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如何对待民间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民俗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中,民俗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期唤起公众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并加以有效的保护。
一、加强民俗教育,激发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民俗文化首先需要公众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知。
因此,加强民俗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学校和社区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或沙龙,让学生和社区居民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背景、内涵和价值。
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民俗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和民俗体验活动,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参与。
二、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维护传统技艺的传承民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其具体实践技艺的保护。
许多传统手工艺和技艺在现代社会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为了保护这些技艺,政府和社区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扶持和保护手工艺人,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让年轻人学习和继承这些技艺。
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关的保护机构,收集和保存民俗文化遗产,让其得以传承和弘扬。
三、倡导民俗文化的现代创新与融合保护民俗文化并不意味着僵化和停滞不前。
相反,对民俗文化的保护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注重民俗文化的现代创新与融合。
传统文化可以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民俗文化作品。
例如,可以将传统的戏曲和音乐元素融入到现代舞台剧中,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和喜爱。
这种融合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够使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提高社会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
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可以共同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公众对民俗文化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和展览,培养更多人的参与意识。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法律保护,对于侵犯民俗文化权益的行为进行处罚,维护民俗文化传承的正常秩序。
总结起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措施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措施一、加强管理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传统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遗产,加强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和管理机构。
其次,制定具体的保护方案和措施,包括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研究和鉴定,确保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同时,加强遗产的管理和监管,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二、提升意识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识。
因此,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重视。
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喜爱传统文化,从而主动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三、加强物质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传统文化遗产的物质保护是保护工作的基础。
首先,需要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调查,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等方面的信息。
然后,制定科学的修复和保护方案,包括对受损文物的修复和保护,避免进一步的损坏。
同时,加强文物的储存和管理,确保其安全性和完整性。
四、推广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遗产,需要通过推广传统文化的方式,增加公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和展览,向公众介绍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电视、互联网等,将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提高其影响力和传承性。
五、国际合作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责任,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因此,国际合作非常重要。
各国可以加强文化遗产的交流和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遗产。
可以通过组织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会议、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六、加强科学研究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科学研究是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
通过科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的建议

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的建议
非遗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由人类创造的、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
为了传承和保护非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1. 加强非遗的调查、记录和保存工作。
非遗是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如果不进行调查、记录和保存,很容易消失。
因此,我们应该组织专门的非遗调查、记录和保存工作,将非遗的资料整理成档案,为今后的研究和传承提供参考。
2. 加强非遗的教育和传承工作。
非遗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应该得到广泛的教育和传承。
学校、社区、文化机构等应该积极开展非遗的教育和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非遗的知识和技能。
3. 加强非遗的表演和展示工作。
非遗的表演和展示是传承和保护非遗的重要方式。
我们应该鼓励非遗的表演和展示活动,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机会欣赏非遗的魅力。
4. 加强非遗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
非遗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可以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将非遗的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和服务中,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5. 加强非遗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非遗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国际上的关注和尊重。
我们应该加强非遗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非遗的传播和交流,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从调查、记录、教育、表演、产业化和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入手,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只有这样,非遗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为我们留下更多的文化遗产。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我们国家的重要财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的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得到保护。
