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 8.2 海水“晒盐”教案 (新版)鲁教版

合集下载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8.2海水“晒盐”(第一课时)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8.2海水“晒盐”(第一课时)

8.2 海水“晒盐”第一课时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根源理;2.理解溶解度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并掌握其意义。

【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让学生参加粗盐提纯过程,培育学生谨言慎行、慎重科学的态度,使学生养成耐心、认真的实验操作习惯。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溶解度的看法及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教课难点】混杂物的分别方法和思路。

教课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由海水可以晒制食盐,但晒盐过程的原理你理解吗?本节课我们将以“海水晒盐”为载体,学习“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看法,并完成有关的实验研究。

环节二:新课讲解第一部分:海水“晒盐”的过程设疑: 1. 猜猜海水晒盐的流程。

2. 你感觉海水晒盐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利用的原理是什么?3.你说海水晒盐的过程中水为何不可以完好蒸发干呢?学生思虑谈论。

教师展现图片,讲解:海水晒盐的原理海水→蒸发池→结晶池→结晶: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作结晶。

蒸发结晶是物质结晶的门路之一。

饱和溶液:在必定温度下,必定质量的溶剂里,不可以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必定温度下,必定质量的溶剂里,还可以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应注意:①应明确“必定温度”和“必定量的溶剂” ,由于改变温度或溶剂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变。

②应明确“某一物质”的饱和溶NaCl NaCl液,对蔗糖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了。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变:增添溶剂或高升温度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蒸发溶增剂加、溶质不饱和溶液第二部分:溶解度过渡固体物质溶于水都能达到饱和状态,为何会达到饱和呢?还与什么要素有关?二、溶解度——定量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性。

1.实验研究: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要素(1)溶质的影响(2)温度的影响2.观察老师的实验,并把结果填在空格上。

3.学生看书,发问:问 1:不一样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能否同样?举例说明。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二节海水“晒盐”教案(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二节海水“晒盐”教案(新版)鲁教版
-教学软件:运用互动式教学软件或在线平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
-实验器材:准备适量的海水样本、晒盐器具等实验器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海边的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海边的一种常见现象吗?那就是海水晒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水晒盐的原理和过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巩固练习(5分钟)
教师提出几个关于海水晒盐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例如:“海水晒盐的过程中,为什么盐会结晶出来?”“晒盐实验中,如何控制阳光和风力等因素?”等。学生通过讨论,巩固对海水晒盐知识的理解。
5.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随机提问几位学生,了解他们对海水晒盐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海水晒盐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接着,教师提出一个拓展问题:“除了海水晒盐,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提取盐吗?”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7.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提醒学生注意海水晒盐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化学知识,学以致用。
-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海水晒盐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和解答问题,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化学科学产生兴趣,增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意识。
-学生培养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6.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同伴共同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使用清晰的标题和子标题,如“海水晒盐原理”、“海水晒盐方法”等,让学生一目了然。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8单元第2节海水晒盐 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8单元第2节海水晒盐 教案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1)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2)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使学生初步学会过滤这一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参与粗盐提纯的过程,培养学生一丝不苟。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耐心,细致的实验操作习惯。

【教学重点】: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分析粗盐提纯实验的误差。

【教学设备】: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多媒体设施【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1、同学们观看展示的照片,上面的人物在干什么?2、海水晒盐得到的盐是不是纯净的盐?和精盐比较,会含有哪些杂质?【学生讨论】讨论,归纳总结。

【小结】海水晒盐得到的是粗盐,里面含有一些难溶的泥沙杂质。

【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把粗盐中的杂质除去。

【板书】三、粗盐提纯【设计意图】结合海水晒盐的过程以及场所,学生不难想象到粗盐中会有泥沙杂质,从而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

二、分析整理,实验探究【展示】展示实验室中的粗盐【提问】1、利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粗盐中的泥沙除去?2、说出具体的实验步骤。

【学生讨论】分小组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归纳】根据食盐能溶于水,泥沙不溶于水的性质,先将混合物加入水中,使其充分溶解,然后用过滤的方法将泥沙与盐水分离开来。

【板书】(一)粗盐的简单提纯步骤: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展示】向学生用多媒体展示以上三个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固体溶解先将固体研细,溶解时要搅拌,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击容器壁以防容器破损。

