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饮食文化溯源

合集下载

广东早茶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

广东早茶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

广东早茶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广东早茶文化发展迅速,那么早茶文化的起源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广东早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一起来看看。

广东早茶文化的起源发展饮早茶是广东人特有的饮食文化,早从清朝时期已经开始在广州盛行了,相传源于同治时期华人买办的一时灵感。

有华人买办在招待西洋人用早餐时,出于礼节,不方便独享中国大餐,又吃不惯西方人的牛奶加面包,灵机一触,便用红茶与糕点、点心代替,由于糕点、点心不难买到,快捷方便又适合大众口味,很快便成了时尚,并加入多种食品普及到大众化了。

新中国成立后,在“大跃进”到““””这段时期,由于种种原因,饮早茶这种广东特色的饮食文化曾一度在内地中断,而海外世界各地的“唐人街”粤式餐馆、酒楼和香港、澳门地区,却得以将饮早茶文化发扬光大。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海外的广东籍华人、华侨、华裔,特别是港、澳同胞的业界人士,在广东各地投资开酒楼、餐馆,又将饮早茶这一饮食文化带回祖国南粤,将饮早茶这种广东特色饮食文化加以开发、创新和推广,并加入各地不同特色的小吃,融入早茶特点。

随着内地的经济发展,饮早茶这种广东特色饮食文化已经推广到整个神州大地了。

广东早茶的起源与发展广东饮早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只是在形式上,与现今广东人饮早茶的茶楼相接近的是“茶馆”。

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它是一个被称“二厘馆”的地方,这种馆子只提供木桌板凳、一些茶水和简单的糕点,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茶话”二字,客人可以在那里休息、聊天、吃东西,顾客群体多是劳苦大众。

据说,当时广东的“二厘馆”遍布大街小巷,还有一首民谣这样唱:“去二厘馆饮餐茶,茶银二厘不多花。

糕饼样样都抵食,最能顶肚冇花假。

”再后来,清末出现的茶居则是较高档次的“茶馆”,外形类似于西关大屋;之后还有了三层楼高的茶居,始称“茶楼”,于是有了闲句:“有钱楼上楼,无钱地下踎”(粤语,“踎”即蹲),有时,人们还拿着心爱的小鸟一起到茶楼,跟别人比一比自己的鸟如何的好,耍一耍阔少爷脾气,饮茶只是助兴而已。

广东早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广东早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广东早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广东早茶,是广东地区特有的一种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作为广东人民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茶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情感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早茶的发展历程、茶具与糕点的搭配、广东人对早茶的热爱以及早茶的现代发展等几个方面,探讨广东早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早茶的发展历程早茶作为广东的特色茶文化,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

而最早的早茶馆则出现在清代,那时人们普遍有一个清早出门的习惯,所以在出行前在茶馆品尝早茶成为了一种时尚。

随着时间推移,早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茶点为主,早晨饮用的传统习俗。

今天,广东的早茶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产业链,不仅服务于广东本地人,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品尝广东特色茶点。

二、茶具与糕点的搭配广东早茶的独特魅力之一就是各式茶具与糕点的完美搭配。

在传统的早茶馆,人们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茶具,例如龙泉瓷、紫砂壶等,这些茶具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一种艺术品。

广东的茶点也十分丰富多样,有咸点如糯米鸡、肠粉,也有甜点如鲜虾饺、蛋挞等。

茶与点的搭配相互衬托,既增进了茶水的醇厚,也增加了食物的美味。

三、广东人对早茶的热爱广东人对早茶有着独特的情感和热爱,这源于早茶融入了广东人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份认同。

早茶是广东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也是人们分享欢乐、交流情感的重要场所。

广东人热爱早茶,不仅是因为它的美味,更重要的是它在广东社会中扮演了一个凝聚力的角色。

在早茶馆,人们可以畅谈人生,感受家乡的温暖,寻找共同的归属感。

广东人民对早茶的热爱,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珍爱和对亲情友情的重视。

四、早茶的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早茶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现代早茶馆正融入了更多的创意元素,如将茶点与西餐、烘焙相结合,推出了更多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式早茶。