但是,不同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性质,要进行不同的保护。
保护的过程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知道怎样去保护文化遗产。
可以通过举办展览、举办讲座等活动,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二、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和法律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一个正规的机构,这样才能保证文化遗产得到长期的保护。
在建立机构的同时,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保护文化遗产的权益。
政府可以出资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用于文化遗产的修复、保存等。
在法律体系方面,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具体的实践措施。
要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从实践上加以保证。
可以建立一些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发动人们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充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严格审批对文化遗产的使用和开发等方面。
四、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修复和保护对于已经损坏或者遗失的文化遗产,需要进行修复和保护。
必须使用科学技术进行修复和保护,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才能保证文化遗产得到恢复和保护。
五、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
这要求政府和社会各界协同合作,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让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利用。
总之,保护文化遗产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关注。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文化遗产得到完整的保护和发展。
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遗产

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遗产怎样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遗产民间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智慧,对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多种原因,民间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困境。
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遗产。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是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关键所在。
应该建立健全系列法律法规,明确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标准和保护责任,同时加大对违法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加大对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培训和指导,确保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其次,社会各界应增强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加公众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同,培养公众的保护意识和责任心。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倡导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理念,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第三,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高保护和传承的水平。
通过深入研究,了解各类民间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保护需求,为制定科学的保护方案提供依据。
同时,开展相关技术研究,提高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技术水平,确保民间文化遗产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得以保持。
第四,加强与时俱进的传承方式探索。
传承不仅仅是对物质的保护,更是对精神的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保护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传承方式,让民间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最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推动世界各地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保护经验和技术,以促进我们自身保护工作的提高。
总之,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遗产是一项重任,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个人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措施

个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要任务。
传承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历史和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更能够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
个人在传承文化遗产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作出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个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措施。
一、积极参与文化遗产活动个人应当积极参与各种文化遗产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手工艺传承、民俗活动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个人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承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学习传统技艺和知识很多传统文化遗产都与特定的手工艺技术相关联,例如传统建筑、传统绘画、传统音乐等。
个人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技艺和知识,不仅可以传承和发扬传统技艺,更能够在个人生活中获得愉悦和满足感。
三、传承家族文化传统在我国,家族文化传统在民间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个人可以通过向家长、长辈学习传统礼仪、家族故事、家谱传承等方式,传承和发展家族文化传统,将这份文化传统继续传递下去。
四、关注和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的物品和景观历史建筑、古老家具、传统乐器、民俗节日等,都是传承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个人可以通过关注并保护这些具有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的物品和景观,使其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
五、主动记录和传承口头传统文化口头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故事、谚语、俗语、民歌等。
个人可以通过记录这些口头传统文化,并传承给下一代,使其得以永久保存和传承。
六、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组织个人可以积极参与各种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并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包括但不限于捐款、志愿活动等。
通过组织的力量,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遗产。
七、推动高校和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和社区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评台,个人可以通过推动高校和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了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遗迹、文物、传统技艺、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的宝贵资源,也是我们的文化根基,是我们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重要基础。
为了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保护文化遗产的物质形式。
文化遗产的物质形式包括历史遗迹和文物等。
历史遗迹是指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或景观,如古代建筑、墓葬等。
