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个人评价在情感表达与社交焦虑间的中介效应.

合集下载

举例说明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举例说明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举例说明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是指在人与人之间互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作用和影响。

这些心理效应可以产生积极的结果,也可以带来消极的影响。

下面将列举10个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并进行详细阐述。

1. 社会认同效应社会认同效应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会倾向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以追求社会认同。

例如,当一个人加入一个特定的社交群体后,他会受到群体成员的影响,逐渐接受群体的观点和行为方式。

2. 镜像感应镜像感应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会根据他人的行为和情绪表达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例如,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愤怒的人时,他可能会产生类似的情绪,并表现出类似的行为。

3. 亲和力效应亲和力效应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会更倾向于与那些外貌、性格、兴趣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建立联系。

这是因为相似的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从而促进交流和合作。

4. 社交比较效应社交比较效应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会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例如,当一个人与一个比自己更成功的人交往时,他可能会感到自卑和不安。

5. 影响效应影响效应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当一个人的朋友圈子中有很多喜欢运动的人时,他可能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而开始参与运动。

6. 信息过载效应信息过载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面对大量的信息时,会感到困惑和压力,从而难以做出准确的决策。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个体可能会面对大量的信息和观点,很难筛选出真实和有用的信息。

7. 接纳效应接纳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对他人的善意和接纳产生积极的反应。

例如,当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友善和关怀时,他可能会感到愉快和满足,从而更愿意与对方建立深入的关系。

8. 社交支持效应社交支持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励,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行为。

例如,当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朋友的帮助和理解,他可能会感到安慰和鼓舞,更有动力面对困难。

投射效应名词解释

投射效应名词解释

投射效应名词解释投射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指个体在评价他人、事物或环境时,往往将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特征投射到被评价对象上,从而影响了对其的认知和评价。

投射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对人们的判断、决策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投射效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人格投射效应: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人格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

例如,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往往会认为他人也具有积极的性格特点,而一个狡猾的人则会看到他人的狡诈。

2. 情绪投射效应: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情绪状态投射到他人或环境上。

例如,一个心情不好的人可能会对他人的言辞或行为过度敏感,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

3. 价值观投射效应:人们往往会认为他人的行为是基于相同的价值观和准则,从而将自己的价值观投射到他人身上。

例如,一个拥有良好道德观念的人可能会认为他人也具备同样的道德标准。

投射效应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1. 自我参照: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倾向于以自身作为参照标准,将自己的经验和感受项目到他人身上。

这是因为个体通过感知和体验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更容易理解和判断他人的行为和思维。

2. 抑制:某些情况下,个体可能会对自己的情绪和动机产生抑制,将这些情绪和动机投射到他人身上,以减轻内部冲突或压力。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在面对自己的恶意或嫉妒情绪时,将这些情绪归因于他人的行为,从而减轻自身的负面情绪。

3. 信息处理偏误:人们在接收、加工和解释信息时,存在一系列的认知偏误,导致个体在对他人的评价中偏向于自身的观点。

这些偏误包括选择性感知、确认偏误和群体偏误等,都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

投射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

它可以导致人们对他人的判断和评价出现偏见,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同时,投射效应也会影响个体在决策和行为中的选择,使个体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观点一致的选项。

为避免投射效应对决策的干扰,个体需要保持客观和理性,慎重对待他人的行为和态度。

在评价他人时,应该尽量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和情绪过度投射到他人身上,而是基于客观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判断。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作者:梁建兰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1期摘要:为了解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进一步讨论其与人际信任、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采用人际信任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25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较高,人际信任、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交焦虑显著相关,且二者均对社交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核心自我评价起部分中介作用。

得出结论:核心自我评价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提高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可以降低社交焦虑程度。

关键词:人际信任;核心自我评价;社交焦虑;大学生一、问题提出社交焦虑是个体面对社交情景时表现出来的一些回避行为以及伴随紧张不安、担忧以及害怕等不良情绪反应。

社交焦虑多见于青少年期,尤其是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社交焦虑,研究显示社交焦虑大学生比例达到40.45%,其发生率高、持续的时间长以及对个体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而无法忽视。

前人对于影响社交焦虑的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个体自身因素上,人际信任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人际信任是个体对他人的文字、语言、承诺和行为是否靠得住的一种总体的期待。

此外,核心自我评价作为一个人格概念,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最基本的评价和估计,温焱在其研究中得出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越高则社交焦虑程度越低。