此外,电子商务的兴起也让早茶得以远销海外,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地道的广东早茶。

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早茶提供了更多的舞台,如茶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品展销会等,都丰富了早茶文化的内涵。

广东饮食文化论文

广东饮食文化论文

广东饮食文化论文广东饮食文化论文内容摘要: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各种水陆生物栖息繁殖的良好生长条件。

因此,岭南人所食之物纷繁多样,尤其喜欢“野味”,这给许多外省人造成了岭南人无所不吃的印象,但甚少人了解这种习惯背后的溯源和文化。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岭南饮食文化业与古时候的遗风已大有区别。

本文通过史料的搜集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探讨了岭南人爱吃“山珍海味”背后的原因,也揭示了外省对岭南饮食文化的误区所在。

旨在让更多读者了解岭南人“敢吃”的文化原因和岭南人饮食上的今夕变化。

关键词:岭南饮食文化文化误区饮食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分支,往往受制于大文化及其背后的经济基础。

岭南饮食文化素来以“食性杂、食材多、风格奇特”的特点为人们所熟知。

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天下食货,粤东尽有之;粤东所有食货,天下未必尽有。

”足见岭南食材的丰富性。

两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也记载道:“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

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

可见在历史中,岭南人给人留下的印象一直是“无所不吃,无所不敢吃”的。

另外,关于岭南饮食的历史记载,多出自于外省文人之手,因地方饮食习惯的不同,这些在岭南尝过“新鲜”的外省文人多在记载中着眼于岭南饮食的奇特乃至荒蛮,而往往蒙蔽了它追求天然品质、讲究精细、择时而食的特点。

这些文献世代相传,以至于给大多数人对岭南人饮食文化造成了刻板印象和文化偏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所谓“广东人茹毛饮血般什么都敢吃”的印象到底在今天还是否普遍,而如今的广东人又是否真的依然保留着古时岭南饮食的遗风,值得考证。

笔者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上述问题作一个浅显的统计。

并结合资料,对广东人饮食文化的渊源做一个浅显的探究,作为一名广州人,希望能为岭南饮食文化历史的正本清源尽一份绵薄之力,还广东饮食现状一个“真面目”。

一、调查设计1、语料笔者通过“乐调查”网站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分别为“广东饮食现状调查”(以下简称“广东卷”)以及“广东饮食的外省印象调查”(以下简称“外省卷”)。

广式早茶文化 广式早茶文化的历史来源

广式早茶文化 广式早茶文化的历史来源

广式早茶文化广式早茶文化的历史来源茶水是广东早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早茶的茶水以红茶为主,取其暖胃去腻,利于消化。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广式早茶文化的历史来源,一起来看看。

广式早茶文化的历史来源说起广东早茶的来源,要追溯到咸丰同治年间。

当时广州有一种名为“一厘馆”的馆子,门口挂着写有“茶话”二字的木牌,供应茶水糕点,设施简陋,仅以几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脚谈话。

后来出现了茶居,规模渐大,变成茶楼,此后广东人上茶楼喝早茶蔚然成风。

直到今天,广东早茶中茶水已经成为配角,茶点却愈发精致多样,这种传统文化随着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但没有消失的迹象,反而越来越成为广东人休闲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早茶的茶水以红茶为主,取其暖胃去腻,利于消化。

常见的有乌龙茶、铁观音、普洱茶,有的人也喜欢喝菊普茶,即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取其清凉祛火。

红茶色深红,汤浓稠,味苦涩,虽在视觉和味觉上都不如绿茶,却与广东早茶中味道浓郁的茶点恰是绝佳配搭。

广式早茶文化的相关美食蛋挞早在中世纪英国人就已开始用牛奶、糖、鸡蛋以及各种不同的香料,制作类似蛋挞的食品。

17世纪蛋挞就已成为了满汉全席中第六席的一道菜式。

早在1920年间,广州的各大百货公司为了吸引顾客,每周都会要求百货公司的厨师设计一款“星期美点”招徕顾客,广式蛋挞正是在这段时期出现,并逐渐成为广州茶点的一部分。