文物是指历史上留下的物品,如书画、器物等。
保护历史遗迹需要进行修缮和保养,修复遗迹的缺陷,让它们重现当时的风貌。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和监管,防止它们被破坏和盗窃。
保护文物则需要加强文化机构的管理和监管,加大防盗力度,同时还需要对文物进行妥善保存和修复,让它们得以长久保存下去。
第二,传承和保护传统技艺和文化。
传统技艺和文化是一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手工艺、戏曲、民间舞蹈、传统节日和习俗等。
这些传统技艺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我们可以通过设立传统技艺和文化的非物质遗产名录,推广和保护这些传统文化遗产。
同时,在学校、社区等地方举办有关传统技艺和文化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这些文化遗产中来。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研究和记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三,保护传统知识。
传统知识是指人们在现代科技还未发达时积累的知识和智慧,包括医药知识、农业知识、天文知识等。
这些传统知识有着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文化价值,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我们可以通过传统知识的认证和保护,让这些知识得以长久保存下去。
同时,在学校和社区等地方,也可以开展与传统知识相关的教育和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
第四,弘扬及传播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上传播传统文化,组织传统文化的展览、表演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民俗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措施:
1. 政府支持:政府应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支持,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支持,建立民俗文化保护机构等。
政府还可以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文化节庆等活动,推广民俗文化,增强社会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度和重视度。
2. 社区参与:社区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社区居民应该积极参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可以通过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传承民间艺术、组织文化交流等方式,增强社区居民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教育普及:教育是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民间传承等方式,普及民俗文化知识,培养公众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文化展览等活动,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4. 数字化保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可以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途径。
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存,建立数字化博物馆和数据库,实现永久保存和共享。
5. 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促进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通过与国际组织和文化机构开展合作,开展民俗文化交流活动、合作创作等,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民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政府、社区、教育、科技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民俗文化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应如何对待民间文化遗产
——以堪舆文化为例
摘要:谈论民间文化遗产的文章汗牛充栋,不过多是以呼吁保护,取精弃粕为主。
笔者另辟蹊径,从民间文化遗产所折射出来的精神来谈论一下对待其的态度。
又选取较为神秘的堪舆文化为例,简析其中透露出来的自然与和谐,并立足当前社会转型的大背景,结合堪舆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出对一部分社会问题的看法。
关键字:民间文化遗产、堪舆文化、自然和谐、社会问题
How should we do with the folk cultural heritage
Take example by geomancer culture
Abstracts: There are lots of passages talking about the folk cultural heritages, however, they just primarily call on people to protect the heritages and accept the good and reject the bad. I try another way to talk about the attitude towards them, which was reflected by the spirit of the folk cultural heritages. And I choose to take the mysterious geomancer cultur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nature and harmony in them simply. Moreover, I will put forward my opinions about some of the social problem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ition in current and integrated by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geomancer culture. Keywords: folk cultural heritages, geomancer culture, natural harmony, social problem
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物质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盖过精神文明左右着人们乃至社会的动向。
人们更多强调眼前的经济利益,更少在乎背后的文化价值;人们更多以金钱来衡量意义,更少用精神来增加内涵。
这或许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回顾我们走过的路,我想悲哀胜于收获。
我们看到国内几乎所有民间文化遗产都被开辟成旅游风景区。
昔日自然和谐的云南丽江古城已难现当日风采,人口的过度膨胀、高度的商业经济把原本协调的环境打破,到处是商铺林立、车水马龙。
昔日古色古香的江南乌镇已难觅踪迹,斑驳的粉墙黛瓦、高翘的马头墙,都不是当年的历史的遗留。
我们不禁要质疑,为何古人的心血会腹水东流?是商业化,是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恐怕不仅仅如此。
我认为我们对待民间文化的态度缺少了一种崇敬、一种关爱、一种人文情怀。
我们看重它们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或是建筑或是声乐,却忽略了这一切背后的精神价值。
民间文化遗产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它包括民间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非物质文化。
民间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镇、寺院、园林、雕塑等建筑遗产和散落在各家各户的器皿、器具、家居摆设等等;非物质民间文化遗产包括舞蹈、杂技、戏曲、美术、书法、巫术等等。
它们带给我们的或是养眼之景,或是天籁之曲,我们也知道最精美的建筑无外乎浑然天成,最悦耳的声线无外乎天籁之音,但究其本质,始终有一种精神支撑在其后面,那是对自然的崇尚、对天地的尊重、对和谐的追求。
再从民间文化缩小到堪舆文化,这种精神内涵更是有增无减。
何谓“堪舆”?对于大多数人自然是迷糊的,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虽然上了一学期的堪舆文化,但是半个脚也没有迈进,更也谈不上一知半解。
但当用“风水”两个字去替代“堪舆”时,或许能让我们豁然开朗。
“堪舆”更多的是学术上的表达,“风水”则更加通俗,是民间对“堪舆”的称呼。
那何谓“风水”?实际上就是哲学、地理学、美学、伦理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心理学以及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
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①从它的定义和宗旨显而易见地指出它取法自然,又回归自然。
堪舆文化的精神内涵从它诞生之初就一直形影不离。
我们都知道堪舆文化是易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易学就是自然的恩赐。
圣人伏羲效河图洛书创制八卦文化,周文王则对八卦文化整理记录,形成现在传世的“天书”《易经》。
从此这种天地人和的思想蓬勃发展,一直延续几千年而薪火不息。
《四库》馆臣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②老子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③古人如此看重天道与和气,可为何
站在今天,面对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屡试不爽的自然和谐精神却碰壁了呢?我们都知道风水(堪舆)的系统原则、适应原则、环保原
则、整体原则、规避原则、阴阳原则④,但又为何把穿上金钱嫁衣?
