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雷的几种形式
世界鱼雷发展历程

世界鱼雷发展历程鱼雷是一种水下武器,用于攻击敌舰或其他水下目标。
它们被广泛使用,并在世界上多个海军中得到了发展和改进。
以下是世界鱼雷发展的历程:19世纪中期:- 1866年,麦克奥瑞德(McEvoy)设计了第一种真正可用的自推进鱼雷。
- 1868年,美国海军工程师约瑟夫·温德尔(Joseph W. Wendell)设计了第一种投放到水中的鱼雷。
20世纪初:- 1902年,英国海军工程师罗伯特·怀特海(Robert Whitehead)设计了可自动自动驾驶的鱼雷,这极大地增加了其有效性。
- 1906年,美国成功地使用电力推进(蓄电池)的鱼雷。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之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鱼雷迅速成为主要海战武器之一。
- 1920年,英国海军发展出奥托燃烧式鱼雷,极大地增加了鱼雷的射程。
- 1935年,日本开发出航空鱼雷,使得飞机能够携带鱼雷并在海上进行攻击。
二战期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多个国家在鱼雷技术上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其速度、精准度和射程。
- 德国在二战期间开发了远程无线电鱼雷,随后进一步改进为声纳制导的鱼雷。
- 各国积极研发着声纳导引技术,以增加鱼雷的精确度。
冷战及之后:- 冷战期间,声纳和制导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改进,使鱼雷能够更好地追踪目标。
- 1971年,苏联推出高速鱼雷,破坏力大大增加。
- 1980年,美国引入了采用纤维光束制导的鱼雷,提高了其作战能力。
21世纪:- 当今时代,鱼雷被广泛应用于海军作战中,各国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如新型推进系统、改善目标追踪和制导系统等。
以上是世界鱼雷发展的历程,通过几个世纪的努力和创新,鱼雷从最初的基础型号发展到具有高速度、精准度和破坏力的先进水下武器。
世界鱼雷发展历程

世界鱼雷发展历程鱼雷是一种水面或水下发射的自导武器,它能够在水中远距离追踪目标并破坏敌方舰艇或海洋设施。
鱼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以下是世界鱼雷发展历程的梳理。
早期的鱼雷是被当作一种自船只上发射的简单炸弹,被称为“鱼雷”(Torpeado)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1776年,当时美国海军为反击英国人的船只用于海战中。
然而,这些早期鱼雷并没有自导能力,只能直线运动,且没有引信进行爆炸。
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海德发明了真正的自导鱼雷。
怀特海德的鱼雷利用了压水舵和重力自稳性,使得鱼雷能够追踪目标。
这种鱼雷被用于英国和法国的海战中,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到了20世纪初,德国海军对鱼雷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他们成立了一群专注于鱼雷技术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了鱼雷技术的飞速发展。
1914年,德国发明了鱼雷的被动声学引信,使其能够在水中侦测声音信号并进行跟踪。
这项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鱼雷的命中率。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鱼雷在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鱼雷的速度、射程和精确度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战期间,德国发明了先进的声纳技术,使得鱼雷能够更好地追踪目标。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核能技术的发展,搭载核弹头的核鱼雷开始被发展出来。