粗盐粗盐水2、过滤“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中间不留有气泡(操作时要用手压住,用水润湿)“二低”: 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里的液体低于滤纸边缘“三靠”: 1、倾倒液体的烧杯尖口要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3、漏斗下端的管口靠烧杯内壁。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8第2节海水“晒盐“优质教案(4)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8第2节海水“晒盐“优质教案(4)

8.2 海水晒盐第1课时海水“晒盐”地过程1.海水“晒盐”地原理海水→蒸发池→结晶池→粗盐母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地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地溶液,就是该溶质地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地溶液是该溶质地不饱和溶液。

如何配制室温下一定量地食盐地饱和溶液?答案:用量筒量取一定量地水,倒入烧杯中,向烧杯中不断加入食盐,并不断搅拌,至食盐不再溶解时即可。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地转化:(3)结晶:固体物质从它地饱和溶液中以晶体地形式析出地过程。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地概念时要注意:(1)应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地溶剂”,因为改变温度或溶剂地量,饱和溶液和不饱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地联系,它们是从两个不同地角度对溶液进行地分类。

(3)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地依据是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地溶质存在,若没有剩余溶质,也不能说该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因为该溶液可能恰好为饱和溶液,这时可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量该溶质,观察其溶解情况,即可判断。

【例题】 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灾区饮用水受到大面积污染,肆虐地疾病也威胁着人们地健康。

为控制疫情传播,防疫人员通过喷洒含氯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该含氯消毒剂为不饱和溶液。

下列对不饱和溶液描述正确地是( )。

A.一定是浓溶液B.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地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溶质地溶液C.一定是稀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地溶剂里,还能再溶解该溶质地溶液思路点拨:许多同学在解题时常错误地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其实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地联系,因不同溶质地溶解能力不同,因此它们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地溶质质量也有很大不同,这就导致了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二节海水“晒盐“教案设计(pdf)(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二节海水“晒盐“教案设计(pdf)(新版)鲁教版
最后,在教学资源拓展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海水晒盐的相关资源非常感兴趣,他们在拓展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对拓展学习的内容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拓展资源,我计划在未来教学中,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方法,教给他们如何查找、筛选和使用拓展资源,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二节海水“晒盐“教案设计(pdf)(新版)鲁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海水晒盐过程探究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化学
3.授课时间:2023年4月10日
4.教学时数: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使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海水晒盐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科普图书:《海水与盐业》、《盐的科学》。
-学术文章:关于海水晒盐技术的科学研究,海水资源利用的现状与未来等。
-视频资料:海水晒盐的工艺流程,盐田的生态环境影响,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网络资源:相关的科学网站,如化学学科网站,海洋科学网站等。
2.拓展建议:
-让学生阅读科普图书,了解海水晒盐的历史、技术及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课后作业
1.根据本节课所学,简述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答案:海水晒盐是利用太阳能将海水中的水分蒸发,从而得到盐晶的过程。具体步骤包括:将海水引入盐田,利用太阳能使水分蒸发,盐晶逐渐析出,最后通过收集和洗涤得到盐。
2.影响海水晒盐效率的因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答案:影响海水晒盐效率的因素有气温、湿度、风力等。气温越高,水分蒸发越快,晒盐效率越高;湿度越低,水分蒸发越快,晒盐效率越高;风力越大,水分蒸发越快,晒盐效率越高。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8.2 海水“晒盐” 第三课时 教案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8.2 海水“晒盐” 第三课时 教案

第二节海水“晒盐”(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粗盐提纯的步骤
2、学会过滤、蒸发实验基本操作
3、通过海水晒盐有关原理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重点、难点】粗盐提纯的步骤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探究法、图示法
实验准备:
仪器准备:托盘天平、量筒、烧杯(50毫升)、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滤纸、漏斗
药品准备:蒸馏水、粗盐、硫酸铜晶体、硝酸钾晶体、明矾晶体。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由海水“晒盐”得到“粗盐”的基本过程
问题导学
提出问题:1.使用什么方法可将粗盐中的泥沙除去?
2.除去泥沙后,再怎样操作才能得到纯净的食盐?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方法总结]
学习任务一:探究粗盐的提纯
1、简述去除粗盐中难容固体的实验步骤:
(1)(2)(3)
在以上各步中都要用到的仪器是其作用依次是、、
学习任务二:去除食盐中可溶性固体的方法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习题:1、从海水得到的粗盐,往往含有可溶性杂质(主要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必须进行分离和提纯后才能用于工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粗盐提纯
的部分流程如图:
其中,滤液一至滤液二之间需进行三步操作:
操作一:加入过量的碳酸钠,除去滤液中的Ca2+
操作二:加入过量的X,除去滤液中的Mg2+
操作三:加入过量的氯化钡,除去滤液中的SO42﹣
请回答:操作中的物质X为,正确的操作顺序为(填序号),为最终获得精盐,操作①、②和③后还需增加的操作是;
2、比较过滤和结晶两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知识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反思:。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8单元第2节海水晒盐 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8单元第2节海水晒盐 教案