堪舆文化主要运用是住宅和墓地的选址,撇开墓地来看看离我们更近的住宅。
“房价”恐怕是大家听到最多的名词之一,这里不谈房价,谈的是建房。
放眼安大四周,包围的都是商品房,小小的一块土地可以建数十栋楼房,而且是越建越高,恨不得“通到天”。
这种不谈空间的滥建房就是对自然和谐的摧残。
一个人长期住在这样的房子中,长期受到水泥钢筋带来的现代文明的压抑,我想用不了多久就会在心理和生理上出现疾病。
与滥建房相似的还有滥开煤窑。
煤本身就是大自然的化身,几千几万年的演化中吸收了大自然的精华,就像是大地母亲孕育出来的孩子。
可是现在呢?煤老板举着和谐的大旗,背地里巴不得将所有煤矿开采殆尽。
虽然中央已经禁止个人开煤窑,可是地方政府经营的煤窑也是大同小异。
那种掠夺性的开采,是大大超于自然所能承受能力的。
当哪天想要再回去弥补,我想已为时已晚。
这种破坏自然本身和谐规律的恶性开采,带来的不仅仅是大地的“体无完肤”。
随之而来的是地下水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和一次比一次严重的煤矿事故。
背于自然,和之不将谐啊!
滥建房和滥开煤窑可能是比较公认的对自然和谐精神的破坏,我认为新农村建设也是对自然和谐精神的挑战。
我是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童年到处是碧油的农田,清脆的蛙鸣,潺潺的流水,可如今这一切已不复存在。
去年暑假和爷爷过去看时,替代的是隆隆的机器声,齐齐的民工临时房和杂乱的碎石。
当时就心生一种莫名的悲哀
和可惜,悲哀现代文明对自然肆意地改造,可惜那一片片良田被填埋。
我们祖先奋斗几十代人,依循自然规律开垦的良田就这样不复存在。
我不知道再过几十年,要想离开城市的喧嚣去享受一下自然的静谧是不是会成为一直奢望。
但愿我杞人忧天吧。
辛弃疾在《贺新郎》词中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认为这就涉及到堪舆文化的精神内涵,就是我看青山与青山看我的视角转移。
⑤这种视角转移放在今天社会就是和谐。
何谓“和谐”,“和”者“共食”也,“谐”者“皆言”也,这就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我们之于自然的太多,发疯似的向自然索取资源却很少考虑到给予。
我们从来都是为发现一处新的矿藏而欣喜万分,却鲜有因一处资源耗竭而落泪。
我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每天依然有生物用比之前快一千倍的速度走向死亡。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明白周易中“互动”,明白堪舆文化中“自然和谐”,我想这样的悲剧会大大减少。
话已至此,我想应该如何对待民间文化遗产、如何对待堪舆文化的态度也不言而喻。
我们保护它们、我们宣传它们那是理所应当,更关键的是我们要汲取它们所透露的精神内涵,理解它们带给我们的自然和谐,并且要让这种精神成为社会的“良心”。
让每一个社会人不做有悖“良心”的社会事!当然,堪舆文化带给我们的精神内涵还有许许多多,我只是取沧海一瓢略谈了自然和谐这一方面,但是我想这一点是最最根本的,就像《周易大传》中提出的“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命题。
⑥
文末想借一本书编者的口说出我最想说的话吧。
漫步在中华历史
丰饶的田野,传统文化的巡礼无疑是一种无上的愉悦。
心存感恩,此时此刻,我们提醒自己:“慢慢走,欣赏啊!”现代人走得太快了,是会丢失灵魂的。
⑦
注释:
①选自《宅典》(罗大宇、唐潮编著广东经济出版社)中第一章《思考风水》
②选自《周易二十讲》(李学勤、朱伯崑著廖明春选编华夏出版社)中的编者序
③选自《老子道德通译》(魏玉昆著)
④选自《宅典》(罗大宇、唐潮编著广东经济出版社)中第一章《思考风水》
⑤选自《上古天书与日常生活——<易经>中的大智慧》(沙野著东方出版社)
⑥选自《周易二十讲》(李学勤、朱伯崑著廖明春选编华夏出版社)中第十三讲,论《易大专》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⑦选自《周易二十讲》(李学勤、朱伯崑著廖明春选编华夏出版社)中的策划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