同样采用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不一致的。

比如许晓旭、马长征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信任和社交焦虑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与前者不同的是周锡芳等人的研究结果为大学生人际信任和社交焦虑无显著的相关。

那么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呢?此外,人际信任和社交焦虑关系的不一致可能是因为存在额外的中介变量。

研究显示,人际信任显著预测核心自我评价,且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那是否可以推测出核心自我评价是一个中介变量呢?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通过揭示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交焦虑与核心自我评价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社交焦虑的研究提供一些的理论参考。

中小学生正念注意觉知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和积极重评的跨时间中介作用

中小学生正念注意觉知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和积极重评的跨时间中介作用

中小学生正念注意觉知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和积极重评的跨时间中介作用一、本文概述正念注意觉知与心理健康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正念注意觉知如何通过情绪调节和积极重评的跨时间中介作用,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将介绍正念注意觉知的概念,即个体在没有评判的情况下对当前经历的意识和接受。

这种觉知能力可以帮助中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从而促进情绪智力的发展。

接着,文章将分析情绪调节在正念注意觉知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即如何通过有效管理情绪来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并增强积极情绪的体验。

本文还将探讨积极重评的中介作用,即如何通过重新评估和解释情绪事件来改变原有的情绪反应,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积极重评不仅有助于学生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保持积极的心态,还能帮助他们在逆境中找到成长的机会。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正念注意觉知、情绪调节和积极重评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具体的教育干预措施,以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通过这些研究和实践,我们期望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科学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需求。

二、文献综述正念注意觉知(Mindfulness Attention Awareness, MAW)作为心理学领域内的一种核心概念,近年来在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部分旨在系统梳理关于正念训练对中小学生情绪调节能力以及积极重评策略影响的相关文献,揭示其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的跨时间中介作用机制。

正念注意觉知起源于东方禅修传统,后经西方心理学家如KabatZinn(1990)等人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科学的心理干预手段。

在教育环境中,MAW被定义为个体在当下时刻有意识地、不加评判地关注自身内外经验的能力(Brown Ryan, 2003)。

这一概念强调了对当下情境的全然接纳、对思维和感觉的非反应性观察,以及对注意力的持续而灵活的维持。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_情绪智力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_情绪智力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_情绪智力的中介效应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情绪智力的中介效应引言: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时期,学生面临着从家庭到独立生活的巨大转变,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对于他们适应新环境、解决问题以及达到个人目标至关重要。

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力的评价,而依恋则是个体与他人建立关系时的情感连结。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以及情绪智力在其中的中介效应。

第一部分: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关系1.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特点大学时期,学生通常从离家独立、自主生活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成人依恋通常表现为希望获得他人的陪伴和支持,但同时也希望能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他们可能会感受到离家后的孤独、不安和焦虑。

2. 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达到目标的信心与能力评估。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

高的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与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幸福感密切相关。

第二部分:情绪智力的中介效应1. 情绪智力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认识、理解和管理能力。

情绪智力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挑战,增强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共情能力,从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2. 情绪智力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间的作用情绪智力通过调节大学生成人依恋对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起到中介的作用。

具体来说,情绪智力通过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减少焦虑和不安感,从而提升其对于人际交往的信心和能力评估。

第三部分:培养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策略1. 提升情绪认知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增强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知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自我调节情绪。

2. 发展情感表达能力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各类社交活动,主动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自己与他人的情感连结。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一、概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过度依赖手机导致的手机成瘾现象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对其人际适应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并重点分析述情障碍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手机成瘾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大学生作为手机使用的主力军,其手机成瘾倾向尤为突出。

手机成瘾不仅会导致大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这些问题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使其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

又称情感表达障碍,是指个体在情感认知、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方面存在困难。

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人际适应性的关系中,述情障碍可能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

手机成瘾可能导致大学生在情感表达和认知上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述情障碍可能加剧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困难,进一步加剧其手机成瘾倾向。

本文将从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出发,深入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机制。

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本文旨在揭示手机成瘾、述情障碍和人际适应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其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过度依赖手机导致的手机成瘾现象也日益严重,这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还对其人际适应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并特别探究述情障碍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人际适应性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根据环境变化和他人需求,灵活调整自身行为以达到有效沟通的能力。

对于正处于社会化关键阶段的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适应性对于其学业、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脆弱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交往焦虑中的中介效应