这种鱼雷的威力巨大,能够一击沉没一艘舰艇。
然而,由于核武器的威胁,国际社会在1963年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禁止了在水下进行核爆炸试验。
因此,核鱼雷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鱼雷的制导系统也得到了重大突破。
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制导技术,如惯性导航系统、GPS导航系统和卫星导引系统。
这些新技术使得鱼雷能够更加精确地追踪和攻击目标,提高了其战斗效果。
目前,世界各国对鱼雷技术的研究仍在继续。
各种新型鱼雷,如声纳引信鱼雷、无人鱼雷和水下无人潜航器等,不断涌现,使得鱼雷在现代军事中的作用更加重要。
总的来说,鱼雷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简单的炸弹到具备自导能力的武器的演变。
鱼雷跟踪目标

鱼雷跟踪目标鱼雷跟踪目标鱼雷是一种水下武器,它是一种能够利用推进器在水中自行航行的导弹。
鱼雷通常用于海战中,能够迅速打击敌舰,造成巨大的破坏力。
而要使鱼雷能够准确命中目标,就需要鱼雷具备跟踪目标的能力。
鱼雷跟踪目标的技术是一项复杂而精密的工程。
它涉及到了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包括声纳探测、目标识别、自动导航等。
一般来说,鱼雷跟踪目标分为主动引导和被动引导两种方式。
主动引导是指鱼雷利用自身携带的声纳设备主动搜索目标并进行跟踪。
鱼雷的声纳设备会发出一束声波,然后通过接收回波来获取目标的位置信息。
由于水中的传播速度较快,声纳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探测到目标并进行跟踪。
在跟踪过程中,鱼雷可以根据目标的位置变化调整自己的航向和速度,以确保能够准确命中目标。
被动引导则是指鱼雷通过接收来自目标的信号进行跟踪。
这种方式通常使用声纳设备来接收目标发出的声音或者其他信号,比如发动机声音、水流声等。
鱼雷通过分析这些信号的特征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运动状态,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调整自己的航向和速度。
被动引导的优势是不会泄露自己的位置,隐蔽性较高,但对目标的依赖性较大。
无论是主动引导还是被动引导,都需要鱼雷具备一定的智能化能力。
鱼雷必须能够识别目标,判断目标的类型、大小和速度等基本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跟踪和攻击。
同时,鱼雷还需要具备自动导航的能力,以确保在跟踪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准确运行,避开障碍物并躲避反鱼雷系统的攻击。
跟踪目标是鱼雷的关键能力之一,它决定了鱼雷能否有效打击目标。
随着科技的发展,鱼雷跟踪目标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逐渐出现了更加先进的鱼雷系统,包括使用激光、红外线、磁力等技术进行跟踪的新型鱼雷。
这些新技术使得鱼雷的跟踪目标能力进一步提升,能够更加准确地找到目标并进行打击。
总之,鱼雷跟踪目标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技术。
它需要鱼雷具备声纳设备、目标识别、自动导航等多种技术,并能够随时调整航向和速度以确保命中目标。
随着科技的进步,鱼雷跟踪目标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使得鱼雷的打击能力更加强大。
鱼雷概论

158艇在1954年浙东海战中发射两枚鱼雷一举击沉国民党海军“太平舰”
4. 鱼雷发展状况:未来 (1)速 (2)深
(3)准
(4)静 (5)狠
英“旗鱼” MK24-2
MK-50鱼雷
“海矛”火箭助飞鱼雷。
航程超过100公里,是反潜的有效武器
俄罗斯SS-N-14"石英"
尺寸:长7米 直径600毫米
飞行速度0.95马赫
航程46000米
最大航深1200米
3. 分类:
(1) 按动力装置分:热动力、电动力
(2) 按鱼雷直径分: 重型、轻型
MK46 Mod.5型鱼雷
全长 2.59米
直径 32.38厘米 重量 235公斤(舰用型)
射程 7312米
3. 分类:
(1) 按动力装置分:热动力、电动力 (2) 按鱼雷直径分: 重型、轻型