第二节海水晒盐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2、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使学生初步学会过滤这一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参与粗盐提纯过程,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耐心、细致的实验操作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用重结晶法提纯的粗盐三、教学媒体:多媒体、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量筒、托盘天平等。

四、教学流程片断一复习提问【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海水晒得的粗盐中有什么类型的杂质?【学生回答】有泥沙,还有氯化镁等【教师总结】粗盐含不溶性杂质:泥沙,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Na2SO4等片断二导入新课【教师讲解】利用海水“晒盐”得到的是粗盐,其中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如氯化镁、氯化钙;还含有一些不溶性杂质,如泥沙。

那么,如何将粗盐进行分离和提纯,才能使之更好地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去呢?【投影】第二节海水晒盐(三)粗盐的提纯【教师展示】展示实验室的粗盐。

【教师讲解】1、我们可以利用什么方法将粗盐中的泥沙除去?2、除去泥沙后,再怎样操作才能得到纯净的食盐?【学生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展示】筛子原理,把筛子和过滤用的滤纸类比,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教师引导】根据食盐能溶于水,而泥土不溶于水的性质,可以先将混合物加入水中,使其充分溶解,然后使用不能使泥土透过的滤纸把泥土和食盐水分离开来。

【教师讲解】大家为什么会想到使用滤纸呢?是受了什么样的启发呢?简单介绍“筛子”原理,把应用“筛子”原理的事例告诉同学们。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教师小结】凡是颗粒大小不同的混合物都可以使用恰当的“筛子”将它们加以分离,滤纸是分离可溶物质和不溶物质的理想的“筛子”。

【教师演示】演示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教师讲解】下面来回忆一下过滤操作过程,并请同学们思考过滤操作有哪些注意事项。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海水中的化学《海水“晒盐”》教案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海水中的化学《海水“晒盐”》教案
第二节海水“晒盐”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相关知识: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在一种溶液中溶剂只有一种,而溶质可以有多种。
3.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制成溶液,有些物质几乎不溶于水重点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思考、讨论
合作交流
发表自己的看法
根据老师提供的仪器充分讨论后,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
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阅读:多识一点,分析除去其中的SO42-,Ca2+,Mg2+等可溶性杂质原理
食盐的用途:
提问:上述除杂过程中发生了哪些
反应?
BaCl2+Na2SO4=BaSO4↓+2NaCl
CaCl2+Na2CO3=CaCO3↓+2NaCl
3、蒸发
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讨论:
1、重结晶法提纯粗盐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其中,使用次数最多仪器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2、过滤、蒸发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结设疑: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了粗盐中的泥沙等不溶性杂质,而得到的食盐中仍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那么,如何才能除去其中的SO42-,Ca2+,Mg2+等可溶性杂质呢?
那么,如何将粗盐进行分离和提纯,才能使之更好地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去呢?
展示实验室中的粗盐,提出问题:
1、我们可以使用什么方法可将粗盐中的泥沙除去?
2、除去泥沙后,再怎样操作才能得到食盐晶体?
实验探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量筒、托盘天平、小烧杯、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蒸发皿、滤纸、蒸馏水、粗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海水“晒盐”教学目标:1、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使学生初步学会过滤这一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方法。

2、理解溶解度的涵义。

3、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并掌握其意义。

4、通过让学生参与粗盐提纯过程,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科学的态度,使学生养成耐心、细致的实验操作习惯。

教学重点:1、粗盐的提纯。

2、溶解度的概念及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教学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探究法、图示法教学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实验准备:仪器准备:托盘天平、量筒、烧杯(50毫升)、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滤纸、漏斗药品准备:蒸馏水、粗盐、硫酸铜晶体、硝酸钾晶体、明矾晶体。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食盐,人们是怎样从海水中得到食盐的?海水晒盐得到的是粗盐,含有杂质,怎样使粗盐变为可食用的精盐呢?二、引导自学(一)1、内容:海水“晒盐”的过程2、方法:学生看书,完成思考题。