虽然有个洋名字,但做蛋挞多年的何世晃老师傅却觉得,现在的广式蛋挞其实还是“中国心”。

传统的广式蛋挞实际上叫做“蛋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蛋挞在香港的茶餐厅中日渐受到追捧,为了顺应潮流吸引顾客,广式蛋砵才渐渐更名为蛋挞。

肠粉肠粉亦称卷粉、猪肠粉,抗日战争时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现小食店、茶楼、酒家、宾馆均有供应。

它是将米浆置于特制的多层蒸笼中或布上逐张蒸成薄皮,分别放上肉类、鱼片、虾仁等,蒸熟卷成长条,剪断上碟。

加以上原料的叫牛肉肠、猪肉肠、鱼片肠和虾米肠;不加馅的则称列肠;米浆中加入糖的叫甜肠。

广东早茶的起源和发展

广东早茶的起源和发展

广东早茶的起源和发展广东早茶,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一道重要的食品,也是广东民间生活的一部分。

早茶起源于广东,并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介绍广东早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探讨其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

一. 起源历程广东早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广东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地区。

据史书记载,南宋年间梁园茶社成为了广东早茶的发源地。

梁园茶社是一个由文人、达官贵人组成的茶道组织,他们在清晨用茶招待客人,交流文化,享受清雅宜人的生活。

这种独特的用茶方式后来逐渐演变成广东早茶的基本形式。

慢慢地,早茶成为广东人早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广东早茶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口感的丰富多样,有点心、粥类、面食等。

品茗之余,人们可以边吃边聊,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还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 特色特点广东早茶具有独特的特色和风味。

首先,广东早茶在制作上非常讲究细节和工艺。

无论是点心的做工,还是茶水的冲泡,都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精益求精。

其次,广东早茶注重用料的新鲜和品质的优良。

新鲜的鸡蛋、嫩绿的豆苗、肥美的虾仁等成为了早茶中的常见食材。

再者,广东早茶追求味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

无论是香气扑鼻的菠萝包,还是色香味俱佳的烧卖,都能给人以美妙的感官体验。

三. 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广东早茶作为广东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当地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早茶促进了社交活动的开展。

人们在享受早茶的同时,也进行了各种社交活动,例如商务洽谈、友谊交往等。

这种社交方式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拉近了人际关系。

其次,广东早茶的兴起使得许多中小型餐饮企业得到了发展。

广东早茶代表了广东餐饮业的一种独特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和食客前来品尝。

这也为广东餐饮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遇。

最后,在推广广东的饮食文化方面,早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广东早茶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喜爱广东的饮食文化,推动了文化交流和饮食文化的多样化。

广东饮食文化

广东饮食文化

广东饮食文化广东是中国南部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是一个以饮食文化闻名的地区。

广东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融合了各地的风味,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广东菜系以其色、香、味俱全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

影响较大的是广府菜、潮汕菜、客家菜等。

广东饮食文化的起源广东地域辽阔,气候湿热,是农业发达的省份。

早在唐代,广东就开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外进行贸易往来,各种文化在这里汇聚融合。

广东饮食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饮食以米饭、蔬菜为主,后逐渐加入了鱼、肉、禽等食材,形成了多样化的饮食文化。

广东菜系的特色广东菜系以“鲜”为主要特色,强调食材的新鲜和原味。

在烹饪方法上,广东菜系讲究火候掌握的精准,做到“火候相宜,准确无误”。

广东菜系的菜品种类繁多,包括烧、炖、蒸、炒、煎、煮等诸多烹饪方式。

其中,蒸和炒是最常见的烹饪方式,以保持食材的原味和口感。

广东美食的代表菜品广东菜系中有许多著名的菜品,如广东烧鹅、广东炖鲍鱼等都是家喻户晓的美食。

其中,广东烧鹅以其皮香肉嫩的特点而广受欢迎,是广东人最喜爱的菜品之一。

广东人还喜欢各种“烧味”,如叉烧、烧腊等,这些都是广东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广东餐桌礼仪广东人注重礼仪,餐桌礼仪尤为重要。