基辅级的鱼雷发射装置有左右两组,均为五联装;
每组发射器可整体旋转; 准备装弹或发射,发射装置转动90度,鱼雷弹靠轨道小吊车填充。
一、鱼雷武器的发展简史
1. 鱼雷:是能自动推进,按预定航向和深度航行,自动
导向目标并且命中目标时自动爆炸的水中兵器。 2. 特点:
(1) 进攻性强
(2) 隐蔽性好 (3) 破坏力大 (4) 使用方便
3. 分类:
(1) 按动力装置分:热动力、电动力 (2) 按鱼雷直径分: 重型、轻型 (3) 按制导方式分:直航、自导、线导 (4) 按运载工具分:舰用、潜用、空投、火箭助推
“STE-53-65K”热动力系列鱼雷
直径(533.4毫米)
长度(7728毫米) 重量(1703公斤)
射程(16000米)
最大航速(40节) 作战深度(400米)
鱼雷制导技术

迄今为止,鱼雷制导技术有以下几种:1、声自导;2、主/被动声自导;3、线导+声自导;4、线导+主/被动声自导;5、尾流制导+声自导;6、光纤制导+声自导;7、光纤制导+主/被动声自导;8、拖曳基阵制导;9、智能数字化制导。
这些制导方式均以声场理论为基础,大多已广泛应用于鱼雷,只有几种还在研究发展之中。
重型鱼雷往往采用以上的第4种制导方式,即线导+主/被动声自导;而轻型鱼雷一般无需线导,只有主/被动声自导。
这是因为前者航程较远,所以要光用线导把鱼雷导向目标近,最后转换成主/被动声自导。
如果没有线导,鱼雷声自导不可能捕获远距离目标;而没有主/被动声自导,鱼雷的命中精度就不高。
这与反舰导弹需要中段惯性制导加末段主/被动雷达寻的的道理是一样的。
鱼雷线导控制系统由导线、放线器和信号传输设备等。
导线具有较强的拉力和抗腐蚀有力。
鱼雷发射后,射击控制系统通过导线传输指令,控制鱼雷的航向、航速、航深和姿态;鱼雷则通过导线向发射舰艇连续传回自身的工作状态、位置、运动姿态、以及目标的方位、距离、干扰情况等信息。
射击控制系统根据目标和鱼雷的运动参数,经处理后形成制导指令并向鱼雷发出,把鱼雷导向目标。
当鱼雷进入声自导作用距离时,启动自导系统,先以被动声自导进行搜索,发现目标后转入自动跟踪、识别,在一定时候转入主动声自导,对目标精确定位和攻击。
美国MK50轻型鱼雷的声纳系统能以很快的速度在很大的水域内搜索和发现目标。
其声纳基阵能以多种频段连续发射单脉冲和调频脉冲,然后通过选择发射及接收波提高数据的采集量量。
自导数据处理系统采用后检测信息处理技术,2台数字式计算机可以用来估算声纳回波,辩别真假目标。
瑞典TP43X0虽然是轻型鱼雷,却有线导部分。
它采用在一根导线上进双向分时多路传输方式,允许传输80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
鱼雷制导技术的发展趋向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数字计算机技术使鱼雷自导智能化:采用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的数字计算机可分辩真假目标。
刷茨考甫黑头鱼雷

刷茨考甫黑头鱼雷黑头鱼雷现代关于甲午战争的著作,在提及“福龙”艇对“西京丸”展开的鱼雷攻击时,大都只注意叙述攻击失败的结果,而并无法令人信服地分析失败的原因。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东沟海战中这次如同昙花一现般的鱼雷艇出击行动,有必要对当时北洋海军所装备的鱼雷有所了解。
下文所引技术资料主要根据1890年印行的北洋海军鱼雷专业教材所列的内容,以尽量排除现代鱼雷知识对近代海军研究的影响和误导。
“福龙”艇所使用的鱼雷是当时北洋海军中通行的黑头鱼雷,由德国刷次考甫工厂制造,性能上略优于白头鱼雷。
这种鱼雷从头至尾共由九个分段榫接铆合组成,其中尤以雷头、深浅机最为关键。
雷头即鱼雷的战斗部,分为操雷头和战雷头,操雷头中没有装药,而用铁饼配重,主要用于平时训练,因为鱼雷价值高昂,不可能在训练演习中大量实际消耗,因而训练时装上击中目标不会爆炸的操雷头,以利于反复回收使用。
作战时则换用装药的战雷头,当时黑头鱼雷配用的战雷头外形与操雷头类似,都呈圆锥形,特殊的是在战雷头的尖端有4把如同小刀一般的碰撞引信,称作四翅钢枪,四翅中的任何一翅碰到目标都能使得整个引信向后缩回以激发雷管,引爆战雷头。
为防止鱼雷引信过于敏感遇到任何碰撞都产生爆炸,在引信的末段和雷管之间又设有一层红铜片,引信受阻退回的力需要先捅破红铜保险片后才能引爆雷管。
黑头鱼雷战斗部之内的装药分为3个部分,层层相套,最内是装有银爆药的雷管,其外是装填少量干棉火药的引药管,再外的空间全部是湿棉火药,计有20-25公斤之多。
