚一起成为这一诗派的核心。

特色到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就把黄、陈为首的这一诗歌流派命名为“江西诗派”。

“江西”之名取自黄庭坚与诗派中的洪炎等十一人的籍贯所在地;“宗派”本为禅宗术语,因江西是禅宗盛行之地,黄庭坚等又习禅甚深,故借以称呼这一诗派。

《宗派图》尊黄庭坚为祖,下列二十五人: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朋、洪刍、饶节、祖可、徐俯、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过(按,有草字头)、夏倪、林敏功、潘大观、王直方、善权、高荷、何觊。

吕本中的《宗派图》本是少时戏作,名单的取舍序次都很随意,但他指出江西诗派的存在则是合乎事实的,诗派成员大多受到黄庭坚直接或间接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受到黄诗影响,确实是一个具有相似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的诗歌流派。

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一是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依据,而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者并非都是江西人;第三,江西诗派是元祐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

除了《宗派图》中的人,吕本中、曾几、赵蕃等也被认为属于这一诗派。

南宋的很多诗人虽然自成一家,但在早期也往往受过江西诗风影响。

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学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文学理论与主张江西诗派的主张与黄庭坚旨趣有相似处,重工力,但更强调循规矩而主变化,倡活法而主悟入,讲“锻炼而归于自然”。

(刘熙载《艺概》)由于江西诗派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因而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便各有特点。

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内容比较狭隘。

经历了“靖康之变”的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人则写了一些反映当时的民族斗争的爱国主义诗歌。

形成江西诗派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诗人的诗歌艺术上有相近的见解,诗派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传授和切磋诗艺。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

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

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

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然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只是黄庭坚诗歌理论的一面,它对江西诗派中比较杰出的诗人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还有另外一面,即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

江西诗派中的几位重要诗人受此影响很大,陈师道论诗以“学仙”为喻,韩驹论诗以“参禅”为喻,吕本中论诗重“活法”,其中都包含着“学然后悟”和“求新”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江西诗派的成员之间虽然师友传授,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

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其他诗人也各具特色: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几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没有“千人一面”的缺点。

即使才力较薄的徐俯、韩驹等人也颇有自立的气概。

所以,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文化影响“点铁成金”是其对杜甫重要的继承。

常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崇尚瘦硬风格,常用冷僻典故、稀见的字面,务求争新出奇。

他们反对西昆派讲究声律和词藻,因此努力在艺术技巧上进行新的探索,走上了脱离现实的新的形式主义道路。

总之,在苏轼和黄庭坚以后,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之前的四五十年间,江西诗派的崛起是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现象。

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

这种演变,固然受到了靖康之变等外部因素的激发,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

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如当时的汪藻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较大的影响。

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象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

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刘克庄(1187~1269)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戴复古(1167~1248?)性喜漫游,以诗闻名于公卿间。

南宋时代的江湖诗派,是一个以当时的江湖游士为主体的诗人群体。

属于这一诗派的江湖游士,是由下层知识分子构成的社会阶层。

江湖诗派的出现,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江湖诗派大约兴起于13世纪初叶,即南宋中期。

当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风开始衰落,代表着南宋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人也相继谢世。

一向热闹的诗坛,开始寂寞起来。

最早打破这种寂寞的是“四灵”: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寒砧注:徐照,字道晖,又字灵晖,号山民;徐玑,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赵师秀,字紫芝,又字灵秀,亦称灵芝,号天乐。

四人同为南宋永嘉(今温州)人,因其字号中皆有灵字,人称“永嘉四灵”】。

这四位永嘉诗人,在大儒叶适的揄扬、鼓励下,提倡姚、贾【寒砧注:贾岛、姚合,诗以境界狭仄而语言工巧为特点,世称“姚贾”】,反对“江西”,为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四灵”的创作,受到了同时一大批江湖诗人的推崇和效法。

宝庆元年(1225),钱塘书肆陈起把以当时江湖诗人的作品为主体的一些诗作汇辑起来,刻成《江湖集》,客观上总结了宝庆前江湖诗歌的创作成果。

在他的周围,吸引了一批江湖诗人,进一步促进了江湖诗风的普及。

而在江湖诗人不断扩展活动规模之时,更出现了一位领袖人物——刘克庄。

在江湖诗人中,刘克庄不仅创作成就最高,而且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创作理论。

他喜欢指导青年,奖掖后进,因而受到许多人的追随。

同时,他又不满足于对“四灵”亦步亦趋,而是带动一批江湖诗人,开拓创作领域,使得江湖诗风不断得到了深化。

这样,以“四灵”为先驱,以陈起为声气联络,以刘克庄为领袖的江湖诗派,便正式以一个群体的面目出现,成为笼罩南宋中后期诗坛的主要力量。

江湖诗派的成员,计有138人之多。

这样一大批诗人,是在宋代的政治、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文化思想发生了较大变化的背景中产生出来的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在文化史上,也常被称为江湖游士或江湖谒客。

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十三《跋玉融林鏻诗》说:“今世之诗盛矣,不用之场屋,而用之江湖,至有以为游谒之具者。

少则成卷,多则成集,长而序,短而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