在吃饭时,广东人讲究“招待客人如上帝”,热情好客。

一般来说,广东人吃饭比较讲究,用餐时通常采用“搭配饭菜”、“一碗一勺”等传统餐桌礼仪。

广东甜点文化广东人也喜爱甜点,广东甜点以制作精细、味道清甜而著称。

例如,蛋挞、糯米糍、叉烧包等都是广东人喜爱的传统点心。

这些甜点不仅在广东地区流行,也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结语广东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了广东人热爱生活、热爱美食的精神。

通过丰富多样的菜品、精致的烹饪工艺和独特的餐桌礼仪,广东饮食文化向世人展示了一种独特的饮食风貌。

希望每个人都有机会品尝到广东美食,感受广东饮食文化的魅力。

粤菜烧腊文化品味广东特色烤肉的风味之旅

粤菜烧腊文化品味广东特色烤肉的风味之旅

粤菜烧腊文化品味广东特色烤肉的风味之旅广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粤菜,以其独特的烧腊文化而闻名于世。

粤菜烧腊是广东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东人独特的烹饪技艺的体现。

本文将带您踏上一场粤菜烧腊之旅,深入了解广东特色烤肉的风味。

一、起源与历史粤菜烧腊,作为广东传统的烹饪方式,由来已久。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唐代广东地区已有烧腊店,而后在明清时期,烧腊技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烹饪技艺。

如今,广东的烧腊店遍布大街小巷,成为广东特色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独特的风味粤菜烧腊的独特风味是由其特殊的烹饪技艺和配方所造就的。

在烧腊过程中,烤箱的火候、食材的处理、调味料的使用等方面都需要精细的操作和经验积累。

例如,烤串的制作需要将肉类等食材蘸上特殊的调味料,使其入味后再经过慢慢烤制,才能达到口感鲜嫩、香气扑鼻的效果。

三、品尝粤菜烧腊的地点广东的餐厅、美食街和夜市都提供了品尝粤菜烧腊的机会。

例如,在广州,有著名的北京路夜市,这里有许多正宗的烧腊店可以选择。

另外,在潮汕地区,也有许多烧腊店以潮汕烧腊为特色,口感独特,风味各异。

四、烧腊店的菜品种类粤菜烧腊店的菜品种类繁多,包括烤乳猪、烤鸭、烤鹅和烤腊肠等等。

其中,烤乳猪是广东烧腊中的经典之作,其皮脆肉嫩,香气四溢,成为了品尝广东特色烧肉的代表。

此外,烤鸭以其肉质鲜嫩,皮脆肉香而闻名,也是烧腊店中最受欢迎的菜品之一。

五、与其他地方的烧肉的区别与其他地方的烤肉相比,粤菜烧腊在烹饪技艺和调味方法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粤菜烧腊注重食材的选取和处理,追求口感的均衡和层次感。

同时,广东人崇尚清淡的口味,烧腊饭搭配米饭,味道清爽而不油腻,颇受消费者的喜爱。

六、粤菜烧腊的影响与传承粤菜烧腊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广东,还深入到其他地区。

香港的烧腊店更是以烤乳猪、烤鸭等闻名。

而在海外,如东南亚地区,粤菜烧腊也受到了广泛的影响。

许多海外华人移民开设的餐馆中,也都能品尝到地道的粤菜烧腊。

粤菜的形成与发展

粤菜的形成与发展

粤菜的形成与发展粤菜是中国传统菜系中的一种,起源于广东地区,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粤菜以其丰富的口感、独特的烹饪技巧和讲究鲜美原汁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粤菜的形成、发展背景、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粤菜的形成与发展与广东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广东地处南方沿海地区,气候湿热,物产丰富。

这为广东人民提供了丰富的食材资源,尤其是海鲜和热带水果。

因此,粤菜注重食材的新鲜、原汁原味,对火候的掌握非常讲究。

同时,广东地区历史上也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世界各地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这使得广东菜在烹饪技巧和食材的选择上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粤菜的发展背景也与广东地区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广东历史上曾是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汇集了来自各地的人才和各种食材。