鱼雷引爆的整个流程是:四翅钢枪引信碰撞目标、引信缩回捅破保险红铜片、雷管被触发后银爆药发生化学反应点燃、装有干棉火药的引药管被引爆药点燃、战斗部内的湿棉火药被引药管点燃,引发大爆炸,“湿棉药燃炸不速,必须用干棉药以引之,使其一齐燃发,而生大爆力,更须银爆药之性以助之,则燃速而力大。
盖棉药之性一见银爆药之性,力大无穷,而药气挤紧忽然进行暴烈,其力聚而不散,故能产生极大之爆力。
鱼雷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鱼雷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概述:鱼雷作为一种重要的水下武器系统,具有高速、隐蔽性和有效性等优势。
本文将对鱼雷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1. 发展现状1.1 传统鱼雷传统鱼雷是指采用传统推进系统、引信系统和制导系统的鱼雷。
这种鱼雷一般具有较高的速度和爆炸威力,能够对水面舰船和潜艇造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对传统鱼雷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其隐蔽性和对抗干扰的能力。
1.2 智能鱼雷智能鱼雷是指采用先进的传感器、制导系统和数据链等技术的鱼雷。
通过集成先进的电子设备,智能鱼雷能够实现自主搜索、识别和攻击目标。
智能鱼雷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鱼雷的自主性和精确性,增强了其对抗护卫舰艇和反鱼雷系统的能力。
1.3 生物鱼雷生物鱼雷是一种利用生物体能量进行推进的鱼雷。
生物鱼雷利用生物体的运动能力,通过人工培养或基因改造,将生物细胞嵌入到鱼雷的结构中。
生物鱼雷的优点在于可持续推进和低碳环保,但目前在实际应用上还存在一些技术和伦理上的挑战。
2. 未来趋势2.1 自主性趋势未来鱼雷将更加注重提高自主性能。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主导航技术的发展,鱼雷将能够更好地实现目标搜索、选择和攻击,减少人为干预和提高打击成功率。
2.2 多功能化趋势鱼雷在未来将逐渐实现多功能化。
通过在鱼雷上装载传感器、通信设备和作战系统,将鱼雷变成一个能够独立执行任务的平台。
这将使鱼雷在情报收集、海底资源勘测等领域中具备更广泛的应用。
2.3 远程作战趋势未来鱼雷作战将呈现远程化的趋势。
随着电力和储能技术的发展,鱼雷将能够实现更远的射程和更长的续航时间。
这将使鱼雷具备更强的打击力量和更广的作战范围。
3. 应用前景3.1 军事应用鱼雷作为一种重要的水下武器系统,将在未来继续在国际军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鱼雷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抗舰艇、潜艇和反鱼雷系统,为水下战争提供强有力的支援。
3.2 民用应用除了军事领域,鱼雷在民用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鱼雷是怎样攻向目标的-

鱼雷是怎样攻向目标的?如果说到“地雷”,大家一定会想起电影“地雷战”中炸得日本鬼子魂飞胆丧的“大圆球”。
如果提起“水雷”,不难想像,一定是水中的“大圆球”。
而说到“鱼雷”,自然便成了可以像鱼一样游动的“大圆球”。
从外形上看,此时的鱼雷已经不是“大圆球”了,它要像鱼一样在水中运动,就需要加上“鱼头”、“鱼尾”、“鱼鳍”等,于似乎,“大圆球”被拉长。
就更像鱼了。
翻开《辞海》,鱼雷的释义是“能自行推进、自行控制方向和深度的水中兵器,似圆椎形,头部装有引信和炸药,中部和尾部装有燃料和动力装置等。
……有的鱼雷还有能自动捕捉目标的自导装置等。
”我国军标对鱼雷的表述是:“鱼雷是一种水中自动推进、引导,用以攻击水面或水下目标的水中兵器。
”以上对鱼雷的释义概括了它的三个基本属性,即:在水中自动推进或自航性,导引性,破坏性。
鱼雷的破坏性不难讲解也不难实现,只要有引信和炸药即可解决。
如何让鱼雷动起来,而且能自动地游向目标,这才是人们最关注的,也是鱼雷技术的关键。
如何让鱼雷动起来?要让鱼雷动起来,关键就是它的动力系统,这也是决定鱼雷速度和航程的重要性能指标。
一般来讲,鱼雷的动力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热动力和电动力。
在鱼雷航速、体积、重量一定的前提下。
航程取决于动力系统的比功率和能源的比能,而这两项指标,热动力都比电动力具有较大的优势。
热动力系统热动力系统一般包括能源(燃料)、发动机和推进器三部分。