心理脆弱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交往焦虑中的中介效应

第29卷 第23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Vol. 29 No.23 2019年12月 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Dec . 2019收稿日期:2019-05-07[通信作者] 刘堃,E-mail :405376967@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9.23.018文章编号: 1005-8982(2019)23-0094-04心理脆弱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交往焦虑中的中介效应公雨欣,刘堃,孙梦圆(锦州医科大学 护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脆弱在大学生自评负性生活事件与交往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为进行有效的健康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抽取辽宁省锦州市(锦州医科大学)、大连市(大连医科大学)、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3所高校大学生,采用心理脆弱量表(MVQ)、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交往焦虑量表(IAS)对1 238例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负性生活事件(63.94±19.06)分,心理脆弱(46.58±13.13)分,交往焦虑(34.95±9.58)分。

负性生活事件得分与心理脆弱、交往焦虑得分均呈正相关(P <0.05),心理脆弱得分与交往焦虑得分呈正相关(P <0.05),心理脆弱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交往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主要通过心理脆弱的中介作用对大学生交往焦虑产生间接效应,心理脆弱可降低负性生活事件对交往焦虑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 心理脆弱;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交往焦虑;中介作用中图分类号: R749.92文献标识码: AMediating role of mental vulnerability between 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 and interaction anxiousness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Yu-xin Gong, Kun Liu, Meng-yuan Sun(Nursing College, 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mental vulnerability between 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 and interaction anxiousness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effective health intervention. Methods We select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three colleges in Jinzhou (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and Shenyang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and A total of 1238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ompleted a survey that included Mental Vulnerability Questionnaire (MVQ), 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 (ASLEC) and 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 (IAS). ResuIts The scores of life events, mental vulnerability and interaction anxiousness were (63.94 ± 19.06), (46.58 ± 13.13) and (34.95 ± 9.58), respectively. Life event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ental vulnerability (P < 0.05) and interaction anxiousness (P < 0.05). Mental vulnerabili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teraction anxiousness (P < 0.05), and mental vulnerability played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life events and interaction anxiousness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onclusions Life events plays an indirect effect on interaction anxiousness by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mental vulnerability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ental vulnerability can reduce the bad effect of life events.Keywords: mental vulnerability; undergraduate student; negative life events; interaction anxiousness; mediation第 23 期大学是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学生受环境的影响,其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较大变化,在学习、生活、社会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困扰[1]。

自我效能感在家庭外支持与交往焦虑间的中介作用

自我效能感在家庭外支持与交往焦虑间的中介作用

 ̄ bta t 8 2cl g tdns eeivs gt ru hq et n a esre , odsush f c o r e cc ietfmia A s cj 9 ol es e tw r n et a dt og us on i vy t i s ee et f e - f ayO x a l l r e u i e h i r u c t f sf i l ra i
XI W e s .RUAN E ihi一 Yue
( . o e eo d c t n l ce c s N nigN r l nv f u a o a S i e , a j oma U ie i N ni 0 9 , hn ; l E i n n sy n 2 2 D p r n d c t n ce c s He i o a U ie i , ee 2 0 6 , hn ) . e at t f u ai aS i e , f r l nvr t H fi 3 0 1 C i me o E o n eN m sy a
大 理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 DAU VERSTY F UM I
第 9 第3 2 1 年3 卷 期 00 月
Vo. No3 Ma. 2 0 1 9 . r 0l
自我效能感在家庭 外支持与交往焦虑 问的 中介作 用
谢威 士1, .阮
(. 1南京师 范 大学教科 院 , 南京
种 困难和挑 战 的 自信 心 。 研究 [ ] 明 , 有 表 自我效 能 感 与 社交焦 虑存 在显 著 负相关 关 系 。自我效 能感较
高的个体相信 自己能对外在环境 中的潜在威胁 实
施 有 效 的控 制 , 通过 采 取积 极 的应 对方 式 来 维持 并 较 好 的心理 健 康水 平 。 自我 效 能感 影 响着 大学 生 的 情 绪 。它决 定 了个 体 的应 激 状态 、 虑 反应 和 抑郁 焦 程度 。 自我 效 能感 低 的大 学 生 常常会 引起退 缩 或 防 卫 行 为 , 期 被 焦虑 、 苦感 和 抑郁 所 困扰 ] 长 痛 。社 会 支 持作 为 个 体生 活 中一 种重 要 的 环境 资源 , 以 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个人评价在情感表达与社交焦虑间的中介效应论文关键词个人评价中介效应情感症状社交焦虑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情感表达、个人评价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为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个人评价问卷(PEI)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对江苏省2所高等院校170名大学生施测。