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厨师和烹饪文化在广东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粤菜烹饪风格。

广东地区还有着丰富的渔业和农业资源,使得粤菜在食材上有着与众不同的优势。

粤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粤菜烹饪注重火功和刀工的精湛,追求原汁原味。

广东人注重保留食材的自然鲜美,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调味料和佐料,让食材本身的味道得到最大的发挥。

其次,粤菜追求色香味俱佳,有着丰富多样的烹饪技法,如烧、炒、煲、蒸、炖等。

无论是烧龙虾、炖汤还是蒸鲜鱼,都经过精心的调配和掌火。

此外,粤菜对食材的要求非常高,特别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质量,追求绿色健康的餐饮理念。

最后,粤菜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不断吸收其他地方菜系的优点进行融合,不断推陈出新。

粤菜的发展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餐饮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粤菜自19世纪以来便开始向国外传播,特别是在海外华人社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至今,在世界各地的中国餐馆中,粤菜是最受欢迎的菜系之一、不仅如此,粤菜的烹饪技巧和调味方式也影响了其他地方的菜系,如台湾菜和港式菜等。

总之,粤菜的形成与发展与广东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食材资源密切相关。

它以其丰富的口感、独特的烹饪技巧和讲究鲜美原汁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饮食文化溯源
从“陪葬品”到饮食文化“代言人”
由于临近海边,河道密布,广东人食海鲜、河鲜的历史由来已久。

从考古发现可知,早在新石器时代,在南岭生活的人们已开始食用海河鲜,经过几千年绵绵不绝的继承和发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海鲜已成为粤菜的一大代表,北伐中原,几乎征服整个中国。

如今,人们一提起粤菜,不可缺少的也是海鲜。

事实上,由于地址与历史的原因,广州人习惯把江、河、湖、海所产的水产品统称为海鲜,但无论是河鲜还是海鲜,其特色都是生猛鲜活,清淡适口。

起源期:两千年前,南越王的“陪葬品”
南越王赵昧一生奢侈,在他死后还要将生前的生活全部照搬到墓里来,不过,也就因此而让我们得以了解两千多年前这里人们的生活状况。

在广州出土的西汉南越王墓中,人们发现有大量虾、螺、河蚬等水产物的残余物,即使是因为时代久远,大部分都腐化了,但还能分辨出其中有几种螺和贝壳类生物;而在另一个铜鍪中,也看到腐化的鱼骨头。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早在两千多年前,海鲜河鲜已经是广东人喜好的美食,以至于祖籍在中原的南越王,也不会忘了死后也要海鲜作陪葬。

秦汉时期也是粤菜饮食文化开始诞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一部分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中原的饮食文化,并开始影响了岭南,但岭南人喜欢的海鲜也已被北方人所接受。

当时的岭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烹饪海鲜?我们也许可以从南越王墓中出土的一大批饮具中寻找答案。

南越王墓出土的大型炊烤器130多件,陶、铜、漆器皿125件,其中有用来煮汤的汤锅,有用来烧烤的烧烤炉,用来煎炸的煎锅等,可想而知当时的烹饪技巧已经相当多样。

此外,还出土了一种洗手盆,据说是在吃饭中途,供客人洗手之需,而海鲜由于多壳多骨,食用后确实有洗手的必要,因此也可以想像当时的宴席中,海鲜食品已算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美食。

成型期:隋唐时,开始奠定“食文化”基础
一般普遍认为唐代是岭南饮食文化成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先羮后菜”的习惯开始形成,并成为粤莱的传统,以河鲜、海鲜见长的特点开始突现,成为岭南饮食文化的突出特点。

唐朝时期广州司马刘询《岭表录异》以大量篇幅记述岭南的河鲜、海鲜及其制作,表明唐代岭南普遍食用水产,烹调的技艺已达到相当的水平。

按《(岭表录异》记载,唐代岭南人已经懂得运用多种烹调方法来对海河鲜进行加工烹饪,如煮、炙、炸、炸、缶(蒸)、甑、炒、脍、烧、煎、拌等;懂得使用各种调味料,如五味酱料、生姜、葱、韭、椒、桂等。