3、思考题:(1)目前海水“晒盐”用的是什么方法?(2)海水晒盐的过程是怎样的?刚晒出来的食盐可以食用吗?为什么?(3)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4、学生看书、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

5、演示实验:实验探究:饱和溶液的配制与蒸发结晶。

6、实验探究:粗盐的提纯(1)问题:怎样除去粗盐中的泥沙?(2)除去泥沙后,又怎样得到纯净是食盐?7、讨论实验方案8、演示实验:用过滤法提纯粗盐。

步骤:(1)溶解:量取15毫升水于烧杯中。

称取6克粗盐,边搅拌边将粗盐逐渐加入烧杯中,至粗盐不再溶解;(2)过滤:将粗盐溶液放在过滤器中过滤(过滤是要素、玻璃棒的用途)(3)蒸发: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边加热边搅拌(玻璃棒的用途)9、思考:上面所说,海水晒盐得到的粗言,除了泥沙,还有其他杂质,如氯化镁、氯化钙等,如何除去这些杂质呢?看书了解工业净化食盐的方法,并了解食盐的用途。

(二)1、内容:结晶2、方法:学生看书,完成思考题。

3、思考题:什么叫结晶?结晶有哪些方法?4、出示:硫酸铜晶体、硝酸钾晶体、明矾晶体三、教师小结四、课后练习:现有含泥沙、氯化镁和硫酸钠等杂质的粗盐,请你根据提供的试剂,设计一个方案,把所含的杂质除去,得到较纯净的食盐。

四、课后练习:预习下节内容第二课时实验准备:仪器准备:托盘天平、量筒、烧杯(50毫升)、药匙、胶头滴管、酒精灯、药品准备:蒸馏水、食盐晶体、硝酸钾晶体、熟石灰。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固体物质溶于水都能达到饱和状态,为什么会达到饱和呢?还与什么因素有关?二、引导自学溶解度——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1、实验探究: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1)溶质的影响(2)温度的影响2、观察老师的实验,并把结果填在空格上。

3、学生看书,提问:问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2: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4、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练习: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讨论】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板书归纳:(1)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是四要素:①一定的温度②100克溶剂③饱和状态④所溶解的质量。

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 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影响溶解度的外因: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见溶解性部分);③温度。

在溶质和溶剂一定的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固体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规律如下: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自然界中的某些现象都跟物质的溶解度有关。

请根据下列事实推测外界因素如何影响物质的溶解度。

(1) 2011年我国科考队在西藏羌北无人区发现,当地进入严冬时,冰冻湖泊中析出十分壮观的多面体的碳酸钠晶体。

(2)夏天,贮存自来水的瓶子内壁挂满一层气泡。

(3)打开汽水瓶盖时,常常有大量气泡涌出。

(4)利用蒸发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气体的溶解度: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有关,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例如在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就是指在0℃,氧气压强为101kPa时,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0.049体积氧气。

三、学生思考讨论、师生互动,教师小结:四、练习:1、“20 ℃时食盐溶解度是36 g”的含义是什么?(20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含义是:200C时,100克水溶解36克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

)五、作业:板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是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溶解度概念导入二、新课:1、内容:溶解度曲线4.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①列表法;②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1.溶解度曲线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随温度一定而一定,这种变化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板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③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④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布置学生讨论]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归纳:a: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b: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

利用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溶解度曲线知识归纳一、点的意义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上面的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该溶质有剩余。

4.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二、变化规律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曲线为"缓升型",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如氢氧化钙。

4.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纵坐标表示体积),曲线也为"下降型",如氧气。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2、练习:学生看书---溶解度曲线,完成活动天地。

3、思考:阅读溶解度曲线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三)1、内容: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三、作业:第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新课教学:(一)溶解度的应用1.查找指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判断溶解性。

2.比较相同温度时(或一定湿度范围内)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3.比较和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并据此确定物质结晶或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4.确定溶液的状态(饱和与不饱和)。

(二)[探究活动]1.下表列出一些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画出这两种物质的曲线。

3三、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了解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以及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200C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水中,所以20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2)200C时,把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中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3)把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是20克;(4)200C时,100克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含有硫酸铜20克,所以200C时硫酸铜的溶解度是20克;(5)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硝酸钾的溶解度大;(6)200C时,100克水最多溶解36克氯化钠,则20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

五、作业:第三节海水“制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