结果情感表达对社交焦虑的间接效应显著(β=0.612,P<0.001),但直接效应不显著(β=-0.02,P>0.05);个人评价是情感表达与社交焦虑间的中介变量,情感表达通过个人评价的中介作用与社交焦虑发生联系。

结论提高大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形成正确个人评价,可以有效改变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社交焦虑是指对人际处境的紧张与害怕。

过分的社交焦虑会妨碍人的社会交往功能,产生社交焦虑症的症状。

在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交焦虑的一些行为常被认为是个体比较斯文、害羞、腼腆的表现,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此类心理问题或障碍给个人的日常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大大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研究发现,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能力受损的精神卫生问题,是继抑郁症、酒精依赖后第三种常见的精神障碍。

但是,估计不到1/4的患者接受了正确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1]。

青春期(13岁~23岁)为社交焦虑的多发期。

Rose报告说,有关社交情境和事件的害怕和恐惧支配并笼罩着整个青春期[2]。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已引起了我国相关学者的重视,他们对我国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原因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了研究,为提高大学生的社交水平以及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1 社交焦虑和述情障碍有研究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自我评价低和社交技能缺乏是造成社交焦虑的重要原因[3];大学生自我接纳的程度越低,社交焦虑程度则越高,反之则越轻[4]。

青春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

自我意识尚未确定的青年,往往对他人的评价更为敏感,内心特别重视他人对自我的评价,经常为能否得到他人的承认和接纳而担心,并以社交焦虑的形式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社交焦虑一般是预期性的,即在人际交往之前个体内心就出现了对他人能否接纳自己的担心,这表明社交焦虑实际上是大学生自我否定、自我厌恶、自我憎恨等特征在社交活动中的表现,是大学生自我评价不良、不能自我接纳的向外投射。

情感表达是个体情绪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对于促进个体人际关系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表达不能又称述情障碍,它并非一种独立的精神疾病,可为一种人格特征,也可为某些躯体或精神疾病时较常见到的心理特点,或为其继发症状。

述情障碍由Sifneos于1973年首先提出[5]。

Bagby认为述情障碍是情感认知、加工和调节过程的一种损害,而这种损害作为一种潜在危险因素引发多种身心障碍和疾病[6]。

国外已有研究表明,低情绪表达者比高情绪表达者更少快乐、更多焦虑和内疚。

情感表达不能会不会导致社交焦虑的增强?作为认知成分的个人评价变量是否在情感表达不能与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目前对于这些问题的实证性研究还比较少。

笔者研究尝试在这一方面作些工作,拟探讨大学生情感表达不能、个人评价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成因,以及临床干预提供确实的依据。

在研究中,笔者假设情感表达除了与社交焦虑具有直接联系外,还可以通过个人评价的中介作用与社交焦虑产生间接联系,即个人评价在情感表达和社交焦虑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2. 1 被试对象随机抽取江苏2所高等院校1~4年级大学生200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96份,有效问卷170份。

其中男生74人,女生96人;文科127人,工科43人,来自农村的学生111人,来自城镇的学生59人。

2. 2 施测工具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评定个体的社交焦虑状况[7]。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是Watson及Friend编制的用于评定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及其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的量表。

包含“回避行为”和“主观焦虑感受”2个分量表。

苦恼分量表及回避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是0. 85及0. 87。

量表含有28个条目,其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 14条用于评定社交苦恼。

采用“是—否”评分制,“是—否”评分制得分范围从0(最低的回避及苦恼程度)到28(最高的一级)。

采用情感表达量表(TAS一20中文版)评定个体的情感表达能力,含有情感辨别不能、情感描述不能、外向性思维3个因子[8]。

量表的每个题目均有1、2、3、4、5五个等级,分别为“很不同意、”“不同意”、“部分同意”、“同意”、“很同意”,计分时分别计1、2、3、4和5。

各因素得分为各条目分数之和。

量表的Cronbach a系数为0. 83,重测信度为0. 87,条目间平均相关系数在0. 13~0. 32之间,总分与各因子相关系数在0. 72~0. 83之间;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在0. 29~0. 54之间;条目对因子负荷系数在0. 25~0. 76之间,复相关系数在0. 06~0. 57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得分越高,情感表达能力越差。

个人评价问卷(PEI)用来评估个人对自己的主观评价。

该问卷Cronbach a系数女性为0. 74~0. 89,男性为0. 67~0. 86。

因为体育运动分量表虽为自我评价的一个独立因子,但它在社交焦虑中的适用性似乎很小,故将其删去。

剩下的几个维度为:学业表现、外表、爱情、社会交往及同人们交谈[9]。

2. 3 统计方法数据采集方式是将上述测验一次性发给被试,不记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