例如吃蚝肉,当时的人们将“蚝肉,大者腌为炙,小者炒食”;说到吃蟹,则有更多不同做法,“水蟹,赘壳内皆咸水,自有味。

广人取之,淡煮,吸其成汁下酒。

黄膏蟹,壳内有膏如黄酥,加以五味,食也有味。

赤蟹,母壳内黄赤膏,如鸡鸭子黄,肉白如豕膏,实其壳中,淋以五味,蒙以细面。

”这些烹饪方法与现在相比,也差不了多少,今天的海鲜酒楼中,吃蟹的传统做法依然是“淋以五味,蒙以细面”,吃蚝肉
也是“小者炒食”,谁想到这些吃法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还有蒸鱼,岭南人蒸鱼的技巧相当纯熟,如“鲳鱼,形似鳊鱼,而脑上突起,连背而圆身,肉甚厚,肉白而凝脂,止有一骨,冶之以姜葱,缶之粳米,其骨自软,食者无所弃”。

在米饭上蒸鱼,令鱼受热均匀,熟得快,而米饭也有了鱼香。

看来当时海鲜在老百姓日常饭桌上已相当常见,令他们能如此精打细算地烹饪一条鱼。

在隋唐时期,广东人已能运用多种烹调方法来制作海鲜,并且能因物料不同而因物施用,而更重要的,即使是普通民众,也已经能很熟练地烹调,品尝海鲜美味了,海鲜已进入了平常百姓家。

繁华期:明清开始,为繁荣饮食市场立下汗马功劳
明清时期岭南地区“桑基鱼塘”经济模式的诞生,令水产养殖迅速发展,物质经济条件的繁华也带动了饮食文化的发展,当时,广州“讲饮讲食”之风盛行,“食在广州”的美名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桑基鱼塘”的盛行令水产品种更多更丰富,珠江三角洲到处鱼塘密布,水网纵横,旺产的鲮、鳙、鲩、鲢“四大家鱼”,这些鱼不仅肥美而且新鲜,而且随时随处都有活蹦乱跳的“活口货”。

也就是说,生猛鲜活的海鲜已经出现了。

在当时,普通民众都可以到市面上购买到新鲜的水产品,带回家烹调食用。

同时,出海捕鱼的技术也已日渐发达,海产品越来越丰富,但由于运输方面的原因,渔民一打捞到海鲜,马上在船上煮熟或冰冻起来,以防腐烂,陆上的人们只能吃到冰冻的或是煮熟的海鲜。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广州开始出现专门的海鲜酒家,一些酒家开始将活鱼养在餐厅里,让顾客随点随制,保证生猛新鲜。

当时最具盛名的是利口福海鲜酒楼,酒楼已经开始一种即点即蒸的经营方式,这种方式也是后来粤菜海鲜烹饪手法的代表。

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养殖技术,交通运输方面技术的进步,广州终于引进了潜式海鲜酒家的做法,海中的咸水鱼,贝壳等都可以鲜活地走进市场,走进餐厅,养在用调配好的盐水中。

市民们开始购买到新鲜的海鲜,食客也能自在地在餐厅点食各种新鲜的海产品。

餐厅里原来用以养鱼的木桶,也渐渐转变为较为美观的海鲜池,而后再转为更加优雅的玻璃缸,甚至现在的一些海鲜餐厅已经将玻璃海鲜池变成餐厅的一种装饰。

在广州酒家滨江西分店,玻璃的海鲜池几乎就是一面墙,鱼儿在池中自在游动,为餐厅增加几分动感。

正是这种生猛海鲜,为粤菜进军北方市场立下汗马功劳。

目前广东海鲜的空运量依然很大,而全国各地的粤菜馆也基本少不了或大或小的海鲜池,粤菜靠海鲜而北伐中原,横扫千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