发动机的种类繁多,有多缸往复或凸轮活塞发动机、斜盘发动机、涡轮发动机、燃气轮机及固体火箭发动机等。
它们的位置一般设在鱼雷的后段。
热动力系统采用的燃料有普通燃料(气、水、油)、单组元燃料(如奥托燃料)、多组元燃料(如奥托-Ⅱ+过氧化氢+海水三组元燃料)和固体燃料。
应用广泛的奥托-Ⅱ燃料是一种硝酸酯类燃料。
燃料在常温下一般是气态或液态的,只有固体火箭发动机用的火药是固态的。
由于鱼雷在水下航行,不可能像飞机和汽车一样从周围大气中取得氧气,因此它携带的燃料不但有燃烧剂还有氧化剂,空气、过氧化氢和纯氧就成了不可缺少的携带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雷作为海军的主战武器,在战争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一、鱼雷的分类
1、按动力分类:电动力鱼雷、热动力鱼雷。
电动力鱼雷使用的动力通常有:硫酸电池、银锌电池、燃料电池等。
热动力鱼雷使用的动力通常有:煤油+高压空气,煤油+氧气,奥托燃料等。
2、按发射体分类:空投鱼雷、舰用鱼雷、潜用鱼雷。
3、按鱼雷自导方式分类:声自导鱼雷、尾流自导鱼雷
声自导鱼雷既可攻舰,也可反潜。
尾流自导鱼雷只能攻舰。
4、按鱼雷的控制方式分类:直航式鱼雷、自导鱼雷、线导鱼雷
5、按鱼雷的直径大小分类:重型鱼雷、轻型鱼雷
目前国际上的鱼雷通用直径是533mm,重型鱼雷的直径多为650mm,轻型鱼雷的直径为320mm,如空投鱼雷,多为轻型。
而潜用鱼雷多为标准型或重型鱼雷。
二、鱼雷的发展
鱼雷最初只能直航,即发射后走直线,因此要求鱼雷能很准确的瞄准目标。
而对直航鱼雷的规避也很简单,只需转向就可轻松规避。
同时,早期的鱼雷航程也很近,大多只有3000-4000米的距离。
随着时代的发展,鱼雷技术也大大提高。
在二战未期,德国首先研制出了自导鱼雷,但当时由于太过仓促,技术没有完全过关,自导鱼雷也没有真正派上用场,德国就战败了。
而德国的这些鱼雷专家被美国和苏联分别网罗至本国继续研究新式的鱼雷武器。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继续进行军事竞争,鱼雷也是其中的一项。
但此时两国的研究方向却有不同。
美国重点在鱼雷的声自导技术,而苏联却声自导与尾流自导并举。
随着鱼雷自导技术的发展,反鱼雷技术也不断进步。
特别是对声自导鱼雷的对抗技术也越来越完善,自导鱼雷也越来越难以命中目标,为了对抗目标的机动,使鱼雷能更准确的捕获目标,发展了线导鱼雷。
即同发射载体通过线导来导引鱼雷去捕获目标,这样大大加强了鱼雷的捕获概率,也可使发射体先于目标使用武器,因为线导鱼雷可以先发射,后跟踪目标进行导引。
无论电动力鱼雷还是热动力鱼雷,其航速都不可能太高,因为海水中阻力大,比空气中的阻力大上300倍。
为了发展高速鱼雷,前苏联时期就开始研究超空泡鱼雷,即利用超空泡现象,可使鱼雷在海水中脱离与海水的接触而航行于空气中,这样鱼雷航速可达100节。
(注:1节=1.85公里/小时)此时鱼雷就好像空气中的子弹一样,被攻击的目标几乎无法抵御。
三、鱼雷基本技术
1、动力
电动力鱼雷使用不同的电池技术,通过电动机来推动鱼雷前进,其特点就是噪音低,航速慢,通常最大不超过40节。
其最显著的优点是没有航迹,隐蔽性好。
热动力鱼雷使用各种燃料与氧气燃烧后产生动力推动鱼雷,其特点是航速高,一般可达50节,航程远,但有航行尾迹。
现代热动力鱼雷的典型型号是美国的MK-48,其航程达50000米,航速50节,使用的是奥托燃料,航深600米。
2、自导方式
声自导方式即鱼雷采用主动或被动听测方式来跟踪目标,一旦跟踪上目标后对目标的机动有很强的对抗性。
尾流自导方式即鱼雷检测目标航行尾迹方式来跟踪目标,尾流自导只能攻击水面目标,水下目标无法检测尾流。
尾流自导的优点是鱼雷发现目标后,目标几乎无法对抗。
3、控制方式
鱼雷的控制方式通常有直航式,即鱼雷发射后发射载体不在控制鱼雷;线导式,即鱼雷在发射后仍需发射体的引导。
四、鱼雷的基本使用技术
1、直航与自导鱼雷的使用
直航与自导鱼雷发射前,需要发射体对目标进行准确的TMA(目标运动分析),解算出目标的距离、航向、航速等后计算出鱼雷所需的航向。
其原理即三角形原理。
自导鱼雷强于完全直航式鱼雷的地方在于它不需要太精确的目标要素,鱼雷可以对抗目标的机动,而完全直航式只能打击不变向不变速目标。
因此,这种使用方式要求对打击目标的跟踪时间比较长。
2、线导鱼雷的使用
线导鱼雷通常是发现目标后即发射,发射后再引导鱼雷去攻击目标。
其最主要的是对鱼雷的导引。
导引的方法常有方位法、位置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