采用SPSS11. 0软件和Amos4. 0进行统计处理,采用了t检验、person相关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

3 结果3. 1 社交焦虑水平的性别差异检验的结果表明,文科和理科专业的大学生在各因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交焦虑量表的社交回避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见表1)。

3. 2 城乡大学生在个人评价、情感表达及社交焦虑量表上的得分差异除了个人评价的学业表现与外表维度及社交焦虑的社交苦恼维度外,在所有其它因变量上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在个人评价的爱情(M城镇=19. 831,M农村= 18. 063, t=3. 253,p<0. 001)、社会交往(M城镇=20. 814,M农村=18. 991, t=3. 645,p<0. 001)、与人们交谈(M城镇=21. 119,M农村=18. 973, t=3. 947,p<0. 001)维度上,来自城市学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来自农村学生的得分,而在情感辨别不能(M城镇=17. 932,M农村=20. 369, t=-2. 933,p<0. 01)、情感描述不能(M城镇=13. 203,M农村=14. 514, t=-2. 729,p<0. 01)、外向性思维(M城镇=19. 542,M农村=20. 847, t=-2. 157,p<0. 05)维度以及社交焦虑的社交回避(M城镇=3. 610,M农村=5. 090, t=-2. 671,p<0. 01)维度上,农村学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城镇学生(见表2)。

3. 3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社交焦虑2个因子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与个人评价的5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情感表达量表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1);情感表达量表的3个因子与个人评价的5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 P<0. 01)(见表3)。

3. 4 个人评价在社交焦虑中的中介作用如果某个变量的介入能够更清晰地说明预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它就有可能是中介变量。

因此,检验中介效应或中介作用时要考察这3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常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时,要先满足预测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之间彼此有显著的影响这个前提[10, 11]。

本研究中,各变量间均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这就满足了我们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条件。

下面结合本研究的数据加以分析。

本研究中,笔者假设个人评价是情感表达与社交焦虑间的中介变量。

为了检验个人评价在社交焦虑中的中介作用,使用AMOS软件,以个人评价为中介变量,以情感表达能力为自变量,以社交焦虑为因变量建立结构方程,考察模型的拟合程度。

图示显示了所设想变量间关系模式的验证结果。

图中所示结果的各项拟合指标分别为:X2=52. 2, df=32,X2/df=1. 631;TLI=0. 960; IFI=0. 972; CFI=0. 971; AGFI=0. 904; RMSEA=0. 061。

按照一般要求,若X2/df小于5,AGFI、TLI、IFI和CFI大于0. 9,RMSEA小于0. 08,则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

显然,本研究的数据完全支持了所设想的变量间关系,具有很好的拟合度。

图示中,情感表达对社交焦虑的间接效应显著(β=0.612,P<0.001),但直接效应不显著(β= -0.02,P>0.05)。

由此可以看出,在情感表达、个人评价及社交焦虑3者的关系中,个人评价起着明显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较大(其值为0. 612,即从情感表达经个人评价到社交焦虑的间接作用路径上的路径系数乘积),其直接效应不显著(-0. 02),因此,这是一种完全中介作用。

大学生情感表达能力,通过影响个人评价这一途径,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交焦虑。

4 分析与讨论4. 1 大学生个人评价、情感表达与社交焦虑的性别、专业和地区差异据ICD-10报告,社交恐怖症(为最高程度的社交焦虑)在男女两性发病率几乎相同[12],而Anderson等的研究则认为美国青少年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13]。

我们对大学生社交焦虑情况的调查得出了与此一致的结果,女生在社交回避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传统上,女生的性格比较含蓄、矜持,不大喜欢参与社交场合。

不过,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女性在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女性也要更多地参与到社会交往中来。

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提醒女生,羞怯矜持不再是现代社会提倡的美德,大方、善于表达、乐于交往才是新时代的女性魅力。

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在除了个人评价的学业与外表维度和社交焦虑的社交苦恼维度以外的其他因变量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个人评价的爱情、社会交往与人们交谈维度上,城镇学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农村学生的得分,而在情感表达量表的情感辨别不能、情感描述不能与外向性思维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能够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升入高等学府,在学业上毫无疑问是有竞争力的,在不断增强自身学习竞争力的同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与异性交往、社会交往以及与人们交谈等人生课题,从而在这方面与自身强大的学业优势形成反差,因此在爱情、社会交往、与人们交谈等维度上自我评价较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